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革兰氏染色

合集下载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

思考题
1.革兰染色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经革兰染色后各有什么结果? 3.革兰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细菌染 色方法
死菌
正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复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
(鉴别染色) 芽孢染色法
吉姆萨染色法
负染色: 荚膜染色法
采用两种以上的不同 染料进行先后染色, 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 颜色,以便鉴别细菌。
活菌 用美蓝或TTC等作活菌染色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
2.革兰氏染色法
丹麦医生C.Gram(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 的染色方法(复染色)。
革兰氏阳性菌pH2~3,阴性菌pH4~5,加I--KI媒染,等电点降低,阳性菌降低的更 低,与 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阴性菌结合力弱,易被乙 醇脱色。 (2)与细胞壁有关: G+:细胞壁厚,肽聚糖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网孔收缩,故结晶 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脱色,仍呈紫色。 G-:细胞壁薄,肽聚糖低,含脂类高,乙醇将脂类分解,缝隙加大,故结晶紫-碘复合物 流出细胞壁,细胞脱色,用碱性红色染色(沙黄)后呈紫色。
水洗,甩干
媒染:卢戈氏碘液染1min
水洗,甩干
染 色
脱色: 95%乙醇脱色约30s 关键步骤!
水洗,甩干
复染: 复红染液染30s
水洗,甩干
自然干燥
油镜观检
2.革兰氏染色法 方法和步骤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
实验注意事项
☆本次实验操作,可产生几十至几百个微生物气溶胶颗粒。 ☆气溶胶粒径>100μm沉降很快,<50μm在0.4s内扩散开,<5μm通过呼 吸道直接到达肺泡。 ☆实验室感染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明原因的感染高达82%,大多数是气 溶胶在空气中扩散引起的。 ☆实验时应坐稳,很专注,不分心,在火焰周围10~20厘米内操作,保 持安静、有序,尽量少说话,以免感染病原菌。

革兰氏染色原理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步骤革兰氏染色是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一种常用染色方法。

其步骤如下:1. 准备好细菌培养物。

将待染色的细菌培养物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细菌涂片。

2. 固定细菌涂片。

将涂片在火焰上加热,杀死细菌并使其附着在玻璃片上。

3. 滴加革兰染色液。

将革兰染色液滴在细菌涂片表面,使其完全覆盖细菌。

4. 革兰染色液浸渍。

将细菌涂片放置在革兰染色液上,静置约1分钟,确保染色液充分浸渍细菌。

5. 温和洗涤。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革兰染色液。

6. 涂紫晶染色液。

将涂片放置在紫晶染色液上,静置约1分钟,使细菌染成紫色。

7. 温和洗涤。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紫晶染色液。

8. 加碘液。

将碘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分钟,使细菌形成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复合物。

9. 温和洗涤。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碘液。

10. 酒精去色。

用75%乙醇溶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0-30秒,直到溶液从细菌涂片上下滴。

11. 温和洗涤。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酒精。

12. 涂甲基蓝染色液。

将涂片放置在甲基蓝染色液上,静置30-60秒,使细菌染成蓝色。

13. 温和洗涤。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甲基蓝染色液。

14. 倒置晾干。

将细菌涂片倒置在干净的滤纸或架子上晾干。

完成上述步骤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涂片即可看到革兰氏染色的结果,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呈蓝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

05
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染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染色时间
染色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较大,过短或过长的 染色时间都可能导致染色效果不佳。
涂片厚度
涂片过厚或过薄都会影响染色效果,需保持适当 的涂片厚度。
脱色程度
脱色时间与脱色剂的浓度需严格控制,否则会影 响染色结果。
染色液的新旧
染色液使用一段时间后,颜色会变淡,影响染色 效果,需定期更换。
细菌革兰氏染色

