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感受器与感受器官共23页

合集下载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九章--感觉器官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九章--感觉器官

行波学说 行波学说: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
是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但不同频率的声波, 行波传播远近及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不同(图)
2.耳蜗的感受器电位 有三种: 1.未受声波刺激时的耳蜗的静息电位 2.受声波刺激时耳蜗产生的微音器电位 3.耳蜗微音器电位引发的耳蜗神经的动作电 位
耳蜗的静息电位 内淋巴电位:+80mv,与Na+泵有关 毛细胞静息电位:-70至-80mv
(四)视野
定义: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 所能看到的范围
特点: 白色视野兰色红色绿色 鼻侧与上方小,颞侧与下方大
临床意义:可帮助诊断眼部和脑的一些病 变
(五)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双眼同时看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 优点:弥补盲点的存在,扩大视野,产生立体
视觉。
2.立体视觉:双眼视物时,主观上可产生被视 物体的厚度及空间的深度或距离等感觉
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 定义:耳蜗对声音刺激的一系列反应中
最后出现的电变化
作用:传递声音信息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概述
前庭器官: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功能:
1、感觉人体头部位置及人体移动时的速度 变化。
2、调节肌肉紧张,维持姿势平衡。
3、调整眼的运动,使人在运动时,眼仍能 注视空间某一物体,判别体位方向和看清物 体。
矫正:凸透镜
3.散光:用柱面镜纠正 产生原因: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
不等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1、分层:分十层,简化为四层(色素上 皮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 经节细胞层)
感光细胞层(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分布:很不均匀 黄 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视锥细胞少 盲 点:无感光细胞

七下生物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北师版。ppt

七下生物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北师版。ppt
交流归纳眼的结构组成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眼的结构模型
近视眼与远视眼
近视眼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平行光进入眼内就会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看不清远处物体。远视眼因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后方成像,因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正常
近视
远视
矫正
近视眼配凹面镜远视眼配凸面镜

耳是听觉器官,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
胰岛素治疗机理?
激素调节
章总结
阅读96页,并进行交流深入巩固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本章节相关习题及课后作业。
OVER

味觉探究活动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嗅粘膜和味蕾
②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水面时,往往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味蕾分辨味觉基本上有4种酸、甜、苦、咸。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分,特别是手指,口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受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点击这里输入活动内容。
①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的物质时,我们用鼻子吸气就能感受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感受器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的冲动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例如,久居香室而不闻其香。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生理学--感觉器官

生理学--感觉器官
• 分类
部位:内、外;性质:机械、化学、电磁;…….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 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称为该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适宜刺激对感受器来说最敏 感、感觉阈值最低。适宜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必须达到一定 的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才能引起某种相应的感觉。
Outer segment—discs
House the discs that contain the lightabsorbing photopigment
Inner segment
Nucleus
dendrites
生理 盲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由视杆
不同性质感觉的引起,不但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刺激的感受器 种类,还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而刺激强度不仅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高低来编 码,还可通过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来编码。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一个 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 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辨认光的强弱、物体或符号的大小和形状、 辨认空间位置、物体的颜色。
视觉系统:视觉器官(折光系统,感光系 统)、视神经、视觉中枢。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4种折光系数不同的传光介质;4个曲率不同的折射 面;主界面为角膜与空气。
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小于5微米,一般 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人眼所能看清楚的最 小视网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 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人眼的适宜刺激:
波长370 ~ 740nm的可见光波。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dioptric system and accommodation
(一)光的折射和眼内物像的形成


