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模式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在Krashen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 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 在即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体现。 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 过程,只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 得之前在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无接口观点”的解释
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 一个“学习大纲”;
L2的自然习得顺序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 言也遵循一个固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 可以预测的。 这种固定的习得顺序不受语言教学顺序 的影响; 当学习者在言语表达任务中需要或允许 运用元语言知识时,其言语表达则表现 出不同顺序。
3.监控假设
“监控”是就学习者“学得”知识的作用 或功能而言的。 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 依靠的是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 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 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第四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 第二节 语言变异的研究 第三节 文化适应模式 第四节 多元发展模式 第五节 竞争模式 第六节 普遍性假设
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
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 “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也被称 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这个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 出来的。 后来,Krashen(1981,1982,1985)先后提 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 使他最初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 a learning syllabus)
学习者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 则是一个“习得大纲”;

冯梅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冯梅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 “学得”指有系统的正式的学习,是 “有意识的学习”(conscious learning )。

we acquire as we are exposed to sampl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which we understand. This happens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children pick up their first language----with no conscious attention to language form. We learned , on the other hand, via a conscious process of study and attention to form and rule learning. ---- Krashen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The Monitor Hypothesis The Input Hypothesis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习得与学习假设
学者对学得和习得的不同观点

Littlewood 认为,语言学习中下意 识和有意识是无法真正明确地加以区 分的。因此,习得和学得区别建立在 这个基础上是不可靠的。他说,学习 可以作为一个概括用语,其中包括无 意识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Ellis 认为习得和学得之 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习 得中包含有意识的学习, 两者在部分情况下可以互 相换用。
• Chomsky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is special ability as a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This device was often described as an imaginary „black box‟ which exists somewhere in the brain. This „black box‟, thought to contain all and only the principles which are universal to all human languages, prevents the child from going off on lots of wrong trails in trying to discover 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个领域,理论模式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

本文将介绍四个主要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内在语言模式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生来就有的,二语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内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干预和指导。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查姆斯基。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内置的能力,人类大脑中有一种“语音理解器”和“语言产生器”,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只要暴露在语言环境中。

然而,这种理论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二语习得研究者所否定。

尽管第二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语言,仍然需要外界的帮助。

2. 表示性模式理论表示性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表示性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需要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种表征代表了语言中的概念、规则和结构。

换句话说,学习者需要从词、短语、句子和语篇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东西,并把它们储存在心理表征中。

表示性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帕尼尼。

他是古代印度语法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学家之一。

今天,表示性模式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

通过了解表征的结构和特点,语言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二语言能力。

3. 交互式模式理论交互式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互动和社会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互动和交流,从中学习语言。

换句话说,二语习得是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过程。

交互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华德·加德纳。

他强调了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今天的二语习得研究中,交互式模式理论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这种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其他人交互的重要性,并指导我们在二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4. 社会心理模式理论社会心理模式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发表时间:2011-12-23T15:45:00.62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王红羽[导读]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王红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21-02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流派众多,并有多维化发展的趋势。

各种流派观点各异,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就其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问题。

关键词:二语习得;流派;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非常复杂,其理论众多,观点各异。

Rod 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的导论部分,就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向多维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视角也是各种各样。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下文主要探讨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流派的观点及笔者个人的一些问题和见解。

一、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Chomsky认为,语言习得是一定的语言经历激发心理器官(即普遍语法)的生长。

语言知识不是学会的,它们是作为核心的普遍语法原则存在于大脑之中,是生物性天赋的一部分,无需学习,也不能违反。

它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种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

普遍语法理论将第一及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规律与特性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联系起来去解释习得现象。

这一角度既新颖又有意义。

这一假设力图证实第二语言来自一个独立的语言机制而不是认知系统。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了最新语言学理论基础上,重新引起研究者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及重新评价。

总体来看,这一理论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普遍语法理论强调语言的共性,但是语言是有个体差异的,语言也是在变化之中的,所以语言的相关性能很好地预示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似乎不太可靠。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1)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1)

一、第二语言获得理论西方学者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提出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习惯形成论、语言共性论、文化认同论、社会适应论、话语交际论、自我监测论、能力变异论、认知论和神经功能论。

下面对这几种理论作简要介绍。

(一)习惯形成论(The Habit-formation Theory)习惯形成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而习惯又是通过认定并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

