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课件PPT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课件PPT

辨证论治
▪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 ▪ 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 ▪ 初期多属实证; ▪ 久病之后,多属虚证。 ▪ 治疗始终宜以照顾胃气为本。
六、分证论治
▪ (一)湿热痢 ▪ 1、辨证依据 ▪ (1)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2)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 ▪ (3)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愈。 ▪ 4、疫毒痢(中毒性菌痢),则见高热昏迷,惊厥,肛指取便镜检有大量
红白细胞。 Biblioteka 5、辅助检查:粪便镜检或培养。四、鉴别诊断
▪ 与泄泻鉴别 ▪ 相同点:二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皆由外感时
邪,内伤饮食而发病。 ▪ 不同点:泄泻为粪质稀薄,次数增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常
伴腹痛肠鸣,泻后痛减。痢疾则便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便后 症状不减。
概述
▪ 《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 痢等21种痢病候。
▪ 病机方面强调“热毒致病”: ▪ “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
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概述
▪ 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 花汤。
▪ 湿热痢:白头翁汤; ▪ 虚寒久痢:桃花汤。 ▪ 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
概述
▪ (三)范围 ▪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
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 病机要点 ▪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相关 ▪ 基本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血败肉腐。 ▪ 病性:初实久虚、虚实夹杂。
三、诊断
▪ 1、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 ▪ 2、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赤白脓血便。 ▪ 3、急性痢疾起病急骤,可伴有畏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课件
3、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4、热瘴 •• 症状: • 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 、严重者神昏谵语, • 面红目赤,烦渴饮 冷,大便秘结, • 小便热赤,舌质红绛, 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1、正疟
••• 症状:•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温疟 ••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饮,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2019/2/22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 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 适当处理。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 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鉴别诊断:
淋证-寒战壮热,伴腰痛尿频、尿急、 尿痛,小便常规异常。 风温 卫分-寒战发热、寒热往来无汗、 或微汗,伴表症。 气 分 - 寒 战 、 发 热 、 出 汗 热 不 退、伴气分里热症。 阴虚里热-午后潮热、低热为主、缠 绵难退。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5、冷瘴 •• 症状: • 寒甚热微,或呕吐腹泻,甚则 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史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 症状。
患者是否有与痢疾患者接触史或食用 不洁食物史。
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 脓细胞。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与阿米巴性痢疾的鉴别,阿米巴性痢疾的大便呈果酱样,无里急后重感,粪便 中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细菌性胃肠炎
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细菌性胃肠炎无里急后重感,粪便中无脓细胞和红细胞。
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
01
02
03
脱水
由于腹泻和呕吐导致水分 和电解质丢失,出现口渴、 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电解质紊乱
腹泻导致钾、钠、钙等电 解质丢失,出现乏力、心 律失常、肌肉抽搐等症状。
酸中毒
由于腹泻导致酸性物质在 体内积聚,出现呼吸深快、 意识障碍等症状。
03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汤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行气活血等 功效的汤药进行治疗。
中成药治疗
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痢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黄连素、 香连丸等。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痢疾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关 元等。
艾灸治疗
通过艾灸刺激穴位,温通气血,缓解痢疾症状。常用的穴位有神阙、气海、关元 等。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 接种相关疫苗,预防痢疾 的发生。
调护方法
饮食调理
在患病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如稀粥、蒸蛋等,避
免油腻、辛辣食物。
多饮水
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电 解质平衡。
休息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精品PPT课件
涉及肾。 3、病性: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 本病初期多实证
1.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疫毒痢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噤口 痢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湿热痢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不同点
病因病机
大便性状
湿热、疫毒、饮食 壅滞于肠中,与气 血相搏,肠道传化 失司,脂膜血络受 伤,腐败化为脓血
大便次数虽多而 量少,排赤白脓 血便
湿邪内伤,脾虚湿 盛,运化失职,湿 浊内生,混杂合污 而下
大便溏薄,粪便 清稀,或如水, 或完谷不化,而 无赤白脓血便, 腹痛多伴肠鸣
里急后重 明显
少有
三、相关检查
寒湿痢
•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1.疫毒热盛伤津 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
素体阴虚感邪 阴虚痢者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化源
日久因脾胃虚寒,
不足,累及肾阳 寒征象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虚现寒虚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病因病机 】
•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面,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 受
伤而成痢。
•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二、病机
痢; 外感时邪
血壅滞
疫毒之邪
内侵胃肠
发病骤急 疫毒
湿热之邪
湿郁热蒸 肠胃气机阻滞 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 寒湿痢

