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液,胆汁,胰液的作用
人体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
人体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作者:蒋美琼杨义来源:《中学生物学》2008年第01期1唾液唾液近于中性,pH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 L,其中约有99.4%是水,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物(K+、Na+、Ca2+)等。
唾液的清洁作用:唾液在口腔里经常流动,可以起到机械清洗作用,足以减少口腔内的污物和致病因子,保持牙齿和口腔的清洁,有利于防病。
医学文献记载,凡唾液分泌量大的人,其患龋率较低,而很多患龋率高的人,则常有唾液分泌量过低的现象。
唾液的防御能力:唾液的酸碱度和含钙量的变化,既可影响牙周疾病的防御力(因牙周的炎性细菌适于在碱性溶液中滋生;而含钙量高,则能促成牙结石的沉积,从而增强了对牙周疾病的刺激作用),也可影响龋病的防御力(因酸度增强,使龋病因素更趋优势,导致牙齿脱矿加重;而含钙量高,则又可促进牙齿脱矿区的再矿化)。
唾液的抗菌作用:口腔经常存在着大量细菌,但口腔内的伤口很少有感染。
唾液不仅含有溶菌酶的物质,能阻抑空气或水中的多种细菌的生长,而且也含有其他抗菌因子,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能阻止细菌的附着,抑制其生长,甚至也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此外,唾液含有淀粉酶,有助于消化食物中的淀粉;唾液具有润滑作用,便于吞咽食物;唾液能帮助口腔软组织受伤区域的血液凝结,增加受伤区域的小血管的渗透能力,吸引白血球至受伤区,促进伤口愈合等。
2胃液胃液是胃腺各种细胞分泌的混合物。
幽门部的胃腺由黏液细胞组成,能分泌碱性黏液,其中不含消化酶。
胃底和胃体部又称泌酸腺区,其面积占全胃的2/3或4/5,此区胃腺主要由3种细胞组成: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主要分泌盐酸,还能产生“内因子”——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一种物质;颈黏液细胞,能分泌黏液。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值约为0.9~1.5。
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约1.5~2.5 L。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三种重要消化液体,它们在消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讨论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液是由胃腺分泌的消化液,主要由水、胃酸、胃蛋白酶和黏液组成。
胃酸主要由胃壁的壁细胞分泌,其主要成分是盐酸(HCl),占胃液总成分的98%。
胃酸的主要作用是使胃液保持酸性环境,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和杀灭入侵的病原菌。
胃蛋白酶主要由主细胞分泌,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较小的多肽链和氨基酸。
黏液由颈部细胞分泌,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以免被胃酸腐蚀。
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主要由水、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激肽组成。
胰蛋白酶主要由胰管细胞分泌,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链和氨基酸。
胰淀粉酶主要由胰岛细胞分泌,可以将淀粉和糖分解为葡萄糖。
胰脂肪酶主要由胰腺尾部的细胞分泌,能够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胰激肽是一种荷尔蒙,可以刺激胰腺的分泌,并调节胰岛素和葡萄糖的代谢。
胆汁是由肝脏合成并存储在胆囊中的消化液,主要由水、胆汁酸、胆红素、胆固醇和溶解消化酶的黏液组成。
胆汁酸是胆固醇合成的产物,具有使脂肪乳化和吸收的作用,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
胆红素是红细胞衰老后产生的代谢产物,经肝脏转化为胆红素胆盐,降低红细胞衰老对肝脏的负荷。
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也是胆汁酸的前体物质,参与脂类的代谢。
胃液、胰液和胆汁在消化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
当食物进入胃部时,胃液通过胃酸的作用部分消化蛋白质。
食物继续通过胃部进入小肠时,胃液的酸性环境会激活肠激肽的分泌,刺激胰腺分泌胰液。
胰液中的酶能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使其能够被肠道吸收。
同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排入小肠,胆汁中的胆汁酸能够使脂肪乳化为细小的脂肪颗粒,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方便胰液中的脂肪酶分解脂肪。
胆汁还能帮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和胆固醇的摄取。
总结起来,胃液的主要作用是开始蛋白质的消化,胰液的主要作用是继续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而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动物的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
动物的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动物的消化系统是指动物身体内负责将摄入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并吸收的一系列器官和组织。
