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非功利性的
佛教对诗歌的艺术影响

在《高僧传》的《竺僧度传》中留下赠、答两首诗,僧度姓王名唏,字立字,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与同郡杨德慎之女杨苕华定亲,未等完成大婚,双方的父亲相继过世。王唏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感到人生不过是一场灾难,遂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和尚。杨苕华服丧期满后,修书赠诗于僧度,劝他还俗,修百年之好。下面是杨苕华的赠诗:
僧度皈依佛门,抛弃恋人,抛弃人生,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解脱。 “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抛掉的是享乐,得到的是解脱。佛家认为,人的享乐是短暂的,解脱是无限的,不能因小失大,不能把无限丧失在有限中。所以为了无限的来生解脱,他就毅然地抛弃人生。他的思想依据是什么?业报轮回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因果报应具有相同的地方。僧度十分相信这种轮回报应,力求超脱这种轮回,超脱轮回的做法就是遁入空门、潜心修行。
许多有文化的僧人文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下面是黄庭坚的一首诗:《六月十七日昼寝》,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黄庭坚深知佛理,语带禅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马龁枯萁喧午枕”和“梦成风雨浪翻江”两句,马吃干豆秸和风雨浪翻江,看起来无甚关系,但前后联动起来看,单借助梦为中介物,巧妙地由此及彼,表现了诗人遁入江湖的素念。黄庭坚要求自己的词像禅那样无拘无束,无边无际,变化多样,给人以新奇,引人以遐想。
这些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僧度却用这种朴实的哲学思想来说明人间的苦难,世俗实是块秽土,不可久留,走上与尘无染的路。那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遁入寂静的空门,过隐遁的生活。我们在僧度的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到,佛家思想和儒道思想的融合。“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这几句充满儒道思想。僧度作为一个文化僧人,既受到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他又学习了佛教思想,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会影响他的作品。
美学模拟试卷

美学模拟试卷笔试题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几种。
辨析题要先辨对错,然后再说明理由。
请注意柯老师的讲课内容,他所强调的重点内容重点复习。
单项选择题(5×2=10分)1.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 B )时代A. 原始社会B.文明社会之初C.18世纪D.古罗马2.标志着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的《美学》一书是(C )撰写的。
A.亚理斯多德B.黑格尔C.鲍姆嘉通D.柏拉图3.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B )。
A.《乐记》B. 柏拉图的《大希僻庇阿斯》C.亚里斯多德的《诗学》D.黑格尔的《美学》4.美学诞生之后,沿着(C)的道路进行研究的美学家有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杜威……A.心理学美学B.社会学美学C.哲学美学D.科学美学5.在审美关系中,人对现实的把握主要是一种(D )A.认识B.理性思维C.功利考量D.情感体验一、单项选择题(5×2=10分)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说是(D )提出来的。
A.柏拉图B.康德C.歌德D.黑格尔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途径?BA.从精神意识中探索美的本质B.从政治领域探索美的本质C.从客观事物中探索美的本质D.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本质3.中国美学界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C )。
A.吕荧B.蔡仪C.李泽厚D.朱光潜4.西方“美是和谐”的观念是(B )提出来的。
A.苏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C.亚里斯多德D. 黑格尔5.下列选项不是美的特征的一项是(A )。
A.美的主观情感性B.美的客观社会性C.美的感染愉悦性D.美的具体形象性一、多项选择题(5×2=10分)1.美的最高形态是(D)。
A.人的美B.自然美C.社会美D.艺术美2.不属于美的形态的是(D)。
A.悲剧B.喜剧C.优美D.丑3.“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C)。
A.崇高B.悲剧C.优美D.壮美4.不是悲剧的特征的一项是(C)。
美学概论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750年,德国美学家()的学术专著《美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宣告成立。
【】A.鲍姆嘉登B.歌德C.康德D.费希特2.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A.审美B.艺术C.自然美D.文学3.古代希腊思想家()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
【】A.苏格拉底B.亚里斯多德C.柏拉图D.毕达哥拉斯4.“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席勒D.博克5.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一转移是从他的著作()开始的。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的,以()为代表。
【】A.朱光潜B.李泽厚C.蔡仪D.吕荧7.美在本质属性上是一个()的系统。
【】A.封闭B.开放性C.自律D.他律8. 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中对()的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A. 语言B. 艺术C. 工具D. 文字9. 刘勰所提倡的“风骨”在内涵上基本相当于西方的()范畴。
【】A.悲剧B.崇高C.优美D.喜剧10. 在西方对于悲剧的探讨中,到了(),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美学试卷第1 页共22 页常生活。
【】A.尼采B.叔本华C.斯宾塞D.莎士比亚11.在中国古代关于艺术功能的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愈12.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美学家()所提出的。
【】A.王国维 B.蔡元培 C.丰子恺 D.梁启超13.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A.审美 B.娱乐 C.教育 D.认识14.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核心层次是()。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 )。
A.“时间距离”的说法B.“心理距离”的说法C.“美感问题”的研究方法D.“美的本质”的研究方法2.“劳动创造了美”一语出自( )。
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亚里士多德3.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的共同之处是( )。
