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0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0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三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

第三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
四、反思提升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五、拓展延伸
诵读民歌苏武牧羊,并考虑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一一共服汉德威
学习指导
注意目的,心中有数。
文本生僻字较多,强调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是把握内容的最根本的形式
整体把握内容

在课文中画出来并识记
从文言知识点到详细内容探究。
3.汉书的相关文学知识:
二探究
疏通文意,按照例如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当堂达标
本文在写作上很擅长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详细谈谈。
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比照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你阐释这一点。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学习目的】
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义进展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回忆预习
1、时代背景:
2、作者介绍:

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见犯乃死:被动句;被(匈奴)凌辱才死
负国:对不起国家
何以复加:宾前,“以何复加”
虽生:即使苟且活着
引佩刀:拿着佩在身上的小刀
驰:派人驱马快跑
覆:翻转
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所以(今) 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白白地拿血肉之躯 滋润荒草野地
因我降:按照我的话降顺单于
何以女为见?: “以何见女为?”
愈益欲降之 :更加想使他投降
课堂
模式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标注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翻译课文(4-7段)
1、学生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请一位学生找出得分点并翻译全句
4、师生共同指出问题
语发:交谈的话被揭发
以状语:把真实情况告诉
置:安放、安置
绝:跟外界隔绝
饮食:使动,使之饮食,指供应饮食
乃得归: 才能够回来
积五六年:累计五六年
穹庐:圆形的帐篷
徙去:迁移离开
穷厄:穷困的绝境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12 苏武传
教 学
目 标
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某某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 点
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难 点
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某某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感悟古今《苏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它讲述了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信仰,最终成功回归了故国。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如果能够像苏武这样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能够克服难关,成就自己。

一、苏武的故事苏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和才能,提高很快。

在汉朝时期,他被任命为朝廷的使者,要赴匈奴送信。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遭遇了一些意外,被匈奴人抓了起来,关在了荒凉的地方。

但是,苏武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他继续努力地生存下去,同时还在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

他利用自己在匈奴人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带领着一些同伴逃脱了匈奴人的追捕和囚禁,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功回国。

二、悟道人生在苏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一些重要的道理。

生活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希望和信仰,必须要坚定地走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武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困惑,但只有保持信念,坚定追求自己的目标,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坚韧不拔,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才有可能赢得自己的春天。

三、感悟古今苏武的故事不仅有着深刻的哲理道理,还向我们展现了古代的文明和历史文化。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并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他们需要自己努力去寻找必需品,面对环境的挑战经常会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

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才能够制定出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赢得生活的辉煌。

另外,苏武的故事还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继续感知课文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

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二、讨论研探究:1、苏武的人物性格:苏武的人物性格。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对于表现苏武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其次,对比手法的使用。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3.如何看待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苏武的形象?【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而死。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3)能够欣赏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苏武与当时社会的联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3)运用想象、联想的能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苏武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3)欣赏《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苏武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苏武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武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从容说课《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

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第2课时)教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第2课时)教案必修4

苏武传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

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

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

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

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

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

《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苏武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现象。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3.学习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重点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2.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时安排3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根据情节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重点难点小组合作,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设计。

一、叙说内容,回顾导入学生讲述主要内容: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因被匈奴内乱牵连而留在匈奴。

为了不屈节辱命,苏武引刀自刺。

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囚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毡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后来,单于又把他迁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的旄节牧羊。

面对威逼利诱,苏武意志坚定、忠贞不贰,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串讲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作铺垫。

)二、小组合作,分析人物1.诵读课文。

2.分析传主和次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提示: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传主的言行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

3.展示讨论成果。

(1)分析内容。

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没有畏惧动摇,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进行痛斥。

他先是指责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斥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备受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

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动摇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2)归纳苏武的形象特点。

《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

《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内容。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4.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5.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旧知回顾二、课文研习(一)研习第一部分本段主要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明确: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二)研习2~8段这一部分重点记述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明确: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降、诱降),如:“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而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降),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区别,是因为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而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课文名称:《苏武传》4. 课时:2课时5. 年级:九年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苏武传》;(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背诵与理解;(2)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了解;(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对苏武精神品质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2)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2)选取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背诵和默写。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爱国精神。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背诵课文《苏武传》;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的形象,让学生感受苏武的艰辛生活;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苏武面对困难时的心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3. 对比教学:分析苏武与投降匈奴的其他使臣的不同,突出苏武的民族气节。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苏武传》教学设计2第2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第6~10段的意思,了解特殊句式。

