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
比较教育学 考试要点

1.比较教育学学科创立的标志:1817年法国人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2.比较教育学的概念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3.比较教育学的的目的:认识及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借鉴国际教育经验探讨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理解和合作推进全球教育发展战略4.比较教育学的功能特征:借鉴性功能认识性功能交流性功能预测性及决策性功能发展性功能5.比较教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6.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科基础:伯克托尔德的《论指导和扩大爱国访问者的探讨》巴塞特的《关于外国教育和教育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问题》法国教育学家马克安托万朱利安集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7.全盘借鉴的比较教育学特征:借鉴促进新教育传播借鉴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形成(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的约瑟夫凯、阿诺德;法国的朱利安、库森;美国的贺拉斯曼、巴纳德)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特性8.因素分析法概念:抽象形成各国教育制特点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并把它摆在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民特性之中加以理解代表人物:阿诺德和萨德勒(英国);施奈德(德国)、汉斯(英国)9.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特:1)适应多元化教育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服务2)创立因素分析法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3)推进学科建设的科学进程4)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建立专业研究队伍5)推动世界性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5年11成立,对推动国际间比较教育的发展起1979年成立11.理性借鉴阶段比较教育学科特征:1)在规律指导下的学科研究体系2)共同目的下的科学研究体系3)在战略性思维下的研究整合4)在整体预期视野下的学科洞察力12.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演进:形成阶段(1817—20世纪50年代);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整合—重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13. 因素论分析框架的主要观点:其一:主张比较教育研究以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其目的包括对制度与现象的描述、对决定因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促进借鉴和改进其二:强调对教育影响因素的探讨和分析,并对教育性质、状态和发展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和解释其三:指向多因素的系统分析,并引出多领域或跨学科的探讨14.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国际教育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教育能力、文化过程、教育发展过程15.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教育目标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国际教育交流16.国际教育组织的运行特点:时代性、互动性、整体性、合作性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以国际理解与和平,消除国家、民族和种族间的对立、隔阂和冷漠,反对暴力和战争为基本价值取向;第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重教育的全球价值取向;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重以人的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18.国家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矛盾:人员交流与人才流失的矛盾;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矛盾;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性的矛盾19.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真正的文化对话、强调基本价值观的自我建构、强调动态的文化理解、倡导复归生活教育、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20.教育全球化的内涵:是教育的一种普遍化,它体现为各国、个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
经济全球化是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是不是美国化

消费行为
文化习俗 价值观念 活方式式
美国只是世界的领先而不是世界的全部
• 从经济全球化来看,美国不再主导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 强 • 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俄罗斯力量的日益恢 复也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起到了限制作用。 • 其实,美国化只是表明一种“强势”文化对他者文化咄咄 逼人的攻势,并不会带来使后者最终变成美国文化在异国 场景下复制的结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之间的 相互借鉴和吸收。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 第一,经济全球化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正 面影响。 (1)西方发达国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 取巨大的利益。 (2)经济全球化给经济结构带来了变化。
(3)经济全球化给阶级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
•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新的 矛盾与危机 (1)跨国公司不断增加 ,生产相对过剩,虚拟 经济,泡沫经济,债务危机等各种危机不断出现 ,导致世界经济动荡不定和金融危机四伏。 (2)全球化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两级分化 向世界范围上扩张 (3)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性的问题日趋严重 (4)资本生产的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民 族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 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为其 自身发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 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使发展 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地提高本 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经济全球 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进 程。
两者的表现不同
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 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 导力量。 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 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 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 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 国之间自由流动。 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政治文化, 商业规范
关于全球化得三种观点的讨论

