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掌握其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外语来发展其语言水平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因为它对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和全球化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和教育应用等方面,来展开对于该话题的分析和探讨。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在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第一语言习得,并比较其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儿童从出生开始逐渐掌握其母语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指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输入、积极参与等手段来学习和使用外语。

相比较于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从学习者的年龄、认知能力、习得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来说,成年人学习外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习得效果与其母语水平相关。

此外,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语言输入等也会影响其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第三章第二语言习得的三个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关注三种理论:语言输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语言输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接触和使用语言输入来学习和掌握外语。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训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参与社交交流来学习外语。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过程,通过与他人互动来获得语言输入、反馈和指导,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认知发展理论则从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来考虑语言习得的过程。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会影响其对语言输入和学习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第四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除了学习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列举几种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

学习者的年龄、性别、个性、天赋、母语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语言习得的效果。

2. 环境因素。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产生原因: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系统进行比对,忽视了对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 理论,提出了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恰当的起点。Corder 的文章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及应用语 言学研究的一部分。
产生的背景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
选择(selection): 结合偏误找出困难语项。 比较(comparison):对选定语项进行分析对
比,寻找共同处与不同处。 预测(prediction):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
出现的错误。 2、难度等级:根据相同与不同点难度上的差异
进行了分级。认为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其实也不 尽然。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偏误类型总结:
1960:Brooks 1973、1974:Dulay&Burt 1、母语干扰形成的偏误:对比分析 2、第一语言发展型偏误 3、类型混淆的偏误(既非一类又非二类) 4、特殊类型的偏误 所以母语干扰并非造成学习者学习习得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 1.语言教学研究 (如教学理论研究、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 分支 2.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3.语言测试研究 ……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精华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精华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二者的差别:研究对象不同语言学家把把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们所关注的是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他们关注的是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举例(1)我吃饭在五道口。

(2)我把飞机坐到我们国家去。

(3)我在北京学习汉语一个年。

语法学家与L2研究者的不同解释语法学家习惯从母语规则的角度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出解释;L2习得研究则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出解释。

二者的差别:研究目的不同语言学家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的普遍规律;如: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借助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

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参数重设”理论(parameter resetting)二者的差别:研究方法不同语言学家通常采用描写的方法分析和发现母语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比如:对比分析的方法、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学习策略研究等。

结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独立学科。

Ellis(1994)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相依共生的关系。

二者彼此借鉴。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消费者,而且是一个贡献者。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二者的差别:研究目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言语活动、语言获得、语言运用,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获得及其心理机制,目的而是为了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

二者的差别:研究的范围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
21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competence / performance)
• Competence: (i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a person’s
internalized grammar of a language. This
means a person’s ability to create and
understand sentences, including sentences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It also
includes a person’s knowledge of what are
and what are not sentences of a particular
-
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
• Naturalistic SLA: It may happen in natural settings, as when children acquire their mother tongue: no one teaches children any grammar rules, but by age five or six, they are said to be in good command of almost all the basics of their mother tongue.
-
16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先口语后 书面语;二语习得者常口头语言和书面 语言同时起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为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语言习得理论,并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语言习得作出详细阐述。

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D.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本文对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分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和固有观念学说(innatism) 。

前者认为学习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导致语言习得的产生;后者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2vice) ,使得人们去自由地习得语言。

从20 世纪70年代起,克拉申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80 年代初发表其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同时于1982年与特雷尔(T. Terrell) 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 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①习得- 学得差异假设(acquisition2learninghypothesis) ; ②监检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 ③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④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⑤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2filterhypothesis) [1 ] 。

第一讲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概述 (1)

