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

合集下载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1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一
分析下列语言表达中的逻辑谬误,然后在日常表达中再找一些与之相 应的例子。
(1)下半年的失业率一定会降低,有很多专家都这样判断。 逻辑错误是“诉诸权威”,权威说的话虽然更有可信度,但它的使用要有尺度, 就如同“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样。
(2)你作为江苏人,竟然是广州队的球迷,太不像话了。
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 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结合示例,牢记谬误类型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
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明确:这段话中,"你是卖国贼"建立在"我是爱国者"的基础上,"我是爱国者"建 立在"我骂卖国贼"的基础上,"我骂卖国贼"又建立在"你是卖国贼"的基础上。这 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在这个案例中,A和A之间插人了好几个环节,一不小心就 会让循环论证暗含其中,蒙混过关。
换成人是由猿猴演变来的。其表达还是一种“打稻草人”行为,即 树一个本来不存在的靶子——歪曲别人的观点或臆造得来的情形, 去打倒它,因为达尔文从来没说人是由猿猴演变来的;问人是否 “耻辱”则是典型的诉诸情感。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一
古代有位国王,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准备处死,但又装出仁 慈说:“允许你讲一句话,讲对了,我就放了你,讲错了,你受极 刑。”国王的如意算盘是,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说讲错了,还是可 以处决对方。最终的结果是,犯人说出了一句话,国王无可……为什么仅仅拿批判性思维说事?"
明确:
意 有种 然批思形后判是象 再质质把可性"的 把问爱问对 以思这称者因者方 看维个号一斯列的 出"稻叫上。坦出观,草作来只点歪的人"就有稻曲A种击歪问批草对种倒曲判∶人方思。成"性"观维爱,观思点根因其点维的本斯论B"一不坦,证,个能的但何然狡构过说止后猾成程话攻有的对就人击批做这好的观判法一像意点性是判制思B思不。断造分维完这出的明?全类"一反是似改谬个"驳乎爱变误稻;对但因对有草方如斯方一人的坦果, 把观原点意的歪内曲容成,"而"爱是因将斯对坦方只观有点批夸判大性其思词维,"加,深情(况或就减不少一)样程了度,,随放后列 出大的(每或一缩种小思)维后都果构,成扩了大"(有或力窄反化驳)"。范围。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 看且走的说。
“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阿Q正传》
解析:“萝卜”和“人”的关系为反对关系, 阿Q把萝卜这一没有表达能力的植物概念和会说话 的人混淆在一起,属于诡辩。
图片来自网络
三、运用概念知识,辨别逻辑谬误
它表明概念指称的对象范围。
概念的作用
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 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 它的外延就越大。
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丰富,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 加了“笔尖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 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图片来自网络
四、作文要写好,界定概念很重要
思辨性
本手
核心 概念
妙手
启示 意义
严谨性
俗手
批判性
四、作文要写好,界定概念很重要
序的恰当排列。 (5)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涵盖重要信息。
三、运用概念知识,辨别逻辑谬误
(一)对话语境中的逻辑谬误
1.“纯天然”食品放心吗?
解析:“纯天然食品”不一定是“放 心食品”,概念不同,不一定放心。
2.乐观主义就是用乐观主义对待生活。
解析:同语反复,无效定义。
3.你又不会拍电影,你凭什么说 这部电影拍得烂?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 辨识逻辑谬误
活动1:发现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示例:
1.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
2.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
解析:第一句: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第二句在口语里常常出现: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句话存在什么逻辑谬误?我们来看第一句,因为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们发现这个句子将前因后果混淆了。而第二句到底是你像你爸还是你爸像你,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所以这个病句的类型是主客颠倒。
活动1.7 逻辑谬误七:循环论证
定义: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示例: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解析: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段话把爱国者和卖国贼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形成了循环论证。我是爱国者这个结论并不能得到证明,因此用我的话来证明你是卖国贼,这是不合理的。
④不热爱国家,反战,不离开国家;
⑤不热爱国家,不反战,不离开国家;
⑥不热爱国家,反战离开国家。
由此我们看出,上述标语排除了其他可能,把一个虚假的两难问题摆在民众面前,迫使大家接受参加越战这个事实,否则就要背负一个不爱国的罪名。如果能够识破这个误,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也就是说,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是不爱国和参战之间必须选择一个放弃一个。
示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延。 桌子的内涵:是由平板、腿和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家具。 桌子的外延:办公桌、餐桌、课桌、电脑桌、讲桌、书桌等。
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
给概念下定义时要揭示内涵
被定义的概念=种差(揭示内涵或本质的限定语)+临近的 属概念。
例:人是能思维的、能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
【比较】作诠释: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即可。如: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形式:只有p才q。即:p←q读作“p逆蕴含q”。
规律:有前未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举例:只有认识错误才能很好地改正错误。“有前未必有后”, 认识了错误未必能改正错误;“无前必无后”,认识不到错误 肯定不能改正错误。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形式:当且仅当p,才q。即p←→q(读作“p等值q”)。
领导:既然没有什么意思,那你是什么意思? 阿呆:其实,我的意思就是想意思意思。
领导:你既然是想意思意思,那就是有什么意思。 阿呆哭了:我就是想意思意思。但是,真的没有什么别的意思。这么个小红包能有什么意思?也
就是意思意思而已。 领导笑了:呵呵,我对你有点意思了。 阿呆心想:嘻嘻,我就是这个意思。 结果老外泪流满面,交了白卷回国啦!
