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

合集下载

二里头遗址出土兵器初探_郭妍利

二里头遗址出土兵器初探_郭妍利

68
图三 二里头遗址的玉钺、铜钺
1.82YLⅨM4:5 2.ⅦKM7:2 3.2000YLⅢC:1 4.82YLⅨM5:1 6.75YLⅥK3:13 7.84ⅥM11:5 8.81YLVM6:1 9.80YLVM3:3
5.ⅡH223:2
两侧有扉牙,刃部仿璧戚类,分为四等份的圆 弧刃,长 21、刃宽 23 厘米。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郭妍利 (1972 年-
66
) ,女 ,陕 西 澄 城 人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副 教 授 ,博 士 。
图一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镞
1.VH101:6 2.VH108:1 3.VT12B③B:1 4.VT214③A:14 5.VH20:1 6.VT24④B:1 7.VT17B⑤:2 8.Ⅱ· VH158:12 9.ⅣH12:8 10.ⅣT6⑤:54 11.Ⅱ·ⅤT122③:1 12.ⅣH79:2 13.ⅣH76:49 14.Ⅱ ·ⅤT116④:37 15.ⅧT14④B:5 16.ⅧT20⑤:4 17.Ⅱ·ⅤT119④:33(1~11 为铜镞,12~17 为骨镞)
骨镞 1
陶觚、角、豆、罐、盘、盆、盉等器 21 件 朱砂墓 《二里头》
二期 82YLⅨM10 1.92X0.36-0.20 骨镞 1
陶鬹、爵、三足盘、罐、盆、尊等陶器 7 件, 石圭形饰
《遗址研究》
82YLⅨM4
?
玉钺 1
铜铃 1、玉管饰 1、绿松石 2
朱砂墓被扰 《遗址研究》
ⅢKM2 2.77X1.77-0.96 蚌镞 1
铜钺目前仅发现 1 件(2000YLⅢC:1,见图 三,3),估计其年代为二里头四期,可能出自墓 葬中。该钺为长方体,体薄而平,刃较外侈,刃 部平直,钺身近肩部饰带状网纹一周,从钺断 碴看,其应有内,残长 13.5、刃宽 7.6 厘米。

古玉14 三代玉器

古玉14 三代玉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传13王275年。 陕西宝鸡到潼关的关中地区是周王朝的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玉器主要继承了商代的特点。
三、西周玉器
1、西周玉器特征
(1)数量及品种 早期出土玉器集中于关中地区,继承晚商的传统品 种,但数量减少。 晚期出土玉器地域广、数量大,一个墓出土数百件 如陕西宝鸡茹家庄 伯墓和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 出土近2000件。出现串饰项链、凤鸟玉佩等新品种。 葬玉少见,主要是蝉形。 (2)纹饰丰富 较商代更趋图案化、抽象化,刻线流畅、复杂,弯 线条增多且清晰、挺拔。 常见纹饰即有写实性、装饰性,又有想象性,如凤 鸟纹、鸟纹、鱼纹、夔龙纹,虺纹、饕餮纹、云纹、 雷纹、谷纹等。
1、二里头夏遗址玉器特征
(1)玉器种类中兵器和工具常见,可分为五类: 工具:斧、铲、多孔梯形刀; 仪仗器:戈、钺、 戚、矛、箭头; 礼器:牙璋、圭、琮; 饰玉: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杂器。 (2)玉材多为河南独山玉。 (3)工艺上雕琢技术较好,表面平滑,少见琢磨 痕迹,造型对称严谨。 纹饰以平行的阴刻细线为典型特征。
人形玉佩
黄褐色,体扁薄,双面线 刻蹲式人像,头戴冠饰, 面部内凹,有耳。手臂处 有龙首纹,有两穿孔,高 8.6cm,宽1.7cm。 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组 佩
玉缀面罩 出土于三门峡西周晚 期虢国墓,只有王、 侯才可佩戴。是汉代 “金缕玉衣”的前身。
四、三代玉器小结
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部落集团,因此,夏商 周三代具有共同的源头和血脉。他们在时代上相 互重叠,地域上相互并立,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 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社会组织,在时代的竞 争中争霸建业。 历史特点决定了前三代在文化上具有同一体的 特征,正如《礼记· 礼器》所曰:“三代之礼一也, 民共由之”。 表现在玉器上,三代玉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神权政治特征 2、国家礼仪特征 3、生活实用特征

试论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礼器符号类型与表意途径

试论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礼器符号类型与表意途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L 塞
ro N N— s— T11 一美术与设计版 F A1 I E一 — o2o A J G》T N 一J N S 11 三 l 开 ∽ N 1\. 鬲 _ D G ∞8 I
试论 二里 头夏 文化遗址 中礼 器符 号类 型与表 意途径 ①
余 琳 ( 华南 师范大学 , 广东 广州 5 0 6 1 ) 0 0
意上 有什 么区别?礼 器中新 因素的增添 为礼仪风
格带来 怎样的改变呢 ?