它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动物的消化系统及其与营养吸收之间的关系。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肝脏和胰腺等器官。
每个器官都有特定的功能,共同协作完成食物的分解和吸收过程。
1. 口腔:口腔是食物消化的起始点。
在口腔中,牙齿通过咀嚼和磨擦食物,使其变得更易于消化。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酶类,如淀粉酶,可以开始淀粉的消化。
2. 食道:食道将咀嚼后的食物从口腔传输到胃部。
食道的壁由平滑肌组成,具有波状收缩运动,促进食物的顺利传输。
3. 胃:胃是消化过程的第一个主要器官。
胃分泌胃液,其中包含消化酶和胃酸。
胃酸的存在有助于消灭食物中的细菌,并提供适宜的酸碱度环境,以便胃酶的活性。
胃的收缩运动将食物搅拌成半液体的混合物,称为胃内容物。
4. 肠道: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它分为空肠、十二指肠和回肠。
小肠内壁有细胞上皮,并长有许多绒毛和肠壁腺体。
这些绒毛和腺体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促进了养分的吸收。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5. 肝脏和胰腺:肝脏和胰腺是消化系统中的两个重要附属器官。
肝脏产生胆汁,胰腺分泌胰液。
胆汁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进一步分解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在食物经过消化系统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后,这些分子被吸收进入动物的血液或淋巴中,从而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1. 蛋白质吸收:在小肠壁上的绒毛上有许多微绒毛,增加了吸收表面积。
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的帮助下,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吸收进入细胞内。
进入细胞后,氨基酸被运输到不同的组织,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
2. 碳水化合物吸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被分解成葡萄糖分子。
葡萄糖通过胰岛素的调节,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进入细胞。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知识点丰富,有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一节课授课任务量多,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全面知识,掌握困难,所以本节主要突破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实验课,模拟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本节课深入人体器官,从直观到具体化,学生不能看见或触摸到具体结构,常规教学只能停留在图片展示,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可视化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基本概念,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通过微课学习,基于教材构建消化系统概念。
2.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情景化,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应用问题。
3.尝试运用大单元教学思路,运用问题串串联人体各器官功能,培养物质能量观。
4.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5.培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解读曲线的能力6.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7.通过了解消化吸收过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1.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特别是小肠的结构与食物吸收之间的联系。
3.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同课异构1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实验课,问题串导入新课,什么是消化?什么器官可以分泌消化液?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胃腺、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有消化食物的酶。
二、消化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三、消化腺外腺(有专门导管):唾液腺、肝脏、胰腺。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食物的消化与吸收》PPT(第二课时)
A.大肠上部
B.小肠上部
C.胃的入口处 D.食道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一条消化道和 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
消 化 系 统
口腔
咽Leabharlann 食道消化道 胃消小肠 大肠
化
肛门
系
唾液腺 分泌 唾液 进入 口腔
统
胃腺 分泌 胃液 进入 胃
能
加快物质的运输。
5、小肠是消化道最长是一段。
既有消化也有吸收功能
(三)消化系统具有的三大主要功能: 1.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2.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 3.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03 本课小结
