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杭州师范大学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二,秦始皇的文教政策
(一)"书同文字" 书同文字" (二)"禁私学" 禁私学" 书律" 焚书坑儒" (颁"挟xié书律","焚书坑儒") 书律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杭州师范大学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三,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 教政策.(清静无为) 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废封建,立郡县"的政治变革 废封建,立郡县" 二,秦始皇的文教政策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四,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五,两汉时期的太学 两汉时期的太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一,"废封建,立郡县"――影响深远的政治变 废封建,立郡县" 影响深远的政治变 革
1,封建制的优势:稳定性强,管理成本较低. ,封建制的优势:稳定性强,管理成本较低. 2, 封建制的劣势 : 间接控制 , 管理水平差 , 难以持 , 封建制的劣势: 间接控制, 管理水平差, 久. 3, 郡县制的优势 : 统治效率高 , 有利于中央集权 , , 郡县制的优势: 统治效率高,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官僚知识阶层的崛起. 有利于官僚知识阶层的崛起. 4,郡县制对文教领域的影响. ,郡县制对文教领域的影响. (1)如何统一思想? )如何统一思想? (2)如何既证明皇权的合法性又遏制皇权的膨胀? )如何既证明皇权的合法性又遏制皇权的膨胀? (3)如何选拔人才? )如何选拔人才?

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汉朝的文教政策:
汉初文教政策 无为而治 (1)重视知识分 子的作用《求贤诏 》 (2)允许开办私 学 (3)废除“挟书 律” 汉武帝即位后: 有为而治 (1)推崇孔子, 罢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 士 (3)重视选举, 选贤任能 相关措施 (1)设立五经博 士 (2)开设太学 (3)建立察举制 度
•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 《春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 学术名流担任。 •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 “弟子”,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 太学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 •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 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作为正式的太学生。 •
•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三)行吏师制
•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 吏师制——以吏为师。
• 经馆相当于大学,是专经学习阶段,弟子 可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 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 1、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复杂,名儒退而授 徒; • 2、中央政府偏重太学,为补其不足; • 3、官学制度尚不完善。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 的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 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 (66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 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 氏、郭氏、阴氏和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 故称“小侯”。

中国教育史课后习题(选择题)

中国教育史课后习题(选择题)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官学的的衰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A.西周B.春秋C.战国D.东周2.私学的教学场所一般是()。

A.固定的B.不固定的C.在都城D.在乡村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A.墨子B.孔子C.老子D.孟子4.“六经”中除了《诗经》、《尚书》、《礼》、《乐经》和《春秋》外,还有()。

A.《左传》B.《道德经》C.《中庸》D.《易经》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原则。

A.深造自得B.教亦多术C.专心致志D.启发诱导6.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做到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和()。

A.学行结合B.学教结合C.学辩结合D.学与反省结合7.孔子的道德教育要求,对于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要作到()。

A.仁B.忠恕C.孝悌D.爱8.《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是()。

A.荀子B.子贡C.颜渊D.子思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过而勿惮改”C.立志D.力行10.孔子讲的温故知新的“故”指的是()A.刚学过的书本知识B.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C.刚了解的社会知识D.过时的知识11.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A.庠序之学B.国学C.私学D.泮宫1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是()。

A.私学盛行B.教育平等C.刚刚萌芽D.学在官府13.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由国学和()构成。

A.畴人之学B.乡学C.家庭教育D.大学教育14.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A.武功之学B.生产劳动教育C.艺术教育D.礼乐教育15.私学发端于()。

A.西周B.春秋中叶C.春秋末期D.战国初期(二)多项选择题1.孔丘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E. 持志养气2.春秋战国时的“显学”是指()。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3
董仲舒认为,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靠选举、贡贤, 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分别
加以录用。这样,人才就不至于被埋没而充分发挥其
作用。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察举制的建议。实行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武帝推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实际 上是董仲舒思想的具体化。董仲舒的 对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 深远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 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 书,儒家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依据。
1 2
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养土还是选士,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否则,百姓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 百姓无所从,仍不能实现人心归顺,天下统一。这 一政策不仅使养士和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从 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封建统一大业的基础,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兴太学以养士 董仲舒认为,兴教化的根本在于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 人才,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国家之治就是一句空 话。因此他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政策。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李斯在提议禁私学和 焚书之后,紧接着提出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 师。”就是说,秦在禁止 《诗》、书百家语后, 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 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 的官吏来担任。单纯地 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 的官吏为师,结果必然 是以法代教,失去了一 般意义上的教育。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在秦汉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
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学会做事,做人处世。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师傅教育也是秦汉时期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手艺人
和学者都会有自己的徒弟,他们会亲自传授手艺和知识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

