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合集下载

浅述中国食疗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

浅述中国食疗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

浅述中国食疗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中国食疗文化,以饮食治疗疾病为目的,与中医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的组成部分。

而道家文化以求得健康长寿为宗旨,对中国食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药食同源”是食疗文化产生的基础“药食同源”是中国食疗文化形成的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黄帝内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道教产生后,许多道士兼通医学,被称作“道医”。

他们认为将“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才是上工之术,主张把饮食养生引进治病养生的领域,将“食治”放在医治疾病的重要位置。

其中不乏名家,大家。

例如庄子、孙思邈、葛洪等等。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养老大例》论述了154种食疗食物的内容,其中包括食物性能、食用价值、医疗效能等方面,认为:“君夫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故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

食治重于药治的思想渗透其中。

二、食疗与天人合一道家饮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人与天地参”的理论,讲求“天人合一”。

孙思邈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观念,强调的就是“知食宜”。

所谓“知食宜”就是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环境的不同、体质的差异以及疾病的属性,而实施“食养”或“食治”的规律。

这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与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

“知食宜”就是要懂得施以食疗时适宜的气候、适宜的环境、适宜的体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配伍等等,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

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

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

《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

《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Abstract:Throughanalyzingandsummarizingthecharacteristicideology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thecon clusionisthattheinfluence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onthetheoryofhealthpreservationinTCMm aybeinductedasfollowings:takingtheconformingwithnatureandrelevantadaptationofheavenandea rthasapremise;viewingthe"Yin"and"Yang"inarelationequilibriumasacore;andservingtheadequacyo fessence,sufficiencyof“Qi”andvigorousvitalityasabasis.Keywords:HealthPreservation;Taois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教与中医药探索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道教与中医药探索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道教与中医药探索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道教与中医药探索: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以来,道教对中医药的应用与影响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医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一、道教与中医药的渊源道教和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同为重要的文化传统,两者渊源流长。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中医药则形成于远古时期,其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观念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观念。

二、道教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应用道教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根据道教的观点,人体是一个细微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中医药则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人体的诊断与治疗上,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和谐。

例如,在中医药理论中,将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用以分析人体疾病的本质。

三、道教在中医药实践中的应用道教在中医药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和疗养方面。

道教注重身心的和谐,提倡修身养性。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药的实践中,形成了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例如,道教强调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在中医药实践中,也强调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倡导平衡情绪以维持健康。

四、道教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道教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丰富的呼吸、调气术,为中医药的针灸、气功等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道教对于药物的研究和运用也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

道教的炼丹术、草药研究等方面,对于中医药的药物开发和运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道教与中医药在中国医学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国医学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道教与中医药在推动中国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理论方面有诸多交融与共通之处,两者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道教历来重视医药养生和饮食

道教历来重视医药养生和饮食

道教历来重视医药养生和饮食,其内涵相当丰富。

他们会采撷山中的果实和药物,用道家的传统秘方做出美食,这青城四绝看似原料简单,但一定不会让您失望,它们分别是:洞天乳酒、青城茶、白果炖鸡、青城山老泡菜。

洞天乳酒俗称“茅梨酒”,主要原料为猕猴桃,按青城山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密封缸中,高糖保鲜,低酒发酵,再将其发酵的果汁与醪糟汁、冰糖和少许曲酒等辅料混合,酿制成乳酒。

洞天乳酒色如碧玉,浓似乳汁,醇香爽口,回味悠长。

唐杜甫曾有"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鸣鞭走马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诗赞乳酒。

青城茶青城茶就是产于青城山一带的绿茶。

青城茶一般采摘于清明前后,经过传统纯手工工艺制作。

鲜叶经过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形、提毫、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

茶叶成品外形肥壮,索卷均匀,嫩匀绿润,微卷曲。

青城茶泡出来茶水明亮,滋味浓醇不涩口,回味甘甜,有着不错的抗氧功效。

以"青而不淡,浓而不涩,香而不艳,精而不俗"闻名于世。

爱喝茶的朋友到四川旅游一定不能错过。

白果炖鸡白果炖鸡就是一道很补身子,没有一点辣味的川菜。

白果就是银杏的果实,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果有“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的作用。

