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通识教育三种模式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其除了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外,还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大学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定义大学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过广泛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全球意识等。
通识教育注重一般性知识,追求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1. 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学习知识,并将学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比较全面的,它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学术文章及其推理过程,而且还要能够分析、评估、判断和提出自己的立场。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全面客观,避免单向思维和盲目跟风,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2. 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各个学科,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性,但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3. 培养全球意识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球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全球化趋势,关注世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全球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更有竞争力。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点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大学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目前在大学通识课程的选择上依然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难题,且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式的过度“老化”目前,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都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缺少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产生影响。
大陆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之比较

通识教育之所 以被称为 “ 通识 ”是 指有别于专注于训练 ,
专才, 提供 专业 训练与职业训练 的“ 实用教育 ”强调培养 “ , 博 古通今” 通才” 与“ 识教育 ” 关的术语, 中国大陆有 的“ 。 通 相 在 “ 人文素质教育 ” 文化素质 教育 ” 。“ 文素质教 育” 或“ 等 人 或 “ 文化素质教育 ”这一概念所 体现与强调 的高等 院校 培养 目
中国大 陆许多高校很少专 门论及 通识教育理念 , 论 但在 述素质教育 或文化索质教育 中有所涉及 ,如拓宽专业面 、 文
理交叉 、 科渗透 、 学 人文讲座等等, 与通识教育所强调 的理念 有共通之 处 。学者 李曼 丽认为通识 教育 可分广义 与狭义两 种, 广义是指 称大学整个 的办学 思想或 观念; 狭义 是指称不 直 接为学 生将来 的职业 活动 做准备 的那部 分教育 。笔者认
周 建锋
Z o i n e g h u J a f n
厶
口
地
区
的
Hale Waihona Puke 通 识 教 育 之 比
(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 ,江西 南昌 3 0 3) 30 1 (ea te t o n e n t oa u ie s T a ,Ja g iT u im a d C m e c o l g ,Ja g iN n hn 30 1 D p rm n f It r a i n l B s n s rd in x o r s n om r e C l e e i n x a e a g 3 0 3) 摘 要 : 文从通识教育理念 、 本 通识课程 目标 、 课程设置 要求、 课程教 学 与管理等方面对 中国大 陆、 香港 、 台湾地 区高等 学
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一、引言通识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代社会,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通识教育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二、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批判性、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通识教育的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文艺术: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通过对人文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2.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证能力;3. 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通过对社会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分析能力;4. 历史与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哲学等,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5. 跨学科研究: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通识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施:1. 课程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涵盖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2. 项目学习: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学习,通过实践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 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学科交叉: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通识教育的评估方式通识教育的评估方式应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估:1. 考试评估: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的掌握程度;2. 项目评估:通过项目评估学生在实践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3. 作品评估:通过作品评估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能力;4. 参与评估:通过参与评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化评价

高校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化评价摘要: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已在众多的高校被开展。
但由于各个学校缺乏合适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通识教育在培养全面人才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
本文以北京学院路地区20所高校“教育共同体”这种合作式的通识教育为例,了解其在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倡导由传统单一评价到多元化评价转变。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育评价;多元化评价;学院路共同体通识教育是一种与职业教育相对的,以培养人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培养模式。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理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传入,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积极倡导文理科共同修习的教学计划。
但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通识教育才在中国的大学中真正全面的开展起来。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培养全球化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号召,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武汉大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工程,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以及中山大学举办的博雅学院等。
[1]这些学校内部的教育改革实验,有利于学生多元化能力和全面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素质的提升。
在全国各地高校普及通识教育的情况下,北京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十多所高校探索出一种统筹各校优势资源,实现各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通识教育实施方式。
这种十多个著名高校共同构建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10年来为学院路高校近10万名学生提供了1200多种课程的选择,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为国内其他地区通识教育的推进提供了范例。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传统评价方式的作用,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阻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这种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式,指出通识教育发展和学生的进步对评价体系的依赖,发现我国通识教育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倡导教育机构在评价通识教育成果时从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应接不暇。
有些课程内容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不足通识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改革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减少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优秀教师加入通识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通识教育的方法

