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8e813acc22bcd127ff0c1c.png)
对三个“我”的解释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 (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
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
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
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
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
”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
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
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
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
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
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
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https://img.taocdn.com/s3/m/a7b27b1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e.png)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https://img.taocdn.com/s3/m/b4d7820c0740be1e650e9ae0.png)
本我、自我和超我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4fd5f4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6.png)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https://img.taocdn.com/s3/m/d751693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a.png)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9b56e59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7.png)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他的人格理论。
他提出,人的心灵由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发展,在个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对个体的行为有贡献。
虽然本我、自我和超我通常被称为结构,但它们纯粹是心理上的,并不存在于大脑中。
关键启示: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这是人格中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促成了个人的行为。
虽然弗洛伊德的思想经常被批评和贴上不科学的标签,但他的工作在心理学领域仍然具有高度的影响力。
起源弗洛伊德的工作不是基于实证研究,而是基于他对病人和其他人的观察和案例研究,所以他的观点经常被怀疑。
尽管如此,弗洛伊德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他的理论仍然被认为是重要的。
事实上,他的概念和理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这是一种至今仍在研究的心理学方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受到早期关于大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工作的观点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的经历是通过本我、自我和超我过滤出来的,个人处理这些经历的方式,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塑造了成年后的人格。
本我人格最早出现的部分是本我。
本我在出生时就存在,并依靠纯粹的本能、欲望和需要运行。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包含了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基本的生物驱动和反射。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驱动,即立即满足所有的冲动。
如果本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紧张感。
然而,因为所有的欲望不能立即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初级过程思维得到满足,在初级过程思维中,个体幻想他们的欲望。
新生儿的行为是由身份驱动的,他们只关心满足自己的需求。
本我永远不会长大。
在整个生命中,它仍然是幼稚的,因为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实体,它从不考虑实相。
因此,它仍然是不合逻辑的和自私的。
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是为了抑制本我。
自我本我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https://img.taocdn.com/s3/m/6ed0d07ca26925c52cc5bf75.png)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https://img.taocdn.com/s3/m/97a11b6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b.png)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弗氏理论漫谈弗洛伊德曾提到人格的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以原始的冲动和欲望为主,遵循“快乐原则”,即以欲望的满足和最大程度的快乐为最大目标(哪怕那些欲望违背了伦理道德甚至法律法规)。
超我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内化,里面都是一些崇高的信念与高尚的行为准则,即遵循“道德原则”。
而自我则是介于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一个中介,它负责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即要让本我的冲动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得到满足。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需要满足,需要宣泄,但人又是社会动物,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律。
因此他强调,自我的力量越强大,一个人的心理往往越健康。
反之,如果本我或超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则容易造成一些异常。
前一阵因为一些事,生命、死亡、自由选择等等话题又浮现在脑海中,一个人,生命是属于他自己的,凭什么没有权力去选择保留或放弃自己的生命?曾经试着给出自己的解答,首先想到的,还是强调他人、社会的重要,有点俗套。
但联系到这个理论,似乎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自杀就是本我力量中的某种毁灭性力量(死亡本能?)过于强大的最终体现。
而解决的方式呢,无疑就是加强自我的力量,这力量从哪里来?最初一定是从超我中来的(即考虑他人的感受、社会的关心)。
但这不是自我强大的真正标志,而只是激活、壮大超我去暂时抗衡可怕的本我的权衡之策。
而只有真正当自己发掘出并坚信着生命的意义时,自我才真正掌控一切。
所以面对有自杀念头的人,提醒他们社会的温暖,他人的关心固然重要,但一味强调,却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对“生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有个自信乐观的回答,这才是关键。
心理学的理论,哲学的思索,终究汇聚在一起。
或许这也正是心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原因吧。
扯远了,回到“三我”问题中。
当超我力量过大,是个什么情形呢?我们周围经常有“为别人而活”的人,表现为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凡事因为他人的意见或是说法而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心情与行动。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https://img.taocdn.com/s3/m/340c61d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b.png)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2015-04-14 弗洛依德建⽴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模式由本我,⾃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类⼼理功能的不同侧⾯。
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我,是⾃⼰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然表现;⽽超我,则是社会⾏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的对⽴⾯是超我,也就是⼈类⼼理功能的道德分⽀,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本我自我超我通俗理解
