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合集下载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思想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教育方式单一呆板等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回归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实践,使教育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回归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我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德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思想展开的。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环境,导致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学生对教育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

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

实践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积极的思想品质。

一些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安排的实践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失去兴趣。

学校和教师应该多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从而培养出积极的品德和思想。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环保、扶贫、慈善等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道德教育层面,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认识社会责任,激发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是专为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要注意让儿童的心态、道德观念、行为素养回归到生活中来。

一、利用教材,让孩子走近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欢度国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去不同的地方观看国庆的装饰,感受国庆的气氛,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升旗仪式,观看历史电影、国庆节目等。

使之了解国家的意义和国庆的由来;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日记、绘画、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升华起来。

让《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
它强调 的是 品德课 “ 回归 生活 ” 仍 以学 习道德规 范为 主题 , 但他倡 导 以学 生生 活的一 些道 德规 范 ,并 让这些 道 关 心 的 问题 ,找 到 了 多种 养 花 木 的方
法 和 知识 ,并从 中认 识 到花 草 树 木 对我 们 人 类 的 功劳 非 常大 ,是 人类 的好 朋 友 。 三 、情 景再 现
“ 问 渠那 得 清如 水 ,为 有源 头 活水 来 ” 。生 活 ,就 是 这 在 阳光下 幻化 出无 限美丽 的源 头活水 。从 生活 中来 ,到
在看 电影 时 ,有 些 让 人落 泪 的画 面 ,在 学 生 眼 里成 了非 生活 中去 ,让 课程 真正成 为沟通 生活与 学习 的桥梁 。 《 品德 与 生活 》课 程 旨在促 进学 生 良好 品德 形成 和丰 十
习生 活 中待 人 接 物 的 一般 礼 节 、在 紧急 情 况下 的救 助 和
的交通 意识 和遵 守 睛况 ,我带 领学 生来 到公路 进行 实地 勘
让他们 记录一定时 间 内违 反规则 的次数 , 并进行 归 因。 自救 、交 通 安 全 的认 识 、遵 守 交通 规 则 、遵 守 公 共 秩 序 察 , 等 方 面 。针 对 学 生 的这 一 特 点 ,我 常 常 在课 堂上 创 设 某 我 还带他 们 到交通 主管 部 门与交警 面对 面交 流 ,更 深层 次
残疾 人 ,是 多么 不幸 啊 ! 二 、走进社 会 。 让 学生 学会实 践 课 本当 中有 的课文 内容是 学生 常见 和 比较 熟悉 的 ,但 学 生
如 果没有 明确 的 目标 ,不用心 观察 ,往往 义是他 们熟 视无
种 特 定 的 情 景 ,让 学 生 亲 自去 尝 试 ,去 体 验 ,从 而 有 所 了解 当地人们 违 反交通 规则 的种类 及原 因 ,与交警 共 同研 收获 。模 拟 活动 的关键 是 让 学 生 获得 体 验 ,演技 好 坏 并 究 解决 的办法 。 不重 要 。例 如 在 教 学 《 他 们 需 要关 爱 》之 前 ,我 们 学 校 正好 组织 观 看 电影 《 一 样 的人 》 ,讲 的是残 疾 人 的故 事 。 常滑 稽 的搞 笑 ,我 的心 里 留下 极 深 的印 象 。 因此 ,在 教