关于全球化三种不同观点的讨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热门词汇。
所谓的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例如,印度的计算机编程员为美国和欧洲的雇主服务,而缅甸的罂粟种植可能与柏林和贝尔法斯特的吸毒有关,无不显示了全球化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影响。
全球化起源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许多学者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圣西门、麦金德等。
他们都认识到了现代化是如何促使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全球化”一词才在学术界广泛流行起来。
在这个“黄金时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迅速发展,把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传统思维的不足暴露无遗。
在一个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国外发生的事情对国内有着持久的影响,而国内的发展对国外也会造成冲击。
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的崩溃和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巩固,全球化的知名度在20世纪90年代急剧上升。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人们更加相信,这个世界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共享的社会和经济空间。
然而,全球化的观念也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
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等人把现有的全球化理论划分为三大阵营: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以及变革论者(及全球化论者)。
全球狂热分子认为,全球化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单一民族的国家不再常见。
甚至在全球经济中单一的经营单位也变得不可能。
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旧的制度在全球化面前或者完全过时或者正失去存在的基础,市场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力量。
他们通常把经济逻辑奉为圭臬,而它的进一步发展所形成的新自由主义更是把单一的全球市场的出现以及全球竞争规则赞美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对于新自由主义者来说,个体自治权和市场的规则已经超过了政府的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

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提出入手,总结了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在此基础上,解读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及实践。
标签: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建筑创作目前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向也日益突出。
地域主义作为建筑创作中的一种设计理念,强调尊重传统、反映现代技术、突出地域独特性,在应对全球化冲击的背景下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提倡。
地域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尤以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文化空隙中的澎湃发展最为突出。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持续升温的时代,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提出1981年当代希腊建筑学者A·楚尼斯和L·勒费夫尔夫妇首先在《网格与路径》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性地域主义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来源于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的先驱刘易斯·芒福德对地域主义的认识,继承了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中对普遍性和地域性的认识。
批判性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带有批判思维的创作观念,楚尼斯夫妇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批判性”和“陌生化”,既反对抹煞地域性,又反对完全照搬地域建筑传统。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进一步发展了批判性地域主义这一概念,他在1991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专门有一章阐述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观点,并介绍了一批他认为具有批判性地域主义特征的创作,包括葡萄牙的西扎、墨西哥的巴拉甘、丹麦的伍重、瑞士的博塔、日本的安藤忠雄、希腊的皮吉奥尼斯、西班牙的柯德赫等的一些作品。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从理论上归纳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七个特点:(1)是一种边缘性的实践,尽管作为对现代化的一种批判,它不会拒绝现代建筑遗产中解放和进步的方面;(2)是边界清晰的建筑,“场所—形式”的产物;(3)赞成把建筑的实现看作建构现象,胜于把它看作是把建成环境还原为一系列胡乱混杂的表面布景的片段;(4)对场地、光线和气候等地域要素做出反应;(5)对触觉、听觉和嗅觉的强调与视觉相当;(6)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在形式参照上,努力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而不是把自己隔绝起来;(7)倾向于在那些以某种方式逃避了普世文明优化冲击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辨析

