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天志(下)阅读

合集下载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导语:中国古代百家文化中,出了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也提倡“兼爱”、“非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墨家文化吧!春秋无义战。

当时贵族之间不断地进行残酷的掠夺战争。

墨子接近劳动者,同情小生产者、小私有者,对他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感情也非常强烈。

他坚决地、无情地揭发了当时侵略战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

《墨子》书中写道:以攻伐无罪之国,入其边境,刈〔yi义〕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抑(填平)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

民之格者(抵抗的),则劲拔之(杀死);不格者,则系累而归(用绳子一串串牵回)。

丈夫以为仆、圉〔yu雨〕、胥、靡,妇人以为舂、酋(仆、圉、胥、靡、舂、酋是指做不同工作的奴隶)。

(《天志下》)《墨子》书中详尽描述了那些被围困在城内的人民痛苦的遭遇:男女老幼皆参加守城,民间粮食、布帛、金钱、牛马畜产等一切可用的物品,都被公家征用。

自围城之日起,百姓便食不果腹,平均每天只吃三升多粮食,约合现在大半升。

既有作战死伤,又要忍饿破产。

沉重的力役负担和不可估计的财产损失已很惊人,如果战争长期不结束,围城中的人民就要遭受到更多的苦难。

由于和侵略者的军队长期相持,有时甚至弄到“易子而食,析骨而爨〔cuan窜〕”(《左传·宣公十五年》)。

至于城池被攻破后,百姓的命运将会更加悲惨。

总之,在战争中,不管胜利或失败,受苦受难的永远是双方百姓。

被侵略的战败国人民的命运不消说是很悲惨的,那些强大的侵略国的人民又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并不比被侵略的弱小国家的人民好多少,疾病、创伤、破产、死亡的命运也在等待着他们。

发胜利财的是那些王公大人;倒霉的却还是人民群众、小生产者。

墨子也无情地揭露战争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

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今尝计军上(据孙诒让校,“上”字应是“出”字),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劼〔jie杰〕 (据吴毓江《墨子校注》改“劫”为“劼”),往而靡弊腑冷(据毕沅说,“腑冷”即“腐烂”),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往(整整齐齐地出发),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

《墨子今注今译》阅读笔记(七)

《墨子今注今译》阅读笔记(七)

《墨⼦今注今译》阅读笔记(七)《墨⼦今注今译》(谭家健孙中原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7⽉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阅读笔记(七)读记(续1):第⼆⼗⼀篇《节⽤中》。

(P127)本篇将节⽤的原则具体化,提出了饮⾷之法、⾐服之法、甲兵之法、⾈车之法、节葬之法、宫室之法,强调“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提倡⼀切超过实⽤标准者,圣王都不去做。

体现厉⾏节约,禁绝了⽣活改善与美化的需求,这也是墨家的局限之处。

⽂中还讲到“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交趾),北降幽都,东西⾄⽇所出⼊”,可见当时影响所及。

——⼆〇⼆〇年五⽉⼆⼗七⽇晚《节⽤下》篇缺。

第⼆⼗⼆篇《节葬下》。

(P131)《节葬》共三篇,今仅存下篇。

节葬是节⽤原则的引申。

本⽂论述了厚葬有“五不利”,批驳了厚葬者的两种论调(厚葬为圣⼈之法、不可改变)。

认为丧葬乃“便其习,义其俗”的产物,不在厚薄,也并⾮不可改变。

⽂中谈到“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

”根据上下⽂涵义,推断“三代圣王”是指尧舜禹,认为⾃三代圣王去世后,天下就失去了义。

还谈到厚葬久丧造成⽣者操丧⾄⾝体虚弱,“必扶⽽能起,杖⽽能⾏”,(P132)这个说法与《仪礼》中所讲有异,《仪礼》还是强调在丧礼中要节哀,以保护孝⼦⾝体不⾄过度受损的。