器与陶礼器的区别在于 ,前者多以特殊造型和典型 的材 质从 E常生活 中独立 出来 ,与器物 “ l 日用”的
属性 拉 开 距 离 ,专 门 承 担 起 在 礼 仪 中表 意 的 作 用 ,

专 属 礼 器
的兵 器 、农具 、饮 酒 器 等 。玉 器 自新 石 器 时 代 以 来

直 专 门 独 立地 出现 在 礼 仪场 域 中 ,是 最 为 稳 定 的
礼 器 形 态 :“ 自兴 隆洼 文 化 玉 器 生 产 ,经 过 红 山文 化 、小 河 沿 文 化和 龙 山 文化 的 继 承 发 展 ,成 为 二里
பைடு நூலகம்与 革 新 的 局面 , 玉 器 之 外 ,还 出现 了新 的 礼 器 类 在 型一 一 青铜 礼 器 与 陶礼 器 。礼 器 中 的不 同种 类 在表
种。 【 其中可以归为礼器的,有传统 “ 2 六器”类的玉 圭、玉璋等 ,仪仗类礼器玉钺 、玉 刀、玉戈等 ,装
饰 类 礼 器绿 松 石 饰 、兽 面 铜 牌 、玉 镯 等 。玉 石 类 礼
同一文化在发展、延续”『 中国自史前时期 已建构 。 】 起 礼 仪 体 系 ,到 二 里 头 文 化 时期 , 仪 得 以 进 一步 礼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二里头村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夏代文化的发源地。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一、夏代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时期,据说该时期的统治者为夏禹。

夏代文化是指夏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夏代文化的特征,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具,如盆、爵、斝等。

这些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冶炼技术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陶器陶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通过在高温下烧制粘土而成的,它们包括陶壶、陶罐、陶盆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玉器玉器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各种器物,如玉璜、玉佩、玉珮等。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发现了不少精美的玉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也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二里头的玉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的。

人们组成大家庭或氏族的群体,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部落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社会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六、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包括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品。

夏、商代玉器及识别(二)

夏、商代玉器及识别(二)

夏、商代玉器及识别(二)玉圭圭是一种长方形片状玉器,《说文》说它“瑞玉也,上圆下方。

圭以封诸侯,故从重土”。

按照《说文》的解释,商代玉器中那些长方形片状,一端微隆的器物都可称之为圭。

玉圭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由斧形器演化而来,因而有人称之为锛。

它原是一种与生产工具相对应的,反映器物崇拜的神器,是权力与能力的象征。

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圭,其上带有阴刻兽面纹饰,这种兽面纹饰又带有某种人格神的意义。

商代玉圭是在新石器时代玉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商早期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玉圭,是在龙山文化玉圭的样式上增加了绳索类纹饰,到了商代中晚期,圭的形状、纹饰又有变化,而这种变化又较多地表现在端部和纹饰等方面。

《殷墟妇好墓》一书将妇好墓出土的圭分为五式,归纳起来,顶部变化有平顶,弧状凸起、弧状凹下,微隆,尖锋及阔顶几类。

有些还饰有双阴刻线条纹,这些条纹或为纵纹五道,或在有孔的一端饰横纹两道。

《周礼》把圭列为礼东方的礼器,“以青圭礼东方”。

但从商代玉圭在墓葬中的位置上还不能看出这种特定的方向性(墓葬形式的方向较明确)。

又兼其形制的不统一,因而要证明《周礼》所言用圭之法在商代就已实施还很困难。

目前发现的周代玉圭有两种:一种是由玉戈演化出的尖角形;另一种为窄长方形,这种玉圭是否由商代丰演化而来尚待进一步考察。

玉戈戈形状似刀,一侧有刃,顶端有一尖锋,下端似刀柄的部位称为内,玉戈的内部有孔,是用来穿绳系于其他器柄之上的,因而称为戈。

玉戈出现于商初,长度较大,到了商晚期,长度变小。

商代玉戈主要有几种类型:宽援(刃部称为援),窄内,内部比援部窄许多;援与内等宽;援与内之间有装饰的凸齿。

这类戈的内部有其他装饰纹样,一般来看,戈的中部有一条隐起的脊线,脊线两侧微凹,尖部刃与边部刃之间有一凸起的小隔线。

从形状上看,援与内等宽的戈与周代的圭已很近似,因而商代的玉戈或者说部分玉戈是后代尖顶玉圭的祖型。

玉戚、玉钺玉戚、玉钺长条形,两侧饰有“凹”形凸齿,一端为刃,另一端有孔,可系绳接器柄,有的器物刃部较宽,呈凸起的弧状,称为钺。

二里头出土文物

二里头出土文物

二里头出土文物
二里头出土文物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铜鼎偃师二里头陶埙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出土文物玉圭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全景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精美随葬品:斗笠状白陶器、嵌绿松石石器等此尊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铜鼎
偃师二里头陶埙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出土文物玉圭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
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全景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精美随葬品:斗笠状白陶器、嵌绿松石石器等
此尊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是一件陶
质贮酒器。

泥质深灰陶,大口,长颈,广肩,深
腹,底内凹。

颈、肩及上腹部饰多周凹凸弦纹和
压印纹,下腹部饰绳纹。

器形健壮雄浑,颇具阳
刚之气。

大口尊的源起与功用
此类大口尊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流行时间较
长,至商代早期还被广泛使用。