第一讲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概述 (1)
汉语
母语
第一语言
粤语
方言
第二语言 特定的语言学习过程
法语
朝鲜语
第二语言
外国语
外国语或外族语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
( 1)第一语言是个人身份的标志,总体水平也高于第二语言。 ( 2)第二语言一定是外语。 ( 3)一个人从小就会两三种语言,如何区分哪个是第一语言, 哪个是第二语言? ( 4)一个人母语是西班牙语, 7岁到中国,然后开始学汉语,长 大后居住在北京,以汉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 请问这个人的 西班牙语和汉语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欧阳晓芳《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2012/9/6
SWBAT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授课人:欧阳晓芳 Email:tcasl.oy@
时间:周一上午9:50 地点:理工楼202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
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 认识第二语言习得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关系,学会从语言学、心 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二语习得; 掌握一些基本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思路, 为今后的对外 汉语教学实践或作二语习得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
(guided acquisition)
年轻人,用汉语怎 么定义第二语言习 得呢?
• 学习者在自然的习 得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在交际方面而不是语 言形式方面,因而是 一种不经意的或下意 识的学习 。
Klein 心理语言学角度
VanPattern 没有区别
• 学习者在有教学指 导的条件下学习第二 语言,精力主要集中 在语言系统的某些方 面,如语音、词汇、 语法等项目上。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至文化迁移至 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差异(difference)&
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 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 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 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 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 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具体概念及实例辨析
概念辨析: 母语及本族语 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 举例分析: 海外华人 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language 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克拉申( 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 为隐性知识, “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 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 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其观点为“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和“强势观点” (strong version)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 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10 多元发展模式§ 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L2习得的研究领域
SLA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R.Ellis(1986)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提出了一个研究SLA 的框架,他称所列因素为SLA的“key issues”, 这些因素是:情境因素、语言输入、学习过程、 学习者的差异、语言输出。 除了如上关键问题,SLA研究还较多地关心如 下两个问题:1.第一语言的作用;2.正规训练
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 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这个时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大发展的阶段, 对比分析衰落之后,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Lightbown (1985) 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学者们大都把Corder 1967年发表的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以及Selinker 1972发 表的 “Interlanguage” 这两篇文章看作这个学科建 立的标志。
上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 批判对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正象Corder(1967)指出的那样,这种影响之 一就是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 为中心的转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简要回顾
在70年代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 一个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 言过程和规律的学问。SLA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 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母语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 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 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 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 基础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原因之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自身的研究 范围和研究目标. 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是语言教学研究, 所以,它所关注的不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一些 具体问题. 它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是 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 围绕这个基本问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 关注以下一些研究领域: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的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和学习第二语言 习得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 究领域的一个分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主要包括语言教学研究(如教学理论研究, 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语言习得 研究,语言测试研究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M. A.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王建勤 jianqinwang55@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另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由过去专 注于本领域的理论研究逐渐开始关注语 言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语言习 得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然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师们 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上世纪80年代,Lightbown 1985)曾经谈 上世纪80年代,Lightbown (1985)曾经谈 到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期望问题. 在当时,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是一个新 学科,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不到20 学科,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不到20年. 20年. 学科本身还有许多自身的理论建设有待进一 步发展,许多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此,她认为,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期望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VS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1)从习得方式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自然的二语习得;通过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2)从习得环境看: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二语习得是自然的二语习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1)研究对象不同:(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以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规律为关注对象。

二语习得研究更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中介语)”的规律。

中介语是有系统性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

(2)研究目的不同(3)研究方法不同二语习得主要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注重对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及习得过程的描写和解释。

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二是从认知的角度,三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包括社会与文化角度。

第二语言习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2.1.1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母语负迁移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2.1.2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教材第30页)(罗伯特拉多《跨文化交际》系统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对比分析的“强势说”与“弱势说”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L2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难度等级列表......难度等级1 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难度等级2 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难度等级3 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难度等级4 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对应的项目,但在形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难度等级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在母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难度等级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2.1.5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的假设正确,不过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原因之一。

(参见................................................教材第.......35..页图表)2.2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收集方式:横向语料收集,纵向语料收集,诱导法(面谈,作文,实验法等)收集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鉴别偏误:鉴别偏误和失误,注意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注意得体性【例:表位移意义的“把”字句的习得研究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sentences based on the given vocabularies and the pictures below. You may write in character or pinyin. V ocabularies in the parentheses are provided for your convenience.1.李太太想去金源商店,可是她不会开车。