其中有⼀句话“譬犹使⼈三睘(转⾝三周),⽽⽏负⼰(背对⾃⼰)也”,此⾔可为成语使⽤。

(P133)⽂中还谈到三代圣王提倡的丧葬规矩是“⾐衾三领榖⽊(⼀种乔⽊,普通之⽊)之棺,葛以缄之”,已葬“⽽⽜马乘之(⾏⾛)。

”(P134)缄为捆扎之意,此处为以葛捆扎棺材;也有封、闭之意,就是我们在信封落款处所⽤之字。

其中讲到輆(kǎi)沐之国⽣长⼦则⾷,名⽈“宜弟”;祖⽗死则将祖母背荒弃之,⽈“⿁妻不可与居处”。

楚之南炎⼈国,亲死刳其⾁⽽弃之,然后埋其⾻。

(P134)这些传说不知有⽆更早的记载。

——⼆〇⼆〇年五⽉⼆⼗九、三⼗、三⼗⼀⽇下午第⼆⼗三篇《天志上》。

(P144)天志即天的意志。

墨子【古籍精品原文】

墨子【古籍精品原文】

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目录∙01章亲士∙02章修身∙03章所染∙04章法仪∙05章七患∙06章辞过∙07章三辩∙08章尚贤(上)∙09章尚贤(中)∙10章尚贤(下)∙11章尚同(上)∙12章尚同(中)∙13章尚同(下)∙14章兼爱(上)∙15章兼爱(中)∙16章兼爱(下)∙17章非攻(上)∙18章非攻(中)∙19章非攻(下)∙20章节用(上)∙21章节用(中)∙23章节葬(上)(亡) ∙24章节葬(中)(亡) ∙25章节葬(下)∙26章天志(上)∙27章天志(中)∙28章天志(下)∙29章明鬼(上)(亡) ∙30章明鬼(中)(亡) ∙31章明鬼(下)∙32章非乐(上)∙33章非乐(中)(亡) ∙34章非乐(下)(亡) ∙35章非命(上)∙36章非命(中)∙37章非命(下)∙38章非儒(上)(亡) ∙39章非儒(下)∙40章经(上)∙41章经(下)∙42章经说(上)∙43章经说(下)∙44章大取∙45章小取∙46章耕柱∙47章贵义∙48章公孟∙49章鲁问∙50章公输∙51章囗囗(亡)∙52章备城门∙53章备高临∙54章囗囗囗(亡) ∙55章囗囗囗(亡) ∙56章备梯∙57章囗囗(亡)∙58章备水∙59章囗囗(亡)∙60章囗囗(亡)∙61章备突∙62章备穴∙64章(亡)∙65章(亡)∙66章(亡)∙67章(亡)∙68章迎敌祠∙69章旗帜∙70章号令∙71章杂守原文01章亲士作者:佚名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关于《墨子》的诗句汇总

关于《墨子》的诗句汇总

【导语】墨⼦创⽴了以⼏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整套科学理论。

墨⼦死后,其弟⼦完成了《墨⼦》⼀书传世。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关于《墨⼦》的诗句,欢迎阅读!关于《墨⼦》的诗句篇⼀ 譬犹使⼈负剑,⽽求其寿也。

——《墨⼦·25章节葬(下)》 爱⼈利⼈者,天必福之;恶⼈贼⼈者,天必祸之。

——《墨⼦·04章法仪》 义⼈在上,天下必治。

——《墨⼦·35章⾮命(上)》 上之所以使下者,⼀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术也。

——《墨⼦·08章尚贤(上)》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墨⼦·04章法仪》 ⼝⾔之,⾝必⾏之。

——《墨⼦·48章公孟》 是以其财不⾜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民难治也。

——《墨⼦·06章辞过》 可誉⽽不誉,⾮仁也。

——《墨⼦·46章耕柱》 亲戚不附,⽆务外交。

——《墨⼦·02章修⾝》 ⾷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也——《墨⼦·05章七患》 夫恶有同⽅取不取同⽽已者乎?——《墨⼦·01章亲⼠》 以其⾏理也。

⾏理性于染当。

——《墨⼦·03章所染》 故百⼯从事,皆有法所度。

今⼤者治天下,其次治⼤国,⽽⽆法所度,此不若百⼯辩也。

——《墨⼦·04章法仪》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墨⼦·11章尚同(上)》 教⼈学⽽执有命,是犹命⼈葆⽽去其冠也。

