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一)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汇报人:2023-12-22•睡眠理论概述•睡眠与五脏•失眠的原因与治疗目录•睡眠环境与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其他睡眠理论•现代医学对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的应用01睡眠理论概述在《黄帝内经》中,睡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是人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过程。

定义睡眠对于维持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性定义与重要性人体内有一个生物钟,它调节着我们的睡眠和醒来。

在晚上,人体的阳气内收,阴气外盛,人就容易感到困倦;而在白天,人体的阳气外发,阴气内敛,人就容易感到清醒。

睡眠机制在《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卫气的循行与睡眠和醒来密切相关。

白天卫气在阳分,人就清醒;晚上卫气在阴分,人就睡眠。

而当卫气由阳入阴或由阴出阳时,人就会在阴阳的交错中醒来。

醒来机制睡眠与醒来的机制卫气运行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认为卫气在人体内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其运行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晚上卫气在阴分,则人入睡;白天卫气在阳分,则人清醒。

卫气对睡眠的影响卫气的运行不畅或紊乱,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如果卫气在体内运行不畅,会导致阳不入阴,从而使人失眠或多梦。

而如果卫气在体内运行紊乱,则会导致阴阳失调,从而使人出现夜卧不安、多寐等睡眠问题。

睡眠与卫气02睡眠与五脏心脏通过血脉输送气血,维持睡眠和觉醒的交替。

心主血脉心藏神失眠与心血不足心脏还藏有精神意识,对睡眠有重要影响。

心血不足可能导致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030201肝脏具有疏泄功能,调节情志和睡眠。

肝主疏泄肝脏还藏有魂,影响睡眠的稳定性和质量。

肝藏魂肝火旺盛可能导致失眠,表现为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等。

失眠与肝火旺盛脾主运化脾脏具有运化功能,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为睡眠提供物质基础。

脾藏意脾脏还藏有意念,对睡眠有调节作用。

失眠与脾胃不和脾胃不和可能导致失眠,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等。

肺脏具有调节气机的作用,对睡眠有重要影响。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从中医睡眠的保健养生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及不同类型失眠病人如何从各方面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睡眠质量,达到身心健康。

睡眠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保健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能活4天。

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

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乃是人类的必需。

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

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

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目前,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

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的大小、受程度,均有密切关系。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难经》始称“不寐”[1]。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

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2]。

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

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1.1睡子午觉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

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睡眠养生之道

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睡眠养生之道

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睡眠养生之道睡眠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被视为养生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古籍中,有许多有关睡眠的内容,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

本文将介绍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睡眠养生之道。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医林纂要》中提到,人一生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否则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他认为,夜晚是恢复体力、养护精神的重要时刻。

因此,人们必须定时起床、睡觉,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这种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失眠、焦虑等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了“夜卧十分,早起五更”的养生方法。

这个方法的目的是让人们充分休息,保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还指出,“夜不眠,多言语”可能会引起情绪波动,加重疾病的症状。

《金匮要略·脾胃病脉证治第十四》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脾若充,胃若和,血气调,五脏安,乃可以安然寐。

”也就是说,只有当身体各项机能调和、血气畅通时,我们才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睡眠。