![本我自我超我通俗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c863a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e.png)
本我自我超我通俗理解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本我自我超我,这可有意思着呢!你想想啊,咱每个人心里头都好像住着仨小人儿。
这第一个小人儿呢,就是本我。
本我就像是个任性的小娃娃,啥都不管,就知道要满足自己的欲望,要吃好吃的,要玩好玩的,想干啥就干啥,才不管啥后果呢!就好比你大半夜突然特别想吃蛋糕,馋得不行,那就是本我在闹腾呢。
然后呢,就有了自我。
自我就像是个和事佬,在本我和现实世界之间周旋。
它得想着怎么既让本我高兴点,又不能太出格,还得符合现实情况。
比如说,自我就会想,大半夜的蛋糕店都关门啦,咱还是忍忍,明早再去买。
自我就是咱平常表现出来的那个自己,会思考,会权衡。
再说说超我,这可厉害啦!超我就像是个严厉的老师,整天拿着个小教鞭在那指指点点。
它要求咱得道德高尚,得守规矩,得做个好人。
你要是干点啥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儿,超我就会出来谴责你,让你心里不得劲儿。
咱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你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本我可能就会说:“哎呀,拿着呗,白捡的钱,不拿白不拿!”自我呢,就会琢磨:“这钱咱要是拿了,万一人家找回来咋办?还是交到警察局去吧。
”超我呢,就会坚定地说:“必须交到警察局,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你看,这三个小人儿就在你心里较着劲呢。
咱在生活中做的每一个决定,其实都是这三个小人儿斗争的结果。
有时候本我占了上风,咱就可能干点冲动的事儿;有时候自我厉害点,咱就能比较理智地处理问题;要是超我牛气哄哄的,那咱可就是道德楷模啦!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咱心里有个小战场,这三个小人儿在那打来打去。
咱可得好好协调他们,不能让本我太放纵,也不能让超我把咱逼得太紧。
比如说,咱工作累了一天,本我就想躺着啥也不干,这时候自我就得出来说:“行啦,稍微休息一下,等会儿还是得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儿。
”要是超我这时候也来凑热闹,说:“你怎么能这么懒,快去学习,快去提升自己!”那咱可就得崩溃啦。
所以啊,咱得学会和这三个小人儿和平共处。
该让本我撒欢的时候就让它撒欢一下,该听超我的时候也得乖乖听话。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f3241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9.png)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心灵结构的不同层面。
以下是对这三个概念的详细讲解:1. 自我(Ego):- 定义:自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中心,是个体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和应对的一种心理机制。
- 功能:自我充当中介,平衡个体内部不同部分的需求和欲望,同时适应外部环境。
它是实际自我、理性思考和决策的来源。
- 特点:自我是理性和现实导向的,通过实际经验和外界反馈不断调整,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2. 本我(Id):- 定义:本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包含着生理上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动机的来源。
- 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主要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它没有现实性的判断,只关注满足即时的欲望。
- 特点:本我是冲动、原始和情绪化的,它不受理性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是个体欲望的最初来源。
3. 超我(Superego):- 定义:超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最后形成的部分,它包括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是对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内化。
- 功能:超我充当个体的道德仲裁者,监督和约束个体的行为。
它内化了个体对于父母、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推动个体追求理想自我的行为。
- 特点:超我是理性、道德和理想化的,它试图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追求道德高尚的行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三个结构之间存在动态的互动和冲突。
自我努力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道德规范之间找到平衡,以便在现实生活中适应并满足个体的需求。
这种平衡和调整的过程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部分。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7382cb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d.png)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可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超级重要的理论呢!这个学说把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咱先来说说本我。
本我可以说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它完全是无意识的。
本我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婴儿,只遵循快乐原则。
啥是快乐原则呢?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开心怎么干。
它只关心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根本不管道德啊、法律啊这些东西。
比如说,你饿了的时候,本我就会让你想尽办法去找吃的,哪怕是去偷去抢也在所不惜。
当然啦,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不能真的这么干,这就引出了人格的另外两个部分。
接着讲讲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它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桥梁。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会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实际情况,然后想办法来满足本我的欲望。
还是拿饿了这件事来说,自我不会让你去偷去抢,而是会让你去买吃的,或者自己做饭。
自我会权衡各种利弊,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本我欲望,又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方法。
自我就像是一个理性的成年人,它会控制本我的冲动,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去。
最后说说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道德、最理想的部分,它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通过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形成的。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会监督和评判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符合社会的期望。
如果我们做了错事,超我就会让我们感到内疚和羞愧。
比如说,如果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超我就会让你觉得自己很坏,很不道德。
超我就像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它会时刻提醒我们要做一个好人。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经常会发生冲突。
比如说,本我想要吃巧克力,但是超我觉得吃巧克力会发胖,不健康,不应该吃。
这时候自我就会出来调解,想办法找到一个平衡点。
也许自我会让你吃一小块巧克力,满足一下本我的欲望,同时又不会让超我太生气。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对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的,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因素在起作用。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https://img.taocdn.com/s3/m/27cc671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a.png)
“本我”、“自我”与“超我”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的人格结构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大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英译:id;拉丁字:it;原德文字:Es;中译:伊德。
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