这件大口尊制作
精美,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器物。

此类器一般形
体较大,高四五十厘米者很常见,做工精致,结
实牢固,可作长期使用。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酒"字字形,均与大口尊相似。

大家知道,甲骨
文和金文多为象形字,其"酒"字最早可能就是取
大口尊之象形,这说明大口尊这类器物与酒应有
密切关系,可能是酿酒或贮酒之器。

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

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考古遗存与传世文献学生姓名:何嘉颖年级、专业: 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白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一、玉钺(一)形制琢作左右上下均不对称的钺形,两侧边厚薄不一,近较厚的侧边有一单面钻凿的圆孔,原应嵌有松绿石,现已脱落。

器面钻双孔,一大一小,小孔属端孔,大孔属背孔,皆为单面钻。

此器既大且美,应为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二)玉质深灰绿色不透明玉质,带有贝类遗骸沉积结构的蛇纹石,沉积层清楚。

(三)用途玉钺是由石斧或玉斧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西周。

钺的形状像大石斧,多有大穿孔。

商代玉钺多琢有兽面纹。

商周时期的青铜钺由玉钺演化而来,但青铜钺属兵器类,用于砍杀,而精工制作的大玉钺已失去原有实用功能而发展成为礼仪用玉或陪葬用玉,是象征氏族首领或军事首领的权力的礼器。

这种玉钺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多有发现。

大型玉钺、青铜钺更成为王权的象征。

二、玉圭(一)形制玉圭是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系“六器”的核心器类之一。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圭3件, 分属于二、三、四期。

第二期玉圭,乳白色,长条三角状,器身刻有三周浅纹,器长6.9厘米;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局部有翠斑,通体磨光两面刃两孔间饰弦纹、菱形云雷纹, 上面圆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接近刃部的一面与顶端附有残存的麻布,长17.4 厘米、宽4.4 厘米;第四期玉圭,乳白色,长方形片状,宽的一端有两面刃, 另一端靠近顶端有一圆孔, 通体磨光, 通长2厘米、宽37厘米位于墓底南端1乃处, 居中, 当在墓主小腿部位,与l件玉刀、1件玉璧戚和数枚海贝集中放置在一起。

1(二)玉质第二期玉圭,乳白色玉质;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玉质,局部有翠斑;第四期玉圭,乳白色;(三)用途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 盛世收藏论坛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 盛世收藏论坛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盛世收藏论坛(转载)夏商周时期玉器二里头文化玉器为代表的夏代玉器近几十年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人们对中国古史中的夏文化的认识,才有了实物的依据,对夏代历史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分为四期,目前考古界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该文化的四期都是夏文化遗存;一是主张一、二期为夏文化,而三、四期则为商代早期的文化。

值得指出的是,迄今所发现的考古资料说明,该文化的三、四期发现有玉器,而一、二期尚无玉器。

据此,若按上述第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晚期已发现玉器;若按后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未发现玉器,所发现的玉器属商文化早期物。

笔者认为,迄今所知材料说明,前一说是可信的。

我们可视二里头文化即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器品种有钺、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坠等。

其用途或作佩饰,或作仪仗。

其中仪仗器是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在造型上并无多大的变化,只是器形较宽,有的还饰有纹图,侧边有若干个齿状脊牙,玉钺刃边作多角等,而与此前玉器略有差别。

二里头文化玉器中,数量较多且为首次出现的是所谓“柄形器”。

鉴于此类器物前有榫,考古界推测其可能作某种器之柄而定为“柄形器”。

最近十年以来,因此类器从未发现其榫端有器物,故对其定名又提出怀疑,有的称其为刀具,有的称其为死去祖先的牌位。

笔者发现,这类物曾数次见到其榫前端有数十块小玉片等组成的某形体物,且制作精美,甚至有下面嵌托黄金片者。

出土时,有的置于棺椁内和盖上,有的置于墓葬周壁问的墓道口,显然有某种特殊作用和意义,可能是一种辟邪压胜物。

二里头文化玉器的饰纹,亦有新的发现,一件柄形器上的花瓣纹、人面纹、双钩饰纹和人面纹上的“臣”字形目等最引人注意。

浅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

浅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

浅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发表时间:2011-12-08T14:11:03.38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上期供稿作者:霍蕾[导读]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是吸收了史前众多考古学文化的诸多因素发展而来的。

霍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9-0000-01摘要: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玉器,种类包括礼器、兵器、工具、装饰品等。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在纹饰、玉料、制作工艺等方面都独具时代特色,它一方面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玉石业的传统,同时又向前发展,为后代玉器的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玉器夏代夏代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作为文化载体的玉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文化的典型遗址,它的发掘揭开了夏代玉器的面纱,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即是夏代玉器的代表性形态。

1、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的考古发现从公开发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报告、考古发掘简报以及有关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的文章中,统计得出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共计1244件,大件器较多,其中绿松石1151件(仅将数量有明确报道的计算在内)。

