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作业(江苏专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9江苏四市一模)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赵匡胤未能西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
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
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
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宋初年,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宋将都城西迁,故选C项。材料信息显示,长安和洛阳的地形较为险峻,开封则无险可守,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关中收入是否锐减,排除B项;周、汉的历史经验不可照搬,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故D项错误。
2.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北宋初年,人口大量流亡,宋太祖下令家有父母者不允许另立户籍,分异财产,并“召集逃散,令着旧业”,这一政策有利于恢复生产和稳定小农经济,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工商业的限制,故A项错误;宋代初年,理学尚未产生,C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排除;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故D项错误。
3.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答案 D 根据材料信息“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宋代租佃制下,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不严格,即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故选D项。
4.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答案 B 由材料“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可知宋代保护土地私有及土地商品化,允许土地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故B项正确;土地商品化和私有化扩大
了土地的垦荒面积,排除A项;土地私有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而非分散,排除D项。
5.(2019江苏常州期末)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 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这反映出当时( )
A.雇佣劳动的盛行
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C.手工业得到发展
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
答案 C 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冶铁时需要铁矿砂的量比较大,这体现了明代的冶铁规模比较大,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雇佣劳动是否盛行,排除A项;生产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冶铁工具、技艺的提高,而材料反映的是冶铁规模较大,不能反映出技术是发展还是停滞不前,
排除B项;材料是《天工开物》中对明代冶铁业的记载,未体现官府对冶铁的态度,排除D项。
6.“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主人公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了明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答案 C 材料表明不同时代的故事中类似“许仙”的主人公的身份由官吏之子变成“药铺主管”,折射出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这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小说传播民间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而非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故D项错误。
7.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
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B.导致农村劳力相对缺乏
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刺激了农村商品生产发展
答案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但不能因此说明城市人口比
例高会直接导致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不能直接
体现农村劳动力的缺乏,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
现之一,宋朝坊市界限的打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表现,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
8.(2019江苏镇江三模)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景德镇民窑工匠仍必须列入班匠役、编役或雇役,
为官窑劳作,其中编役与班匠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无分毫雇值”。这一现象表明( )
A.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C.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僵化
答案 B 题干材料表明民窑工匠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从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并不会导致市民阶层壮大,相
反会导致市民数量的减少,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
料中体现的是手工业发展情况,未涉及“重农”政策,故D项错误。
9.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布衣匹夫之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老百姓),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据时买卖而使财富增加),智者有采焉。”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又说,掌权者应该“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上述材
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司马迁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
B.司马迁的经济主张与当时经济政策有异
C.司马迁的言论推动了当时商业的发展
D.司马迁强调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
答案 B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在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而从
《史记》中所反映的司马迁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支持商业,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司
马迁支持发展商业,没有体现司马迁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司马迁
支持商业,没有体现他的言论推动当时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发展
的看法,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排除D项。
10.(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十《田赋》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