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损伤模型
细胞损伤模型
一、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建立(CCl4与H2O2)ﻫ 1 大鼠肝细胞得分离与培养大鼠4%戊巴比妥麻醉,门静脉插管,先以无钙灌流液灌流,继以37℃通入O2得Ⅳ型胶原酶灌流液继续循环灌流15 min。
将肝脏移至一平皿内,轻轻撕去肝包膜后,加入含5%小牛血清得清洗液,用吸管吹打成单个肝细胞悬液,200目尼龙网过滤,低速离心(500r·min-1,1 min,4℃)弃上清,同法用清洗液反复洗3次、然后用完全1640培养液(内含10%小牛血清,105U·L-1青霉素,100 mg·L—1链霉素与10 mg·L-1胰岛素)制成1×109个·L-1肝细胞悬液、分离得肝细胞经0、6%台盼蓝拒染法测得细胞活力大于90%,高碘酸雪夫反应显示糖原法鉴定99%为肝实质细胞。
将上述肝细胞悬液分别加入24孔(每孔1ml)与96孔(每孔0。
1ml)培养板中,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12~16 h后可见肝细胞贴壁于培养板孔底上生长、ﻫ2 CCl4诱导肝细胞坏死性损伤模型得建立肝细胞培养12 h后,吸弃上清,更换培养液并加入不同浓度得CCl4〔(1~16mmol·L-1),以少量得二甲亚砜助溶,二甲亚砜终浓度为0、1%(体积分数)〕,作用不同时间(1~12h)后,收集24孔板中培养上清检测AST,以及肝细胞得MDA含量与GSHpx活性;同步测定96孔板中培养肝细胞得MTT反应。
根据检测结果制备CCl4诱导肝细胞损伤得量效与时效曲线、选择最造损伤浓度与损伤时间制备肝细胞得损伤模型,同时设溶媒对照组,每组至少设3个复孔、3H2O2诱导肝细胞坏死性损伤模型得建立同法更换培养液,加入不同浓度得H2O2(0.2~3。
2 mmol·L—1),作用不同时间(0、5~4 h)后,收集24孔板中培养上清检测ALT,测定肝细胞得MDA含量;同步测定96孔板中培养肝细胞得MTT反应。
cde小鼠模型肝损伤原理
cde小鼠模型肝损伤原理
CDE小鼠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用于研究肝损伤和
肝纤维化。
CDE模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饮食操纵来诱导小鼠发生肝
损伤。
CDE模型中的C代表胆固醇(cholesterol)、D代表二乙基
二硫代碳酸酯(diethyldithiocarbamate),E代表乙醇(ethanol)。
这种饮食操纵可以导致小鼠发生脂肪肝、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等肝病变化。
具体来说,CDE模型通过高脂饮食(高胆固醇)、二乙基二硫
代碳酸酯(一种抗氧化剂)和乙醇(酒精)的摄入来诱导小鼠发生
肝损伤。
这些因素会引起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
应和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
高脂饮食可以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形成脂肪肝,而二乙基二硫代碳酸酯和乙醇则可以加剧肝脏损伤和
纤维化的发展。
CDE模型肝损伤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纤维化等生物学过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个模型
来探究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潜在的治疗方法。
在研究肝病
理生理过程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CDE小鼠模型都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肝损伤是指肝脏受到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程度损害的病理过程。
肝损伤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肝脏病理生理学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模型是肝损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构建适用的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肝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常用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包括化学性损伤模型、物理性损伤模型和生物学性损伤模型。
化学性损伤模型是利用特定的化学物质对动物肝脏进行损伤,常用的化学物质有四氯化碳、二乙二酸、乙醇和亚硝酸等。
物理性损伤模型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因素对动物肝脏造成损伤,常见的有手术切除、缺血再灌注和冷冻等。
生物学性损伤模型是利用病原体感染、毒素作用或基因突变等因素引起肝损伤。
在化学性损伤模型中,四氯化碳(CCl4)是常用的肝损伤诱导剂。
CCl4会在肝脏中产生活性氯自由基,进而导致肝细胞膜的破坏和肝细胞损伤。
研究表明,CCl4模型可以模拟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物理性损伤模型中,手术切除是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肝叶的摘除可以模拟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组织损伤修复过程。
在生物学性损伤模型中,病原体感染模型是研究肝炎和肝硬化等感染性肝损伤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特定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的动物模型,可以探究特定基因在肝损伤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一些促炎因子基因,可以研究这些基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利用转基因和基因表达技术构建特定基因表达的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肝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构建APOE敲除小鼠模型,可模拟人类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
利用大型动物模型,如猪、猴等,可以更好地模拟人类的肝损伤,并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