A.为政治服务B.为一定的阶级服务C.提高人的素质D.带有一定的功利性4.中国书法意象的物态化和意象的生成是( )的。
A.单向B.双向性C.同步D.背向5.意象思维属于( )范畴。
A.心理学B.社会性C.哲学D.认识论6.“对牛弹琴”说明( )。
A.审美能力因人而异B.艺术创造者不能欣赏美C.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D.审美能力需要提高7.美学是一门( )。
A.社会学科B.人文学科C.艺术学科D.自然学科8.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 )。
A.中介与桥梁B.欣赏对象C.再创造客体D.形式符号9.艺术的本体论就是( )。
A.艺术的统一论B.艺术的主体论C.艺术的客体论D.艺术的存在论10.在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上,提出“突然荣耀说”的是( )。
A.柏格森B.霍布斯C.黑格尔D.康德11.著名的直觉论者( )把直觉的感受方式看成是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A.伯格森B.布劳威C.胡塞尔D.克罗齐12.( )比柏拉图更富于宗教的神秘主义的色彩,他开启了中世纪神学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A.亚里士多德B.普罗提诺C.荣格D.苏格拉底13.在美与善之间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无不为B.乐而不淫C.里仁为美D.物我两忘14.( )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A.社交B.教育C.审美D.生存15.( )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A.创新能力B.想象力C.动手能力D.劳动16.( )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A.鲁迅B.老舍C.荣格D.海德格尔17.刘勰在( )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一、《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本质劳动创造了美,而美究竟是什么?在艺术美学中认为:美是能引起非功利性的主体自我确证的对象,美学则是一门既属于人文学科,又从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及审美价值等与美有关的概念。
艺术美学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单从字面上看就决定了两个与它密不可分的概念:艺术与美。
简单地理解,这种美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艺术美学是站在美学的视角上研究艺术,在艺术的框架中审视美。
在艺术美学中美有四层本质:第一层是基础本质,是指人为性的感性对象;第二层为中介本质,特指想象中的形象系统;第三层为核心本质,揭示自我确证性的虚拟世界;第四层为超越本质,暗示终极性存在和价值的意义世界。
而在艺术美学的范畴里,《清明上河图》又是如何作为物质载体导致欣赏者们自我确证的呢?《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农村以及市集两大部分,共同展现了北宋京城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以及当时各阶层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画面中约有814人,他们穿着各式的服饰,表情生动、惟妙惟肖;其中还有牲畜家禽、往来船只、房屋楼阁、车子、轿子、树木等物质,众多的人为物质载体构成了艺术,产生了美。
虽然画面热闹非凡,但都以有规律的形式组合,井然有序,容易让人产生秩序感,因而让人们产生美感。
画中的人们沉浸在各自的生活中,栩栩如生且富于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其形式符号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就其艺术美的基础层次而言,这些便是美学中所指的人为性的感性对象了,并自然而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第二个中介本质:想象中的形象系统。
在观赏《清明上河图》时,看着画面中高大的城楼、屋宇、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样样俱全。
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看着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很自然会想象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出现过,是不是也想回到那个时候,住在那样的街巷建筑中;又或许想象自己是画面中的某一个人,自己或自己所知晓的某个亲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让我们忆起往事;或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想象着他们之间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有着什么样的趣闻由此,一个具有自我确证价值的虚拟形象世界就逐渐形成了,它拉近了我们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核心本质层次。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美学与人生》网上作业

1、“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 )提出的。
B1.A. 亚里士多德2.B. 克罗齐3.C. 柏拉图4.D. 康德2、《红楼梦》里“晴雯撕扇”的情节充分体现了美的( ) C1.A. 形象性2.B. 时代性3.C. 非功利性4.D. 民族性3、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 D1.A. 《宋元戏曲考》2.B. 《红楼梦评论》3.C. 《人间词话》4.D. 《诗品》4、“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是以下哪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C1.A. 朱光潜2.B. 蔡仪3.C. 吕荧4.D. 李泽厚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 ) B1.A. 荒诞2.B. 崇高3.C. 优美4.D. 悲剧6、“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是以下那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A1.A. 蔡仪2.B. 李泽厚3.C. 康德4.D. 高尔泰7、下列说法是庄子提出来的是() C1.A. 智者乐水2.B. 柔弱胜坚强3.C. 天地有大美不言4.D. 上善若水8、以下大力提倡美感的非功利的美学家是() B1.A. 杜威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孔子9、以下主张艺术是存在真理的“揭示”说的是( ) B1.A. 席勒2.B. 海德格尔3.C. 朱光潜4.D. 荣格10、“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是哪一种思维的特点?( B )1.A. 逻辑思维2.B. 形象思维3.C. 辩证思维4.D. 抽象思维11、相当于“崇高”范畴概念的是( D )1.A. 柔美2.B. 婉约3.C. 适宜4.D. 雄浑12、把美分为“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的是( D )1.A. 黑格尔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哈奇生13、以下不属于“自下而上”研究美学的是( A )1.A. 柏拉图2.B. 费希纳3.C. 立普斯4.D. 丹纳14、“孤立说”的提出者是( B )1.A. 康德2.B. 闵斯特堡3.C. 谷鲁斯4.D. 布洛15、“新松恨不高百尺,恶竹应须斩万杆”属于( A )1.A. 对比想象2.B. 接近想象3.C. 创造性想象4.D. 相似想象16、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方其若翰,气倍词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这充分说明了文艺创作中( B )的现象。