青城山盛产白果,采用传统方法以白果炖仔鸡,再以猪肘相合加少许食盐、冰糖即成,汁鲜味美,清香不腻,具有不错的养生食疗价值。

青城老泡菜青城山泡菜又名“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生长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仔姜、大蒜等为原料,经严格挑选、清洗、晾晒后,放入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泡制而成。

青城山泡菜保存十数年仍色鲜质坚,脆嫩酸甜,是一种开肠胃、增进食欲的小菜,可以在吃面、吃饭的时候配着佐餐。

赵朴初《调寄忆江南》以"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夸一绝,芳甘乳酒比双贤,吾独取椒盘"赞美青城老泡菜。

这青城四绝共四道美味,在您去青城山游玩的时候,是一定要品尝的,在都江堰市内稍大些的超市也是很容易买到的。

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㊃理论探讨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岐黄学者(10400633210005)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白颖(博士研究生)㊁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暴雪丽(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白颖(1991-),女,201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bybucm@通信作者:高思华(1957-),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脏腑相关理论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gaosihua1216@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白颖 暴雪丽 高思华【摘要】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㊂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㊁冲气为和㊁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㊂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㊁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㊁阴阳和谐㊁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㊁和谐㊁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㊁饮食调养㊁导引吐纳㊁调畅情志㊁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这些无不与道家的思想紧密融合㊂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是直接来源于道家㊂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学理论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必能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创新养生方法,促进大众对摄生保健㊁益寿延年的认知㊂【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医养生; 医道同源; 道法自然; 养生理论; 养生方法【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1.02.008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on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CM BAI Ying ,BAO Xueli ,GAO Sihua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Sihua ,E⁃mail :gaosihua1216@【Abstract 】 Taois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o follow the nature is themain thought of Taoism.The pursuit of tranquility,nihility and harmony of yin and yang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aoist though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oncept of keeping in good time and good place of TCM from the view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of Taoism and nature.Then,from the Taoism philosophy of nihility,harmony and softness of TCM,as well as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 of peaceful mind and determination,diet and recuperation,guidance and absorption,adjustment of emotionand spirit,and maintenance of form and spirit,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aoist thought.Taoist philoso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which not only guides the information of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butalso directly derives many methods and specific means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The excavation and in⁃depth study of Taoist thought and Taois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health preservation,innovating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and promoting the public’s cogni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longevity.