猪模型可以模拟人类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的发展过程。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彦双朱淑霞王永利作者单位:0502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学校(刘彦双);河北武警总队医院(朱淑霞);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王永利)【关键词】急性肝损伤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复制是进行防治肝损伤药物研究的前提。
目前,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主要有生物性、免疫性、化学性等方法,生物学方法要求实验条件高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应用。
免疫方法是造成免疫肝损伤,主要用于通过免疫机制而抗肝损伤的药物研究。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性肝毒物质,如四氯化碳、氨基半乳糖、硫代乙酰胺、黄曲霉素等致肝损伤。
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药理实验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定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肝损伤动物模型进行保肝降酶新药的药理实验,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肝损伤动物模型,条件要求低,技术易于掌握,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是其他任何肝损伤模型无法比拟的,故目前研究抗肝损伤新药常采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动物模型。
1 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1 四氯化碳性肝损伤四氯化碳(CCl4 )溶于精致植物油,配制0.1%浓度,按10ml.kg小鼠腹腔注射,12~24h后处死动物。
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总蛋白(TP)、白蛋白(A)、,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物(LPD)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等反映肝功能及脂质过氧化的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关于CCl 4 肝毒的作用机制,存在多种假设,但都一致公认,自由基的形成及引发的链式过氧化反应是其主要机制。
CCl 4在体内可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代谢激活,生成两个活性自由基(CCl 3 O 2 和Cl)及一系列氧活性物,可与肝细胞质膜或亚细胞结构的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膜磷脂大量降解,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1]。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排毒、合成蛋白质、解毒、能量储备和胆汁分泌等功能。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研究肝损伤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动物模型的选择、建立方法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动物模型的选择在研究肝损伤的动物模型时,研究者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和猕猴等。
小鼠和大鼠是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它们具有生殖力强、易于获取、成本低等优点,更适合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而猪和猕猴则更接近人类的生理特征,更适合用于某些特定的研究。
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1.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型,常用的损伤剂包括四氯化碳(CCl4)、酒精、丙酮、二乙酰肼等。
CCl4是最为常用的肝损伤剂,它会在肝脏内产生自由基,进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坏死。
通过给予动物不同剂量和不同途径的CCl4,可以模拟出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从而用于疾病的研究。
2. 生物性肝损伤模型生物性肝损伤模型是通过给予动物不同病原体或毒素,来诱导其产生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从而模拟出相应的肝损伤。
常用的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而常用的毒素包括霉菌毒素、大豆异黄酮等。
3. 物理性肝损伤模型物理性肝损伤模型是通过给予动物不同的物理性因素,如电击、冷冻等,来诱导其产生肝损伤。
这种模型一般用于肝损伤的急性期研究。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研究者可以构建出更为理想的肝损伤动物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出人类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利用影像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者可以对肝脏进行更为直观和准确的研究,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肝损伤的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还利用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物,构建出更为完整和复杂的肝脏器官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出人类肝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改良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利用 简易 胃造
