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中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处方(肠结,肠痈,脾心痛).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定义:肠痈是以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成脓。
多与饮食不节,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寒温不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1.湿热内蕴证初起上腹痛,或脐周疼痛,一般4-6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伴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
2.湿热未尽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但食欲不振,或有轻微恶心及口干,精神欠佳,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濡或滑。
3.气滞血瘀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术后4-5天又出现轻微疼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
【临证护理】1.术前(1)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是否有压痛、反跳痛,是否拒按。
①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候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
少数患者发病即右下腹痛。
②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2)胃肠道反应:观察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情况。
(3)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主要有头痛、身软乏力、发热等。
2.术后(1)切口疼痛的性质、程度。
(2)体温变化情况。
(3)有血浆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的变化。
(4)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变化。
(一)辨证施护1.湿热内蕴证施护原则:清热解毒,化瘀除湿。
(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神门、交感等,配穴: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解毒,通利肠腑。
(2)穴位贴敷或穴位按摩合谷、曲池穴以退热或高热者予以温水或酒精擦浴。
2.湿热未尽证施护原则:清热健脾除湿(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大肠等,配穴:脾、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除湿健脾胃。
(2)腹泻者予以穴位贴敷或穴位按压内关、足三里、上巨虚等穴。
(3)腹泻者,保持会阴部清洁、舒适,可用1:20五味黄连液行会阴护理,避免皮炎发生。
3.气滞血瘀证施护原则:治以行气活血,通腑。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属感冒范畴)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
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
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
【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
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
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
3、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
4、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会。
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
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
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
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
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
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款冬花,金银花。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应早期鉴别。
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
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
糖尿病 (中医属消渴证范畴)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典型病人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为特点,即:“三多一少”。
2、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均有良好疗效。
【预防与保健】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注重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膳食方面:严格控制饮食,忌摄入过多热量,这是降低血糖,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条件。
肠痈病中医护理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证主症:上腹部和脐周疼痛,继而逐渐转移至右下腹且痛处固定,呈持续隐痛,时有轻度阵发性加剧,局部压痛拒按,一般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伴有轻度发热、恶心欲吐、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
舌苔腻,脉弦滑或稍数2、积热不散,肉腐成脓证主症:腹痛及右下腹压痛加剧,拒按,反跳痛明显,范围稍扩大,但仍局限于右下腹部,腹肌紧张加重,右下腹可扪及肿块。
伴高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而厚或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3、阳明腑实,热盛伤津证主症:腹痛剧烈,扩展到全腹,腹肌紧张更甚,全腹压痛、反跳痛、拒按、腹胀;高热持续,时有谵语,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臭秽,小便频数似淋;甚则腹部膨胀,转侧闻水声,时时汗出,身皮甲错,两目凹陷,口干而臭。
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评估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3、禁用热敷和灌肠,禁服缓泻剂,在未确诊前忌滥用止痛药。
4、症状缓解后可下床活动,慎起居,防外感风寒。
5、遵医嘱耳穴压豆阑尾、大肠胃。
6、遵医嘱指压穴位,腹痛剧烈时可指压阑尾(当犊鼻下5寸。
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天枢(位于脐旁两寸)等穴。
(二)恶心呕吐1、遵医嘱补液抗炎等治疗。
2、急性发作时指导,卧床休息,呕吐剧烈时遵医嘱行对症处理。
3、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5、指压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中脘(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三)高热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各科中医护理常规
膝痹病中医护理常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
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
一、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二、临证护理疼痛难忍时应用止痛栓或关节腔抽液后注射抗菌药。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多予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等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鸡蛋、虾、海带等。
