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述评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一、引言监控理论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本文将对克拉申的监控理论进行述评,旨在阐明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二、克拉申监控理论概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其中,习得-学习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实现的,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
监控假说则认为,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会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习得的知识或学习的知识。
三、克拉申监控理论的发展自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提出以来,它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虽然该理论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但它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监控理论的各个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克拉申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为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其次,监控假说启示我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应注意运用习得的知识,而非仅依靠学习的知识。
最后,情感过滤假说提醒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以降低情感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该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习得-学习差异以及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监控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解决和完善。
例如,如何准确定义“可理解性输入”以及如何有效降低情感过滤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将监控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应用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应用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借助于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组成人类社会生活;人还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语言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
如果我们探讨外语学习心理的主要目的是教好一门语言,是帮助学习者学会用这门外语进行交际,那么,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语言。
Brown,H列出语言的八个特点,它们是:1.语言是系统,可能是一个生成系统。
2.语言是一种任意的符号。
3.这些符号是声音符号,但也可能是视觉符号。
4.符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5.语言用于交际。
6.语言在言语社团或言语文化中发生作用。
7.语言实质上为人类所有,虽有可能不限于人类。
8.所有的人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习得语言。
语言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的特征。
”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
然而,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和开展研究的历史却要早得多。
50年代初,Weinreich就在它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语言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干扰”。
这种干扰可以发生在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上。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发表了具有很大影响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ado的著作是对Weinreich理论的补充。
Lado的结论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差别最大的地方。
因此,外语教学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两种语言的差别上。
”②60年代在语言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发生了一场大争论,这场争论被不少人称为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由Bloomfield提出的结构主义和由Skinner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提出的极端的行为主义理论对语言本质和语言习得的基本观点都受到了Chomsky的猛烈攻击。
①Brown,R.1973.Afirst langusge:The Early Stages.Harmondsworth: PenguinBooks.Page89.②Lado,R.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iehigan:University of Miehigan. Page 53.争论过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体系,要了解这一体系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单纯的从外界的因素中去寻找答案,它有它自己的内在发展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语言的认知、语法、词汇、语音以及语用等方面。
在语言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解释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首先,有一些主流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的互动式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交互动和交际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从而逐渐习得新语言。
此外,还有斯蒂芬·克拉舍
的监管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监管和处理来实现的。
学习者会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来逐渐习得新语言。
在实践方面,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其中最常见的是语言课堂教学。
在语言课堂中,老师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帮助学生学习新语言,如语法练习、口语对话、听力训练等。
此外,还有语言交换和实践活动。
通过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进行语言交换,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实践和运用新语言。
同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旅行等,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环境,提高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又可以验证和完善理论。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评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评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探究普通人是如何在一定教学环境中学习新语言,以实现丰富外语知识的目的,它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了“现象意识”,或者可以把它称作“知识意识”,即在习得新语言过程中,学习者了解新学习的语言的特点,词汇、句法,乃至对文化背景的熟悉和了解。
其次,通过对宣传语或利用不同的认知手段,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倡导学习者探索这种新语言,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加深对语言本身的了解。
再者,一般来说,语言学习者应具备理解和反思的能力,这是习得新语言的基本必需条件。
熟悉语言的过程,即探索中开发出来的思考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学习的语言。
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引入了大量的教学手段与元素,以此判定语言学习者学习情况,以及优化语言学习过程。
