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及心肺复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源性猝死及心肺复苏
江干医院
李杨
心源性猝死
以心脏骤停的特征为基础,出现 症状后一小时内未预料到的心脏 原因死亡。
心脏骤停的表现:室颤,心室静 止,电—机械分离。
流行病学
年龄:高发年龄在45-75岁之间
性别: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病史:大多数病人有既往心血管病史 多发季节:冬季,气温越低,冠心病猝死发生越多 多发时间:周一,凌晨至午后发生较多
心肺复苏对象:
心脏骤停→猝死 心源性猝死 (SCD)是因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发生时在急性症状开始1h以内突然意识丧失。既往 可有或无心脏病史,猝死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无法预知。
成功的关键:
速度
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 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4分钟内初级心肺复苏,8分钟内高级心肺复苏
多发地点:家、送医院途中、公共场所 %
诱因:情绪激动和劳累最常见
先兆症状
胸痛胸闷 70% 提示不稳定的心肌缺血
心悸 38% 提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晕厥
30% 提示严重心律失常或严重心肌缺血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长期危险因素:可以引起冠心病 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 症,吸烟和超重等。
近期危险因素:6个月内的心肌梗 塞,梗塞后心绞痛,各种器质性 心脏病合并的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
有氧气供应(>40%),潮气量可减至7 ml/kg(400~600ml),1~2秒钟内送 入
换气充足的表现是可见到胸部起伏,呼 气时可听到或感觉到气流。
初级心肺复苏
救生呼吸
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两次进气期间应使气体彻底呼出
起初换气未成功→将头重新调整位置→ 再作尝试换气→仍不能换气→应行气道 异物处理
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包括AMI、OMI、不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性 心肌缺血等。
冠状动脉栓塞(如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冠状动脉炎 高血压病 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右室心肌病等 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病变 预激综合症心房纤颤、旁道前传 长QT间期综合症 夹层动脉瘤 急性肺栓塞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
心肌缺血
心脏电生
理状态
心肌瘢痕、室壁瘤、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损伤
不稳定
频发室早
室扑 室颤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多源室早
心室
心衰
停搏
成对室早
电机
RranT
械分
电解质紊乱,药物
短阵室速
离
不适当治疗干预
致心律失常作用
持续室速
心肺复苏
概念:
指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停止、心脏骤停,及时有效 地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使循环和呼吸恢复, 这些措施称心肺复苏。
——无意识、无呼吸者先行两次救生呼吸 ——进行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技术
使患者去枕,仰卧在硬板床上。 术者身体前倾,左手掌放置于胸骨中下段1/3交
界处,右手压在左手背部,两手交叉重叠,双手 的重心必须在一条垂直线上
胸外按压技术
两手借助身体的重量向下按压,按压过程中始终保 持肘关节伸直,不要弯曲;双肩、上臂、前臂与双 手应保持为一条向下垂直的直线,这样就可使双肩 的力量直接作用到胸骨上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在 BLS 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电技术(除颤或起 搏)来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以维持生 命活动。
延续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 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初级心肺复苏
定义:支持基础生命活动,为重要脏器供氧 重要性:
直接关系到心脏骤停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级心肺复苏
操作顺序
评估意识状态 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 心肺复苏的ABC
——A: Airway 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救生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D”除颤
面罩加压人工呼吸法
将病人的体位按以上方式摆放妥当,呼吸道清理 通畅。
呼吸囊一端接通氧气,一端接通面罩,并将面罩 按压在病人的口鼻处。
一人负责固定病人的头部,将面罩按紧在病人的 口鼻处,以避兔周边漏气,另一人持续挤压呼吸 气囊,面罩内加压注人氧气。
人工挤压气囊的频率为每分钟12~16次左右。 呼吸囊与面罩的接口处有一活瓣,可防止呼出气
体被重新吸人到气囊中。
初级心肺复苏
救生呼吸
无氧气供应,潮气量10ml/kg(700~ 1000ml),在2秒钟内送入
避免胃扩张
单纯进行救生呼吸,每分钟10~12次 (插管后应以12~15次/分),间隔4~5 秒一次,频率过高会降低冠脉灌注压
初级心肺复苏
人工循环
评估: 检查有无循环的征象(呼吸、咳嗽、身体移
动) 非专业抢救者不要求判断有无脉搏 卫生保健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 颈动脉、股
动脉) 胸外按压:
除颤往往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室性快速性 心律失常在成人心脏骤停中最常见。若未能在8-10 分钟内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必将造成永久性大脑 损害
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
完整的心肺复苏包括
基础生命支持(BLS):此措施主要是 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人工循环,以保 证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支持 基本生命活动。
心源性猝死分类
1、心律失常性猝死 是指无致死性循环衰竭情况下,骤然的
意识丧失和脉搏消失。是心源性猝死最常 见类型。 2、循环衰竭性猝死 ①由外周循环衰竭所致,如夹层动脉瘤破 裂; ②由心肌泵衰竭所致,如急性左心衰、心 源性休克。
心源性猝死的 发生机制
AMI、不稳定心绞痛、 缺血-再灌注损伤、 高血压心肌肥厚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初级心肺复苏
适应症
呼吸停止:溺水、卒中、气道异物、 烟熏、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创 伤、心肌梗塞、昏迷等
心脏骤停:室颤、室速、心脏静止、 电机械分离
如何判断心脏骤停
1. 意识丧失,深昏迷,呼之不应 2. 大动脉搏动摸不到 3. 叹气样呼吸或呼吸停止 4. 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5. 紫绀
垂直下压,深度4~5cm 下压后迅速完全放松,以利血液回流至胸腔 放松期手不要离开胸壁,减少对胸骨的冲击力 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产生有效灌注压 频率:100次/分 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抢救,按压与呼吸比均为15:2
