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三更有梦书当枕》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那屬於中國傳統女性的散文, 方叔「三更有夢書當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
在清朝以前,散文一直是我國文學的主流,而在我國的文學標準上,上乘的作品,必須是要能稱得上,「溫柔敦厚,不怨不尤」。
看琦君女士的作品,的確能擔受這八個字而無愧。
大抵,散文都是作者以身邊的事物為主題寫成的,因此從文章當中,對琦君的身世,我們也有個概括的了解。
琦君的父親潘老爺,和母親原是明媒正娶的夫妻,但由於母親較父親年長,品貌、學識又討不到丈夫的喜歡,因此潘老爺又娶了二姨娘,母親也自此承受了父親一世的冷落。
母親婚姻上的挫折,使她中國女人傳統逆來順受、溫柔、又內蘊堅強的美德發揮得特別明顯。
,這點在「母親新婚時」這篇中寫得很清楚,母親的個性影響了女兒,女兒的個性又發散在文章中,我們可以說,琦君的作品,無論文筆、內容或風格,都在在代表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氣質。
琦君的文字是樸素平易的,她自己在「序」中承認,這除了和天生的性格有關係外,多少也是受了老師的啟迪,「我們與其以腦作詩,寧願以心作詩。
」「在文學上,『真』較『美』尤為重要,有了不能已於言的真情真意,則尤『善』矣。
」這是她的寫作原則。
全書共有廿六篇,內容大多是追念過去的。
她懷著極濃的情感去描寫她的母親、外公、小叔叔、長工阿榮伯及已逝去的幾位朋友,文中也常提到父親,卻沒有特別成為一篇的主角,原因大概不是出於不滿,而只不過是和父親接觸得不夠多,感情上沒有那麼令她感動的關係。
在琦君眼中,不只過去的時光是美好的,過去的生活方式也是叫人留戀的,寬大、和平又親切的農業社會生活,雖然她本著「不薄今人愛古人」古今皆收的原則,但正如她不慍不火,不緩不急的文筆一樣,我們看得出來,真正讓她心響往之的仍是過去那種低緩調子的日子。
這些日子在她筆下是無限低迴,輾轉的用各種角度去描寫,使我們彷彿也浸潤到那股溫厚,感染到那種作為「葛天氏之民」的快樂。
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那片誠摯廣郁的深情,不僅對親友,甚至寫山水。
琦君
《七月的哀伤》(短篇)惊声文物供应社 1971年
《钱塘江畔》(短篇)尔雅出版社 1980年 《橘子红了》(中篇)洪范书店 1991年 散文 《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
《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 《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 《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
话说琦君
《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 《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
《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 《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 《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 《妈妈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第二小组 组长:陈奥 组员:陈军翰、范洋豪、张翔博、周奔成、王璐园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精选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旱烟管忆往喜宴
一对金手镯
春酒
泪珠与珍珠
红纱灯
第一次坐火車
下雨天,真好
读书琐忆
粽子里的乡愁
春酒
《素心笺》
金盒子
西湖忆旧
妈妈的手
桂花雨
母亲的书。
三更有梦书当枕经典散文
三更有梦书当枕经典散文三更有梦书当枕经典散文一直很喜欢作家琦君的一句话:三更有梦书当枕。
是它让我想起那些与书相伴的清淡而苦涩的岁月,那些遗落在山岗上的牧歌日子,那些有着蛐蛐欢快吟唱和月落乌啼的夜晚。
也一直认为,人生其实就是一条亘古流动的河流,而书就是那在日夜流淌中静静沉思的河床,或者是那岸边随风摇曳的无名野花,散发出弥久不散的淡淡幽香。
一自小生长在农村,那时家里穷得象被拔光了毛的鸭子瘦骨嶙峋,对于书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而刚念了三、四年级的我,却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件奢侈品。
也许,那时便已注定了我此后必定是一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喜欢读书,就得去找。
但村子里能有几本书的同伴很少,最多的便是阿辉和阿峰。
阿辉的书大多是被我们称为“公仔书”的图书,其中有《三国演义》系列、《渡江侦察记》等,都是他出嫁的姐姐和姐夫帮他买的。