这种师傅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道德,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最后,书院教育在秦汉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秦汉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一
起讨论经史子集,形成了一种书院教育的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
教育。

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这些教育方式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4、孟子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明人论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论道德教育:
(3)论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学原则:
1.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同意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实现共同目标。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故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6)长善救失
4.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讲解法 (3)练习法 (4)类比法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教化,正万民 3.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二)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统一经学 4.开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5.完全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6.尊孔——对孔子倍加推崇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秦汉时期学习教育课件PPT

秦汉时期学习教育课件PPT

“六王毕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
以步楚秦 青,,为 松三江驰 。丈湖道 而之于 树上天 ,,下 厚濒, 《 筑海东 汉 其之穷 书 外观燕 》 ,毕、 卷 五 隐至齐 二 以。, 《 金道南 贾 椎广极 山 ,五吴 传 》 树十、
——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一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的。
不同点二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 有封地;(世卿世禄) 不同点三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 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 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 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 的统一。
(3)地方制度:郡县制度(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纳废分封性郡县(材料) (4)用人制度:(对世卿世禄的否定) (5)法律制度: 3.作用: 打破传统的……;开始形成中央集 权的政治体制;开拓疆域,加强国 家统一;奠定……的基础;对2000 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 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分封制度,把帝国划 分为四十一个郡。郡是地方行政单位,直属中央政府,郡下再 划分为若干县,县下再划分为若干乡。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 男。…… ——柏杨《中国人史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释制度(图示)
2.特点:地方→中央→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3.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的作用: 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统一国家形成(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4.制度变化的特点
改姓易号——朝代的更替
机构的调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制度

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制度

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其历史文化和教育制度也是非常有特色和影响深远的。

在本文中,将会详细地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制度,以此为突破口,探讨其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经济方面,秦朝制定了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积极推动商业发展,加强对外贸易,使中国的商业得到较大发展。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下令烧书坑儒,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标准,虽然这种做法引起了不少争议和反对声音,但却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汉朝时期,由于秦统一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汉朝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和作品,比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汉书》、扬雄的《太玄经》等。

同时,汉朝也保留了不少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比如中央集权制度和官方研究儒家经典的制度等。

这些都为中国文化的继续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但其发展变迁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变革和提升。

秦始皇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但实际上,秦朝的教育也不完全是消极的。

秦初曾设立“郡国学”,以儒家经书为教材,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

同时,秦始皇规定了字形和短曰式,推行史官、御史和郡守读书考试制度,对于推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汉朝时期,教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以经学为主,同时兼顾医、卜、天文等方面的教学,成为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学府之一。

太学培养出了很多有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比如司马迁、刘向等。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县学和官学,为广大民众和官员提供了教育机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知识普及和文化发展。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二、简答题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22、孔子的教师观?45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47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

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二、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552、三纲领八条目:91三、论述题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972、论述墨翟的科学教育思想。

62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其中能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称作,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称作。

2、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二、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太学:1093、鸿都门学:110三、简答题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1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2、刘劭是曹魏时期的名理学家,其代表作《人物志》以人物品鉴为主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才教育理论的专著。

二、简答题1、颜之推在儿童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152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3、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五种考试方法。

二、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75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79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汉初文教政策
• 黄老之术
(二)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董仲舒站在儒家统治者的立场上,从《春秋》 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 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 之常经,古今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述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可从也。”(《汉书· 董 仲舒传》)
(二)汉代的私学
●当时由于官学限额较严,入学有资格的规定,且制度不尽完善。 私学则自由择师,且与太学一样皆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学成之后,同样 可以出仕。另一方面,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使一批名儒不愿出 仕,选择退而授徒。由于这些原因,汉代的私学异常兴旺,人数远远超 过太学。 ●汉代私学其程度有教儿童的小学,称为“学馆”、“书馆”或
●太学教学以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 汉代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 者附会谶纬,多迷信色彩,直接为当时封 建政治服务。后者重本源,详考据,有烦 琐、保守的倾向,汉代太学主要由今文经 学垄断。
汉代讲经画像砖
熹平石经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
定。
“师法”是指专经大师所讲的经说;“家法” 是指对经义的发挥创新,自立一家之言。
儒家博士淳于越异之,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加上
当时围绕要不要分封问题,儒、法展开的二次激烈的的争论(26、34年) 都是法家胜,所以李斯认为当时“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
黔首……而私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如果不加禁止,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推行极端有害。他 请求秦始皇下令“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始皇纳之,颁挟 书令,禁私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秦朝和汉朝是两个重要的朝代,其间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演变。