二里头遗址的玉器大多出于中小型墓葬中,少数出于地层中,极少数见于宫殿建筑基址、灰坑等遗迹中。

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每期玉器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二里头文化一期仅见极少数的绿松石饰,不见其它器形;二期时玉器的数量及种类有所增加,主要有柄形器、鸟首玉饰、尖状饰、钺、铃舌等;三期时玉器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新出现了璧戚、圭、牙璋、刀、戈、铲、圆箍形饰、板等,而且绿松石在这一时期大量使用;四期时玉器数量仍较多,仅新出现了月牙形器,且发现了偏晚阶段的绿松石器作坊和废料坑。

2、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的考古学研究2.1、类型与形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按功用可分为:礼器类包括玉圭、玉璋、玉琮、柄形器等,兵仗类包括玉戈、玉钺、玉镞、玉戚、玉刀等,生产工具类包括玉铲、玉斧等,不明用途的有玉牙形器、玉板、玉尖状器等,装饰品类包括玉珠、玉镯、玉管、绿松石饰等。

二里头玉器

二里头玉器

二里头玉器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二里头文化玉器在玉器造型、玉雕工艺技术、玉器使用功能等方面均树立了新的标杆,雕琢和使用大型玉器进入新时代,玉礼器的广泛使用,系统地彰显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

尤其是二里头玉器中的玉牙璋,作为瑞玉的一种,更成为宫廷礼仪核心之一,也是国家政治制度一种物质的象征。

二里头遗址五区出土的M3:4玉牙璋,青灰色,长54厘米,宽14.9厘米,厚0.8厘米,是迄今发现二里头遗址四件牙璋中,体积最硕大的一件。

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

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

从刃端往首端看,整体呈宽度递减的三段,分成璋体、扉牙、璋柄三部分,侧呈三台阶。

有两处阑,前阑简单,微后倾,后阑与神木齿耙形饰极似,两阑间夹两组小齿,组各二齿。

耙饰靠柄侧多出一齿,侧看似张嘴的兽头,开启了二里头玉璋之张嘴兽头状饰的先河。

二里头文化四期出土的M7:5玉牙璋,器长48.5厘米,宽8厘米,厚0.5厘米。

在器身的下端与柄部之间有阑,阑部施刻密集的凹凸弦纹,在阑两侧边施刻大小扉棱与密集的扉牙,并且左右两两相对,排列密集而工整,极具装饰效果。

该器是中原地区发现的形制最为复杂、制作工艺水平最高的玉牙璋。

二里头遗址五区出土的M3:5玉牙璋,长48.1厘米、厚1.1厘米。

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

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

出土时断为二截,器表多沾满红色粉末,可能是硃砂之类的矿物,亦称涂朱牙璋。

二里头遗址四角楼附近出土的七孔玉刀,软玉质,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

长65厘米,宽9.5厘米,最厚处0.4厘米,最薄刃部厚度为0.1厘米。

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的七个圆孔。

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与二里头玉牙璋图纹一致。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在各期的分布情况
一期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吞咫 \
绿松石饰 玉柄形器
玉钱
二期
1 4 2 1 0 0 1 0
三期
90 8
7 2 3 1 1 2 2 0 0 2 1 1 1 0
四期
15 5 7 2 1
总数
1 51 1
1 6
5 4 4 3 3 3
玉璋
玉刀

1 1 1 2 1 0 0 0 0 1 1 16 7
是小型墓出土装饰品的7 倍。可见中型墓出土 6 玉器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部分。
二、各类玉器的使用情况
关于玉柄形器的用途,目 前还没有明确统一 的看法,这一器形既见于中型墓,也出于小型 墓, 使用较为普遍。林 巳奈夫在 《 中国古玉》 中指出,“ ……证明了笔者认为的, 所谓柄形器 是攒之柄的大圭想法。将此一使用于灌礼上之礼 器中, 作为贵重之器,给予有参加此一仪式资格
型墓, 件出自 2 小型墓;三期2 件, 0 其中 1 件 8 出自中型墓, 件出自 2 小型墓;四期 1 8件,其 中1 件出自中型墓,1 7 件出自 小型墓。
1 .玉柄形器
期则较为衰弱。小型墓共出土玉器 1 件, 9 其中 玉礼器4 件,占2%; 1 装饰品 1 件,占7%, 5 9 , 中型墓出土玉器 18 件, 13 其中玉礼器3 件,是 9 小型墓出土玉礼器的98 . 倍; 装饰品 1 1 1 件, 4
( 一)礼器类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各类玉礼器共 4 3件。 其中一期不见此类玉器;二期 5 件, 件出自中 3
件, 其中二期 2件,占 5%;三期 1 0 件,占 2%;四期 1 5 件,占2%。从中型墓和小型墓 5 的玉礼器使用情况来看, 二里头遗址墓葬的玉礼

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纹饰特征探析

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纹饰特征探析

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纹饰特征探析作者:任平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摘要:玉器在二里头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考古发掘或田野调查获得的二里头文化玉器约有一百余件,分别发现于十四处遗址中,其中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器不仅数量最多,而且种类丰富,代表了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即以上述材料为基本依据。

二里头文化时期多被认为是国家最终形成的阶段,也是开启中国灿烂青铜文明的时期,当时的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变革。