(2)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就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 如: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 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 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以上故事,包含两个关系判断:①管宁和华歆是朋友。 ②管宁和华歆不是朋友。
【参考答案】 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 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 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①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 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高二语文必修上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

高二语文必修上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
个苹果”
影响:可能导 致错误的决策
和判断
识别方法:仔 细阅读和理解 对方的观点, 找出其中的逻
辑错误
假因谬误
定义:将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错误地认为其中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 例子:小明看到小红在吃冰淇淋,然后小明感冒了,小明认为小红吃冰淇淋导致了他感冒 原因: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原因,如天气变化、个人体质等 影响: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和判断,影响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概念变化:在 论证过程中, 概念可能会发 生变化,导致
逻辑谬误
例子:“所有 的狗都是动物, 所以所有的动 物都是狗”, 这里的“动物” 和“狗”的概 念发生了变化
识别方法:仔 细阅读论证, 找出概念变化
的地方
避免方法:在 论证过程中, 保持概念的一 致性,避免概 念变化导致的
逻辑谬误
识别论证中的因果关系
论错误
权威观点:通常基于专业知 识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可信 度
发现逻辑谬误:通过对比权 威观点和普通人观点,可以
发现其中的逻辑谬误
避免逻辑谬误
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避免情绪化:保持冷静,避免情绪 影响判断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避免主 观臆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独立思考 问题
学习逻辑知识
学习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
掌握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方 法
学习如何识别和避免常见 的逻辑谬误
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逻辑 分析和论证
多角度思考问题
考虑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质疑假设:对假设进行质疑,避免盲目接受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确保结论的合理性 寻求证据:寻找支持或反对观点的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课本95页任务二) 在日常生活中,用违反了哪一条逻辑规律来给逻辑谬误分 类还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做法。随着辨误的深入,对谬误的 分析需要理加精细的分类。课本上任务2里列举了“划分不 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 结合课本及相关知识完成表格。
青年——作家 畅销商品——高档商品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就是两 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 同,而且非此即彼。
男人——女人 生——死
“反对关系”就是两个 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 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黑——白 敌人——朋友
课堂小练
对应连线
番茄和西红柿 怒和情绪
网红和实力演员 男和女
圣人和罪犯
交叉关系 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转移话题
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有两种,即:混淆概念(或偷换 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划分不当、歪曲观点。
划分不当。主要是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 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
例如: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 国名著。
并列不当,"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存在交叉关系。
先说“不可逆转”,又说“可能改变”。这是自相矛盾。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任何一个观点要么是全面的,要么不是全面的,两者必居其一,不 能一起否定 。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谬 误 点 : 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 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 分析: 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 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 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ppt课件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ppt课件
这是一种以正义作后盾、 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 语言艺术。
学习活动三 发现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二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 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是鲁迅的所有作品,《孔乙己》鲁迅的单个作 品,两者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属于偷换概念, 违反了同一律。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例二: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 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 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 趣,习题做得多,学习 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 语,我没有兴趣,怕读 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同一律的“妙用”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里有这么一 则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 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 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 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 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 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 送之。李感其意,作《赠汪伦》绝 句一首。
鲍西娅的父亲在临终前给女儿提出了选匣 择婿的任务:
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 子、铅匣子。但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鲍西 娅的肖像。匣子上分别写着一句话:
根据排中律先断定这其 中必有一真话。 (2)再根据“这三句话 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的 提示,可以推断出铅匣 子的话是假话。
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3)既然铅匣子的“肖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将下列概念对应连线
番茄和西红柿 怒和情绪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推荐以下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
a. 阅读材料:《逻辑学导论》作者:文森特·瑞根。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适合进一步深入学习逻辑推理。
b. 阅读材料:《批判性思维》作者:理查德·保罗。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介绍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二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循环论证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并在实践中学会识别和纠正逻辑谬误。同时,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看似正确,但实际上逻辑有误的论证?它们是什么样的?”