《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兰 :
殷 玉 洁
( 敦化市第二小学 , 吉林 敦化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 是以儿童 生活为基 础 , 让儿童 在 自己 的 生 活 中通 过 认 识 自然 . 了解 社 会 和把 握 自我 形 成 道 德 体 验 和道德认知 , 进 而 形 成 良好 的道 德 品 质 的 一 门 课 程 。 新 课 程 倡 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 强 调 寓 教 育 于 生 活 之 பைடு நூலகம்。 我在教学实 际中 努力走进生 活 , 贴 近学生 , 创设开放 、 互动、 活 泼 的教 学 情 境 , 营 造 自由 、 民主 、 愉 悦 的课 堂 气 氛 , 把 教 学 的需 求 转 化 为 学 生 的 需 求 。将 “ 生 活 化 的课 堂 ” 、 “ 课 堂 中 的生 活 ” 融为一体 . 努 力 使 学 生 成 为 认 识 的 主 体 、课 堂 学 习 的 主人 。 对 于 如 何 做 到 这 点, 下 面我 结 合 教 学 实 践 谈 谈 自己 的 看 法 。 表 演 中明 事 理 心 理 学 研究 表 明 。 七 至 十二 岁 的 儿 童 最 善 于 模 仿 , 而 且 他 们 的 意 识行 为 , 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 针 对 这 一特点 , 我 在 课 堂 中采 用 模 拟 生 活 情境 进 行 教 学 , 变 呆 板 为 活泼 。 化枯燥 为生动 , 加 深 学 生 对 课 文 的理 解 , 引 导 学 生 参 与 社 会实 践 活 动 , 让学生在实践 中巩固道德认识 , 在 生 活 体 验 中 规 范 言行 。 在 学 生理 解 “ 礼貌用语 ” 、 “ 礼貌动作 ” 之后 , 我 让 学 生 做填 空 练 习 : “ 小 明 到叔 叔 家 做 客 要 ( ) 敲门。 当 叔 叔 请 小 明坐下倒茶 给他喝时 , 小 明应用 ( ) 接过 茶杯 , 说声 ( ) 。 跟 叔 叔 告别 时 , 小 明 应 该 说声 ( ) 。 ” 填 空 练 习 复 习 巩 固 了 礼 貌行 为规范。 为 了 进一 步巩 固深 化 学 生 的礼 貌 规 范 . 我 又 创 设 了情 境 让 学 生扮 演不 同角 色 , 按 礼 貌 热 情 待人 的 要 求 去 做 . 学 生 不 仅 再 现 了课 本 中 的礼 貌热 情 待 人 的 情 境 。还 调 动 了 生 动 中原 有 的积 累 。 弥 补 了生 活 中不 到 位 的 礼 貌 缺 失 . 使“ 礼 貌 用 语” 和“ 礼 貌 动作 ” 更规范。 表 演 中 明事 理 适 用 于 《 品 德 与生 活 》 各种课 型 , 它 是 以 教 师 为主导 。 通过直观演示 、 口头 讲 解 、 文 字 阅读 、 评价行 为 、 激 发 情 感 等 手 段 传 递 信 息 。学 生 通 过 观 测 感 知 、 理 解 教材 、 动情 明理 、 自省 辨 析 。 最 后 由教 师 评 价 提 出 行 为 要 求 。这 种 模 式 的 特 点 是 使 学 生 能 够 在 较 短 的时 间 内 掌 握 道 德 知 识 或 某 一 方 面 的行为方式 。 选用这种教学模式时 , 要注意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 如 在教《 我送老 师一枝花》 一课时 , 提 出了“ 老师像红 烛 , 无 私 奉 献青春 年华 , 老师像园 丁。 辛勤培 育现代 化建设人才 , 我 们 要 尊敬老师的观点” 之后 。 教 师 可 推 心 置 腹 地 向 学 生 谈 谈 自 己在 教 师 的 关 怀 下成 长 的 故 事 。 以及 对 教 师 工 作 的 情 感 体 . 然 后 让 学 生谈 谈 他 心 中 的 老 师 , 师 生 间 产 生 感 情 上 的认 同和 共 鸣 . 促 使 学 生 主 动地 以实 际行 动尊 敬老 师 . 提高教学实效。

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教学回归生活
【 发展 渗透 】
《 品德与生活》 课 程 是 以儿 童 的生 活 为 基础 , 以 培养 品德 良好 , 乐 于探 究 , 热爱 生 活 为 目标 的活 动型综 合课 程 。 本 课程 具有 三 个 基本 特征 : 生 活性 、 开放 性 、 活 动性 。它 从 儿 童 的生 活 经 验 出 发 ,其 内容 涵 盖 了品 德 教 育、 劳动教 育 、 社 会 教育 和科 学教 育 。 内容 极 为广 泛 , 涉及 到 学 生 生 活 的方 方 面 面 , 直 接 地反 映 了儿童 的 现实 生活 。