(一)食物的消化:
消化:人体将食物(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 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脂肪酸
消化终产物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二)营养成分的吸收:
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和一些不需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 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消化道 胃 小肠
大肠
吸收的营养成分 少量水、无机盐和酒精 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
可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 胃、小肠、大肠。
4. 各器官吸收的物质
胃的吸收
小肠的吸收
能吸收葡萄糖、 氨基酸、甘油 和脂肪酸,以 及大部分的水、 无机盐和维生 素。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小肠壁适应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结构特点
⑴长度长,人体的小肠 5~6米。
4.2消化与吸收动物解剖生理
一、瘤胃的微生物消化
1.瘤胃微生物及其生存条件
a.瘤胃内环境---可连续接种和高效率的活体发酵罐 营养物质、温度(39-41℃)、渗透压、PH值、高度乏氧等。
b.微生物种类和作用 纤毛虫--微型反刍动物 (60-180万/g ,发酵糖类,降解蛋白) 细菌----150-250亿/g,降解碳水化合物,合成蛋白和VB。 厌氧真菌---分解纤维素 共生关系
2.胃蛋白酶原
⑴ 来源:由主细胞分泌 ⑵ 作用:
胃蛋白酶原 胃酸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蛋白眎、胨
3.内因子
⑴ 来源:壁细胞分泌 ⑵ 成分:糖蛋白 ⑶ 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⑷ 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 胞性贫血。
4.粘液和HCO3-
⑴ 来源: 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 HCO3-主要由胃粘膜非泌酸细概述 02 各器官消化过程 03 营养物质吸收
0301 消化与吸收概述
消化: 食物经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 作用被分解的过程。
吸收: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无机盐通过消化 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方式
1.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 拌和推进的过程。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图
02
各器官消化过程
一、口腔消化 二、胃内消化 三、小肠消化 四、大肠消化
一、口腔消化
(一)采食和饮水 (二)咀嚼 (三)吞咽 (四)唾液及其作用
(四)唾液的生理作用
(1)浸润饲料,利于咀嚼。 (2)溶解饲料中的可溶性物质,刺激舌的味觉感受器,引起食欲。 (3)清洁口腔。 (4)进入胃无腺部或反刍动物瘤胃后,可维持该部中性或碱性环境, 有利于微生物和酶对饲料的发酵作用。 (5)猪等动物的唾液中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糊精和麦芽糖。 (6)反刍动物唾液中含有相当量的尿素,可被瘤胃内细菌利用,合 成菌体蛋白。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胃酸与胃溃疡 形成的关系
胃酸增多
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主要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pH=2.0~3.5
蛋白质
3.黏液和HCO3-
(1)黏液
表面上皮细胞 黏液颈细胞 贲门腺 幽门腺 作用:润滑、保护胃黏膜 (2)HCO3- 糖蛋白
主要由胃黏膜非泌酸细胞所分泌
胃液的成分及作是pH为0.9~1.5,无色呈酸性的液体
成人每天分泌量为1.5~2.5L
胃液的主要成分: 盐酸 黏液 内因子 即胃酸
胃蛋白酶原
胃 酸 的 产 生
(2)胃酸的生理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 ②使食物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③杀菌; ④促进Ca2+和Fe2+的吸收; ⑤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胃酸对胃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 保护胃
① 溶解异物(杀菌) ② 激活胃蛋白酶原 ③ 使食物中的蛋白 质变性,有利于 小肠的吸收 ④ 使三价铁离子还 原成二价铁离子
• 胃酸过多在胃内发生腐蚀作用,会出现吞酸、反 胃、吐酸的现象,甚至造成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 疡的严重后果,是不可忽略的。
胃酸过少,就是胃中缺少盐酸,也就是胃液分泌 不足。无力负起消化与防腐制酵的工作,间接影 响肠之消毒力量,因此容易患肠胃病,也就是脾 胃虚弱,消化不良,中医称为胃呆,一股皆由与 缺乏营养所致,但实际原因非常复杂,治疗方法 要用补剂,促进增加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 消化性溃疡为全球性多发病,发病率为10% 到12%,多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是胃肠黏 膜被胃液消化形成的溃疡.该病的病因涉 及遗传,胃肠黏膜屏障破坏,幽门螺杆菌感 染,环境,药物,精神紧张和饮食不良习惯 等. • 发病基本机制:胃和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 害(致溃疡)因素和黏膜保护(黏膜屏障)因 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即损害因素增强和 (或)保护因素削弱.