最新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最新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1、湿热痢 症状: 腹痛阵阵,痛而拒按,
痢下赤白 脓血, 腥臭,里急 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少, 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肠化湿导滞,调气行血。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
则便脓自愈”(刘河间)
方药:
芍药汤: 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
草、木香、槟榔、大黄、金银 花、肉桂。
临证加减
6、休息痢
症状:久痢,下痢时作时止, 缠绵难愈,腹胀食少, 倦怠嗜 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居不慎 , 或受外邪,或过度劳累,或 思虑郁息而诱发, 发时大便次 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里急后 重,舌质淡苔腻,脉虚数。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
代表方:连理汤。 用药:人参、白术、干姜、
临证加减
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 黄糙,脉细数,属热毒深入营血, 神昏高热者,用犀角地黄汤、紫雪 丹以清营凉血开窍。
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 黯,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 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 以益气固脱。
3、寒湿痢 症状: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
粘冻,白多赤少, 或为纯白冻 ,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 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 丸。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 芍药、甘草、当归、干姜、 生地榆。
临证加减:
⑴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 舌干者,可加沙参、石斛以养阴 生律。
⑵若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 栀子、赤芍、墨旱莲、地榆炭以 凉血止血。
⑶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 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 皮以清解湿热。
饮食 肥甘厚味
阳盛--湿热壅滞
湿热痢
生冷瓜果

湿热传入营血→疫毒痢

痢疾ppt课件

痢疾ppt课件
4
(三)范围
• 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属 于本病范畴。•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 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证 主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5
证候特征
• 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典型痢疾是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 主症。危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 有高热、神疲、面灰、肢冷以致昏迷抽 搐。部分可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可长 达数年反复不愈。
重症: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18
5、休息痢 • 症状:久痢,下痢时作时止,缠绵难愈, 腹胀食少,•倦怠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 居不慎,•或受外邪,或过度劳累,或思虑郁 息而诱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 冻,里急后重,舌质淡苔腻,脉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
19
6、噤口痢: 症状:•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其证有虚有
• 痢下紫黑色,为瘀血;痢下深黄,秽臭为热;痢下浅
淡而不甚臭为寒。
12
2、辨邪正盛衰 ••下痢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者病重,兼有粪质者较轻 ; •下痢次数逐渐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呕吐少食 ,•烦躁口渴,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为邪毒内 炽上攻之象。 •下痢,噤口不食,到口即吐,勺水难饮,精神萎 顿,或见呃逆者,为胃气将败。 •下痢不止,•脓血阵阵下,神萎倦卧,手足厥冷, •身冷自汗,气急息微,脉微欲绝,为阳气将脱。
3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 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痢篇》••指出:“时疫 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 病为“湿热为本”•。治疗方面提出:•“壮实病 宜下,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 痢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PPT课件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 法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
质。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 卫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痢疾的
发生。
04
痢疾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接触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 为急性和慢性痢疾。
病因与病机
病因
主要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时邪疫毒侵犯人体, 与肠道湿热疫毒相搏,损伤肠道,脉络瘀滞,气血凝结,化 为脓血。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下注 肠道,与气血相搏,化为脓血。
病机
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肠道,肠道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化为脓 血。湿热疫毒之邪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 分,混杂而下,形成腹泻。湿热疫毒之邪蕴结肠道,气机不 畅,传导失司,故见里急后重。
临床表现
01
02
03
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排赤白脓血便等。
体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 濡数。
并发症
严重者可出现高热、脱水 、酸中毒等症状。
02
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历史沿革
古代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痢疾作为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自古以来就有记载。在古代医书中, 痢疾被称为“肠澼”、“滞下”等,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
病例特点
痢疾的典型表现,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诊断依据

