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下语文电教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下语文电教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下语文电教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课程背景与目标设定。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
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3.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课前准备】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请学生欣赏“信天游”歌词,谈一谈信天游。
小结“信天游”的基本特点: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贺敬之:(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yì)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贺敬之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不少歌词,传唱至今的歌曲《南泥湾》就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为慰劳三五九旅而创作的。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主要着重反思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评估和总结。
从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八年级下册教学的反思总结。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掌握程度。
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很多目标,如: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信息、推理和概括等技能。
2. 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通过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选取了丰富多样的课文和话题,包括人与动物、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等。
这些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文内容过多,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缺乏情感共鸣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更加注重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既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和练习,又注重了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和情景教学等。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和练习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运用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来学习。
四、学生学习情况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等,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学习动力不足。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精品8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精品8篇)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1一、分解因式※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二、提公共因式法※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概念内涵:(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ac=a(b+c)※3.易错点点评:(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运用公式法※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1)平方差公式: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③二项是异号.(2)完全平方公式:①应是三项式;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2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1)20_×1999(2)998×1002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1)(x+1)(x—1);(2)(m+2)(m—2)(3)(2x+1)(2x—1);(4)(x+5y)(x—5y)。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优秀8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课堂引入: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月下旬和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和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四、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篇2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二、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规定x=.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八年级下《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下《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一篇关于理想国的描写。
它以寓言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纯净、美好的世外桃源。
通过阅读和学习《桃花源记》,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八年级下学期,教学内容中的《桃花源记》是一个重要的篇目,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并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主题和隐含意义。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5.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的差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向学生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并提出问题:你们是否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教师以朗读的方式呈现《桃花源记》的全文,同时提供文字版供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并做简单的标记,如圈出不理解的词汇。
•学生交流并互助解释生词、句子,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3. 词汇与句子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桃花源记》中的关键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主题和隐含意义(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桃花源记》的主题是什么,隐含了哪些意义。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5. 想象与表达(20分钟)•教师提问:如果你有机会进入桃花源,你愿意做些什么,过怎样的生活?•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书写、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想生活。
6. 反思与总结(10分钟)•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回答问题: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哪些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深入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想象力。
八下道法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八下道法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道法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道法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思想,了解道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道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尊重道法的态度,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道法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介绍道法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深入探讨道法的哲学思想,使学生了解道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2.道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了解道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探索道法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道法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法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感知,提高学生对道法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道法的概念和哲学思想理解较为困难,对道法的实践方法和意义认识较为模糊。
在今后的道法教学中,我将采取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探讨道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发展。
同时,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道法的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和实践探索,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开展道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自主体会、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重点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难点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提高思想境界。
教法1.多种形式朗读。
2.开展即兴演讲活动。
课前准备1.阅读课下注释,了解背景,争取通过自己的揣摩,尝试模拟他的口吻进行演讲。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共2课时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准备回答问题。
(在引导学生阅读题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闻一多(1899-1946年),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市浠水县。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巨匠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托尔斯泰的作品,感悟其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分析其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托尔斯泰的作品和生平。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段,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托尔斯泰的文学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根据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同伴评价,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托尔斯泰的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身,打造自身,使自身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马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和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充沛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发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同学的文言语感,督促同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同学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身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同学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
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同学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同学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
让同学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身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同学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
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同学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卖炭翁》教学设计1辗.(ni ǎn )车辙.(zh é) 两骑.(j ì)敕.(ch ī)叱.(ch ì) 系.(j ì)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初读感知】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2【品读鉴赏】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写作技巧】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第7课《大雁归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7课《大雁归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体会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大雁形象。
2.揣摩语言,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
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和激发珍爱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体会大雁形象。
2.体会本文浓郁的抒彩。
3.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点句子。
教学步骤预习检测字音字形理解词语导入,体会中国文化中的大雁形象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还的候鸟。
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成语:鸿雁传书)。
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
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咏雁作品。
展示与雁有关的诗句。
大雁:五常俱全(仁、义、礼、智、信)雁之仁:一队雁阵当中,壮年的大雁会照顾老弱病残,不抛弃伤病的大雁。
雁之义:雁一夫一妻,从一而终,失偶的孤雁,往往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
情义深深。
雁之礼:雁阵由老雁领头,小雁在中间,互相照应,既有等级差别,又协作有序,有儒家的礼仪风范。
雁之智:大雁警惕性很高,休息时,会派一两只大雁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就发出警报。
雁之信: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春天北往,秋天南来,顺时迁徙,从不爽期,被古人当做标志性物候。
二、初读课文,体会本文中大雁形象本文中的大雁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从____读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的大雁。
●友好、热情●乐于助人、无私●开朗、活泼、乐观●注重亲情,家庭观念强●具有联合观念三、再读课文,梳理内容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大雁?十一月南飞的大雁(3)三月的大雁(4)大雁归来的情景(5)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6)孤雁(7、8)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9)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大雁。