通过对历史性、文化性语言意义、句法形式和潜藏语义等方面的加强,从而得到有效的语言习得。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多方面探究了语言习得过程,以期加深我们对语言习得方面的知识,以及提升语言学习者学习手段和效率。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 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关于第二语言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
关于第二语言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一、概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以适应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第二语言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一个涉及认知、情感、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
本文将围绕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二语习得理论有所贡献,并对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经历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语言知识的内化、语言技能的自动化以及语言使用的监控等多个阶段。
这些阶段都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思维等。
同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动机、焦虑、自信等,也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探讨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包括语言知识的表征和存储、语言技能的习得机制等。
我们将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如记忆策略、学习策略等。
我们将探讨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策略。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
1. 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的背景和重要性第二语言学习是指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第二语言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掌握第二语言可以增加职业机会,特别是在国际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
学习第二语言还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包括语言理解、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当今世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最常见的第二语言学习选择。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学习其他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汉语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语言在国际贸易、旅游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述评陈宝国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 摘要第二语言的学习问题是当今语言学家该文选取近二三十年来如中介语理论ACT*模型并归纳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些共同特点认知理论分类号B842 第二语言的学习一般是指已经掌握了母语的人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学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机制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是诸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派别总的来看存贮但是不同的理论强调了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不同侧面下面选取近二三十年来对第二语言学习影响较大的几种认知理论作出述评Interlanguage TheoryËùνÖнéÓïÊÇÖ¸µÚ¶þÓïÑÔѧϰÕß½¨¹¹ÆðÀ´µÄ½éÓÚĸÓïºÍÄ¿µÄÓïÖ®¼äµÄ¹ý¶ÉÐÔÓïÑÔ²¢Öð½¥ÏòÄ¿µÄÓï¿¿½üSelinker认为它们是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µÚ¶þÓïÑÔ½»¼ÊµÄ²ßÂÔovergeneralzation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易于变化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收稿日期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而是不断的借助检验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则的过程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其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2 监控理论 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是由Krashen提出来的[3]ÕâÒ»¼ÙÉèÊǼà¿ØÀíÂ۵ĺËÐļÙÉèÏ°µÃÓëѧϰÊÇÁ½ÖÖ²»Í¬µÄÓïÑÔ·¢Õ¹·½Ê½¾ßÌå±íÏÖΪÕâÊÇÒ»ÖÖDZÒâʶ(subconsciously)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它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它也储存在大脑左半球它只能用于有意识的语言加工学习的知识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通过习得通过学习Krashen认为Krashen认为学习者在获得语法特征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固定的顺序语法结构按一个可预测的顺序获得的其习得语法词素的一般顺序是ing进行式系动词to be½øÐÐʽ¹Ú´Ê¹æÔòµÄ¹ýȥʽËùÓиñ’S监控假设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另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两种系统都可以被激活意识到的语法Krashen把监控系统看作是一种用来编辑语言行为的一种装置这种修订可以发生在话语产生之前或之后Krashen提出他认为使学习者从目前的学习水平发展到较高的学习水平有关i+1阶段语言规则的输入并且学习者要理解这种输入情感性过滤器假设在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机制之间存在着一个基于情感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基于情感性质的自信心强并且较少焦虑时否则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是比较系统地阐述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首先这为探讨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强调输入语的可理解性这对第二语言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监控理论重视学习者情绪这为进一步探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动力因素打下了基础首先学习的知识不能转化为习得的知识是不符合实际的学习的知识通过练习能够被自动的通达其次因此这一理论在实质上仍是一种理论[5]Anderson曾经提出了著名的认知理论并试图用这一理论解释记忆推理等问题他把记忆中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表征方式后来提出了ACT * 模型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认知技能的学习这一转变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学的各种信息被贮存为一系列事实例如对于单词学习者知道它由词干和词缀但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还不能正确产生第二阶段为联结阶段通过合成的方式把一些离散的产生规则综合为一个更有效的产生规则例如Processed”和ËûÃÇÈÏʶµ½Èç¹ûÒª²úÉú¶¯´ÊµÄ¹ýȥʱ̬学习者在形成了这一产生规则后第三阶段为自动化阶段语言产生的程序变的越来越自动化从而使其应用到更为具体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从而把这一产生规则只运用到一部分动词过去时态的产生中去语言的产生是自动化的来表达的从陈述性的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机制在于练习Anderson认为但是这种差别只是学习者达到学习阶段的差别而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只达到联结阶段经过练习获得了相当高程度的程序性知识综上所述一是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识表征二是他重视两种知识的转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另外以及练习在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语言习惯的形成流利性的发展后来人们对ACT* 