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一)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从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中国佛教智慧采用否定、遮拨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一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之所“执“(着),以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而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一)天台宗的运思是圆融的慧思,他们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的辩正综合方式,用“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个方向,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二)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运思,其“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互为依恃、互为因果、相即相入的,把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看作是融摄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价值系统的绝对价值系统,在一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主体和客体互为依藉、互相关联;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亦称“道学”)。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1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1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 想》课件1
•2.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朱熹的
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
则主张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只要恢复就可以了。相
对于宋代以来的朱子学,心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
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
从元代开始的。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
”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
重点难点突破
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
名校模拟演练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
预数据库 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
1~6 7~12
13~14 PPT文档演模板
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虽然对朱熹
重点难点突破 而言天理亦在人心,对王阳明来说良知即是天理,但毕竟前
名校模拟演练
预数据库
1~6 7~12 13~14
PPT文档演模板
者偏向于外在的客体性,后者倾向于内在的主体性。两者
同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本质区别。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
理学)向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转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重点难点突破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史料的能
名校模拟演练 力。由材料可知清人戴震是抨击理学的,因此这两句话指
预数据库
1~6 7~12 13~14
PPT文档演模板
出了理学的消极影响。

[答] B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 想》课件1
•【变式精练】 南宋时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为之制

《宋明理学》PPT课件岳麓版1

《宋明理学》PPT课件岳麓版1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释迦牟尼 创立佛教,东汉前期传入中国。由于它的平和 性(从未主动挑起宗教战争)、圆融性(鼓吹 三教合一)及它的中观哲学与中庸之道极为相 似,都摒斥走极端的思路,加之其因果轮回的 理论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尤其一些高僧在弘 扬佛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典,体现了佛教儒 学化的倾向,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为中 国士大夫所广泛接受。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佛 教。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
实质: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 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A.北宋科技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 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 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 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信任成了黄牙小儿的天真妄想。
4.浊雾笼罩下的财富不夜城,不仅侵 蚀了星 星的亮 光,而 且泯灭 了心灵 的光芒 ,使我 们的眼 睛近视 、散光 且老花 ,失去 了辨别 真伪、 美丑、 善恶的 天然能 力,使 我们的 心迷茫 且苦闷 。生活 在城市 ,我们 几乎忘 了:夜 ,本该 是黑的 ,本该 是有星 星的, 本该是 安静的 ,本该 带着人 们心安 理得地 歇息的 。

历史趣谈:朱熹的儒佛之辨 他通过批判佛学来抬高理学

历史趣谈:朱熹的儒佛之辨 他通过批判佛学来抬高理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熹的儒佛之辨他通过批判佛学来抬高理学导语:宋代士大夫的排佛兴儒运动持续时间很长,如果将朱熹等人对佛教的批评也列入其中,那么,这一时段则从北宋初年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初期,几乎与宋代士大夫的排佛兴儒运动持续时间很长,如果将朱熹等人对佛教的批评也列入其中,那么,这一时段则从北宋初年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初期,几乎与理学的形成与确立相始终。

其中,排佛思潮最为剧烈的时间当为北宋初、中期,其代表人物有所谓“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以及欧阳修、李觏等人。

不过,上述士大夫的表层批判对佛教并未形成根本性的冲击,对佛教真正提出深层批判的还是少数在学术上有造就的理学家,如张载、二程、朱熹等人。

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辨异端、辟邪说,而且是深入到佛教思想的内部,发掘佛教本身的漏洞而予以攻击。

他们既要对佛教的批判穷深极微,又必须立足于儒家的伦理本位,阐明儒家自身的微言大义。

应该说,理学家对佛教(含道教)的批判越深入,儒学自身的优势就越明显,这是宋代理学回应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挑战的一个必要环节。

本文集中探讨的是朱熹对佛教的批判。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士大夫排佛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与二程、张载的辟佛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也对北宋以来的士大夫排佛思潮有过批判性的总结。