——《墨⼦·48章公孟》 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

——《墨⼦·05章七患》 因其国家去其⽆⽤之费,⾜以倍之。

——《墨⼦·20章节⽤(上)》 爱⼈者此为博焉,利⼈者此为厚焉。

——《墨⼦·26章天志(上)》 官⽆常贵⽽民⽆终贱。

有能则举之,⽆能则下之。

——《墨⼦·08章尚贤(上)》 欲⼈之处⾼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

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一词本意就是经世济民。

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

《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

"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

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就提出养民、富民、教民之说,富民就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因此,他力劝鲁哀公不要与民争利,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强化产权制度保障。

道家学派也高度重视富民,反对扰民争利。

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强调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

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养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灾害、抗灾救荒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古代中国,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虫被称为“五害”。

帮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职责。

《管子》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墨子·天志下(4)全文

墨子·天志下(4)全文

墨子·天志下(4)全文所以墨子设立天志以为仪法,就象轮匠有圆规,木匠有方尺一样,现在轮人使用圆规,木匠使用方尺,以之知道方与圆的区别。

所以墨子设立天志以为仪法,我因此而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离义还很远。

怎么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离义还很远呢?现在大国的君主自得地说:我们处于大国地位而不攻打小国,我怎能成为大国呢?因此差遣他们的爪牙,排列他们的舟车队伍,用以攻伐无罪的国家。

进入他们的国境,割掉他们的庄稼,砍伐他们的树木,毁坏他们的城郭,以及填没他们的沟池,焚烧他们的祖庙,屠杀他们的牲口。

人民抵抗的,就杀掉;不抵抗的就捆缚回去,男人用作奴仆,马夫,女从用作舂米、掌酒的家奴。

那些喜好攻伐的君主,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还以此通告四邻的国君说:我攻下别国,覆灭他们的军队,杀了将领多少人。

他邻国的君主,也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又准备皮币,拿出仓库的积藏派人去犒劳庆赏。

那些喜好攻伐的君主又绝对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又把它写在简帛上,藏在府库中,作为后世子孙的,必定将要顺从他们先君的志行,说道:为什么不打开我们的府库,看看我们先君留下的法则呢?(那上面)必定不会写着文王、武王的政绩象这样,而必定写着我攻下敌国,覆灭他们的军队,杀了将领若干人。

那些喜好攻伐的君主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他的邻国君主,也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因此攻伐代代不止。

这就是我所说的(士君子)对于大事全不明白的缘故。

所谓小事则知道,又怎么样呢?比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他进入别人的果场菜园偷窃人家的桃子、李子、瓜菜和生姜,上面抓住了将会惩罚他,大众听到了就指责他。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不参与种植之劳,却获得了果实,取到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缘故。

何况还有翻越别人的围墙,去抓取别人子女的呢!与角穿人家的府库,偷窃人家的金玉布帛的呢!与翻越人家的牛栏马圈,****人家牛马的呢!何况还有杀掉一个无罪的人呢!当今的王公大人执掌政治,对于从杀掉一个无罪的人,翻越人家的围墙抓取别人的子女,与角穿别人的府库而偷取人家的金玉布帛,与翻越别人的牛栏马牢而****牛马的,与进入人家的果场菜园而偷取桃李瓜果的,现在的王公大人对这些所判的罪,即使古代的圣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治政,也不会与此不同。

墨子天志原文与解析

墨子天志原文与解析

墨子天志原文与解析墨子天志原文:墨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兼爱非攻”,其中《墨子·天志》被认为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篇章。

下面是《墨子·天志》的原文:鬼神有知无不所知也,有能无不为也。

彼有为人之知,人之不知;有为人之能,人之不能也。

天地之不鬼神也,其为人尽矣。

视其所不虞者病也,国家可乱也。

使其为国而与国者争,为民而与民者争,为家而与家者争,为身而与身者争,与虞国者争,与虞人者争,不待喻则知之矣。

故曰:鬼神之于人也厚,则人鬼神以厚之;天地之于人也厚,则人天地以厚之。

故天地未有不厚人者也,鬼神未有不厚人者也。

故明君贵厚人,庶人安厚人。

是故明君厚人以服下士而利百姓也。

解析:《墨子·天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鬼神对人的知识和能力,并强调了人与天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原文进行解析:1. 鬼神有知无不所知也,有能无不为也。

这句话表达了墨子对于鬼神的认识,认为鬼神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和无所不能的能力。