CONTENCT

• 革兰氏染色的历史与发展 •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分析 • 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01
革兰氏染色的历史与发展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起源
1884年,丹麦医生革兰发明了革兰氏染色法,用于 区分细菌的形态和性质。
革兰氏染色法最初用于鉴别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 和志贺氏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经过染色后菌体形态饱满,不易被 渗透,呈现出比较清晰的紫色或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染色结果
红色或淡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红色或淡红色,这是由于 其细胞壁较薄,容易渗透染色液,与碘液结合形成复合物,呈现出红色或淡红 色。
菌体形态透亮
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经过染色后菌体形态透亮,容易观察其形态 特征。
03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涂片
取洁净的载玻片,在中央涂一薄层琼 脂,用接种环取少量待检细菌涂布均 匀,然后迅速将涂有细菌的载玻片置 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琼脂凝固。
冷却后将玻片翻转,用铅笔在背面画 一横线,再将玻片正面朝上放置于显 微镜载物台上。
固定
用夹子夹住载玻片一端,用火焰加热固定液(甲醇或乙醇)直至冒蒸汽,然后将 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持续加热1-2分钟,使细菌被固定在载玻片上。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求助编辑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目录编辑本段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阴性与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差异所应起的。

①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细胞壁具有较厚(20-8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多达20层,占细胞壁成分的60%~90%,它同细胞膜的外层紧密相连(图2-9)。

有的G +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磷壁酸(teichoic-acid),也称胞壁质(murein),它是甘油和核糖醇的聚合物,磷壁酸通常以糖或氨基酸的酯而存在。

由于磷壁酸带负电荷,它在细胞表面能调节阳离子浓度。

磷壁酸与细胞生长有关,细胞生长中有自溶素(autolysins)酶类起作用,磷壁酸对自溶素有调节功能,阻止胞壁过度降解和壁溶。

如果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被消溶,G+细胞成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s),细胞壁不复存在,而只存留细胞膜。

除链球菌外,大多数G+细菌细胞壁中含极少蛋白质。

②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G—细菌细胞壁比G+细菌细胞壁薄(15~20nm)而结构较复杂,分外膜(outer membrane)和肽聚糖层(2~3nm)(图2-10)。

在细胞壁和细胞质膜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空间,称为壁膜间隙(periplasmic space)。

外膜 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同细胞质膜相同之处也是双层类脂,但除磷脂外还含有多糖和蛋白质。

LPS的多糖部分包括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

O-特异多糖由重复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组成,含有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和二脱氧已糖。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一种常用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默(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和实验室研究中。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特性进行区分。

细菌的细胞壁在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厚实的胞壁,其细胞壁主要由多聚肽和多糖组成,对革兰氏染色染料结构相对稳定。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一个内膜和一个较薄的胞壁,对革兰氏染色染料结构不稳定,容易被清洗脱色。

革兰氏染色方法通常由紫晶染液(crystal violet)、碘液(iodine)、酒精脱色液(ethyl alcohol)和洗净液(wash buffer)组成。

以下是革兰氏染色的步骤:1. 取一块无菌玻璃片,用手套或钳子夹住,然后在玻璃片上滴加一滴样本(可以是细菌培养物或分离纯培养的菌液),将细菌均匀涂抹于玻璃片上形成细菌涂片。

2. 将预先烘干的细菌涂片放置在静止的温和热环境中,使菌液完全固定在玻璃片上。

3. 将预热的紫晶染液倒在细菌涂片上,让染液覆盖整个细菌涂片,静置片上1分钟。

4. 倒掉多余的紫晶染液,用洗净液将染液冲干净。

5. 加一倍稀释的碘液在细菌涂片上,静置片上1分钟。

6. 倒掉多余的碘液,用洗净液将碘液冲洗干净。

7. 用酒精脱色液滴在细菌涂片上,进行制片人定时(通常为15-30秒),直到底色变得非常浅。

8. 倒掉酒精脱色液,用洗净液将细菌涂片冲干净。

9. 加入红粉溶液,让染料覆盖细菌涂片,静置片上1分钟。

10. 倒掉多余的红粉溶液,用洗净液将细菌涂片洗净,待片子晾干。

观察结果时,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出紫色或蓝色,因为其细胞壁能够保留紫晶染料和碘复合物的结晶。

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因为其细胞壁无法保留紫晶染料和碘复合物的结晶,在酒精脱色过程中已经被去除。

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

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

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染色方法,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的基础实验技术,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特点。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的外部结构,它包裹在细菌细胞膜的外侧,起着支撑和保护细菌的作用。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肽聚肌醇,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肽聚糖和肽聚肌醇,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少的肽聚糖和肽聚肌醇,但含有脂多糖层。