从朱熹的有关言论看,他往往是从否定佛教的角度来阐明儒学的价值,儒佛之辨是朱熹排佛的一大特色。

对于朱熹的排佛思想,以往的研究多立足于唐宋之际的儒学复兴思潮的发展大势,着力于朱熹的承“道统”、斥“异端”的现象描述,对于朱熹在排佛中一以贯之的儒佛之辨缺乏深入的分析,而且碍于朱熹在理学中的崇高地位,对其排佛思想没有从价值中立的立场进行客观的评生活常识分享。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课件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课件

强调本体论
熊十力认为,本体论是儒家思想 的核心,他通过对于《周易》的 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
倡导思辨哲学
熊十力主张通过思辨哲学来完善 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辨 哲学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
徐复观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
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纯洁性
徐复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纯洁性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核心,他主张保持中国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纯洁性。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 的儒家思想教学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宋明理学概述 • 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现代新儒学 •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
想的比较 • 总结
01
CATALOGUE
宋明理学概述
宋明理学的起源
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的 正统思想,经历了董仲舒的“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和宋代理学家们的复 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学体系。
对现代道德伦理的启 示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 思想对现代的道德伦理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它们强调了人的道 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社会责任, 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
对现代政治哲学的启 示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 思想对现代的政治哲学也具有重 要的启示作用,它们强调了君臣 之道、社会秩序和政治责任,对 现代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有着 重要的启示作用。
提出“心即理说”,认为“心外 无物”,强调“致良知”的修养 方法。
宋明理学的影响
思想界的影响
宋明理学在思想界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 必修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界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教育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强调知识分子应该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胡宏“儒佛之辨”今辨

胡宏“儒佛之辨”今辨

胡宏“儒佛之辨”今辨作者:熊敏秀,汤凌云来源:《湖湘论坛》 2018年第5期熊敏秀1,汤凌云2(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2.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摘要: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

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

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

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胡宏;儒佛之辨;理学思想史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5-0153-07胡宏(1105—1161)是南北宋之际理学家的代表,也是湖湘学派的正式创立者。

他生前长期在衡山附近讲学,其思想主要收集在《知言》中。

吕祖谦评价它“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1]P1366。

至于《知言》之本旨,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有精辟的概括:“孟子以知诐淫邪遁为知言,胡子之书以是名者,所以辨异端之言与圣人异也。

杨墨之害不熄,孔子之道不著,故《知言》一书诸子百家之邪说,辞而辟之,极其详焉。

盖以继孟子也。

学者诚能深味其指,则于吾道之正且大,异端之偏而小,若辨白黑,若数一二矣。

”[2]P340所谓“辨异端之言”,主要是指胡宏立足儒学来批判佛学,扫除理学发展道路上的思想障碍。

汉末以来,佛学日盛,儒学渐微,社会文化失去了强有力的精神维系。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中唐,此后,尽管韩愈、柳宗元等人复兴儒学的呼声不断,北宋“五子”既出,理学臻于极盛,以弘扬古圣先贤之道为使命和担当。

在理学兴起的同时,佛学禅宗也极为兴盛,它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对儒学的发展构成了思想挑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这种冲击既包括佛学思想对唐宋士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指佛教作为一般宗教信仰在民众阶层的广泛渗透。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类
材料

孔孟 儒学
所学
孔子:“仁”“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孟子:“仁政”“民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孔 孟强调仁 政、民本;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强

材料

强调大一统、天 调天人感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34
解析 答案
3.命题点: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明本心等
发展:宋代儒学重 视孔孟儒学;重视 思辨、强调个人修 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 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3.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 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 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人伦者,天理也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 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解读】作者论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作者认为:(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 度。(2)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 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以君 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探究】材料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认识? 提示:(1)思想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认识:带有明显的 民主色彩,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在思想上的反映。
【本课小结】
重难点一 宋明理学 【史料探究】 1.二程的理学思想及贡献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拈出来的。
——程颢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探究】据材料概括二程对理学建立的理论贡献。 提示:(1)最先提出“天理”这一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将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探究】材料中李贽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 步意义? 提示:(1)经济上,明朝后期,江南一带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和工商 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政治上,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 矛盾空前尖锐;思想上,理学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的教条, 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李贽大胆向正统思想挑战,质疑孔子的绝对权威,对后人具有启 蒙作用;他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肯定了人的 正当私欲,发展了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或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 想);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促进 了社会进步。

