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新)

合集下载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科左中旗中医医院小儿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14岁以下儿童,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T C D 编码: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l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风寒感冒 2、风热感冒 3、虚证感冒 4、兼证:(1)挟惊 ;(2)挟滞;(3)挟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l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TCD 编码: ) 2.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C 反应蛋白(CRP)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胸部X线片、血生化检测、心电图检查。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银翘散加减。

虚证感冒:调和营卫。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存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病症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2.中药保存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新)

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大余县中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12年版),普通感冒一般急性起病,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伴有喷嚏、鼻塞、咽部不适等症状,在排除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前提下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6.903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鼻/咽拭子病原学快速检测;(3)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适当休息。

2.使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等支持、对症治疗。

3.如发热、全身症状重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八)出院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原学确诊流行性感冒,转入相应路径。

3.病情较重,上呼吸道感染累及肺部,按照肺炎诊疗常规转入相应路径。

4.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观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观察

5 0・
山西 中 医 2 0 1 6年 1 0月第 3 2卷第 1 0期
S HA N X I J O F T C M O c t . 2 0 1 6 V o 1 . 3 2 N o . 1 0
急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中 医临床 路 径 及 疗 效观 察
余 嗣崇
治疗 效果 , 2 0 1 5年 1月至 2 0 1 6年 1 月, 笔者在我院采用 随
机对 照的方法治疗 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患 者 , 观察两 组患者
寒, 宣肺止 嗽 ; 对 风燥 伤肺 证患 者行 疏风 清肺 , 润燥 止 咳 ;
痰热郁肺证患者行清热肃 肺 , 豁痰止 咳 ; 根据患者 的病情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医临床路 径治疗急性上呼 吸道 感染的 临床 治疗效果。方法 : 选取 在我 院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 感染患 者8 O例 , 采取随机数 字袁法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4 0例 , 对照组常规 内科治疗 , 对症处理 、 休息、 戒烟 , 多喝 水, 防止 继
发 细菌感染为主 , 观察组采 用中医临床路径 治疗 , 根 据患者的病情辨证选择 口服 中药汤剂或 中成 药, 治疗周期为 3个月 , 观 察
中图分类号 : R 5 6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1 5 6 ( 2 0 1 6 ) 1 0— 0 0 5 0— 0 2
急性 上呼 吸道感 染是 指鼻 腔、 咽喉 急性 炎症 的总 称 , 是病 毒性 咽炎 、 咽结膜热及 喉炎 的总称 J 。急性上 呼吸道 感染 临床 发病 率较 高 , 诱 因较多 , 主要是 由于病 毒引起 , 临 床上治疗 尚不存 在特 效药 物 。中医 临床 路径 治 疗在 治疗 急性 上呼吸道 感染 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 和特 色 , 治 疗效果

国家中医药的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通知

国家中医药的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通知

安卫字〔2011〕110号安康市卫生局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通知各县区卫生局、医院、中医院,市直各大医院: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并按安卫字〔2011〕73号文件要求认真执行。

电子版请到安康市卫生局网站医政管理栏目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查询下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共计20个科目92个病种)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共计18个科目78个病种)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主题词: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通知抄送:省中医药管理局安康市卫生局政办科2011年3月18日印发共印40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20个科目92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1、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骨伤科(9个)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单纯性胸腰椎骨折3、附骨疽(慢性骨髓炎)4、骨蚀(股骨头坏死)5、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6、桡骨远端骨折7、锁骨骨折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踇外翻肛肠科(5个)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2、肛裂病(肛裂)3、脱肛病(直肠脱垂)4、痔(混合痔)5、肛漏病(肛瘘)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18个科目78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2、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对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