《美学》第七章 美育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美是非功利性的

美是非功利性的摘要:美是非功利性的,它存在人的意识之间,只有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心态去看待,才能发现美、欣赏美、领略美,如果是以一种目的性去看待美,得到的是欲望的满足,而并非美,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自古中外伟大的美学家都有其阐释,说明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
关键词:美学非功利性美学家美是非功利性的,本文以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阐释、历代美学家的观点和个人对美是非功利性的感悟两方面来说明美是非功利性。
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
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
非功利性是动机,并非结果。
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
非功利性,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
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
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
他还从“第三个契机”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
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标明“事物应成为什么”、“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
美感产生的原因_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

2010年4月第13卷第2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Ap r .2010Vol .13 No .2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惠 斌(1981—),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哲学硕士;张 璋(1980—),男,河南新县人,河南新县高中教师,哲学硕士。
美感产生的原因———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惠 斌,张 璋(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西安 710124)摘 要:美感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即功利原因和非功利原因。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美的事物是如何单凭形式而引起人的美感的。
关键词:美感;功利;非功利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10)02-0037-02 西方传统美学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当时的美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与善统一,事物能引起人的美感是因为事物对人有用,即事物中的功利因素使人产生了美感。
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这一思维模式产生了质疑。
18世纪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提出了美只与形式有关,而与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无关,即与功利无关。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
但这两种解释方式都没从人自身的心理、生理结构入手去分析,即使稍有涉及也不过一笔带过。
例如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说”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一种共同人性,是人类历史积淀的结果”。
他把美感产生的原因归根于社会生活在人心理上的积累沉淀,这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
但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即事物的内容如何积淀到形式中?仍然未得到有力地解释。
在20世纪以前,对于被称为“精神”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类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审美静观艺术概论

审美静观艺术概论
审美静观是艺术欣赏的一种方式,它强调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静默沉思和内心体验。
这种观念起源于西方哲学,特别是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审美静观不仅仅是passively(被动地)欣赏艺术,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活动,要求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内涵的挖掘。
在艺术概论中,审美静观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和方式。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观性:审美静观强调观赏者的个人感受和主观评价,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2.非功利性:在审美静观中,观赏者不应当以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实用性或其他功利性标准来评价作品,而是专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美学特征。
3.完整性:审美静观要求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整体上,而非仅仅关注作品的某个部分。
4.深度的认知:观赏者通过静观,深入探索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艺术家意图以及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5.时间性:审美静观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它强调在时间的流逝中,观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静观是自由的、无目的的,并且是建立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审美
静观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目的或利益,而是源于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涵的审美体验。
在现代艺术欣赏中,审美静观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它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审美静观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艺术教育中,培养下一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学 练习3

作业1.第3题美的最高形态是()。
A.人的美B.自然美C.社会美D.艺术美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2.第8题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