中国文化中两种信仰体系的冲突_论宋代理学的排佛及其理论局限

中国文化中两种信仰体系的冲突_论宋代理学的排佛及其理论局限

中国文化中两种信仰体系的冲突论宋代理学的排佛及其理论局限陈廷湘摘要! 宋代,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甚,几至人人谈佛。

理学诸子为捍卫儒学地位,视佛学为异端,着力排佛。

二程、朱熹强调儒佛界线,以儒家价值观立论,从∀理#的∀实#与∀空#、∀公私#、∀义利#等方面力辨儒佛之异,指斥佛学无∀理#,即便有∀理#,其∀理#也∀空#;佛学立教,为∀私#为∀利#。

但是,儒学与佛学本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理学诸子以儒学价值观度量判定佛学之非,其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故其排佛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宋代;理学;排佛;局限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39(2002)01-0098-05(一)魏晋以降,儒学受到佛道的挑战,儒释道三家之学开始了互相排斥和逐步融合的进程。

至唐宋时期,道学影响减弱,而佛学影响则成扩张之势。

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益浓烈,∀两宋诸儒,门庭路径,半出入于佛老。

#(全祖望∃鲒琦亭外编%题真西山集&)洛学创立者二程中之大程及程门弟子亦多出入佛老,或流入禅门窠臼。

因此,唐宋诸儒急起排斥异端之学,尤其着力于排佛。

二程说:佛学只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

∋∋至如禅者,虽自曰异此,然要之只是此个意见,皆利心也∋∋庆生云:∀不怛化#者,意亦如此也。

如杨、墨之害,在今世则无之。

如道家之说,其害终小。

唯佛学,今则人人谈之,弥漫滔天,其害无涯。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二程从释道外在影响力的大小之异,倡言以排佛为先。

朱熹则从二者理论上的异同论断佛学危害尤甚,儒门当首先排拒。

有言庄老禅佛之害者。

曰:∀禅学最害道,庄老于义理绝灭犹末尽,佛则人伦已坏。

至禅则又从头将许多义理扫灭无余。

以此言之,禅最为害之深者。

#(∃朱子语类&卷126)理学诸子以佛危害最深,视佛学为最不可宽容的异端,因此于排佛尤为着力,而排老次之。

在魏晋以降的儒佛道对抗中,佛道在理论上处于优势地位。

第九章 宋明理学

第九章  宋明理学

第九章宋明理学第一节儒道释三教合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道释三足鼎立。

这种文化格局,南北朝时已经有了三教并行的尝试,比较明确的提法是从隋唐开始。

我们现在熟悉的这种格局,实际上是在北宋理学产生以后出现的。

三教合流,实际上有两个过程:一、佛道二教攀附儒家,提出“三教合一”、“平等三教”、“三教并用”,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流。

1、以玄学为代表的儒、道合流: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用老庄思想比附——格义、连类3、北魏太武帝灭佛以后,僧人论证佛教与儒家思想相通——儒佛合流4、葛洪之说演变为宋代的“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二、儒家主动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成果,提倡三教归儒,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合流。

1、儒家“明于礼义而暗于知人心”,儒家对宇宙、生死、性命等哲学问题付之阙如,在佛老之前,理论显得苍白、粗糙。

2、中唐儒学家意识到儒学的理论缺陷,开始儒学革新,必然是“援佛入儒”、“援道入儒”。

他们借鉴佛道二教在这方面理论的贡献,从以前的儒家经典里找出相应文献,加以特别发挥,为后来的宋明理学作好了文献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节宋明理学概述一、理学产生的原因:1、传统章句注疏之学逐渐走入死胡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受到疑古惑经思潮的冲击,统治地位动摇。

2、佛、道影响日益扩展,在思想领域的渗透逐渐深入,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趋势。

二、理学名义:又称道学,有广、狭二义。

1、广义的理学指宋明时期以理气心性学说位中心,以成就儒家理想人格为目的的学术形态。

2、狭义的理学指以程颢、程颐兄弟及朱熹为代表,以“理”为最高范畴,与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相对的学术流派,即程朱理学。