【Key words 】 Taoism; Preserve one’s health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mology ofTaoism and TCM; Tao follows nature; Theory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 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标志着中医学正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思想,而春秋战国则是中医理论及思想迸发出勃勃生机的重要时期㊂道家思想同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故又称老庄思想㊂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汲取了道家㊁儒家㊁墨家㊁法家等各大流派的思想,而其中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重大,故而素有 医道同源互生”的说法㊂道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道法自然”,即对自然的尊崇和顺遂;二是 虚无无为”,也就是 道为无为虚”,对恬淡虚无㊁宁静淡泊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格调,同时也是对清心寡欲㊁顺势而为的生活方式的推崇;三是 冲气以为和”,源于道家的中和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对冲气为和㊁阴阳和谐的追求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四是 崇阴尚柔”,这是老庄思想的独特特色,以柔为贵体现了生命的活性和持续性,保持柔的状态是对抗衰老的重要方法㊂此外,道家思想中尚有十分浓重深厚的 贵生”特点,‘易传“强调 天地之大德曰生”,对生命的珍视是道家养生观之滥觞㊂中医养生以保健防病㊁延年益寿为目的,有护精气㊁调起居㊁适寒暑㊁节饮食㊁活筋骨㊁畅情志㊁慎房事等多方面内容㊂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道家哲学密不可分,老庄核心思想 道法自然” 虚无无为” 冲气为和” 崇阴尚柔”等都对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和原则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㊂1 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什么是 道”?‘道德经“的解释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㊂ 道”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自然规律,而正是这种自然规律长养了万事万物[1]㊂顺应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关键内核,也乃宇宙万物正常运转的根本㊂顺其自然本质上就是要遵循万事万物的天然本性,不强行干涉和妄然违背㊂ 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医理论影响十分深远,中医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因势利导”等思想和主张均来源于此,奠定了中医养生观的基调㊂从道家哲学指导下的养生观来看,养生即是修道的过程[2]㊂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医养生学范畴中,主要可以归纳为 顺时养生”和 顺处养生”两个方面㊂1.1 顺时养生顺时养生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与四时之气的和谐统一,顺应四时而养生;二是人与昼夜轮转的和谐统一,顺应一日之内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养生㊂‘内经“根据四季变换和节气规律,提供了一套与时相应的㊁具体的养生方式,涵盖了人们的日常起居㊁饮食喜怒㊂‘素问㊃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㊂” 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可谓对四季养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诠释㊂‘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一日内昼夜轮转㊁阴阳消长规律的论述,如‘灵枢㊃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㊂”‘灵枢㊃口问“: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㊂”顺应这种规律而作息,则阴平阳秘,违背这种规律,则阴阳失衡,百病丛生㊂1.2 顺处养生顺处养生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注重人与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即因地制宜,根据地理方位和天气物候的差异指导养生,再者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强调良好㊁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㊂地理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释在‘素问㊃异法方宜论篇“中多有体现: 东方之域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㊂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㊂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㊂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㊂中央者 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㊂”地理环境的差别造就了迥异的生活习性,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也随之不同[3]㊂而顺处养生就是结合各地的特点,避免地理因素上的弊端,调整饮食结构,从而 得其所宜”㊂另一方面,良好社会环境和融洽的社交关系也是顺处养生的重要内容,和谐愉快的社会环境有益健康长寿,而紧张压抑的环境或突发重大变化都会给人带来身心双重创伤[4]㊂2 虚无㊁和谐㊁尚柔的养生思想2.1 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道德经“中说 无为而无不为”,认为 道为无为虚”,提倡恬淡无为的生活方式㊂清静是对心境和精神境界的界定,而无为是对行为举止的约束和要求㊂事实上,道家所崇尚的 无为”和对虚静状态的追求,仍然是对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倡导,是对 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实践[5]㊂只有清心寡欲㊁神不外驰,才能逐渐体会暗合道妙的境界,深层次感知自然之道的本原㊂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内经“中许多主张和文字表述均体现了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的态度㊂如‘素问㊃阴阳印象大论篇“云: 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㊂”再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㊂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㊂”由此可以看出, 志闲而少欲”是虚无无为㊁淡泊宁静的具体践行方式㊂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㊂”过度追名逐利㊁终日追求物质有害无益,是疾病的根源㊂而 无为”的养生原则即是要养精守神,少私寡欲,清净淡泊,虚无无为,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度百岁而动作不衰”㊂2.2 阴阳和合的平衡之道‘道德经“中的著名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㊂”一语道破了阴阳间对立互根㊁相互依存消长而又相对平衡的关系㊂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调理四时,太和万物”㊂‘淮南子“: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㊁日夜分而生物㊂”中和观来源于道家,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摄生保健到为人处世再到治国齐家,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 