【 要】 目的 摘
探 索建立简便和稳定 的酒精性肝病 ( L 的动 物模 型。方法 A D)
漏 的方法 , 将实验动物分为 四组 , 为正 常小 鼠( A组 n=1 ) B组为 胃造 瘘后 给予生理盐水 ( 2; n=1 ) C 2 ; 组为 胃造瘘后给予酒 精( 8g・ g ・ ) = 2 ; 1 k ~ d ( 2 ) D组小 鼠给予 自制 的 z Q液 ( 2 ) n= 2 。实验动态 观察 l , 2周 分别 在第 4周 、 、 、2周测 四组小 鼠肝重、 6周 8周 1 体重值并 检测肝脏 A T和 A T水平 , L S 同 时 收集肝脏标本经 H E染色后光镜观察肝 组织 的结构变化 。结果 C组模 型与 A组 和 B组 比较也 出 现不 同程度的肝脏损害 , 但损害的程度较 D组轻。D组小 鼠在 4周开始 出现 了肝细胞脂肪 变性 , 8周
(8g・ g ・ a ) ( 1 k ~ dy n=2 ) ru eeg e o maeZ u ( 2 ;G opD w r i Dhme d Q f i n=2 ) h i rA J ad v l d 2 .T el e I n v T
AS v l wee d n mial n trd fr 1 e k . T e mo s r m v r r u r a u e i e T l es e r y a c l mo i e o 2 w e s y o h u e fo e ey g o p we e me s rd l r v w ih 。b d e g t n e e t d lv l o T a d AS t h 6, 1 e k e p cie ywh n t e l e eg t o y w ih d d t ce e es f a AL n T a e4, 8, 2 w e s rs e t l e h v r t v i w r olce t t e s ne t . T e p t o o i h n e o h p t is e i oh g o p a b e v d e e c l td a h a l i e me h a lg c c a g f,e a i t u n b t r u s w s o s r e h c s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即缺血器官、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了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
对麻醉动物的肝中叶和肝左叶的门静脉和肝动脉进行阻断和再通,由于肝脏中叶和左叶血流的阻断和再通,引起肝脏中叶和左叶明显的再灌注损伤。
肝脏缺血过程中由于肝细胞内ATP迅速耗尽,导致乳酸酮体等的堆积,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低下,引发代谢性酸中毒,缺血过程中细胞缺氧使ATP含量下降,导致肝细胞内外Ca2 +重新分布,即Ca2 +内流,引起线粒体的损伤。
再灌注过程中由于氧自由基的爆发性增多,中性粒细胞的聚集,kupffer细胞的激活,细胞凋亡及其他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得肝细胞膜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及肝脏微循环障碍等导致肝脏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
1.实验动物SPF级Wistar大鼠,健康,雄性,体重为250g-300g。
2.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0h、3h、6h、12h、24h、72h4.建模方法1.选取体重250g-300g大鼠,行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
2. 15%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将大鼠平躺在手术台上胶带固定四肢,将大鼠腹部至剑突术区剃毛,用10%碘酒和75%乙醇术区消毒。
3.取腹正中切口1cm,打开腹腔,小心分离出肝脏左、中叶之肝蒂(左、中叶肝脏供血的门静脉和肝动脉)。
4. 用无创血管夹夹闭中叶和左叶的门静脉和肝动脉,使约70%的肝脏缺血,以防止发生严重肠系膜静脉淤血。
0.5min后,与非阻断的右叶相比,肉眼可见阻断叶明显变白,说明阻断成功,用止血钳夹闭皮肤切口临时关闭腹腔,同时将大鼠放在37℃恒温加热垫上保温。
5. 完成持续缺血60min后,重新打开腹腔,迅速取出血管夹,恢复缺血肝血流,0.5min左右可见缺血区肝脏由白色逐渐恢复为鲜红色表明再灌注成功,逐层缝合腹腔肌肉和皮肤关闭腹腔,完成手术。
实验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半 乳 糖 胺 是 一 种 肝 细 胞 毒性 药 物 , 在 短 时 间 内引 起 严 重 可 肝 损 害 , 作 用 机 制 是 : 通过 抑 制 肝 细 胞 的 R 其 ① NA 和浆 膜 蛋 白 合 成 造 成肝 细胞 坏 死 一 ② 肝 细 胞 坏 死 与 细 胞 外 c +大 量 进 ; a 2 人 细胞 内有 关 ; 一 些 研 究 指 出 . 外 因 素 , 括 胃肠 通 透 性 ③ 肠 包
隔 4 d皮 下 注 射 0 3ml1 0k . / 0 g体 重 , l 共 O次 ;S 大 鼠 ( 重 D 体
增 加 . 菌 的 移 位 和 内 毒 素 等 都 增 加 了 半 乳 糖 胺 的 肝 脏 毒 细
忡 。
急 性肝 功 能 衰 竭 模 型 : 白 猪 颈 外 静 脉 置 管 注 射 半 乳 糖 胺 大 ( . 5g k 0 7 / g体重 ) 给 药 1 . 功 能 损 害 开 始 明 显 . 4 , 8h 肝 至 8h达 高 峰. 疗肝功能 衰竭 的各种措 施可 在这 段 时间 内进 行试验 , 治
该 模 型适 合 进 行 人 工 肝 脏 支 持 治 疗 的 研 究 l ; 猪 经 门 静 脉 注 l 家
射 半乳 糖 胺 0 5 g k . / g和 脂 多 糖 1g / g1 , 单 用 半 乳 糖 胺 g k ; 与 6 ( / g 外 周 静 脉 注 射 诱 导 大 动 物 急 性 肝 功 能 衰 竭 模 型 相 比 , 1 k) g 半 乳 糖 胺 用 量 减 少 了 一 半 , 合 应 用 脂 多 糖 , 药 有 明 显 协 同 联 两 作用 。 长 期 小 剂 量 可 导 致 肝 纤 维 化 和 肝 癌 。半 乳 糖 胺 诱 发 的 急 性 肝 功 能 衰 竭 模 型 症 状 、 化 、 织 学 表 现 接 近 人 , 复 性 生 组 重
酒精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标签: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酒精性肝损伤即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A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筛选有效的防治药物,寻找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就建立AL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赵静波等[1]按0.7 ml/ (lOOgd) 56度口酒灌胃大鼠,2次/d,酒精腹腔注射组按2 ml/ (lOOgd)注射18%的乙醇溶液2次,持续10d°结果表明白酒灌胃优于酒精腹腔注射。