通识教育的方法
通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要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2. 自主学习: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
学生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信息,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3. 讨论和交流: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来扩展知识面。
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学术讨论、讲座、小组讨论等活动,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
4. 实践和体验: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引导和启发:通识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
教师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通识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和跨学科学习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也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关于通识教育的十个问题

关于通识教育的十个问题2014-12-19 23:26今天晚上沙龙是一位博士生做我国大陆通识教育20年回顾,同学从文本的梳理开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质疑。
他把通识教育概念追溯到十九世纪初的美国,并从词意上考察了general的含义(好像是借鉴了中世纪大学的general的解释,意指for all),重点对美国通识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当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案例进行的,尽管也讲到了赫钦斯在芝加哥的名著运动,但没有展开。
报告对国内开展的通识教育方案多有异议(主要是指具有贵族性),当然也可以理解,但因为缺乏实地考察,恐怕没有说服力(在讨论环节有同学就认为试点阶段不宜人数过多。
而据我的了解,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采取自由报名方式,这种自愿性原则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划分了两个阶段,把文化素质教育自然作为通识教育的前身,这个认定可能会遇到很大的争议。
他建立的分析框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即从目标-内容-对象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单就目标而言,我发现他对我的教育理念接受得还是比较多的。
当然,这也可能是他自己固有的,可能是受到了我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与我的理念吻合度比较高。
同学们在他报告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集中为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包括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人们也质疑他对美国通识教育的梳理存在问题,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做法没有进入考察视野(我印象是耶鲁大学所主张的仍然是liberal education,不是general education,哥伦毕业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我认为可能也是一种自由教育思想,因为它也是主张阅读名著)。
同学也质疑通识教育课程的界定,即哪些才属于通识教育课程。
此外人们比较感兴趣的是通识教育的成效如何评定。
当然,人们也关心究竟该如何在大学里推行通识教育。
同学们还进行了一些经验分享,如台湾通识教育的经验与问题,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及教训,也对国内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提出疑问,比如是先进行通识教育还是先进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能否融合进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应该独立进行还是配合教务部门进行,通识教育采取必修方式还是选修方式。
通识教育的模式

通识教育的模式
四种模式: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 即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
其一, 分布必修型, 明确规定必修领域和课程门类或最低学分, 课程多为各单位开设的入门课程, 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该模式易于管理, 对学校的实施条件要求相对较低, 是美国和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其二, 核心课程型, 也明确规定必须修习的领域, 但和分布必修型不同的是, 它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设课的模式, 强调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关方面的能力而非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
“核心课程”中跨学科的内容分量很大, 重视加强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但要求开设课程多、质量高, 只有极少数高水平大学能实施, 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其三, 名著课程型, 是美国个别高校采用的特殊类型, 其目的是实施自由教育, 课程选用各领域的名著, 主要以讨论课为主。
其四, 自由选修型, 院校不作特别规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修读。
这种类型风险较大, 对学生自觉性要求较高, 我国高校中尚无采用, 在西方国家中也少有。
显然, 我国教学型大学应在借鉴上述四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 这样既能避免方向性错误, 又能提高模式的可行性, 还有助于形成本校特色。
核心课程型虽然是通识教育的理想模式, 也是目前一些教学型大学模仿和尝试的模式, 但是多数教学型大学目前还难以具备充分的实施条件。
从我国实际看, 教学型大学应更多考虑分布必修型, 因为该模式虽不能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但其易于实施的特点适合于我国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目前所处的初期阶段; 同时, 该模式还有利于应对当前专业教育模式下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通识教育措施