江干医院
李杨
心源性猝死
以心脏骤停的特征为基础,出现 症状后一小时内未预料到的心脏 原因死亡。
心脏骤停的表现:室颤,心室静 止,电—机械分离。
流行病学
年龄:高发年龄在45-75岁之间
性别: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病史:大多数病人有既往心血管病史 多发季节:冬季,气温越低,冠心病猝死发生越多 多发时间:周一,凌晨至午后发生较多
心肺复苏对象:
心脏骤停→猝死 心源性猝死 (SCD)是因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发生时在急性症状开始1h以内突然意识丧失。既往 可有或无心脏病史,猝死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无法预知。
成功的关键:
速度
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 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4分钟内初级心肺复苏,8分钟内高级心肺复苏
多发地点:家、送医院途中、公共场所 %
诱因:情绪激动和劳累最常见
先兆症状
胸痛胸闷 70% 提示不稳定的心肌缺血
心悸 38% 提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晕厥
30% 提示严重心律失常或严重心肌缺血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长期危险因素:可以引起冠心病 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 症,吸烟和超重等。
近期危险因素:6个月内的心肌梗 塞,梗塞后心绞痛,各种器质性 心脏病合并的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
有氧气供应(>40%),潮气量可减至7 ml/kg(400~600ml),1~2秒钟内送 入
换气充足的表现是可见到胸部起伏,呼 气时可听到或感觉到气流。
初级心肺复苏
救生呼吸
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两次进气期间应使气体彻底呼出
起初换气未成功→将头重新调整位置→ 再作尝试换气→仍不能换气→应行气道 异物处理
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包括AMI、OMI、不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性 心肌缺血等。
冠状动脉栓塞(如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冠状动脉炎 高血压病 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右室心肌病等 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病变 预激综合症心房纤颤、旁道前传 长QT间期综合症 夹层动脉瘤 急性肺栓塞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
心肌缺血
心脏电生
理状态
心肌瘢痕、室壁瘤、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损伤
不稳定
频发室早
室扑 室颤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多源室早
心室
心衰
停搏
成对室早
电机
RranT
械分
电解质紊乱,药物
短阵室速
离
不适当治疗干预
致心律失常作用
持续室速
心肺复苏
概念:
指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停止、心脏骤停,及时有效 地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使循环和呼吸恢复, 这些措施称心肺复苏。
——无意识、无呼吸者先行两次救生呼吸 ——进行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技术
使患者去枕,仰卧在硬板床上。 术者身体前倾,左手掌放置于胸骨中下段1/3交
界处,右手压在左手背部,两手交叉重叠,双手 的重心必须在一条垂直线上
胸外按压技术
两手借助身体的重量向下按压,按压过程中始终保 持肘关节伸直,不要弯曲;双肩、上臂、前臂与双 手应保持为一条向下垂直的直线,这样就可使双肩 的力量直接作用到胸骨上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在 BLS 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电技术(除颤或起 搏)来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以维持生 命活动。
延续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 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初级心肺复苏
定义:支持基础生命活动,为重要脏器供氧 重要性:
直接关系到心脏骤停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级心肺复苏
操作顺序
评估意识状态 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 心肺复苏的ABC
——A: Airway 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救生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D”除颤
面罩加压人工呼吸法
将病人的体位按以上方式摆放妥当,呼吸道清理 通畅。
呼吸囊一端接通氧气,一端接通面罩,并将面罩 按压在病人的口鼻处。
一人负责固定病人的头部,将面罩按紧在病人的 口鼻处,以避兔周边漏气,另一人持续挤压呼吸 气囊,面罩内加压注人氧气。
人工挤压气囊的频率为每分钟12~16次左右。 呼吸囊与面罩的接口处有一活瓣,可防止呼出气
体被重新吸人到气囊中。
初级心肺复苏
救生呼吸
无氧气供应,潮气量10ml/kg(700~ 1000ml),在2秒钟内送入
避免胃扩张
单纯进行救生呼吸,每分钟10~12次 (插管后应以12~15次/分),间隔4~5 秒一次,频率过高会降低冠脉灌注压
初级心肺复苏
人工循环
评估: 检查有无循环的征象(呼吸、咳嗽、身体移
动) 非专业抢救者不要求判断有无脉搏 卫生保健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 颈动脉、股
动脉) 胸外按压:
除颤往往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室性快速性 心律失常在成人心脏骤停中最常见。若未能在8-10 分钟内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必将造成永久性大脑 损害
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
完整的心肺复苏包括
基础生命支持(BLS):此措施主要是 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人工循环,以保 证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支持 基本生命活动。
心源性猝死分类
1、心律失常性猝死 是指无致死性循环衰竭情况下,骤然的
意识丧失和脉搏消失。是心源性猝死最常 见类型。 2、循环衰竭性猝死 ①由外周循环衰竭所致,如夹层动脉瘤破 裂; ②由心肌泵衰竭所致,如急性左心衰、心 源性休克。
心源性猝死的 发生机制
AMI、不稳定心绞痛、 缺血-再灌注损伤、 高血压心肌肥厚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初级心肺复苏
适应症
呼吸停止:溺水、卒中、气道异物、 烟熏、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创 伤、心肌梗塞、昏迷等
心脏骤停:室颤、室速、心脏静止、 电机械分离
如何判断心脏骤停
1. 意识丧失,深昏迷,呼之不应 2. 大动脉搏动摸不到 3. 叹气样呼吸或呼吸停止 4. 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5. 紫绀
垂直下压,深度4~5cm 下压后迅速完全放松,以利血液回流至胸腔 放松期手不要离开胸壁,减少对胸骨的冲击力 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产生有效灌注压 频率:100次/分 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抢救,按压与呼吸比均为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