2. 彼有为人之知,人之不知;有为人之能,人之不能也。

这句话说明鬼神拥有超越人类所知的智慧和超越人类所能的能力。

3. 天地之不鬼神也,其为人尽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天地之下,除了鬼神之外,人类是最高智慧和能力的代表。

4. 视其所不虞者病也,国家可乱也。

这句话指出若忽视那些无法预料的问题和困难,会导致社会的疾病和国家的混乱。

5. 使其为国而与国者争,为民而与民者争,为家而与家者争,为身而与身者争,与虞国者争,与虞人者争,不待喻则知之矣。

这句话表达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强调了在不同层面的争斗和纷争中,人们都应该有所觉悟。

6. 故曰:鬼神之于人也厚,则人鬼神以厚之;天地之于人也厚,则人天地以厚之。

这句话说明如果人对鬼神和天地的态度是友善和尊重的,鬼神和天地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人类。

7. 故天地未有不厚人者也,鬼神未有不厚人者也。

这句话说明天地和鬼神总是善待好人,没有不善待好人的情况发生。

8. 故明君贵厚人,庶人安厚人。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题型强化训练3 地图、表格类选择题 (4)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题型强化训练3 地图、表格类选择题 (4)

训练3 地图、表格类选择题1.(江西南昌三模)下图为西周晚期的散氏盘。

其内底铭文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了夨(cè)国攻打散国,周天子应散国之请派人调解,并见证夨人赔付给散氏田地、划定赔付的田地及封界,最后举行盟誓之事。

这表明当时( )A.青铜器的功用发生改变B.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C.旧的井田制度已经瓦解D.传统规制出现重要变化2.(山西太原二模)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解释。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道德观念已被普遍接受B.知识阶层注重追求有序社会C.法家理念渗透到各家思想中D.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3.(山西吕梁三模)下表为汉朝文献中的有关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朝 ( )臣禹年老贫穷……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汉书·贡禹传》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豪强地主大肆操纵政权B.土地买卖开始合法化C.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4.(四川雅安三模)建言民情会议是明朝为鼓励四方建言而创设的一项会议制度。

下表为据《皇明条法事类纂》等史料统计的身份明确的建言者人数。

这一制度( )(注:官员又以州县卫所的中下层地方官和学官为主)A.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B.实现了明朝统治的长治久安C.旨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5.(山西太原三模)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政府未有实际措施应对B.国际收支处于出超地位C.银贵钱贱民众负担加重D.西方商品倾销势如破竹6.(东北三省四市一模)右图名为《专制椅》的漫画刊登于1912年8月出版的《真相画报》。

该漫画表明( )A.袁世凯复辟缺少相应社会基础B.浪漫主义推动了民国文艺创作C.北洋军阀专制混战引起了民众不满D.当权者若再行专制将面临危险7.(江西重点高中二联)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幅地图,反映了( )A.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D.解放区新政权不断巩固8.(黑龙江哈尔滨模拟)下表为1791—1860年美国的棉花产量表。

《墨子》:天志(中)阅读

《墨子》:天志(中)阅读

《墨子》:天志(中)阅读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当若天子之贵诸侯,诸侯之贵大夫,傐明知之。

然吾未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也。

”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

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

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

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书,驯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

曰:'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则此语天之贵且知于天子。

」不知亦有贵,知夫天者乎?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

”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

若国家治,财用足,则内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环璧珠玉,以聘挠四邻。

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兵甲不作矣。

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夫岂欲其臣国。

万民之相为不利哉!今若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欲以此求赏誉,终不可得,诛罚必至矣。

夫天之有天下也,将无已异此。

今若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都则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禄于天,福禄终不得,而祸祟必至矣。

然有所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则夫天亦且不为人之所欲,而为人之所不欲矣。

墨子天志中注释

墨子天志中注释

墨子天志中注释
以下是《墨子·天志》中的一些注释:
1. 天志:即天的意志。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喜欢义,憎恶不义,希望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人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