模型观点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其语法规则的学习形式上第二语言的语法最初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获得的但一些人认为[7]学习者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4 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是由McLanghlin[8他的学习理论采用了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这一模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在这一过程中这时学习者需要使用较大的注意资源处理信息随着不断的练习这时自动化的技能序列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无需注意参与McLanghlin认为它就很难消失或被改变第二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地通过练习这种重新建构使得中介语发生了质的变化McLanghlin的信息加工模型与Anderson的ACT*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实质上都强调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认知技能的学习有所不同的是5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s80年代后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现已成为认知心理学中非常有影响的理论杂各种知识不是以概念或命题的形式储存在网络的单个节点或单元之上网络各个节点或单元之间的加工同时进行层次内和层次间的各个单元通过兴奋与抑制机制发生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网络系统中所有单元联结关系的变化调整来实现的各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看法不同于上述提到的几种认知模型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学习抽象的语法规则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一种由于经验的作用平行加工模型认为regularitiesÀýÈçÃô¸ÐÓÚijЩÌØÊâÓïÑÔÐÎʽµÄÓйæÔòµÄ¹²Í¬³öÏÖprobabilisticµ±ÕâЩģʽÓÉÓÚ±»Öظ´¼¤»î¶ø±»¼ÓǿʱSokolik[10] 等人使用平行加工模型的理论框架研究了法语阴性在法语中一般来讲以-eur 或-on 结尾的名词为阳性名词用来正确认定一系列法语名词的阴性和阳性以名词自身的正字法的结构信息作为认定名词性别的标准模拟程序在多次输入信息规律性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讲获得了不同性别名词联结模式的经验平行分布加工模型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因为按照这一模型的观点相反这样平行加工模型就可以在不依赖语言规则的基础上performance如果这一模型的假说得到证实另外这样可以更精确的操纵所要研究的变量因此所得的结果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解释也受到怀疑和批评Mitchell[7]等人认为甚至人工语言材料在多大程度符合复杂的自然语言的学习情况值得怀疑平行加工模型基于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得出的结果不一定适合自然情境中的学习通过介绍可以看到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上力图揭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如何第二即强调中介语的建构和发展问题第三动态的过程动机以及个别差异等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增加我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了解另外它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根据Krashen语言获得的自然顺序假设应循序渐进地教与学生基本的语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练习的作用当然例如因此参考文献[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31[2]Adjemian C. On the nature of interlanguage system.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297-320[3]Krashen, 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4]Gregg K. Krashen’s Monitor and Occam’s Razor. Applied linguistics,1984, 5: 79-100[5]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6]Anderson J.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7]Mitchell R, Myles 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8[8]McLanghlin B. Restructur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11:113-28[9]McLanghlin B, Heredia J L C.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es to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 In: Ritchie W C, Bhatia T K ed.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6[10]Sokolik M E39-58[11]Hulstijn 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the laboratory: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1997, 19: 131-43。
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
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学习第二语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个体需要调用各种认知资源来理解、分析和产出目标语言。
近年来,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备受。
本文将探讨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实践,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认知协同论概述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强调,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认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相互影响的。
该理论主张学习者通过协同使用多种认知技能,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情感等,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的特点在于其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及重视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实践1、词汇学习通过运用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学习者可以在词汇学习中实现更好的效果。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图片、视频等多模态信息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将词汇与母语中的对应项进行对比,协同使用两种语言的认知资源,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2、语法学习在语法学习中,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比目标语言与母语的语法规则,发现差异与相似之处,进而构建二语习得的认知图式。
此外,通过组块学习法,将类似的语法结构进行归类和总结,可以实现认知协同效应,提高语法学习的效率。
3、听力理解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运用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整合多渠道的信息。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语境推断、预测和解释听力材料中的信息,同时借助母语听力理解的经验,有效地提高二语听力理解的能力。
4、口语表达口语表达是语言学习的输出环节,也是学习者面临挑战最大的环节之一。
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提倡学习者在口语表达过程中调动多种认知资源,包括目标语言知识、母语知识、语境知识等。
通过有效的认知协同,学习者可以降低二语口语表达的难度,提高口语输出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对未来的展望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浅析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与方法
浅析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与方法作者:程科娟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5期【摘要】语言学习指个体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它包括对一系列声音或符号及其约定俗成意义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以及对使用语言所必需的动作技能(如发音、书写等)的掌握。