赵敏等[2]釆用12 ml/kg 1次灌胃50%乙醇后禁食4、6、8、10、12、16、20和24 h,结果表明禁食16 h后模型组血中TG含量显著升高,HDL值显著降低,病理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加重。
2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2.1Liber-Decarli模型Lieber-Decarli等[3]提出全营养素的酒精液体食料, 研究发现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食料中脂肪含量有关。
此模型简便易行,形成率高及稳定性好,但动物须单独饲养,成本较高,不能保证较恒定的酒精摄入量。
2.2Tsukamato-French模型Tsukamato等[4]给大鼠手术置入胃管,持续注入含乙醇的液体食料。
研究发现液体食料中脂肪量及种类与ALD形成有密切关系。
该模型病变符合进行性ALD演变规律,造模效果好,实验重复率高,但酒精不符合正常摄入过程,技术要求高、维护复杂、成本高,且至今尚未形成酒精性肝硕化模型[5]。
朱强等[6]改进Tsukamoto-French的方法,将胃管直接经背部引出。
该模型可根据实验对肝脏损伤的不同要求随时调整剂量和造模时间,造模成功率高、模型稳定、成本低。
2.3直接饮用酒精王晓红等[7]给SD大鼠自由饮用酒精饮料,酒精浓度从5%开始逐渐递增至40%,每个浓度均持续1周,40%持续4周,造模时间共12周。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肝损伤是指肝脏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导致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结构的改变,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研究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肝损伤模型的分类及建立、模型的评价和研究进展,对当前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分类及建立目前常用的肝损伤动物模型主要可以分为4类:药物性肝损伤、外伤性肝损伤、毒性肝损伤和病毒性肝损伤。
下面对每一类肝损伤动物模型进行简要介绍。
1. 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是造成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立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应首先选择有致损性的药物,并在适当的剂量和时间内给动物肝脏滴注或口服,从而诱发肝损伤。
常用的制作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药物有四氯化碳、丙酮、D-半乳糖、异烟肼等。
外伤性肝损伤是指外力造成肝脏损伤,可分为直接性肝损伤和间接性肝损伤两种。
直接性肝损伤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损伤,如切断、钝挫或压迫等。
间接性肝损伤是指外力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引起肝脏功能改变,出现肝损伤,如创伤性休克和创伤性脑损伤等。
建立外伤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有经皮肝穿刺、手术创伤和牵拉等。
毒性肝损伤指外界因素作用于肝脏细胞,导致肝脏损伤的一种形式,如重金属、有机磷、二恶英等。
对于毒性肝损伤的研究,主要是对毒物的毒性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毒性机制。
其中,重金属毒性肝损伤模型是研究比较多的模型。
病毒性肝损伤是指肝脏受到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损伤,如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建立病毒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病毒直接注入动物体内;另一种是通过转染的方法将病毒载体导入动物体内。
评价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病理学评价通过对肝脏的病理学形态进行观察,可以判断肝损伤的程度。
观察指标包括肝细胞形态、肝细胞核形态、血管血液流量、细胞浸润及变性等。
生化学评价是判断肝损伤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根据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LT)、胆汁酸(Bil)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反映肝损伤的严重程度。
2-急性肝损伤的观察和分析
材料
• C57BL/6J小鼠,4-5W,18-22g • ConA(Ⅳ):200mg/kg
小鼠腹腔注射ConA,200mg/kg,24h
摘取SRBC免疫小鼠眼球
将血液收集至Ep管中 4 ℃放置15-30min
5000rpm 离心10min 取上层血清
实验二
1、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观察和分析 2、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CD4
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项:
1.黄色垃圾桶物品:手套、EP管、Tip头、注 射器(不含针头)
2.注射器针头回收放入器材车上的专门盒子内 3.生活垃圾不能放入黄色垃圾桶,请放入普通
垃圾桶
急性肝损伤模型
1、肝脏出血、肿大 2、脾肿大 3、ALT、AST升高 4、胆红素升高
发病机制
➢化学机制:氧自由基 ➢免疫学机制:细胞因子、炎性 介质及补体激活系统
➢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四氯化碳(CCl4 )、对乙酰 氨基酚(扑热息痛)、半乳糖胺、 萘基异硫氰酸 酯、异烟肼、二甲基硝胺、硫代乙酰胺等
➢ 乙醇性肝损伤模型 ➢ 免疫性肝损伤:卡介苗(BCG)/脂多糖(LPS肝
损伤模型、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
计数,取1×106个细胞