A.《乐记》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C.亚里斯多德的《诗学》D.黑格尔的《美学》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3.第9题“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
A.崇高B.悲剧C.优美D.壮美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4.第14题“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
A.艺术的起源 B.艺术的本质C.艺术的功能D.艺术的内容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5.第16题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
这一现象说明( )。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B.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C.美在于移情D.美取决于距离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6.第19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说是()提出来的。
A.柏拉图B.康德C.歌德D.黑格尔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7.第21题中国古代说“天地有大美”的人是()。
A.孔子B.刘勰C.老子D.朱光潜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8.第30题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诗教”的人是()。
A.老子B.孟子C.孔子D.庄子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9.第34题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时代。
A.原始社会B.文明社会之初C.18世纪D.古罗马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0.第39题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家是()。
A.亚里斯多德 B.别林斯基 C.狄德罗D.车尔尼雪夫斯基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1.第41题()指的是在舞台(或银幕)上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行动表演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美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概念,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评价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将美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首先,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功能和效益相关的美,它是针对某种具体目的而产生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如何让建筑物更加实用和高效,同时还要创造出美感。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美不仅是为了展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更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再比如,在商业广告领域,广告设计师会考虑如何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的美也是为了实现营销目的。
其次,非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有关的美。
这种美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标而存在,而是纯粹为了欣赏和体验美的感受而存在。
例如,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某种特定信息,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为了感受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又例如,在自然风光欣赏中,人们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时,也是为了体验自然美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功利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虽然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划分得那么明确和绝对。
事实上,很多美的体验和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结合性。
例如,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会既享受美的感受,又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再例如,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广告不能只追求创意性和美感,必须要与营销目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告的目标。
总体来说,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都是多种文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的交汇和融合的产物。
虽然这两种美在某些方面的目标和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内涵和体验。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
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
康德把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
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
“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
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
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
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
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
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
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
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贺静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美学诞生以来,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便得到了讨论。
