28种脉分类比较表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脉诊练习题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脉诊练习题

中医诊断学第五单元脉诊一、A11、细脉的特征表现为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以上都不是2、数脉的脉率表现为A、一息五至B、一息八至以上C、一息七八至D、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E、以上都不是3、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脉象是A、伏脉B、浮脉C、芤脉D、散脉E、革脉4、迟脉类常见的脉象是A、缓脉、紧脉、弦脉B、弱脉、结脉、代脉C、涩脉、结脉、迟脉D、细脉、微脉、代脉E、散脉、革脉、涩脉5、属于虚脉类脉象的是A、虚脉、细脉、代脉B、实脉、紧脉、虚脉C、微脉、涩脉、缓脉D、伏脉、代脉、弱脉E、革脉、结脉、短脉6、下列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A、洪脉B、濡脉C、散脉D、芤脉E、促脉7、下列属于沉脉类的脉象是C、弦脉D、弱脉E、洪脉8、下列何种脉象不可见于正常人A、沉脉B、实脉C、缓脉D、长脉E、弱脉9、下列脉象中,均可见于惊恐、疼痛的是A、紧脉、结脉B、涩脉、濡脉C、滑脉、动脉D、结脉、代脉E、代脉、动脉10、主痰湿常见的脉象是A、牢脉B、革脉C、弦脉D、滑脉E、代脉11、下列脉象中既可见于健康人,又可见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是A、濡脉B、大脉C、滑脉D、缓脉E、数脉12、厥病及痛极的患者常见的脉象是A、伏脉B、散脉C、革脉D、牢脉E、虚脉13、弦脉主病不包括的是A、疼痛B、痰饮C、肝胆病D、气血两虚E、老年健康者14、脉象特征表现为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的是A、数脉B、滑脉C、动脉D、涩脉E、弦脉15、沉脉的脉象表现为A、沉细无力而软B、浮细无力而软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D、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E、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16、脉象特征表现为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是A、伏脉B、牢脉C、革脉D、芤脉E、虚脉17、脉象特征表现为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的是A、伏脉B、芤脉C、散脉D、革脉E、牢脉18、具有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特征的脉象是A、结脉B、动脉C、疾脉D、散脉E、代脉19、寸口分候脏腑中,右关候A、心B、肺C、肾D、肝胆E、脾胃20、寸口分候脏腑中,左关候A、心B、肺21、关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叙述错误的是A、左寸候心B、右寸候肺C、左尺候肾D、左尺候肾E、右关候肝胆22、下列属于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数C、脉形D、脉势E、以上都是23、下列不属于传统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形C、脉宽D、脉数E、脉势24、常用的具体指法不包括的是A、按法B、举法C、寻法D、循法E、运法25、食积内热者可见的脉象表现为A、弦细脉B、弦数脉C、洪数脉D、浮数脉E、滑数脉26、相兼脉中,沉缓脉多见于A、脾虚B、血瘀C、里寒证D、食积内热E、阴虚内热27、下列相兼脉中,可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的是D、弦数脉E、滑数脉28、多见于风热袭表之表热证的相兼脉是A、浮紧脉B、浮缓脉C、浮数脉D、浮滑脉E、弦数脉29、七怪脉中提示脾胃之气将绝的是A、弹石脉B、雀啄脉C、虾游脉D、鱼翔脉E、釜沸脉30、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为A、釜沸脉B、虾游脉C、鱼翔脉D、雀啄脉E、屋漏脉31、无神之脉中,雀啄脉的表现特点是A、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B、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C、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D、脉来弦急,如循刀刃E、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32、无胃之脉中,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属于A、弹石脉B、屋漏脉C、解索脉D、转豆脉E、雀啄脉33、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为A、偃刀脉B、转豆脉C、弹石脉D、屋漏脉34、下列不属于真脏脉别称的是A、败脉B、绝脉C、死脉D、奇脉E、怪脉35、小儿常见病脉中,多见于表证的是A、沉脉B、迟脉C、数脉D、浮脉E、动脉36、下列关于小儿脉象叙述不正确的是A、2~3岁的小儿,脉动5~6至为常脉B、5~10岁的小儿,脉动6至为常脉C、5~10岁的小儿,4~5至为迟脉D、2~3岁的小儿,每分钟脉跳100~120次E、5~10岁的小儿,约每分钟脉跳100次左右37、脉有神的表现特点为A、徐和从容B、从容软滑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8、脉有胃气的特点表现为A、徐和从容B、有力柔和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9、正常脉象的特点是A、不浮不沉B、不大不小C、从容和缓D、节律一致E、以上都是40、常脉中有神的表现是A、不大不小B、软滑从容D、节律整齐E、尺脉沉取有力二、B1、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 脉律不齐,浮散无根<1> 、微脉的脉象特征是A B C D E<2> 、弱脉的脉象特征是A B C D E2、A.牢脉B.虚脉C.涩脉D.散脉E.伏脉<1> 、脉象特征表现为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显的是A B C D E<2> 、脉象特征表现为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的是A B C D E3、A.动脉B.涩脉C.结脉D.促脉E.芤脉<1>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的是A B C D E<2> 、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的是A B C D E4、A.沉迟脉B.浮数脉C.沉涩脉D.弦数脉E.洪数脉<1> 、多见于里寒证的相兼脉为A B C D E<2> 、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的相兼脉为A B C D E5、A.表实B.里实C.里虚D.实寒E.虚寒A B C D E<2> 、小儿病脉中,迟而无力多为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及护理原则概要课件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及护理原则概要课件
附二十八脉分类比较表2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
迟脉类
涩 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促 数脉类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寒证 湿证,脾虚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热证,亦主虚证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痛,惊
23
第24页,共31页。
仁术勤和 玉汝于成
虚脉类 实脉类
附二十八脉分类比较表3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 候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主湿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跌扑损伤, 主湿