3、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四、情志护理1、进行骨关节病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开展功能锻炼、饮食调养、情志调摄、同时顺应四时避邪防潮、防寒保暖。
2、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减少负重和活动,急性期缓解后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度活动和负重。
3、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热服。
2、注意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六、并发症护理1、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时进行温针按摩康复功能锻炼。
2、褥疮感染:加强基础护理,根据皮肤情况局部用药,配合全身营养。
七、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教育,避免过度活动与过度负重,受凉受湿等各种诱因,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如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教育病人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腰痛中医护理常规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好发部位为腰4、腰5、骶1椎间盘。
一、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下腰部、臀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痛。
症见气滞血瘀证、风寒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二、临证施护1、非手术疗法急性期患者,应当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2、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高热的健康教育1.保持心情舒畅,使气血流畅利于健康。
2.注意病愈初期机体的休养,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保健操、太极拳、气功等,以使气血调畅,增强自身抗病力。
3.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病体再遭侵袭。
4.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注意食养,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和油腻之品,忌烟、酒。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医嘱服药、治疗,定期门诊复查,随访。
6.7.8.痛症的健康教育1.保持乐观情绪,尽量减少情志波动,防止七情内伤,使之心情舒畅。
2.注意气候寒冷变化,避免病人外感六淫。
平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持续、过度、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保证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3.饮食有节,禁烟酒,勿恣食辛辣、油腻、浓茶等,以免湿邪内生。
饮食以富含营养、容易消化为宜。
肥胖者适当减少食量;高血脂者,应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脂食物的摄入,尽量食用植物油。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香菇木耳等。
4.坚持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体力活动,以促进气血调畅,减少痛症的发生。
5.积极查找原发病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切勿延误病情。
如病情有反复,应及时就诊。
呕吐的健康教育1.注意顺应四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2.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3.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
4.定期随访。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胃炎、中风、糖尿病、尿毒症、肠梗阻、梅尼埃综合症、颅内肿瘤、腹腔肿瘤等。
5.养成正确饮食习惯。
食物要新鲜,注意饮食卫生,定时定量。
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饱,勿食生瓜冷果,禁服寒凉药物;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禁服温燥药物。
6.调整情绪,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7.给病人介绍引起呕吐的常见原因,并且帮助病人观察诱发及加重因素,如寒冷、劳累等,从而避免之。
水肿的健康教育1.调适生活起居,注意保暖,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机会。
防止外邪侵袭。
2.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疖肿、疮痍,及时治疗。
3.加强饮食调摄,限制水钠摄入,饮食宜偏淡。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心悸(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亢)1、避免外邪的侵袭以防感冒。
对阳虚怕冷者,室温应稍高。
轻症者适当体育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重症心悸患者应卧床休息为宜。
生活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保证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是减轻心悸的重要条件。
2、清淡易消化饮食,切勿过饱,少食动物脂肪。
虚症者可选用瘦肉、鱼类及新鲜水果;实症者应少食多餐;心脾两虚者,可进食桂圆、红枣、山药、鸡蛋等;阴虚火旺者,多食用银耳、甲鱼、核桃仁粥;尿少浮肿者低盐饮食,可食用山药冬瓜粥。
3、调摄精神,避免七情刺激,减少烦恼,保持心平气和。
4、补益药宜早晚温服,利水药应空腹或饭前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用。
服药期间忌服浓茶、咖啡,可用莲子心泡后代茶饮,有清心除烦之功效。
5、阵发性心悸,发作时脉搏明显加速者,可用屏气法:深吸气后屏气几秒钟,再用力做呼气动作以止悸;或用压迫眼球法:轻闭双眼下视,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逐渐增加压力,至感轻微疼痛,心悸减轻为止。
中风(脑血管意外)1、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
在天气变化明显的季节更应控制血压。
保持大便通畅,做好瘫痪肢体的锻炼。
2、少吃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饮食,如动物内脏、蛋黄等。
多吃蔬菜和植物油。
不要贪食,禁酗酒,已有动脉硬化者更应注意。
(1)黑大豆500g加清水,入砂锅内煎至粘稠,每日三次,每次服1匙,含服,慢慢咽,适用于中风后语言不利者。
(2)乌骨雌鸡一只,去肠杂内脏,洗净,加黄酒、清水各一半,烧至骨酥肉烂,分顿食肉饮汤,数日食毕,适用于中风后行走不利者。
(3)煨猪蹄筋方:猪蹄筋30g将温油发过的猪蹄筋加适量水,文火煨烂后加调味药。
用法一日食30g,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猪蹄筋有舒筋活络,补肝舒筋的作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3.防治高血压时,除合理应用药物外,重要的是树立乐观精神,消除思想紧张和顾虑。
4、中药汤剂宜少量频服。
5、急性期后应尽早进行偏瘫肢体和语言的康复训练。
从被动锻炼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引言概述: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医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和作用。
一、中医饮食调理1.1 根据体质调整饮食: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差异,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
例如,对于体质偏寒的人,应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促进体内阳气的生成和循环。
1.2 合理搭配食物: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提倡食物的五味调和和色泽搭配。