为了能够看“公仔书”,我就很不争气地去巴结阿辉,有时阿辉被我哄得心花怒放,就让我挑选他的图书来看,以至我也常常看得心花怒放、畅快淋漓。
很快村子里有限的藏书被我读了几遍,就再也不能满足我的读书欲望了。
于是我把目光转向学校的同学身上,想方设法借来看。
因为家离学校远,有七、八公里山路,一个来回就要两三个钟。
为了节省时间读书,有时我干脆连中午都不回去吃饭,就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借来的书。
此后多年,我还会偶然想起在那间乡村小学教室的某个角落里,有那么一个瘦小的身影,他那专注的神情还会让我感动,以至到了后来有了想在心里为他流点泪的感觉。
渐渐的,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我瘦得如秋后晒谷场上一支被风干的禾杆,干瘪瘪的。
在学校里未看完,晚上就带回家里继续挑灯夜战。
然而带回家里看是有点“风险”的,那时年迈的奶奶看得我很紧,是绝不允许我看那些与课本无关的书籍的。
她把毕生朴素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了。
好在奶奶不识字,看到我坐在桌子前看书,根本分不清我是在看课本,还是看“闲书”。
所以我在做完作业时,公然在她眼皮底下看借来的书。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后感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后感
琦君写她的童年,那可真是活灵活现。
就好像她在我耳边悄悄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啊……”她写母亲的慈爱,那些细腻的描写,就像把她母亲做的美味糕点直接端到了我面前,我似乎都能闻到那香甜的气息。
从母亲对她的教导,到生活中的点滴关怀,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亲情。
我自己的妈妈也会有唠叨的时候,可琦君笔下的母亲的唠叨却变得那么温馨,让我觉得这唠叨也是爱的一种独特表达呢。
书中关于故乡的描述,也让我特别有感触。
故乡对琦君来说,是那片山水,是那些熟悉的街坊邻居,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根。
她把故乡写得就像一幅画,画里有古老的宅子,有潺潺的溪流,还有那带着泥土芬芳的小路。
我虽然可能没有琦君那样有着充满诗意的故乡,但她对故乡的思念却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长大的地方,那些已经有点模糊的记忆又变得清晰起来。
再说说她的读书故事吧。
“三更有梦书当枕”,光是这书名就透着一股对书的痴迷劲儿。
她读书的那些小趣事,就像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一样。
有时候为了看完一本好书,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被爸妈发现还得挨一顿说。
琦君从书中汲取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读书可不仅仅是看些字儿,那是能让心灵得到滋养的事情。
就像她在书里遇到了知己,我在她的文字里也像是找到了一个懂书、爱书的好朋友。
琦君的文字还特别善于捕捉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
一朵花的盛开,一只小鸟的飞过,在她眼里都充满了意义。
她就像一个生活的收藏家,把这些小美好小心翼翼地收藏在文字里。
我读着读着就想,自己平时是不是错过了太多这样的小确幸啊?老是忙着东奔西跑,却忽略了身边这些微小却动人的风景。
琦君作品集
琦君作品集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合集《琴心》(散文、小说)国风杂志社 1954年,尔雅出版社 1980年《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文与情》(散文、小说)三民书局 1990年《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母亲的金手表》九歌出版社 2001年,简体字版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梦中的饼干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简体字版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琦君书信集》台湾文学馆 2007年小说《菁姐》(短篇)今日妇女半月刊 1956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百合羹》(短篇)开明书店1958年《缮校室八小时》(短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七月的哀伤》(短篇)惊声文物供应社 1971年《钱塘江畔》(短篇)尔雅出版社 1980年《橘子红了》(中篇)洪范书店 1991年散文《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妈妈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母亲的书》洪范书店 1996年《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儿童文学《卖牛记》绘者:田原台湾省教育厅 1966年,2006年三民书局将旧版的《卖牛记》与《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卖牛记》。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我五岁正式由家庭教师教我「读书」认方块字。