所 给予学 生的不 应是一个 简单 的结论 ,该 是 怎 么才是让 学生 亲 自去试 一试 。 你会 怎么做 ? 人们 会有 怎样 的评价 ?从 而生活 中真 正 的是 非 观念 、 善恶 观念 。 我 们的教 学必须 向生活 开 放, 向现实 开放 , 让学 生到 生活 中去实 践课 上 的认 识 , 不搞 “ 纯而又纯 ” 的教育 。 以儿 童 的现 实 生 活 为课 堂 内容 的 主要 源泉, 以密切 联 系儿 童生 活 的主 题 活动 或实 践 活动 为 载体 ,引 导学 生 在生 活 中发展 , 在 发 展 中生活 。 这 是 品德与 生活课 程 最显 著 的 特点 。所 以在 教 学 中 , 我 们必 须 做 到统筹 把 握、 综合 、 动 态 地 实 现对 儿 童 及其 活动 的支 持、 合 作 与指 导 。 让 学生在 体验 中感 悟 , 在感 悟 中创造 。 转变 观念 , 实施 教育 创新 , 以学生 为 主体 , 适 时构 建 学 习 活动 , 积极 引导 学 生 把 目光投 入到 课 以外 的 、 无 边 无 际的 生活 世 界 中去 , 把 道 德 寓 于儿 童 中 , 让 良好 的 品 德 在 儿 童 的生活 过程 中形成 。

如何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如何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具有重要的价值。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 反映学生的需求。小 大 , 有些孩子容易感 冒 、 咳嗽 、 发烧 , 甚至 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 呼吸
学生 的特点是 : “ 告诉我 , 我会忘记 ; 给我看 , 我会 记住 ; 让我参与 . 道传染病而诱发肺炎或心力衰竭致 死。 小小的感 冒, 会威胁到宝贵 我才会明 白。 ” 因此 , 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 , 的生命 , 给许多家庭 蒙上 了抹不去 的阴影 。 观后 , 学生会产生“ 身临 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 引导学生用 自己的感官去认识 , 用 喜欢的方 其境 ” 的感 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 大家一致认为预防 的措施 式去体验 。 以活动为纽带 , 用 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 用心灵去感悟 。 只 是 : 平时要讲究卫生 、 多喝水 、 不挑食 、 多吃水果蔬菜 、 通风换气 、 注
关键词 : 认 识社 会 ; 体验和感悟; 回 归生 活
《 品德 与生活 ( 社会 ) 》 课程 基本理念告诉 我们 : 帮助学生参 与 快乐 , 争取 为学 生提供多样化 的生活体验空间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社会 、 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 学生 的生活及其社会 化需 求是课程
例如 ,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 秋天的保健》 一课 时, 为 了让学生更

创 建平 台收 集 调 查 , 使教 学 源 于 生活
可见 , 教师只有在课 堂上 , 努力创设一些生 动有趣 的 、 学生 比 形成 良好 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 对小学生来 说 , 他们 较 喜欢 的生 活情景 , 激起 学生的积极热情参 与其 中 , 才能在 教学 中
的启蒙教育课程 , 是一 门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 , 旨在促进学生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做到品德与社会相统一。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

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 强 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
想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 的效果 . 就要注 意在上课一开始就 牢牢吸引住学生 的眼球 . 利用有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于
接下来教学 内容 的兴趣 2 . 组 织讨论 , 学会从 生活 中搜 集信 息。 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 生参 与讨论 的切人 点。 讨论 , 是 品德 与生 活课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我们在教学时 . 要
说一说 自己的暑 假之最 .交流一 下 自己在暑 假里学 到的本 领 在活动中 . 我 注意收集从学生那 里反 馈过来的信息并将 它们进行分类如 : 快乐 、 烦恼、 有趣 、 得意等 , 并根据这些信息 深入展开 讨论 . 让 学生共 同分 享暑假生 活 的各种 体验 . 帮助
要教学形式 . 强调寓教育 于活动之 中。这 就要求教师能结合
教育是要 回归生活 , 重视生活的价值 。因此 . 本课程 的教学空 间就不应该 只局限在课 堂上 . 而 要从 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 生活的联系 、 与社会 生活广泛地接触我们在教学 中应 当尽量 带领学 生走人生活 . 用真 实的情境 去撞击学生 的心灵 , 弓 l 导 学生成为真正体验者 。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 多地参与社会 实践 , 更 多地从体验 、 理解 、 感 悟 中得 到教 益 ,
程标准》中指出 ; “ 教育的 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 童的生活 ,
反 映儿 童的需要 , 让他们从 自己 的世 界 出发 . 用 自己 的眼睛
合理 的组织学生讨 论 , 让学生在讨论 中学会 交流 , 掌握学 习
方法 。例如教学《 新学 期 , 你好》 这一单元 的第一 个主题活动 时, 我 为学 生提供 了一个 场所 “ 暑假生 活交流会 ” . 让学生 在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盛行,学生们的品德教育似乎日渐淡化,而在课程中回归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教学活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给学生们带来了无尽的选择,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人生道路上产生了迷茫和困惑。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道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地前行。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供更好的平台。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