方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0例,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中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常规内科治疗+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方法对实验组患者均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后的疾病症状表现情况、实际病症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期疾病症状表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显效和有效总人数为38,组内占比95%,对照组患者的组内显效和有效人数占比仅为8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27人,10例患者基本满意,只有3例患者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92.5%;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13人,基本满意患者16例,1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组内满意度仅为72.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较低(P<0.05)。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意义,可以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研究价值;满意度引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患者还有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常见的并发症有:肺内感染、中耳炎、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中医治疗路径可以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不适症状减轻,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1-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选取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下为全部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入院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处于57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33±5.4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处于54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17±5.12)岁。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利 于 提 高 患 者满 意 度 , 得 深 入 研 究 。 值
【 关键 词 】 外 感发 热
临床 路 径
中 医
临床 路 径 ( P 是 由一组 医 护人 员 共 同针 对 某 一 C ) 病 种 的治疗 与护理 制定 的一 个最适 当的 、具 有顺 序性
1 , 芎 1 , 壳 1 , 活 1 , 活 1 , 苓 0g 川 0g 枳 0g 羌 0g 独 0g 茯 1 , 梗 6g 甘 草 6g , 0g 桔 , ) 中成 药 选 用 正柴 胡 饮 颗 粒 。 () 2 风热犯 表证 : 以解表 清热 , 治 选用银 翘 散加 减 ( 连翘
和时 间性 的临床 服务计 划 , 以加快 患者 康复 , 少资 源 减
浪费 , 使患 者获 得最佳 服务 的一 种工作 方式 。 感发 热 外
3 , 0g 金银 花 3 , 0g 苦桔梗 1 , 荷 1 , 叶 1 , 8 薄 g 8 竹 g 2g 芥
是 急诊科 临床 最常见 疾病 之一 ,其 中尤 以急性 上 呼吸 穗 1 , 豆豉 1 , 2g 淡 5 牛蒡 子 1 , 甘 草 6g , g 8g 生 ) 中成 药 道感 染伴 发热 最为 多见 。笔者 在发 热 门诊 按 照 国家 中. 选 用双 黄连 口服液 、 黄颗粒 。 3 暑 湿袭 表证 : 以清 银 () 治 医药管 理局外 感发 热 中医临床 路径 进行 治疗 ,疗 效满
3g , ) 中成 药选 用小 柴胡 颗粒 、 连花 清瘟 胶囊 。( ) 毒 5热 袭肺 证 : 以清肺解 毒 , 治 选用 时行感 冒热 毒袭 肺 方加 减 ( 炙麻 黄 6g 杏 仁 1 , , 0 生石 膏 3 , g 0g 知母 1 , 根 1 0g 芦 5 g 牛蒡 子 l , 贝母 1 , , 0g 浙 Og 金银 花 l , 蒿 1 , 0g 青 Og 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2014年)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2014年)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超过 24 小时以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 年)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 (ICD-10 编码:J11.151)。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 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 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作者:李冬梅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为分析研究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4月-2019年5月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84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中的随机数字法将其合理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实验组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常规性治疗+综合性的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对照组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内科治疗,研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疾病及症状表现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在经过专业化的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后,其实际治疗效果显著,咳嗽、发热等疾病症状改善情况良好。

两组患者之间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性的护理方法相比,中医临床路径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意义,值得在临床医疗服务探究中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053-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为上感,其主要是指一组临床疾病,包括:喉炎、普通型感冒、扁桃体炎等。

临床中具有较高程度上的发病率,在此类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患者极易伴有心肌炎、中耳炎、肺内感染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糖尿病、肿瘤、肺炎、支气管炎等重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实际生活质量安全,为帮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效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医疗服务机构积极进行科学化治疗手段的创新及改进,现以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84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对象,进行如下实践研究。

1.1一般资料实验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男患者22名,女患者20名,患者的实际年龄为16~66岁,平均年龄为(48.7±4.3)岁。