致中和”的体现,可见其地位之崇高㊂阴阳交和也是‘内经“养生的原则性内容,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㊂中和状态才是万物化生根本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曰: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㊂”又说: 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㊂”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云: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㊂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㊂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㊂”‘灵枢㊃木神“: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㊂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㊂”2.3 崇阴尚柔的生命追求‘道德经“十分推崇阴柔之道㊂例如,书中有多处词语将属性为阴的字词前置,如 阴阳” 牝牡” 雌雄”等;再如,道家喜欢用水㊁赤子等象征柔弱的词语来喻 道”,认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误故几于道”[6]㊂老子认为,柔是生命的正常状态和活力的象征,只有保持 柔”的状态才契合摄生之道,故其言 人之生也柔软,其死也坚强”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㊂ 牝恒以静胜牡”,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家的以柔克刚也影响了中医养生理念,‘内经“中就有对保养阴气之理的深刻阐述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中阐述阴阳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阴精需要阳气的守护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曰 阴精所奉其人寿”,说明对阴精㊁阴气的保守是通往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㊂然而‘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又指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㊂”可见阴气容易损耗,因此更需要保养呵护[7]㊂这种 崇阴尚柔”思想也为后世重视真阴㊁补阴等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㊂此外,中医养生范畴中的许多养生功法㊁导引之术㊁太极拳等,也都是以柔中带刚为特点㊂3 道家养生诸法简述3.1 导引吐纳调整脏腑气血导引吐纳作为古时候的养生术,是一种由意念引导肢体动作,再配合呼吸的健身方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现代的气功疗法[8]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就绘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而到了三国时期,华佗的 五禽戏”对导引术式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㊂导引按摩,即肌肉的伸展和肢体的运动,讲求 三调合一”,即调身㊁调息㊁调心相互结合,从而内外兼修,达到摄生之目的[9]㊂呼吸吐纳则以调息为主,有疏利气机,调整脏腑气血的作用㊂道家十分重视导引㊁吐纳的养生和治病作用,‘庄子“中将导引呼吸作为养生的关键[2]㊂‘庄子“中有云: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㊂”受此影响,中医应用导引㊁呼吸吐纳㊁按跷等手段养生保健㊁治疗疾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华佗的五禽戏到孙思邈的 老子按摩法”,再到 六字诀”(嘘㊁呵㊁呼㊁呬㊁吹㊁嘻)调息养生,都是中医摄生调养㊁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㊂3.2 静心节欲返归淳朴本真根据道家 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的思想,养心㊁养神贵在一个 静”字,也就是心无杂念,淡泊宁静[10]㊂老子提倡 道法自然”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则更进一步强调对自然的崇尚和顺从,主张不能 行为物役”,其在‘庄子㊃外篇“中提出: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㊂目无所视,耳无所听,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㊂”内经受其影响,同样将减少私心杂念㊁返归淳朴作为养生之道,认为如此方可修炼心性,使生命回归本真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提出: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㊂”便是对静心养神实践方式的具体阐释㊂而 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房事,也要节制对名利㊁钱财㊁美食㊁音声的过度追逐,做到 静以安身,和以保神”,如此方能心平气和㊁持盈保泰,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3 舒畅情志养护调摄心神精神调摄向来是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11⁃12],对情志的梳理调畅不仅可防病保健,也可治病调理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云: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㊂”中医情志养生始于‘内经“,又于后世逐步发展,其间受道家思想影响颇多㊂道家提倡 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养神㊁宁神的摄生观,也渗透到了中医情志养生中㊂比如,‘庄子“中有: 虚无恬淡,乃和天德㊂”而‘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也提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㊂”可见道家的精神调养基本奠定了中医情志养生的思想基调㊂同时,后世许多在情志养生上有重要影响或拥有著名论著的医家,往往也是道家思想的践行者㊂例如葛洪,他在‘抱朴子㊃养生论“中说: 多思则神散,多念则神劳,多奕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焦枯㊂”认为情志过极令全身脏腑功能受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㊂再如唐代孙思邈,既是名医也是道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千金要方“是中医学经典著作,内有篇章专论养性,对情志养生有独到见解,他提出的 十二多” 十二少”等见解推动了情志保健的发展㊂健康的定义早已不局限于躯体没有疾患,而是身体㊁心理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完满良好的状态[13]㊂现如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心理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人数不断攀升,由情志不畅而致病者愈来愈多㊂如若能做到孙思邈所言 