这种化学成分的差异使得革兰氏染色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待染色的细菌涂抹在玻片上并固定;然后,用紫色的革兰氏染色液涂抹在细菌上,使其染色;接着,用碘液固定染色;最后,用酒精脱色,再用脱色后的细菌用洋红染色。

经过这些步骤,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虽然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区分细菌的类型,为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临床诊断中,革兰氏染色常常被用于鉴定引起感染的细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在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革兰氏染色也被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染色方法,它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的方式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在细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的特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细菌革兰氏染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
足,革 兰氏阴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阳性菌。
(3)在镜检时,以分散开的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 (4)设定阴性和阳性对照,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五、思考题
讲述革兰氏染色 的原理,并指出
1 E.C和B.S分别属 于革兰氏阳性或 阴性?
当对未知菌进行 革兰氏染色时,
3 怎样能证明你的 染色技术和结果 的正确性?
致密、坚硬、多皱、不 易用针挑起,不透明。 孢子成熟后,表面粉末 状,干燥(常有土腥味)。
三、实验材料
1、制片观察:曲霉、根霉、青霉、犁头霉、 酿酒酵母
2、菌落观察: (1)霉菌:曲霉、根霉、青霉、犁头霉 (2)酵母菌:红酵母、酿酒酵母 (3)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4)放线菌:S11、S14
Heat fixing
crystal violet stain wash with water
Staining
Counterstai n with
Safranin
注意事项:
(1)在涂片时不可过厚,否则在染色脱色时,都不易均匀, 固定时,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严格掌握脱色程度,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如脱色 时间太长,阳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阴性菌,时间不
(平板一套可打开用于显微观察,一套不用 打开用于菌落形态观察)
四.实验方法
五.水浸片观察真菌形态
1. 根霉、曲霉、青霉和犁头霉——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蒸馏水,用接 种针以无菌操作方式挑取少许菌丝于蒸馏水中充分展开(借助另一 接种针),盖上盖玻片(从一边向另一边覆盖,避免产生气泡)。
2. 酵母菌——用吸管吸取一滴酵母细胞悬液,盖上盖玻片。 ● 镜检:用低、高倍镜观察细胞形态。
C.Gram(革兰)
于1884年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内容
•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
•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涂片进 行革兰氏染色。
步骤
•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 •经碘液媒染 •用酒精脱色 ✓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G+), ✓有的可被脱去——(G-)
• 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番红等 进行复染。
•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低,在相同 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
较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所 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方法与步骤
•涂片→干燥→固定→草酸铵结晶紫染色 (1min)→水洗→路哥氏碘液媒染 (1min)→水洗→95%乙醇脱色(30s) →水洗→番红复染(1min)→水洗→干 燥→镜检。
固定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菌膜1分 钟,对结晶紫染色进行巩固,之后用蒸 馏水对其进行冲洗,至无颜色流出为止。
脱色
将玻片倾斜,用滴管吸95%的酒精进行 冲洗脱色30秒,立即用蒸馏水冲洗。
复染
用沙皇复染液对其进行复染1分钟,用蒸 馏水冲洗。
镜检
用滤纸将水吸干,滴1滴香柏油在菌膜中 央,用油镜观察。
•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 有芽孢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球菌,以及所有 的放线菌和真菌都成革兰氏正反应(G+)
• 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孢杆 菌都成负反应(G-)
•革兰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 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 不一样。
•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 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 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 复合物结合程度低,吸附染料差,易脱 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制片