我们介绍的是广义的理学。

三、理学的概念范畴:1、来源:来自儒家经典,尤其是《易》、《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2、理学范畴主要涉及天道、人性、精神境界、修养方法等;概念范畴主要有理气、心物、心性、诚敬、义利、格物致知、知行、天理人欲、致良知等,多以成对出现,具有天人一体的特点。

宋明理学PPT课件72(4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宋明理学PPT课件72(4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a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
理”。认为“天理”的核心与
修养的最高境界都是
“仁”;仁者,不但能化
物于无形,而且能够获得
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
程颢
程颐 精神满足,即“孔颜之乐”
(书14页下面);
B朱熹使理学成熟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 之集大成者。 1世界观:(1)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 气,气的变化有能动性;(2)万物各有其理, 而万物终归于一,就是“太极”。 2修养论: 朱熹 (1)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2)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 格物致知” (3)“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 源泉; (4)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最大的不同在于强 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
1世界观:“吾心即宇宙”、“心即理”,意思是本 心就是天理。 (1)不用逻辑思辨,而用自己体验印证,即“本 心体悟” (2)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方法论:“发明本心”意思是反省本心,直接悟 理。因此,反对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 书册。 3认识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 其剥落、扫除。
8、不符合陆王心学特 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 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 事物上去寻找
9、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 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陆九渊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便是世界”

课件11: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11:第3课  宋明理学

失节事大)。

谢 观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南宋思想 家,心学 的开创者, 提出“心 即理也”
陆九渊
王守仁
世称阳明先生。 生活于明代, 心学集大成者。 “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九 渊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
是真理。”
材料二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
王 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 守 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 仁 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道家神仙
道教:东汉末年产生,以道家学术为 理论基础,综合神仙方术,以道为最 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讲求: 神仙方术、修炼养生,长生不老。魏 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 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 教地位很高。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
唯心论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
道德观 伦理道德和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 物,才能真得其“理”
朱熹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理是宇宙的本原,理之源在于天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质疑,统治地位被削弱。 (2)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对儒学的统治地位形成挑战。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2.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 之风尤其兴盛。 (隋:“三教合归儒” ,又称“三教合一” 唐:三教并行)

朱熹的儒佛之辨

朱熹的儒佛之辨

朱熹的儒佛之辨2015-02-25 13:49 来源:《哲学研究》我有话说2015-02-25 13:49:30来源:《哲学研究》作者:责任编辑:王锦宝作者:刘立夫宋代士大夫的排佛兴儒运动持续时间很长,如果将朱熹等人对佛教的批评也列入其中,那么,这一时段则从北宋初年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初期,几乎与理学的形成与确立相始终。

其中,排佛思潮最为剧烈的时间当为北宋初、中期,其代表人物有所谓“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以及欧阳修、李觏等人。

不过,上述士大夫的表层批判对佛教并未形成根本性的冲击,对佛教真正提出深层批判的还是少数在学术上有造就的理学家,如张载、二程、朱熹等人。

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辨异端、辟邪说,而且是深入到佛教思想的内部,发掘佛教本身的漏洞而予以攻击。

他们既要对佛教的批判穷深极微,又必须立足于儒家的伦理本位,阐明儒家自身的微言大义。

应该说,理学家对佛教(含道教)的批判越深入,儒学自身的优势就越明显,这是宋代理学回应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挑战的一个必要环节。

本文集中探讨的是朱熹对佛教的批判。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士大夫排佛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与二程、张载的辟佛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也对北宋以来的士大夫排佛思潮有过批判性的总结。

从朱熹的有关言论看,他往往是从否定佛教的角度来阐明儒学的价值,儒佛之辨是朱熹排佛的一大特色。

对于朱熹的排佛思想,以往的研究多立足于唐宋之际的儒学复兴思潮的发展大势,着力于朱熹的承“道统”、斥“异端”的现象描述,对于朱熹在排佛中一以贯之的儒佛之辨缺乏深入的分析,而且碍于朱熹在理学中的崇高地位,对其排佛思想没有从价值中立的立场进行客观的评价。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朱熹对佛教“内在批判”的层面,对朱熹关于儒佛二家的本体论、心性论、境界论、工夫论和修养论等方面的言论进行梳理,从多元性的价值立场力图对朱熹的儒佛之辨作出合理的评价。