作为当时社会等级和礼制最重要的表征之一,玉器——尤其是玉礼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通过玉器来了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礼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早期文明和国家的形成,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礼器进行全面的梳理,然后重点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的考察,试图概括出二里头遗址的玉礼器的纹饰的整体特征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二里头;玉礼器;纹饰特征一、二里头文化玉器的研究概况二里头文化,特别是二里头遗址自发现和发掘以来,即不断有玉器出土,而对它们的研究,也是随着资料的逐渐丰富和史前及商周玉器研究的兴起而不断深入的。

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形制(器型分类)、具体器类(以玉璋的研究论文最多)、原材料、技术工艺、文化交流、玉器与社会性质及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目前关于二里头文化玉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器物的分类、具体器类的名称和功能考证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而对二里头文化玉器的材质及来源、琢玉工艺、微痕分析等研究不多,尤其对玉器的纹饰特征及演变鲜有涉及。

二、二里头遗址玉器的分类现在的玉器分类多是根据推测的器物功能来确定的。

本文参考了郝炎峰和陈香雪在其文中的分类,将二里头文化玉器分为礼器、工具和武器、装饰品三大类,其中礼器类玉器主要包括璧戚、圭、璋、戈、钺、刀、柄形器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工具和武器类主要包括铲、凿、镞、纺轮等,装饰品类主要包括圆箍形饰、环、鸟首玉饰、坠饰、尖状饰、管等。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刀探析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刀探析

自徐旭生于1959年在豫西进行的“夏墟”调查起[1],二里头遗址发掘至今已逾60年,此前,学术界在二里头遗址分期与断代问题上争论较多,在1977年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上,有学者明确提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新观点[2],一改以往文献学中旧观念。

21世纪初“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确定了夏文化的史学框架,二里头遗址在此基础上命名二里头文化,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文化基本得到学术界共识。

二里头遗址可分四期,共出土玉器90余件(不含绿松石制品)[3],主要发现于墓葬内,部分探方及灰坑中出土少量玉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作为上层阶级权力的象征物是区分身份尊卑、体现社会地位等级的物化载体,其中,多孔玉刀非常具有代表性。

本文探讨的玉刀包含广义上的玉器,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

”言之,玉是美丽的石头。

所以本文在讨论玉刀时,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理石刀也自然归为玉刀,并入玉刀体系之中。

一尧二里头遗址多孔玉刀出土背景与分型演变二里头遗址分为四期遗存,其中第三、四期遗存最为丰富,二里头遗址玉刀在第一期暂未出现,最早见于第二期,到三、四期逐渐成熟。

虽然二里头遗址仅出土6件玉刀,但玉刀涵盖了玉礼器的磅礴气势,并且显现出王朝的庄重与严肃,针对二里头遗址多孔玉刀的器形特征、出土情况、文化源流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对认识与理解多孔玉刀在中原王朝文明礼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二里头遗址多孔玉刀出土情况二里头遗址共出土玉刀6件,其中第二期探方出土1件残缺的大理石玉刀[4],第三期出土三孔玉刀2件,第四期出土二孔、三孔、七孔玉刀各1件。

二期大理石玉刀ⅣT19⑤:3,出土于探方内,该件玉刀残断近半,乳白色,刀身有黑蓝色花纹,器形为长方形,两面略鼓,顶部外弧,左侧外弧刃,中间有一圆孔,残孔两面对钻而成。

残长3.7厘米、宽3.2厘米[5]。

该探方同层位还出土1件石铲,使用痕迹明显,推测该玉刀可能在二期仍为实用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和玉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和玉器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偃师县文化馆
出版物刊名: 考古
主题词: 二里头遗址;玉器;青铜器;图版;身高;长方形;玉钺;壁厚;短柱;腹部
摘要: <正> 1975年夏,我县翟镇公社四角楼大队社员,在大队部南约20米二里头遗址附近,发现青铜器和玉器,现简介如下:铜爵 1件。

通高22.5、身高12、三足分别长9.5、10、11.5厘米,流尾共长31.5、壁厚约0.1厘米。

底部呈椭圆形,束腰平底,腹部的一面有两道宽1.2厘米的凸线,中间排列有五个乳钉。

三足较细,鋬下一足较长,向外伸。

短柱两个,像铁钉形,高2厘米(图版拾贰,1;图一,2)。

玉钺 1件。

略呈长方形,刃微圆。

长11.2、上宽5.8、下宽6.8、背厚0.6厘米。

上部中间有一圆。

古玉界:神秘的夏代玉器

古玉界:神秘的夏代玉器

古玉界:神秘的夏代玉器夏代的礼仪玉器中,兵器形玉器占了重要地位。

这种突出“玉兵”的现象,值得探讨。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用侵代。

”这是氏族社会求联社会战乱的实景、炎黄之战、黄帝量尤之战。

共玉顶颌之战等,都是这时期的重大战事。

战争的结果、是强大部族兼并弱小部族、社会向部族间融合统一(国家形成)方向迈进、到二一时,他“合诸侯于琮山,执玉帛者万国。

”这标志曾经过激烈的武力争战后,夏玉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二里头所出玉戈、玉钱和玉刀,都是作为“兵社”形式出现的,它们象征三辆君玉的军权及其在战事中的胜利与凯旋。