柔细而沉
气血不足
四对既互相对立 又互有联系的八 个方面证候,各 自都不是一个完 整而具体的证。
25
第26页,共31页。
仁术勤和 玉汝于成
表、里、半表半里证鉴别表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寒热
发热恶寒 并见
但热不寒 但寒不热
寒热往来
常见症状
鼻塞 头身痛
内脏诸证
胸胁苦满

变化不明显 多有变化
变化不明显




或其他多种
脉象
26
第27页,共31页。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
仁术勤和 玉汝于成

中医适宜技术脉诊

中医适宜技术脉诊
位置浅显 —— 便于操作。
左手:心、 肝、 肾 右手:肺、 脾、 肾(命门)
脉诊方法
总按:三指平布,同 时用力按脉。
指法:
123...布单举按指按: 寻与先总定按关位,后定单按寸会按一:个某尺分脉一别象部脉用,一重象指点。单体
“举”为轻手浮取 “按”为重手沉取 “寻”为用力不轻不重,委屈求之
诊脉方法
(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 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假寒 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真热
脉诊小结
主痛—弦、紧、代、促 主血瘀—涩、结 主痰饮—滑、涩、弦、促、结 主湿——细、缓、濡 主食积—滑、促、涩、紧 脉律失常—促、结、代
思考题
1.词解:寸口诊法、遍诊法、 举按寻、胃神根。 2.试述正常脉象的特点及变 异因素?四季平脉的生理变 异特点? 3.试述十六种脉的脉象特征 及主病? 4.试述弦、紧脉;滑脉、涩 脉;促、结、代脉如何鉴别?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岁以下:一息7—8至为平。 5~10岁:一息6至为平,7至为数,4—5 为迟。
3、小儿病脉 浮沉、迟数、强弱,缓紧,辨阴阳表里寒 热虚实
相兼脉
词解 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或符合脉象相兼
出现的脉。
主病 各组成脉象主病的总和。
浮紧 浮缓 浮数 浮滑
= 浮脉 +
(表证)
《诊家正眼》“ 推筋着骨,得始其形。”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 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 霍乱等可见。
切诊
动脉
1、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 《脉经》:“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 如豆,厥厥动摇。”
2、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 特点:滑、数、短。

文魁脉学

文魁脉学

文魁脉学概述《文魁脉学》序忆昔弱龄之年,清宫宗室,每请文魁翁诊疾处方。

翁时为太医院御医,后任院使(院长),主管太医院,兼管御药房、御药库事务,并被授予头品顶戴花翎,其取重宫室,盖可见矣。

先生医术精湛,疗疾卓著,于奇难急重之疾,凭脉论病,辨证究理,处方用药辄有奇效。

举国盛名,终始不衰。

绍琴兄每随其尊翁出入府邸,相识于早年。

幼承庭训,克绍家声,后复蒙御医瞿文楼、韩一斋,以及汪逢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诸名家指点,采集众长,渐成独诣。

今将文魁翁脉学手稿爰加整理,结合自身五十年临证经验,编成《文魁脉学》一书,行将问世。

此诚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有益贡献。

聊缀数语以兹祝贺。

爱新觉罗·溥杰1983年9月3日赵绍琴自序先父赵文魁,字友琴(1873~1933),祖籍浙江绍兴。

自幼从先祖父赵永宽学医(永宽公,清·光绪初年任清太医院医士、御医等职)。

清·光绪十五年(1890)入太医院,先后任肄业生、恩粮、医士、吏目、御医等职,光堵末年升任太医院院使,兼管御药房、御药库,受赐头品顶戴花翎。

先父幼承庭训,少年时代即在祖父指导下颂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著作。

先父以聪敏之资,复以勤奋之学,于经典之文,多通篇成颂。

一生耽嗜读书,三更不辍,穷研医理,务求精通。

尤为可贵的是,先父为人谦和,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善于博采众长。

清宫太医院乃全国名医云集之所,先父在太医院先后从师廿余人,凡御医、院判(副院长)、院使(院长)前往八宫请脉(为八宫皇族看病诊脉谓之请脉),先父每自随同,并代录方登薄,十数年如一日,遂淹众家之长,尤擅内科、温病。