通识教育措施事实上现在北大清华等很多学校研究生人数都已经超过本科生。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普遍采用小班讨论制,其前提就是大量用研究生作助教来带领本科的小班讨论,但中国的研究生基本都不参与教学。
我认为中国大学同样应该建立研究生作助教的制度,来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小班讨论课。
这里的关键在于,应该把助教制度看成本身就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方式,而不应该看作单纯的打工和额外负担。
国内研究生大量扩招以后,研究生本身的质量同样是个很大问题,许多研究生本身就基础薄弱,助教制度既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基础训练,同时也培养研究生主持讨论班的能力,包括综合问题的能力,清楚表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批改作业等判断能力,以及以后独立授课的能力,这些恰恰都是国内研究生现在普遍缺乏训练而往往能力很弱的方面。
针对我国大学目前通识教育的目前状况,为推进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机制,为通识教育发展奠定思想根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我国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要坚持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大学提高对通识教育的熟悉,为高校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借鉴国际通识教育发展经验。
和此同时吸取中国人文教育传统中的精髓,既要进行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又要致力于中西通识教育传统的综合创新。
推进大学的通识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起到引领方向、宏观指导的重要功能。
组织专家进行高层次的探究,对大学的通识教育予以有效的指导;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成熟的做法;对有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予以交流推广,并给以相应的经费资助。
2.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发展通识教育计划及实施细则。
大学要善于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试析中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

教 育部批 准 了在 全 国普 通 高 等 学 校建 立 3 2个 国家 大 学生文 化素质 教育基 地 。随着 文化 素质 教育 的逐
步展 开 , 识教 育渐渐走 进人 们 的视野 。2 0 通 0 1年 1 1 月, 开办 了 由香 港 中文 大学 、 清华 大学 、 北京 大学 、 华 中科 技大 学在香 港联 合 主 办 的“ 学 通识 课 程 暨文 大 化素 质教 育研 讨 会 ” 自此 两 岸 三 地 高校 频 频 举 行 , 有关通 识 教 育 的研 讨 会 。2同时 , 分 高 校 开 始 把 _ 部 讨论 变为大 胆 的实践 , 京 大学 2 0 北 0 1年启 动 了“ 元 培计划 ” 验 班 , 识 教 育 开 始 真 正 的进 入 高 校 。 实 通 继北京 大学之 后 , 汉大 学于 2 0 武 0 3年 全面启 动通 识
高校通 识教 育模 式 的定 义 , 尚没 有 一 个 完 全统 一 的
看 法 。笔者认 为 , 这些 模 式 中 比较 有 特 色是 北 京 在
大 学模 式 、 复旦 大学模 式 和武汉 大学模 式 。
( ) 京大 学模 式 : 选课 +实 验班 ( 一 北 通 或书 院 ) 北 京大学 是 大陆 高校 中较早 进行 通识 教育实 践
学 ” “ 会科 学 ” “ 、社 、 软件 科 学 ” 等实 验班 ; 北京 农 业
大学实 施通 识教 育与专 业教 育相结 合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 实行按 大类 招 生 的 同时 , 办 “ 在 举 生命 科 学 ” 和
“ 信息 科 学 ” 验 班 。此 外 ,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的 实 北 “ 高等 工程学 院 ”北 京 师范大 学文理 兼 修 的“ 、 励耘 ”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作者:成红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0期成红舞(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而实现的。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与比较早地提倡通识教育的美国大学相比不足之处很多。
通过了解与学习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目标的设计,再反观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会发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许多亟须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通识教育;历史;目标;全球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48-02作者简介:成红舞,女,山东青岛人,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在西方教育历史上,继自由教育、专业教育之后,通识教育是20世纪为适应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的针对大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模式。
通识教育的英文名字为:General Education,字面意义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
从字面上看,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职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左的。
同时,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也是不同的。
General Education先是被台湾和香港的学校引入,随着近些年大陆对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增高,大陆也开始在大学、中学等一些教育中引入了与应试教育不同的这种被称之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其实,在中国大陆,就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程度和现状来说,与西方的通识教育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现状的出现,与中国几千年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有着深刻而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小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另外,与学生个体如何转变自身对知识接受的方式也有着某种关联。
既然素质教育在中国已不再是空穴来风的口头口号而已,对人才的知识培养和对人才心理素质的提高的关注也已容不得半点松懈,尤其当人才的知识培养与心理素质的提高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裂隙越来越深刻之时,而且随着人才全球化流动对中国大陆人才流失现象以及人才引进现象的剧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将在不远的将来甚至更长远的未来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的当前,作为素质教育的前锋———大学中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实施,作为每一个大学教育的从业者不得不对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历史、本质以及由历史和本质而来的对它的概念有着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只有如此,大学教育的从业者尤其是大学教育中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才能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它的本来面目,并在实践上贯彻实施。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我国决定实施通识教育政策。
本政策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领导力的优秀人才。
一、政策目标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之外的才能和技能,使他们具备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成为全人发展的个体: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通过积极推广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学生具备世界文化和语言交流能力,增强他们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二、政策内容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各大学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认知和思维能力。
2.推广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增加他们的课程选择空间。
选修课程可以涵盖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3.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包括留学、交换生、游学等。
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国界,了解其他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4.设立通识教育评估体系:建立通识教育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成果进行评估。
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帮助学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实施策略1.加强教师培训:为了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2.促进学科融合: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学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校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交流及学生互访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比较 - 厦门