语言学习还涉及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获得言语能力的问题。
围绕这个复杂的问题,出现了种种理论。
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种是强调后天学习因素的理论,一种是强调先天性生物因素的理论。
【关键字】语言学习;理论与方法;ESL一、前言在谈论语言学习之前,我们应该对语言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语言,就广义而言,是用于沟通的一套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
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语言用来传递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义。
“语言”一词可以更广义的理解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础构成系统。
严格来说,语言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简单来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发明,人类语言的独特状态。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其他形式的沟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非人类动物(如蜜蜂或猿类)使用的封闭系统,这些封闭系统由有限的,通常非常有限的许多可能的想法组成。
对于ESL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自然就是指第二语言学习。
学习第二语言需要很多的耐心,需要很多的技能和很多的努力。
Krashen(1997)曾表示,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母语习得对外语学习有着很大的启示。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感知和理解语音和符号的过程。
有声言语是以说话人所发出的和听话人所听到的声音作为物质形式而存在的。
所以对口头言语的感知与语音的辨词作用有关。
研究语音的感知问题,必须对作为刺激物的语音进行分析研究。
儿童是在口头言语发展的基础之上获得书面言语的。
言语的理解是在感知言语的物质外壳(语音和字形)的基础上,凭借人的过去经验,通过思维而掌握语义的过程。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从国外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看外语教学中的问题杨连瑞中国海洋【精选】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第一语 言
语言输入
第二语言 大脑处理过程
语言输出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研究的意义
1. 二语习得理论使研究英语教学的角度发生了转换 2. 二语习得研究促进了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改进 3. 二语习得理论使英语教学界对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 二语习得理论改变了英语教师对学生所犯语言错误的看法。 5.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strategies
knowledge of
linguistic
SLA and Classroom Tuenacivheinrgsablys
Yang Lianrui
general factors (e.g.motivation)
learner strategies
情景因素
输入
学习过程
语言输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体差异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第二语言习得目标
描写: 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 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发展过程;
解释: 解释学习者为什么能够习得第二语言 以及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作 用等。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Area 2
Area 3
Learner-external Learner-internal
factors
mechanisms
Area 4 language learner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摘要: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普遍语法理论、监察理论、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式、多维模式、竞争模式、信息加工模型、对话论等。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介绍;评价第二语言习得通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式。
事实证明,这些理论模式对于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宝国,2001)[1]。
笔者现选取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几种理论模式进行述评。
一、刺激—反应模式语言习得最早的哲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将复杂的心理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现象,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心理公式(曹志希,2006)[2]。
行为主义语言习用观的特点是用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和环境决定论。
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重复和模仿来巩固语言输入并形成习惯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体现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错误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外语学习过程中错误被视为母语习惯干扰的结果。
Chomsky认为行为主义的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二是即便在有缺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依然可以系统地获得母语。
因此,外在因素无法充分解释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
二、文化适应模式1973年,舒曼(John Schumann)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认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语言的成败。
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的接触程度,接触越频繁,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就可能越高。
留学生二语习得认知特征与心理认知理论应用-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留学生二语习得认知特征与心理认知理论应用-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是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
在我国已有很多以理论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性论文,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吕必松和胡明扬等。
这些研究搭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框架结构。
理论建树初具规模。
对外汉语本体研究过程中,其主要方法是借鉴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将汉语外语进行比较,把学习的重难点找出来。
由于汉语语法结构和语音规律与字母系语言的迥异,大多数外国人想学会汉语,是相对学习其他语言更为困难的。
但在教和学的研究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同其他外语教学相比是一定有共性的,所以在初始阶段,我们对对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做好了引进工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现阶段根据汉语的自身特性适当的加以改进,并更多的从综合性和跨学科方面探索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
2、留学生汉语学习调查问卷分析笔者以在华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为依据,设计了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及心理调查问卷.这份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问题,分别涉及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间、留学生年龄、留学生来华之前是否接触过汉语。