在当今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中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公民和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思想品德教学已经逐渐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甚至在一些学校中成为了“花瓶教育”。

教师们应该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都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初步形成是长期、稳定和深远的。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往往是以书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识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理解和实践经验。

这种方式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使学生成为了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思考的人。

为了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环境。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而了解学生,并非是追求纸面的成绩和评定,而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教师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

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情感,明道德理念。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学习公平、公正等概念,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在科学课上,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道德。

把教育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与探究

把教育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与探究

2挖 掘教 材 空 白。品德 与生 活课程 的 内容 比较 简单 , . 大 部 分只 是 图例 , 配上 几句 关键 句 。 给教 师 的教学 留下 了较 这 大 的空 间 , 时也对 教 师实施 课程 教学 提 出了 较高 的要求 。 同 因为 , 教师 必须 二次 开发 教材 中 的空 白点来 丰 富课 堂 。 北 如
课程 ”能使 品德 教学 更具 生活 意义 。 。
4进 行 学科 整合 。学 生的 任何 学 习都 是 具有 整体 性的 , .
每个 学科 也不 是彼 此孤 立的 ,现在 很 多 品德 课 教师 同时 兼
任 语 文 学 科 的 教 学 ,若 将 品 德 课 与 语 文 学 科 巧 妙 地 整 合 起 来 , 使 品德 课程 更有 内涵 。 北 师大 版 品德与 生活 课程 一 会 如 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 天 来了 ” 安排 的学 习主 题与 第二 册 春 中
保障 的基 础 。 由于 小学 生 的年龄 因素 , 单的 文字描 述远 不 简 如学 生在 生活 中体 验 、 在实践 中 感悟 、 探究 中提高 的效 果 在 显著 。而 传统 的思想 品德 课又存 在着 几 个弊端 : . 有真 正 1 没 体现 以学 生 为 本的 教育 理 念 ; .脱 离学 生 日常生 活 实际 : 2 3教学 方式 较为 单一 。所 以 , 进 品德与 生活 教学真 正 回归 . 促 学生 生活 实际 , 弃传 统教学 中的弊端 就显 得十 分重 要 。 摒 在 具体 的教 学实 践中 ,可 以通过 以下 途径 让品 德教育 回 归学
教学荟萃 ・ 思品
齑 种 寻
孩 寻 J 团
小 学品德 与生活教 学 回归生活 的实践 与探 究
福 建厦 门集 美 中学 附属 滨 水学校 (60 O 杨娜 青 3 10 )

融人生活,让品德教学回归真实

融人生活,让品德教学回归真实

融入生活,让品德教学回归真实苏州敬文实验小学尤志华【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并体现品德教学的“本色”,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关键词】生活化感悟回归真实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

《品德与生活》课程本身就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在生活中体验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例如在教学《我从哪里来》一课时,如果只用多媒体的功能模拟出人的出生过程,只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些他们认为有趣的东西,并不能达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的目的,更别提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了。

但如果开展“当一回妈妈”的活动,就能让学生体验做父母的不易和辛劳。

这样的教学看似与课堂脱节,实则与课堂紧密相连。

学生在亲身的体验活动中感受了生活,也重新看待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何乐而不为?2.在生活中实践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交际的舞台,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