高等教育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004/2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比较徐辉季诚钧(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0)提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进行了相互比较分析,并阐述了大陆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者认为,大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尚处于表面阶段,只是注重文理交叉等学科知识层面,没有深入到人格养成、情感陶冶等层面;大陆通识课程设置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大陆通识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也有等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达到通识之功效。
关键词:大陆香港台湾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通识教育始于美国的高等学校。
自20世纪50年代,留学生和西方传教士把英美的高等教育引进到香港和台湾地区,同时也把通识教育的观念与做法移植了过来。
大陆通识教育尽管在历史上较港台地区早,但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传统未能继承与发扬。
近年来,两岸三地关于通识教育的交流与研讨较多,香港、台湾地区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可丰富与拓展大陆对此问题的认识,为大陆通识课程设置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比较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得以实施,通识课程是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因而,对通识课程进行比较,首先可以从通识教育理念入手,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会导致不同的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
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以前大陆通常译作“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在台湾、香港地区则译为“通识教育”。
与“通识教育”相应的术语,在大陆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等名称。
“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与强调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港台的“通识教育”尽管有着差异,但基本相通。
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

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通识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有着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模式,甚至有着不同的名称。
1984年,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全面展开;1995年我国大陆开始推动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以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本科教学计划。
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相似的教育制度等,所以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极为相似。
标签:大陆;台湾;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一、台湾通识教育1.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远、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
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创造力、洞察力等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持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大专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
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1)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大专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2)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亦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3)终生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2.台湾通识教育的内容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开始(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科目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

目录起源历史中国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概念论述意义与价值内涵外延传承基本理念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美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教学内容广义狭义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养成教育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起源历史中国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概念论述意义与价值内涵外延传承基本理念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美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教学内容广义狭义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养成教育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展开编辑本段起源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
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
《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
通识课程分类