十二少”:少思㊁少念㊁少欲㊁少事㊁少语㊁少笑㊁少愁㊁少乐㊁少喜㊁少怒㊁少好㊁少恶,则通达了情志养生之要领,做到了较高境界的心灵养护㊂3.4 食饮有节调养精气精神饮食调养即是根据人的体质㊁所处环境和时节,调整饮食内容和结构,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也称为 食养”㊂如果食物与药物相互配合,一同入膳,制作成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功能性膳食,则成为 药膳”[14]㊂中医食养历史悠久,‘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曰: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㊂”‘素问㊃脏气法时论篇“曰: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㊂”中医还有 药食同源”的理论,将既可入药又可作为食材的品类纳入,广泛用于食养保健,‘内经“中就载有8首药食并用的方剂[15]㊂道家对饮食调养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习惯,包括饮食量㊁进食时间等;二是对五味的功效和食疗作用的阐释㊂首先,道家主张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东晋葛洪曾说: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避免过饮过食是道家的饮食规律和习惯,这种饮食习惯的倡导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饮食有节”㊂饮食有节要求人们不仅要合理搭配饮食,还要注意进食的时间㊁分量㊁饮食卫生,克服口味偏好,防止过饥过饱等[16]㊂其次,道家也充分认识到饮食五味的调养作用,在‘内经“饮食养生理论上的投射体现为对 谨和五味”的尊崇㊂唐代孙思邈强调饮食要 知食宜”,还在‘千金要方“中设立 食治”篇,并有 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等著名食疗言论,可见对食养食疗的推崇与重视㊂元代丘处机所著‘摄生消息论“中也有对四季五味调养不同脏腑的详细论述㊂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多将食疗作为养生治病首选㊂此外,道家还有炼丹㊁服石等养生方法,时至今日,科学技术证明许多 仙药” 金丹”多是有毒的化合物,已然淡出了道家食养的主流㊂4 结语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对中医养生观有重要启发㊂道家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而且衍生出多种中医养生的具体方式方法㊂道家所提倡的 道法自然” 虚无无为” 冲气为和” 崇阴尚柔”,引申出一系列养生哲学,正是在这些养生观念和理论指导下,才涌现出导引按跷㊁呼吸吐纳㊁静心节欲㊁调畅情志㊁饮食疗养等诸多养生方式㊂其中 道法自然”思想更是贯穿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始终㊂中医养生所追求的就是 精㊁气㊁神”与 形(机体)”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道家思想融洽无间㊂中医养生观继承了道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对中医养生方式方法的挖掘和深入理解必能有助于摄生保健㊁益寿延年㊂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的当下,这种注重自然之法和内在精神调摄的养生观值得后学者继承,并创新出更繁茂㊁多元的养生之道㊂参考文献[1] 金蒙蒙.老庄养生思想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2] 林文钦,许利彰.道家养生思想析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5):21⁃33.[3] 刘柳青.老庄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446⁃448.[4] 程记伟,白宇,蔡定芳.‘黄帝内经“养生方法的整体观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719⁃2720.[5] 白延辉.道家无为观的思想内涵㊁诠释倾向与现代价值[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3(3):75⁃82.[6] 贺璋瑢.‘老子“的性别意识及其历史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111.[7] 范奇鑫,臧守虎.道家尚阴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6):657⁃660.[8] 黄圣耀.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9] 杨尚运.传统导引养生术健身养生功能与当代价值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199,201.[10] 刘东祥.‘黄帝内经“道家哲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11] 白世敬,李峰,刘燕,等.道学对中医情志养生理论形成及发展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8):642⁃644.[12] 赵洋.结合道家性命双修思想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观[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13] 焦丽璞,薛芳芸,穆俊霞.论道家 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0(3):162⁃164,222. [14] 陈沛沛,项平.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62⁃64.[15] 刘亭宇,李东侠,施洪飞.中医营养术语溯源及与中医㊁养生㊁现代营养相关性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111⁃114.[16] 李永亮,唐振宇,曹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53⁃55.(收稿日期:2020⁃04⁃02)(本文编辑:韩虹娟)。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有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传统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医道观念、药物疗法、医疗机构等方面,探讨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医道观念传统医学的医道观念,强调治病救人的为人情怀,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诊断,更强调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而这种观念正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简朴、无为的生活,认为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医学渐渐形成了“四气调神,五脏安和”的理论体系,即通过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化气的目的,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二、药物疗法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身体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宇宙,沟通了天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道家文化中有很多与自然、与天地相关的概念和方法。