通过问卷对我校来华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分析结果,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调查结果如下:被调查的一半以上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已经达到了一年半以上,并且有53. 25%的学生年龄在18 岁-25 岁之间,其中有73.15% 的学生来到中国之前已对汉语有一定的接触,具备相应的汉语基础,在中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对日常语言掌握比较迅速。
在这样的阶段,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比较高,学习情绪也比较稳定,而且基于所处年龄阶段等原因,求知的望也非常强烈。
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了某些问题时,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不平衡,而在此时他们会努力去达到新的平衡,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留学生会对此产生新的领悟,对问题本质产生新的看法,最终达到了运用并掌握的目的。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领域相对新的一个领域。
尽管如此,不难发现,存在大量的理论来解释超出第一语言范围的复杂语言习得过程。
目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为了向读者更好地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前沿思想和观点,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共同主编了《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一书,系统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
与前两版有所不同,第三版更加系统全面的涵盖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作者在书面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观点,以及论述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这对于当代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发展1 引言30年来,二语习得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
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二语学习理论汇聚了各种思路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是由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 共同主编、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第二学习习得理论系列丛书之一,2013年出版。
本书从多视角角度系统地介绍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研究理论和各个学术流派的价值。
每个章节从较为广泛的视角如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理论。
资助信息: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YJA740042)基金和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3WYB013)基金支持,在此鸣谢。
2 内容概述本书共有十章。
第一章是基础理论介绍,包括一些关键理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研究者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角度有不同,但是这些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二语习得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较为完善的理论的特点进行讨论后,作者呈现了当前对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辩论。
第二语言习得克拉申学习理论评析
南昌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课程名称:语言习得研究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人文学院得分:任课教师签:时间:《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评析克拉申的理论模式被称为“语言监控模式”,它包括“五个中心假说”,即“习得与学习的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
一、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习得”与“学习”这两种独立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规则。
“习得”的过程是自然产生的过程,是指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关注的是语言传达的意思;而“学习”则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于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克拉申认为,儿童或成人,无论在学习母语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都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尽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却非常相似,这种自然习得顺序是可以预测的。
在克拉申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得到体现。
3、监控假说在克拉申看来,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而“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相当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
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流利得表达出来,而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克拉申提出使用监控的三种条件:充足的时间、注意语言的形式、懂得语法规则。
4、输入假说输入假说回答了人们是怎样习得一门语言的重大语言教学问题。
人们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个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同时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能力,若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语言输入应该为“i+1”。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Jill’s hunger (S)“I’m hungry” (r)Jack’s hearing (s)Jack’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
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摘要:元认知理论为帮助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及他们在写作水平上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回顾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其主要特点和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关键词:元认知;写作元认知;综述自20世纪7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在其元记忆研究中提出元认知概念(metacognition)以来,元认知逐渐成为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一名优秀的二语写作者应该对写作者自己、写作任务的本质和实现写作目标所采用的适当策略三者有着丰富的元认知知识,并能够设定写作目标并对其进行评估blakey and spence 1990;devineetal,1993;kasper 1997,为使研究者了解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现状,重视元认知在外语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不足,给以后的相关研究以启示。
一、国内外二语写作元认知研究主要成果目前国内外对二语写作元认知的研究大致有一下四个方面:(一)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探讨devine是最早将元认知与二语写作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者之一。
devine、railey和boshoff(1993年)对20名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大一学生(包括10名母语初级写作者和10名二语写作者)进行了有关写作主体、任务和策略变量的认知模式调查,并评估了这些模式对写作成绩的影响,试图研究元认知在母语和二语写作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母语初级写作者和二语写作者具有不同的写作认知模式,其完成写作任务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项研究还表明元认知和写作成绩之间有潜在联系,这种联系对二语写作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吴红云、刘润清(2004年)基于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以自行设计的二语写作元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对6座城市的61所大学1422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构成要素,重新建立了二语写作元认知的理论框架图。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五)、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个假设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