胃液胆汁胰液颜色
正常的胆汁应该就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
呈黄色、清亮,24h分泌量800~1000ml,假如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的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混浊,说明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道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烂破裂而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服消炎药,或少量多次输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内冲洗等。
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
思想上要有预备。
肝细胞持续生成与分泌胆汁,在消化间期,胆汁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并被贮存,于消化期再排入十二指肠。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常成人每天分泌胆汁600~1200ml。
(一) 胆汁的成分与作用1. 胆汁的性质与成分肝细胞胆汁(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 pH值为7、8~8、6。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 pH值为7、0~7、4,胆汁颜色由胆色素的种类与浓度决定。
成分:无机物有水、Na+、K+、Cl-、HCO3-、;有机物有胆汁酸、胆色素、磷酯、胆固醇与卵磷脂。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bile salt),主要就是钠盐。
2. 胆汁的作用(1)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与卵磷脂等可作为乳化剂, 减小脂肪表面张力, 使脂肪裂解为直径为3~10um的脂肪微滴,分散在肠腔内,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 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可聚合形成微胶粒(micelle),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粒中, 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
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3) 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二).胆汁分泌与排出的调节引起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主要刺激物就是通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胆盐。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排泄废物:将食物残 渣和代谢废物排出体
外
吸收营养:吸收食物 中的营养物质,如蛋 白质、脂肪、糖类等
调节水分:调节体内 的水分平衡,保持身
体健康
消化系统的消化液
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能分 解蛋白质为多肽
唾液:含有淀粉酶,能分解 淀粉为麦芽糖
胆汁:含有胆盐,能乳化脂 肪,促进脂肪消化
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 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系统的消化功能
食物摄入:通 过口腔、食道、 胃等器官摄入
食物
消化吸收:通 过胃、小肠等 器官对食物进 行消化吸收, 转化为人体所 需的营养物质
废物排出:通 过大肠、直肠 等器官将食物 残渣排出体外
消化酶的作用: 各种消化酶参 与食物的消化 过程,如淀粉 酶、蛋白酶、
脂肪酶等
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
消化系统能够识别 和清除外来抗原, 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消化系统通过分泌 抗体和免疫细胞来
抵御病原体
消化系统与免疫系 统相互协作,共同
维护机体的健康
3
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
食物的消化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被牙齿咀嚼成小块
食物进入胃,被胃酸和消化酶分解成食 糜
食糜进入小肠,被消化酶进一步分解成 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食物进入口腔,通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 形成食团
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各处,供 细胞利用
食团进入胃,通过胃Leabharlann 和胃蛋白酶的作 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食物残渣进入大肠,通过细菌的作用, 形成粪便
小分子物质进入小肠,通过肠液和胰液的作用, 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完成消化系统 的排泄机制
胰液的作用
胰液的作用胰液的作用:在非消化期, 胰液很少分泌, 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开始。
食物刺激头、胃、肠各部感受器时均可引起胰液分泌。
其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与胃液分泌的调节一样,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可通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直接作用于胰腺细胞, 也可通过引起胃泌素释放, 间接引起胰腺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酶的含量很丰富, 水份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
2.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两种: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又称促胰酶素)。
(1)促胰液素是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刺激粘膜内的S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此激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 使其分泌大量的水份和碳酸氢盐, 对腺泡细胞分泌酶的促进作用很小。
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2)胆囊收缩素是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及其分解产物刺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粘膜, 引起粘膜中的Ⅰ细胞释放的又一种肽类激素。
其主要作用长期来认为是促进胆囊收缩和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所以又称它为促胰酶素。
在某种动物中胆囊收缩素也刺激胰腺分泌电解质和水。
资料表明, 对于胰腺的分泌, 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以及神经和激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加强的作用。
(3)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是胆囊收缩素的一个重要作用, 因而也称促胰酶素;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 排出胆汁。
胆囊收缩素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 它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4)影响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还有胃窦分泌的胃泌素、小肠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等, 它们在作用分别与胆囊的收缩素和促胰液素相似。
(5)资料表明, 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的, 前者以cAMP为第二信使, 后者则通过磷脂酰醇系统, 在Ca2+介导下起作用的。
(6)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即一个激素可加强另一个激素的作用。
食品营养学第二章消化.