同时,儒家思想作为主导的哲学思想也对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二、秦朝教育制度1. 秦朝的教育宗旨秦朝的教育宗旨主要体现为"劝百姓学文耕武",即鼓励百姓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并通过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民众的综合能力。

2. 秦朝的教育机构秦朝设立了官学和郡国学校两个层级的教育机构。

官学是负责培养官吏和士人的教育机构,而郡国学校则是地方政府设置的地方教育机构。

3. 秦朝的教育内容秦朝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以及法律、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秦朝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三、汉朝教育制度1. 汉朝的教育宗旨汉朝的教育宗旨主要体现为"以文治国",即通过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2. 汉朝的教育机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教育机构,但也加以改革和完善。

设立了太学、郡学和私学三个层级的教育机构。

太学是最高级别的官学,培养各级官员和学者;郡学则是地方政府设置的地方教育机构;私学则由私人或家族创建,为民众提供教育。

3. 汉朝的教育内容汉朝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儒家经典著作,还加入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天文、地理、军事等。

这使得汉朝的教育更加多元化,培养了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儒家思想对教育制度的影响1. 《礼记》的影响儒家经典《礼记》提倡道德伦理和礼仪制度,对于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秉承了《礼记》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儒家的教育观念儒家强调以德育人,注重学生的品行和修养培养。

这一观念在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儒家的教育方法儒家主张以传统经典教育为主,并注重师徒传授和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探索、 确立时期。 •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的作 用及影响、汉代的官学与私学、董仲舒和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统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位叱 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各地的经生鸿儒不仅 受到了王侯和郡守的尊敬,也受到了朝廷的礼遇。
• (三)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以儒术取士 •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 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 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 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 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 • (四)视学制度