这些概念与方法也被应用到了传统医学中,特别是在药物疗法领域。

传统医学中很多的中药材都与道家文化相关,如枸杞、人参等,这些植物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其特点是具有温、补、益气的特性。

这些概念反映在中药方剂中,许多中药配伍使用以温补为主,以收敛和滋养为辅。

而且,在药物疗法中,还常常应用一些自然物质,如石法曾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和“闻”就反映了道家文化中注重自然的特点。

三、医疗机构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因此,道家文化中没有只注重治疗疾病的医院,而是更多的是把医学融入日常生活中。

例如,流传至今的道教宫观里,除了功夫、修行之外,还有治病的医术,称为“道药”。

这些医术能够应用于传统医学中,说明了道家文化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

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

*导读: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

本文介绍了……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

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

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

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

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

公元前21年9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公元前21年5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

(《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

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

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

(《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

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

道教中的服食养生

道教中的服食养生

道教中的服食养生自古医道不分家,许多著名的医家同时也是有名的方外术士。

像著名的葛洪、孙思邈其实都是道士。

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教中的服食养生,供大家参考。

道教药饵服食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中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和药物,来达到长生久驻的目的。

道教服食,包含养生和成仙两大内涵,照葛洪的看法,服食药物分草木之药和金石之药。

草木之药的功效在于“救亏缺”,亦即治病补养,而金石之药的功效在于不死成仙。

又照《抱朴子》和《博物志》所引《神农四经》的说法,服食的药饵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药令人身安命延,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所谓“救亏缺”,意在补养元气、滋阴壮阳、调利五脏、和荣精血以及治病疗疾。

所谓服食金丹羽化登仙是早期道教的炼养之术,在实践中逐渐被道教养生家所抛弃。

道教养生家着重研究那些有明显补养功效的药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服食养生学。

如《太玄宝典》论茯苓之制法服法:“服之得法,能生神明,轻便四肢。

茯苓末之烂,研青松叶水和煮之,惟茯苓碧绿色透为度,暴干以末,蜜和丸,日三服如橡子大,清旦水下。

通神不老不饥,辟谷去五味。

服之三百日,体生青毛,无寒暑。

更加梨子,无暑,加浮萍,无寒矣。

”该书还指出:柏木仁可以秘精不泄,椒子可以通神明目,甘菊可以生精益髓,地黄可以荣血脉泽肢体。

并皆有配方与服法。

道教饮食养生俗语云:“药补不如食补。

”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

在古代养生家看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是说,药物的作用只在“攻邪”,而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必须服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

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李东垣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全在脾胃健旺,元气没有损耗,而达到这一点的根本就在于胃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补充进人体。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 阴阳平衡观念:道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五行学说: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

3. 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养生观念,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4. 整体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总之,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

道教中的药食养生

道教中的药食养生

道教中的药食养生*导读:自古医道不分家,许多注明的医家同时也是有名的方外术士。

像注明的葛洪、孙思邈其实都是道士。

道教与中医有着非常特殊的亲缘性关系。

……自古医道不分家,许多注明的医家同时也是有名的方外术士。

像注明的葛洪、孙思邈其实都是道士。

道教与中医有着非常特殊的亲缘性关系。

当然道家讲究养生、长生,对于药食养生明显就有着很深的研究。

其一,天人合一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哲学基础。

道教的药食养生理论是建立在将天与人相比附的基础之上的。

在道教看来,天地生人,人禀得天地之灵气,故最为天下贵。

既然人是天地之精华,那么利用天地间的最精华的矿物质、植物乃至动物自然可以达到滋润生命的目的。

由此,道教形成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药食养生观念。

与之同时,道教将天地理解为大宇宙,而人的身体则为小宇宙,主张顺天之则,根据四个季节的递嬗变化,吃相匹配的保健药物或者食物。

这些观念无疑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朴素思维的产物。

其二,阴阳五行是道教药食养生的核心理念。

阴阳五行说不仅为传统医学所接纳,也为道教所汲取。

道教不仅认为人体的疾病是阴阳不谐的结果,而且不同的药物或具阴性,或具阳性,运用之于人体,或者滋阴,或者壮阳。

五行不仅被对应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如五果、五谷、五畜、五菜;并且与人体之器官乃至主观感受相匹配,如五脏、五味。

在此基础上,五行学说与阴阳理论相结合被一起用来解释药食养生的道理。

《黄帝内经》认为五味按照阴、阳的不同属性被划分为两类: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

药食的使用如果能够保证阴阳平衡、五味调和,那么就能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其三,中和之道是道教药食养生的方法原则。

中和之道不唯儒家所独有,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和之道,在道教养生思想中根据人体、药食的属性,因时、因地合理地进行膳食。

进食的原则是无饥无饱,无多无少,无过无不及。

《抱扑子内篇极言》中提出的十二伤之一,就是食伤: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 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闭嗜欲,养生之 末也”。庄子在论述。养神”与。全形” 的关系时说: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 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 动则平,郁闭而不流变不能清”(《庄子·刻 意》)。老庄的这些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 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 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 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 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 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 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 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 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 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 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 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 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 不安。
才能长命百岁。又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 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意思是说能够顺应四季变化而 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的人,就不会患疾病, 即所谓“得道”。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聪明 人,反之则是糊涂人。
2有关“治未病"的观点 老子日: 。知,不知,尚矣l不知, 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 病,以其病病。”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很渊博 了,还总是认为不足的人是最高尚的。自己 明明知之甚少,还要装作知识渊博的人就会 不断出毛病。只有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 不要出毛病的人.才不会出毛病。圣人之所 以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 时鞭策自己不要出毛病,所以不会发生毛 病。还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这些论述原是社会学的理论,被《黄 帝内经》引用变成中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 《黄帝内经》称: 。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一个有道的 聪明人知道不要等有了病再来治疗,一个国 家也不要等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如果一个 人等到有了病再来用药进行治疗,一个国家 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就像感觉到渴了 才想起去挖井,已经发生了战争才想起去铸 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l

