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目录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2)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2)
◆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2)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3)
◆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为什么? (4)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何差异?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5)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6)
◆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6)
◆简述中国新型大国外交? (7)
◆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8)
◆如何理解“两种本质不同的人本观”? (9)
◆怎样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实现路径:
第一,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第三,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第四,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答案参考论文: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
◆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准确把
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同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必须加以全面把握。
一是把握生态文明的三个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二是把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体现。
三是把握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好生态。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人属于自然、统一自然并依附自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还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条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继进行生产,进行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
1,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界才是人类真正的母体,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前提条件,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进步的基础。②只有我们切实做到尊重它、爱护它、善待并呵护它,大自然才能够为我们人类的长远有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自然环境制约人类社会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某个固定的社会发展形态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人与自然相依共存。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依共存的有机整体关系。
二,强调人能够改造自然,但不可主宰自然。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实现自然的人化过程。人的劳动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能动活动,人在劳动中能改善自然环境。人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然产生人化过程,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②如果人类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忽视自然规律,只注重物质生活财富而不注重环境成果,那么必然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限制甚至取消社会的发展。
2,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③劳动过程是人同自然之间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④在交往中,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强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与自然的相互和解。
1,尊重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要爱护自然。
2,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如果人类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上,就会产生恶性消费和恶性发展从而破坏环境,也会摧毁人类自身。
3,处理好内外尺度以便于其协调进化。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类生产有两种尺度①内在尺度是人内在需要的尺度,是指人的生产首先要以人为本;②外在尺度是其他物种需要的尺度,是指人类在生产时要考虑到其他物种的存在和发展需要,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来生产。
4,从制度上变革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快向循环经济的转换,建立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在国家规模甚至在全球规模上合理地开发、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为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是认识的方法论,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的。其所以科学,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的看法,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表现为从理性、从人的头脑中构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什么主观的设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第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而紧紧抓住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这个基本事实,抓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步激化这个基本过程,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这些“确切结论”,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得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发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征兆,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态度是辨证的。一方面,他们把揭示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和一般目的,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目标,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种种物质因素。另一方面,他们坚决拒绝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人类公平和正义等理性的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他们既不想制造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