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 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 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 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 格等。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 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口的是要习得某种 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 顺序来教学。
三是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 口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 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四是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 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 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述评及其应用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著名 美国语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 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 声誉。 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第二语言习 得提出了一Acquisition-
(四)、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个假设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
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口的语了, 这就是克拉申所说的可理解输入不是二语 习得的充分条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 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们对语言输入 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 入的多少,这也正是克拉申述的内容。
(三)、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 分。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 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 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 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 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Jill’s hunger (S)“I’m hungry” (r)Jack’s hearing (s)Jack’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与评价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与评价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英语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第二语言之一。
在中国的中学教育中,英语的地位愈加重要。
如何更好地教授英语,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一直是教育界关心的焦点。
在英语教育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评价。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研究人类在成年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它从认知、社会和语言角度出发,探讨了学习者在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难点。
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交互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刺激和反馈进行习得的,强调重复和记忆的作用。
认知理论则强调通过思维和内部心理过程来获得语言能力,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社会交互理论则强调人际互动对语言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语言的使用和学习是社会交往的产物。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1. 创设真实情境:在中学英语教育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语言应用的场景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境理解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真实对话。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引导自主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交流小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如课外阅读、多媒体等,加强他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3. 提供即时反馈和纠正: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及时的反馈和纠正对于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的作业和表达进行评价,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相纠错,促进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4. 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合作:社会交互理论强调人际互动对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述评陈宝国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 摘要第二语言的学习问题是当今语言学家该文选取近二三十年来如中介语理论ACT*模型并归纳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些共同特点认知理论分类号B842 第二语言的学习一般是指已经掌握了母语的人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学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机制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是诸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派别总的来看存贮但是不同的理论强调了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不同侧面下面选取近二三十年来对第二语言学习影响较大的几种认知理论作出述评Interlanguage TheoryËùνÖнéÓïÊÇÖ¸µÚ¶þÓïÑÔѧϰÕß½¨¹¹ÆðÀ´µÄ½éÓÚĸÓïºÍÄ¿µÄÓïÖ®¼äµÄ¹ý¶ÉÐÔÓïÑÔ²¢Öð½¥ÏòÄ¿µÄÓï¿¿½üSelinker认为它们是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µÚ¶þÓïÑÔ½»¼ÊµÄ²ßÂÔovergeneralzation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易于变化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收稿日期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而是不断的借助检验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则的过程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其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2 监控理论 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是由Krashen提出来的[3]ÕâÒ»¼ÙÉèÊǼà¿ØÀíÂ۵ĺËÐļÙÉèÏ°µÃÓëѧϰÊÇÁ½ÖÖ²»Í¬µÄÓïÑÔ·¢Õ¹·½Ê½¾ßÌå±íÏÖΪÕâÊÇÒ»ÖÖDZÒâʶ(subconsciously)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它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它也储存在大脑左半球它只能用于有意识的语言加工学习的知识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通过习得通过学习Krashen认为Krashen认为学习者在获得语法特征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固定的顺序语法结构按一个可预测的顺序获得的其习得语法词素的一般顺序是ing进行式系动词to