2. 政:通“正”,意为正当、正确。

3. 次:通“恣”,意为放纵、放肆。

4. 说:通“悦”,意为高兴、喜悦。

5. 于:通“欲”,意为想要、希望。

6. 业:通“叶”,意为和协、一致。

7. 贱:通“见”,意为出现、显现。

8. 幸:通“背”,意为违背、背离。

以上注释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墨子》版本有所差异。

建议查阅专业书籍或者文献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

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

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作者:张玮瑜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天志明鬼思想是墨子“兼爱”理念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首先指出墨子的“天志明鬼”的积极意义,然后揭示天志、明鬼思想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不足,最后指出天志明鬼思想的核心价值以及在当代的批判与继承。

关键词:“天志明鬼”思想;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社会正在经历大动乱、大变革,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愈深。

墨子提出天志明鬼思想,希望借用民间和神鬼超自然的力量,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从而为普通百姓发声,实现“兼爱”。

墨子“天志”、“明鬼”思想中的利与弊、理论自身的内在矛盾与发展,以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扬弃之处,这些都是笔者在本篇中所要进行论述的。

一、理想状态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是墨子为底层劳动者发声的体现,其思想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以下三个方面:一为约束统治者,并劝导统治者行善政;二为借此规范百姓的日常言行;三为希望在民间乃至官方建立起“重义”的价值信仰。

《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1]146。

”顺从天意是仁政,反对天意则是暴政,而天意的要求则分为天之不欲与所欲。

“天之不欲”是: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1]152。

墨子借上天反对来警示统治者,强国不要欺压弱国,权贵不要压榨贫贱。

《墨子·天志下》:“顺天之意,兼爱天下之人”[1]162,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关注百姓民生。

为了使天志更具约束力,墨子提出“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1]151”利用鬼神表达“兼爱天下”的政治主张,并警戒统治者。

鬼神的赏善罚恶不只针对统治者,同时也引导普通百姓行善。

《墨子·天志上》:“天欲义而恶不义。

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1]144”借天之所欲,劝导百姓行仁义之事。

又提出“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墨子之28章天志(下)》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墨子之28章天志(下)》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28章天志(下)》原文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乱者,其说将何哉?则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

”何以知其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

何以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以处人之家者知之。

今人处若家得罪,将犹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处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处人之国者乎?”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逃之者矣;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处人之国者,不可不戒慎也!”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极戒也。

吾以此知大物则不知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俟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正之。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

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说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天子赏罚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霜露不时,天子必且(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祷祠祈福于天,我未尝闻天之祷祈福于天子也。

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

是故义者,不自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曰:谁为知?天为知。

然则义果自天出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傅律》一處律文的釋讀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傅律》一處律文的釋讀

伊强内容提要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傅律》359-362號簡,其内容與爵位繼承有關。

其中有些字詞、文句,學者尚有不同的意見。

其中頗爲關鍵的“次其父所以”句,實可與《新書•立後義》中的“恣父之所以”句相對讀。

在此基礎之上,這段律文也就能得到更爲清晰的解讀。

關鍵詞《二年律令》次士爵位繼承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傅律》359—362號簡:不爲後而傅者,關内侯子二人爲不更,它子爲簪褭;卿子二人爲不更,它子爲上造;五大夫子二人爲簪褭,它子爲上造;公乘、公大夫子二人爲上造,它子爲公士;官大夫及大夫子爲公士;不更至上造子爲公卒。

當士(仕)爲上造以上者,以適(嫡)子;毋適(嫡)子,以扁(偏)妻子、孽子,皆先以長者若次其父所以,所以未傅,須其傅,各以其傅時父定爵士(仕)之。

父前死者,以死時爵。

當爲父爵後而傅者,士(仕)之如不爲後者。

①*本文寫作得到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出土秦漢簡帛用字及書寫習慣研究”(編號: 13YJCZH229)的資助。

①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8頁。

這段律文,從開頭至“不更至上造子爲公卒”,意思比較清楚。

其後部份,個别字詞及相關文句,學者們的理解則頗有分歧。

主要分歧點在“次”“所以”“士”及末句“當爲父後而傅者,士(仕)之如不爲後者”。

首先來看頗爲關鍵的“所以”及所在的“次其父所以”“所以未傅”句。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所作原釋文作“次其父所,所以以未傅”,并説以'字下原有重文號,衍。

”①張家山漢簡研讀班改釋爲“若次其父所以,所以未傅”,②但并未做進一步解釋。

後來出版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吸收了相關研究成果,對原釋文做了修訂,即本文開頭所引部分。