例如,草莓富含维生素C,可以与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搭配食用,以提高营养吸收效果。
1.3 注意饮食习惯: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强调饮食的规律性和适量性。
例如,不过量食用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平衡和稳定。
二、中医养生调理2.1 气功调理: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推崇气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等,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姿势,调理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2 穴位按摩: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倡导按摩特定穴位,如太冲穴、涌泉穴等,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2.3 药膳疗法: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推荐使用药膳疗法,如煲汤、炖煮等,通过药食同源的方式,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三、中医情志调理3.1 情绪管理: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强调积极的情绪管理,如保持乐观心态、减少压力等,以维护身心健康。
3.2 调理作息: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提倡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精神状态。
3.3 心理疏导: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推崇心理疏导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等,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提高身体免疫力。
四、中医草药调理4.1 中草药治疗: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倡导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如黄芪、人参等,通过药物的特性,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4.2 中草药熏蒸: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推荐中草药熏蒸方法,如艾灸、熏蒸等,通过草药的挥发物质,渗透皮肤,调理经络和脏腑功能。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方案,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知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以下是一份标准格式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医养生原理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互关联,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搭配食物,注重五味平衡,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例如,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排便。
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烟酒等,以免损伤脾胃。
2. 运动保健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中医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这些运动注重舒缓和柔和的动作,有利于调整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阴阳平衡。
3. 调节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自然的阴阳节律,应该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协调。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情志调理情绪的平衡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的过度波动会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三、中医养生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时,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2. 逐渐调整中医养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改变生活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要逐渐调整饮食、运动和作息等方面的习惯,不要一蹴而就。
3. 综合养生中医养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饮食和运动方面。
同时还应注重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调节,全面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总结: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方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帮助人们达到阴阳平衡、促进健康的目的。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三大中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处方(肠结,肠痈,脾心痛).
肠结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
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肠梗阻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
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及呕吐物的色、质、量、气味及形状。
有无排气、排便及大便情况。
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生活起居1.病室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柔和。
2.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三、病情观察1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2放置胃肠减压管者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
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生。
四、用药护理1.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2痞结型为气滞湿阻,以中药保留灌肠处理,配合针灸推拿。
3..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五、饮食护理1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2.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六、情志护理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七、临证护理1腹痛加剧者,可按压足三里、大肠俞。
2蛔虫、粪石引起的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或液体石蜡3.呕吐者可按压内关、合谷穴。
八、健康指导1.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活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3.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物。
4.早期发现,及时就医。
5.保持情绪稳定,态度乐观。
肠结(肠梗阻)健康教育处方1.生活规律,心情愉快,睡眠充足。
2.适量运动,避免劳累。
3.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绝对禁止抽烟喝酒,积极治疗肠道蛔虫。
4.饮食定量、适量、清淡。