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道教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在理论上对医学进行了探讨,还在实践中对医疗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道教哲学对医学理论的影响道教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哲学观念,这些观念被运用到医学理论中,影响了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疾病是阴阳失调所致,治疗上则通过调理阴阳来恢复健康。

此种观念与道教哲学中阴阳调和的思想相契合,体现了道教对医学理论的影响。

道教仪式对医疗实践的启示道教注重仪式和养生保健,其独特的养生方法与药膳疗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道教强调起居饮食的调养,讲究调整饮食结构和作息时间,这些养生方法被吸收并发展为中医养生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道教文化对医学人文关怀的贡献道教强调心灵的平静和修养,提倡慈悲仁爱的精神。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医学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

中医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注重医者的慈悲心态和患者的心理疏导,这与道教弘扬的仁爱理念相契合,体现了道教文化对医学人文关怀的贡献。

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所体现,还在医疗实践和人文关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教的哲学观念、养生方法以及人文关怀理念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丰富了中华医学的内涵,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融入到医疗实践和人文关怀中,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探析

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探析

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探析
王燕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17)8
【摘要】@@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的联系比较密切,道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家重视人的生命健康,道家养生具有鲜明的特点,认为养生就是修道,在修道思想中养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总页数】2页(P920-920,922)
【作者】王燕平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老庄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2.中国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探析
3.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4.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5.先秦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草纲目》医道服食养生探析

《本草纲目》医道服食养生探析

《本草纲目》医道服食养生探析摘要:医道服食养生是在医道融通的视域下,道家与医家共同使用的服食养生之术,其内涵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实施饮食、服药、服气、服符、辟谷,以达到除病延年养生之功效,最终实现生与道的合一。

结合对医道服食养生内涵的理解,《本草纲目》医道服食养生可分为饮食、服药、服气、辟谷四个方面,饮食养生提倡粥养与水养,服药养生多为草木药,服气养生包括服内气与外气,辟谷养生尤可除三尸九虫。

关键词:本草纲目;中医;道家;服食;养生《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嘉靖三十一年到万历六年,参考书籍八百余家,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历时约三十载而著成,该书以纲目为例,开创了新的本草体系,全书共五十二卷,约一百九十万字,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方一万余首,《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医药领域的跨时代著作,同时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丰厚的道家[1]服食养生文化,本文从医道相融角度,总结《本草纲目》服食养生之法。

1医道服食养生内涵自古以来,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之说,中医与道家有着不解之缘,始自《内经》有云:“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2]《老子》、《庄子》、《易经》及阴阳五行哲学贯穿于《内经》中,而大凡修道之士,为济世救人、长生久视、成仙证真,多以道论医,娴谙于医术,《道藏》中医药文献所占篇幅70%以上[3],道法与医术早已相融互渗,结成医以道行、道以医显的血肉关系,而道家和医家共同使用的服食养生之术,可以统称为医道服食养生。

然而究服食之术,内涵则不尽相同。

《尚书》云:“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4]此处服食泛指服用一般饮食物,后服食成为战国方士用于养生之法,与行气、房中术同时兴起,成为三大方术之一的专用词,其服食内容多为“仙药”,《史记》中载有方士“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5],《列仙传》中提到吕尚“服泽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6],《汉武帝内传》中谓芝草“为太上之所服、有得食之,后天而老”[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
*道教医学与道医
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前两类和后两类总数大体相埒。

方技略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可见汉代无论学者还是官方,都把医药、房中、养生看作是方士之技、方士之术。

而医家有时也直接被称为方士。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此处所言方士即医生。

房中养生、神仙服饵与医经、经方一样,逐渐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家关于生命、精、气、神以及养生、炼丹的理论,在历代医籍中多有反映。