追寻"回归生活"的《品德与生活》教育境界

追寻"回归生活"的《品德与生活》教育境界
教 育科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第期 0年 2 1 0
教 学实践
追寻 “ 回归生活 《 ”的 品德与生活 》教育境界
齐国艳 ( 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70 ) 750
小 学低 年 级 阶 段 是 儿 童 品 德 形 成和 发 展 的重 要 时 期 , 依 托 兴 趣 和 直 接 经 验 来 设计 和 实 施 相 关 课 程 活 动 。如 ,执 教 山东 人 《 品德 与生 活》 课程 的 实施对 儿 童进 行 品德教 育 是小 学德 育 的核 民版 教材 一年 级上 册 《 识我 们 的身体 》 一课 时 ,从 小学 生 的兴 认 心方 式 。笔 者在 长期 的研 究 与实 践 中发现 ,许 多 教师在 实 施 《 品 趣 点出发 设计 了猜 猜 身体 各部 位 的谜语 活 动 ,精心 挑选 的谜语 形 德与 生活 》课 程 时 ,因循 守 旧、 固步 自封 ,教 学活 动设 计 没有 脱 象 地概 括 了身 体各 部位 的特 点 ,学 生在 教 师精 心组 织 的活 动 中, 离 思 品课 的老 模 式 —— 引入 激 趣 、 分 析 课 文 明理 、扩 大 材 料 激 揭 开 身体 的神 秘 ,走进 生 活 的本真 ;另外 ,教 师基 于学 生 的生 活 情 、联 系 自己导 行 、教 师总 结 。这种 模式 的特 点 是传 统 的道德 说 经验 ,充 分调 动 学生 的表 现欲 ,组 织 了 “ 叠被 子 比赛 ”活 动 ( 活 教 占据 主流 ,忽 视学 生真 实 的情 感体验 。如何 改变 传统 的 “ 导 动 要 求 :一个 孩 子蒙住 眼 睛 ,另 一个孩 子 绑住 一支 胳膊 ),学 生 教 式 ”道 德模 式 ,引 导儿童 通 过 《 品德 与 生活 》的 学 习,形 成正 确 在 幼 儿 园里就 有 叠被 子 的经历 ,在 身体 残 缺 的情况 下 叠被 子 的体 的 生活 态度 和 良好 的道 德呢 ?笔 者认 为 ,关键 在 于坚 持 “ 归生 验 ,既新 奇又 发 人深 思 ,活动 后 ,学 生怎 么会 不去 爱护 自己 的身 回 . 活 ” 的教学 理念 ,用情 感去 激发 情 感 ,用行 为去 引领 行 为 ,引导 体 呢 ?2 活 动组 织坚 持螺 旋 上升 的原 则 。例如 ,设计 山东 人 民版 儿 童在 生活 中发 展 ,在 发展 中生 活 。如何 在 品德 与生 活课 程 实施 教材 二年 级上 册 《 为家 乡做 点事 》一 课 时 ,组织 的活 动 包括 : 我 中追 寻 “ 归生 活 ” 的教 育 境 界 呢 ?下 面 笔 者 结 合 山 东人 民版 夸夸 我 的家 乡 、赞赞 家 乡的 劳动者 、聊 聊 家 乡的 问题 、做 家 乡的 回 《 品德 与生活 》教 材谈 谈 自己 的做 法 。 小主 人 。课 始 ,让学 生采 用 不 同形式 赞美 家 乡 的风景 、名 胜 、特 活 化教材 ,还 原生 活 产 ,从 中产 生爱 家乡 的情 怀 ;接着 ,学生 在寻 找 为家 乡做 贡献 的 道 德存 在于 人 的整个 生 活 中, 不会有 脱 离生 活 的纯道 德 ,因 劳动 者过 程 中 ,不仅 对这 些建 设 家 乡的 劳动者 肃然 起 敬 ,同 时更 此 , 山东人 民版 教 材作 为 《 品德 与 生活 》课 程实 施 的重 要资源 , 加珍 爱 家乡 的今 天 了;然 后 ,在 学生 寻找 到家 乡存 在 的 问题 时 , 编 排 的主要 特 点就 是根 据 学生 的生 活经 验纬 度设 计 的—— 生 活 中 自然产 生 了忧 患意识 和 主人 翁意 识 ;最 终 ,行 动起 来 , 为家 乡做 的话题 、生 活 中 的场景 、生 活 中 的问题 …… 良好 品德 的 形成 必须 点事 的 实践 活动 就会 是 学生 发乎 于情 的实 际行 动 。笔 者遵 循螺 旋 在 儿童 的 生活过 程 中 ,而非 在 生活 之外 进行 ,所 以,教 师应 该做 上 升的 原则 实施 活动 ,让 学 生在 成系 列 、循序 渐进 的活动 中触 摸 的就 是让 教材 上这 些静 止 的文字 和 画面 动起 来 、活起 来 ,而 不是 到 生活 ,情 感 不断 升华 ,责任 意 识被 很好 地激 发 出来 ,最 后 转化 直 接上 成看 图说 话课 ,甚至 上成 朗读 背诵 课。 为具 体 的行为 方式 。 那 么 怎样活 化 教材 呢 ?1运 用 现代 电教 设备 活化 教 材 。如 , . 德育 教 育 的最佳 场所 是 活动 。只 有让 学 生在 活动 中体 验 ,在 执 教 山东 人 民版二 年级 下册 《 我 的进 步告 诉你 》 子课 题 《 把 看看 活 动中感 悟 ,学生 才会触 摸 到生活 , 品味 出生活 的味道 。 