關於這句話的意思,有不少學者是在原釋文的基礎上立論的,因此本文不再做無必要的稱引。

③其實在傳世文獻裏有文句正可與簡文“次其父所以”相對讀。

《墨子》节选

《墨子》节选

《墨子》节选《兼爱中》节选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人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则此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非攻上》节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杝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之26章天志(上)》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墨子之26章天志(上)》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26章天志(上)》原文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

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

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谁亦有处国得罪于国君而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无所避逃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语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

”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

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

若我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

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曰:且夫义者,政也。

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

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故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欲以天之为政于天子,明说天下之百姓,故莫不(牛+邹的左半)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

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为政于天子者也。

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

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伦理学视阀下朱熹谋事之忠的主要内涵

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伦理学视阀下朱熹谋事之忠的主要内涵

武陵学刊Journal of Wuling2021年3月第 46 卷第 2 期Mar.2021Vol.46 No.2□中华德文化研究口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伦理学视阀下朱熹谋事之忠的主要内涵欧阳辉纯1袁2(1.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永州425000)摘要:朱熹忠德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谋事之忠是其内容之一。

朱熹的谋事之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遥持正不阿是指谋事之忠的原则和态度,扶危济困是谋事之忠的宗旨和目的,尽职尽责是谋事之忠的方法和途径。

尽管在道德实践中,忠德的践行在皇权社会下显得举步维艰,但是他却做到了 一位理学家在当时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尽忠”的势力和尝试,这是值得今人赞许和钦佩的遥关键词:朱熹;忠德;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尽职尽责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 2021 )02-0009-06D01:10.16514/43-1506/c.2021.02.002美国学者田浩教授指出,朱熹是个致力于研究 道德价值的哲学家,而且认为其道德价值在经典中表达得最为明确[1]。

忠德是朱熹道德哲学的一 个重要内容。

他的忠德理论是建立在“天理”基础之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做人之忠和谋事之忠等方 面。

朱熹的做人之忠主要彰显德性伦理学的维度,谋事之忠主要彰显规范伦理学的维度。

谋事之忠 包括:持正不阿、扶危济困和尽职尽责三个方面。

持正不阿是指谋事之忠的态度和原则,扶危济困 是谋事之忠的宗旨和目的,尽职尽责是谋事之忠 的方法和途径。

一、持正不阿正即正义。

墨子说:“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墨子•天志下》)忠,往往与公、正、直 等意义相近或相通。

因此,持正不阿,就是“修身 洁白而行公行正”(《韩非子•饰邪》卷五)。

墨子·天志中(4)全文

墨子·天志中(4)全文

墨子·天志中(4)全文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爱民深厚的理由,还不仅止此。

凡杀戮的人,上天必定给他不祥。

杀无辜的是谁呢?是人。

给予不祥的是谁呢?是天。

如果天不厚爱于人,那为什么人杀了无辜而天给他不祥呢?这就是我用以知道上天爱民深重的理由。

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爱民深厚的理由,还不仅于此。

因为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人,是存在的;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是存在的。

爱人利人,顺从天意,而得到上天赏赐的是谁呢?回答说:象从前三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就是。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又实行些什么呢?回答说:实行兼,不实行别。

所谓兼,即处在大国地位不攻打小国,处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扰小家族,强大的不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不侵暴人少的,狡诈的不算计愚笨的,尊贵的不傲视卑贱的。

观察他们的行事,在上有利于天,于中有利鬼神,在下有利于人,三者有利,则无所不利,这就是天德。

人们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来加到他们身上,说:这是仁,是义。

是爱人利人,顺从天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赏赐的人。

不仅止此而已,又把他们的事迹写于简帛,刻上金石,雕于盘盂,传给后世子孙。

这是为什么呢?将用以使人记住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会得到上天的赏赐。

《皇矣》说道:天帝告诉文王,我思念有光明之德的人,他不虚张声色,不崇尚夸饰与变革。

不知不识,只遵循上帝的法则。

天帝赞赏文王顺从法则,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赏赐给他,使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声至今流传不息。

所以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已经可以知道了。

那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又是谁呢?回答说:如从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王、厉王就是。