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辨析一、概念辨析1、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各国互相依存的社会经济。
这类国家的商品、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和其他服务均受到广泛的国际影响,并以跨越国界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2、反全球化:反全球化是反对全球化的社会运动及其相关的政治策略。
22世纪初,一些反全球化人士担心,全球经济及社会融合过程中,弱势社群和少数民族可能会受损害,尤其是在工业化和西方文化冲击影响下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3、逆全球化:逆全球化是指针对全球化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它强调国家自主性,抗议世界贸易组织支持跨国公司的做法,反对市场不完全自由化等等。
这种政治活动的支持者强调国家之间的平等性和多样性,强调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原则。
二、特征对比1、政策方向上的不同: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跨国投资以及全球市场的开发;反全球化倡导保护本地文化和制度,以及发展地方社会和经济;逆全球化倡导国家保护国家制度,国际贸易应遵循一定原则,并倡导人民与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的协商和沟通等。
2、文化方面的不同:全球化支持多元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共存;反全球化支持保护原有文化,反对新兴文化的发展;逆全球化强调多元文化的共存,强调文化本土化,重视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互动。
3、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同:全球化支持政府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支持市场自由度较大;反全球化支持政府采取宽松财政政策,制定特定法律,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逆全球化支持保护本国资源,推动就业,提高就业率,重视农村经济繁荣以及储蓄增长等。
三、势力影响辨析1、全球化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实力驱动,同时影响受到国际经济因素、技术改进、国际贸易学术论文、政治体系以及文化影响等力量。
2、反全球化受到少数民族以及受损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且支持反对跨国经济圈的建立。
3、逆全球化受国际组织支持,以及向国家政府发出行动请求,要求他们采取抗衡全球化的措施,关注受损的社会组织权利和利益,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尊重原则,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及其公平性等力量影响。
什么是全球化?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的一个日益重要的趋势。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球化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一、全球化是什么?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指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文化、政治和社会交往的增加。
随着国际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科技进步、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而最近的全球化现象主要是在20世纪末期。
二、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成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全球化通过自由贸易、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了消费者福利。
但是,全球化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包括失业、不平等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等。
2.文化影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这种融合往往带有“西方化”的色彩,导致了本土文化的冲击和瓦解。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媒体的国际化,使得全球化后的文化更多地受到了媒体的引导和塑造。
3.政治影响全球化对政治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受损。
全球化使得国家主权变得相对而言,同时要求国家必须牢固地与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紧密结合。
三、全球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如果全球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转移能够平稳地向前推进,全球化将为全球通贸和交流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化将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关键。
总之,全球化是一种复杂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全球化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需要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个趋势。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好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并促进全球化对于全球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良性发展。
全球化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到底是什么
全球化浪潮正席卷华夏大地,全球化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那么,到底什么是全球化?它将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礼物”?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批沪上学者为此聚集华东师大亚欧研究中心,从多学科的角度,见仁见智,就区域化、全球化及与中国加入WTO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新经济”出现,催生了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所形成的第三次技术储备在通讯、计算机和网络领域不断释放出来,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上加以体现,发生了信息革命和数码革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把各个国家和各个机构连在一起,人类在这个全新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贸易、科研、学习,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并进行文化交流,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瑞典爱立信集团公司董事长拉斯·兰姆维斯评论说,互联网和数字通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村变成现实,构成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多极化”、“全球化”、“一体化”关系辨析

“多极化”、“全球化”、“一体化”关系辨析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World Multipolarization)、“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和“地区一体化”(Regional Integration)这几个概念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说社会各界耳熟能详。
三者既是概念,也是过程。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一般认为,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国际格局,是指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同时并存,相互消长。
经济全球化即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全球经济纳入一个共同的世界体系。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看似矛盾、逆向,是一对悖论。
因为全球化要求“同”,统一,一元,均质,致力于把全球经济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经济体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而世界多极化则突出“异”,多元,非均衡,不统一。
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要求主权的让渡甚至分割;多极化的核心是政治,要求权利的平等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实际上,两者看似矛盾,悖论,其实并非不可理喻:(1)政治对于经济而言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往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后和最终反映,经济虽然极度重要但并非全部,也并非唯一,有时也未必是决定性的因素。
何况经济的发展也有周期,综合国力中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军事、政治、科技、人口、面积、资源、外交等诸多因素。
(2)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经济中心,而是多中心同时并存。
西方经济体系内部存在不同的中心,如北美、欧盟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地区性的经济联盟,如东盟,阿盟,非洲联盟。
南亚、中亚、南美、中欧也成立了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中国也主张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分别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1年,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的情况下,作为全球化主导的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抬头。
美国和欧盟都大搞关税壁垒。
发达国家发展缓慢,发展中国家“赶超发展”,使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遭到了重创,而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中的亮点。
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李世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来源:清史所作者:清史所点击数:1882 更新时间:2006-9-1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史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全球化”进程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全球史观。
目前国外“全球化”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三种全球史观:第一种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观点。
新自由主义认为全球化是技术变化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促进世界稳定和高度民主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弗朗西斯·弗克亚姆斯(Francis Fukyam's)和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don)等人。
弗克亚姆斯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将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
而亨廷顿则鼓吹全球化就是“民主化”,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民主浪潮”。
持这种全球化观念的人所宣称的全球史观,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史观。
新自由主义全球史观的核心是资本主义中心论。
他们认为全球化是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由于资本主义在19和20世纪的竞争对手—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资本主义独领风骚,全球化的前途就是资本主义化。
[1]还有一些人鼓吹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要求用全球化必然导致美国化的这种全球史观去研究历史。
从冷战结束,全球化就成为美国新时代的代名词。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1983年在哈佛商学院学报上,首先使用了“全球化”一词,并且强调全球化时代就是美国世纪。
他指出全球化有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或者哥伦布,欧美资本主义开拓了全球化历史。
[2]阿尔弗雷德·E.伊克斯(Alfred E. Eches)和托马斯·W.齐勒(Thomas W . Zeiler)两人的著作《全球化和美国世纪》一书,是用美国化全球史观研究历史的代表作。
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