根据《内经》和《金匮要略》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养生方式:1. 作息要规律。

按照人体生理时钟的规律来起床和睡觉,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2. 调整饮食。

晚餐应在6点到7点之间,避免过饱和食用刺激性食品,如辣椒和生姜等。

3. 睡前放松。

进行舒适的睡前活动,如音乐或阅读等,有助于放松身心。

4. 睡觉环境宜静。

晚上可以关窗避免噪音干扰,保持整夜的安静环境。

此外,睡前可以泡脚,有助于放松身体并促进睡眠。

总之,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养生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生活作息,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探讨
刘淑 彦 , 张拴 成 , 尚朴 董
( 河北 医科 大学 中医学 院 ,河北 石 家庄 009 ) 50 1
摘 要 :对《 黄帝内经》 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 导致“ 卧不安 ‘ 目不瞑 ‘ ’ 多卧’ 等病变常见的脏腑、
经络病 变, 以及对 于“目不瞑” 不得卧…‘ “ 多卧” 等病 变的治则、 治疗方剂、 针刺治法等进行 了详尽 的论述 。
L 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0 O 1 O 1 I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A C 8V L.9N .2 S 0
时珍 国医 国药 2 0 0 8年第 1 9卷第 1 2期
◇学术探讨◇
《 帝 内经》 眠理 论 探 讨 黄 睡
关键 词 :黄帝内经》 睡眠理论; 生理机制; 病机 ; 治则; 治法 《 ;
中 图分类 号 : 2 1 R 2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0 8 1 -8 30 1 0 .8 5 2 0 ) 22 8 -1
在《 黄帝 内经》 的多个 篇章 中可见关 于 睡眠的 阐述 。其对 于 于阴则阴气虚 , 目不 瞑矣 。 认 为其 他病 症影 响卫 气 的正常 运 故 ” 睡眠的描 述 , 多称之为“ 卧…‘ 目瞑” 对 于其病变 则多描 述为 “ ; 不 行 , 使得卫 气不得人 于阴分 , 就形成 阴气虚 , 阴虚不能敛 阳, 以 所 得卧” “目不 瞑” 嗜卧 ” 卧不安” 多卧” 。把《 “ “ “ 等 黄帝内经》 中有 不 能 闭 目安 眠 。 . 气机 失常 在《 黄帝 内经 》 脾 、 肝 等脏腑 感 中, 胃、 关 睡眠的散论 集中起来 , 就发现其对 睡眠有 深入的认识并 已经进 22 邪客脏腑 , 可见 “ 不得卧” “目不 瞑” 等症状。 行了理论 阐述 。对 于睡眠 的生理机 制 , 眠发生病 变的病机 , 睡 导 受邪气发 生病变 , 如肝 脏病 变常见 睡眠异 常 的症 状表 现 , 素 问》 在《 中关 于肝 致“ 卧不安… 目不 瞑” 等病 变常 见 的脏腑 、 经络 病变 , 以及对 于 肝雍等肝脏病变 中均可 出现 睡眠异 常的表 现。在《 素问 ・ 痹 “ 目不 瞑…‘ 不得 卧” 等病 变的治则 、 治疗方 剂 、 针刺 治法等进行 了 痹 、 论篇第 四十三》 中论 述肝痹的症状 表现为“ 痹者 , 肝 夜卧则惊 , 多 详尽 的论述 。现就《 黄帝 内经》 中的有关 内容分论 如下 : 饮数小便 , 上为引如怀” 。而《 素问 ・ 大奇论篇第 四十八》中描述 1 睡 眠 的 生 理 机 制 肝雍 , 两肱 满 , 卧则 惊 , 得 小 便” 由此 可 见 , 不 。 睡眠是重要 的生理 现象 , 黄帝 内经》 《 认为 睡眠 的生 理机 制 肝雍 的症状 为 “ 素 中对 于肝脏 出现 的疾病 表 现 中均 可 出现 睡卧不 安 的症 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 系。认为 卫气 的正常运行 规律 是昼行 于 《 问》 肝主 藏血 , 素 问 ・ 《 五脏 生成 篇第 阳夜行于 阴。而 目的 开合 由蹁脉 所 司 , 灵 枢 ・ 热 病》 述 : 状 。这与肝 的生理功 能有 关 , 《 寒 论 “ 阴蹁 阳蹁 , 阳相交 , 阴 阳入 阴 , 阴出 阳, 于 目锐 眦 , 交 阳气盛则 嗔 十》 论述 “ 人卧血归 于肝 ” 。肝脏 受邪 , 响其藏 血功能 , 血液 影 则 营卫亦不能进 行正 常循 行 , 卫气运 行异 常就会发 目, 阴气盛则 瞑 目。 蹁脉盈 虚又取决 于卫气 的运 行 。《 ” 灵枢 - 营 运行受到影响 , 不得安 卧” 不得 卧” 卧则惊” “ 或“ 等症状 表现 。 卫生会第十八 》 中指 出 : 卫 气行 于 阴二 十 五度 , 于 阳二 十 五 生“ “ 行 脾 胃发生病变亦 可影 响正 常 的睡 眠。在《 问 ・热论 篇第 素 度, 分为昼夜 , 故气 至 阳而起 , 阴而 止。 正 是卫 气 的这种 运 行 至 ” 中阐述伤寒病变传至 阳明经时 , 表现 为“ 日阳明受之 , 二 规律使得人体 的卫气在夜间运行于 阴分 , 阴气盛 , 故产生 睡眠 ; 白 三十一》 阳明主肉 , 脉 侠 鼻 络 于 目, 身 热 目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鼻 干 , 得 卧也 ” 其 故 不 。 昼行于阳分 , 阳气盛 , 故人体处于清醒状态 。 素问 ・ 厥论篇第 四十五》: 阳明之 厥 , 癫疾欲走 呼 , “ 则 腹满 不得 在《 营卫生会》 篇中又对 老人与壮年 人的 睡眠状态 的不 同进 《 则 食则呕 , 不得 卧” 。厥 , 逆也 , 太 行了论述 , 也认为与卫气 的运行有关 , 出老年人夜 间不 能熟 睡 , 卧……太阴之厥 , ……不欲食 , 指 阳明二经病 变均 可出现 “ 得卧 ” 不 的表 现 , 因是 二经 受邪 , 原 壮年人 白天精力充沛而夜晚熟睡是 因为 “ 壮者 之气血 盛 , 其肌 肉 阴 、