起先一天认五个,觉得很容易。
後来加到十个,十五个,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
而且老师故意把字颠三倒四的让我认,认错了就打手心。
我才知道读书原来是这麼苦的一回事,就时常装病逃学。
母亲说老师性子很急,只想一下把我教成个才女,我知道以後一定受不了,不由得想逃到後山庵堂里当尼姑。
母亲笑著告诉我尼姑也要认字念经的,而且吃得很苦,还要上山砍柴,我只好忍著眼泪再认下去。
不久又开始学描红。
老师说:「你好好的描,我给你买故事书。
」故事书有什麼用呢?我又看不懂,我也不想看,因为读书是这麼苦的事。
最疼我的老长工阿荣伯会画「毛笔画」,拿我用门牙咬扁了的描红笔,在黄标纸上画各色各样的人物。
最精彩的一次是画了个戏台上的武生,背上八面旗子飘舞著,怀里抱个小孩,他说是「赵子龙救阿斗」,从香烟洋片上描下来的。
他翻过洋片,背面密密麻麻的字,阿荣伯点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有的字我已经认识,他念错了,我给他改正,有的我也不认识。
不管怎样,阿荣伯总讲得有头有尾。
他说:「小春,快认字吧,认得多了就会读这些故事了,这里面有趣得很呢!你认识了再来教我。
」为了要当他的老师,也为了能看懂故事,我对认字发生了兴趣。
我也开始收集香烟洋片。
那时的香烟种类有大英牌、大联珠、大长城等等。
每种包装里都有一张彩色洋片。
各自印的不同的故事:《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二十四孝》都有。
而且编了号,但要收齐一套是很难的。
一位大我十岁左右的堂叔,读书方面是天才,还写得一手好魏碑。
老师却就是气他不学好,不用功。
他喜欢偷喝酒、偷烟抽,尤其喜欢偷吃母亲晒的鸭肫肝。
因此我喊他肫肝叔。
他讲「三国」讲得真好听,又会唱京戏,讲著讲著就唱起来,边唱边做,刘备就是刘备,张飞就是张飞。
连阿荣伯都心甘情愿偷偷从储藏室里打酒给他喝。
我就从父亲那儿偷加力克香烟给他抽。
他有洋片都给我。
我的洋片愈积愈多,故事愈听愈多,字也愈认愈多了。
三更有梦书当枕原文三更有梦书当枕
三更有梦书当枕原文三更有梦书当枕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读书需要一种心境。
安然的心绪以及宁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有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
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间熨过,熨开心上的每一条折皱。
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
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先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
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
”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
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
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打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
爱,于时光的余白处,慵读几页小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总不为过吧?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耻噪使你无处躲藏,只好缴械投降。
日常的喧嚣里,早已不进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
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踌静。
家人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
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罗埝掩住个半身子就可以了。
是否举头望明月或者从记忆深处觅出几行古诗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很容易沉浸于读书的心境中去,而自己竟然还浑然不觉。
书是选好的,就安在枕下,不必提议从书架上查取。
用不着书签指路,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
