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

合集下载

工人阶级与资本阶级对立 辨析

工人阶级与资本阶级对立   辨析

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消失了请辨析:首先这句话是错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和“资本家”实际上是相同的意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赚取薪资者)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比如说,劳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能够越高越好,然而资本家却希望薪资(即成本)能够越低越好。

换句话说,资本家会剥削劳工。

无产阶级又称工人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阶级。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已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

最后的目的是消灭资产阶级,研究表明,新中国的三大改造后,中国不存在了资产阶级。

但是现在中国显然是有资产家的,只是我们不这样叫他,我们叫他企业家。

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还不充分,还没有达到那种人人无私产皆公有的水平。

但是就像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封建阶级战胜奴隶阶级一样,无产阶级最终会取代资产阶级。

所以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根本存在的。

不会因为什么就不存在根本对立了。

但是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确实能缓解两者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是从来就有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就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股票是股东(股票持有者)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股息的凭证。

资本主义的工人持有小额股票,成为股东,并没有改变受资本家剥削和奴役的命运。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题(共6题,21.0分)1反映人类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B生产资料•C科学技术•D生产工具正确答案: D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基础性作用•B重要性作用•C关键性作用•D决定性作用正确答案: D3按照这种不同的周转方式,把价值逐次转移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称为( )•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正确答案: A4银行资本的主要部分是( )•A国家拨款•B自有资本•C借入资本•D社会融资正确答案: C5在一般情况下,股票价格的变动,与股息的变动成正比,与利息率的变动( )•A一致•B无关•C成正比•D成反比正确答案: D6产业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总结阶段正确答案: B二.多选题(共7题,24.5分)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使用价值•D价值正确答案: AB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正确答案: AB3危机周期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是( )•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正确答案: ABCD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可分为( )•A垄断定价•B国家定价•C垄断高价•D垄断低价正确答案: CD5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根据是( )•A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B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正确答案: ABC6商品的价值量是( )•A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来计量的•D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E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正确答案: BCD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正确答案: CD三.简答题(共6题,21.0分)1股息••正确答案:股息:又称股利、红利,是指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的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

”这说明资本家购买的是A.工人的劳动B.工人的人身自由C.工人的劳动能力D.工人的消费能力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4.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A.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B.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得到实物的替换C.劳动力商品是资本的本质D.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5.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D.使社会两极分化7.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A.完全占有B.人身依附C.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D.私人占有8.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在增值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

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时间C.创造使用价值的时间D.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9.在英国,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层级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张雪飞;姚慧琴;李茜【摘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剩余价值论,展示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的工资理论,它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主要揭露了工资的本质,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的质的界限,进一步解释了资本家是怎样利用工资来剥削工人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进行解释分析,总结出社会主义工资的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马克思;工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作者】张雪飞;姚慧琴;李茜【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工资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表现,是按期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但它也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源泉,用以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必需,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阐述了工资的本质,他也科学地界定了在劳动、劳动力之间质的不同,清楚地论述了资本家利用工资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事实。

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从我国当代商品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具有着极高的价值。

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甚至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制度也具有鲜明的参考价值。

因此,本文从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着手,对其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现实状况作出以下分析。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七章涉及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其实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与工人工资

资本主义与工人工资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至今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一资本主义工资的1
• 三、资本主义的性质 • 根据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是以资本 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 的社会制度 • 四、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 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 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 (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 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 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 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 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 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 济霸权 •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 荣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中国古诗人们对劳动的描述,劳动者“卖炭翁”和“农夫”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劳动,他们劳动得甚至到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地步,但他们生存维艰,而地主却“朱门酒肉臭”!这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冰山一角。

下面,就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解读劳动与资本。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而且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资本产生的源头。

而对于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都是基本的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经济范畴。

资本更深刻的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生产要素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包括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而劳动正是促进资本增殖的动力,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劳动就是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增加资本,才能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劳动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劳动力。

当劳动力所有者拥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时,劳动力就成为了商品。

资本家所想要的正是让劳动力成为资本,于是,剥削农民的土地,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二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二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二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一、单选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由于: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既然货币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

由于商品交换是价值量间的等量交换,它也不会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此货币的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资本家在生产上使用这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这种不等的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对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某种有用性质即具体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某种产品的特殊有用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抽象性质即抽象劳动决定的,这个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比劳动力价值的量更大。

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

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

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

《马原》辨析题、材料分析模拟题

《马原》辨析题、材料分析模拟题

辨析题、材料分析模拟题一、辨析题(先标明“正确”或“错误”,再说明理由。

)1.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

答:正确。

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的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一说法正确吗?答:错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如果把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关系。

3.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答:正确。

因为还有不少劳动人民有实际需要而无支付能力。

4. 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完全同一。

答:和谐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P44)5. 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劳动者。

答:错误。

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劳动者。

因为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6.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此观点错误。

⑴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段复杂的历史。

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顶尖者,他们拥有资产,有权利决定社会的运行规则。

工人们将自己的劳
动作为商品出售,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他们有权利把自己的劳动力变现,获
得报酬。