离心 2000rpm, 5min 弃上清, 加入3ml PBS ,洗涤细胞
离心 2000rpm, 5min
取得的细胞加入2ml PBS,混匀
离心 2000rpm, 5min 弃上清,加入100ul PBS ,轻轻震荡重悬细胞
加入5ul CD4+抗体 ,室温避光30min
加入500ul PBS,混匀,流式 细胞仪检测
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肝损伤模型的建立:1. 四氯化碳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原代培养的正常大鼠肝细胞培养24h(贴壁良好)后,置培养皿于一密闭的塑料盒,内置四氯化碳0.4M容积,37度90min,造成肝细胞损伤的模型,后转入正常培养,进行下一步实验。
(即熏蒸法)肝细胞培养12h后,吸弃上清,更换培养液并加入CCL4 8mM(事先用DMSO溶解,DMSO终浓度1%),作用6h后收集24孔板中培养上清检测AST以及肝细胞MDA含量盒GSHpx活性,评价损伤程度。
(常用方法)2.醋氨酚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肝细胞培养24h后,用清洗液洗2次,培养液洗1次,然后换以20mM醋氨酚的培养液,继续培养12h,取培养液,进行下一步实验。
3.过氧化氢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肝细胞培养24h后,吸弃上清液,更换培养液并加入H2O2 0.6mM,作用1h后,收集24孔板中的培养上清液检测AST活性和MDA含量。
4.氰化钾缺氧肝细胞损伤模型肝细胞培养24h后,贴壁生长良好的肝细胞中加入氰化钾2.5mM,继续培养2h,定量检测培养液上清中LDH活性,以及酶的活性反应肝细胞损伤程度。
本模型可以更好的模拟缺氧损伤。
5.硫代乙酰胺(TTA)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肝细胞预培养24h后,贴壁生长良好的肝细胞中加入TTA0.18mM,继续培养48h,肝细胞大量损伤和坏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造成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
6.内毒素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贴壁生长良好的肝细胞中加入内毒素70uL/mL,置37度,5%CO2培养此时上清LDH 活性升高造成肝细胞损伤模型,造成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7.半乳糖胺(GalN)体外损伤模型分离肝细胞,预培养12-24h后,待细胞贴壁生长均匀后,加入5mMGalN的肝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1.5h,测定培养上清液中ALT,ALT显著升高时,肝细胞造模成功。
2.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建立(CCl4和H2O2)1大鼠肝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大鼠4%戊巴比妥麻醉,门静脉插管,先以无钙灌流液灌流,继以37℃通入O2的Ⅳ型胶原酶灌流液继续循环灌流15 min。
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动态观察
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动态观察刘萍;王密;陆小丹;唐望先【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liver pathology and function in mice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a ja ponicum and supply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n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duced liver damage. Methods Male Balb/c mice were infected subcutaneously with Schistosoma japonzcum cercaria to prepare the liver damage models. Ten mice were sacrificed re spectively at 1st,3rd,6th,and 9th week after infection,and 6 mice at 11th week post infection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liver,spleen and kidney were respectively taken to calculate the indexes. The liver tissues were subjected to hematoxylin eosin (HE)and Masson staining,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collagen deposition in the liver damage were observed. 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and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in serum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autobiochemical machine. Hyaluronic acid(HA) ,laminin(LN) ,precollagen Ⅲ (PCⅢ )and collagen IV (IV C)in serum were tested by using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The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duced liver damage models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With time over,the eosinophilic gran uloma appeared,and the collagen fiber and eggs started to deposit in the liver tissue at the 6th week post infection. A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liver and spleen indexes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increased at6th week after infection(P< 0. 