每临大证,多能应手取效,是以驰名宫庭而获头品顶戴之赐。

昔日皇宫森严,诊病焉得草率,况所诊者常为帝王后妃,察色尚且不易,请问奚敢为之!故多以脉诊论病定夺。

先父身为御医,出入宫内,诊脉论疾,以脉取胜者多矣。

故于脉学一道,致力最深,浙成独诣。

尝谓:临证之要,务求其本,审证求因,察舌观色,重在脉象,病状万千,终当以脉定夺。

中医诊断学-脉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脉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脉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关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叙述错误的是A、左寸候心B、右寸候肺C、左尺候肾D、左尺候肾E、右关候肝胆2、下列属于沉脉类的脉象是A、滑脉B、濡脉C、弦脉D、弱脉E、洪脉3、下列不属于传统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形C、脉宽D、脉数E、脉势4、下列关于小儿脉象叙述不正确的是A、2~3岁的小儿,脉动5~6至为常脉B、5~10岁的小儿,脉动6至为常脉C、5~10岁的小儿,4~5至为迟脉D、2~3岁的小儿,每分钟脉跳100~120次E、5~10岁的小儿,约每分钟脉跳IOO次左右5、常脉中有神的表现是A、不大不小B、软滑从容C、不浮不沉D、节律整齐E、尺脉沉取有力6、具有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特征的脉象是A、结脉B、动脉C、疾脉D、散脉E、代脉7、弦脉主病不包括的是A、疼痛C、肝胆病D、气血两虚E、老年健康者8、脉象特征表现为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的是A、伏脉B、B脉C、散脉D、革脉E、牢脉9、小儿常见病脉中,多见于表证的是A、沉脉B、迟脉C、数脉D、浮脉E、动脉10、七怪脉中提示脾胃之气将绝的是A、弹石脉B、雀啄脉C、虾游脉D、鱼翔脉E、釜沸脉11、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为A、釜沸脉B、虾游脉C、鱼翔脉D、雀啄脉E、屋漏脉12、无神之脉中,雀啄脉的表现特点是A、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B、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C、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慈饺子D、脉来弦急,如循刀刃E、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13、无胃之脉中,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慧故子属于A、弹石脉B、屋漏脉C、解索脉D、转豆脉E、雀啄脉14、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为A、偃刀脉C、弹石脉D、屋漏脉E、解索脉15、下列不属于真脏脉别称的是A、败脉B、绝脉C、死脉D、奇脉E、怪脉16、食积内热者可见的脉象表现为A、弦细脉B、弦数脉C、洪数脉D、浮数脉E、滑数脉17、相兼脉中,沉缓脉多见于A、脾虚B、血瘀C、里寒证D、食积内热E、阴虚内热18、下列相兼脉中,可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的是A、沉弦脉B、沉缓脉C、沉涩脉D、弦数脉E、滑数脉19、多见于风热袭表之表热证的相兼脉是A、浮紧脉B、浮缓脉C、浮数脉D、浮滑脉E、弦数脉20、下列何种脉象不可见于正常人A、沉脉B、实脉C、缓脉D、长脉E、弱脉21、下列脉象中,均可见于惊恐、疼痛的是A、紧脉、结脉B、涩脉、濡脉C、滑脉、动脉D、结脉、代脉E、代脉、动脉22、主痰湿常见的脉象是A、牢脉B、革脉C、弦脉D、滑脉E、代脉23、下列脉象中既可见于健康人,又可见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是A、濡脉B、大脉C、滑脉D、缓脉E、数脉24、厥病及痛极的患者常见的脉象是A、伏脉B、散脉C、革脉D、牢脉E、虚脉25、脉象特征表现为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的是A、数脉B、滑脉C、动脉D、涩脉E、弦脉26、细脉的特征表现为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以上都不是27、数脉的脉率表现为A、一息五至B、一息八至以上C、一息七八至D、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E、以上都不是28、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脉象是A、伏脉B、浮脉c、C脉D、散脉E、革脉29、迟脉类常见的脉象是A、缓脉、紧脉、弦脉B、弱脉、结脉、代脉C、涩脉、结脉、迟脉D、细脉、微脉、代脉E、散脉、革脉、涩脉30、属于虚脉类脉象的是A、虚脉、细脉、代脉B、实脉、紧脉、虚脉C、微脉、涩脉、缓脉D、伏脉、代脉、弱脉E、革脉、结脉、短脉31、下列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A、洪脉B、濡脉C、散脉D、D脉E、促脉32、沉脉的脉象表现为A、沉细无力而软B、浮细无力而软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D、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E、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33、脉象特征表现为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是A、伏脉B、牢脉C、革脉D、D脉E、虚脉34、脉有神的表现特点为A、徐和从容B、从容软滑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5、脉有胃气的特点表现为A、徐和从容B、有力柔和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6、正常脉象的特点是A、不浮不沉B、不大不小C、从容和缓D、节律一致E、以上都是37、下列属于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数C、脉形D、脉势E、以上都是38、常用的具体指法不包括的是A、按法B、举法C、循法D、循法E、运法39、寸口分候脏腑中,右关候A、心B、肺C、肾D、肝胆E、脾胃40、寸口分候脏腑中,左关候A、心B、肺C、肾D、肝胆E、脾胃二、B1、A.动脉B.涩脉C.结脉D.促脉E就脉<1>、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的是ABCDE<2>、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的是ABCDE2、A.表实B.里实C.里虚D.实寒E.虚寒<1>、小儿病脉中,沉而有力多为ABCDE<2>、小儿病脉中,迟而无力多为ABCDE3、A.沉迟脉B.浮数脉C.沉涩脉D.弦数脉E.洪数脉<1>、多见于里寒证的相兼脉为ABCDE<2>、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的相兼脉为ABCDE4、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脉律不齐,浮散无根<1>、微脉的脉象特征是ABCDE<2>、弱脉的脉象特征是ABCDE5、A.牢脉B.虚脉C.涩脉D.散脉E.伏脉<1>、脉象特征表现为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显的是ABCDE<2>、脉象特征表现为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的是ABCDE答案部分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左:寸一心,美…肝胆,尺一肾。