be½øÐÐʽ¹Ú´Ê¹æÔòµÄ¹ýȥʽËùÓиñ’S监控假设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另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两种系统都可以被激活意识到的语法Krashen把监控系统看作是一种用来编辑语言行为的一种装置这种修订可以发生在话语产生之前或之后Krashen提出他认为使学习者从目前的学习水平发展到较高的学习水平有关i+1阶段语言规则的输入并且学习者要理解这种输入情感性过滤器假设在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机制之间存在着一个基于情感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基于情感性质的自信心强并且较少焦虑时否则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是比较系统地阐述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首先这为探讨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强调输入语的可理解性这对第二语言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监控理论重视学习者情绪这为进一步探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动力因素打下了基础首先学习的知识不能转化为习得的知识是不符合实际的学习的知识通过练习能够被自动的通达其次因此这一理论在实质上仍是一种理论[5]Anderson曾经提出了著名的认知理论并试图用这一理论解释记忆推理等问题他把记忆中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表征方式后来提出了ACT * 模型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认知技能的学习这一转变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学的各种信息被贮存为一系列事实例如对于单词学习者知道它由词干和词缀但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还不能正确产生第二阶段为联结阶段通过合成的方式把一些离散的产生规则综合为一个更有效的产生规则例如Processed”和ËûÃÇÈÏʶµ½Èç¹ûÒª²úÉú¶¯´ÊµÄ¹ýȥʱ̬学习者在形成了这一产生规则后第三阶段为自动化阶段语言产生的程序变的越来越自动化从而使其应用到更为具体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从而把这一产生规则只运用到一部分动词过去时态的产生中去语言的产生是自动化的来表达的从陈述性的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机制在于练习Anderson认为但是这种差别只是学习者达到学习阶段的差别而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只达到联结阶段经过练习获得了相当高程度的程序性知识综上所述一是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识表征二是他重视两种知识的转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另外以及练习在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语言习惯的形成流利性的发展后来人们对ACT* 模型观点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其语法规则的学习形式上第二语言的语法最初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获得的但一些人认为[7]学习者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4 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是由McLanghlin[8他的学习理论采用了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这一模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在这一过程中这时学习者需要使用较大的注意资源处理信息随着不断的练习这时自动化的技能序列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无需注意参与McLanghlin认为它就很难消失或被改变第二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地通过练习这种重新建构使得中介语发生了质的变化McLanghlin的信息加工模型与Anderson的ACT*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实质上都强调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认知技能的学习有所不同的是5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s80年代后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现已成为认知心理学中非常有影响的理论杂各种知识不是以概念或命题的形式储存在网络的单个节点或单元之上网络各个节点或单元之间的加工同时进行层次内和层次间的各个单元通过兴奋与抑制机制发生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网络系统中所有单元联结关系的变化调整来实现的各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看法不同于上述提到的几种认知模型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学习抽象的语法规则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一种由于经验的作用平行加工模型认为regularitiesÀýÈçÃô¸ÐÓÚijЩÌØÊâÓïÑÔÐÎʽµÄÓйæÔòµÄ¹²Í¬³öÏÖprobabilisticµ±ÕâЩģʽÓÉÓÚ±»Öظ´¼¤»î¶ø±»¼ÓǿʱSokolik[10] 等人使用平行加工模型的理论框架研究了法语阴性在法语中一般来讲以-eur 或-on 结尾的名词为阳性名词用来正确认定一系列法语名词的阴性和阳性以名词自身的正字法的结构信息作为认定名词性别的标准模拟程序在多次输入信息规律性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讲获得了不同性别名词联结模式的经验平行分布加工模型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因为按照这一模型的观点相反这样平行加工模型就可以在不依赖语言规则的基础上performance如果这一模型的假说得到证实另外这样可以更精确的操纵所要研究的变量因此所得的结果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解释也受到怀疑和批评Mitchell[7]等人认为甚至人工语言材料在多大程度符合复杂的自然语言的学习情况值得怀疑平行加工模型基于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得出的结果不一定适合自然情境中的学习通过介绍可以看到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上力图揭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如何第二即强调中介语的建构和发展问题第三动态的过程动机以及个别差异等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增加我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了解另外它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根据Krashen语言获得的自然顺序假设应循序渐进地教与学生基本的语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练习的作用当然例如因此参考文献[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31[2]Adjemian C. On the nature of interlanguage system.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297-320[3]Krashen, 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4]Gregg K. Krashen’s Monitor and Occam’s Razor. Applied linguistics,1984, 5: 79-100[5]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6]Anderson J.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7]Mitchell R, Myles 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8[8]McLanghlin B. Restructur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11:113-28[9]McLanghlin B, Heredia J L C.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es to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 In: Ritchie W C, Bhatia T K ed.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6[10]Sokolik M E39-58[11]Hulstijn 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the laboratory: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1997, 19: 1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