审美客体出现的前提,是原始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审美的发展标志之一,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互交融的巫术;审美净化后的结果,应当是非功利的走向。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是人类精神信仰和道德伦理面临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审美;功利;非功利美学在1750年由鲍姆加登命名出现,但真正使美学实现独立的则是康德对于审美“非功利性”的判断。
他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1]不仅如此,他更通过分辨美与快适和善的区别来论证审美的无功利性,他说:“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视的、赞许的。
”[2]通过这样的比对,康德彻底将美与生理舒适和道德伦理隔离开来,使美学在根本上实现了独立。
康德对于传统美学的判定,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支持。
长久以来,“审美即非功利性”这个观念被视为判定人类活动是否属于审美活动的准则。
但自新世纪以来,更多艺术家对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迈克尔·柯比就曾提出:“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的、与生活没有联系的看法,是传统美学一个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观念”[3]。
由此,不少的美学家对于审美的非功利性特质提出了一些质疑,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就认为主体在同一审美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在中国,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更认为个人功利性是审美的本质特征。
审美到底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还是功利性的?一、审美的发生——审美客体的出现是追求功利性的结果审美的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主体、客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
审美主体自然是人,而最初的审美客体的出现比人的出现晚了很长时间。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石器,并不具有美感。
它们边缘不平整,粗制滥造,仅仅只作为人类探寻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进一步的实践之后,人类对于工具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们不仅仅只单纯的追求工具的实用性,他们开始制作出更多花样的工具,这些工具边缘平整,样式规范。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作者:赵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人类从来没有停止美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下审美的步伐。
审美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和过度。
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审美活动其本体依然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与功利性相契合。
我认为审美是“非功利性”,而非“超功利性”的。
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却与功利息息相关。
关键词:审美;非功利性;非超功利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5-01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一直是人类试图定义的概念。
美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主体去寻找美,也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中去寻找美的本质。
审美,即人脑对美的“认识”与“反映”。
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在创造和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评论和判断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精神活动,对自身本质与特性的不脱离表象的、全方位而又情感化的把握与呼唤。
于审美问题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康德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然之美是不计厉害关系的。
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康德“美的分析”中第一个契机就是审美无功利性,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逻辑上的认识判断,而是审美主体的内心状态和对象表象形式的契合一致。
这种纯粹主体的情感是无利害的。
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是自然美与天才艺术,而非人工的美。
无功利的美能保证我们与自然相遇时的敏感发现。
这与我国春秋时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有无相生”,“大道无形”。
道家学说所谈及的“道”,吾以为乃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
所以也可以理解是“大美无形”也。
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情感相对照,不以任何需要为前提,即审美的非功利性。
2023年智慧树美学与人生(秋季临班)见面课及章节答案

B.王维
C.陈子昂
D.贺知章
【正确答案】左冲
4.【判断题】 (10分)
钟馗曾因为丑而丢了状元。
A.错
B.对
【正确答案】对
5.【单选题】 (10分)
以下人物中最有权力的是()
A.阿瑞斯
B.雅典娜
C.左冲
D.赫拉
【正确答案】赫拉
6.【单选题】 (10分)
以下人物中最有智慧的是()
A.雅典娜
B.宙斯
悲剧的美学意义(见面课测验)
名称:《美学与人生》成绩类型:百分制题目数:5总分数:5
说明《美学与人生》第四次见面课课后测试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
第1部分总题数: 5
1.【判断题】 (1分)
叔本华提出了“过失悲剧说”。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单选题】 (1分)
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的是()
A.《大希庇阿斯篇》
B.《曼诺篇》
C.《克拉底鲁篇》
D.《小希庇阿斯篇》
【正确答案】《大希庇阿斯篇》
第三章单元测试
名称:《美学与人生》对应章节:第三章成绩类型:百分制题目数:10
总分数:10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总题数: 10
1.【单选题】 (10分)
B.《人间世》
C.《逍遥游》
D.《公孙丑》
【正确答案】《齐物论》《人间世》《逍遥游》
2.【判断题】 (1分)
郭沫若认为庄子是一位厌世的思想家。
A.错
B.对
【正确答案】对
3.【判断题】 (1分)
西南大学17秋[1145]《美学和人生》作业答案解析
![西南大学17秋[1145]《美学和人生》作业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a6ed5c0b1c59eef8c7b4cf.png)
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