一、“释氏虚,吾儒实”批判佛教破坏人伦纲常是历代辟佛者的必发之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一)【内容提要】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互相冲突融合的和合体。

佛学精华那些被理学所汲取?理学如何融合佛学?本文通过对朱熹与陆九渊、湛甘泉与王守仁两次儒佛之辩的考察,以彰显这个长期困惑宋明理学研究的问题。

理学的基本内涵是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居敬、明诚为存养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的的道德形上学。

探索了理学的分系,以及分系的根据,对以往分系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关键词】儒佛之辩/理学/道体/和合在全球哲学的视野下,民族哲学的存在何以可能?如何通过范畴逻辑结构体贴宗教超越情感?通过心灵自由境界觉解人文和合精神?顺着哲学逻辑路径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逆径而上,以至宋明理学。

从宋明理学所探索的天道自然与人道觉解,道德价值本体与思维智能主体,内在心性意义规矩与外在义理价值规矩的和合关系中,可以超越历史的时间差,获得对上述问题的悟解。

一、儒佛之辩宋明时期,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寂然未通。

西域的丝绸之路,方便了印度佛教哲学的传入,中土的儒教和道教哲学在佛教哲学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弦更张。

三教互相批判,相互吸收,为三教互动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和新的价值导向,独尊儒学、罢黜百家的文化传统被三教的兼容并蓄所代替,兼容并蓄所蕴涵的价值取向,是融突和合三教而诞生新的哲学和合体,这便由程颢所体贴出来的以“天理”为形上学的道德价值本体哲学。

儒佛道三教如何兼容并蓄?如何冲突融合?其文化整合的载体,即冲突融合的和合体——宋明理学这个新理论形态,如何体现三教的冲突与融合?笔者不从佛教如何影响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或理学如何吸收佛教哲学的顺向契入,而通过对朱陆和湛王两次儒佛之辩的考察,倾听理学家自己对于儒佛之辩的陈述和诠释,将有益于对问题的体认和解决。

理学家出入佛老,钻研三教典籍,为其统合儒释打下扎实的功底,而承传道统又是其文化慧命和人生责任。

统合儒释和承传道统的生命担当,使他们不能无视儒释之辩。

我们则从其互相批判中体知其如何吸收和吸收什么佛教哲学,以及批判什么?朱熹与陆九渊鹅湖会后,两家论争不免要涉及谁是道统本真心传的正宗,而批判论争对方为禅。

这次论争主要围绕以下问题:第一、太极、心与禅。

朱熹哲学以“太极”(理)为形上学本体,陆九渊哲学以“心”为形上学大本。

陆九渊曾批评朱熹说:“尊兄两下说无说有,不知漏泄得多少。

如所谓太极真体,不传之秘,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迥出常情,超出方外等语,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

”(《与朱元晦二》,《陆九渊集》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页)陆氏认为,朱熹立“无极”、“太极”为体,并赋予“超出方外”、“不落方体”,不属有无等性质和特征,显然是从禅宗那里学得的。

揭出朱熹太极哲学形上学本体的来源,这里并非指“太极”这个范畴的来源,而是指朱熹哲学的整体精神。

不过,“平时既私其说以自高妙,及教学者,则又往往秘此,而多说文义,此漏泄之说所从出也。

以实论之两来都无着实,彼此只是葛藤末说”(同上)。

既“私其说”,而又“秘此”曾学禅宗,这样既病己而又病人。

陆氏劝戒朱熹毋“久习”,而应“自反”。

朱熹对于陆氏的批判进行了反驳。

他说:“来书云‘夫干’止‘自反也’。

太极固未尝隐于人,然人之识太极者则少矣。

往往只是于禅学中认得个昭昭灵灵能作用底,便谓此是太极,而不知所谓太极,乃天地万物本然之理,亘古亘今,颠扑不破者也。

”(《答陆子静》,《朱熹集》卷三十六,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2页)朱熹批评陆氏所理解的太极,是依傍佛教禅宗那里体认得来的“昭昭灵灵能作用底”的“本心”,而不是朱熹所说的“天地万物本然之理”。