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染色原理主要基于不同物质对染 料的结合能力差异,使细菌着色 ,从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 颜色和形态。
掌握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方法
简单染色
将细菌涂片或培养物直接与染料混合 ,然后进行观察。操作简单,适用于 初步观察细菌形态。
革兰氏染色
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通过结晶紫初 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和沙黄复染 等步骤,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出版年份:XXXX年
THANK YOU
简单染色方法简便,操作相对容易,但只能显示细菌的形态 和结构,不能提供细菌的种类信息。
革兰氏染色原理
01
02
03
04
05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 的细菌鉴别染色法,通 过使用结晶紫、碘液和 酒精等染料对细菌进行 染色,能够将细菌分为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 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 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成 分和结构不同,导致对 染料的吸附和着色能力 。
复染
将涂片浸入稀释后的伊 红或沙黄染色液中,染
色一定时间后取出。
冲洗
用清水冲洗涂片,去除 染色液。
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 果,判断细菌是革兰氏
阳性还是阴性。
05
实验结果与分析
简单染色结果与分析
染色结果
通过简单染色法,细菌被 染上了不同的颜色,如红 色或紫色。
03
04
涂片制备
将细菌均匀涂在载玻片上,晾 干。
染色
将涂片浸入染色液中,染色一 定时间后取出。
冲洗
用清水冲洗涂片,去除染色液 。
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判 断细菌类型。
革兰氏染色步骤
01
02
03
涂片制备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特性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聚糖和肽聚糖,革兰氏氏染色法通过不同的处理步骤,使得细菌细胞壁的特性在染色过程中显现出来。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如下:1. 准备细菌涂片:首先,从培养基中取一小块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璃片上,形成细菌涂片。

2. 固定:将细菌涂片在空气中晾干,然后用火焰快速烘烤,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染色:将固定的细菌涂片放入革兰染色液中浸泡几分钟。

革兰染色液主要由紫晶染料和碘酒组成。

紫晶染料可以渗透进入细菌细胞壁,而碘酒可以固定染色物质。

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革兰氏阳性菌染色过度。

4.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5. 差染:将细菌涂片放入酒精-醋酸溶液中浸泡几秒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这一步是为了除去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染色剂。

6. 洗涤:再次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

7. 对比染色:将细菌涂片放入苏木精染色液中浸泡几分钟。

苏木精染色液会将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8.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

9. 干燥:将细菌涂片放入通风处晾干。

通过上述步骤,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细菌细胞壁是由多聚糖和肽聚糖组成的。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多聚糖和肽聚糖,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较少的多聚糖和肽聚糖。

在染色过程中,革兰染色液中的紫晶染料可以渗透进入细菌细胞壁,并与细菌细胞内的多聚糖和肽聚糖结合,使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紫晶染料不能渗透进去,因此在差染过程中被苏木精染色液染成红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分析 • 革兰氏染色的应用和限制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 染色技术。
背景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通过对细菌的染色, 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其他技术
将革兰氏染色与其他技术如分子生 物学、免疫学等相结合,实现更精 确的细菌分类和鉴别。06Βιβλιοθήκη 结论总结革兰氏染色的重要性
临床诊断的关键工具
革兰氏染色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基 本技术,用于快速识别细菌种类,对 准确诊断感染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至关重要。
指导抗生素选择
科研的基础
在科研领域,革兰氏染色是研究细菌 种群结构、进化、生态和致病性的重 要手段。
染色
染色
用革兰氏染色液对固定后的涂片进行 染色,分别使用结晶紫、碘液和脱色 液进行初染、媒染和脱色处理。
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时应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避免 染色过度或不足,同时要确保染色液 的新鲜度和浓度适宜。
脱色
脱色
用脱色液对染色后的涂片进行脱色处理,以 去除菌体表面的结晶紫和碘液。
脱色注意事项
脱色时应控制脱色时间和脱色液的用量,避 免脱色过度或不足,影响染色效果。
革兰氏染色的工作原理
革兰氏染色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和结构对染料亲和性的差异,通过结 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由于细胞壁 组成成分对革兰氏染料的吸附能力不 同,酒精脱色时,细胞壁对染料的吸 附能力不同,从而导致被脱色的程度 不同,最终影响了复染后细菌的着色。