中医内科学痢疾.优秀精选PPT

中医内科学痢疾.优秀精选PPT
血便。 小孩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 面色青灰, 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要高 度考虑为疫毒痢。
2021/6/18
日久不愈 日久不愈
(三) 实验室粪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鉴别诊断 痢疾 泄泻
、脓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 重症: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证主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 相同皆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都 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 病机:痢疾肠有壅滞之邪与凝滞之气血 相绞而成滞下之证,泄泻脾胃运化失常,
清浊不分,传导失职升降失调
• 临床表现:痢疾下利赤白脓血,里爽利,完谷不化,甚或滑脱不禁。
2021/6/18
辨证论治
相同皆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金匮要略》 称之为 “热利下重” 与“下利便脓 东晋葛洪以“痢” 称本病,区别于一般泄泻,为后世医家所接受。
痢下紫黑色,为瘀血;
血”,在治疗上提供了白头翁汤、桃花汤等有效方 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属于本病范畴。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剂。 正气内虚
脾胃虚寒--虚寒痢
东晋葛洪以“痢” 称本病,区别于一般泄泻,为后
世医家所接受。
2021/6/18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 、“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正式启用“痢疾” 之 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气血壅滞
湿热痢
《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 痢下赤白相兼者, 一般属热者多,为气 血俱受邪,深浅皆及。

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 等。
痢疾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 物,加强锻炼,增强 体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 专业医生。
调护: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劳累,遵医 嘱治疗,注意饮食调 理。
CHAPTER 03
痢疾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根据痢疾的不同证型, 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
痢疾的症状
01
02
03
04
腹泻
频繁排便,大便呈水样或粘液 脓血状。
腹痛
腹部疼痛,多位于左下腹,呈 阵发性。
发热
体温升高,可伴有寒战。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 等。
痢疾的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由志贺氏菌属引起,通过食物、水或接触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传播。
病理
志贺氏菌侵入肠道后,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 溃疡,产生粘液和脓血便。
03
02
病史摘要:腹痛、腹泻1周,黏液脓血便伴 里急后重
04
治疗:抗阿米巴治疗,补液支持
结局:治愈
05
06
讨论:该患者为阿米巴痢疾,通过抗阿米 巴治疗有效缓解病情。
典型病例三
患者信息:男性,50岁,厨师
01
病史摘要:腹痛、腹泻2周,
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02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继发痢疾
03
治疗: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治
疗,补液支持
04
结局:缓解
05
讨论:该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
继发痢疾,病情较复杂,需综
合治疗控制病情。
06
CHAPTER 05