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
像少年时读书那样,不眨眼看到明天,那样是不可能的。
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
学生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移。
琦君作品欣赏
难忘故人
+ 除了这些专篇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写别 人的同时,也给母亲一些侧写。
+ 《阿荣伯》 + 《一对金手镯》 + 《三划阿王》
思乡怀旧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 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 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 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 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 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 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烟愁》)
思乡怀旧
+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 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 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 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 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述怀游记
+ “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 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 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 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若把西湖 秀丽景物移到台湾,都成奇景”。
+ “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 红色的轻纱,笼罩着江面。粼粼江水,柔 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 赤足在潺爰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 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归看浙 江潮》)。
难忘故人
+ 对外祖父、老师、阿荣伯的描写,也采用 同一手法。
+ 《外祖父的白胡须》 + 《红纱灯》
难忘故人
+ “每回听到马弁们一声吆喝:‘师长回 府啦’”孩子们远远偷看到的是一个威风 凛凛的父亲。“我”和哥哥,只是怕他, 不敢亲近。待父亲因反对军阀内战而自动 退隐闲居以后,父亲不再穿军装而着一身 蓝色长衫,不像显赫的军官而像诗人学者 时,“我”就感觉亲近多了。尤其是哥哥 死后,父亲从北平回到杭州,“我”也由 远远的“偷看”到“靠在他怀里”,为痛 悼哥哥而与父亲相对痛哭。
琦君:桥头阿公
琦君:桥头阿公幼年时,常看见妈妈微微皱起眉头,自言自语,好像有什么疑难问题的样子,我就会喊:“妈妈,您别发愁,我去请桥头阿公来商量。
”妈妈就会高兴地说:“对啊,你快去请桥头阿公来!”桥头阿公是我们全村敬重的老爷爷,他住在一条竹桥那头的小镇上,大家都尊称他“桥头阿公”。
那时他大约60多岁,走路飞快。
手捏旱烟管,烟丝袋挂在腰带上荡来荡去。
他来我家总是和外公各人一把竹椅子,在厨房外的走廊里,说古道今。
两位老人性格不同,外公一团和气,喜欢讲笑话逗人乐。
桥头阿公却有点严肃,不苟言笑。
他有个外号叫“单句讲”,意思是一句话吩咐出来,就令出如山,绝无更改。
他是地方上的权威“审判官”,人人都敬畏他,有什么疑难纠纷,都要请他做裁决。
他一声不响地先听大家说,抽完一筒旱烟,在石板地上敲着烟灰,才开口说话。
再复杂的纠纷,他三言两语就给判定了,大家都口服心服。
爸爸从北京回来,就恭恭敬敬地去给桥头阿公请安,接他到家里来吃丰富的午餐。
爸爸敬他一支加利克香烟,他摇摇头说:“我不抽洋烟,乡下的烟丝才是去火气的。
”爸爸给他斟一杯白兰地酒,说这是多年陈酒。
他有点生气地说:“喝什么白兰地?自己家酿的陈年老酒多香呀!”爸爸只好听命。
我坐在旁边,看到神气的爸爸也得听桥头阿公的训,心里好高兴。
妈妈站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
一点不错,我的外公慈眉善目,笑口常开,可是“单句讲”的桥头阿公,却很少有笑容,我见了他也有点害怕。
但当我用心写字读书的时候,他也会走来摸摸我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银角子给我说:“存起来。