28脉分类比较表

28脉分类比较表

28脉分类比较表一、分类1. 浮脉类:包括浮脉、散脉、芤脉、动脉。

2. 沉脉类:包括沉脉、伏脉、牢脉、弱脉。

3. 迟脉类:包括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4. 快脉类:包括数脉、滑脉、紧脉、促脉。

二、28脉名称1. 浮脉2. 散脉3. 芤脉4. 动脉5. 沉脉6. 伏脉7. 牢脉8. 弱脉9. 迟脉10. 缓脉11. 涩脉12. 结脉13. 数脉14. 滑脉15. 紧脉16. 促脉三、脉位每种脉象的脉位均有其特定的位置,根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浮、沉、迟、快等几种类型。

具体位置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四、脉象特征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浮脉轻按即得,沉脉重按始觉等。

具体特征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五、主病每种脉象对应不同的疾病,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等。

具体对应关系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六、常见病因每种疾病的常见病因也有所不同,如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腹泻多因饮食不节所致。

具体病因需根据疾病种类判断。

七、鉴别诊断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对于一些脉象相似但病因不同的疾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以下是一些常见脉象的鉴别诊断:1. 浮脉与散脉的鉴别:浮脉轻按即得,主表证;散脉则脉象散乱无序,主气血耗散、脏腑虚弱。

2. 沉脉与伏脉的鉴别:沉脉重按始觉,主里证;伏脉则脉象极沉,不易察觉,主邪气闭阻、气血瘀滞。

3. 迟脉与缓脉的鉴别:迟脉来去缓慢,主寒证;缓脉则脉象缓慢而规律,主气血不足、脏腑虚弱。

4. 快脉与数脉的鉴别:快脉来去急促,主热证;数脉则脉象快速而有力,主热邪内蕴、气血瘀滞。

5. 动脉与滑脉的鉴别:动脉则脉象跳动无规律,主气血紊乱、脏腑失调;滑脉则脉象往来流利,主痰饮内停、湿热内蕴。

6. 牢脉与实脉的鉴别:牢脉则脉象坚硬有力,主实热内盛、痰瘀互结;实脉则脉象充实有力,主实证、热证。

八、调养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调养方法,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调养方法:1. 感冒: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调养方法包括多休息、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易消化等。

中医和诊断—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

中医和诊断—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

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同学们好,下面我们学习按脉的紧张度分类的4种脉象,脉紧张度高的弦脉、紧脉和脉紧张度低的濡脉、缓脉。

(七)弦脉和濡脉我们先来学习这一对脉象,弦脉和濡脉。

13弦脉【脉象特征】首先来学习,紧张度增高的脉象:弦脉。

弦脉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脉象。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所以古人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如何理解“挺然于指下”呢?正常柔和的脉象,当脉象搏动的时候,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正常是感受不到脉管的形状的。

但是,弦脉,脉道较硬,失去了柔和的特征。

当脉象搏动时,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而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手指下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脉管的形状。

这就叫“挺然于指下”。

这就是弦脉的特征。

弦脉的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按刀刃。

无论是琴弦、弓弦、还是刀刃,都说明了脉管紧张度增高,脉管硬化。

【临床意义】弦脉在临床意义上,主要见于肝胆病、疼痛、或痰饮等病变。

弦脉,又称为肝脉。

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的程度,与筋的迟缓和强劲之性相同。

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所以肝阴易不足,肝气,肝阳容易亢盛。

就像树木,水少(阴虚),而太阳大(阳亢),树枝就会干枯,失去弹性。

因此,只要肝有病变,无论寒热之邪、痰饮内停、情志郁结、疼痛等等,都可以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就会表现弦硬的特征。