■ 应认识到,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能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但也不能在国际比较中丢失自己甚至否定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明确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一元化的道理
■ 世界的和谐和发展,需要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携起手来共同研究才能解决。如果世界只有一种文化,如同自然界只有一种颜色一样,那将是单调的、无趣的
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世界发展趋势。但是,全球化并非对所有的国家对每一个人都同样美好。这是因为,各国的历史背景、资源禀赋和基本国情不一样,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红利”不一样,人们的感受也不一样。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往往是规则的制定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或更善于运用甚至操纵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各种工具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使它们在国际竞争中把握着主动权和占先优势。这也造成了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展国家的一种“文明的”方式和新的手段。结果是,通过贸易战争、货币战争冠冕堂皇地得到的利益,可能比通过发动武装侵略战争所能得到的利益多出数倍,而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展国家则在所谓的“公平”游戏规则面前再次受到掠夺和剥削。科技的全球化也不是完全公平的竞争,往往是科技力量强的国家把科技力量弱的国家的优秀人才吸引走,造成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外流,从而使得在科技方面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先来看何谓全球化。
首先,全球化主要体现为经济全球化。一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而带动资本全球流动,劳动力全球流动,雇员招募、原材料购买、重要技术攻关和合作、产品生产和物流、商品销售等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二是通过WTO等国际组织形成的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促进全球统连的体系,一国的股市动荡,必定在全球引起连锁反应。如美国次贷危机就引发了欧债危机等,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和经济主体几乎无一幸免地牵涉其中。
全球化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全球化催变思维方式

必将深刻地影响 中国与世界 的命运 。唯 有深入研 究全球化的规律 , 积极 应对全球 化的挑 战 , 我们 才能在
理论与 实践上掌握 全球化 的主动权 。
象, 也是一种 文化和 学术现 象 , 在重塑我们 的 民 正
全球 化正 改 变 着我 们 思 维 赖 以参 照 的 族文化和学 术研 究 ,改变我们 的思维所赖 以参 照 坐标 系 的坐标 系 ,要求我们 同时具有 民族性和全球性 的
切 宗 教 和 神 学 的 哲 学 基 础 都 是 目 的 论
族 国 家仍然是 我们 进行 比较 分析 的主 要 的基 本参 照。
因此 ,在 文 化 建 设 和 学 术 研 究 方面 ,
同时 , 特别重视横 向的比较思维。纵 向思 和 宿命 论 , 它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假定 一切 纵 向思 维容 易把 自己局 限于 狭隘 的历 史 经验 中 , 总是拿 自己过去 的经 验与现 实进 行 比较 , 觉得 自己现在是如何 之好或如何
全球化首 先表现为经济 的一体化 ,但经济 生 活 的全 球化 不仅极 大地 改 变了人 类 的生 产 方式、 消费方式和 交换 方式 ,也极 大地改 变 了人类 的思 维 方式和行 为方式 ,从而对球化不仅 是一种经 济和政治 现
一
双 向思维 。唯有如此 , 才能真 正发展起具 有“ 中国 特色” ” 和 中国气 派 ” 中国 学术 , 的 并使 之 走 向世 界, 展现 中国文化和 中国学术 的魅力和 实力。 长期 以来 ,建立 在领土疆 界之上 的民族国家 直是我们 进行思考和 分析 的基本依托和 主要坐
专家讲坛 O
全球 化 催 变思 维方 式
◎文/ 俞可 平
从世界历 史的 角度看 , 全球化 实际上是人类发展 的一 个新 阶段 , 是我们这一 时代的最重要特征 。人
浅议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及其关系

