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武传》教学设计解析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3)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品质;(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苏武传》在历史传记文学中的独特之处;(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3)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品质;2. 《苏武传》在历史传记文学中的独特之处;3. 文中关键词汇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文中复杂的长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将苏武的事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段落,解释关键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比较分析:让学生查阅其他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比较《苏武传》的独特之处,进行思考和分析。
6.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思考苏武的事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2. 写一篇关于苏武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3. 查找其他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比较《苏武传》的独特之处,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武传》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武人物形象和品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3. 学生对《苏武传》在历史传记文学中独特之处的探讨和思考;4. 学生对关键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教学设想】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PPT,板书【课时安排】4课时公开课为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本语言,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情感表达较为细腻、感染力强的作文。
1.2 教学内容《苏武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传奇故事,通过苏武被迫劳作于边疆、忍受寒酸和困苦生活的艰辛,展现了他毅然坚守唯一的信仰和忍受折磨的精神品质。
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故事情节、文本语言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展开。
1.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行互评和修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步骤二: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苏武传》,并对关键情节进行整理和归纳。
步骤三:讨论与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力;•归纳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场景,分析故事的结构。
步骤四:文本语言分析•导入相关的古代文学知识,如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中的文本语言,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分析文本语言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五:与生活相关的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涉及的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忍耐、信仰、坚持等,展开小组讨论,并进行总结。
步骤六:写作实践•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或主题展开写作;•学生自主写作,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后进行班级评比。
步骤七:反思和总结与学生共同回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
二、教育反思《苏武传》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传奇故事,通过苏武坚守信念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稍迁至栘中厩监”“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等字词与句式,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理解并体会本文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叙事节奏和人物情感,体会苏武在困境中的坚守。
∙梳理文章情节,从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被扣留的经历、拒降的斗争到最终归汉的过程,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探究苏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守民族气节、忠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塑造坚韧不拔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文中描写苏武的精彩段落,如苏武与卫律、李陵的对话及相关细节描写,分析苏武在威逼利诱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如“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展现其大义凛然。
∙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文章通过对比衬托手法,如苏武与卫律、李陵的对比,来突出苏武形象的写作技巧。
1.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苏武坚守气节的思想根源,包括其家庭背景、文化教育、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对他的影响,理解他在漫长的囚禁生涯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坚定信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精神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历史上一些坚守气节的人物故事,如文天祥的事迹,引出苏武在匈奴坚守十九年不降的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武传》语文教案
《苏武传》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3)人物形象分析和思想内涵解读。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2)苏武形象的多维度分析;(3)作者创作背景对文本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2)分析苏武形象,解读文本思想内涵;(3)阐述作者创作背景对文本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6.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期末考试:结合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苏武传》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的历史背景、相关研究文章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苏武在各种艰难处境中坚守节操的精神品质。
2、难点(1)分析文中对比手法对塑造苏武形象的作用。
(2)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苏武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苏武牧羊的音乐或视频,引出课题《苏武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班固:班固(32—92 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间 229 年的历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四)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1)稍迁至栘中厩监稍:渐渐(2)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当(3)武使匈奴,明年,陵降明年:第二年(4)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年纪(5)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提拔2、重点虚词(1)以①少以父任以:因为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以:凭借……身份③何面目以归汉以:连词,表承接(2)因①因厚赂单于因: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趁着3、特殊句式(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留在汉者”为后置定语)(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于蛮夷”为后置状语)(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汝为见”应为“见汝”)(五)文本分析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2、苏武在匈奴遭遇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3、李陵劝降苏武,苏武是怎样拒绝的?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六)人物形象分析1、分组讨论苏武的形象特点,要求结合文中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解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解析XXX《苏武传》教案设计他山中学语文组XXX【教材分析】《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研究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XXX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XXX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研究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味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白话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研究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XXX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1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苏武传》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写的一篇传记,讲述了苏武在北匈奴被困十九年,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最终返回祖国的感人故事。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英雄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性格特点。
1.3.2 教学难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文本内容概述《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后被匈奴扣留,面对威逼利诱始终不屈,最终在十九年后回到祖国的历程。
2.2 人物形象分析2.2.1 苏武苏武是一位具有崇高爱国精神的英雄。
在北匈奴期间,他坚守节操,不屈不挠,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2.2.2 匈奴王匈奴王是苏武在匈奴期间的对手,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迫使苏武投降,但未能成功。
2.3 情节分析本章节主要分析了苏武传中的重要情节,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的威逼利诱等,展示了苏武的英勇顽强。
第三章:苏武精神的传承3.1 苏武精神的时代价值苏武的爱国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3.2 苏武精神在当代的意义通过学习苏武的精神,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四章:教学实践与反思4.1 教学实践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
4.2 教学反思对本章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苏武精神的价值。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十课《苏武传》的教材。教材中应包括课文文本、注释、相关历史背景介绍等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图片、苏武牧羊的情景插图、苏武传的相关视频片段等。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讨论的活跃度、观点的独创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对重要词句的理解、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运用等。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十课《苏武传》。本课以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后被扣留、牧羊十九年终得归国的历史事件为线索,描绘了苏武坚守节操、忠贞爱国的崇高形象。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苏武传》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苏武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启发式: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讨论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境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特别是文中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