桀、纣、幽王、厉王做了些什么呢?回答说:他们从事别,不从事兼。

所谓别,即处于大国地位的攻打小国,处于大家族地位的侵扰小家族,强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侵暴人少的,狡诈的算计愚笨的,尊贵的傲视卑贱的。

观察他们的事迹,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神,下不利于人类,三者不利就无所得利,这就是天贼。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个融汇了神灵之天、自然之天、人世伦理纲常等内容的庞大繁复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显现对西汉政治文化乃至以后近两千年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均产生了庞大的阻碍。

传统的观点以为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种以“天”为“百神之大君”的宗天神学,即便其“天”也包括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内容,但仍以其中“神灵之天”为主导;或以其“天”为“人格化的自然”,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言:“董仲舒所谓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成心志之自然。

有智力成心志之自然一名辞,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然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成心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这些观点诚然有据有理,但恐怕也还有失偏颇。

董仲舒的“天”中包括有许多自然性质的因素,可是其“自然之天”在其整个天人之学中实际所起的是一个中介作用,目的是要沟通“神灵之天”与现实的“人”,从而一起构建一个“人道法天”的完整系统,为的是要说明西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如何维系这一政权乃至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神灵之天的演绎关于“神灵之天”的论述,早在西周初期便有了萌芽。

周人以“天”取代殷商时期的“帝”,用以指称至上神,从而使其取得完全意义上的宗教神灵的含义。

《诗》云:“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1]周人的“神灵之天”要说明的一样是如此两个问题:帝王是天之子,于是政权的合法性取得解决;王权的兴亡与更替是天命使然,而天命弥常,于是需要敬德保民,需要唯德是辅,这是维系政权长治久安的问题。

但是西周的天人关系尚处于一种天人直接发生联系的状态,其理论形态也尚显单薄。

继承西周“神灵之天”观念的是墨子的天人之学。

第一墨子论证了人格神的存在,即“天志”。

此“天”高高在上,其功能依照社会人世的言行而实施出来。

在继承西周天人大体魄局与性质以后,墨子进一步论述道:“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杀一不辜必有一不祥”。

读楚竹书《内豊》篇箚记

读楚竹书《内豊》篇箚记

一簡一:“君子之立孝,是用,禮是貴。

”原註:“ ’,‘愛’的古字。

竹書‘’(愛)和‘忠’在字形上有近似處,‘’或誤摹為‘忠’。

”案:“”(愛)字《大戴禮記·曾子立孝》作“忠”,應該是同義換讀。

《呂氏春秋·慎大覽·權勳》:“故豎陽穀之進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

”高誘注:“忠,愛也。

”《韓非子·十過》:“故豎穀陽之進酒,不以讎子反也,其心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

”又《飾邪》:“故曰豎榖陽之進酒也,非以端惡子反也,實心以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而已矣。

”《呂氏春秋》之單音詞“忠”,《韓非子》皆作複音詞“忠愛”,可見高誘注訓“忠”為“愛”是正確的。

此外,《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觸死亡之罪於王之側,其愚心將以忠於君王之身,而持千歲之壽也。

”高誘注:“忠,猶愛也。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誠忠必有可親之色。

”王聘珍:“忠,愛也。

”[1]“忠”、“愛”義近,故文獻常並稱。

《管子·五輔》:“薄稅斂,毋苟於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

”《禮記·王制》:“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

”《逸周書·官人》:“忠愛以事親,驩以敬之。

”《說文·心部》:“,惠也。

”《國語·楚語上》:“攝而不徹,則明施舍以導之忠。

”王念孫:“忠,謂惠愛也。

《吳語》曰‘忠惠以善之’是也。

”[2]《逸周書·官人》:“君臣之閒觀其忠惠,鄉黨之閒觀其信誠。

”《墨子·天志下》:“故凡從事此者,聖知也,仁義也,忠惠也,慈孝也。

”“忠,謂惠愛”或“忠惠”並稱,也是“”(愛)、“忠”義近之証。

二簡六、簡七“止之而不可,而任不可”,原註:“”,从、从心。

“”為“鄰”,……字从心可讀為“憐”。

“憐”,《爾雅·釋詁下》:“憐,愛也。

”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一“詩亡志,樂亡情,文亡言”之“”字,李學勤先生讀為“隱”。