玉戈,应是龙山文化玉戈的延续。

其授部无中脊,还保持前者的造型特点、有的玉戈长达43厘米;器形之大,实属空前、它是典型的礼仪仪位用器。

玉钻,是良治文化、龙山文化玉铀的延续,但其造型变得繁复,即由原来的直刃成弧刃,变成四连刃。

从力学原理看,短形四连刃的砍杀力、会相对增强,因为自力的面积大小与四强成反比。

玉刀,是生产工具石刀的延续,有的刃定最长者达65.2厘米,且无使用痕迹、只能是仪仗器。

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朝代的玉代玉器它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历史总结,它的成果为商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所见的夏代玉器很少(可能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尚未发现),但其一些造型(如刀、圭、戈、钺、桐形饰)与纹饰(如兽面纹),均成为商玉制作的根据。

据此,夏代玉器在历史交替时期的承上启下的价值是显见的。

下面看看夏代玉器—馆藏图片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玉琮陶寺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器外方内圆,略呈正方形。

一面平整,另一面出短射。

玉圭陶寺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软玉。

顶端呈等腰三角形,宽于饼端,两翼稍薄,磨成钝刃状,两侧尝遍斜收,底边平直。

顺向平置于死者胸腹间,尖端朝向墓主足端。

玉圭陶寺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阳起石软玉,边缘半透明,器表抛光。

顶端稍宽于柄端,顶缘近似弧刃,但中部出一突尖,形成不甚明显的、两腰呈弧线的三角形。

二里头遗址所出玉器“扉牙”内涵研究——并新论圭、璋之别问题

二里头遗址所出玉器“扉牙”内涵研究——并新论圭、璋之别问题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Jade Article FEIYA Unearthed in ER-Li-Tou Relics 作者: 顾问;张松林
作者机构: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7
出版物刊名: 殷都学刊
页码: 22-32页
主题词: 二里头遗址;玉器;扉牙;圭;璋;北斗;介字形冠
摘要:本文较为全面地收集了夏代王都二里头遗址所出的带扉牙玉器,并结合更早或更晚的考古材料及相关文献,对这些玉器之本质归属及圭、璋之别等难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这些不同玉器的扉牙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分别表示有时可与北斗或极星关连的(半)天盖、(半)介字形冠、神虎或其之间的某种组合.本文的结论不仅适用于夏代王都二里头遗址所出的带扉牙玉器,而且适用于中国古代尤其是三代及其以前的几乎所有的带扉牙玉器或铜器.。

夏朝遗址出土四大文物,一件是“杯子”,一件和龙有关!

夏朝遗址出土四大文物,一件是“杯子”,一件和龙有关!

夏朝遗址出土四大文物,一件是“杯子”,一件和龙有关!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每一个朝代有一段辉煌时期,历经时间的洗礼,这些辉煌以文物的形式遗留下来。

因为这些文物的出土,才让我们对曾经的历史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华夏文明才得以延续至今。

迄今为止,一些大型的古代遗址已经重现天日,距今时间有几千年,如红山文明遗址、良渚遗址,而夏朝的遗址则是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在1959年开始发掘的,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其中遗址内发现了宫殿、居民区、墓葬等遗迹,出土的文物有石器、玉器、铜器等。

一开始,很多学者认为夏朝不存在,大禹也只不过是虚构的人物,但遗址的发现,似乎让考古学家摸索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不过这个争论一直在持续。

二里头遗址被发现后,也是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今天小编就带你们瞧一瞧遗址中出土的四大文物。

第一件:瓜棱灰陶杯这个陶杯高13.9厘米,外形和现代杯子没多大差别,不知道以为穿越了呢,实际上这件“杯子”文物已经距今4000多年了,真的难以想象古人的智慧有多高。

除此之外,在我国现存的文物当中,还有只杯子也是非常惊人,就是战国时期的水晶杯,本来想用现代技术复制出一个,但技术工人讨论了很久,都没办法将两千多年的文明复制,真的太佩服我国的文化水平了。

第二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件文物的地位很高,是目前出土的夏代文物中最为珍贵的之一,也是我国文物局规定的第三批禁止出境的展览物之一。

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做工看起来非常细致,外形也很精美,可以说这件文物的出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第三个:二里头铜爵二里头铜爵是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青铜文物,它是一种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据研究,这件铜爵害死中国青铜文化中最早出现的青铜容器之一,也是最早的青铜酒器。

第四个:“龙”形状绿松石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经常会有关于龙的传说,说他们可以掌管风雨,有着神力。

不过这种神物谁也没有见过,所以有没有谁也不知道。

但在我国发现的龙形文物非常多,二里头遗址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龙形的文物,这是由2000余片的绿松石拼成的,这件文物出土是不是意味着在先民时代,龙可能存在!各位,小伙伴,你们觉得中国的龙存在吗?。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首先发现于河南省郑州市洛达庙遗址,但尤其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该类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玉戚。

