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 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兴起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
5.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
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
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2.过程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2)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3)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4)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2.提出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评价
(1)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图示明史孙中山三民主义
考点一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2.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针对练1(2018·全国大联考二)1919年胡适在发表的《谈新诗》中指出: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先要语言文体的解放,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据此,胡适认为() A.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B.思想变革应从文学开始
C.新文化运动迎合了时势D.文学革命需要变革儒学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胡适认为,若要文学革命,需要语言文体的解放,需要破除旧的精神枷锁,也就是说,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故选A项。
2.新文化运动“新”的表现
考点二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
1.多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针对练2 (2018·黄冈3月模拟)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他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他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民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