我 的进 步 》一 课 时 ,借 助 多媒 体播 放 自拍录 像 ( 像 内容 :与课 录 三 、 强调 实践 , 引领生 活 本 5 —5 页 的六个 场 景相似 的小学 生 日常 生活场 景 ) 引导学 生看 6 7 依靠 传 统 的道德 教育 ,要求 学生 去死 记硬 背 道德 准 则 ,再 怎 看这 些 同学 都取 得 了哪 几个 方面 的进 步 ?两个 目的 :一是 让二 么 聪 明的学 生 都不 可能 完全 内化 为 自己的道 德修 养 。但 是 ,如果 年 级 的学 生真 切地 感 受到进 步 不仅 指 学 习,还包 括 劳动 、体 育 、 要 求学 生从 亲 历实 践 中去理 解伦 理 道德 ,继 而 引领他 们 的生 活 , 交 友 、参加 集 体活 动等 等 ;二 是让 学生 走入 生活 的场景 ,看 到身 那 我们 的德 育将会 事半 功倍 。 边 的榜 样 , 明 白原来进 步 离 自己并 不遥 远 。把 教材 中提 供 的场景 英 国学 校 普 遍鼓 励 学 生饲 养 小 动 物 ,组 织 学 生 到敬 老 院 陪 转化 为小 学 生模拟 表演 的录像 画面 , 贴近 学生 生活 ,使 二年 级 的 老 人聊 天 、为 慈善 组织 募捐 及 参加 其他 公益 或环 保 活动 。其 实在 学生 对 “ 进步 ”的认 识更 加形 象 、直观 。2 运 用情 景剧 表演 的形 山东人 民版 的品德 教材 中,处 处都 能够 捕捉 到 这些 实践 活动 的 影 . 式活化 教 材 。如 ,执 教 山东人 民版 二年 级 下册 《 规律 的 生活 》 子 ,做 值 日、种花 、作 客 、做 家务 等都 要切 实地 安 排学 生去 做 , 有 课 时 ,巧借 “ 景 剧表 演 ”的形 式展 示 同学 们有 规律 的生活 , 让 学 生在做 中提高 认知 、形 成 正确 的道 德行 为 。 比如 ,执教 山东 情 品德 与生 活 》教材 一 年级 上册 《 确 的坐 立走 姿势 》 一 正 让学 生从 同伴 的表 演 中感 受 到 自己的 生活 ,进 而产 生矫 正 需求 , 人 民版 《 自然 实现课 程 目标 。 课 时 ,课 前 ,要求 学生 去访 问家长 、医 生等 成 人 , 向他 们 了解 正 鲁 洁 教授 说 : “ 教学 是教 材 的再创 造 ,只 有这 样 ,教材 才 能 确 的坐 、立 、走姿 势 ,通过 用 眼观 察 、用耳 聆 听 ,学生 初步 意 识 处于 被 ‘ 活 ’状态 ,才 能使 课 堂教 学充 满 生命 力 ,产 生超 出预 到何 谓正确 的坐 、立 、走姿 势 ;课 后 ,设计 了坐 、立 、走 的班 级 激 设 的 ‘ 出效应 ’。 ”只 有把 教 材 的 内容 活化 于课 堂 ,还 原生 活 评 价 表 ,每个 学 生都 是评 价主 体 ,在保 持 自己正确 的坐 、立 、走 溢 的原貌,带给学生真实的问题 ,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上 的共鸣, 姿 势 的 同时 ,负责 监 督其他 学 生 ,让学 生在 实 践 中走进 生活 ,完 善生活 。 达到 德育 的 目的 。 “ 上 得 来 终 觉 浅 ,绝 知 此 事 要 躬 行 。 ”只 有 真 正地 去 纸 二 、 优化 活动 ,触摸 生 活 做 考 调 实验 、 “ 究 ” 、 “ 探 劳动 ”、 《 品德与 生活 》 课程 的呈 现形 态 主要 是儿 童直 接参 与 的主 题 “ ”、 “ 察 ” 、 “ 查 ”、 “ 服 活动 、游 戏和 其他 实 践活 动 。苏 霍姆 林斯 基 说: “ 人 的心灵 深 “ 务 ”,才 可 以与 生活 零距 离 的接触 ,才可 以从 中体 验和 感 受 在 处 ,都 有一 种根 深蒂 固 的需 要 ,这就 是希 望 感到 自己是一 个 发现 生活 ,才会 学会 正确 的生 活 。 学 校课 程 建 设 回 归儿 童 的 生 活 世 界 ,课 程 设 计 向真 实 生 活 者 、研 究者 、探 究者 。而在 儿童 的精 神 世界 中这 种需 要 则特 别强 烈 。 ”主体 活动 是实 现这 种 需求 的 中介 。因此 , 《 品德与 生活 》 情 境 转化 , 是当今 世 界课 程 改革 的一 大趋 势 。在 《 品德与 生活 》 的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是在成系列的活动 的课 程 实施 中 ,我们 要充 分利 用 教材 资源 ,不 断优 化 主体 活动 , 中去 探究 、体验 与 感悟 生活 的过程 。 开展 丰 富多 彩 的实 践活动 ,努 力 追 寻 “ 回归 生活 ” 的 《 品德 与生 怎样优 化 活动 ,让学 生在 丰 富多 彩 的活动 中触 摸 到真 实 的生 活 》教育境 界 。 活呢 ?1活 动设 计坚 持 儿童 化原 则 ,即基 于 学生 的需 要 、动机 、 _