”也是“单句讲”。
我捏着那枚暖烘烘的银角子,仰脸望着桥头阿公,顿时觉得他也慈眉善目起来了。
我渐渐长大以后,也渐渐懂得为什么桥头阿公这样受人敬重,实在是由于他温而厉的性格、正直不阿的做人原则。
他为乡人排难解纷的智慧与魄力,令人由衷钦佩。
难怪像我父亲那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当过师长的人,都那么敬畏他呢。
有一次父亲忽然兴致起来了,命我捧着钓饵,提了水桶,跟他去门前河边钓鱼。
走进琦君的散文世界
��
编辑 � 梅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香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伸 阅 读
这样的生死离别 , 一般人的心灵深处该经受怎样的 撕裂啊 ! 然而琦君却保持着平静 , 沉稳, 原因很多 . 她从 小受儒家思想教育 , 母亲是佛教徒 , 后来琦君在教 会女校读书时又接受了基督教教义 . 这些都使她 的文章笼罩在 " 哀而不伤 " 的氛围中 . ﹙三﹚ 琦君散文风格平淡 , 简约 . 质朴 , 含蓄 , 极富古 典美的文字便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 她的语言朴素 , 和鲁迅先生在 朝花夕拾 中所体现的 " 闲话风 " 特征有相似 � 之处, 在自然亲切的氛围中 ,任意而谈 ,像和老友围炉夜话 . 团圆饼 讲述母亲做 � � 饼的过程 � 妈妈炒的酸咸菜 显现母亲炒咸菜时包含的浓浓亲情 灯景旧情怀 展现出一幅热闹的家乡过年风俗画 丝细细抽出 , 于细微中见淳厚. 语言简洁优美 , 自然中透着情韵 . 琦君散文文心情深款款 , 语言质朴 , 在平和舒坦中愈见稳定凝重 , 如春蚕吐 我的蚌壳棉鞋 就用缓缓的节奏 , 显出姨婆对琦 君的疼爱 . 悠悠的思绪 , 淡淡的情怀宛如山间小溪潺潺流淌 , 和谐恬静 . 由于题材 多集中在亲情领域 , 这种长于抒情的节奏与气势则是这类素材的最佳表达方式 . 琦君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有古典美的 . 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 , 力求做 到 "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 ". 在 下雨天 , 真好 中 ," 院子里风竹萧疏 , 雨丝纷纷 洒落在琉璃瓦上, 发出叮咚之音 ", 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 . 同样在此 文中, 她引用范仲淹的诗 " 片心高于月徘徊 , 岂为千钟下钓台 . 犹笑白云多自在 , 等闲因雨出山来" 来赞美 " 妻梅子鹤 " 的隐士林和靖. 古典诗词的引用 , 不仅有助 于文字的精炼 , 更增添了文字的典雅优美, 营造出一个柔美的抒情意境 . "潘琦君的散文 , 无论写人 , 写事 , 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 , 在清淡朴 实中见出秀美 , 她的散文 , 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 , 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 而 � 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 "( 郑明俐 谈琦君散文 ) 琦君以她独 特的魅力 , 在文学宝库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 .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琦君,女。
1916年7月24日生。
浙江永嘉县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中文名:潘希真别名:琦君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温州的瓯海瞿溪镇出生日期:1916年7月24日逝世日期:2006年6月7日代表作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人物简介】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真。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
1916年7月24日生于浙江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簪》《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作品评价】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
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我五岁正式由家庭教师教我「读书」认方块字。
起先一天认五个,觉得很容易。
後来加到十个,十五个,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