浅议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及其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全球化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
认识文化全球化,必须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内容,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标签: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一、全球化的含义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从经济领域开始,不断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过程。
所以,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体系的国际化,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和贸易开放程度及规模的日益扩大,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正日益被纳入到国际化的生产体系之中加以配置和利用,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全球化完整生产体系;大量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统一的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标志是世界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市场规则的全球统一、市场组织的全球调节、市场结构的全球包容和市场交易的全球化扩展。
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动力、主导方面和主要标志。
第二,文化融合全球化。
随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越来越多,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所处地文化环境很难再是一成不变的的同质文化,或者保持纯粹的传统文化。
文化的新陈代谢与霸权行为会加剧,其结果必然是在对立中走向统一,经过冲突达到融合,实现多元化的和谐共处及平衡。
所以,文化融合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共处与整体和谐。
第三,人类认同全球化。
这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知与理解程度的提高和在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的良性互动的增加。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是人们交流规模和速度的增加;二是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三是信息输入的日益巨量增加,人们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之间的沟通也在不断加深;人类活动方式的相互借鉴和趋同;人类在价值观方面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第八讲全球化社会学理论

5、历史终结论
福山(Francis Funknyama,1953-)日 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 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化司”副司长,现为 华盛顿兰德公司高级社会科学学者。1992 年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提出, 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 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是 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 当时他的“历史终结论”在世界上引起强 烈的反响,美国人对于自己自由民主制度 的大获全胜感到异常兴奋,但反对与批评 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6、东方主义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 1935-2004)现任哥伦比亚大学英文和比较 文学系讲座教授,以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世 界的热忱奋斗而广为人知。萨义德是生于耶 路撒冷,成长在埃及和美国,后加入美国国 籍,但他始终不忘关心巴勒斯坦,在其学术 著作主要涉及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第 三世界的论述,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东方 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和《文化 和帝国主义》,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全球 观借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西方文化现象进行 解构,批评西方语境下对于“东方”的曲解、 他者化甚至妖魔化。
2、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后果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英 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皇家学院的院 士,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前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和研究员。他主张“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后果”,全 球化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是现代性的基 本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 义上讲,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活动的全球化,就是真正的世界性 联系的发展过程。因此,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一个必然结果,而现 代性生来就进行这全球化,但现代性的全球化会产生许多危机: 资本主义无限扩张,劳工系统遭到破坏,战争危机的恶化,极权 主义……
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