“焚书坑儒”使中国文化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
三、吏师制度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所谓“以法为教”,实际上是以法代教。 • “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 制度。
• 《大戴礼记· 礼察》:“礼者,禁于将然之 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四、“行同伦”
• 行同伦是指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 道德与规范,以达到“黔首改化,远迩同 度”。 • 何谓“黔首”?
三、“独尊儒术”国策的历史必然性 及对教育的影响
• 1. “独尊儒术”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 文化基础。 • 第一,以血缘宗法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 的农业和手工业小生产方式,是儒家赖以 滋生的最广阔的社会基础。 • 第二,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 治制度的需要。
• 第三,儒学自身的广博和兼容性,保证了 其拥有充分的实用功能,并维持其活力长 久不衰。 • 第四,儒学对教育的重视,认定教育可以 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可以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 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高扬。
• “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 •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重教 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汉代 流传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 一经。”王充也曾感叹说:“儒者学,学, 儒也。” • 三是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增强了民 族凝聚力,巩固了统一大国的局面。
• 一、统一文字—书同文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文字的改 革。李斯以秦国字形为基础,吸收六国字 形,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 —— 小篆,并将 小篆作为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这是秦王 朝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做出的一大贡献。
秦朝小篆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 为中国第一次统一的字体,成为书史转变的关键。
• 2. “圣化”之功——施教艺术,出神入化 •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 早晚, 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 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 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 。
• 3.内视反听——内省体察,体会天意 •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道莫明 于省身之天” ,“内视反听,故独明圣者 知其本心” 。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二)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 (三)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万民为善靠教育
• 在人性论问题上,董仲舒调和孟荀的“性 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性是“天” 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具 有“善”与“恶”两种可能性。 •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 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 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或简称“弟 子”,东汉时称“诸生”或“太学生”。 • 太学生的来源,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只 要年满18岁,相貌举止端正。这些由京都 直接挑选入学的称为“正式生”。 • 二是由地方当局选送,则有学习态度、品 德表现等具体标准的要求,称为“特别 生”。
• 3.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 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 辩。博士有时也在大讲堂授课,称“大都 授”。 • 4.太学生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 • 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 的方法每年考试一次,称为“岁试”。通 过者委以官职,此谓“学选”。东汉时改 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 今天的抽签考试。
• 后来,因为汉武帝阿娇故事,“金屋”成 为富贵和情爱的象征。其实,对于后宫女 子来说,“金屋”所深藏的,往往是情感 的悲剧。“内庭”人们迷信的“金屋宠”, 有多少可以实现?又有多少可以长久?
• 李白《妾薄命》写道:“汉帝重阿娇,贮 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 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 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君 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 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对于阿娇的命运,有生动的描述。同时也 揭示了富贵和情感的复杂关系,蕴涵有深 刻的人生哲理。
• 改革文字后,丞相李斯的《苍颉篇》、中 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 的《博学篇》,都是用法定的小篆字体编 写的字书。
• 我国汉字的演化经历了刻画文字——甲骨 文——大篆(籀文)——秦国文字和六国 文字(古文、蝌蚪文)——小篆(秦 篆)——隶书——楷书这样几个阶段。
二、严禁私学
• 突出表现就是焚书坑儒。 • 以“焚书坑儒”为开端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 ,导 致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宣告结束。
• 4.多连博贯——融会贯通,由博反约 • “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 也……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 见一空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 ,“太节 则知暗,太博则业厌” ,应重在掌握儒家 的一贯之道。 • 此外,还有专心致志、精思要旨等。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 • 1.“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 2.人死神灭,今胜于古。
• (三)地方官学 • 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 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 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 这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 • (四)私学 • 汉代为何私学发达?
• 1.书馆 • 又称为“蒙学” ,即童蒙学习的地方; “蒙学”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并 且有了比较适用的教材。 •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乡塾” 的教师称“塾师”或“孝经师”,主要教 学《孝经》、《论语》。
• 他还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 性”。 •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 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 “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 段来处置他们。而 “中民之性”,也就是 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 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四、论道德教育
•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 育的基本内容。 •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 “五常”是道德观念,是相对抽象化、理 想化的;“三纲”则是道德的基本准则, 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从的。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董仲舒以儒家经学,尤其是以他所神学化 的经学为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主要有: • 1.强勉专一—努力有恒,专心专精 • “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 而知益明” ;“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 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 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
• 行同伦的最早出自《礼记· 中庸》第二十八 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 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道路、文字、 思想一致),就成为秦始皇兼并六国后, 实行全国大一统,将“异”化为“同”的 三种措施。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 一、各家并存,推崇“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 “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黄是指黄 帝,老是指老子,其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学者首先 建立的 。
• 2.经馆 • 汉代的“经馆”又称“精舍”、“精庐”, 多属于专经研习阶段的私学,这类私学, 有的设在经师家里,也有经师带领弟子在 外传授的。此类私学的教学水平往往不亚 于太学。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著述 • 董仲舒的著作大部分都散失了,流传下来 的很少,其中以《春秋繁露》和保存在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对贤良策》影响 最大。
• 法家、黄老、儒家在秦汉时期各自发挥了 什么作用? • 新儒学有何特点? • 新儒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大 一统”;二是强调了“天”的绝对权威。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雄心勃勃,年轻有为的中国古代帝王——汉武帝
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
• 陈阿娇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的女儿。 这位阿娇,史书上称为陈皇后,后来被汉 武帝冷落,在后宫幽哀地独居。“金屋藏 娇”这一成语,就与她有关。这个故事最 早见于《汉武故事》:“胶东王数岁,公 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 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 其女:‘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 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 苦要上,遂成婚焉。”
• • • • • •
5. 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第二,御定统一的教材。 第三,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第四,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第五,“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 (二)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 专门为皇室宗亲子弟开设的宫邸学和为文 学、艺术见长者设立的鸿都门学。 • 汉明帝还办过四姓小侯学,“四姓”包括 外戚樊、郭、阴、马四家的子弟。这种学 校是贵族教育的体现。
黄老学说:道家以重生不重死,讲求无为而治 的思想而让大乱之后的汉朝得以休养生息。
• 汉初为什么要弃法家思想 而尊儒? • 儒家与“黄老之学” 、法家思想有何不同?
• 儒家认为法家用“强”,太过; • 黄老用“弱”,不及。 • “过犹不及”,都不能正确处理社会矛盾, 不能正确解决社会危机。 • 儒家主张用“中”来调节,主张用“礼” 来调节与人民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