并且随着邪气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弦脉。

比如感受寒邪,会表现为弦紧脉;感受热邪,会表现为弦数脉;感受痰饮之邪,会表现出弦滑脉。

因此,弦脉在病变的意义上面,主要是与肝病有关。

所以我们称弦脉为肝脉。

【十脉九弦】古人说,“十脉九弦”。

说明弦脉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脉象。

这是因为,不仅肝病,可以见到弦脉,在正常人中,也可以见到弦脉。

脉象大全——精选推荐

脉象大全——精选推荐

脉象⼤全28种脉像总结⼤全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法不⼀,常使⼈⽆法适从。

清张⽯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般仍沿⽤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般常⽤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体会,使⽤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纲⼋法诊断疾病,⽴法⽤药,即能得⼼应⼿。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类,以⼤、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缓⼋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细长短的不同,故取⼋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种执简驭繁的⽅法。

先掌握这⼋种脉象,再进⼀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的分类⽅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为纲,⽽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纲四⾔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门之⽤: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按形象彰彰浮⽽有⼒洪脉⽕炀浮⽽⽆⼒虚脉阴伤浮⽽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殃浮如按⿎⾰脉外强浮⽽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属脏属阴重⼿寻按始了于⼼沉⽽着⾻伏脉邪深沉⽽底硬牢脉寒淫沉⽽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三⾄数⽬可揣迟⽽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痞迟⽽时⽌结脉郁实迟⽌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以上七⼋病凶数⽽流利滑脉痰涌数⽽牵转紧脉寒攻数⽽时⽌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尺迢迢不短长⽽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殃细⽽⼩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涌沸洪脉热司⼤⽽坚硬实脉邪肆⼤兼⼆脉病盛邪炽健康⼈脉象应为⼀次呼吸跳4次,⼨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尺脉沉取应有⼒。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散脉
散脉主元气离散,如果人体于精血严重损伤,由于阴阳离绝,脏腑气血即将衰竭,因而会出现散脉。
散脉沉浮无根,浮取时脉象时快时慢,来去不明,重按反而摸不着脉。
当脏腑元气即将绝竭时,由于心力衰竭,阳气离散,以至于血液难以运行,因此会出现浮散而无根,时快时慢,没有规律的散脉。
散脉与濡、虚、芤脉类似。都属于脉位浮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散脉浮散无根没有规律。2.濡脉的脉位浮,细小而柔软,且有脉律。3.虚脉的脉位浮大,浮中沉三候都软弱无力,却仍有根。4.芤脉的脉位浮大,浮取时脉管中空,大而柔软。


牢脉主体内的阴寒之邪亢盛;比如阴寒内盛所致的心腹疼痛,风痉拘急等症候都会出现牢脉。
牢脉附着在筋骨上,坚牢不移,因此脉形比较弦长。
当体内的阴寒亢盛时,由于寒邪的特性为收引凝滞,以至于阳气潜藏而难以升张,因此会出现沉而弦长,坚牢不移的脉象。
牢脉与沉脉、伏脉类似。脉象的差别:牢脉比沉脉深沉,几乎是贴着筋骨固定不移的搏动,但是相对来说,牢脉还比不上伏脉来的深沉。
(脉分类
主病
脉象特征
脉理
鉴别





脉象通常主表证时,则脉象有力,不大亦不小
当浮脉主虚证时,则脉象表现为浮大却无力。
浮脉也可能出现于风水或皮水的患者,也就是说,当风邪夹着水湿壅积于肌表时,也会出现浮脉。
切脉时,用指轻按肌表上就可以感到搏动,当用力重按时,反而感到指下的搏动减弱,但脉体并没有空虚的感觉。


弱脉主气血亏虚,如果因久病不愈而耗伤元气,或是因失精亡血,虚劳久咳,或是因脾虚泄泻,胃弱纳呆,筋骨萎弱等症候都会出现弱脉。
弱脉轻取不得,必须重按才诊得,并且显得柔软无力。
当体内的气血不足时,由于血液不能充盈脉道,阳气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因此会出现沉而细软的弱脉。

脉诊3

脉诊3
一息不足四至 脉率均 一息四至,但脉来怠缓无力 小于五至 一息不足四至,脉律不规则
数 疾 滑 促
细 微 弱 濡
脉率 较快 指下 觉快
一息五至以上 脉率较快, 一息七八至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似数 一息五至以上,脉律不齐 脉形细小,应指分明 极细极软,指下模糊 沉而细软 浮而细软
细 软 无 力
细:阴血虚损失于充盈
谢 谢!
(七)脉证的顺逆与从舍
㈠概念:是通过分析脉象与其它临床表现是否
相称、相应,以辨别病势顺逆,并在
不相应、不相称时找出辨证的主要依 据的脉学理论。
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 相应,但也有脉症并不一致,甚至出现脉症相 反的 情况。
从判断疾病的顺逆来看,脉症相应为顺证, 易治;若脉症不相应,甚至相反为逆证,难治 。 临床上脉症相反时,若症真脉假,必须舍脉 从症;若症假脉真,必须舍症从脉。
正气大伤
邪气亢盛
辨证从舍——寒热、虚实真假
脉反映本质——从脉
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脉滑数有力
症反映本质——从症
症真脉假,腹痛便秘,舌苔黄燥,脉见沉迟而细
如: 实热证:见高热、腹满、便秘、舌红苔燥、脉洪实 顺 反见脉细、微、弱——逆 一般,暴病见浮、洪、数、实等脉象——正气充 盛,抗邪有力; 久病见脉沉、微、细、弱——邪衰正复;为顺证 若新病见沉、细、微、弱等脉象——正气已衰, 抗邪无力; 久病见浮、洪、实、数等脉象——正衰而邪不退 :为逆证,说明病变复杂,不易救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以下情况属例外: ⑴对脉象有不同的理解。
如濡细:(濡:软弱而浮)
⑵为了强调脉象中某一特点。 如脉沉弱(强调脉力虚) ⑶语言的习惯表达。 如脉洪大(复词偏义),脉沉弱(弱不是脉象 是虚弱)