通识课程分类
通识课程是一种跨学科、全人类思维以及学问扩展的教育课程。
学生们可以在该课程中学习各种学科、技能和思维方式,从而具备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
一般来说,在大学中,通识课程被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1.人文类通识课程
人文类通识课程探讨文化、艺术和人类价值观。
例如,课程内容包括历史、哲学和文学等。
学生们可以在这些课程中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下的人们。
2.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
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通过研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主题,让学生们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
例如,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课程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以及现代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3.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
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让学生们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例如,课程内容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课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4.跨学科通识课程
跨学科通识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将它们连接在一起,通过跨领域的研究来探究某些主题。
例如,课程内容包括科技与人类生活、环境保护和全球文化等。
学生们可以在这些课程中探索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总之,通识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领域广泛。
在通识课程中,学生们可以从多角度、全面地学习各种知识领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它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和社会走向,也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具备综合素养的公民,许多国家推行了通识教育政策。
通识教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能力,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我国的通识教育政策文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首先,我国通识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和重要性。
通识教育旨在提供全面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具备广泛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倡导个人自由与公民责任的平衡,培养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通识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和体育等领域的知识。
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时可以选择学习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横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通识教育可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施通识教育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和社区服务等,以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再次,通识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通识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的效果,政策文件要求制定适当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方式,以评估学生在通识教育中所达到的成果。
同时,为了保证通识教育的质量,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政策文件还鼓励学校与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最后,通识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和支持措施。
政府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和保障。
政府还要加大对通识教育的财政投入,支持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通识教育,提供资源和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通识教育政策文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艺术与语言学习等类别。
1. 人文学科: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认识。
例如,世界历史、哲学思想流派、宗教研究等。
2.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结构、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
这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3. 自然科学和数学:这类课程强调对自然世界的科学探究和数学技能的培养,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各种数学课程。
4. 艺术与语言学习:艺术类课程包括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言学习则着重于世界语言的掌握和文学作品的研究。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个体,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8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的若干意见》:
•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 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 主要做法:人文素质讲座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盛况喜空前
一、通选课模式
• 郑州大学通选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 1.1999年: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 2.2003年:启动通选课建设。 • 3.2009年:出台新政策,推动通选课建设走向精致化。
• 2013年复旦大学的本科生招生2900余人。
三、实验班模式
• 1.专家主导型实验班。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的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理念见长。 • 2.大学主导型实验班。元培学院,竺可桢学院,校本特色。 • 3.国家项目催生型实验班。“985”院校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政策性强。
1、甘阳的通识教育理念
▪ 甘阳于2005-2006年进行了一系通识教育的讲座,其核心思想: ▪ 一、共同核心课(少而精原则) ▪ 二、经史传统 ▪ 三、助教制度 ▪ 四、法商学院应成为
后本科教育
甘阳的清华实验
▪ 2006年3-6月,甘阳为清华本科生开设《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课程。 ▪ 选课人数:50人,2个小班,一半为理科生。 ▪ 课堂讲授:完全以经典文本细读为重点。 ▪ 助教制度:课程单元之间安排小班导修,导修课有助教2名:北大吴飞博士、清华赵晓力副教授。 ▪ 赵晓力、吴飞:《<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一次以经典细读和小班讨论为核心的通识课程试验》 ,
汪丁丁在东财的行为金融学实验班
▪ 招生对象:全校大二学生 ▪ 招生数量:每届30人 ▪ 学制:四年 ▪ 实验班设“行为导师”,帮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人生计划,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及其核
心价值,帮助他们最终成长为中国本土社会的“有灵魂的专家”。 ▪ 附:东北财经大学行为金融学实验班.doc
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三个特点 • 1、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经验 • 2、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3、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全程参与和全身心投入
三、通识教育的内涵探索