展示一些逻辑谬误的例子,如广告中的夸大其词或政治辩论中的偏见,让学生初步感受逻辑谬误的存在。
简短介绍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逻辑推理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逻辑推理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论点、论据、论证等。
详细介绍逻辑推理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逻辑谬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逻辑谬误的特性和重要性。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需要养成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的习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急于给出答案,而忽略了问题的深入分析。这会导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容易忽略重要的逻辑环节,从而产生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判断 进行思维活动固然离不开概念,但最经常运用的是判断。因为 概念总是分散的,需要把它们组合成判断,才能进入思维过程。判 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 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比如:“在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是杨利伟。”“2019年中国女排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些句子都对某 一事件作出了明确判断。而像“今天会下雨吗?”“请把烟灭掉!”这 样的句子则只是表示疑问或祈使,而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
传统逻辑按思维进程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 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或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特殊或个别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 推理。
【活动任务1】 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两职,三个人 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 时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的问题。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 你能推断出他们三人各自的职业吗? 参考答案:姓王的是话剧演员、作家;姓刘的是音乐家、诗人; 姓陈的是美术家、工人。
【活动任务2】 请简述下列案例的推理过程。 1.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 楚》) 参考答案:前提“如果出使的是狗国,就从狗门入”,楚国不是狗 国,结论“所以我不从狗门(小门)入”。
2.《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 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 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 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 进行推理、论证,所以 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 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 间的关系
1.概念
二、逐本溯源探真相
(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 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的 形式。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 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 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参考答案:石兽掉入河中,可能在掉入点(水中),也可能在下游, 也可能在上游;水中没有,下游没有,所有一定在上游。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 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 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参考答案:北京的白菜在浙江比较稀少,很珍贵;福建的芦荟在 北京很稀少,很珍贵,所以任何东西如果稀少就很珍贵。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答案:如果有人私(偏爱)你、畏你、有求于你,就不会对你 说真话,所以你就会受蒙蔽;现在宫妇左右私(偏爱)王、朝廷之臣畏 王、四境之内有人有求于王,所以他们不会对君王说真话,所以君 王就会受蒙蔽。
三、拨开云雾终见日
1.逻辑的基本规律
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 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 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 律”“不矛盾律”“排中 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Leabharlann 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 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 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 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必有一真。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 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 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 一定是一真一假。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 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 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外 延就变小了。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 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等。鲁迅的 《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己明明偷了别人的 书,却死不承认,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 别人为什么笑他?因为“偷”和“窃”是一对同义词,意义虽 有细微的差异,但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则是完全一致的。 “偷”和“窃”在概念上本是全同关系,孔乙己却硬把它们 说成全异关系,企图以此来蒙混过关,结果当然就引来 了嘲笑。此外,如“学校”和“中学”属于包含关系的概 念,“青年”和“学生”属于交叉关系的概念,“战争”和“和 平”属于矛盾关系的概念,“黑”和“白”属于反对关系的概 念。
【学习活动二】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不合逻辑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否定 误用、一面对两面、强加因果、以偏概全、不合事理、主客倒置 等。
【活动任务】
指出下列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1.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参考答案:划分不当 2.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 排练了。 参考答案:自相矛盾 3.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参考答案:强加因果 4.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 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
【活动任务2】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 《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参考答案:两个“鲁迅的作品”意思不同,前一个是集合概念,后一 个是非集合概念。 2.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 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 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 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参考答案:既然是拿破仑的头骨就不可能是他小时候的头骨。 3.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 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参考答案: “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要么赞成读,要么 赞成不读。
律才导致的这些逻辑错误。
明确: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 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 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违反“不矛 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 “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违 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 误。
所以,同学们平时还要多留心注意存在逻辑错误 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明确病句除了语法 性的错误外,还要注意“不合逻辑”的逻辑性病 句,从而自觉地借助逻辑知识修改逻辑错误的病 句,促进语文学习,进一步避免自己在学习生活 中犯类似的逻辑错误,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
-1-
单元学习主题
逻辑的力量 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 理,擅长论证,但有些人则 不是这样。学习逻辑正是 提升人们的推理和论证 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通 过学习逻辑,人们能够掌 握进行良好思考、避免错 误推理的方法,并掌握评 价论证的有效技术。
单元学习目标
一、冰山一角初相识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 定义:“人是没有羽毛 的两足直立的动物。” 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 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 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 讽他说:“这就是老师 您说的‘人’呀。”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活动】 认识推理 推理,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 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推理往往要 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年 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了。”这些都 是推理的语句表达形式。 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比如“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就包含着一个“三段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 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这种推理的形式是通过两个前 提(即“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和“我们不是圣贤”),得出一个结论“我 们是会出错的”,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圣贤”。
【活动任务】 1.下面对某些概念下的定义都不够准确,其错误是什么? (1)商品就是劳动产品。 (2)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内容。 (3)新闻就是对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比如战争、 犯罪等)的报道。 (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答案:(1)定义过宽 (2)循环定义 (3)定义过窄 (4)比喻 定义
【活动任务1】 指出下列判断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参考答案:性质判断不当,“雄鸡”不是“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参考答案:否定失当,多用了一个“不”。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参考答案:“老师”和“作家”有交叉关系,不能二选一。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参考答案:前后内容不对应,可把“和”改为“或”。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 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 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 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 “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 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 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论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还 是独自思考问题,都要经常证明什么或反驳什么,证明与反驳都叫 作论证。 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要学会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在写作议论 文时,我们要学会间接论证,学会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