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获得一套新的语言习惯。

在获得新的语言习惯过程中,模仿与操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模仿能帮助学生认定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操练则能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语言习惯。

既然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被看作是新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那么,已有的语言习惯----学生的母语----必然会对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相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对第二语言获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干扰第二语言的获得,产生错误。

习惯形成论认为,错误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既证明学生尚未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同时还有形成坏的语言习惯的危险,所以应该尽力杜绝。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之处,防止错误的产生(参见本节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部分)。

(二)语言共性论(The Universal Hypothesis)语言共性论源于语言学中对语言共性的研究。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共性,这一点业已取得共识,但对其研究的方法却有不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某一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二是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来发现语言中的共性,美国语言学家格林伯格是用这种方法研究语言共性的代表人物。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课法 , 如“自然法”( Natural Approach ) 就是成立在某一学习理论( 克拉申的督查模式) 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课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照而创办起来的 ( 如听闻法 ) 。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 , 能帮助我们认识已创办起来的教课方法 , 也能促进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照去进行英语教课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商讨外语学习广泛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种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 世纪 20 年月 , 华生 (J.B.Watson)是它初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以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和反响。

心理学只关怀外面刺激如何决定某种反响。

在华生看来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取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响 ( S-R, Stimulus-Response) 。

, 即刺激, 动物和人的一构造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模式作为其理论依照。

( L.Bloomfield ) 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响”Jack 让 Jill 摘苹果说明S-R 语言行为模式Jill ’ s hunger (S)“I ’m hungry”(r)Jack ’ s hearing (s)Jack ’ 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 .s 语言行为的研究, 他以为 r, s 是物理的声波 , 进而得出语言教课过程的理论 , 即在语言教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 , 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响。

斯金纳 ( B.F.Skinner ) 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以为人们的语言、语言的每一部分都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语言的刺激 , 也可能是外面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 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Jill’s hunger (S)“I’m hungry” (r)Jack’s hearing (s)Jack’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幼儿园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方法和理论

幼儿园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方法和理论

幼儿园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方法和理论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掌握多种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园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能力。

除了母语外,让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教学区域、教学准备、教学介绍、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一、教学价值幼儿园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首先,学习第二语言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幼儿可以提高思维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增强幼儿的跨文化意识和理解力,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宽容心态。

二、教学目标幼儿园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和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同时,教学目标还包括培养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区域为了有效地教授幼儿第二语言,教学区域应该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

这包括认知区域、听说区域、阅读区域和写作区域。

在认知区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玩具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第二语言。

在听说区域,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角色扮演和游戏等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阅读区域,教师可以使用绘本、故事书和课外阅读材料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在写作区域,教师可以通过绘画、书写和口述来培养幼儿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为了成功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教师需要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

合适的教材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内容有趣且易于理解。

合适的教具可以是幼儿喜欢的玩具、图片和绘本等。

其次,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此外,教师还需要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和课堂布置,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介绍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向幼儿介绍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通过简单的口头说明和示范,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教师还可以使用图片、实物和动作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和句型。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反映内在大纲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第二语言习得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语学习认知论ACT
(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Anderson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学习,他是一个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

在此阶段,信息被存储为一系列的、静态的陈述性知识,此时,没有被激活的可能。

例如,学习者知道“apples”一词由“apple”和复数标志“s”组成,但在语言运用中并不能正确产出“apples”这个复数形式。

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

由于学习者尚无法使用程序性知识,他们只能尝试使用一些更有效的方式,如“合成”“程序化”等方式,将一些零散的语言规则合成为一个更有效的语言规则。

然后将这一规则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例如,当学习者分别学习了“apples”和“tomatoes”等名词的复数形后,他们意识到,名词的单复数可以这样表述:如果要产生名词的复数形式,那么可以在名词的后面加上“s”或者“es”。

学习者在形成这一产生规则后,就可以将它当做程序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语言产生的程序越来越自动化,学习者一方面概括产生规则,另一方面根据具体的语境,更加精确地区分产生规则。

例如,学习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修改上面提到的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从而将这一生产规则运用到名词单复数的生产中。

在自动化阶段,语言的产生是自动化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策略的启示:
1构建自然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设计接近现实、接近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

2保证语言输入的可接受性
可以理解性输入是学习的前提,应保证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3加强产出性教学
教学要设计各种各样的产出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习得发现问题,发展语言,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掌握语言。

1
1王笃勤.初中阴雨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