浅淡“品德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化”

浅淡“品德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化”

浅淡“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之上,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道德及社会性从来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地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认识。

它们本身就既是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同时随着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

因此,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儿童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性水准之上,而是在复原儿童生活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他们的道德和社会性水准有所提高,从而体现出国家和我们这个社会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

一、搭建平台,让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品生品社学科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还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周遭的环境与氛围都还不是很在意。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以课堂为基准,使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品社学科的课堂教学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实际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我们引领全镇品生品社教师多开发我们自己的课程资源,注重将平时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真实素材和课堂教育相结合,课前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学生通过看报、看电视、上网、采访长辈、实地调查收集了有关地震、工厂污染、战争带来的灾难等相关资料,进一步懂得了关爱生命的重要。

二、激趣导引,把生活溶入教学活动纵观我们目前使用的品生/品社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的编排上都是适合儿童特点的。

以往我们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书本为主,忽视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失去了本该有的情景和乐趣,无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诚。

因此,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要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的信 息并 将 它们进 行分 类 , 快 乐 、 恼 、 如 烦 有趣 、 意等 。 根据 这 得 并 些分 类深入 展开讨 论 , 学生共 同分享 寒假 生活的各 种体 验 。 助 让 帮 学生 养成 讲 文明 , 礼貌 、 相 尊重他 人 的好 品德 , 展学 生的 学 懂 互 发 习能 力 , 同时也使 学生树 立 自信心 , 对新 学期 满怀希 望。
I 地 论 - 【 注】 史 政 坛I 关
让 品德 与生活教育 回归生活
● 梁桂 皎
品德与生 活课程 具有三 个基 本特征 : 生活 性 、 开放性 、 活动 性 。
种粮 的过程 ,学生就 仿佛是 自己参与 了其 中的劳动 。这劳 动的 辛 苦 , 食 的来 之不 易就深 深地烙 进了学 生的情感 世界 。又如 , 粮 在上 《 我是 家里小 主人》 前 , 组织 了一个 “ 之 我 小鬼 当家” 的活 动 , 让学生
先让 孩子 在爸 爸 、 妈 的陪 同下 去寻 找春 天 ; 妈 上课 伊 始 , 放散 文 播
体验 是 品德 与 生活教学 的三个 基本环 节之 一。强 化体 验是 增
强小 学品德 与生活 教育 的重要途 径。只 有通过 亲身参 与和 直接体 验, 学生 才能在 自主 学 习过程 中感悟 , 感悟 中创造 。例 如 , 在 教学
怎么 发现 的?一 石激起 千层浪 , 孩子 的激情被 点燃 了。 生争 先恐 学
后地说 出 自己的观察 与体会 。
亲 自参 与各种 春天 的游戏活 动 。 在整 个游戏 活动过 程 中, 生通过 ’ 学 亲 自参 与和直 接体验 感悟到 春天 的美好 和生活 的乐趣 。他 们也发 现 了风 和风 筝 、 风车 、 纸飞 机 等 的关 系 , 得 了如何 更好 地利 用风 懂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根本理念是回归生活,是为了生活,以生活为本,通过生活进行的。

开展新课程的基础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且经历有意义的生活教育,目的在于开拓一条儿童通向社会生活的道路。

新课程所用的教材是为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因素,展示出自己的活性因子。

要求学生和老师一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出和谐的课堂生活。

关键词:生活;社会;回归生活在制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标准和编订教材时提出的课堂理念是回归生活世界。