中医睡觉原理

中医睡觉原理

中医睡觉原理
中医对于睡眠的原理主要基于其独特的阴阳五行理论和脏腑经络学说。

以下是中医关于睡眠的一些基本观点:
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昼夜更替相呼应。

白天阳气旺盛,人清醒活跃;夜晚阴气上升,人进入休息状态。

当阴阳失衡时,可能导致失眠或其他睡眠障碍。

2. 脏腑调节:中医认为心脏(心藏神)与睡眠关系最为密切。

心的功能正常,人的精神状态就会稳定,从而有助于睡眠。

此外,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也与睡眠有关。

3. 经络流通: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

气血在经络中流通,维持生命活动。

当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人的睡眠质量就会好。

反之,经络受阻或气血不和可能导致睡眠问题。

4. 情志影响:中医强调情志(如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健康的影响。

过度的情绪刺激或长时间的压抑都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影响睡眠。

5. 饮食调养:中医还注重饮食与睡眠的关系。

适量的饮食有助于睡眠,而不当的饮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影响睡眠。

6. 环境因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中医还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如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睡眠的原理是一个整体观念,强调身体、心灵、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

当这三者达到平衡状态时,人的睡眠质量就会得到保障。

中医的睡眠养生

中医的睡眠养生

中医的睡眠养生睡眠,本属“起居作息”范畴,由于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显得特别重要,而且睡眠养生的内容又十分丰富,故单立一章,予以讨论。

所谓睡眠养生就是根据宇宙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恢复机体疲劳,养蓄精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阴阳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睡眠与生存有着同等的意义。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都很重视,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掌握睡眠的规律及方法。

睡眠的生理睡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人们对睡眠的机制认识并不清楚。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古代理论基础上对有关睡眠的各种问题有了越清晰的认识,并在实验基础上给予了科学的证实。

一、中医的睡眠理论中医学从唯物的形神统一观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对立统一的功能状态,并运用阴阳变化、营卫运行、心神活动来解释睡眠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睡眠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昼夜交替出现。

昼属阳,夜属阴。

与之相应,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

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

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在《灵枢·口问》又进一步解释说: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营卫运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人的寤寐变化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运行最为相关。

《灵枢·卫气行》说:“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灵枢·营卫生会》也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中医解读5种睡姿各有什么影响

中医解读5种睡姿各有什么影响

中医解读5种睡姿各有什么影响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良好的睡眠姿态,保证周身气道通达,血络顺畅,可以调气养神,濡养脉络,消退疲惫,滋养精神。