李先生刚刚做什么了?(送)2 .要下雨了。

李先生李太太怕衣服和花淋湿了。

李太太要做什么?李先生呢?(搬,拿,回来,下来)3 .安娜去了长城,照了很多照片。

她正在做什么呢?(信封)4 .李先生的床在楼上。

他想把床搬到楼下。

工人们刚刚做什么了?5 .张先生想请朋友吃蛋糕。

他先是切蛋糕。

蛋糕切好以后,张先生现在正做什么呢?6 .李明得去学校,可是他没有车。

他爸爸刚刚做什么了?(送)7 .这个工人不喜欢面包。

他刚刚做什么了?(扔,河)8 .孩子们正在整理房间。

小花和小朋已经做什么了?小红呢?小虎呢?(书架,挂,照片,墙)】偏误的种类:描写偏误:省略,附加,类推(泛化),错序错字,别字,漏字,多字,生造词(农作品,农物,农产物),词内错序(众所周知,先首),词语搭配错误(回去日本,吃这种东西可以得到疾病)解释偏误:语内偏误—泛化语际偏误—母语负迁移第三章:中介语研究interlinguaCorder——过渡语言•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二假设检验•.三.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Corder认为,只有教学大纲与学习者的内在大纲相吻合时,教学才会有效果。

•.四.输入.........intake..input.....与吸纳输入: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吸纳: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五失误与偏误•失误:与“语言表现”相关,产生是偶然的。

•偏误:与“语言能力”相关,是系统性的3.2.2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近似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系统。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连续统...。

近似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不断地朝着目的语靠近。

•二近似系统的本质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移民语言,个体方言,洋泾浜语learner pidginSelinker——中介语理论•一中介语的定义• 二 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三 僵化(化石化)fossilization•. 四. 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大部分成年二语学习者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二语.........................................-.——..潜在的...心理结构....:.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二语学习策略:简化二语交际策略★课本归纳以上学者的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1、 中介语具有独立性2、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3、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4、 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5、 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6、 关于学习者的策略补充:汉语学习者中介音类型的研究一 中介音及其研究意义中介音指中介语的语音。

它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语音负迁移等原因造成的一种语音现象。

找出不同母语者的中介音特征,划分其中介音类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分析洋腔洋调的成因;还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设计对策,促使中介音更快地向目的语语音转化。

二 相关分析、难点排序(一)中介音心理实验包括:精确度实验:专业人员审听,可反复听辨找出问题。

清晰度实验:非专业人员审听,预知答案、作出评价。

可懂度实验:非专业人员审听,不知道答案,不反复,一次性审听记下,然后由研究者对照答案,一致者为“可懂”。

只有那些在精确度、可懂度和清晰度三个实验中都判定有错的问题,才是至关重要并且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经过相关分析,最敏感最影响可懂度的是声调。

.....................• 相关:有些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又不能用因果关系作出解释,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为相关(correlation)。

• 相关有3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完全正相关的数值为1,完全负相关的数值为-1,零相关的数值为0。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按语种把难点排序。

把三者完全一致的列为“一级难点”;精确度和可懂度都有问题但在清晰度实验中无反映的列为“二级难点”,这说明在预知答案的情况下,尚能容忍;精确度和可懂度不一致,但影响清晰度的列为“三级难点”,不影响清晰度的就可以不计入难点了。

相关分析难点排序OM 中介音类型特征 J 型一级难点:声母:闪边相混,偶有闪音出现。

舌尖后音易误为舌尖前或舌叶音。

韵母:介音圆唇度差。

韵母舌位太松,有时导致不稳定。

鼻韵母前后相混。

声调:上声上升段过长近似阳平。

二级难点:声母:送气不足。

韵母:动程偏小。

头腹尾比例不当。

卷舌有时不到位,有时过头。

三级难点:声母:有尖音。

舌尖音与舌面音相混。

韵母:韵尾不到位。

RI 中介音类型特征 T 型一级难点:声母:f 误为吹气音。

舌尖前后相混,有时误为舌面音。

鼻边音相混,误为闪音。

清声母浊化。

送气残缺。

韵母:圆唇不足,导致ü、i 相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