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教资科二辨析题
教资科二辨析题教资科二辨析题是教育部公布的教师资格考试题库中的一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教育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我将就几道常见的教资科二辨析题进行相关参考内容的分析。
1. 辨析题目:什么是“学科思维”?请分别以中学数学、地理为例,阐释“学科思维”的具体内涵。
参考内容:学科思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形成的、与该学科内容相关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
不同学科的学科思维有所差异,下面以中学数学和地理为例进行具体阐释:中学数学的学科思维:中学数学的学科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思维。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需要抽象出问题的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然后通过逻辑思维,运用数学公式、定理和规律进行推导和证明。
最后通过推理思维,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结论,合理推断和推理出问题的答案。
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地理学的学科思维主要包括地域思维、综合思维和系统思维。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因此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强调对地理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地域思维要求掌握地理现象的地域分布情况、地理环境和地理资源的差异等;综合思维要求将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地景的综合认识;系统思维要求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探究地理体系的整体特征。
2. 辨析题目:请区分教育学中的“教学”和“教学法”。
参考内容: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指导和培养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而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
教学法是指导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具体操作行为。
而教学是包含教学方法在内的一种综合教育活动,不仅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
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各题型考试所占比重单选题(28%)21*2=42’辨析题(21%)4*8’=32’简答题(27%)4*10=40’材料分析题(24%)2*18=36’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一)考查特点中学科目二中辨析题4道,每题8分,共32分前面2道为教育学,后面2道为心理学辨析题要求考生对题干所述做出正误判定并给出理由,考查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准确性以及理解性。
判断正误是这类题型的首要问题,一旦正误判定错误则该题不得分,而在准确判断题目正误之后给出有力的判断理由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评分标准第一步:答正确得2分,答错得0分。
第二步:尽量不给8分,解释充分、字数多、且有条理性的得8分,其次的给6分,4分,解释一句的给2分,不解释不给分。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判断正误①正确/错误②不能出现“✔”“✖”③不科学的、片面的2.分析理由①对错都要分析②不要过于口语化③答案不唯一,思路很重要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作答思路总—分—总1.判断正确/错误2.分析思路:概念解释(关系陈述),抓住关键词;3.总结,回扣观点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考查类型概念混淆型概念释义型理论观点型因果关系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一)概念混淆型(A就是B)总:表述错误(正确)。
分:A概念。
B概念。
A与B的关系。
总:故表述错误(正确)。
例: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总:此说法错误。
分: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A概念)。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根据教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教育,要满足:第一,有目的;第二,增进知识和技能或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题干中的说法,没满足“有目的”,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2】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题干中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所以是不全面的。
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3】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题干中的说法混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4】教育形态一定会跟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该表述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生产力发展,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落后于较为先进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种是生产力落后,但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内容、方法等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汇总
辨析题答题思路(一)判断正误,亮明观点判断类型:正确;错误;片面(二)分析全面,找准辨析点概念,名词,俗语(原因,影响,意义,结果)(三)条理清晰,富有层次书写三段论:一、表观点二、分析,阐述理由。
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三、明确结论,总结或重申观点辨析题知识点汇总师德与职业认知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目标、对象、学习方式;考试和作业是手段2、课程结构均衡性≠平均性;选择性≠自由选3、自主学习≠自由学习4、教学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特点;学生能力;教师5、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均发展,五育的地位和任务6、素质教育与语数外、音体美课程的关系;五育教育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学生发展指导能力1、小学生无意注意≠上课故意不听讲2、中学生情绪情感特点≠故意和老师对着干3、气质无好坏,性格有好坏,认知风格无好坏。
4、场独立和场依存(学科、成绩、动机、教学偏好)5、中学生自我意识(幼稚超限)≠故意和老师对着干6、学习动机(内外动机可以转化)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以学习行为为中介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较复杂的问题时,低些;简单时,高些。
9、奖励和惩罚适度使用(对象,影响)10、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德育1、社会道德、个人品德、品德形成过程2、德育(广义狭义);德育不等于培养学生品德(德育内容)3、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双边,自我;有目的有计划,多因素;一致,不一致)4、德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5、德育具有多端性(一般顺序)6、正面教育+记录约束(对象,影响)7、说服法(语言+事实)≠教师与学生沟通8、榜样教育的作用9、德育≠上思品课(德育,思品课和德育的关系,其他途径)教学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上课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引导、简捷、教育)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原因)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5、教学具有教育性6、讲授法的优缺点7、演示法的注意事项(演示不是越多越好)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9、走班制概念、特点、缺点10、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班级管理1、家访和现代通讯手段的对比意义2、新型师生关系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4、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只要会本学科知识,其他可以忽略(错)案例题作答作答思路:1、读问题,注意第3问对前2问的启示;2、确定范围——教学、德育、班级管理、交流与沟通、教师、学生、学习动机3、问题类型:分析型题目:(1)请分析材料中教师运用了什么原则?(2)请结合教学理论分析教师的行为?(3)请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教师的行为。
中学科二辨析题预测汇总
中学科目二·预测辨析题汇总辨析题48道【模拟题1·辨析】凡是能影响个体思想观念的活动均属于教育。
答:错误。
有目的地影响个体思想观念的活动才属于教育。
因为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教育,还是狭义教育都指向教育的目的性,无意识的、偶然的活动不属于教育范畴。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教育的含义【模拟题2·辨析】教育就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答:错误。
教育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还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因为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教育,还是狭义教育都指向教育的目的性,而且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全方位发展。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教育的含义【模拟题3·辨析】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影响。
答:错误。
在教育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因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而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由此可见,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教育影响起着中介作用。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教育的基本要素【模拟题4·辨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参考答案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参考答案一、单选选择题1. [答案] A。
《学记》2. [答案] C。
教育3. [答案] A。
生产力4. [答案] D。
分支型学制5. [答案] B。
个人本位6. [答案] D。
从小学到高中7. [答案] 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8. [答案] A。
特朗普制9. [答案] B。
形成性评价10. [答案] C。
品德评价法11. [答案] D。
疏导原则12. [答案] B。
注意分散13. [答案] B。
行为主义学习观,14. [答案] C。
附属内驱力15. [答案] D。
形式运算16. [答案] B。
心理自我17. [答案] A。
理性情绪疗法18. [答案] D。
完成作业后玩游戏19. [答案] C。
寻求认可20. [答案] C。