实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 网状结构不发达或无肽聚糖,不易吸 收结晶紫-碘复合物,而呈红色或粉红 色。
结果判断的注意事项
观察时需注意染色结果是否清晰、准确,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染色时间过长导致颜色 过深或过浅。
对于某些特殊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氏染色结果可能与其他 细菌不同,需结合其他实验结果进行鉴别。
学习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结晶紫染色
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 1-2分钟,水洗去多余染液。
复染
涂片上滴加复染液,染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复染液。
涂片
将待测细菌均匀涂布在载玻片 上。
脱色
涂片上滴加脱色液,脱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脱色液。
干燥
将涂片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 干。
掌握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判断
据。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
染色过程中出现颜色不均 的现象。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后形态不 清晰。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过程中脱 落。
解决方案
调整染色时间或染色液的 浓度,确保染色均匀。
解决方案
优化制片步骤,确保细菌 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以
便观察。
解决方案
增加固定步骤,使用更好 的固定剂,以保持细菌在
在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时,需注意区分污染菌和实验菌,避免误判。
06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实验过程顺利,染色效果明显, 成功地进行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革兰氏染 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 了不同细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革兰氏阳 性菌和阴性菌在染色后的明显差 异,为后续的细菌鉴定提供了依
革兰氏染色的重要性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于区分细菌的染色方法,最早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格兰发明并于1884年提出。

该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细胞壁的反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差异。

细菌细胞壁是由表面的胞壁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相对较厚,主要由葡聚糖和梅纳硇蛋白组成。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较为薄,外层主要是脂多糖和脂蛋白。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染色、漂洗和计数。

首先,将待测的细菌样品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一个薄膜,然后用碘酒溶液滴在细菌上。

碘酒溶液可以使细菌细胞壁中的晶体紫染料结合得更牢固。

然后将玻璃片放入洗涤盘中,用洗涤液冲洗,将多余的染料冲掉。

接下来,将洗涤过的玻璃片放入乙醇溶液中漂洗,使细胞壁透明起来,并将乙醇溶液中的紫色冲掉。

然后将玻璃片放入洗涤盘中,用洗涤液冲洗乙醇。

最后,将洗涤盘中的玻璃片倒扣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或紫红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无色或浅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是因为细菌的胞壁中的晶体紫染料结合了碘酒溶液,形成了紫色的复合物。

而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无色或浅红色是因为细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无法固定晶体紫染料。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非常重要。

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区分出细菌的不同类型,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

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是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而革兰氏阴性菌通常是一些肠道菌群中常见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此外,革兰氏染色也对细菌的结构和形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可以预测其生长和繁殖的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定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可以通过革兰氏染色来区分。

有些细菌在染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染色结果不准确。

细菌革兰氏染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细菌革兰氏染色又称革兰染色,是一种微生物学上最常用的染色技术之一。

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发明的。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细菌耐受乙醇的能力不同,将它们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通过这种区分方式,有助于对某些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染色涉及到两种染料,即革兰氏染色液和碘化物液。

革兰氏染色液的主成分是紫色素,能够穿透菌体进入到细胞内部,使其产生着色效果。

碘化物液是一种褐色液体,用于增强革兰氏染色的效果。

当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之后,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紫色或紫红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呈现出蓝绿色或浅紫色。

这是由于不同类型的细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导致的。

具体步骤如下:1.将已培养的细菌涂在玻璃片上。

2.在加上革兰氏染色液,并在玻璃片上加热。

3.再加上碘化物液进行固定染色。

4.用乙醇或醇/醚对玻璃片进行冲洗。

5.最后用草酸进行洗涤并干燥。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应用由于革兰氏染色技术简单和易于操作,因此在医学、食品、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学上,革兰氏染色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感染病原菌的诊断,例如革兰氏阳性菌是阴道炎的病原菌之一。

在水处理领域,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可降解有机物质的培养菌株。

除此之外,在食品加工行业中,革兰氏染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行业工作者经常需要使用革兰氏染色来检测食品接触到的病原菌,以保障公众的健康。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保证无菌操作,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在染色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操作时间,以便产生准确的结果。

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快捷、经济、且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法。

它对于医学、食品及水处理系统的监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科学工具。

革兰氏染色步骤

革兰氏染色步骤

革兰氏染色步骤引言: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由丹麦细菌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

该技术以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为基础,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泛,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细菌鉴定工作中。

本文将对革兰氏染色的步骤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

一、准备工作1.1 试剂准备进行革兰氏染色需要的试剂主要包括:革兰碘液、革兰洗涤液、乙醇和碱性紫。

1.2 样品处理将待染菌株铺在平板上,选择好光洁的玻璃片,取少量样品用针头将菌液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