28脉分类比较表

28脉分类比较表

28脉分类比较表脉象在中医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身体脏腑的状况,也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28个常见脉象类型。

这些脉象类型可以被分为七个主要分类,每个分类下有不同的细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28个脉象分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1. 滑数类A. 逐数:脉象滑而紧实,有节律性。

B. 滑数:脉象滑而不紧,呈现流动性。

C. 滑数长:脉象滑而长,每分钟超过90次。

D. 滑数细:脉象滑而细,强度弱。

E. 滑数迟:脉象滑而迟钝,心率较慢。

2. 弦紧类A. 弦紧短:脉象弦紧,但节律性短。

B. 弦紧长:脉象弦紧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C. 弦紧迟:脉象弦紧,但迟钝。

3. 洪数类A. 洪数短:脉象洪大而紧实,但节律性短。

B. 洪数长:脉象洪大而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4. 弦细类A. 弦细短:脉象深弦而细,节律性短。

B. 弦细长:脉象深弦而细,每分钟超过90次。

5. 结代类A. 结代短:脉象有结代感,节律性短。

B. 结代长:脉象有结代感,每分钟超过90次。

6. 紧数类A. 紧数短:脉象紧而有力,但节律性短。

B. 紧数长:脉象紧而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7. 洪细类A. 洪细短:脉象洪大而细,节律性短。

B. 洪细长:脉象洪大而细,每分钟超过90次。

这些脉象分类不仅在中医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脉象的特点,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进展,进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当然,脉象分类只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总结起来,不同的脉象分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滑数类脉象主要与周身气血通畅与否有关;弦紧类脉象则与气虚、血瘀或痰火有关;洪数类脉象与阴盛、阴血亏损或阳气亢盛有关;弦细类脉象表示气虚、血虚、阴虚或阳盛;结代类脉象主要与气滞、痰火或瘀血有关;紧数类脉象则与气滞、痰火、瘀滞、寒凝或阴虚有关;洪细类脉象则与寒凝、血瘀、阴虚或湿热有关。

中医28种脉象

中医28种脉象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脉象。

一般而言,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属于平脉。

而常人的脉又会随着时令、年龄、性别、体力、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于这些都是因为季节而有的脉象变化,因此并不属于病况,所以称为「平脉」。

年老人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脉象差异;至于经常劳动体力的人,脉多大而有力,经常用脑的人,脉细且无力。

在运动后、饮酒、洗浴、激动之后,脉会较快。

相反地,安静或睡眠时,脉会较慢,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平脉。

大体而言,这些脉象的变动,只是会稍微地变化,与正常的脉象并不会有太大出入。

在切脉时,必须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小儿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则。

如果超过了这些范围,又出现了其它的病象时,就属于病脉。

◎病脉与「平脉」相出入时,就称为「病脉」。

古人将它分为二十八脉:浮、沈、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各自描写出不同的脉象与主病。

在临症上,言二十八种脉象,很少只见一种脉象,通常都是兼见几种的脉象。

为了便于记忆,清代名医陈园将这二十八脉分为八大类,并且以浮、沈、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与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浮脉的脉象,是指用轻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脉象,虽然彰明易见,但是重按反而不见。

它的主病,是表症、阳症与腑病。

在浮脉相类的脉象中,又包括洪、虚、散、芤、革、濡等六种脉象。

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脉,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无力的是虚脉,主要是气血虚弱;浮且中空如管的是芤脉,主病为失血;脉象浮而散乱的是散脉,主病是肾气衰败;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的是革脉,主病是阴阳不交而极为细软的是濡脉,主要为阳虚有湿。

以上各病症与脉象,是以浮脉为纲。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脉诊

脉诊
《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 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
28
脉率分类 数脉
2、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里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 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张景岳曰:“愈虚则脉愈数 ” “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
久病出现实脉,预后不良—孤阳外脱的先兆。
39
切 诊
(11)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应指 圆滑。
《脉经》:“ 与数脉相似。 ”
40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
2、临床意义:主痰湿、食积、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
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显滑象。
2)主食积: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47
切 诊
(15) 弦脉
1、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濒湖脉学》:“ 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 绰如按琴瑟弦。”
特点:脉管细、脉力强、两端绷紧, 触手点长。
48
脉的紧张度分类 弦脉
2、临床意义:主肝胆病、疼痛 、痰饮、 或为胃气衰败,或老年健康者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 疾等多见弦脉。 弦而软,其病轻
29
切 诊
(5)洪脉
1、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滔滔 满指,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诊家正眼》:“ 洪脉极大,状若洪水, 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濒湖脉学》:“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 来盛似波澜。”
30
脉的宽度分类 洪脉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展开全文浮是深度,紧是力度。