若干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若干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若干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若干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
多少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几多询问数量多少
几何多少用于反问
几许多少
同义词:无
反义词:无
若干的汉语词典解释:
多少。

用于指不定量。

《墨子·天志下》:“吾攻国覆军杀将若干人。

”《汉书·食货志下》:“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

” 元乔吉《折桂令·寄远》曲:“乾闹了若干时,草本儿欢娱,书彻货儿相思。

” 王统照《山道之侧》:“谁明白老婆子从他手中用过若干钱?”
用若干造句:
1, 今后若干年,国家将重点开发西部地区。

2, 校长在报告中着重讲了关于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

3, 这种做法存在若干弊端。

4, 若干年后,他们还会津津乐道当年如何在雨中苦候。

5, 让我们若干年后再度相逢。

6, 刘嫂说话总是颠三倒四的重复若干次才肯罢休。

7, 关于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若干问题。

8, 若干年后,一位绅士来到这个庭院,他西装华丽、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俟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正之。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

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说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天子赏罚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霜露不时,天子必且(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祷祠祈福于天,我未尝闻天之祷祈福于天子也。

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

是故义者,不自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曰:谁为知?天为知。

然则义果自天出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

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爱越之人。

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

且天之爱百姓也,不尽物而止矣。

今天下之国,粒食之民,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

曰:“谁杀不辜?”曰:“人也。

”“孰予之不辜?”曰:“天也。

”若天之中实不爱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爱百姓厚矣,天之爱百姓别矣,既可得而知也。

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

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

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之天下也。

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

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圣人,以此知赏善之证。

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而贼之,移其百姓之意焉。

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

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不从其所利而贼之,于是加其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抎失社稷,忧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属而毁之,业万世子孙继嗣,毁之贲,不之废也,名之曰失王。

以此知其罚暴之证。

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曰: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

兼之为道也,义正;别之为道也,力正。

曰:“义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故凡从事此者,圣知也,仁义也,忠惠也,慈孝也,是故聚敛天下之善名而加之。

是其故何也?则顺天之意也。

曰:“力正者,何若?”曰: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壮则夺老也。

是以天下之庶国,方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贼害也。

若事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三不利而无所利,是谓之贼。

故凡从事此者,寇乱也,盗贼也,不仁不义,不忠不惠,不慈不孝,是故聚敛天下之恶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则反天之意也。

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

今轮人以规,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圜之别矣。

是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义,远也!何以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义远也?今知氏大国之君,宽者然曰:“吾处大国而不攻小国,吾何以为大哉?”是以差论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罚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牷,民之格者,则刭拔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则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义,以告四邻诸侯曰:“吾攻国覆军,杀将若干人矣。

”其邻国之君,亦不知此为不仁义也,有具以皮币,发其总处,使人飨贺焉。

则夫好攻伐之君,有重不知此为不仁不义也,有书之竹帛,藏之府库。

为人后子者,必且欲顺其先君之行,曰:“何不当发吾府库,视吾先君之法美。

”必不曰“文、武之为正者,若此矣”,曰“吾攻国覆军,杀将若干人矣。

”则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不义也。

其邻国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不义也。

是以攻伐世世而不巳者,此吾所谓大物则不知也。

所谓小物则知之者,何若?今有人于此,入人之场园,取人
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何也?曰: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故,而况有逾于人之墙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与角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蚤□者乎!与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乎!而况有杀一不辜人乎!今王公大人之为政也,*一不辜人者,逾人之墙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与角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蚤累者,与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与入人之场圃,窃人之桃李瓜姜者,今王公大人之加罚此也;虽古之尧、舜、禹、汤、文、武之为政,亦无以异此矣。

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此为杀一不辜人者,数千万矣,此为逾人之墙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与角人府库,窃人金玉蚤累者,数千万矣!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与入人之场圃,窃人之桃李瓜姜者,数千万矣!而自曰:“义也!”
故子墨子言曰:“是紊我者,则岂有以异是紊黑白、甘苦之辩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

必曰:'吾目乱,不知黑白之别。

'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谓苦。

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

'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其国家禁之。

此蚤越有能多杀其邻国之人,因以为文义。

此岂有异紊白黑、甘苦之别者哉?”
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

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

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

天之志者,义之经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