简约眼(简化眼)reduced eye 简约眼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 设计的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
单一球面折光体系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强光下, 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看不清物 体,1分钟左右,视觉恢复正常。 此现象称为明适应。
视杆细胞在暗处合成且大量积聚的视紫红质
强光 迅速大量分解
瞬间眼前出现光耀夺目而 看不清实物
1分钟后 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三)视野(visual field) 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 此时该眼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
适应: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 器, 而传入神经上冲动频率下降的现象。
注意:感受器的适应并非疲劳
肌梭 触觉 刺激
时间(s)
快适应(rapid adaptation) : 皮肤触觉感受器有利于感受器 再接受新的刺激 出现 快慢 慢适应(slow adaptation ): 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有 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机能进 行持久的调节
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无 光 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功能
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 经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进而 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感受器的分类
01
02
03
04
化学感受器
能够感受化学刺激,如气味、 味道等,常见于口腔、鼻腔等 部位。
机械感受器
能够感受机械刺激,如压力、 振动等,常见于皮肤、关节等 部位。
温度感受器
能够感受温度刺激,如冷、热 等,常见于皮肤、口腔等部位 。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
01
02
03
信息传递方式
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 神经系统的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进行处理。
传递速度
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慢直接 影响到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速度。
信息整合
大脑对来自不同感受器的 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 完整的感知印象。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适应外界环境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能够随 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 适应,维持生物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为反应。
生态平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维持生态平 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动物通过 感知天敌的存在来避免被捕食。
物种交流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也是生物之间 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如视
觉、听觉和化学信号等。
06
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功能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 功能,了解生物体如何接收外界刺激 并作出反应。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器官
总结词
嗅觉感受器能够检测和传递外界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刺激,嗅觉器官则负责接收 这些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详细描述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内的嗅细胞,它们能够检测到气体的浓度和特征,并将其 转化为神经信号。嗅觉器官还包括鼻腔内的其他结构,如鼻甲和鼻腔粘膜等,它 们共同作用将气体的刺激传递到嗅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内脏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
按接受刺激性质分 光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不同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 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 为该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每种感受器都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 其功能是把作用于他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刺激能 量转化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 表现的传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 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明 亮的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 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敏度才逐渐增高, 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
机制: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暗处 而突然进入明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 不能看清物体,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
图:人右眼的视野图。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概述
听觉的产生
声源 空气震动产生疏密波 外耳
中耳 听觉
内耳 听神经 听中枢
换能
动作电位
适宜的刺激
频率:20-20000HZ。 强度:0.0002-10000dyn/㎡。
概述
听力
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能力。
听阈
声波振动频率一定时,刚好能引起听觉的 最小振动强度。
视锥系统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对光的敏感度差
能分辨颜色 分辨能力高
司昼光觉、色觉
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比较。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生物化学--感受器和效应器 PPT课件

生物化学--感受器和效应器 PPT课件

◆ 功能 — 聚集、传导声波;
中耳 ◆ 组成 — 鼓室、听小骨、鼓咽管 鼓膜 → 听小骨 → 卵圆窗; 听小骨 — 锤骨、砧骨、镫骨 卵圆窗、圆窗 — 中、内耳的分界; ◆ 功能 — 传导、放大声波;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感觉微弱声音的能力
听小骨的作用 传导声波; 放大声波:卵圆窗振幅↓ → 力量↑; 压强、面积:反比关系 面积 — 鼓膜/卵圆窗 = 30/1 → 卵圆窗压强↑(30倍) → 振幅↓、力量↑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分辨不同声音的能力 柯蒂氏器 — 很多种不同的毛细胞 不同频率(音调)的声波振动 → 蜗管内淋巴液不同的共振波 → 不同的毛细胞发生反应 →不同的听觉(不同的声音) 思考:在耳内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视网膜构造 P259, 图11-11(1) & 11-11(2) 外层:视觉(视锥、视杆)细胞; 中层:双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内层:神经节细胞 传导途径:光 → 视觉细胞 → 兴奋 → 中间、双极、中间神经元 → 神经节细胞 → 视神经 → 眼球后壁 → 脑
→ 图象反差↑、清晰度↑;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C. 眼的调节功能(自学为主)
对光强度(明暗)变化的适应
瞳孔:大小 — 光通量;
视锥、视杆细胞 — 轮换兴奋、静息;
聚焦(远、近):晶状体(自学):
D. 近视、远视和散光(自学); E. 双目的作用(自学); 思考:人眼与照相机调焦的不同? 为何许多感官都成对?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三) 眼的折光异常
1.近视:
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过强.远处物体
成像:在视网膜的前。
矫正:凹透镜 2.远视: 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 成像:在视网膜的后。 矫正:凸透镜。
3.散光: 原因:角膜经纬线曲率不一。 成像:在视网膜的前和后。
矫正:圆柱形透镜。
三、眼的感光功能
盲点的测试: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处,用遮 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 划一“+”字记号。令受试者注视“+”字。实验者将 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此时, 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 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 置。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 视标时记下其位置。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 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 标刚能被看见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 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2.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 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3) 编码作用 Coding
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把刺激所包涵的 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
*质量编码: 大脑皮层特定部位、特定的传导通路、特定的感
受器、适宜刺激
*强度编码:刺激强度越大,被激活的感受器数量越多, 每一个感受器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也越大,导致传入神经产 生的冲动频率越高。冲动频率反应刺激强度。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 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
光线
折光系统
折射(空气─角膜折射最强)
折光与成像原理: 类似凸透镜.常用简约眼解释。
利用简约眼计算眼前10m处30m高的物体,视网膜成 像0.45mm.