痢 疾 PPT课件

痢  疾 PPT课件
痢 疾
一· 病名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
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 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1.《内经》中称本病为“肠辟”。 2.《难经》中称本病为“大瘕泄”。 3.《金匮要略》中称本病为“下痢”。 4.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之为“痢病”。 并进行了分类: 赤白痢 脓血痢 血痢 热痢 久痢 休息痢 鱼脑痢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临床表现一般有急性,慢性两期,病程在2
个月以上的为慢性期-休息痢
急性痢疾-起病多急,体温增高,可高达
39℃,伴有恶心,呕吐,大便次数频繁, 以至失禁,带脓血粘液便,腹痛剧烈,里 急后重,重则出现失水,四肢厥冷,意识 模糊,谵妄和惊厥,有一种重毒型,大多 发生在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 在未出现脓血便之前就高热,昏迷,惊厥, 而以循环衰竭和中毒性脑炎为表现,这时 肛诊取便化验。 慢性痢疾-般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出现 慢性迁延不愈,也有缓慢起病,急性可转 为慢性,慢性也可急性发作。
1.湿热痢 素体阳盛(易感湿热)、感受暑湿、饮食所 伤(肥甘厚味) →侵及肠道,大肠传导失司 →湿热痢 2.寒湿痢 素体阳虚(易感寒湿)、饮食不节(恣食生 冷) →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湿从寒化,大 肠传导失司→寒湿痢 3.疫毒痢 感受时行疫毒→疫毒化火→火气炽盛→暴伤 正气→阳气欲脱;内陷心包,引动肝风→疫 毒痢疾。
(一)外感时邪疫毒 湿热(暑湿)、寒湿、疫毒壅塞肠中,气 血与之相搏结,气血凝滞,腑气不通,致 脉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发为痢疾。 (二)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 ①恣食生冷瓜果,伤脾胃,脾 虚不运水湿内停,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 湿内蕴,壅塞肠中,肠中气机受阻,气滞 血瘀,化为脓血,而成痢疾。②嗜酒肥甘 厚味,腐败污秽食物,酿生湿热,湿热内 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成 痢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51年,编纂,总结历代所述。
病因
感受外邪
病因
饮食不节
夏秋之季,热郁湿蒸,湿热之邪 内侵人体,蕴于结肠而发病
气候乖戾,感受疫毒之邪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瓜果,滋 生寒湿、湿热,食积
食用不洁之物,痢邪从口而 入。
病机
感受湿毒,博结气血
湿热内蕴 感受疫毒 肥甘生冷 饮食不洁
湿热内蕴 疫毒熏灼 寒湿内阻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 《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细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痢、 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种证候。
➢ 金元时注意到有传染性,有“时疫痢”之名。朱丹溪在 治则上强调通因通用。
➢ 刘河间善用辛苦寒药治痢,其“行血”、“调气”等治 则已称为日后治痢的重要原则。
➢ 明清后注重补脾肾。 ➢ 《痢疾论》又名《痢疾大全》,清代孔毓礼,成书于
分型论治
▪ 湿热痢 主症:身热腹痛,痢下赤白,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加减:痢下赤多白少者; 纯血痢下纯血鲜红者; 若湿重于热,痢下白多赤少者; 兼饮食积滞者; 若气滞腹痛甚者;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表未解里热已盛者;表已解 而痢未血,神昏烦躁惊厥,或肢冷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白头翁汤 加减 可加药物 热毒内陷心包,肝风内动者; 若热深厥深,及时抢救。
痢下血多者; 湿热未清者;
分型论治
▪ 休息痢
▪ 治法:发作时以清肠为主,缓解时以调中为治 ▪ 方药:发作参实痢,余邪不清予连理汤和木香、槟
榔、枳实;平时服参苓白术散。 也可予乌梅丸化裁。 若噤口痢实证:用开噤散。若汤药不能进, 用玉枢丹搐鼻 噤口痢虚证:或健脾和胃,或益气养阴。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 病在下焦。”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辨寒热 辩证结合辅助检查
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
痢之初起,通因通用 调气行血,勿泥苦下 正虚邪恋,兼用通补 痢久不愈,内外共治
治疗痢疾可选药物
丁香、儿茶、马鞭草、马蹄金、凤尾草、马齿苋、八 角茴香、六月雪、千里光、五味子、五倍子、木瓜、 乌梅、艾叶、石榴皮、龙葵、白芍、白芷、白头翁、 白茅根、百部、老鹳草、地榆、地耳草(田基黄)、 防风、防己、当归、鸡冠花、苏木、丹皮、连翘、何 首乌、地锦草、败酱草、杨梅、青黛、青木香、苦参、 金果榄、金银花、细辛、侧柏叶、知母、板蓝根、鱼 腥草、急性子、胡黄连、穿心莲、砂仁、夏枯草、鸭 跖草、臭梧桐、桂枝、徐长卿、预知子、秦皮、秦艽、 翻白草、辣廖、墓头回、紫河车、野菊花,桃金娘, 白矾。
积于肠道,与气血博结, 传化失常,气血瘀滞, 脂络受损
灼伤肠道,耗伤气血 - 毒盛于里,助热伤津 - 毒邪上攻请窍 - 毒邪内扰心营 - 疫毒内盛内陷 -
病机
体虚久痢,正亏邪恋
下痢收涩过早,邪敛日久,损伤脾胃 余邪不尽,正虚邪敛 脾胃损伤,痢疾易感 久痢不愈,可见脾肾亏虚、隐血亏虚诸证。
痢疾
概述
▪ 定义:
▪ 《内经》————“肠澼” 《难经》—— “大瘕泻” 《伤寒》将其与泄泻统归于“下利” 宋《济生方》以后———— 痢疾
历史沿革
➢ 《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是导致本 病的重要因素。
➢ 《伤寒论》对痢疾作了初步的分类,指出了本病的病机 是有“热”,所创“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芩 汤”沿用至今。
病机
总结
病位在肠 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
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 湿滞疫毒是主要的病理因素,并贯穿发病始终,
而人体体质阴阳气血的盛衰又是病机转化的关键。 注意点
本病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临床中以湿热多见 气滞血瘀是常见的病理因素
类证鉴别
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相同点:⑴均多发夏 ⑵病变皆在肠道 ⑶病因有相同之处 不同点:⑴临床表现不同 ⑵病机不同
分型论治
▪ 寒湿痢
▪ 主症 痢下白多赤少,头身困重,舌苔白腻 ▪ 治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 方药 不还金正气散 ▪ 加减
分型论治
▪ 虚寒痢
▪ 主症 腹痛喜温喜按,痢下赤白清稀,四肢不温 ▪ 治法 温中补肾,收涩固脱 ▪ 方药 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 加减
分型论治
▪ 阴虚痢
▪ 主症 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 治法 养阴清肠 ▪ 方药 驻车丸加减 ▪ 加减 若热灼伤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