勿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食胀气食物,避免生、冷、硬、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忌进高脂、油腻食物如动物脂肪、油煎油炸食物。
肠痈健康教育处方
肠痈健康教育处方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 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1.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应多次温服 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 体温是否下降。
服用通里攻下药时 应注意大便情况。
2.食疗 (1)瘀滞化热者 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可用元胡粥服食 每日1剂 连续3-5天。
(2)湿热证如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呕吐停止后可用西瓜汁粥或冬瓜粥服食 每日1剂 连续10-15天 可达到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
(3)热毒炽盛可用鱼腥草粥或天花粉粥服食 每日1剂 连续3-5天 可达到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功效。
(4)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 新鲜蔬菜及水果 忌食生冷之品。
3.情志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
4.临证 症 护理 (1)腹痛甚时可按医嘱针刺阑尾、天枢等穴。
伴发热配曲池、内庭 伴恶心呕吐配内关、中脘。
(2)腹痛或有包块时 应遵医嘱外敷大蒜糊剂敷腹痛处。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恢复 防止肠粘连发生。
5.健康指导 (1)慎起居 防感冒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肠结健康教育处方肠结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多严重 若救治不及 则预后欠佳。
中医分三型 蛔结肠闭证、热毒蕴肠证、肠道瘀滞证。
健康指导 1.急性期禁食禁饮 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 体位选半卧位 以减轻对膈肌的压迫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若病情加重 应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 及时手术治疗。
2.术后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防止肠粘连发生。
3.食疗 (1) 蛔结肠闭证可用百部贯众粥或花椒粥 每日1剂 连续3-5天 可达到驱虫攻下之功效。
(2)热毒蕴肠证可用大黄粥或椿叶粥服食 每日1剂 连续3-5天 可达到清热攻下之功效。
(3) 肠道瘀滞证可用丹参粥服食 每日1剂 连续3-5天 可达到活血化瘀、泻结行滞之功效。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蛔虫病。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属感冒范畴)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
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
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
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
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
3、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
4、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会。
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
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
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
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
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
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款冬花,金银花。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应早期鉴别。
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
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
糖尿病(中医属消渴证范畴)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典型病人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为特点,即:“三多一少”。
2、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均有良好疗效。
防备与保健】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正视糊口调摄具有十分紧张的意义。
1.膳食方面:严格掌握饮食,忌摄入过多热量,这是下降血糖,掌握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前提。
进食的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尺度体重、生理前提、劳动强度及工作性质而定。
【VIP专享】普外科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目录肠痈肠梗阻胁痛狐疝痈丹毒乳痈乳岩石瘿肠痈一、疾病名称: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雍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肠痈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二、临床表现1、气滞血瘀:身热不高,腹痛隐隐,持续不休或阵发性加重,,且多位于右下腹,或可触及包快,脉弦或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2、湿热雍积:身热口渴,腹痛明显,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腻。
3、热毒炽盛:高热口干渴,腹硬满剧痛,面红目赤,口焦唇裂,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弦滑数,或洪大,舌质干红或绛,苔黄燥或起芒刺。
三、临证施护1、腹痛时,可遵医嘱针刺足三里,阑尾,天枢等穴。
2、呕吐的病人在服用中药制剂前,可在舌根滴数滴鲜姜汁以减轻症状。
3、腹胀明显可用中药贴膏温熨脐部,或艾灸上巨虚、足三里等穴。
4、腹胀呕恶严重可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无效时行胃肠减压。
5、体温过高者或出现高热烦躁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穴位注射。
6、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
7、早期下床活动,轻症病人手术当日及可下床活动,重症者应鼓励床上多翻身、进行肢体活动,病情稳定后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8、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四、饮食护理1.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少量流质饮食如萝卜汤、梨汁等清热滋阴通便饮料,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勿进牛奶或豆制品,以免腹胀,逐渐改为进食半流质,然后恢复普通饮食。
2.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禁烟酒,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鱼蟹等物。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呕吐者可于舌根部滴姜汁以减轻症状。
2、禁止服用强泻药或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穿孔。
3、应用退热剂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4、服用清热解毒、攻下通腑的中药后应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并做好记录。