社会干预功能心理平衡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娱乐消遣功能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外在的自然界人所改造的自然界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自然物人工制品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形式符号层物质实在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亚里土多德席勒柏拉图尼采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
审美的非功利性审美的具象性审美的非自觉性审美的个性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
康德席勒鲍桑葵维柯8、( )是德育主要依据。
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美学实验美学接受美学分析美学10、古代文论家( )提出了“隐秀”说。
钟嵘刘勰陆机司空图11、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自由创造性的发挥社会关系的解放12、朱光潜认为“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3、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定义美,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4、审美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
自然社会人生艺术15、“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功利说与非功利说

汉语言二班雷小娇20091742美学原理关于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讨论功利的一种解释是指功效和利益,功效不仅仅是指物质带来的具体的物质收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我认为美本身是没有任何功利性或者非功利性的,功利或非功利只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评价,是带有目的性的。
人的需要分为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精神需要是抽象的,并不是客观的存在,物质需要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具体存在的。
美的功利性在自然与社会中是比较突出的,而在艺术欣赏中则是比较隐秘的,这是因为,我们在自然与社会中获得的美感多是具体的功利的物质形式,而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获得的美的享受的功利性则是有一定心理距离的。
听音乐,看电影,欣赏艺术品等活动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可以愉悦身心。
像听音乐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是带有功利性的吗?这可能会带是很多人疑问,那假设如果听音乐会让你变得浮躁,破坏你的好心情,那你还会听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愉悦,这是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种有利于身心的功效。
在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它会带给我们好的具体的收益,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产生主观反映,认为其是有价值的,并且是美的,我们因为具体的收益认识它是美的,因此这种美的产生是带有功利性的。
对人本身无用的东西是不会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在人类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认识自然现象的时候,人类对自然中的狂风是恐惧的,认为它是邪恶的,是不美的,但当科学技术发展到能够认识它并良好地运用它时,它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这个时候再来看,它就是美的,这体现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人看来,它就是美的。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是我们生活的组成内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所有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我们认为其是有价值的,是美的。
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美是什么

玲珑、渊然而深的灵魂。
5 意象的分析
(1)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 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 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包界。
凡 高 《 一 双 鞋 》
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这硬梆梆、 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 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又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 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 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6 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
哉 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 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 既无此种境 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 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 之。 --王国维
审美意象离不开审美活动,它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蔽之,他是
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
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宗白华《艺境》
“美”乃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万象在人的自
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是情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
独特的宇宙,一个显示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的虚
灵的世界,是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的鸢飞鱼跃、活泼
毕加索:《格尔尼卡》。法西斯战 争的残酷,我们看看那些各在一处的断 肢、残臂、摇晃的电灯、惊恐的表情、 嘶鸣的马的形象就知道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非功利性的
摘要:美是非功利性的,它存在人的意识之间,只有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心态去看待,才能发现美、欣赏美、领略美,如果是以一种目的性去看待美,得到的是欲望的满足,而并非美,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自古中外伟大的美学家都有其阐释,说明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
关键词:美学非功利性美学家