消极21. [答案] A。
教学操作二.辦析题22.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此观点错误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猴子不是人,所以不是教育。
2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工作。
此观点错误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事实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而思想品德课只是其中一种, 德育融入生活方方面面。
两外老师的任务:教书育人,除了育人还要教书.24.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此观点错误顺向迁移:是按方向来分类正迁移:是按迁移的结果和性质划分的所以不是一一个维度,错误25.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此观点正确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使人们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心理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所以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2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交流、融合文化的作用2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4)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个别教育工作.(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28.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基础知识主观题(简答汇总)
中学教资科目二重点背诵汇总一级简答【第一章】1.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口诀:龟(规模)速(速度)够(结构)防(方法)守(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口诀:两再一新(技术创新)促生产2.简述个性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髙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口诀:不(不平衡性)断(阶段性)补(互补性)顺(顺序性)差(差异性)3.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它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
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岀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答:正确。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由此可知,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2. 教育形态必定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答:错误。
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因此教育虽然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又有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它可以超越或者落后于社会形态,本题说法错误。
3. 教育必然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答:错误。
教育的发展未必会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为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即教育大多时候是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但是有时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当社会发展了,而旧的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发展要求时,教育对社会进步就起着消极作用。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4. 教育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答:正确。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因为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等,但是教育可以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形成政治舆论,同时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所以教育是可以影响政治的发展方向的,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5. 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答:错误。
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但是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要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等。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6. 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
答:错误。
生产力水平低并不意味这教育发展水平也低。
因为虽然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等,但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辨析题答题格式要求【总-分-总,逻辑清晰明了】1.判断正误(①此说法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②解释说明理由)3.总结(③故此说法正确/错误)1.概念混淆型(举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1.判断正误2.理由:(1)分别解释两个概念(2)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3)得出结论3.总结2.概念释义型(举例: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概念(2)得出结论3.总结3.理论观点型(举例: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相关理论(2)得出结论3.总结4.因果关系型(举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1.判断正误2.理由:(1)简单解释前半句(2)重点解释后半句3.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年高频)【关键词:有目的+人+社会活动,三者缺一不可,尤其辨析题的时候特别注意】关键词记忆:1)“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 “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人的培养;3)“社会活动”,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知识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2013上)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片面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012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冲刺整理
科⽬⼆辨析题教育起源于⼉童对成⼈的⽆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产劳动中传递⽣产经验和⽣活经验。
(2013上)凡是能影响⼈的身⼼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的。
(2)教育是有⽬的培养⼈的活动,各类活动对⼈的身⼼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的。
从⼴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1)凡是增进⼈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的体⼒,影响⼈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2)⼴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012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2)教育是⼀种有⽬的地培养⼈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的性,是⼈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种本能活动,是⾃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段构成(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为。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的。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辨析题考点汇总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4、教育的功能(积极+消极)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平均发展7、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8、教学相关1:教学的含义----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9、教学相关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德育地位混淆)10、教学相关3:教学的任务----传授知识1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1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15、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转移16、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起伏17、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分配18、记忆的类型短时记忆VS 长时记忆19、心理定时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0、负强化与惩罚概念混淆21、学习的实质,即概念2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23、先行组织者的概念24、最近发展区2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26、学习迁移概念、学习迁移种类该奶奶混淆(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27、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28、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29、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混淆30、同化与顺应----概念混淆31、德育: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32、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3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3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35、德育过程的规律----多端性、反复性36、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37、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缩小概念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中学科目二辨析汇总(题目+答案)