05),but the kidney index had no significantchange. ALT and AST levels reached the peak at 6th week post infection,and de clined at 9th and 11th week,but still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levels(P<0. 01). HA and PC HI levels respectively reached the peak at 6th and 3rd week post infection,and decreased afterward,but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levels(P< 0. 01). LN level was increased to the peak at 1st,3rd and 9th week post infection(P<0. 01). IV C level reached the peak at 1st and 3rd week post infection,and declined to the normal level afterward. ALT and AST level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HA(r=0. 32,0. 29,P<0. 05). Conclusion With time over,the degree of liver fibrosis in model mice gradually aggravates. The liver and spleen are the chief organs in the terminal schistosoma disease. ALT and AST can basically reflect the damage de gree of the liver,and HA and PCⅢ are comparatively sensitive to reflect the liver fibrosis degree of schistosoma liver damage model in mice.%目的观察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的变化,为血吸虫肝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Balb/c 小鼠通过腹部皮肤贴敷尾蚴的方法制备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分别在制模后第1、3、6、9周各处死模型鼠10只,第11周和正常对照组各处死6只.取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并称重,计算各个时期小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肾脏指数;肝脏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损伤的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的沉积.摘除眼球取全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结果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制备成功.随着时间的推进,模型鼠的肝脏组织在第6周逐渐出现嗜酸性肉芽肿结节、胶原纤维及虫卵的沉积;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在第6周逐渐升高,第6、9、11周时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脏指数无明显变化.ALT、AST在第6周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但均高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HA和PCⅢ分别在第6周和第3周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LN在第1、3、9周明显升高(均P<0.01);Ⅳ-C在第1周和第3周明显升高(均P<0.01),而后降至正常水平.ALT、AST水平与HA水平呈正相关(r=0.32、0.29,P<0.05).结论随着时间的推进,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肝脏和脾脏是晚期血吸虫病主要的损伤器官,ALT和AST可基本反映肝脏的损伤情况,HA和PCⅢ可较敏感地反映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41)006【总页数】5页(P692-696)【关键词】血吸虫;肝损伤;肝纤维化;病理改变【作者】刘萍;王密;陆小丹;唐望先【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病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病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病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病研究所,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24血吸虫是我国主要的寄生虫疾病之一,主要通过寄生在钉螺中的尾蚴接触皮肤而感染,尾蚴在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并持续排出大量的虫卵沉积在门脉系统,造成肝窦前阻塞,进而形成肉芽肿和胶原纤维的沉积。
实验37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与测定
肝损伤测定结果
01
肝功能指标
02
肝脏病理学检查
03
肝脏代谢指标
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 等肝功能指标,评估肝损伤程度。
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镜检查,观 察肝脏的病理变化,如肝细胞坏 死、炎症等。
测定小鼠肝脏中代谢相关指标, 了解肝脏的代谢功能变化。
结果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
手术损伤
通过手术手段造成肝脏局部缺血或损伤,如肝部分切除术、门静脉结扎 等。这种方法对动物损伤较大,且操作较为复杂,一般不常用。
03
其他方法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免疫损伤、病毒诱导等也可以用来建立急性肝损伤
模型,但应用相对较少。