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排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早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是从一九二三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假设以后,无意识就只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许多以前认为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了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
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
本我占据了无意识的大部分,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
二、自我“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一八九五年就已提出,但直到一九二三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
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自我受“唯实原则”的支配。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
心理学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
![心理学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https://img.taocdn.com/s3/m/715e71e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d.png)
心理学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
吃完午饭我百无聊赖的躺在床上,苦思今天的主题,想了好久也没结果。
然后我想舍友也是小白一只,不如问问他关心的心理学问题,第一个会想到什么呢?他思考良久蹦出两个字“自我。
”
嚯!也是呢,这个问题说起来也很有历史,很多心理学家都争相提出自己的理论,下面谈谈我最欣赏的弗洛伊德的看法
他把人格的结构分成三个部分:
本我
本我是潜意识下的思想,它由原始的本能和冲动驱动,遵循“快乐原则”,它有点类似汤姆猫耳边的小恶魔,总是让你做一些看起来痛快满足的事情。
它驱使我们追求个体生物性的需要像食物和性欲等等,同时避免伤害。
超我
超我是三成分的“法官”,它由文化道德法律内化而成,遵循“道德原则”,它则是汤姆猫耳边的小天使,指导我们做一些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情。
自我
自我处于“本我”“超我”的中间,他代表理性智慧,遵循“现实原则”,它不仅要让本我的需要适当满足,还要受到超我的制约。
它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否协调好本我超我的冲突决定了这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
举一个不恰当地例子来简述上述三成份的功能:当我进入商场看到好多漂亮衣服,本我就会说:“快去把漂亮衣服全部都拿回家!”超我说:“这些衣服是要用钱买的,私自拿走是不道德的是违法的,不能这样做”这时自我就会站出来:“我想要很多漂亮衣服,又不能直接拿走,我经济实力有限,那我挑几件买走吧。
”
一个强大的自我才是协调这一切的关键,是不是听起来挺有道理呢。
最后感谢您的观看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弗洛伊德人格论例子
![弗洛伊德人格论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88b8525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0.png)
弗洛伊德人格论例子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举些超有趣的例子。
(一)本我本我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小恶魔,只追求快乐和满足。
比如说,你在减肥的时候,看到一块超级美味的巧克力蛋糕。
本我就会在你心里大喊:“吃啊,吃啊,不管什么减肥不减肥的,吃了这块蛋糕会超级快乐的!”就像小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想立刻拿到手一样,本我是遵循快乐原则的,它才不管什么后果呢。
(二)自我自我呢,就像是本我和现实世界的调和剂。
还是拿减肥看到巧克力蛋糕这个例子来说。
自我会想:“嗯,我是很想吃这块蛋糕,但是我在减肥,如果吃了就会前功尽弃。
不过,我可以吃一小口,这样既能满足一点口腹之欲,又不会对减肥影响太大。
”自我会考虑现实的情况,像是社会规范、个人的实际情况等,然后做出相对合理的决定,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三)超我超我就像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小天使。
如果一个人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特别想带回家自己看,本我可能会说:“偷偷拿走吧,这样就可以一直看了。
”自我会想:“这样做不对,被发现会很丢脸,还会有麻烦。
”而超我就会严厉地说:“这是不道德的行为,绝对不能做,别人也需要看这本书,而且图书馆有规定不能私自拿走书。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总是在监督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
还有啊,在考试的时候。
本我可能想作弊,因为这样能取得好成绩就会很开心。
自我会权衡利弊,想作弊可能被抓到,后果很严重,那还是不要这么做。
超我就会说作弊是不诚实的,违背了学校的规定和基本的道德。
再比如说,在公交车上,本我可能不想给老人让座,因为自己坐得很舒服。
自我会考虑到周围人的眼光和社会提倡的尊老爱幼。
超我就会坚决要求让座,因为这是一种美德。
通过这些例子,是不是对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呢?。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a89329e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9.png)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心理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它们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1. 自我原则: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原则包括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实现等。
自我原则的核心是实现自我价值。
2. 本我原则:本我是个体内部的本能力量,负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如饥饿、渴望、性欲、安全感等。
本我原则的核心是满足生命的需要。
3. 超我原则:超我是个体内部的道德力量,包括社会、文化和个人特质等,负责规范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标准。
超我原则的核心是实现道德价值。
三个原则的关系是:
自我和本我作为个体内部的力量,存在于每个人内部,它们促使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和满足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超我作为个体内部的道德力量,来自于社会和文化,它主要发挥规范和控制的作用,指引人们符合道德标准。
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协调发展,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超我和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8b6068583c1ec5da50e2707d.png)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
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
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
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
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
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
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
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三个“我”的解释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 (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
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
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
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
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
”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
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
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
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
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
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
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