而且老师故意把字颠三倒四的让我认,认错了就打手心。
我才知道读书原来是这麼苦的一回事,就时常装病逃学。
母亲说老师性子很急,只想一下把我教成个才女,我知道以後一定受不了,不由得想逃到後山庵堂里当尼姑。
母亲笑著告诉我尼姑也要认字念经的,而且吃得很苦,还要上山砍柴,我只好忍著眼泪再认下去。
不久又开始学描红。
老师说:「你好好的描,我给你买故事书。
」故事书有什麼用呢?我又看不懂,我也不想看,因为读书是这麼苦的事。
最疼我的老长工阿荣伯会画「毛笔画」,拿我用门牙咬扁了的描红笔,在黄标纸上画各色各样的人物。
最精彩的一次是画了个戏台上的武生,背上八面旗子飘舞著,怀里抱个小孩,他说是「赵子龙救阿斗」,从香烟洋片上描下来的。
他翻过洋片,背面密密麻麻的字,阿荣伯点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有的字我已经认识,他念错了,我给他改正,有的我也不认识。
不管怎样,阿荣伯总讲得有头有尾。
他说:「小春,快认字吧,认得多了就会读这些故事了,这里面有趣得很呢!你认识了再来教我。
」为了要当他的老师,也为了能看懂故事,我对认字发生了兴趣。
我也开始收集香烟洋片。
那时的香烟种类有大英牌、大联珠、大长城等等。
每种包装里都有一张彩色洋片。
各自印的不同的故事:《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二十四孝》都有。
而且编了号,但要收齐一套是很难的。
一位大我十岁左右的堂叔,读书方面是天才,还写得一手好魏碑。
老师却就是气他不学好,不用功。
他喜欢偷喝酒、偷烟抽,尤其喜欢偷吃母亲晒的鸭肫肝。
因此我喊他肫肝叔。
他讲「三国」讲得真好听,又会唱京戏,讲著讲著就唱起来,边唱边做,刘备就是刘备,张飞就是张飞。
连阿荣伯都心甘情愿偷偷从储藏室里打酒给他喝。
我就从父亲那儿偷加力克香烟给他抽。
他有洋片都给我。
我的洋片愈积愈多,故事愈听愈多,字也愈认愈多了。
琦君散文《西湖忆旧》
琦君散文《西湖忆旧》琦君散文《西湖忆旧》【作者简介】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西湖忆旧我生长在杭州,也曾在苏州住过短短一段时期。
两处都被称为天堂,可是一样天堂,两般情味。
这也许因为“钱塘苏小是乡亲”,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它格外有一份亲切之感。
平心而论,杭州风物,确胜苏州。
打一个比喻,居苏州如与从名利场中退下的隐者相处,于寂寞中见深远,而年轻人久居便感单调少变化。
住杭州则心灵有多种感受。
由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
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
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
可惜我当时年少春衫薄,把天堂中岁月,等闲过了。
莫说旧游似梦,怕的是年事渐长,灵心迟钝,连梦都将梦不到了。
因此我要从既清晰亦朦胧的梦境中,追忆点滴往事,以为来日的印证。
若他年重回西湖,孤山梅鹤,是否还认得白发故人呢?居近湖滨归钓迟我的家在旗下营一条闹中取静的街道上。
街名花市路,后因纪念宋教仁改名教仁街。
这条路全长不及三公里,而被一条浣纱溪隔为两段,溪的东边环境清幽。
东西浣沙路两岸桃柳缤纷,溪流清澈。
过小溪行数百步便是湖滨公园。
入夜灯火辉煌,行人如织。
先父卜居于此,就为了可以朝夕饱览湖光山色之胜。
他曾有两句咏寓所的诗:“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
”父亲不谙钓鱼之术,却极爱钓鱼。
春日的傍晚,尤其是微雨天,他就带我打着伞,提着小木桶,走向湖滨,雇一只小船,荡到湖边僻静之处,垂下钓线,然后点起一支烟,慢慢儿喷着,望着水面微微牵动的浮沉子而笑。
他说钓鱼不是为了要获得鱼,只是享受那一份耐心等待中的快乐。
他仿着陶渊明的口吻说:“但识静中趣,何须鱼上钓。
琦君简介 (2)
琦君简介琦君,女。
1916年7月24日生。
浙江永嘉县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中文名:潘希真别名:琦君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温州的瓯海瞿溪镇出生日期: 1916年7月24日逝世日期: 2006年6月7日代表作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人物简介】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真。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
1916年7月24日生于浙江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簪》《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作品评价】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次,一段《左传》实在背不出来。我就学母亲拊著肚子装「胃气痛」,老师说我是偷吃了生胡豆,肚子里气胀,就在抽屉里找丸药。翘胡子仁丹跟蟑螂尿、断头的蜡烛和在一起,怎麼咽得下去,我连忙打个呃说好了好了。