睡姿最好实行半侧卧,可保证全身放松,气血顺畅。

不过无论怎样的睡姿,舒适放松就好。

5种睡姿1、假如你喜爱趴着睡趴着睡似乎婴儿,这样睡觉的人比较简单流口水。

而且,假如你的胸部被平压在床榻上,胸部憋闷的状况就有可能发生。

【中医解读】趴着睡最大弊端是对心脏构成压迫。

假如时间过久,或者由于肥胖等缘由胸部压迫过重,就有可能影响到周身气血的运行,消失心脏不适、呼吸困难等状况。

中医说心衰是由于气不足引起的,所以在睡眠中首先应当保证你有一个良好的呼吸状态。

趴着睡假如感到有憋闷的状况,睡觉时可以实行高枕位,保证心脏气血顺畅。

2、假如你喜爱完全侧身睡完全侧身睡是压住了半边身子,假如你将一侧的胳膊和腿都压住了,开头时并不觉得,但当它成为一种习惯性睡眠姿态的时候,就会消失气血淤滞的问题。

【中医解读】有关专家调查了2000例脑梗塞病人,发觉95%以上的病人有着完全侧身睡、压住半边身子的习惯。

这样的睡姿在本身已有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加重了血流障碍,特殊是颈部血流速度减慢,简单在动脉内膜损伤处渐渐聚集而形成血栓。

为消退这一隐患还是改为时不时仰卧,时不时半侧卧较为妥当。

3、假如你喜爱枕臂而眠这是一个很不自觉的睡眠姿态,你可能睡前枕着手臂想事,但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一觉醒来,只觉得胳膊已经不是自己的胳膊,从肩头到手指都不听使唤了。

【中医解读】枕着手臂入睡,一睡就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这会直接使人上臂的桡神经受到压迫性损害,导致前臂、手腕、手指麻痹。

这正是中医"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道理。

睡眠中,我们的气血与呼吸都渐渐进入一个平稳和规律的状态,在沉睡中,肢体有气血阻滞的状况由于不觉察而无法调整,便很快进入了麻痹期。

所以不要养成将手臂枕到脑后的习惯。

4、假如你喜爱仰面朝天睡采纳这种睡姿的人通常特别疲乏,或者有醉酒等状况,在仰卧状态便很快进入了深层睡眠。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上失眠一般是指不寐,中医认为不寐可能是气血不足、阴虚火旺、肝火扰心等原因引起的。

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

1.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导致气的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减弱,血虚会导致无法充分濡养脏腑、经络等,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出现心失所养的情况,不能濡养心神,使白天的阳气不能入阴,而出现不寐的现象。

2.阴虚火旺:
当体内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不寐伴随着心烦意乱、耳鸣健忘、舌红、脉细等症状。

3.肝火扰心:
由于情志不舒,导致肝气不畅,使肝气郁结,进而内里生火,肝火易内扰心神,心神不安就可能会出现不寐的症状。

若出现不寐的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引言: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源远流长,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关于睡眠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睡眠的重要性、常见的睡眠问题及中医的调理方法,以及一些实例来说明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一、睡眠的重要性1. 保持身体健康: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

在睡眠中,身体的新陈代谢得以调整,免疫系统得以加强,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提高身体抵抗力。

2. 维护心理平衡: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提高情绪稳定性,预防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3. 促进记忆和学习:睡眠对于大脑的记忆和学习过程至关重要。

良好的睡眠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学习能力,有助于信息的加工和储存。

二、常见的睡眠问题及中医的调理方法1. 失眠: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问题。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情绪不稳、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等有关。

调理方法包括调整情绪、养护脾胃、疏肝理气等。

例如,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如服用柴胡、黄连等药物来疏肝理气,平衡情绪,改善失眠问题。

2. 多梦:多梦是指睡眠中频繁出现梦境,导致睡眠质量不佳。

中医认为,多梦与心脾不宁、肾气不足等有关。

调理方法包括调整饮食、保持规律作息、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例如,可以通过饮食上摄取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香蕉等,有助于平稳心脾,减少多梦的发生。

3. 停梦:停梦是指睡眠中梦境突然中断,导致频繁醒来的情况。

中医认为,停梦多与心脾虚弱、肝火上炎等有关。

调理方法包括调整饮食、保持宜人的睡眠环境、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等。

例如,可以通过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缓解停梦问题。

三、中医对睡眠的认识的实例1. 张女士是一位失眠患者,每天晚上入睡困难,常常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经中医诊断,张女士的失眠问题与肝气郁结有关。

中医师建议她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疏导肝气。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失眠已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睡商”已经成了比情商、智商更难得的能力“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有专门的大脑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

而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失眠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疲倦等。

失眠还会继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脱发、焦躁、长斑等等。

中医认为,失眠属“不寐”范畴,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髓失常关系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为主。