美是非功利性的,本文以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阐释、历代美学家的观点和个人对美是非功利性的感悟两方面来说明美是非功利性。
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
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
非功利性是动机,并非结果。
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
非功利性,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
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
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
他还从“第三个契机”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
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标明“事物应成为什么”、“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
同时,审美判断也不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因为如果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那就不是审美判断,而是道德判断了。
所以,审美判断也是没有主观的目的的。
康德的这一命题对西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西方美学以各种理论重复或引申审美无功利这一概念。
而在中国,从老子美学思想开始。
中国文艺不论是从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态度对美是非功利的观点就所提及,比如庄子,他指出受制于外物的功利的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超出了功利的精神愉快才是最可宝贵的。
人要摆脱“物累”,达到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尽管他不是在纯粹美学的意义上明确地加以探讨,但这一认识和思想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渗透到后世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这种非功利性已经成了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槛。
若要带着功利、世俗的心态去欣赏传统绘画、书法,去阅读诗歌,定将背道而驰。
到近代西方美学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国维就受到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学说的启发,他结合传统美学提出了“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美学态度,可以说实现了关于审美“非功利性”问题的东西方对接。
梁启超的美学态度也由“功利的”转向了“超功利的”,并提出了“趣味教育”的办学理念。
朱光潜先生早期的美学理论里甚至把“超脱现实”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
鲁迅先生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是“无用之用”。
这里我们仍然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老庄、玄学、禅宗、宗炳等思想的延续。
可见,这种以虚静空明的心态观照宇宙体悟自然的超功利审美精神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断裂过。
而且在水墨艺术寻找民族性、现代性的当下,虽然对于传统审美精神有过很多的批判和反思,受到大众文化、政治文化的消解和挑战,但这种植根于很多艺术家心底的超功利思想也一直没有断裂。
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不论是文人艺术精神起源的老庄时代,人文意识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还是禅宗思想盛行的中晚唐……一直到上个世纪初的
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所处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传统文人艺术精神的非功利思想之所以一直延续,正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功利化的色彩一直很浓。
而作为要观照宇宙万物、亲近自然、体察内心的文人艺术来说,以非功利的思想从功利的社会生活中超脱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是一种必然选择。
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中国古代美学、西方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美是非功利的这一观点是许多美学研究者的共识。
关于这可以有许多事例说明,比如,如果第一眼看到一片罂粟花海,不知道这就是毒品原材料的人,一定认为它是非常美的,这其中不带人的任何道德因素和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一片花海,人用心去欣赏感受的第一感觉一定是非常美的,这时没有带任何其他因素,安全的非功利性。
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如果带有了功利的目的,其味道也会变的,比如旅游,有时候无目的的徘徊遇到一条小巷、一个小店、一个没见过的公园,随意坐上一趟公交车,看到一个意外的地点都可能让你感到这个世界是美的,世界是多样的,并从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而当你带着一定目的的去一个地方游玩,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达到你的目的,你的心情便会由此而受影响,从而无法欣赏这个地方的美。
人们也许常常有这种感觉,当我去找好听的歌时,却总是找不到太好的,而偶然,在街角、在餐厅突然听到一首歌,却感觉很不错,这是心境不一样,所以豆瓣电台所倡导的音乐不期而遇,是一种发现美的具体表现。
不期而遇,不正是非功利性吗?叔本华说,国王与乞儿从窗口看夕阳,都没有功利性,都可以感到夕阳的美。
但一般的乞丐是无限估计夕阳的美的,美是一种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而精神往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前几天在微薄上认识一个朋友,今年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去了西藏,在西藏睡街头椅子、在小旅馆打工。
下面是他的一条微薄:每天在旅馆里接触来着五湖四海的人,听他们简述着旅途的故事,午后,在拉萨的小街闲逛,傍晚,坐在旅店的屋顶看着布达拉宫。
看这条微薄的时候,我只有羡慕,他显然是在欣赏美的,我们的大学毕业后,有多少人能抛下工作,洒脱的去做一次生命的旅行,他去西藏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吗?显然是没有,如果功利的话,去工作会更好,能得到更多的功利性的东西。
举此为例并不是想让所有人都毕业了便去不顾一切的旅行,而是想说,如果不带功利,去看这个世界,才能感知这个世界真正的美。
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因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做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功利,特别是在当代中国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但在功利之余,若能放下功利,去和世界接触,相信那将能得到许多心理的慰藉,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周占武庄子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之比较
袁旭美的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