设想:通过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攻克文言文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作业等表现,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结合文本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苏武传》相关的历史、文学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运用PPT、视频等展示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知识。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实施多元化、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苏武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主题及文学价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的爱国精神、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传》。
(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苏武传》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传奇经历。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体会他的爱国精神、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2. 人物分析:深入剖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包括他的忠诚、坚定、智慧、勇敢等方面。
引导学生学习苏武的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3.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充分理解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历程。
通过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生平事迹和传奇经历。
(2)苏武的爱国精神、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2. 教学难点:(1)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历程及其心理变化。
(2)如何评价苏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武的生平事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武的品质和精神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讲解苏武在面对困境时的表现。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4. 人物分析:深入剖析苏武的爱国精神、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5. 情节梳理: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苏武经历的理解和感悟。
6.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苏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高尚情操。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技巧,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我国古代英雄苏武的传记——《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忠诚的使者,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苏武的英勇事迹吧。
2.课文阅读(1)同学们先自行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2)教师带领同学们逐段解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人物形象(1)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4.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1)同学们思考:苏武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5.文言文阅读技巧(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句、词类活用等。
(2)同学们练习运用所学技巧,解读课文中的句子。
6.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希望大家能够以苏武为榜样,培养自己的民族气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苏武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同学们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领悟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文言文阅读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部分同学还需加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补充:在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并尝试解释其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表达。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通过比较法来理解文言文,例如将文言文句子与白话文翻译进行对比,帮助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表达习惯。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武传》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四篇文章均是文言文,其它三篇是《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习本单元要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还应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
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积累巩固文言知识,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准备积累本;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设计探究式、讨论式、讲述式教学方法七、教学设计一、导入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
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
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醉花阴咏苏武》二、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三、文化常识介绍班固《汉书》出使背景四、回顾课文内容快速完成导学案内容(一)落实字词夯实基础(二)对接高考踩点翻译(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四)手法研讨能力提升(五)思维拓展情景再现五、议+展1、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带头,围绕学案内容。
2、组内选出代表,积极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师点评,强调难点(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1、2奉命出使3因变被扣4自杀殉汉5卫律劝降6苦守北海7、8李陵劝降9、10获释归汉(2)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1、3段)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苏武传》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3)能够欣赏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精神;(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3)欣赏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2)苏武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对苏武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和传世意义;(2)引发学生对苏武精神的思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3)教师赏析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5. 写作练习:(2)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完成练习题,提高理解能力;(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 拓展作业:(1)搜集与苏武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苏武的了解;(2)观看与苏武相关的影视作品,感受苏武精神;(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苏武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通读全文,熟悉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练习全句翻译。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武出使匈奴、持汉节不失的事迹,整理苏武的大事年表。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两个情节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苏武的人物形象,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苏武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对比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两个情节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对比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两个情节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苏武牧羊》,引入课程,提醒学生注意歌词。
歌词如下:“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是谁,做了什么,何以要后人铭记这么久,将他的经历或谱曲作词,或写为剧目世代流传?我们借助班固写作的《苏武传》(《汉书·李广苏建传》节选)来走近苏武。
二、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提取文本关键信息。
1.注意字词读音①稍迁至栘中厩( )监②数( )通使相窥( )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⑦置煴( )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⑨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⑩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1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12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13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14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要求:结合注释,自行整理疑难字词读音,教师随堂点指正。
活动:①教师范读,学生掩卷听,“入耳”②学生自由诵读,“入心”③学生齐声诵读,教师检查学生字音、断句等情况,随堂指导。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韧和崇高品质。
3.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1.2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1.1语言: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语言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2行为: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行为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3心理:找出文中描述苏武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4.1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分析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短文。
6.2背诵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武传》2.字典、词典3.互联网资源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案设计他山中学语文组汪勇【教材分析】《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
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
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1.疏通字音(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
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ppt展示如下)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省略句,状语后置)⑧空以身膏草野。
(使动)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4.点拨重点实词。
(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层次:第一部分( 1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讨论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讨论明确: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大骂卫律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荣华富贵:马畜弥山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
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
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
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
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
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
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