七年级生物下 12.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1)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 12.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1)北师大版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 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 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 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 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 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 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 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 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
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 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
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 还是放松状态?
四、近视和远视
正常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 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 像落在视网膜上
近 视
近视眼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 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 正
远 视
远视眼: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 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后方

“像爱惜眼睛一样 爱惜生命, 像爱惜 生命一样爱惜眼 睛。”
第12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 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说出视觉的形成 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 眼的预防方法。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 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 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外膜 巩膜:白色、坚固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眼球壁 中膜 虹膜:中间有瞳孔 脉络膜:营养
角膜:透明
眼 的 结 构
内膜: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附属结构: 眼肌、眼睑、结膜、泪器
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我班或我校同学的近视情 况与对策。 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为盲人献爱心 读一本好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自 己的认识与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各种途径,调 查眼科学的发展现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 一篇小论文。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12章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12章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

3.温度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 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 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感 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 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 来体验温度觉?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教下载:/jiaoan/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方法步骤
1号
2号
3号
右手感觉


左手感觉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1~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 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 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 (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 (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九章 感觉器官







4、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经听骨链和卵 圆窗进入耳蜗 骨传导:(次要途径)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进而引起耳蜗内淋 巴的振动 可以判断听觉异常产生部位及原因


声波在耳内传导的主要途径
声波
耳廓(收集) 锤骨 砧骨
外耳道 镫骨
鼓膜 前庭窗
光线
折光系统

折射(空气─角膜折射最强)

折光与成像原理: 类似凸透镜.常用简约眼解释。 利用简约眼计算眼前10m处30m高的物体,视网 膜成 像0.45mm. 简约眼折光率约1.33


简约眼
(二) 眼的调节

正常人眼在安静状态下看6m以外的远物 时,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摄入眼内时近 似平行光线,经折射后正好成像在视网 膜上,所以不需要调节即可看清物体。 通常把眼在静息状态下所能看清物体的 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概念: 370~740nm 类型: 一般生理特性: 16~20 000Hz 适宜刺激(视网膜——一定波长的电磁波; 耳蜗毛细胞——一定频率的机械振动) 换能作用(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 神经的动作电位) 适应现象(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 感受器时,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下降) 编码功能(把刺激包含的信息同时转移到动 作电位序列中,起转移信息的作用)

位置改变或变速运动使内淋巴振动,引起 毛细胞兴奋,传入中枢,产生头部位置和变速 运动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二)骨半规管
为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C”形的弯曲小管,按 其位置分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 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一个有膨大部的骨脚 称壶腹骨脚(壶腹嵴),另一个无膨大部的骨脚称单 骨脚。 壶腹嵴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 旋转变速运动时,相应半规管内淋巴液与半规管 运动不同步,刺激毛细胞兴奋,传入中枢,产生旋转 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9、感觉器官(12护本)

9、感觉器官(12护本)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杆细胞的感光原理 (三)视锥系统的感光原理与色觉
(四)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在光刺激作用下,由视杆和视锥 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在视网膜内经 过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的传递 ,最 后由N节细胞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 向中枢。
四、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1、视 力:
第三节
听 觉 器 官
--耳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二)中耳的功能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二、内耳的感音功能
(一)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学说 (二)耳蜗及蜗神经的生物电现象
三、与听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 集声、判断 声源方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视觉器官 听觉器官 前庭器官 其它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感受器是指专门感受机体内外 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 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和附属结构 一起构成的感受装置。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的概念及分类 ﹡分类: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眼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 眼的折光与成像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 眼的折光与成像
与眼的屈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
B
A
F1
C F2
A’
B’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 眼的折光与成像 眼折光系统的组成: 角膜、房水、 晶状体、玻璃体