待菌落完全干燥后,即可开始染色。

二、革兰氏染色步骤2.1 固定将涂布好菌液的玻璃片朝上放置在架子上,使用银夹将玻璃片固定住。

将固定好的玻璃片在灯火或火焰中加热,直至菌液完全干燥。

此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菌液,使其不易脱落。

2.2 革兰碘液染色将固定好的玻璃片放入容器中,加入足量的革兰碘液,浸泡5-10分钟。

革兰碘液的作用是增强染色效果,使细菌细胞壁紧密结合革兰紫染料。

2.3 洗涤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澄清。

这一步是为了去除多余的碘液。

2.4 乙醇洗涤将固定好的玻璃片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95%乙醇,浸泡20-30秒。

乙醇的作用是洗去革兰紫颜料。

2.5 洗涤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澄清。

这一步是为了去除多余的乙醇。

2.6 碱性紫染色将固定好的玻璃片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碱性紫,浸泡30-60秒。

碱性紫的作用是染色细菌细胞。

2.7 洗涤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澄清。

2.8 水分干燥将玻璃片放置在架子上晾干或用纸巾轻轻吹干。

确保玻璃片完全干燥后,即可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结果观察和分析革兰氏染色后,观察玻璃片上的细菌染色情况。

革兰阳性菌一般呈紫色或深紫色,革兰阴性菌一般呈粉红色。

通过观察颜色的不同,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并进一步进行鉴定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革兰氏染色技术在细菌鉴定中是一种初步的判断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菌,染色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标准流程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标准流程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标准流程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鉴别染色法,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下面是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的标准流程:
1.涂片固定:将细菌培养物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并使其干燥。

2.火焰固定:用火焰将涂片上的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将涂片放入草酸铵结晶紫染液中,染1分钟。

4.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涂片,洗去未结合的染液。

5.碘液媒染:将涂片放入碘液中,媒染1分钟。

6.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涂片,洗去未结合的碘液。

7.脱色:将涂片放入95%酒精中,脱色20秒。

8.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涂片,洗去未结合的酒精。

9.蕃红染色液复染:将涂片放入蕃红染色液中,复染2分钟。

10.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涂片,洗去未结合的蕃红染色液。

11.干燥:将涂片干燥,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12.显微镜观察: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进行分
类鉴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应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每一步的操作时间和温度也需要严格控制。

此外,为了提高革兰氏染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使用新鲜的染液和媒染液,并在使用前进行过滤处理。

同时,对于不同的细菌种类和不同的实验目的,可能需要调整染色时间和媒染时间等参数。

总之,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别方法,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对于细菌的分类、鉴定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并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和提高实验技巧,以提高革兰氏染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空气、土壤、水体等各种环境中。

为了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染色方法。

本文将介绍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一、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差异来区分细菌的。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烘干,然后用碘酒浸泡,再用乙醇洗涤,最后用碱性颜料(如紫色染料)染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细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能保持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易被乙醇洗去紫色染料,然后再染红色。

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用于检测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

这些细菌具有特殊的脂质组分,使它们不易被一般染色方法染色。

抗酸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加热,然后用碱性染料(如碱性红染料)染色,再用酸洗去多余染料,最后用蓝色染料(如甲基蓝)染色。

通过抗酸染色,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可呈现红色,而其他细菌则呈现蓝色。

这种染色方法对于抗酸杆菌的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结核病等疾病。

三、吉姆萨染色吉姆萨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吉姆萨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用吉姆萨染料(由蓝色和红色组成)染色,然后用水洗去多余染料,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吉姆萨染色,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等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吉姆萨染色在细菌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对于揭示细菌的性状和特性非常重要。

细菌染色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细菌学的发展和医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介绍的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还有许多其他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格拉姆-玛尔基纳染色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细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