病程为6~40小时,平均病程为(35.9±2.6)小时。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9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方案”风火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X线片(6)经颅多普勒超声T 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 DSA 、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或C TA 等)双下肢血管B超等。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技术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技术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摘要:目的: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的中医治疗路径进行研究与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80例,让对照组患者口服美扑伪麻片;在治疗组患者中,风寒感冒型患者服用中药免煎剂—麻黄荆防合剂,风热感冒型患者服用中药免煎剂-桑菊银翘合剂,寒湿感冒型患者服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湿热感冒型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清热化湿口服液,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产生的总有效率达到95.0%,对照组产生的总有效率仅为75.0%,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体温恢复方面,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情况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并非必用药物,使用中成药或中药免煎颗粒的治疗方案,效果更好。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称感冒,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咽、喉部或鼻腔急性感染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因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其中病因为病毒感染的更为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流涕、咳嗽、鼻塞、头痛、头晕、喷嚏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有的患者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喉部充血等症状[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疫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麻疫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当环境或气候条件快速剧烈改变时,会流行性的爆发。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80例,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的中医治疗路径进行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80例,在治疗组患者中,有风寒感冒型患者20例,风热感冒型患者20例,寒湿感冒型患者20例,湿热感冒型患者20例,年龄范围为21岁~69岁,平均年龄为37.3岁;对照组患者80例,年龄范围为22岁~74岁,平均年龄为36.6岁,经过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体重、排除标准、临床症状、就诊时间及血常规检查结果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两组实验资料具有可比性。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江耀广;何嘉莉;周红;丁邦晗;覃晓兰;陈伯钧;罗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2(21)7
【摘要】目的探讨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在急诊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按照临床路径指引,对7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治疗方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4h内即刻退热人数比95.71%,72 h 内体温降至正常人数比98.57%;临床总有效率为98.57%,平均门诊治疗日为
1.157d;患者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结论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有效指导急诊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深入研究.
【总页数】2页(P1058,1076)
【作者】江耀广;何嘉莉;周红;丁邦晗;覃晓兰;陈伯钧;罗翌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9
【相关文献】
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门诊中医临床路径
2.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住院中医临床路径
3.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合并抑郁症中医临床
路径优化方案的临床分析4.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评价5.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方案实施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医学临床上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因素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百分之八十的患者为病毒因素所致,其中有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还有百分之三十的患者为细菌因素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如果人的身体在着凉、雨淋、身体过度劳累后均较易发生病症,会导致身体防御功能削弱,进而促使细菌、病菌迅速的发生、发展,最终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本次主要针对这类病症的临床治疗做详细分析。

方法:本次从科室筛选的主要患者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症,设定观察目标有80例,以计算机软件做分组处理,一部分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将其归为对照组,还有其他患者为常规内科治疗配合中医临床路径干预,纳入观察组,对患者干预后身体恢复情况、治疗满意度、治疗疗效等进行全面调查。

结果:针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身体明显在好转(P<0.05);治疗前给患者和家属发放问卷表,对本次治疗满意度评估,统计数据显示对照组有部分患者表示对此次治疗不肯定(P<0.05)。

结论:主要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的治疗,此次运用常规内科治疗配合中医临床路径干预,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病症,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引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高发病率疾病,稍有不慎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中耳炎、支气管炎等病症,临床大量治疗实践表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运用中医治疗路径能够迅速的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症状[1],符合患者的治疗期望。

本次针对观察主体运用常规内科治疗配合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详情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主要为了解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筛选观察主体有80例,根据计算机软件将患者分成不同组别,患者开始及结束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一组为对照组,二组为观察组,前一组数据统计表显示男性患者居多,有33例,其他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均大于50岁,后一组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20例,患者年龄均低于70岁,对患者基本信息、病症类型、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等资料比较,无对比意义(P>0.05)。

上感中医诊疗方案(精)

上感中医诊疗方案(精)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感冒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急诊内科,儿科最常见的疾病。

本病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其余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西医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内科学》(陆再英,2010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二症候诊断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二、主要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胸片等。

三、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10克、独活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5克。

2.风热犯表证: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连翘15克、银花15克、桂枝6克、薄荷6克、淡竹叶10克、荆芥10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10克、生甘草5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大余县中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肥达氏反应、肺炎支原体、血气分析、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传染病相关检查、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可合用中成药。

A、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方药:
(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鼻康片、复方感冒灵片。

B、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方药:
(1)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2)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银花。

中成药:可选用热感冲剂(自制)、复方芩连口服液(自制)、蓝芩口服液、感咳双清胶囊等。

C、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方药:
(1)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

(2)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热感冲剂、复方感冒灵等。

D、卫气同病证
治法:透表清气。

方药:
白虎汤加减: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知母、生甘草。

中成药:复方清解片(自制)、清解干糖(自制)、蒲地蓝消炎胶囊、蓝芩口服液、牛黄解毒片等。

2.退热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中药熏洗疗法。

4.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必要时补液、支持治疗。

5.扶正治疗(选做):病重者、体虚者或白(粒)细胞减少者静脉滴注补益中药注射液或(和)口服补益中成药,以及口服提升白细胞中成药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以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大余县中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
对象: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