《感觉器官》ppt课件

《感觉器官》ppt课件

04
嗅觉器官-鼻子
鼻腔结构与功能
鼻腔结构
包括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外鼻 有鼻翼、鼻尖和鼻梁等结构,鼻腔内 部有鼻毛、鼻黏膜等结构,鼻窦位于 鼻腔周围,共有四对。
鼻腔功能
具有呼吸、嗅觉、共鸣、过滤、加温 加湿等功能,其中鼻黏膜上的嗅觉受 体对嗅觉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嗅觉形成过程
气味分子进入鼻腔
气味分子随着呼吸进入鼻 腔,与鼻黏膜上的嗅觉受 体结合。
听觉机制
耳蜗内的毛细胞对声音频率具有选择性,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部位的毛细 胞兴奋,从而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经听觉传导通路传递至大脑皮层进行识别。
常见耳部疾病及预防
常见耳部疾病
包括中耳炎、外耳道炎、耳聋、耳鸣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听 力下降、耳部疼痛、流脓等症状。
预防措施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环境中,及时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避免用力擤鼻涕等。此外,定期进行听 力检查也是预防耳部疾病的重要措施。
舌乳头与味蕾
舌面上分布有味蕾,主要位于舌尖、 舌缘和舌背,对味觉有重要作用。
舌的结构
舌主要由横纹肌、舌黏膜和舌下血管 神经等组成。
味觉形成过程
溶解于唾液中的化学 物质刺激味蕾。
味觉受体细胞将识别 结果转化为神经信号, 传递给大脑进行味觉 感知。
味蕾中的味觉受体细 胞对化学物质进行识 别。
常见舌部疾病及预防
作用
触觉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识别,使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大小、硬度、 温度等属性。
常见皮肤问题及其护理方法
常见皮肤问题
皮肤干燥、瘙痒、痤疮、湿疹、银屑病等。
VS
护理方法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和护 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去角质,以免破坏 皮肤屏障;注意保湿和防晒;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吸烟和饮酒等 不良习惯;及时就医治疗皮肤疾病。

动物生理学 第7章 感觉器官

动物生理学 第7章 感觉器官

第二节 眼和视觉 感受光的波长范围370—740nm之间
一: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结构 从外到内三层膜(从外到内):
巩膜和角膜:巩膜控制眼运动;角膜不含血管,故移植没有免疫反应。 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
晶状体被虹膜分为前房后房,充满房水; 房水循环障碍出现青光眼;晶状体之后为玻璃体,其浑浊导致飞蚊症;晶状 体透光度下降则为白内障。 视网膜
(二)声音在耳内的传递 1.气传导(正常听力):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外淋巴-内淋巴(耳蜗)-基底膜; 鼓膜-圆窗-鼓阶外淋巴-基底膜(少见) 2.骨传导(不经外耳道,中耳):可用以诊断耳聋 声波-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基底膜
耳聋: 1.传音性耳聋:传音途径出现问题,测试骨传导 2.感音性耳聋:气传导骨传导均不能用 耳蜗感受器问题;中枢神经问题
(二)眼对光强度变化的反应 虹膜:中央为瞳孔,虹膜肌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控制眼球运动; 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三)眼的折光成像系统 折射发生在不同密度的介质之间,空气—角膜(85%);房水—晶状体;晶
状体—玻璃体 通过设置简化眼模型计算眼成像原理 AB(物大小) 1.鼓膜面积>前庭窗膜面积,收集较多能量,扩大17倍 2.听骨链杠杆长臂与短臂比1.3:1,扩大1.3倍 共扩大17×1.3=22倍
三: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一)耳蜗的结构和传递过程 耳蜗传递过程:
鼓室-圆窗膜外淋巴-耳蜗内淋巴-基底膜(上科尔蒂器Corti)-毛细胞弯曲-动作电位
(三)毛细胞换能及耳蜗生物电现象 1.毛细胞的兴奋与换能
毛细胞顶部有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动作电位由毛细胞运动控制 向动纤毛弯曲:产生动作电位(感受器电位),K+离子通道开放 向静纤毛弯曲:关闭静息时开放的K+通道,引起超极化

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器官的功能

视杆 细胞
光 照
感受器电位
异构酶
11-顺视黄醇
全反型视黄醇
(Vit A) 补充 夜盲症
(三)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1. RP - 30 ~ - 40 mV
(一部分cGMP门控型Na+通道开放,暗电流)
2. 光照时产生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机制: 光照后钠通道大量关闭 光视紫红质视黄醛变构转导蛋白(Gt) 磷酸二酯酶胞浆、膜外段cGMP Na+内流 视杆细胞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外段膜) 影响终足递质(谷氨酸)的释放视神经动作电位
第第九九章章 感感觉觉器器官官的的功功能能
感受器
传 入 神 经
中枢
感觉
肌梭 血压感受器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 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 感受器定义 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 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并能 将不同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成神经元的 生物电信号
1. 晶状体的调节
神经反射过程
物体移近模糊物像 视觉皮层 正中核 睫状N节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放松 晶状体变凸 折光能力 视网膜像清晰
图9-4 眼调节前后晶状体形状的改变
1. 晶状体的调节 神经反射过程
调节能力有限
近点:在晶状体最大调节能力下,眼能看清 物体的最近距离
1. 定义
一种感受器只对特定形式的刺激(能量变 化)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是该感受器 的适宜刺激。这种特性就是特异敏感性
举例:
眼:适宜刺激-电磁波( = 370~740 nm) 非适宜刺激 -压迫眼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