汉代道家神仙方术的兴盛,与帝王对方士的优遇密不可分。

《汉书郊祀志》载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官职,《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教授者遣诣京师,所言本草即被诏的本草官。

这些人大多兼有方术和医药的双重知识。

一方面,他们从长期的炼丹过程中获得有关化学与金属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使他们孜孜于医药、针灸、导引、按摩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而作为性养生的房中术,也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此,他们从经方中获得药物治疗知识,从神仙著作中获得药物养生的知识。

这些内容与当时不断增加和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一起,构成了《神农本草经》基本框架。

随着后世本草与方剂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的理论体系早已被突破。

但其在道家养生思想与方药的影响下构筑起来的养生保健体系,却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东汉道教兴起之后,道教性命双修与服食对中医本草学的影响愈加突出和明显,各代本草著作或方剂著作中,往往单列养性、神仙服饵、辟谷之类的部类。

例如,唐代孙思邈作为道医的代表,其著作也被后世收入《道藏》。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养性一卷,列居处、调气、按摩、服食、房中补益诸篇;在《千金翼方》中,列养性、辟谷、退居、补益诸卷。

暂不论其理论成就,单从两书所收100余首服食养生方,就可看出其明显的道家养生方术色彩。

*道教神仙服食与中医养生
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炼丹服食成为一时风气。

不仅仅是修道之人,从帝王贵胄,到大夫士人,都追求服食成仙。

《古诗十九首》有云: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正是当时写照。

大体说来,魏晋隋唐时期,人们以服石为主,最常用的是五石散。

其主要原料是钟乳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硫磺之类。

因为以矿石为主组成,故名五石散。

五种矿石均属温热之性,具有温阳益气助火作用,常服此药,会全身发热,精神狂躁,需要寒饮、寒衣、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故又名寒食散。

该方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之得宜,尚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对于体健身壮者,久服此药,必然会致重疾乃至死亡。

历史上从帝王到文人名士,因此而殒命伤身者绝非鲜见。

唐宋以后,滥用金石类药物养生求仙的弊端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所认识,草本药物取代金石类药物而成为养生抗衰方的主要成分。

宋元时期广大医家对能够抗衰延年的药物和方剂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服食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变化也体现于当时编纂的各种医药著作中,硫磺、丹砂、钟乳、石英等金石类服食方药被草本类的养生服食方所代替。

宋太宗敕修、道医王怀隐主持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和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官修的《圣济总录》都列有神仙服食方。

主要的服食药物有:黄精、地黄、天门冬、杏仁、松子、松叶、茯苓、胡麻、枸杞、白术、鹿
角、菊花、菟丝子、仙茅、芍药、灵芝、泽泻等。

这些药物,大多有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安神或温阳填精的作用,是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衰老药物。

虽然仍冠以神仙服饵之名,但更多地不是为了成仙,而是着眼于保健延年了。

正如《圣济总录》神仙服饵门所说:神仙服饵草木,必取其柯叶坚固、形质不变,若松柏茯苓之类,其意盖以延年益寿为本。

至于其他,非具五行之秀,则必备四气之和,反映了当时服食选药的基本思想。

虽然仍不免言及烹沙炼石、吐纳清和、斩除三尸之类,但已非主流了。

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在撰写《饮膳正要》时,也专列神仙服食一篇,其中列方35首。

这些方子大多精选自历代修炼养生的专著,如《抱朴子》《神仙传》《食疗方》等。

《饮膳正要》中有许多处方可谓历代养生方的精华。

如著名补益方琼玉膏,最早见于宋代翰林学士洪遵的《洪氏集验方》,名铁瓮先生神仙秘法琼玉膏,显然与道家方术有关。

元许国桢《御药院方》所载,与洪氏书相同,可谓谨遵古法。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更列为神仙服食之首方。

清代宫廷档案中也对该方的配制、保存、服法、禁忌等做了详细规定。

据称常服此方,可有填精补髓,补虚损,除百病之功用,能使发白转黑,齿落更生。

雍正常服此药,并作为赏赐权臣的珍品。

清宫中许多补益长寿方,如慈禧长春益寿丹、保元益寿丹及乾隆固本仙方等,均以琼玉膏为组方基础。

总之,服食方不可一概而论,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能够滋补身体、抗衰防老的方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为中国道教协会《道医集成》编纂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振国、刘鹏单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