浮脉:浮在皮肤,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

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脉浮数,脉滑数,脉滑说脉搏的都是什么意思?脉浮,是表示轻按就能摸到脉的跳动,一般是表症的脉,数,则是表示脉跳动快速,一般是热症的脉,浮数,则一般情况下是表热症,脉滑,这个不太容易理解,脉经上有说到滑"如滚珠",你可以把大豆放几十粒到盘子里,摸豆来理解,其实脉像来说要多摸才能理解,滑脉一盘怀有小孩的都有这个脉像.你可以试试.其实,脉像最主要的就是浮沉,迟数,虚实,六种,其他诸脉都是这六种主脉的变化或综合.脉浮数为什么宜麻黄汤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伤寒论?太阳篇》第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条经文乍看是不无疑问的。

因为一般来说,脉数为热,浮数者为表热,似应采用辛凉的法治,若用麻黄汤之辛温法,似乎是不适宜的。

从《伤寒论》注家的意见来看,方有执认为“浮与上同(即与第51条脉浮者相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

柯韵伯认为“数者,急也,即紧也”。

黄坤载亦云:“脉数即浮紧之变文,紧则必不迟缓,亦可言数,是伤寒之脉,当以麻黄汤发汗也。

”《医宗金鉴》注云:“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以用麻黄汤汗之……”注家之见颇多,此不赘举,就从上述而论,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一是见脉浮数者,不是发汗之列,故不必议麻黄汤之可与不可与。

一是见浮数者,还当问其证情若何,如系表证俱在,仍宜麻黄汤以发之。

我们认为,方氏之见与经旨更相近,他所提出的“浮与上同”,这足见没有孤立地看问题,联系到了浮脉主表,表证俱在,浮数者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

祖国医学的脉学,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这个问题,应该从临床的事实中去求得解答。

我个人的意见,脉学不仅是一种经验的诊断技术,而且它是有理论根据和指导的。

先引内经的话吧:内经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外见五色修明,故声音能彰。

心肺有病,呼吸为之不利。

”照中医原有理论来推衍:肺主气,心主血。

气的吸入由心肺,呼出肝肾。

气入于肺,在外成为卫;气入于心,在内成为营。

营卫循行流利,那就呼吸能彰了。

在四诊中,脉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仲景在讲述诊病的方法时,首先讲脉学。

如太阳篇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很显然,先说脉象然后才叙症候。

同时以脉浮紧为伤寒,脉泛浮缓为中风。

脉诊为什么这样重要?因为脉是营卫的表征。

内经说:呼吸一息,脉行六寸,一昼夜呼吸13500息,合共810丈。

阳(卫)行25度,阴(营)行25度,合为50度。

平旦大会于寸口。

内经说:理色脉以通神明,合之四时五行,六曲八风,不离其常,然后百发百中。

内经指出理色脉的重要性,但在诊断上为什么脉学又被强调着它的作用呢?这主要是由于脉征常反映经络的变化,因此对机体的病理变化,反映亦最敏捷。

仍以太阳病为例:仲景论太阳病头项强痛不解的治法,曾经指示过先刺风池风府。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太阳传经的第一表现,是由项至风府受邪。

巢氏病源的伤寒候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

”前面已说过,气的吸入,是经由心肺的,风府为肺经的穴道,风池为心经的穴道。

营卫的循行,这里是必经的道路。

再说桂枝汤证的汗出几几:几几是小鸟学飞振翼之貌,照这样讲,那么,汗出几几的解释,应该是恶风的症形之一;状如小鸟振翼,也就是耸动肩膊。

我们知道:肩膊前下是云门,后下是肺俞,都是肺穴。

肺主皮毛,风寒由皮毛而入,故得浮脉。

这是脉和经穴症候的关系。

仲景说中风的脉象是浮缓。

许多人以为缓是缓慢,这是就字面的看法。

经验上:结合浮缓来理解它,那么,以尺寸定阴阳脉位:假如阳分脉浮大濡,阴分脉也同样是浮大濡。

号脉快速入门方法

号脉快速入门方法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周楣声脉学

周楣声脉学

周楣声脉学《周氏脉学》启后承先脉学是中医临床的一门特殊学科,是从桡动脉搏动的各种微细变化中,来推理生理机能与病理情况的一种独具风格和形式的诊断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传统的中医论脉方式,不仅是晦涩费解,更是不可避免地固执在抽象概念里。

在今天看来,当然有许多地方已成为脉学史上的陈迹,而有更多的地方还有待理解和逐步得到证实。

其中由正确抽象概念所形成的结论,是不应该摒弃的,而在很多的正确结论当中,也仅有少数被西医所认可,因之有好多生动活泼的玄思理念的中医学说成果,由于未能理解和把握,因而被歪曲了,而且已经到了湮没的边缘。