5、遵医嘱补液,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结
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
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肠梗阻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
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及呕吐物的色、质、量、气味及形状。
有无排气、排便及大便情况。
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柔和。
2.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三、病情观察
1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2放置胃肠减压管者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
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生。
四、用药护理
1.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2痞结型为气滞湿阻,以中药保留灌肠处理,配合针灸推拿。
3..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五、饮食护理
1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2.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六、情志护理
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七、临证护理
1腹痛加剧者,可按压足三里、大肠俞。
2蛔虫、粪石引起的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或液体石蜡
3.呕吐者可按压内关、合谷穴。
八、健康指导
1.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活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3.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物。
4.早期发现,及时就医。
5.保持情绪稳定,态度乐观。
肠结(肠梗阻)健康教育处方
1.生活规律,心情愉快,睡眠充足。
2.适量运动,避免劳累。
3.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绝对禁止抽烟喝酒,积极治疗肠道蛔虫。
4.饮食定量、适量、清淡。
勿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食胀气食物,避免生、冷、硬、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忌进高脂、油腻食物如动物脂肪、油煎油炸食物。
如不经意食用,请加服助消化药物。
5.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及腹部按摩等方法通便,无效者可口服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
6.自我监测: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等不适,请及时就诊。
肠痈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气滞血郁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块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关注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四、饮食护理
1.淤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2.热毒炙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五、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六、临证护理
1.腹痛甚时可遵医嘱针刺止痛。
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七、健康教育
1.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活动。
3.保持良好情绪。
肠痈(阑尾炎)健康教育处方笺
1、甚起居,防感冒,适劳逸、节房事。
2、避风寒:防外感、避免因咳嗽加重切口疼痛。
3、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豁达,安心养病,配合治疗。
4、节饮食: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活动。
术后遵医嘱进食。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
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蔬菜。
5、遵医嘱:一般术后7日拆线,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
伤口恢复良好者术后10日后才能沐浴。
6. 如有切口渗液、红肿、疼痛,腹痛、发烧等症状及时就诊。
脾心痛
由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或暴饮暴食,嗜酒过度,湿热内结;或由寄生虫、结石阻于胆道,气机逆乱所致。
以突然发生左上腹剧烈疼痛,伴有呕吐,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严重者有休克、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散膏)胰,与肝、胆、脾、胃、小肠有关。
主要症型有:肝郁气滞型、脾胃实热型、肝胆湿热型。
急性胰腺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体温、血压、舌象、脉象、呼吸等。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脾胃实热
护理要点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生活起居
1.环境整洁、舒适,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忌吸烟酗酒、暴饮暴食。
三、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舌象、脉象变化。
2.观察腹痛性质、部位及腹膜刺激征、呕吐、腹胀及肠鸣音变化。
3.放置胃肠减压管者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
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生。
四、用药护理
1.遵医嘱补液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2.予以中药保留灌肠时温度、压力适宜,注意观察反应及效果。
五、饮食护理
1急性期应禁食,予肠外营养支持。
2.病情稳定,肠麻痹消除后,在肠外营养支持同时,予肠内营养,逐步过渡至全肠内营养和经口进食。
开始进食少量米汤、藕粉,再逐渐增加营养,限制高脂肪饮食。
六、情志护理
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七、临证护理
1.腹痛加剧者,可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
2.呕吐者可按摩内关、合谷穴。
3.腹部胀满,症状较重者,应行胃肠减压,并保持引流通畅。
八、健康指导
1.饮食有节,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活动,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维持低脂饮食。
2.保持心情愉快、豁达,避免情绪波动及紧张。
3.积极预防和治疗胆道疾病,特别是结石性胆囊炎。
4.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一般半年后可从事轻便工作。
5.出现腹痛、腹胀时,应及时就诊。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健康教育处方笺
1.甚起居,防感冒,适劳逸。
2.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豁达,避免情绪波动及紧张。
3.节饮食:饮食适量、勿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食胀气之品,忌生、冷、硬、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一般至痊愈后2~3个月仍有复发可能,故仍需免避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
4.积极预防和治疗胆道疾病,特别是结石性胆囊炎。
5.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一般半年后可从事轻便工作。
6.出现腹痛、腹胀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