1.注意的分散 VS 注意的转移 eg: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一个对象上。注 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了心心理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而被无无关对象所吸引。由此可知,注意的 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行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无意识的行行行为。因此,注意的转移不不 等同于注意的分散。 (3)故题目目说法错误。
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的中心心工工作(跟德育混淆) eg:常言言道,做事先做人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心工工作是德育。 【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做事先做人人,体现了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工作中应该树立立“德育为先”的理理 念。但这并不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心工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心工工作。教学是进行行行全面面发 展教育、实现培养目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心工工 作是教学。 (3)故题目目说法错误。
六、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 eg:校本课程一一定是活动课程。
【答案】 (1)该说法错误。 (2)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行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 师、课程专家、学生生及家⻓长和社区人人士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活动。其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色。活动课程又又称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 辑组织的界限,从儿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心组织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不不等
2.对教育的本质进行行行曲解 eg:动物界存在着大大猫教小小猫抓老老老鼠鼠、大大鸭教小小鸭游水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行行行 为。 【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教育是一一种有目目的地培养人人的社会活动,是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崽 方方面面虽然与人人类抚育后代有相似之处,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一种本能活动,而而人人类的活动是有 意识的活动。题目目说法无无视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因此大大猫教小小 猫抓老老老鼠鼠、大大鸭教小小鸭游水水的现象都不不属于教育现象。 (3)故该说法错误。
教资笔试科二辨析题
教资笔试科二辨析题1.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参考答案:错误。
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
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但是,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
2.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是绝对独立的。
参考答案: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3.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参考答案:错误。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4.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课程计划。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因此具体制定哪些学科的课程标准需要根据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来进行。
5.教学就是上课。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6.学生在校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为主。
参考答案:题干说法错误。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
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二、辨析题答题模板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它有一个答题套路:第一步:先判断题目观点对错;第二步:联想题目涉及到哪个所学考点;第三步:结合题目,把相关知识点写上,并做简要分析.辨析题不仅要考察你的踏实度(是否认真学过大部分知识并且吃透),还要检测你的灵活度(融会贯通会分析).学会方法,万题不难!辨析题1: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涉及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错误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以分为有目的的活动和无目的的活动,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无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就不是教育.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辨析题2: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涉及考点: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教育可能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但不能直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三、必背23道辨析题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1)说法错误(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2、课程就是学科.(1)说法错误.(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3)综上,说法错误.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1)说法错误.(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的特征.(3)综上,说法错误.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3)综上,说法错误.6、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会持久保存.(1)说法错误(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3)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1)说法错误(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而非想象.(3)故表述错误.9、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1)说法错误(2)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10、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1)说法错误(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3)故表述错误.1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1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1)题目说法错误(2)知识不等于智力,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能力的高低.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教给学生的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智力.(3)可见智力的高低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题目说法错误.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3)故题目说法错误.1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2)故该说法错误.15、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1)题目说法错误(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学生接受学习是死记硬背式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3)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题目说法错误.16、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1)题目说法错误(2)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3)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17、惩罚就是负强化(1)题目说法错误(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惩罚与负强化不是同一概念.(3)故题目说法错误.1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1)题目说法错误(2)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档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3)故题目说法错误.19、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题目说法错误(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3)故题目说法错误.20、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1)题目说法错误(2)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因素时,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3)因此,习得性无力感与个体的失败归因有关.故题干说法正确.21、某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学习导致的.(1)题目说法错误(2)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是一种感觉上的暗适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题干的描述不属于学习现象.(3)故题干说法错误.2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1)题目说法错误(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3)故题目说法错误.23、治理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1)说法错误(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学习动机强且学习行为良好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才会好.(3)综上,智力高学习成绩不一定高.(3)故题目说法错误.辨析题历年真题(40):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说法错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韩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故说法错误.3、信息进入人工记忆就会持久保存.