四、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消化
水溶性维生素在动、植物性食品的细胞中以结合蛋白 质的形式存在,在细胞崩解过程中和蛋白质消化过程 中,被分解出来;
脂溶性维生素溶解于脂肪中,可随脂肪的乳化与分散 而同时被消化。
矿物质有些已是离子状态存在;有些矿物质结合在有 机成分上,往往在有机成分的消化过程中释放出来。
第三节 吸收
一些碳水化合物是不能被人体消化的,如大豆中的 绵子糖(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与水苏糖(二分 子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食品中纤维素、半纤 维素和一些植物胶。
二、脂类的消化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磷脂、固醇和固醇酯等)的总 称。 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中进行。小肠中存在着胰液、 胆汁与小肠液。胰液与小肠液中含有胰脂肪酶,可 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此外,磷脂酶可催化磷脂水解,胆固醇脂酶可催化 胆固醇酯水解。
粘膜
粘膜下层 圆形层 纵向层 结缔组织
食道
幽门括约肌
上皮
长茸毛
十二指肠
二、消化道活动特点
消化道的运动机能由消化道肌肉层的活动完成。消 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的肌肉是骨骼肌外, 其余均 由平滑肌组成,并有以下特点:
1.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 富于伸展性,能适应需要作很大的伸展,最长时 可为原来长度2~3倍。
酯化
脂蛋白形成
FA
TG
TG
FA
TG 三酰甘油酯
FA 脂肪酸
图.粘膜细胞吸收脂肪示意图
TG 淋巴 FA 门静脉
胆固醇的吸收:人体通常每日摄食胆固醇数十毫克至一克,主要来自 动物食物。流入肠腔的胆汁中约含胆固醇2~3克,称内源性胆固醇。 肠粘膜上皮细胞将三酰甘油酯等组合成乳糜微粒时,胆固醇也掺合在 内成为乳糜微粒的组成部分。 影响胆固醇吸收因素: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CoA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AT) 植物固醇如β-谷固醇、 纤维素等可影响胆固醇吸收。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精选课件
16
1、盐酸 胃液中的盐酸也称 胃酸,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盐酸 过程如下:(图6-5)。
是一个主动分泌的 过程。 H+ :由水分解产生, H+泵分泌 Cl-:经Cl-泵,与HCO3交换获得
精选课件
17
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 0~5mmol/h。
盐酸的最大排出量: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 出量为20~25mmol/h。Fra bibliotek精选课件
19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合成,无活性,在进餐或迷走神
经兴奋时释放入胃。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最适
pH为2.0)
(+)
作用:水解蛋白质为 䏡 和胨 , 也生成少量的
多肽和氨基酸。
精选课件
20
3、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与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
精选课件
21
4、黏液和HCO3-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有机物:黏蛋白、球蛋白、唾液淀 粉酶、溶菌酶
无机物:Na+、K+、Ca2+ 气体
精选课件
11
(二)唾液的作用
①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利于咀嚼、吞 咽和引起味觉
②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最适pH7.0)可使食 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③排泄功能 ④清洁和保护口腔 ⑤杀菌作用
精选课件
12
胃内消化
从功能上通常将胃分为头区和尾区。头区包括胃 底和胃体的上端,尾区包 括胃体的下端和胃窦(图
精选课件
7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作用有: ①分解食物中的复杂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性质胃液(gastric juice)胃内分泌物的总称。
包括水、电解质、脂类、蛋白质和多肽激素。
纯净胃液为无色透明液体,pH0.9~1.5,比重为 1.006~1.009,每日分泌量为1.5~2.5升,含固体物约0.3~0.5%,无机物主要为Na+、K+、H+和Cl-。
离子浓度随胃液分泌率而异,分泌率增加时,Na+浓度下降,H+迅速上升,最高可达150毫克当量/升,Cl-也稍有升高,而K+基本稳定。
H+和Cl-结合成盐酸。
有机物有胃蛋白酶原、粘液蛋白和“内因子”。
这些成分由胃粘膜层各种不同上皮细胞分泌,壁细胞分泌HCl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液的成分及作用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值约为0.9~1.5。
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约1.5~2.5L。
胃液所含的固体物中的重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
盐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又称胃酸。
胃酸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为游离酸;另一种为结合酸,即与蛋白质结合的盐酸蛋白质。
二者的浓度合称为总酸度,其中游离酸占绝大部分。
盐酸的分泌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H+浓度比血液中的高三、四百万倍,壁细胞分泌H+的过程必然是逆浓差的主动转运过程。
根据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知H+来源于壁细胞内物质氧化代谢所产生的水、H2O解离成OH-和H+。
H+借存在于细胞内小管。
膜上的H+泵的作用,主动转运入小管内,合成HCl所需要的Cl-来自血浆,它一部分是顺着浓度差弥散入壁细胞内,一部分则借载体转运。
当Cl-进入壁细胞后,则依靠细胞内小管膜上的Cl-泵,主动转运入小管内。
H+和Cl-在细胞内小管中形成HCl,然后进入腺腔(图8-4)。