在工会的发展史中,多次发生过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冲突。

从发展最初
的时候,资本家们就利用发展中的劳动者,强迫他们工作超时,工作期间拒
绝他们的休息权利,工资也在拒绝给付,待遇恶劣,根本没有工会保障。

于是,工人们加入工会,为自己争取了受到基本尊重、享受更多尊重和更多权
利的机会。

随着工会运动的发展和声势的高涨,资本家们不得不考虑权衡利益,允
许工人们获享更好的待遇,制定更加公平的法律,使工人们的权利得到充分
的保护。

然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潜在的矛盾,他们之间
的利益博弈仍然在日复一日的上演。

此外,资本家也提出了有助于改善工人待遇的建议,比如提高工资水平、聘用更多的劳动力,确保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制
度等等,努力增加劳动的报酬,使工人的生活水平能够有所提升。

从各方面来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段复杂的历史。

虽然它有
着深厚的斗争历史,但也给工人的权利带来了重大的提升。

我们希望资本家
与工人能够和睦共处,以及共同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总是以付给工人相应的工资来掩盖其对工人的剥削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表面现象好像是资本家付给了工人所有的酬劳,实则是榨取了工人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而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低廉的劳动力的价格,只能使工人用来维持简单的生存。

本文试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资本家与工人的地位入手,分析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标签:工资;本质;地位;关系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

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

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因此,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这样,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制度和有害的分离。

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

”[1]《1848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永远处于被支配和被剥削的地位,工人没有获得任何财富的权利。

工人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资本家提供的与本身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符的工资。

工人的劳动不是商品,所以资本家不会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付给工人。

“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所以工人不能主动获取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价值,而是只领取资本家所制定出的社会工资。

劳动不仅包括生产价值,还包括工人通过使用生产资料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只需支付工人的生产价值,就可以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收益。

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削,然而资本家却并不承认对工人的剥削,所以用工资形式来掩盖这种本质。

表面是付给了工人与劳动价值相符的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但是工人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价值就被资本家所占有并且掩盖了。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9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9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工资答:工资是与利润、利息、地租相并列的一种分配形式和分配范畴。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地说,其价值包括: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为训练工人掌握必要技术所需的费用。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

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主要谈论的问题是工人工资的问题,那么?工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工资对于工人,是自我劳动的合理报酬,还是资本家剥削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对于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所得利润的损失,还是与之相反促进了其利润的增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工资)的相关论述如下:(1)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2)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

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3)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4)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

两者往往成反比。

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

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5)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6)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

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

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2016年第3题)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

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分数:2.00)A.20%B.50%C.100%D.200%√解析:解析:剩余价值率m'=m/v,其中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

由题干可知,剩余价值m=120—100=20,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即v=10,故m'=20/10=200%。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3.(2016年第4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分数:2.00)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C.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D.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解析: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深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的激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随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故A正确。

B、C、D都不是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故都排除。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2.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 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 品。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 也具有价值。 但是,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 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语反 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 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 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 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 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
2.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 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 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 用公式表示,即: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生产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 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 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 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 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 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 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 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 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是在劳动 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的。
v
v+m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工资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付给雇用工人的工资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或价格。 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 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 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经济 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最直接地表现在工资问题 上。

21道辨析题

21道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含解析)21道辨析题辨析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但是却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试描述和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并加以评价。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为劳动雇佣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经济关系的总和,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

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后期相当一部分企业迅速转化为公司企业(法人企业),即股份公司。

自此,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法人企业成了资本主义各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要形式;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是在股份公司中,又是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并存。

还有国有垄断,出现了国有垄断资本。

促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不同分工的各行业、各部门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却阻碍着这一发展进程:一方面独资经营和合伙经营一般来说限制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个别资本的有限性也防碍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

于是,股份公司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营形式。

另一重要原因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有了迅速发展。

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所有制形式上便出现(或扩大)了国营经济、半国营经济和政府与私人共同经营的各种合营经济等,它们同股份公司互相渗透、交织发展。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变化体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二、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及产品和劳务的关系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

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

雇佣劳动者阶级,又称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电大试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电大试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加上资本主义私有化的特性,设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而具体的表现就是产能过剩而造成资源浪费,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工人失业,企业倒闭,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体现。

资本家的企业要生存,就要扩张,产能过剩也就成了必。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最新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最新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国民也应看到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合法等问题。

通过分析马克思工资本质理论,引入关于生产要素是否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分配的思考,以期对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马克思工资本质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1]613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马克思对工资本质的分析是从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的关系角度入手的,得出了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工资的结论,从而揭示了工资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76-77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一)工资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指出:“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因此,我把它看成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3]4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21道辨析题

21道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含解析)21道辨析题辨析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但是却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作文/zuowen/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

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

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因此,本文由毕业收集整理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这样,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制度和有害的分离。

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

[1]《1848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永远处于被支配和被剥削的地位,工人没有获得任何财富的权利。

工人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资本家提供的与本身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符的工资。