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髓,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

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湿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则容易引发五脏功能失调而成顽疾。

所以失眠的证型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01、内治法肝火扰心:症见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扰心: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方用归脾汤加减。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胆气虚: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02、针灸治疗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等穴位。

03、耳穴压豆皮质下、心、肝、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浅谈《内经》对不寐的认识

浅谈《内经》对不寐的认识

(3)体质特异
《灵枢.大惑论》云:“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 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卧焉。”这里旳“肠胃 小”也能够了解为体质特征,具有这一体质特征旳人, 卫气不易由阳入阴,行于阳分旳时间过长故少寐。联 络到上文所引“肠胃大”之人多卧旳论述,能够看出 《内经》极为注重旳肠胃“大小”与“多卧”、“少 卧”旳关系,实即反应了不同体型之人旳睡眠差别:形 体较胖、大腹便便之人睡眠较多,而形体瘦削之人睡 眠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这一道理。
浅谈《内经》对“不寐”旳认识
一、 《内经》里旳睡眠生理:
中医学系统旳睡眠理论,首见于《内 经》。
其睡眠理论是建立在“四时五脏阴阳” 基础之上旳生理病理观,主要用营卫运 营学说来解释睡眠生理,而对睡眠与神 旳关系有了一定认识,认识到神旳异常 能够引起睡眠不安。
1.昼夜节律对睡眠旳影响:
人旳睡眠---觉醒周期具有与昼夜交替相一致旳节
3.睡眠和脏腑、神志有关:
睡眠和脏腑功能有关: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
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 阳相贯,如环无故。”以为营卫源于胃所受纳旳水谷 之气,其生成和运营与五脏六腑亲密有关。据此,只 有脏腑功能正常,营卫旳生成才不致乏源,运营才干 有序,人才干实现正常旳睡眠。
自然界旳昼夜阴阳节律对于人体睡眠旳影响和通应,是 经过影响营卫之气旳循行体现出来;而在人体本身,经过 营卫之气旳生成和运动,又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 等诸多原因联络起来。所以,自然、生物以及精神、心 理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于营卫,从而发挥影响或者调控 睡眠旳作用。
二.不寐旳病因病机
不寐: 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旳病证。《内

不寐-中医理论知识

不寐-中医理论知识

不寐-中医理论知识一、不寐的定义不寐,即睡眠障碍,是指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质量较好的睡眠。

这种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睡眠过浅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等。

长期的睡眠障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及时了解和解决不寐问题非常重要。

二、中医对不寐的看法中医学认为,不寐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异常,情志不舒畅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调节气血平衡、平复情志等来恢复正常的睡眠。

2.1 脏腑功能失调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心主神志,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生长与繁殖。

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睡眠问题。

例如,肝郁气滞往往导致易怒、焦躁、入睡困难;心阳虚弱则表现为心悸、多梦、夜尿频繁等。

因此,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改善不寐症状。

2.2 气血不足或异常中医认为,气血充盈与否是保证正常睡眠的重要因素。

气血不足或异常会导致身体疲劳、心神不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中医治疗不寐常常通过补益气血、调理脾胃来调节身体的能量平衡。

2.3 情志不舒畅中医相信情志活动与睡眠有密切关系。

因此,情绪波动大、精神疲劳的人更容易出现不寐症状。

为了缓解情志不舒畅带来的影响,中医治疗不寐常常通过调节情绪、平衡阴阳来恢复睡眠正常。

三、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3.1 中药调理中医药是治疗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

常用治疗不寐的中药有当归、何首乌、黄精等,它们有舒肝理气、补血养心的作用。

3.2 饮食调节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调节对于改善不寐症状也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

此外,中医还提倡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3 穴位按摩中医的另一治疗方法是通过按摩穴位来改善不寐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溪、内关、足三里等。

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并能放松身心,促进良好的睡眠。

3.4 中医养生中医倡导养生的观念对于预防和改善不寐都很重要。

关于中医睡眠的作文800字

关于中医睡眠的作文800字

关于中医睡眠的作文800字常言道:“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不觅仙方觅睡方。

”好睡眠比滥吃补品更有益于健康。

关于睡眠,中医是这样看的:《黄帝内经》曰:“昼精而夜瞑”。

睡眠其实是人对自然界昼夜节律的一种生理适应。

一日之内,天地阴阳规律性地消长变化,形成白昼阳气盛与黑夜阳气藏的特点。

古代人便是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之下,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