壁细胞在分泌盐酸过程中所需能量来自ATP。
盐酸的作用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可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③盐酸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5.8.36.2.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由主细胞和颈3.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由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纯净的胃液:无色、酸性(pH 0.9 ~1.5),日 分泌量为1.5 ~ 2.5 L。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碳酸氢盐、内 因子。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盐酸(hydrochloric acid, HCl)
盐酸排出量:单位时间内分泌的盐酸的mmol数。 (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有关)
4.黏液和碳酸氢盐屏障
由胃黏膜上皮细胞、泌酸腺、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 0.5mm 凝胶层,和HCO3-共同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黏膜屏障: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可防止胃腔 内的H+向黏膜上皮细胞内扩散。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具有很强的细胞保护作。
Thanks
基础胃酸分泌 0-5 mmol/h 最大胃酸分泌 20-25 mmol/h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壁细胞的盐酸分泌的机制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盐酸的作用: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②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 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④ 盐酸进入小肠后,可通过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外分泌腺
贲门腺: 胃与食管连接处 黏液细胞――碱性黏液。
泌酸腺: 胃底和胃体部
壁细胞――分泌HCl、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上皮细胞――黏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② 分泌量:1~2L/日。
③ 成 分:1.水、HCO3-等无机成分 2.胰酶等有机成分
(1)水、HCO3-等无机成分
HC03-的主要作用: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免遭强酸的
侵蚀; 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pH环境 (pH 7-8)。
2. 胰酶:
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 1.胃的分泌细胞
贲门腺:分泌碱性的粘液 壁细胞:HCl、内因子 泌酸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颈粘液细胞:粘液 幽门腺 粘液细胞:粘液 HCO3胃蛋白酶原 G细胞:胃泌素
消化腺
• (1).盐酸(hydrochloride acid)
• • • ① 来 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② 性 质:无色透明酸性液(pH 0.9~1.5) ③ 分泌量:1.5~2.5L/24h
三、胆汁的成分及其作用
• 1.胆汁的分泌
• (1) 肝细胞生成胆汁:①直接分泌:肝胆汁 (金黄色, • pH 7.4) • ②胆囊贮存:胆囊胆汁(棕黄色, • pH 6.8)
• (2) 成 分:无机物:水、碳酸氢盐、Na+、K+、Ca2+ • 有机物: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等
• 2.胆汁的作用
① 成 分: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② 作 用: 胰蛋白酶原 •
肠激(致活) 酶
胰蛋白酶
•
• •糜蛋白酶原二者分源自作用蛋白→月示 、胨糜蛋白酶
二者共同作用蛋白→多肽、氨基酸
• ①成分: 胰淀粉酶; • 胰脂肪酶; • 胰淀粉酶 淀粉
糊精 麦芽糖 麦芽寡糖
甘油三酯
胰脂肪酶
辅脂酶
脂肪酸 甘油一酯 甘油
胰液是作用最全面的消化液,特别是对脂 肪和蛋白质的消化
(1)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降 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为脂肪微滴,增加与胰 脂肪酶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脂肪的分解与消化。 (2)胆盐帮助脂肪酸、胆固醇、甘油一酯及其他脂类从小 肠粘膜吸收。
胆盐与脂肪酸、胆固醇、甘油一酯及其他脂类物质结 合,形成微胶粒。微胶粒具有高度水溶性,可通过小肠 粘膜而被吸收。 (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
• •
④ 作 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抑制和杀死细菌。
•
•
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① 来 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 • • • ② 特 点:起始无活性; 最适pH是2.0~3.5,pH>5.0则失活。 ③ 作 用: 胃酸
•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 (3)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
•
① 来 源:壁细胞分泌。 ② 作 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
•
③ 临 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内因子分泌减
少,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 1.胰液的分泌
•
① 性
质:无色,无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