其实老师很疼我。他长斋礼佛,佛堂前每天一杯净水,一定留给我喝,说喝了长生不老,百病消除。加上母亲的那一杯,所以我每天清早得喝两杯面上飘著香灰的净水。然后爬在蒲团上拜了佛,才开始读书。
二姨太双十年华,却也吃斋拜佛,照说应该和我母亲合得来,但她们各拜各的佛,连两尊如来佛都摆出各不相让,各逞威严的样子。二姨太用杭州口音念《白衣咒》、《心经》,非常好听。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看小说也一句句大声地念出来,她看《天雨花》、《燕山外史》等等,念一句,顿一顿,我站在一边听某了。
她回脸瞪著我问:「你在这儿干什麼?」
十二岁的女孩子,就学著《黛玉笔记》的笔调,写了篇《碎心记》。放在抽屉里被老师看到了,他摆著一脸的严肃说:「文章还可以,只是小小年纪,不可以写这种悲苦衰烂的句子,会影响你的福分的。」其实我写的是母亲的心情,写得自认为非常哀怨动人。三救他夸我写得好,说我以后可以写小说,不过要用白话文写。
他教我把他的故事写下来。原来他心里有一段非常罗曼蒂克的爱情。他喜欢侍候二姨太的丫头阿玉。阿玉见了他,低垂著眼帘却有说不完的情意,肫肝叔也喜欢她,她理也不理他,肫肝叔说:「她是应当喜欢三哥的,我不配。」从这一点看,肫肝叔是个心地很好的人。
我看了那些书好羡慕,却是拿不到,老师也不许我看「闲书」。有一天,肫肝叔设法打开书橱,他自己取了《西厢记》、《聊斋志异》等等,给我取了《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我们就躲在谷仓后面,边啃生番薯边看,看不懂的字间肫肝叔,为了怕二姨太发现,我们得快快的看。因此我一知半解,不像肫肝叔过目不忘,讲得头头是道。
在老师面前,那怕他把方块字颠来倒去,我都能确确实实的认得。老师称赞我「天份」很高,提前开始教「书」,他买来一本有插图的儿童故事书。第一天教的是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急中生智,用大石头打碎水缸,救出将要淹死的小朋友。图画上一个孩子的头伸出在破缸外面,还有水奔流出来。司马光张手竖眉像个英雄,那印象至今记得。
我五岁正式由家庭教师教我「读书」 认方块字。起先一天认五个,觉得很容易。后来加到十个,十五个,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而且老师故意把字颠三倒四的让我认,认错了就打手心。我才知道读书原来是这麼苦的一回事,就时常装病逃学。
母亲说老师性子很急,只想一下把我教成个才女,我知道以后一定受不了,不由得想逃到后山庵堂里当尼姑。母亲笑著告诉我尼姑也要认字念经的,而且吃得很苦,还要上山砍柴,我只好忍著眼泪再认下去。不久又开始学描红。老师说:「你好好的描,我给你买故事书。」故事书有什麼用呢?我又看不懂,我也不想看,因为读书是这麼苦的事。
我知道她为的是二姨太。二姨太是父亲在杭州做大官时娶回的如花美眷,这件事著实伤了母亲的心,也使我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影。现在事隔将近半个世纪,二姨太也去世整二十年,回想起她对我的种种,倒也并不完全出於恶意。
有件事还不能不感激她,就是我能够有机会看那麼多小说,正是由於她,她刚回故乡时,因杭州人言语不通,就整天躲在房里看小说,父亲给她买了不知多少小说,都用玻璃橱锁在他自己书房里,钥匙挂在二姨太胁下叮叮当当的响。
老师从父亲大书橱中取出来的古书冒著浓浓的樟脑味,给人一种回到古代的感觉。记得那部诗经的字体非常非当的大,纸张非常非常的细而白。我特别喜欢。可惜我背的时候常常把次序颠倒,因为每篇好几节都只差几个字,背错了就在蒲团上罚跪,跪完一支香。起初我抽抽咽咽的哭,后来也不哭了,闻著香烟味沉沉地想睡觉。就伸手在口袋里数胡豆,数一百遍总该起来了吧。肫肝叔说得不错,人来此世界只为受苦,我已开始受苦了。不由得又念起那两句文章:「慈爱之神乎,吾将临汝矣!」 晚上告诉母亲,母亲说:「你不可以这样调皮。你要用功读书,我还指望你将来替我争口气。」
但无论如何,我们一部部换著看,背著老师,倒也增长了不少「学问」。在同村的小朋友面前,我是个有肚才的「读书人」。他们想认字的都奉我为小老师,真是过足了瘾,可见「好为人师」是人之天性。
阿荣伯为我在他看守桔园的一幢小屋里,安排了条凳和长木板桌,那儿人迹罕至,我和小朋友们可以摆家家酒,也可以上课读书。我教起书来好认真,完全是一副铁面无私的样子,我的教材就是儿童故事书和那一套套的香菸洋片,我讲了故事再讲背后的「文章」,挑几个生字用墨炭写在木板上,学著老师教我的口气,有板有眼。还要他们念,念不出来真的就打手心,我清清楚楚记得有一次硬是把一个长工的女儿打哭了,她母亲向我母亲告状说我欺侮她,还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我心里那分委屈,久久不能忘记。因此也体会到,每当老师教我时,我实在应该用心听讲,才不辜负当老师的一片苦心。
然后二姨太转向我低声地说:「小春,你应当专心读圣贤书,这种小说不是你应当看的。」她的声音温和里透著一股斩钉截铁的力量,这股力量是父亲给她的,从那时起,我就怕了她,也有点恨她。但是看闲书的欲望却愈来愈强烈,我怀著一份报复的心理,去看大人们不许看的书。《清宫十三朝》,《七剑十三侠》,《春明外史》,《施公案》,《彭公案》……越看越觉得闲书比《左传》、《孟子》有趣多了。
很快的,我把全本故事书看完了,仍旧很多字不认识,句子也都是文言,不过可以猜。不久,老师又要教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原来还可以数数呢。