至于所谓“迥出常情”,并非禅家所专有,而是俗谈,儒者毋需回避。

即使偶然谈及,亦非“禅家道理”。

又“如曰‘私其说以自妙而又秘之’,又曰‘寄此以神其奸’,又曰‘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则恐世间自有此人可当此语。

熹虽无状,自省得与此语不相似也。

”(同上)这里,朱熹把陆九渊对他的批评,回敬给了陆氏。

直以陆氏阴用禅学,而阳讳之。

朱陆之争虽不断深入,但朱熹指斥陆学为“禅学”不变。

鹅湖之前,以陆学“脱略文字,直趋本根”为禅。

南康前后,以陆学有禅意味,以至“昭昭灵灵”。

朱熹谓陆学为禅学与后人斥陆学为禅有异,朱熹的所谓禅,主要指陆学重内遣外的学风,存心绝物的工夫,易简之方的倾向等与禅相似,以及照照灵灵的心体与禅宗“以心法起灭天地”相近。

淳熙15年朱陆“无极太极”之辩,陆氏《与胡季随》书论颜渊“克己复礼”。

朱熹批评说:“看此两行议论,其宗旨是禅,尤分晓。

此乃捉着真赃正贼,惜方见之,不及与之痛辩。

”(《朱子语类》卷一二四)又说:“今金溪学问真正是禅,钦夫伯恭缘不曾看佛书,所以看他不破,只某便识得他。

试将《楞严》、《圆觉》之类一观,亦可粗见大意。

”(同上)张@①和吕祖谦对佛学没有研究,看不破陆九渊是禅。

陆氏以“克己复礼”不是克去己私利欲之类,而以思索讲学为人病,这便是学禅“真赃正贼”。

实是以陆学为“看话禅”。

它以厌弃文字,禁遏念虑,遏心于内,超悟本心等内省为特征。

第二,虚实与禅。

陆九渊认为,儒佛之别的实质不是虚与实,因为儒佛道三教理论都有虚与实两重性,而虚说中有浅深、精粗、偏全、纯驳之分。

陆氏在《与王顺伯》信中说:“故凡学者之欲求其实,则必光习其说。

既习之,又有得有不得。

有得其实者,有徒得其说而不得其实者。

说之中又有浅深,有精粗,有偏全,有纯驳,实之中亦有之。

”(《陆九渊集》卷二,第16页)儒佛道三家的同异、得失、是非,不能以虚实来判断和分辨。

以虚实为儒、佛、道三教差分的标准不成立:一是虚实是“三家之所均有”;二是虚实亦非三家之分的至论。

朱熹对此作出了回应:“向见陆子静与王顺伯论儒释,某尝窃笑之。

儒释之分,只争虚实而已。

如老氏亦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所谓物、精,亦是虚。

吾道虽有寂然不动,然其中粲然者存,事事有。

”(《朱子语类》卷一二四)儒与佛、老之别就在于虚无与实有。

朱氏坚持“吾儒万理皆实,释氏万理皆空”(同上)。

“释氏虚,吾儒实;释氏二,吾儒一”(《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朱陆两家判教标准的差异是其形上学本体论的贯彻。