说法错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不能持久保存,工作记忆是指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时间很短,一般是30秒,如信息得不到重复,将会被迅速忘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持久保存的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说法错误.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但研究也显示,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师的指导等.5、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说法错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甚至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质量、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法正确.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因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7、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说法错误.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其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8、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说法错误.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和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就会产生负迁移.在学习中,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而可能带来的负迁移.9、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说法正确.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都必定可以得到实现.人的生活经验证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推迟或提前.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10、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错误.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传授系统的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11、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形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等,不能称为学习.其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1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说法错误.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和担忧的感觉,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焦虑程度过低则学习动力不足,焦虑程度过高则会导致神经病,过度紧张、失眠导致产生恐惧等不良反应,从而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13、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说法错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然是其根本的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14、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说法错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越多,但能力越差越多,知识越少,能力却越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15、接受学习一定有意义学习.说法错误.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即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16、根据课外补课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教资科目二辨析
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错误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综上……2.政治制度是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
错误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综上……3.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
错误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该学制只颁布而没实施。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综上……4.由于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所以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错误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
综上……5.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错误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综上……6.教学等同于智育。
错误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概括地说,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综上……7.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运用知识错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2013上)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片面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012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2)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首先形态是指事物存在形式和一般状态表现,教育形态即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外在形式和状态。
其次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先后产生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几种主要教育形态。
这些教育形态既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
构成了教育的总体,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其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形态不单只是学校教育。
因此,这句话是错的。
(2012下)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此观点错误。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2013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说法错误。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这句话是错误的。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其次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再次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此观点正确. 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还包括教育。
(3)教育能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4)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此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
同时,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2013上) 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的影响,遗传只是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3)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成为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
此观点是错误的。
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不起决定作用。
真正决定人发展水平的是人的主现能动性。
《伤仲永》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此观点是正确的。
仲永在很小年龄就表现出超出他人的能力,这是其遗传素质所导致的。
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努力,加之家教环境不佳等因素,最终泯然众人。
说明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会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具有可塑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此观点正确。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此观点是错误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环境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教育则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个体主观的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其次,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有: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根据社会的要求,有意识地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要求。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使学生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并且如果对学生加以指导或训练,有助于加速个体的发展。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的价值,也有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体特殊才能的展露和发现。
同时,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2014下)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
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故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
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而形成的结果。
(2011下)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是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1)错误(2)题目所说的是斯巴达教育(3)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此观点是错误的。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
因此,认为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011下)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