后来肫肝叔又教我一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似乎说是苏老泉作的,我也不知道苏老泉是谁,肫肝叔说苏老泉年岁很大才开始用功读书,后来成为大文豪,所以读书用不著读得太早,读得太早了反而变成死脑筋,以后就读不通了。他说老师就是一辈子读不通的死脑筋,只配当私垫老师。他说这话时刚巧老师走进来,一个栗子敲在他头顶上,我又怕又好笑。就装出毕恭毕敬的用功样子。可是肫肝叔的话对我影响很深,我后来读书总读不进去,总等著像苏老泉似的,忽然开窍的那一天。
后来他又讲了一个老卖艺人和猴子的故事给我听,命我用文言文写了一篇《义猴记》,写得文情并茂。内容是说一个孤孤单单的老卖艺人,与猴子相依为命。有一天猴子忽然逃走了,躲在树顶上,卖艺人伤心地哭泣著,只是忏悔自己亏待了猴子,没有使它过得快乐幸福,猴子听著也哭了,跳下来跪在地上拜,从此永不再逃,老人也取消了他额上的锁鍊。后来老人死了,邻居帮著埋葬他,棺木下土时,猴子也跳入墓穴中殉生了。我写到这里,眼泪一滴滴落下来,落在纸上,不知怎的,竟是越哭越伤心,彷佛那个老人就是我自己,又好像我就是那只猴子。我确实是动了真感情的,照现在的说法,大概就是所谓的「移情作用」吧。老师虽没有新脑筋,倒也不是肫肝叔说的那样死脑筋,他教导我读书和作文,确实有一套方法。可惜他盯得太紧,罚得太严,教起女诫女论语时那副神圣的样子,我就打哆嗦。
最疼我的老长工阿荣伯会昼「毛笔画」,拿我用门牙咬扁了的描红笔,在黄标纸上画各色各样的人物。最精彩的一次是画了个戏台上的武生,背上八面旗子飘舞著,怀里抱个小孩,他说是「赵子龙救阿斗」,从香菸洋片上描下来的。
他翻过洋片,背面密密麻麻的字,阿荣伯点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有的字我已经认识,他念错了,我给他改正,有的我也不认识。不管怎样,阿荣伯总讲得有头有尾。他说:「小春,快认字吧,认得多了就会读这些故事了,这里面有趣得很呢!你认识了再来教我。」
我很自然地说:「听你念书呀。」
她大声说:「小孩子不能看这些书。」
我心想我并没有看,是你在看嘛!但也懒得分辩,回瞪她一眼就走开了。但不幸的是有一天被她发现《红楼梦》不见了,她确定是我偷的,更糟的是父亲又发现的拷问。肫肝叔一切都承认了,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他说拿碑帖是为了临摹,父亲当场叫他写字,他拿起笔一挥而就,写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露著一脸的得意。没想到父亲居然点了几下头说:「字倒是有天分,你以后索性从写字上下功夫。」肫肝叔奉命惟敬,父亲就叫他抄《金刚经》,抄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
八岁开始读四书,《论语》每节背,《孟子》只选其中几段来背。老师先讲孟子幼年故事,使我对孟子先有点好感。但孟子长大以后,讲了那麼多大道理我仍然不懂。肫肝叔真是天才,没看他读书,他却全会背。老师不在时,他解说给我听:「孟子见了梁惠王,惠王问他你咳嗽呀?(王曰叟),你老远跑来,是因为鲤鱼骨卡住吗?(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故乡土昔「吾」「鱼」同音)孟子说不是的,我是想喝杯二仁汤(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大声地讲,我大声地笑,这一段很快就会背了。
为了要当他的老师,也为了能看懂故事,我对认字发生了兴趣。我也开始收集香菸洋片。那时的香菸种类有大英牌、大联珠、大长城等等。每种包装里都有一张彩色洋片。各自印的不同的故事:《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二十四孝》都有。而且编了号,但要收齐一套是很难的。
一位大我十岁左右的堂叔,读书方面是天才,还写得一手好魏碑。老师却就是气他不学好,不用功。他喜欢偷喝酒、偷菸抽,尤其喜欢偷吃母亲晒的鸭肫肝。因此我喊他肫肝叔。他讲「三国」讲得真好听,又会唱京戏,讲著讲著就唱起来,边唱边做,刘备就是刘备,张飞就是张飞。连阿荣伯都心甘情愿偷偷从储藏室里打酒给他喝。我就从父亲那儿偷加力克香菸给他抽。他有洋片都给我。我的洋片愈积愈多,故事愈听愈多,字也愈认愈多了。
老师看我昏昏沉沉的样子,索性开了书禁,每天指定我看几回《三国演义》,几回《东周列国志》,命我学《东莱博议》写人物史事评论,这下又苦了我了。肫肝叔却是文章洋洋洒洒,有一天他自动写一篇《曹孟德论》,把曹操捧上天,说刘备是个「德之贼也」的乡愿,父亲和老师看了都连连点头。他得意地对我说,写议论文一定要有和众不同的见解,才可以出奇制胜。但我对议论文总是没兴趣,因此古文中的议论文也不喜欢读。我背得最热的是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好像自己也有飘然物外之概。
幸好这时我的另一位在上海念大学的三堂叔暑假回来了。他带回好多杂志和新书。大部份都是横著排印的,看了好不习惯,内容也不懂,他说那都是他学「政治经济」的专门书,他送给我一本《爱的教育》和一本《安徒生童话集》,我说我早已读大人的书,还看童话?他说童话是最好的文学作品之一种,无论大人孩子都应当看。他并且用「官话」念给我听。他说官话就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话,教我作文也要用这种普通话写,才能够想说什麼就写什麼,写得出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