因此形成人体白昼清醒,夜晚困意来袭至入睡的生理节律。

若无法顺应此节律,便出现“失眠”。

失眠,中医又称“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等之名。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根据失眠阶段性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等,中医应从脾胃论治。

如伴有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者,应辨证为心脾两虚,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选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厚、脉濡缓者,应辨证为脾胃失和,治以调理脾胃、消积导滞,选用保和丸为主方加减;如伴有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脉涩滞者,应辨证为脾胃气滞,治以健脾燥湿、理气和胃,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情绪欠佳、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者,应辨证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选用柴芍六君汤为主方加减。

中医讲求天人相应,效法自然是睡眠养生调理的不二法则。

效法自然为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以指导睡眠养生调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倡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春天应当晚睡早起(结合现代需要,晚睡建议23点前就寝,早起可参考于5~7点起床);夏天应当晚睡早起(同春季);秋天应当早睡早起(早睡建议在21-22点之间就寝,早起参考春季5~7点);冬天应当早睡晚起(早睡同秋季21-22点之间,晚起指大约在日出7点后起床)。

中医对睡眠时间的论述

中医对睡眠时间的论述

中医对睡眠时间的论述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状态,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睡眠时间直接与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注重个体化的调理,认为不同人群的睡眠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对睡眠时间也有相应的论述。

一、总体观点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标志,人体晚上需要休息和恢复,以保持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体力充足。

中医注重“天人相应”的原则,将睡眠时间与自然生物钟联系起来。

人们应该根据季节、气候和自己的体质来确定合适的睡眠时间,以保持身体健康。

二、睡眠时间的差异1.年龄差异:中医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各不相同。

婴幼儿和小孩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促进生长发育;青年人需要足够的睡眠来恢复体力和精力;中老年人则需要充足的睡眠来维护脏腑功能正常、防治疾病。

2.季节差异:中医强调“四时”,认为人应随着季节的变化调整睡眠时间。

夏季天长夜短,人们可以稍稍缩短睡眠时间;冬季天短夜长,人们可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

这样可以调整生物钟,适应自然环境。

3.个体差异:中医注重个体化的调理,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也不同。

有些人天生睡眠质量好、睡眠时间短,而有些人则需要较长的睡眠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力。

因此,中医建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合适的睡眠时间。

三、健康保健1.确保充足睡眠时间:中医强调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确保身体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精力不济、情绪烦躁等问题,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2.均匀分配睡眠时间:中医强调均匀分配睡眠时间,即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尤其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之间是肝经最为活跃的时间段,应尽量保证在此期间入睡,有助于肝脏的排毒功能和正常的气血运行。

3.睡前调理:中医倡导睡前调理,包括避免过度饮食和饮水、避免剧烈运动和心理紧张等,以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草药熏香、泡脚、舒缓肌肉等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与健康建议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与健康建议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与健康建议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身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关睡眠调理和健康建议的内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的实践中。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和调理方法两个方面,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建议。

一、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1. 睡眠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人一息之间,谓之寿;一息不存,谓之死。

”这句话强调了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睡眠是人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持身体机能的平衡和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2. 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睡眠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不同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睡眠不足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肝脏的排毒功能等。

3. 睡眠与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提到,睡眠是阴阳平衡的重要体现。

夜晚是阴气盛行的时候,人体应该保持安静、休息,以便调整阴阳平衡。

如果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二、黄帝内经中的睡眠调理方法1. 调整作息时间《黄帝内经》中提到,人应该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工作需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同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免影响睡眠。

2. 调整饮食习惯《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饮食对睡眠的影响。

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镁等有助于促进睡眠的食物,如燕麦、香蕉等。

同时,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以免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3. 调整环境和心理状态《黄帝内经》中提到,睡眠环境和心理状态对于睡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光线的干扰。