精读,品味语言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写出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它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1一、深入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同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担任过高三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习教材,这些经验都是直接得出来的,是对高三教学工作的集中反映。
只有通过交流学习,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上好每一堂课。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
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
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
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
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
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
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
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占有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
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八年级下册新课标语文备课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下册新课标语文备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课文的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课文篇目:《背影》、《春》、《济南的冬天》、《壶口瀑布》、《我的叔叔于勒》等。
2.写作训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写作各类文体。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背影》(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各自的(5)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第二课时:《春》(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各自的理解。
(5)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第三课时:《济南的冬天》(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各自的理解。
(5)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第四课时:《壶口瀑布》(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2)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各自的理解。
初二八下数学网课教案及反思
初二八下数学网课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初二八下数学网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二下学期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2. 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复习与巩固:初二上学期的数学知识重点回顾;2. 引入新知:初二八下学期的数学知识重点介绍;3. 知识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4. 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5. 总结和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步骤:1. 复习与巩固(10分钟):a. 回顾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的重点概念和公式;b.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复习学生对上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知(15分钟):a. 介绍初二八下学期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b.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3. 知识拓展(20分钟):a.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c.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4. 解决问题(20分钟):a.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b.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解决过程;c. 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5. 总结和归纳(10分钟):a.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解答他们的疑问;c.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网课形式进行,学生在家通过电脑或手机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展示了丰富的案例和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申明岩石“是记录工夫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1段:“工夫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笔墨都在记叙如何记录工夫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8下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反思
8下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辨认不同句型的结构并正确运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运用不同句型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不同句型的结构。
2.学会正确运用不同句型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运用不同句型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能够辨认不同句型的结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本、课件、录音机、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学生书、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教师问候学生并进行简短的英语对话。
2.教师通过图片或真实物品呈现不同的句子结构,并引导学生运用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
Step 2:新知教学(20分钟)1.教师通过教材课本或多媒体演示不同句型的结构,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
2.教师进行板书,将不同句型的结构呈现给学生。
3.教师逐个解释并讲解不同句型的用法和语法规则,引导学生理解与记忆。
4.教师通过多个例句让学生进行辨认和理解,确保学生理解不同句型的结构。
Step 3:巩固练习(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通过抽取不同句型的卡片,编写句子并辨认句型。
2.学生互相检查对方的句子是否正确,并给予适当的改正和建议。
3.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正确率。
Step 4: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录音,学生应听后写出录音内容中的不同句型。
2.学生逐个讲解答案,并进行相互对话,回答问题。
3.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句型在口语表达中的应用。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拓展练习册上相关练习的完成。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作业,并提醒在课后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和运用不同句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我通过简短的对话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达到了热身的作用。
初二下册课件教案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课件教案教学反思1.初二下册课件教案教学反思篇一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
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猜图形——找图形——做图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
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猜图形”导入,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最后一个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猜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斐。
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筐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书上在做图形的环节,给出了四个范例,学生在预习时肯定都能掌握。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
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
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脱离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这些材料,让他们自己动脑想一想,他们是不是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a—2d)
瀛湖镇南溪九年制学校—康妮
一.学习目标
1. 会读写单词 weak, god, remind, bit, silly。
理解记住短语 a little bit, instead of, give up
2.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表达故事,并用“unless, as soon as, so……that …”引导的状语从句来连接故事。
3. 能提出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看法,能概述故事中人物的特点,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图片和相关词汇谈论中国古代的故事。
2. 故事名或书名的书写规范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系统的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听说基础,正逐步向读,写过渡,通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和实践,有了初步自主合作,分析归纳的能力。
并处于知识积累,前后知识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有一定兴趣,但由于知识的安排由浅入深,有少数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厌恶心理,消除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 Daily greet
2 Read words
Step2 lead-in
1.Yesterday we learned a story named Yugong moves the mountains. Did you remember?
2.Let students retell part of the story together. And ask :Is it the end of story
3.
4.
5. Lead—in : Let’s learn the rest of the story.
Step 3 listening
Work on 2a
1 Look at pictures. 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1—4] in order to tell the story.
2 Before listen, try to guess what the pictures show us .
3 After listen, check answers.
Work on 2b
1 Listen again and circle the words you hear.
2 Before listen,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3 Check answers
Step 4 Pair work
设计说明:让学生们两人一组根据图片内容提示及听力信息内容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完成后请几名学生讲述故事。
)让学生分角色给剧中人物配音,并自行设计对话内容,反复演练,这样本节课的语言知识很快得到应用,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情景化,语言学习交际化,达到了教学目的。
1. Tell Ss to make a story chain. Ss tell the story one by one with the pictures in 2a.
2. Let some Ss tell the story to the class.
3. See which groups’ story is better.
设计说明: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来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也得到了提升。
Step 5 Read and answer
1 Show some questions to S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of Yu Gong?
Do you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Does it seem possible to move a mountains?
What could Yu Gong do intead of moving a mountains?
2. Work on 2d and read the conversation
Step 6 summary
Step 7 Homework
1. Recite the conversation in 2d after school.
2. Tell the story Yu Gong Moves a Mountain in English to your parents.
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a—2d)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引入本单元的语言目标:围绕“传说和故事(Legends and stories)”这个话题,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重点训练“讲故事”。
这节课是听说课,围绕“传说和故事”这一话题,设计先由复习上节课内容为导入,学习这个故事剩余的部分;2a、2b将听到的故事排序、圈出听到的单词,进一步理解故事;2c看图,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与同伴谈论所听到的故事,讲述传说故事。
要求学生掌握用过去时态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理解并体会传说和故事的教育意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图片来联系听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一方面学生根据图片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在听力练习时,学生能很快地把握主要内容,易于理解故事。
同时省去大量板书的时间,用以扩充知识量,增加学生口语的练习,而且利用适当的课件进行授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
堂效率,充实了课堂。
再则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我扮演恰当的角色“帮助者”、“引导者”,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结对练习、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生训练机会。
3.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成为我自制课件取之不竭的源泉。
通常我们也通过各种手段辅助英语教学,但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同其他的手段相比,有许多优点,如:信息量大,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让我们的英语课堂这“半亩方塘”充满活力,吸引学生,我们英语教师要好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股“活水”,使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成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这节课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这节课由于一开始电脑死机,然后接着听力放不出来,导致我比较紧张,最后直接影响了学生,使有些学生都不敢张口说话。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