二里头文化,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玉柄形器、玉坠,夏代。

玉柄形器长16.2、宽2.2厘米。

玉坠长7.8、宽1.15厘米。

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柄形器。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柄形器。

夏代,长17.1、柄宽1.8、厚1.5~1.8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戌研究所藏。

玉铲。

夏代,长13.5、宽4.2厘米。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

长21.9厘米。

1967年河南偃师二时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

长30。

2厘米。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箍。

高5.7、直径7.1、璧厚0.7厘米。

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圭。

夏代,长211、宽64厘米。

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圭。

长17.4、宽4.4厘米。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

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玉戚。

长10.8厘米。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从嵩山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看中国玉文化的起源

从嵩山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看中国玉文化的起源

从嵩山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看中国玉文化的起源玉文化是我国最早的文化之一,持续时间长,内容也很丰富。

我国玉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石器时代,为玉文化的“童年时代”;夏商周是第二个时期,是玉文化的“少年时代”;秦汉时期,我国玉文化正式进入“青年时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玉文化;汉唐以后,玉器开始走下神坛,玉文化进入全民普及时代。

据相关统计,二里头遗址30余座墓葬,共出土玉器1200余件,按照分类,有玉柄形器、玉璋、玉刀、玉圭、玉璧戚、玉戈、兽面铜牌饰、绿松石饰、玉管、玉铲、玉镯、玉尖状器、月牙形玉器、玉板和玉铃舌等近20种器形,无论是造型和做工,在当时已非常精美。

这些玉器中,可以明确作为礼器的有玉圭、玉璋和玉璧戚等,玉钺、玉戈和玉刀,虽然具备兵器和工具的形制,但并非实用器,可作仪仗用器,也具备了礼器的性质。

此外,玉柄形器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也属于礼器范畴。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陈雪香介绍,从文化分期看,二里头文化一期,玉器仅见少量绿松石饰品,二期玉器数量增多,出现了玉柄形器、兽面铜牌饰、玉圭等新类型;三期是二里头遗址墓葬玉器的高峰期,绿松石被大量使用,柄形器、玉璋、玉璧戚、玉戈、玉铲等重要礼器和仪仗器的数量也很多;到了四期,玉礼器和仪仗器明显减少,绿松石饰品骤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二里头所在的嵩山周围、洛阳盆地一带,在龙山时代并无使用大型玉器的传统,与二里头都邑出现成组大型玉礼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出土的玉礼器一是大型有刃器,如玉钺、玉刀、玉璋、玉圭和玉戈,二是小型棒状的柄形玉器。

其中,钺、璋、刀和圭应都源自海岱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到以后的二里冈文化趋于衰退;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柄形玉器和玉戈在此后得以传承。

其中,龙山文化时期即已出现的牙璋,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形制进一步演变为更复杂的形式。

有专家把装饰有扉牙的牙璋称为“龙牙璋”。

后来河南新郑望京楼、四川广汉三星堆、香港和越南出土的牙璋,与二里头“龙牙璋”一脉相承,显示出二里头文化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力辐射与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考古遗存与传世文献学生姓名:何嘉颖年级、专业: 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白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一、玉钺(一)形制琢作左右上下均不对称的钺形,两侧边厚薄不一,近较厚的侧边有一单面钻凿的圆孔,原应嵌有松绿石,现已脱落。

器面钻双孔,一大一小,小孔属端孔,大孔属背孔,皆为单面钻。

此器既大且美,应为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二)玉质深灰绿色不透明玉质,带有贝类遗骸沉积结构的蛇纹石,沉积层清楚。

(三)用途玉钺是由石斧或玉斧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西周。

钺的形状像大石斧,多有大穿孔。

商代玉钺多琢有兽面纹。

商周时期的青铜钺由玉钺演化而来,但青铜钺属兵器类,用于砍杀,而精工制作的大玉钺已失去原有实用功能而发展成为礼仪用玉或陪葬用玉,是象征氏族首领或军事首领的权力的礼器。

这种玉钺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多有发现。

大型玉钺、青铜钺更成为王权的象征。

二、玉圭(一)形制玉圭是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系“六器”的核心器类之一。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圭3件, 分属于二、三、四期。

第二期玉圭,乳白色,长条三角状,器身刻有三周浅纹,器长6.9厘米;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局部有翠斑,通体磨光两面刃两孔间饰弦纹、菱形云雷纹, 上面圆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接近刃部的一面与顶端附有残存的麻布,长17.4 厘米、宽4.4 厘米;第四期玉圭,乳白色,长方形片状,宽的一端有两面刃, 另一端靠近顶端有一圆孔, 通体磨光, 通长2厘米、宽37厘米位于墓底南端1乃处, 居中, 当在墓主小腿部位,与l件玉刀、1件玉璧戚和数枚海贝集中放置在一起。

1(二)玉质第二期玉圭,乳白色玉质;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玉质,局部有翠斑;第四期玉圭,乳白色;(三)用途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

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1陈雪香,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中原文物2003(3):p23-37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三、玉刀(一)形制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刀4件,分属三、四两期。

