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与范围1.2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方法1.3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1.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1.5 宏观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宏观经济变量与测量2.1 国内生产总值(GDP)2.2 通货膨胀与失业2.3 利率与汇率2.4 财政与货币政策2.5 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第三章:需求-供给分析3.1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3.2 市场均衡与失衡3.3 价格弹性3.4 需求-供给模型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3.5 需求-供给分析的局限性第四章: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分析4.1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2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3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5 政策协调与宏观经济稳定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5.1 失业的类型与测量5.2 失业的原因与解决办法5.3 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测量5.4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5.5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对策第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衡量6.2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6.3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6.4 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6.5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7.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7.2 贸易制度与国际经济组织7.3 汇率决定理论7.4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7.5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实践第八章:宏观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8.1 经济周期的概念与类型8.2 经济波动的原因与机制8.3 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8.4 经济预测与景气指数8.5 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措施第九章:财政与金融市场9.1 金融市场的类型与功能9.2 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客体9.3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9.4 金融市场的监管与风险9.5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宏观经济学与现代经济问题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问题10.2 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10.3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社会福利10.4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10.5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标、方法及其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整个学科的基石。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

05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评估
Chapter
财政政策类型和效果评估
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总需求 。
VS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来抑制总需求。
财政政策类型和效果评估
财政政策类型和效果评估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 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可能削弱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使得央 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更多外部因素。
金融风险传染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事件可能通过跨境金融联系传染至国内金融体 系,引发系统性风险。
07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Chapter
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目标设定
01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 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 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 定的商业银行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 额的比例;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 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利率;公开市场业 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 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06
国际金融市场和汇率制度
Chapter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和功能
国际金融市场定义
指跨越国界进行各种金融交易活 动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 市场、外汇市场等。
风险管理
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风险管 理手段,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01 02 03 04
融通资金
为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融 资平台,满足其资金需求。