工人的劳动不是商品,所以资本家不会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付给工人。

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所以工人不能主动获取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价值,而是只领取资本家所制定出的社会工资。

劳动不仅包括生产价值,还包括工人通过使用生产资料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只需支付工人的生产价值,就可以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收益。

简历大全/html/jianli/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削,然而资本家却并不承认对工人的剥削,所以用工资形式来掩盖这种本质。

表面是付给了工人与劳动价值相符的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但是工人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价值就被资本家所占有并且掩盖了。

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

全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3]这样工人看起来是获取的与自己劳动相符的生活资料,实际上工资的本质还是工人出卖的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

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中,劳动力的交换和一般商品的交换一样,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

劳动是工人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形式为以最少的货币换取更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资本家把低价购买劳动作为利润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只需出一小部分的钱就能获得工人的劳动力和其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从而达到对工人的剥削。

而工人只有辛苦地工作,每天重复劳动来获得微薄的生活资料。

工人如果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会失去生存的能力,而资本家却不用担心失去工人会不能生存,因为工人的数量远远多过于资本家的数量,所以工人不仅要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还要参与和其他工人激烈的竞争。

从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所以当工人的数量多过资本家所需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就会有所下降,而工人所付出的劳动却不会变,也就是说,资本家就能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收益。

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二、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地位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遭受的痛苦最大。

因为,即使在社会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

[1]587这段话告诉我们因为无论是当社会财富处于衰落还是幸福的状态下,工人都是最受压迫的。

当社会的发展处于低潮、经济萧条的时候,由于生产资料变得紧缺,资本家也就不需要更多的工人来为其工作,所以这就导致了大量工人的失业。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所以资本家会将给工人的一小部分的报酬降低到最少。

而工人在不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活资料的时候,可以说是无法生产的,因为他们除了能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已经是一无所有的。

当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好,人们生活质量开始上升的时候,工人阶级的苦难依旧没有除去。

因为资本家为了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通常都会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完全不去考虑工人能承受多长时间和多少强度的劳动。

具体到每一个人,资本家是从他的劳动能不能创造以及创造多少剩余价值出发,从而来决定他的工资是多少。

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通行的原则就是谁带来的利润多,他的工资就高,却不会考虑工人是否会因过度劳动而造成身体上的更大破坏。

所以工人阶级不管在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深受压迫和剥削的阶级。

工人可以说是在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却不能更多地享受到由于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

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与其他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1]8通过上面这段话,我们能看出不管在什么样的时候,资本家的地位都是在工人阶级之上的。

资本家总是能束缚和要求工人的活动,使得工人像失去自由一样地为其工作。

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是必然的,因为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本,所以他有权利对自己的所有财产进行分配。

资本家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他们都想用最小的投资来换取更大的收益。

然而工人是因为一无所有并且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生活资料,所以不得不到资本家那去工作。

所以工人如果没有资本家,不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就无法生存,但是资本家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工人,依然能依靠机器和其他愿意为其工作的工人来维持生产活动。

所以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一直处于有多种选择权利和分配权利的地位,而工人就只有被选择、被压迫和被淘汰的命运。

三、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业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拥有的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无利可得。

[1]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是商品。

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

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非常偶然的,所以总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

因此出现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社会始终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失业大军。

资本家总是凭借经济地位的优势,利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竭力把工资压低到决定劳动力价值的生理因素的范围内。

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给工人发放工资时,为了鼓励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也会采用某种反映激励机制要求的工资形式。

例如,鼓励工人延长劳动的计时工资,鼓励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的计件工资,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的岗位津贴,等。

乍一看,好像是资本家在为工人考虑,照顾工人,提高工人工资,但是资本家给工人增长工资的前提一定是工人能为其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也就是说,资本家一样要从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资本家给工人涨工资的本质还是为了能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却要为此付出更多的身体上的劳动。

工人不是机器,所以总会出现劳动过度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资本家却从来不会为此担心,因为资本家失去一个或几个工人比工人不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从资本家那里获取工资更为自由。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永远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资本家无法掩盖的事实。

虽然资本家有付给工人工资,但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远远少于工人为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和资本家的赢利的。

所以这就会导致资本家会越来越富有,而工人除了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以外,还是一无所有。

综上所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工资的本质就是被榨取了剩余价值后的劳动力价格,工人的劳动不仅能创造出生产价值,还能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但是取得的工资却只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

工人除了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就是一无所有。

所以,工人一直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而资本家不仅能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还有固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地租等,资本家能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来获得最大收益。

不管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经济情况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工人永远是在遭受深重的苦难。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造成的。

所以在不改变、不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的情况下,工人和资本家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也一直会是被压迫和压迫的关系。

工人的工资永远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满足自己的各项生活需求,因为工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自由的。

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的今天,工人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处于不重要甚至是可以被机器代替的位置了,所以工人能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少,工资就会更少。

所以只有打破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才能彻底解放,才能通过劳动换取与其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相应的报酬。

这是一个在人类社会中必然的趋势,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and Peng Jianwu.[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 Zhong, Shukong.[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