强调最多的是:教材和课程的编写和制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尽量不要脱离儿童生活,是从根本的角度去思考教材与生活的关系。

当这一改革实施后,说明了坚持这个出发点是对的。

课程还要对一方面作出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小儿童生活世界与教学的距离。

一、回归生活的内涵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另一种内涵,就是课程与教材和教学都要以生活世界为目的,即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要运用到生活世界中去,可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等。

由于新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很强,目的就是进行生活实践,所以回归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强的本质意义和目的性。

前一种的回归是意义上的,考虑最多的是教学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后一种回归是归宿性的回归世界,是新课程的意义所在,加入仅仅只限于出发点基本的回归,还要让他们接受喜爱这门课,不去考虑是否能回归到生活中来,能否对儿童产生影响和好的作用,那么前一种回归就没有意义了,要看改革的新课程是否是成功的,就要思考后面的那种回归,要研究比前一种更有实际效果的回归,不仅要下更大的工夫,还有更多难题在等着我们挑战。

二、回归生活的建立经过上一个阶段的努力,我们初步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意味着儿童的生活方面与课堂方面有共同的认知,具有回归生活世界的条件。

但是有了这一条件还不能确保它能实现现实上的回归。

一个整体的生活世界,是由人的各个方面生活组成的,呈现出一个生活世界的整体,它是由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互相作用形成的,是动态的有机组成。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而现在的一些思品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却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这样的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无法使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现实生活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发掘《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从而引领其教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其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爱,让品德与生活课回归于生活

爱,让品德与生活课回归于生活

爱,让品德与生活课回归于生活当今社会,家庭不和睦的比例逐渐上升,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最大的伤害,出现心理偏差的孩子的数量也就呈现缓缓上升的状态。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如果说心里有偏差的小孩是“石”,那么“水”的角色该由谁来充当呢?自然是教师与家长以及整个社会,不能仅仅靠品德课的力量。

一、小小细节,点点显问题小石,一年级下半学期转进,好动。

上课典型表现:不经意会发出怪声;卷笔刀卷出的铅笔削会撒得课桌周围都是;转身拿身后同学的书和铅笔;趁老师转身板书时,从第一排位置跑到教室后面玩……下课表现:恶作剧把半袋牛奶放进别人书包;经常打人……班内学生都不喜欢他,甚至群起而攻之。

恶性循环后,他有了厌学情绪。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一课中,小石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是和平时的样子大大不符的。

在其他孩子们拿着全家福的照片,自豪地介绍自己一家快乐的生活,他变得安静了,还不时地揉眼睛,似乎有什么触动到他了。

二、细细观察,丝丝扣缘由通过各方面观察与了解,发现孩子形成这种交往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一)转学原因该生新转入一个环境,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融入老师和同学之中,却又想引起关注,于是采取了错误表达的方式与行为,结果却起到了一个负面的效果。

(二)家庭问题小石自小父母离异,缺少父爱的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得不到同龄孩子那样同等的双重关爱,更重要的是缺少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环境。

再加上母亲因为婚姻的失败变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他拳脚相向,使其缺少一种被关注、被呵护的感觉。

而继父对他的可有可无的态度更是雪上加霜。

有一天,他继父撑着伞走在前面,他低着头跟在后面,就这样一前一后走出了校门。

无意中看到的这幕让我心痛之余,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自己对他的关注是不够的。

以前总在心底认为这是个无可救药的孩子。

现在看来,他的很多“出格”行为其实只希望别人注意到角落里的他。

这才想起,有一次偶尔让他做事时他的认真模样;这才回忆起,每次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时候他的规矩。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对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让小学生应当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因此,本文将结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特点,提出利于其回归生活的几个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当今社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生活实际有脱离,把教学的范围禁锢在教材内,理论知识宽泛,不利于学生将课文和现实联系起来。

基于此,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联系现实生活,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事物。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一)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说,依然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教师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不够优渥,小学生对于实践的参加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有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

教学的方式陈旧,拼的教学和生活实际没有结合,尽管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少对于“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由于对目标评价的过度追求,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学生目标评价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

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二、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现在,小学思想教育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和实践的脱节,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与行和谐统一,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
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
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关键词]: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
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
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
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
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
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
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

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
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
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
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

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
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

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
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

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
其境之感。

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
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
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
班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
长补短吗?说说理由。

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
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
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
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
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现实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
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积极地
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东川河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
四五个村子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

带领学生
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东川水库这一段河水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河水污染
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
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
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
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培训资料》
3、《小学教育学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