2.试译课文第6~10段。

3.分析脉络,研读重点内容。

重点难点1.借助工具书或文下注释,疏通第6~10段的意思,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2.试译课文第6~10段。

教学设计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1.学生展示归纳的文言知识成果。

2.师生共同理解反衬手法的作用。

二、朗读课文,把握大意1.通读第6~10段。

2.勾画出重点词句。

3.小组合作解决重点难点的字词和句子4.通顺第6~10段的译文。

三、研读第6~8段1.学生概括内容:主要写了苏武苦守北海和李陵劝降等内容。

2.学生合作探究这部分中苏武的表现。

研讨要点:这部分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明确:第一层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把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国家民族的象征——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护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的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二层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两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而苏武回答李陵时,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来回绝。

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四、研读第9、10段1.学生概括段意: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2.学生合作,探究要点: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课文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苏武在匈奴坚持十九年靠的是忠诚、信念与意志,靠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苏武传》教案 (第二课时)

《苏武传》教案 (第二课时)

《苏武传》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苏武传》教案(第二课时)静风凝海第二课时释疑重点、难点文言字词、句式小总结教学过程: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解决文言字词句。

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重点提示:第三段重点词句:1、其一人夜亡(在夜里,名词作状语)(逃跑)2、虞常生得(被活捉)3、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话)(告诉)4、事如此,此必及我。

(连累)5、见犯乃死,重负国。

(才)(更加)(对不起)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使)(使动用法,使……投降)第四段重点词句:1、舆归营(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2、单于壮其节(以……为壮,意动用法)第五段重点词句: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逐渐痊愈)(告知)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会:共同)(定罪)(趁)3、本无谋(没有参加谋划)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满)定语后置5、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6、君因我降(顺着)7、女为人臣子(通“汝”)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通“叛)(宾语前置,以何见女)(状语后置)9、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争斗)10、头县北阙(通“悬”)11、若知我不降明(你)第六段重点词句:1、白单于(告诉)2、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3、匈奴以为神(把……当作)4、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育)(才)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隔离)(别的)6、掘野鼠去草实(去:通“弆(j),收藏。

)7、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8、檠弓弩(名词作动词,校正)9、武复穷厄(困苦)第七段重点词句:1、武使匈奴明年(第二年)2、不敢求武(访问)3、故使陵来说足下(劝说)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通“无”,)(“现”)宾语前置5、扶辇下除(台阶)6、子卿尚复谁为乎?(还)宾主前置7、皆为陛下所成就(提拔)8、兄弟亲近(成为皇帝亲近之臣)第八段重点词句:1、子卿壹听陵言(副词,一定,务必)2、自分已死久矣(料定)3、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通“襟”,“袂”)第九段重点词句:1、汉求武等(寻求)2、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高二语下册《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分析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思路。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言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层次1.请同学复述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层次: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合作与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讨论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是怕苏武再出事,而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 2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 2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4【教学目标】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

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

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

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

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

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

(板书课题)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

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

(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生:用利益诱惑的。

(板书:以利诱惑)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

(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

《苏武传》教案二:如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苏武传》教案二:如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苏武传》教案二:如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非常重要,因为毅力是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也是《苏武传》所要传达的核心主题。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这个经典故事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一、让学生了解故事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学生需要了解苏武当时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坚持不懈的保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

学生需要了解苏武的这种精神对他的人生和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他如何通过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得到成功。

通过了解整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毅力在成功中发挥的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毅力的意义学生需要了解毅力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举一些事实和例子,说明毅力在人生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不仅在学业中,毅力也同样适用于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例如,学生可以了解到成功的企业家和领袖不仅需要才能,同时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三、启发学生思考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有没有遇到挫折,怎样去克服这些挫折?你需要哪些动机?你觉得苏武的经历给你启示了什么?问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毅力去克服这些挑战。

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毅力的理解。

四、让学生感受毅力的力量让学生感受毅力的力量,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展示毅力的力量,例如成功故事、优秀领导人或运动员的经历等。

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克服挑战的方式和途径,以及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过程。

通过分享这些故事和经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毅力的力量,并激励学生去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五、给予学生支持和鼓舞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

教师需要在学生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及帮助他们制定行动计划和策略去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提供反馈和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

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

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
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

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

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

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

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

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

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