三期l件。

三孔刀。

近石质, 灰褐色, 表面有朱砂痕。

扁平短梯形,平背,平刃, 背部有三个一面穿透的圆孔。

背长40.2厘米、刃长52.3厘米、宽9.8厘米一10.0厘米。

四期3件。

第一件,豆青色,长条梯形,直背,直刃,背短于刃。

两侧各有两组计四颗齿扉, 刀面近背部有三个等距穿孔。

长(刃部)53.5厘米、宽8.8厘米。

第二件,梯形,一端残断, 留有半个孔, 另一端磨成刃, 一长边也磨成刃, 靠近另一长边的中间有一圆孔, 残长14,1厘米、宽4.8厘米、厚0.4厘米、孔径0.6厘米。

第三件,七孔刀,扁平宽条, 呈扁梯形, 平背, 直刃较长, 刃圆钝, 两侧斜边, 中部有锯齿形饰, 两面有斜线划纹, 上部有7 个小圆孔。

长6 0.4 厘米一6 5.0 厘米、宽9.5 厘米、厚0.1 厘米一0.4厘米。

(二)玉质三期l件。

近石质, 灰褐色, 表面有朱砂痕。

四期3件。

第一件,豆青色。

第二件,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

第三件,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

(三)用途据考古挖掘研究,玉刀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脱离实用,成为权杖的象征。

七孔大玉刀虽然具有战形器的形状,但从其纹饰的精美程度来看,应该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可能,而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的可能性更大。

有的学者根据玉刀局部上有黄色沁,认为是血迹渗进玉里并且经过时间长期的洗礼后,导致变成了现在看到的这种颜色。

玉刀为什么会沾上血迹,既然不是用于战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与杀人有关,于是在此基础上认为七孔大玉刀不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而是作为杀人的刑具。

四、玉璋(牙璋)(一)形制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

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两面磨刀刃,刃微凹,两阑出扉牙,长54厘米。

二里岗出土的玉璋,为淡青色,后部微残缺,前部为斜刃,后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安柄处钻一圆孔。

(二)玉质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三)用途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

《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

”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

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

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

《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近来,香港也有玉璋出土,随着数目的增多,对玉璋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牙璋:古代调动军队的符信。

古代皇帝调兵的令牌,共有两块,一凹一凸,皇帝一块,主将一块,用以调兵。

五、玉琮(一)形制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称。

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

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二)玉质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

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

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玉璧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

(三)用途关于玉琮的功能,学术界也是众说不一,至今尚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琮是烟囱崇拜的礼器,是家族祭祀的对象;有的学者认为琮象征地母的女阴,是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认为琮是织布机上的部件;有学者认为,琮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巫师的蹻,巫师乘兽蹻以此通天人之际;还有人认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遗址的设计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庙中祭祀时所请神明祖先降临凭依之物;琮是兽面神神柱,属于图腾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系于腰问的佩饰;更有人认为,琮是献给鬼神的猪、猪头、猪下颌的高贵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黄泉的象征,是神龙浮出的通道。

六、玉戈(一)形制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

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最长玉戈出土于湖北黄陂的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

援长48.8厘米、宽11厘米。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戈3件, 分属于三、四期, 属于三期的2 件,第一件,鸡骨白玉。

援面微弧, 上、下边有刃, 双刃前聚成锋,无阑, 窄短内,与援有明显界限,中部有一单面穿透的圆孔。

在援、内分界处有一道蓝黑细线,可能是在作内时所划。

出土时一面印有粗和细两种布纹痕迹。

长219 厘米、宽4.7 厘米、内长1.9 厘米、宽3.8厘米。

第二件,青玉。

直内, 双重援, 援面中部微内凹, 上下边有刃,刃由两面磨成, 刃援间有一条折棱。

上下刃前端磨成斜刃, 相聚成锋。

内前部较宽, 有若干条平行浅刻细线, 后部较窄, 内末弧形, 前后部之间有一单面穿透圆孔。

此器轮廓规整, 边棱整齐,刃口锋利, 磨制极为精细。

长30.2 厘米、宽6.6 厘米一6.9 厘米, 内长8.4 厘米、宽4.5 厘米一5.8 厘米。

属于第四期的一件,淡青色, 双刃, 三角形援首, 近内处有阴刻平行线纹和小齿扉, 内部有一圆孔( 其旁还有一未穿透之孔)。

通长43 厘米, 援宽8 厘米, 厚0.5 厘米。

(二)玉质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戈,第三期第一件,鸡骨白玉;第二件,青玉;第四期的淡青色玉质。

(三)用途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

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它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而是专用的礼器,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力量和胜利,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威严与等级。

七、玉龙形器(一)形制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

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龙形器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组合而成,绿松石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直径小的0.2厘米,大的0.9厘米,厚度仅仅0.1厘米。

(二)玉质白玉、绿松石。

(三)用途是当时社会贵族中个别人使用的一种表明其有专门技能、特殊身份的特殊物品, 这种专门技能、特殊身份可能与驯养过“龙”有关。

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拥有者与当时的王室或“王”者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它不是当时社会的王室成员或“王”者使用的, 不具有“王”权的性质。

22朱乃诚,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研究,中原文物,2006(4):p15-21.论文评语:指导老师: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