同时,保持心情愉快、放松身心,有助于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

4. 运动和按摩《黄帝内经》中提到,适量的运动和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

同时,可以使用按摩工具或寻求专业按摩师的帮助,进行全身按摩或穴位按摩。

中医睡眠原理

中医睡眠原理

中医睡眠原理我呀,一直对中医的睡眠理论特别着迷。

你想啊,咱们每天都得睡觉,这睡觉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重要。

可你有没有想过,中医眼里的睡眠到底是咋回事呢?在中医看来,睡眠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天的时候,阳气旺盛,人就精神抖擞,像个充满电的小马达一样,到处活动、工作、学习。

这时候,阳气就像是天空中明亮的太阳,照耀着大地,让世间万物都充满生机。

那到了晚上呢?阴气就慢慢变盛了,就像黑夜来临,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人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进入睡眠状态。

这就好比大自然里的动物,天黑了,鸟儿归巢,野兽回窝,人也得乖乖躺到床上睡觉。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

他以前就是个夜猫子,晚上不睡,白天没精神。

我就跟他说:“你这可不行啊,你就像一辆车,白天开了一天,晚上还不加油、不维修,时间长了肯定得坏啊。

”他还不信呢,跟我说:“我年轻,身体好,抗得住。

”结果呢?没过多久,他就老是生病,脸上也没什么血色。

我就又跟他说:“你看,这就是不听劝的后果。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你晚上不睡觉,就打破了这个平衡,阴气不足,阳气也不能好好地潜藏起来,身体能不出问题吗?”他这才开始重视起来。

中医里还有一个关于睡眠的重要概念,就是气血。

气血就像身体里的河流,带着营养物质和能量在身体里流淌。

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气血就会回到肝脏去进行调养。

肝脏就像一个大的加工厂,气血在这儿得到修复、补充。

如果睡眠不好,气血就不能很好地归肝,就像河水泛滥或者干涸一样,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滋养,那肯定会出问题呀。

我记得有一次去看一位老中医,有个病人就抱怨自己失眠。

老中医就问他:“你是不是平时烦心事特别多啊?”那人点点头。

老中医就笑着说:“你这心里装着事儿,就像锅里煮着开水,一直翻腾着,怎么能睡得着呢?情绪啊,对睡眠的影响可大了。

”你看,这就好比一片平静的湖水,要是老是有石头扔进去,那湖水就不得安宁了。

人也是一样,要是心里老是焦虑、烦躁,气血就会乱,睡眠就成了大问题。

中医理论有哪些独特之处

中医理论有哪些独特之处

中医理论有哪些独特之处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不仅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更在医疗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魅力。

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整体观念上。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并非简单地将人体视为各个器官的组合,而是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例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互为表里,这种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反映了它们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相互关联。

当一个脏腑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整体。

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地域的差异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会综合考虑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而不是仅仅针对局部的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结果和治疗方案。

例如,同样是感冒,对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风寒感冒可能会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而风热感冒则可能会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等。

这种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特点。

中医的经络学说也是其独特的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络脉则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中医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就是基于经络学说发展起来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概况
Overview ofTheoreticalandClinicalResearchonInsomniawithChineseMedicine XuXiaowu1,LyuWei2,XiaoPeiqi2,SunQuan2,LiuFenglan2
(1BasicCollegeofMedicalSciences,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 2ShenzhenClinicalMedicalCollege,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 Sincethebeginningofthe"NeiJing",manyclassicsofChinesemedicinehaveputforwardtheirownuniquestrategies fortheetiology,pathogenesisandtreatmentofinsomnia,whichstillguides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andshowssignificantre sultsatpresentWesternmedicaltreatmentforinsomniaismainlybasedonsedative,buttherearesideeffectssuchasdependence, easyrepetitionandincreasingdoseHowever,Chinesemedicineandherbsarefamousforsyndromedifferentiationbasedontheeti ologyandpathogenesis,andtheadvantagesofChinesemedicinehavebecomingincreasinglyprominentandpopularTherefore,this articlesummarizestheresearchsitu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insomniaundersuchacircumstance. KeyWords Insomnia;ChineseMedicine;Overview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19.07.0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一)
论文关键词:睡眠理论;睡眠障碍;心神;营卫
论文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

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

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

《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

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

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

”《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

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

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

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

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

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

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

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

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

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

《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

”《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

”冈五脏主气化。

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

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

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
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

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

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

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

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

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