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

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对细菌进行染色,有助于观察和鉴定细菌。

以下是进行革兰氏染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应使用新鲜的革兰氏染色液。

过期的染色液可能会导致染色效果不佳。

2. 染色前,应将试管、玻片和接种环等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引入外来污染物。

3. 细菌的培养物应选择在对染色液具有最佳反应的阶段进行染色。

例如,当细菌处于活跃生长期时进行染色,染色效果较好。

4. 在进行染色之前,应将细菌移液到净化水中漂洗几次,去除悬浮在培养液中的枯萎细菌残骸,以便使细菌分散均匀。

5. 在染色液滴落到玻片上时,应控制好滴落的体积,使细菌涂片均匀一致。

6. 在染色液滴落到玻片上后,应等待1-2分钟,让细菌充分吸附染色液和水分。

7. 在进行洗涤步骤时,不要用力摇晃或搅拌玻片,以免细菌从玻片上脱落。

8. 在进行染色液滴落和清洗时,要避免将染色液滴落到手指上,以免染色液引起皮肤刺激。

9. 在染色液滴落到玻片上后,应尽量避免多次洗涤,以免细菌在洗涤过程中脱落。

10. 染色过程中,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到玻片上,以免干扰观察和分析。

11. 染色完成后,应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鉴定。

观察时要保持镜片清洁,并使用适当的倍率进行观察。

12. 在染色液滴落到玻片上后,应及时清洗试管、培养皿等器具,以免染色液干燥固化。

13. 染色完成后,应将玻片进行封片,以免染色液挥发和细菌污染空气。

总之,进行革兰氏染色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染色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随时注意自身安全,避免染色液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学中鉴别染色法
01 染色原理
03 常见种类
目录
02 操作流程 04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 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 四个步骤。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区别。经染色后,阳性菌呈 紫色,阴性菌呈红色,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从而用以分类鉴定。染色原理:通 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再用95%乙醇脱色。Fra bibliotek常见种类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及 脑膜炎双球菌等。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 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而革兰氏阴性菌 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 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 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1、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2、学习显微镜油镜观察的方法;二、实验内容1、细菌的简单染色;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三、实验原理简单染色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染色方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

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

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孔雀绿或蕃红)等进行染色,当这类染料解离后,染料离子带正电荷,使菌体着色。

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鉴别染色反应。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 )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这是因为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过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 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即紫色。

四、实验材料1、活材料:培养12~16h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培养24h 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2、染色液和试剂:结晶紫、卢哥氏碘液、95%酒精、蕃红、复红、二甲苯、香柏油。

五、实验用品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擦镜纸、吸水纸、滴管、玻片搁架、镊子、无菌水、75%乙醇浸泡的消毒棉球、盛有75%乙醇的玻片回收缸、生物显微镜等。

六、实验方法(一)简单染色1、涂片:用消毒棉球擦拭双手,用镊子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的左、右两端各加一滴蒸馏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苏云金芽胞杆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

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挑刚制成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浓菌悬液2~3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面,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液取2~3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面。

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面,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用文火烘干。

★是否还有其它方法?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为什么要进行该步骤?4、染色:用将固定过的涂片放在废液缸上的搁架上,加复红染色1~2min。

5、水洗: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

6、干燥:将洗过的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勿将菌体擦掉。

7、镜检: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形态。

★怎样操作才能做到既快而又不易损坏玻片地调准焦距?
(二)革兰氏染色1、涂片: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涂片法相同。

★涂片厚薄对结果有影响吗?2、晾干: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3、固定: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4、结晶紫初染色:将玻片置于废液缸玻片搁架上,加适量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以盖满细菌涂面为宜。

之后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5、碘液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1min后用水洗去碘液。

★此步可否省去?6、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 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为什么要立即水洗?7、复染:滴加蕃红复染2~5min,然后用水洗去涂片上的番红染色液。

8、晾干: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

9、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0、实验完毕后的处理⑴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试干净: ①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
上的油擦去;②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③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试。

⑵观察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净,并放入盛有75%乙醇溶液的回收缸中。

⑶显微镜复原并做好使用情况登记。

七、作业与思考(一)、绘图1、简单染色后绘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形态图。

2、革兰氏染色后绘图并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两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性。

(二)思考题1、在取菌涂片的过程中怎样操作才能保证斜面菌种不受到污染?2、革兰氏染色反应成败的关键操作是哪一步?为什么?3、为什么革兰氏染色法要选用幼龄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