朱氏以伦理价值本体的实有性为依据,判别佛教一切皆空,指其为虚说,虚无;陆氏以道德实践主体的相融性为支撑,判分佛教与儒教皆涵虚实,儒之虚实与佛之虚实无别。

第三,义利公私与禅。

陆九渊主张以义利作为判别儒佛的标准。

他说:“某尝以义利判儒释,又曰公私,其实即义利也。

儒者以人生天地之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并而为三极。

……人有五官,官有其事,于是有是非得失,于是有教有学。

其教所从立者如此,故曰义曰公。

释氏以人生天地之间,有生死,有轮回,有烦恼,以为甚苦,而求所以免之……其教之所从立者如此,故曰利曰私。

惟义惟公,放经世;惟利惟私,故出世。

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于经世;释氏虽尽未来际普度之,皆主于出世。

”(《与王顺伯》、《陆九渊集》卷二,第17页)陆氏以儒为义为公,释氏为利为私。

儒对人生价值,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有充分的肯定。

他以人为万物之灵,尽人道而与天地之道并立,其教所立便是义和公。

佛教不讲尽人道,亦不谈与天道、地道并立为三极,也不知道人并立于天地之间的义务和职责是无不该备,无不管摄,而只讲个人超脱轮回,解脱烦恼,涅pan@②成佛。

佛教为“了此一身,皆无余事。

公私,义利于此而分矣”(《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4页)。

原其始,要其终,其教所立便是私和利。

陆氏以义利、公私区分儒释,自以为抓住了儒释在伦理道德实践上分歧的要旨。

朱熹不同意陆氏主张,认为陆氏判教未中肯綮。

他说:“至如《与王顺伯书》论释氏义利公私,皆说不着。

盖释氏之言见性,只是虚见;儒者之言性,止是仁义礼智,皆是实事。

今专以义利公私断之,宜顺伯不以为然也”(《朱子语类》卷一二四)。

所谓释氏言见性是虚见,实是指陆氏不知有气禀之性。

“陆子静之学,看他千般万般病,只在不知有气禀之杂,把许多粗恶底气都把做心之妙理,合当恁地自然做将去”(同上)。

气禀之性,是每个人所具有实性,尽管自胸中流出,但不一定全是天理之善性,而有粗恶的气夹杂其中。

陆氏把粗恶底气亦作为“心之妙理”,就把天理之性与气禀之性混淆了,实把性架空而浅为虚见,便同于佛教。

朱熹又指出:“向来见子静与王顺伯论佛云:释氏与吾儒所见亦同,只是义利、公私之间不同。

”(同上)朱熹认为,不能以佛儒所见同。

若其异只是义利、公私,批判佛教的“惟私惟利”的出世人生价值观,显然对佛教心性本体及觉悟工夫,便是采融合态势。

正如朱熹批判的未能从“源头”上辨其异。

朱陆儒佛之辩以二家出入佛老同,同扬弃、同互补,然其思维进路异趣。

朱熹性理之学和象山心性之学皆系统汲取佛教心性之学以及思辨方法。

朱熹的太极(理)本体论,在逻辑结构上得益于华严宗理事说和二程“天者理也”相融合,而构建为形上学本体天理(理);以“一多相摄”、“月印万川”的“理一分殊”、“一分为二”分离规则为中介,构成一多关系网络,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衍生推演;以阴阳二气的周流六虚、生生不息“安顿”天理,使形而上伦理价值本体“挂搭”于现实的人物之中,以呈现人人有一太极,事事有一太极。

陆九渊识得“一切唯心”,一切唯识所造。

“子静‘应无所住以生其心’”(《朱子语类》卷一二四)。

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精义不二,得益于禅宗“何不从于自性顿现真如本性”(《坛经校释》);以道体不外吾心,吾心充塞宇宙,融摄佛教定慧二学,构成归一无二意境;以心智觉解,顿悟无声无臭、无形无体的“心即理”世界;以易简工夫,不立文字,不定规矩,随机发明本心,相承禅风;以艮背行庭,无我无物相融合,把佛教“诸法无我”和心性修养理论提升为道德意境与诚明气象的圆融无碍境界。

朱陆儒释之辩,影响深远。

王守仁便接着“子静‘应无所住以生其心’”的话头,陈述圣人与佛都讲心体的虚无,说明“致良知”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圆融。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③如明镜,略无纤翳。

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物而无情’也。

‘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

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无所住’处”(《答陆原静书》、《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明镜应物,一照皆真,一过不留,即“无住”。

说明良知本体无妍无媸,无善无恶,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

如果说朱陆儒释之辩是宋明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为主旨的论争,那么,明中叶的湛甘泉与王守仁的儒释之辩,基本上是心学内部的论争,其间也有罗钦顺、黄绾的参与,其论辩如下:第一、儒释是否同圣。

守仁认为佛老同是圣的枝叶。

湛甘泉在《奠王阳明先生文》中说:“辛壬之春,兄复吏曹,于吾卜邻。

自公退食,坐膳相以,存养心神,剖析疑义。

我云圣学,体认天理,天理问何?曰廓然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