▪ 甘阳(1952-) 1985:北京大学西方哲学硕989-1999: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博士班,
研究西方文明史; 曾任职:香港大学、港中文大学。
▪ 汪丁丁(1953-) 1981:首都师大理学学士; 1984: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 1986-1990: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 1991:始任教于香港大学经济系, 1997:始任教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现供职: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结语
• “现在,无论在什么学科领域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都不在教学内容上,而在方法和观点 上。”《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第43页
• 这意味着,每一个大学教师,我们在通识教育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问题与思考
▪ 1、复旦学院模式与郑州大学的通选课模式 的异同?
▪ 2、试总结汪丁丁教授所理解的通识人才的 内涵。
的专业平台课程,每门4~6学分。 4、申报要求:每门2名以上教师合作,鼓励跨院系联合申报。
通选课模式的评价
• 1、1990年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遗产与成果 • 2、涉及的高校最多 • 3、优点:简便易行,缺点:课程杂多,良莠不齐
• 2009-2013年郑州大学本科生计划招生人数 单位:人
年份 2005 学生数 7425
1、语言文学类 2、人文历史类
4、艺术类
5、自然科学类
3、哲学与社会科学类、 6、其他类
2009年5月“公共基础平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工程
1、课程原则: 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 2、课程标准:一流师资、一流教材的示范性课程 3、课程层次:校级建成50门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课程 ,每门4学分;院(系)级组建若干门彰显专业特色
闻学院、经济学院(综合实力很强)参与较少,管理学院和外文学院几乎没有参与。
复旦的通识教育很有气象
• 我认为复旦很有气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校方的强烈推动和支持,二是资源教授开通识教育课 程,这是比较关键的,三是复旦学院的建立,使学生在心态上对通识教育课程比较重视。(甘阳, 2007)
• 未来十年,是复旦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期,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复 旦大学将牢记使命,与时俱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以富于创造的精神去构建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 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2011年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8月26日行为金融学课堂实景
三类实验班的共性
• 精英性:三种模式的实验班,其涉及本科生都是较少的。 • 特殊性:跨学科教育是我们在东财校园里为借助最大资源而采取的相当偶然的存在方式。 • 困境:最难培养或寻找的,是跨学科教育的师资(兼顾人品与学品)。跨学科教育的最大困难既不
在师资也不在学生,而在于体制。(汪丁丁)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1465 11780
2012 2013 12880 12930
二、核心课程模式
•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践的背景 • 1980年代:提出“文理渗透”的理念 • 1990年代: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课程体制改革 • 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率先实质性地推进通识教育 • 2006年: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 培养目标过窄 •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 • 忽视了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90年代 高校内部 教育思想
大讨论
90年代 全国性的 教育研讨会
1998年 教育部文化 素质教育试点
1990年代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 1995年的52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 校”:
• 工科院校24所,综合大学16所 • 农林院校5所,医药院校3所 • 师范院校2所,财经院校1所 • 外语院校1所。
拓展阅读书目
1
张寿松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
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向明著《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
3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 我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哲学家。 ▪ 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
体。
汪丁丁的人才观
▪ 我们不希望“艺术的人生”逐渐被“技术的人生”取代, ▪ 我们也不希望培养一批又一批“没有灵魂的专家”, ▪ 我们当然更不希望未名湖畔不再有北大传统。海子(1964-1989)
《国外文学》 2006年第4期。
2、汪丁丁的工作与个性
▪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大经济 学院经济学教授
▪ 浙大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 术委员会主席
▪ 东北财经大学“跨学科中心”学 术委员会主席
▪ 《财经》学术顾问
▪ 汪丁丁是我最喜欢和佩服的学者之一,是真知识分子。他是 《财经》的学术顾问,和我们的编辑记者算是亦师亦友,友居 多,特别是因为他时常像个大孩子;师为实,因为《财经》从 早年即受他的思想影响很深。(舒立)
• 模块名称的前半部分表达的基本路径,后半部分表达是价值取向。 • 通识教育的整体设计:以纲带目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特点
• 第一,强调顶层设计,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理念。 • “通识教育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基
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 第二,课程内容的经典性和人文性。 • 2006~2012学年复旦核心课程开课院系的统计显示:文、史、哲学院成为中坚力量,法学院、新
绪论
• 民国时期的通才教育 • 建国后17年的专才教育 • “文革”时期的革命教育 • ★改革开放以来通才教育的重建
综合大学
综合大学 大学
高等学校
教学:发端于中世纪大学 科研: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柏林大 服务社会:起于19世纪中后期美国
通才教育重建的源起
1986年国家教委组织高校开展的"关于工科本科生基本规格的调查研究",显示工科本科教育存在 的问题:
汪丁丁的跨学科教育观
▪ 我们关注的问题越是具有根本性质,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就越少受到学科分界的制约。所以,跨学科教育 的基本形式,可称为“问题导向的教育”。相对的是“教科书导向的教育”,也叫“应试教育”。
▪ 最根本的问题,无非是“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在西方表达为“灵魂”与“自由”问题)。前者, 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至数千年的古老问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后者,与前者密切相关,却 是一个现代问题,在以往的一百多年里纠缠着中国社会,要求解答,如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2009年3月5日汪丁丁关于北大“人文与社会”讲座的说明
复旦学院基本职能
教学
研究
管理
复旦大学通识 教育指导委员会
复旦学院基本框架
复旦大学通 识教育课程建 设指导委员会
复旦大学 通识教育研究中心
《复旦通识教育》 编辑部
复旦学院
复旦大学 通识教育研究 中心秘书处
教学工作 办公室
导师工作 办公室
学生工作 办公室
综合工作 办公室
2013年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结构
通识教育课程
文理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 核心课程
专项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六大模块课程 体育、军事理论、外语、计算机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经管、数学、自然科学、技术课程、医学七组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六大模块课程
•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 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郑大通选课门数增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