掌握测定肝损伤的方法
生化指标检测
通过检测动物血清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等生化指标,评估肝脏功能和损伤程度。这些指标 的变化可以反映肝脏细胞的损伤情况。
急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01
急性肝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 起的肝脏细胞短时间内大量死 亡或功能丧失,导致肝脏结构 和功能的严重损害。
02
常见的病因包括药物性肝损伤 、酒精性肝损伤、肝炎病毒感 染等。
03
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坏死等 。
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原理
01
通过给予实验动物具有肝毒性作 用的物质,如CCl4、D-半乳糖胺 等,可诱发急性肝损伤。
病理学检查
对动物肝脏进行病理学切片和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如炎症细胞浸润、肝细 胞坏死等。病理学检查是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和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他检测方法
除了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学检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方法如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 检测等来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和探索发病机制。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
1. 化学物质诱导,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使用一些化学
物质如四氯化碳(CCl4)、醋酸乙酯(TAA)、二甲基硫醚(DME)
等来诱导肝损伤。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2. 手术诱导,通过手术方法,可以直接对动物的肝脏进行切割、缺血再灌注等操作,从而引起肝损伤。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损伤的程
度和范围,适用于研究特定类型的肝损伤模型。
3. 遗传工程模型,利用转基因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构建
特定基因缺陷的动物模型,如肝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或过表达,从
而模拟特定的肝损伤情况。
4. 营养学诱导,通过控制动物的饮食,可以诱导脂肪肝、酒精
性肝病等肝损伤模型。
例如,高脂饮食可以导致脂肪肝,酒精饮食
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病。
5. 辐射诱导,辐射也可以用来诱导肝损伤,如通过X射线或其
他辐射源对动物的肝脏进行照射,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肝损伤模型方法需要考虑研究的具体目的、动物种类、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等因素,并且在进行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要遵守动物实验伦理规范,保障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细胞膜特异 性结 合 , 响其 完整 性 . 起肝 细 胞 内 C 抖 增 影 引 a
多 , 豺 减 少 , 制 线 粒体 功 能 , 活 磷 脂 酶 , 速 氧 化 自 由 Mg 抑 激 加
基 的 产生 , 因此 Mg / a 的 比例 失 调 也 是 D- l 致 肝 C抖 Ga n导
P 5 活 , 成 三 氯 甲 基 自由基 和 三 氯 甲基 过 氧 自 由基 , 4 0激 生 攻 击 肝 脏 细 胞 膜上 的磷 脂 分 子 , 得 细 胞 膜 、 使 内质 网 膜 发 生 氯 烷 化 和 脂质 过 氧 化 , 伤 细胞 膜 、 胞 器 ; 能 与 膜脂 质 和 蛋 损 细 还 白质 大 分 子 进行 共 价 结 合 , 响 蛋 白质 代 谢 , 且 破 坏膜 结 影 并
8 6
福 建 医科 大 学 学 报
20 年 1 第 4 09 月 3卷第 1 期
肝损 伤动 物模 型 研究 进展
张锦 雀( 综述 ) 黄 丽英 ( , 审校 )
关 键 词 : 肝 疾 病 ; 物 , 氯 化 碳 ; 氨酚 ; 毒 四 醋 疾病 模 型 , 物 动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R 7 32 5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7 —14 2 0 )10 8 -3 6 24 9 (0 9 0—0 60
物 模 型 分 类 、 用 原 理 、 模 方 法 及 其 优 缺 点 等 研 究 进 展 作 作 造 综述 和探 讨 。 1 化 学 性肝 损 伤 动 物 模 型
和 小 鼠 的肝 损 伤 模 型 , 获 得 多 项 异 常 指 标 , 型 复 制 简 便 可 模
易 行 , 现 性 好 , NI 对 动 物 机 体 氧 化 自 由基 反 应 系 统 的 重 A T
小鼠肝损伤模型免疫染色指标__概述说明
小鼠肝损伤模型免疫染色指标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说明。
本文旨在探讨小鼠肝损伤模型免疫染色指标的选择和分析方法。
通过免疫染色技术,我们可以针对小鼠肝损伤模型中的特定细胞或分子进行标记和观察,从而深入了解肝损伤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机制。
本文将介绍免疫染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并重点讨论在小鼠肝损伤模型中选择合适的免疫染色指标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简要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
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引言、小鼠肝损伤模型、免疫染色技术简介、小鼠肝损伤模型中的免疫染色指标选取与分析方法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目的部分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标。