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摘要】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现象,不仅仅意味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而是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西方化观点认为全球化等同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但非西方化观点则主张全球化应该包容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和传承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
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不可忽视,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而是一个共同的历史进程。
在应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时,需要重视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同时也要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以共同推动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西方化、文化多样性、全球化趋势、文化相互交流、影响、应对、关系、观点1. 引言1.1 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全球化导致了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主导,使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渐趋同于西方文化。
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而是一个涵盖了各种文化的现象。
在这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和互相影响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实。
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全球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全球化并非一味强调同质化和西方化,而是应该倡导多元化和包容性,尊重每个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实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共存。
2. 正文2.1 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现象,其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从经济角度来看,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以及全球经济的不断整合。
从文化角度来看,全球化是指各种文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从政治角度来看,全球化是指国家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世界各地的政治事件都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
西方化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 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 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 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 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 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 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 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 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 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 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 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 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 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全盘西化
全盘西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最 早于1929年(己巳年)提出。自晚清以来,中国 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封建文化 的问题,因此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将 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主要代表人物为陈 序经、胡适等。胡适后来改全盘西化为“充分 世界化”。
中西文化比较:
西方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化的一个例子:日本明治时代的东 伏见宫依仁亲王穿上了典型的西方海 军礼服,配以白色手套、勋章及帽子。
日本最早的西化街道:规 划于1872年的银座砖街
西方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案例):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 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 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 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 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 朝光绪年间(1898年) 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 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 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
影响包括多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政治方面,民 主制度在我国的不断完善;经济,92年以来吸收西方的市场 经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各种西方节 日在中国的流行,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等,以及西 方的一些观念也影响着我国,还有西方的语言,英语在中国 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角色,以及各种舶来品。总之,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数不胜数。但是学习任何文化都要结 合自己的实际,不顾实际的学习,不但无益,反而招灾。因 为任何国家的文化不一定都是文明,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取 长补短,创造文明。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自然都要学 习,同时还要不断创造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
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囿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层面,它对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的辐射作用日益凸现。
可以说,世界上客观存在着一个政治全球化的进程。
那么,谁来主导这个趋势?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西方是全球化的“渔利者”
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涂抹上了西方色彩,这一点无法否认。
近百年来,东西方一直在“现代化是否意味着西方化”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方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如果东方将现代化订为发展目标的话,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向西方的先进事物学习。
其实,今天我们探讨全球化同西方化的关系,同百年来的现代化同西方化关系的问题一脉相承。
问题的症结首先在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发展趋势还是仅仅代表西方称霸世界的主观愿望或意识形态?其次在于,“西方化”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发展中国家能否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避免成为西方的附庸?
我们目前所说的全球化,主要是指全球范围的商品交换、资金流动、信息传播、人员往来、技术转移加速发展的进程。
作为个别国家来说,在国内控制该进程也许是可能的;但就
整个世界而言,全球化已无可逆转。
承认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发展趋势,不等于忽视西方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获益不平衡这个严重现实,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在继续扩大。
有人谈到美式快餐和流行音乐风靡世界,微软产品垄断全球软件市场,英语几乎成为世界语言,以此说明“全球美国化”了,但当中国服装和华人餐馆也走遍世界的时候,却没有人提“全球中国化”。
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两者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但毕竟中国也在全球化趋势中取得了经济和技术的飞跃。
从开放的国门走出去,把资金和技术引进来,是顺应客观潮流的必由之路。
如果闭关自守,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扩大。
承认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发展趋势,也不等于无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千方百计利用全球化推行其战略目标。
在它们眼里,“全球化”首先标志着西方资本对前所未有、无限广阔的海外新市场的憧憬。
墨西哥、俄罗斯和亚洲的金融危机没有伤及美国和欧洲的根本利益,不少西方资本集团甚至从中渔利。
但是从长远看,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不要相信“美丽”的谎言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宣扬全球化,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图。
美国总统克林顿带头鼓吹说:“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所经历的那个世界上的壁垒、障碍和边界正在被打破。
”
在美国人眼里,哪一个国家不向美国和西方开放市场,同时接纳美国的信息、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哪一个国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但是,西方政治家鼓吹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就是西方的福音、东方的灾难。
无论是西方那些鼓吹全球化的人,还是担心“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的人,都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全球化也对西方国家形成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是美国贫富鸿沟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在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西方纺织等传统产业正在迅速萎缩。
新经济大大拉开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多数美国人确实比过去更为富有,但两极分化的趋势还在发展。
于是,美国劳工组织就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调整收益分配政策,保护美国的传统产业,限制跨国公司向海外扩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非法移民和难民、国际恐怖活动、毒品走私、武器扩散、疾病传播、电脑病毒、黑客袭击因特网、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也在急剧地“全球化”。
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的极右势力崛起,美国的宗教右翼势力上升和排外的“新孤立主义”倾向抬头,都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全球化的强烈反弹。
许多美国人担心大批新移民的涌入使美国原有的种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美国文化的分裂甚至社会的“巴尔干化”。
尽管西方国家的领导集团企图借助全球化扩大政治影
响,但客观趋势却并不以它们的意志为转移。
美国经济的核心是巨大的公司财团,但现在IBM等许多核心公司已经由外国人控股掌握。
对外国资本、市场和人才的依赖,使美国跨国公司的“政治忠诚”出现变化。
在美国同外国的政治纠纷中,这些大公司有时反而背离美国官方的政策。
可口可乐、NBA等形形色色的美国标牌,大都只有象征性意义,很难转化为美国的政治工具,而在生活方式上已经相当“西化”的伊斯兰青年,却能毫不犹豫地参加激进的反西方活动,这很能说明问题。
***全球化莫忘民族化
因此,把全球化视为西方化的同义词,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我们惟有迎着全球化的风浪而上,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把握机遇加速发展自己,才能有力地抵制“西化”的政治压力,维护民族权益,保护文化遗产。
首先,在争取国际经济和政治主导权的斗争中,必须高度重视“游戏规则”的制定。
其次,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努力提高经济竞争力,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企业要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从长远看,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再次,面对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仅仅采取
控制信息流量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质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呼唤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而全球合作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围。
东西方文明应当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才是政治全球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