周氏以特有的见地和多年的心血,写成《周氏脉学》一稿,在阐明中医脉学历史根源的基础上,分为两大方面讨论和论证。

首先认为不仅中医脉学是以心血管体系为中心所形成的特有理论体系与诊察方式,而且这也为西医所共有,尽管西医对这方面的认识粗糙,而在今天论脉时,也应结合西医的观点,加以充实和发挥,使每种脉象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病理基础,把以往中医对这方面的抽象概念,使之更接近于具体概念,把晦涩深奥的题材,使之更接近于条理清晰的形象,给古老朴素的学说,输进一些新鲜血液,恢复其青春活力,以便能使这两个流派不同,思想体系不同的东西方学说,能够彼此补充和互相印证,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百川归海的要求。

其次,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诊脉方法,既是中医脉学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秘奥。

2000多年来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都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但这种内外相应的关系,并不是确定不移和随时存在的,即有时是能相应,而有时又是不相应。

在相应时确是能与古说相符;而不相应时又不能强为联系。

总是在若隐若现,可凭与不可凭之间,清代徐灵胎氏曾经这样说过:“如以脉为可凭,而有时亦不可凭;如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

事实也正是如此。

因此对于这一学说见解,是信者有人,而不信者是更有人。

歧视中医的人们更是利用中医理论上这一未曾得到证实与阐明的薄弱环节,作为攻击中医学说的藉口。

脉象的指感判别

脉象的指感判别

脉象的指感判别陆小左;胡广芹;秦彩红;曹宏梅;姜智浩;吴喜庆;刘强;董文军;伍喜良【摘要】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之一,技术性很强.近些年来,由于部分医生难以把握脉诊技术而弃之不用,影响了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八要素分析法的脉象指感判别技术,通过分项列表,逐项特征性量化判断的方法为尚未掌握脉诊技术的中医药人员提供了一条学习的捷径.【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07【总页数】2页(P769,771)【关键词】脉诊;八要素分析;指感判别【作者】陆小左;胡广芹;秦彩红;曹宏梅;姜智浩;吴喜庆;刘强;董文军;伍喜良【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1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19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之一,在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脉象的变化可客观反映机体内在脏腑器官与气血津液的变化,是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在临床中的作用,提出了以脉辨证的方法。

《伤寒论》篇篇均提及脉证并治,398条原文中,涉及脉象的达146条,分见于104个证候,其脉或用以辨别病证、指示病位,或用以说明病因、阐明病理,亦据脉确定治则治法,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在《伤寒论自序》中痛批不认真诊脉的医生,曾提到“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可见脉诊在辨证中的重要性。

然而近些年来,脉诊的研究缺乏突破,其应用正随着老一代中医的离去而被弱化,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八脉分类比较表
脉纲 共同 特点 脉名 相类脉 脉象 主病 《濒湖脉学》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脉来浮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阳明气分热盛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浮细无力而软 虚、湿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 证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证、痛极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弦长实大,坚着不移 阴寒内积、疝气癥积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衰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一息不足四至 (60次以下/分) 寒 证;邪热结聚的实热证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脾胃虚弱、湿证 (怠缓)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60~70次/分) 平人 (和缓)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往来不畅,应指艰涩,如轻刀刮竹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结而有力)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气血虚衰 (结而无力)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90~120次/分) 热 证;里虚证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虚 脉 类
应 指 无 力
细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微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短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代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实 三部脉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 脉 类
应 指 有 力
滑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紧 绷急弹指,如牵绳转索 长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弦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1、主虚湿的脉:缓、濡、细(濡、弱无力而软) 2、主食积的脉:紧、滑、涩、促 3、主痛证的脉:紧、弦、代、动、涩、伏 4、主气血两虚的脉:虚、细、微、弱、结 5、正常人可见的脉:缓、滑、实、弦、长、大
浮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散
表 证;虚阳浮越证
浮 脉 类
轻 取 即 得
洪 濡 芤 革 沉
沉 脉 类
Hale Waihona Puke 重 按 始 得 一 息 不 足 四 至 一 息 五 至 以 上
伏 牢 弱 迟 缓 涩 结 数
迟 脉 类
数 脉 类
疾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20次以上/分) 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促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动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虚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内停(有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脏气衰败 (无力)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痛、恐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虚 证(气血两虚)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气血俱虚、湿证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脏气衰微 (代而无力)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痛、恐、跌仆损伤 (代而有力)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实 证;平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寒、痛、食积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阳气有余,实热之证;平人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肝胆病、疼痛、痰饮;老年健康者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换露西去死,汝若无力) 弦:老人肝胆的痰饮导致疼痛 (金华色叔有食积) 滑:青年孕妇的痰湿食积导致实热 (金星带动约瑟夫,带得他很痛) 动:洞恐痛 (嘘嘘微弱的姐气血两虚) (慌话事先长大的是正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