本文旨在综合介绍小鼠肝损伤模型中常用的免疫染色指标选取与分析方法,为研究者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阐述免疫染色技术在小鼠肝损伤模型中的应用,本文旨在促进对肝损伤机制的深入理解,并为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小鼠肝损伤模型:2.1 背景介绍小鼠肝损伤模型是研究肝脏疾病和药物毒性的常用实验模型之一。
通过诱导小鼠产生肝损伤,可以模拟人类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评估治疗策略和药物对肝脏损伤的影响。
在这个模型中,一些特定的方法和实验步骤被用来建立可靠和稳定的小鼠肝损伤模型。
2.2 建立方法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通常采用两种主要方法:化学诱导法和物理创伤法。
化学诱导法通过注射某些化合物或溶液进入小鼠体内来引起肝脏损伤,常用的包括四氯化碳、二乙二硫醚等;物理创伤法则是通过手术或其他方式直接对小鼠的肝脏进行机械性或物理性的创伤,如手术切割、冷缺血再灌注等。
2.3 应用领域小鼠肝损伤模型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肝疾病研究:通过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可以深入了解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
- 药物毒性评价:小鼠肝损伤模型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帮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副作用的预测。
p66Shc在早期肝损害模型中的 表达和功能
p66Shc在早期肝损害模型中的表达和功能p66Shc在早期肝损害模型中的表达和功能肝脏是人体最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代谢器官之一,主要负责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解毒和储存。
然而,由于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中毒等不良生活习惯,肝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肝脏损伤的发生机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最近研究表明,p66Shc在早期肝损害模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解析肝脏损伤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p66Shc是一个分子量约为66kDa的蛋白质,属于ShcA家族的成员。
它最早在致癌物质诱导的小鼠肿瘤中被发现,但后来研究发现,p66Shc的功能远不止限于此。
在代谢、损伤反应、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多个重要生理过程中,p66Shc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p66Shc在早期肝损伤模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肝损伤是肝炎、酒精中毒、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最终后果,它会导致肝脏受损甚至功能不全。
早期防治肝损伤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旦损伤恶化到一定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已难以挽回。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66Shc在早期肝损害模型中的表达和功能对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p66Shc通过激活ROS信号通路来调节肝细胞的代谢,调节肝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
研究显示,p66Shc激活ROS信号通路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导致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肝损伤的发生。
具体来说,p66Shc可以增加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激活线粒体解偶联通路,破坏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导致肝细胞死亡和肝损伤的发生。
另外,p66Shc还可以影响肝细胞的凋亡和增殖。
研究发现,p66Shc激活了MAPK信号通路,抑制了细胞周期的进程,减缓了肝细胞的增殖。
同时,p66Shc还可以激活肝细胞凋亡通路,通过调节Bax和Bcl-2的表达,促进肝细胞凋亡。
这些结果表明,p66Shc在调节肝细胞增殖和凋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肝损伤的一个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损伤模型:5O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l0只,分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自由饮水;模型组:常规饲养,自由饮水,每天用0.2mL 生理盐水灌胃一次;山药多糖保护组分高、中、低三组,常规饲料,自由饮水,每天按体重50 mg/kg、100 mg/kg、150 mg/kg山药多糖胃一次】,连续饲养8 d,末次灌胃2 h,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调和油溶液,其余各组腹腔0.15% ccL4调和油溶液(10 mL/Kg 体重) J,12 h后禁食不禁水,24 h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赖氏法测ALT、 AST.
测量指标:采用CCl 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药物预防性实验,通过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和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GSH)以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为指标,观察提取物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