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

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
功能
劳动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劳动力资源配置、劳 动力价格形成、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创造等。
工资水平决定因素及差异原因
决定因素
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行业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决定。
差异原因
不同行业、地区、职位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行业利润率 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原因造成。
就业政策目标及实施途径
政策目标
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保障 劳动者权益等。
实施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就业优先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 就业服务和援助等途径来实现就业政策目标。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向
改革方向
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扩 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再就 业等。
利率决定理论
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等,分析利率水平 及其变动的原因。
政策效应
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 收支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改 革的意义和措施。
资本市场结构、特点及作用
01
02
03
资本市场结构
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基金市场等,以及各市场 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 制。
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探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分析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方向
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的建议。
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探讨财政支出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税收制度改革与税收优惠政策
稳定。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不 进行干预,波动幅度较大。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精选全文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它在经济类课程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清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借鉴,参考,择取,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会计学,贸易学等经济类课程有关联,在应用上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本课程拟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由萨谬尔森编写的《经济学》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1,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版.2,[美]劳伦斯.迈因纳斯,凯思林.南茨著,曹祖平等译:《经济学学习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阐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以及如何用它们解释近年来许多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明确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明确为完成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主要的政策工具;了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策目标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了解政策工具及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深入了解总供给,总需求以及宏观经济均衡;利用总供求的分析来说明经济政策和外生变量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的.一,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2,由于大萧条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识到,政府必须更多的参与使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化的活动.当市场经济靠自身的力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的水平,政府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失业和缩短经济下降周期.3,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周期的反复无常的变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以减缓经济活动中的这种摆动,并且尽力使GDP保持在或接近于其潜在的水平.4,劳动力分为两组:正在工作的个体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个体.失业率计量的是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率,既不在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个体并不列入劳动力之中. 5,稳定的物价是健康经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物价迅速变化会扭曲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决策.物价总体水平最常用的衡量方法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二,总供给与总需求1,一国的总供给(AS)取决于企业能够收取的价格水平,以及经济的生产能力或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由可以获得的生产性投入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管理与技术效率本身决定的.2,总需求(AD)是指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愿意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总额.AD受价格水平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3,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经济的总产出.全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按需求者愿意购买企业所愿意销售产品的水平来确定.直接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就业,失业和净出口.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本章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学习者应当能够:清楚的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以及精确的衡量一国产出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明确GDP计算的产出法和收入法或成本法的定义;了解GDP计算中间产品和增加值的定义;解释名义GDP与实际GDP 之间的区别;按照生产法分析GDP的构成: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并解释其原因;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解释为什么一国总投资(IT)通常要等于该国总的私人储蓄(PS)加政府购买(GS);区分3种不同的价格指数:CPI,GDP缩水和PPI.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的产量的最综合的指标.它由一国在给定年份中的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等4个部分的货币价值之和构成.2,通过使用物价指数,能够"紧缩"名义GDP(即用现价计算的GDP)以得到更准确的实际GDP(即用某一个基准年的货币购买力所表示的GDP)指标.使用这样一种物价指数可以照顾到由于价格水平变化所造成的统计尺度的变动.3,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两个进一步推算的官方统计项目.可支配收入(DI)是指在扣除税收支付,未分配利润中的公司储蓄以及转移支付之后,人们实际上剩下来的能够用于其消费或储蓄的收入.4,根据国民帐户的规则,所计算的储蓄必然等于所计算的投资.在一个假设的只存在家庭的经济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一个完备的经济中,私人储蓄加政府盈余等于国内投资加国外净投资.储蓄与投资的恒等意味着:无论经济是处于,景气还是萧条,社会是处于和平还是战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都必然是成立的. 5,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国内生产净值都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真正的经济福利的指标.近年来,统计学家开始作一些修正,对一些非市场活动(如地下经济)进行衡量. 6,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出现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下降时则出现通货紧缩).我们用物价指数来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概念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它衡量的是消费者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与基期年份的支出之比率.第三章消费与投资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决定性;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定义;将个人消费函数加总得出一个国家的消费函数,它是由可支配收入,财富,永久性收入以及生命周期假说决定的;认识到投资是全部支出的第二大组成部分,要理解经济中投资支出的水平取决于预期收入,成本和对未来的预期;将消费和投资视为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消费与储蓄1,消费(C)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DI)决定的,因此,消费函数把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储蓄(S)是未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函数是消费函数的镜像反映. 2,边际消费倾向(MPS)是消费变化与可支配收入基本变化之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PC)是可支配收入变化相关的储蓄变化的相应比率,MPS+MPC=1.3,可以把个人消费函数累加起来,以对全国消费函数进行估算,这也取决于可支配收入.4,消费函数是以纵轴上的消费支出和横轴上的可支配收入绘制而成的,通常,如果财富或长期收入等其他一些变量发生变化,消费函数和相应的储蓄函数,会向上或向下移动.二,投资的决定因素1,投资――对新住房,工厂,设备以及库存增加的支出,是总需求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决定总需求,而且在于它与资本存量,长期经济增长和总供给的关系.2,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经济中产出或GDP的总体水平.假如经理认为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坚挺,那么公司更愿意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因此,假如经济在增长,销售在上升,公司则更愿意投资.这种产出变化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3,投资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因素是成本.因为资本设备通常价格昂贵并能持续使用多年,公司往往通过借贷来为其投资项目融资.因此,利率是与投资相联系的一种重要成本.与投资有关的另一个成本因素,是政府对公司征收的公司税.纳税减少利润,因而减少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替换办法是,由政府提供投资税额减免,以鼓励公司扩大投资.4,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稳定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在确定投资水平时预期的重要性.5,投资需求曲线把利率与投资水平联系起来.该曲线向下倾斜,当经济中的产出,税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时,能够上下移动.第四章经济周期和总需求理论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概括出美国经济周期的经历以及原因;理解经济周期各连续的阶段;描述总供给和总需求背后的经济周期理论;要懂得使用预测经济周期行为的经济建模方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了解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的差别.一,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各不相同又各自相同.每个经济周期都有其各自的产生原因,时间长短,严重程度和发展轨迹.但是尽管存在这些不同,它们均遵循同一基本模式:陷于衰退;降到最低点;转向恢复和进入繁荣,达到顶点.之后再重新开始这一过程.虽然它们存在不同之处,但某些政策的基本模式有可能减轻周期波动的严重性.2,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有不少解释,可分为两种类型:内部的和外部的.外部的产生根源包括经济体制外发生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等.内部机制包括乘数加速数原理和需求引致周期.3,经济学家们并未充分理解产生经济周期的根源.由此适当的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二,总需求的分析基础1,总需求包括经济各部门的全部意愿支出:消费(C),国内私人投资(I),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采购(G)以及净出口(X).2,AD曲线向下倾斜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得相对稀缺或紧缩,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则下降.3,微观的和宏观的需求曲线之间存在若干重要的区别.微观中,注意力集中于某种商品的某个市场.在宏观中,我们旨在获得一幅整体经济而非仅仅是一个市场的图景.4,有若干原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其中,两种主要的变量是政策变量和外生的变量.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化.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之外或超出决策者控制范围的变量.第五章乘数模型本章探讨乘数模型,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理解简单经济均衡状态中,S和I与C+I是等价的;解释简单经济朝均衡状态移动开始时经济是不均衡的;解释计划和实际的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区别;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的值;理解乘数模型是怎样与经济中的AS-AD模型相结合的;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怎样影响乘数模型中的产出的;理解税收乘数与支出乘数的差别.一,基本乘数模型1,在一个简单的封闭经济中,意愿投资和储蓄将确定GDP的均衡价值.为简化分析,教科书中假设投资是外生的.即把投资作为已知条件,而不由GDP决定,可以将投资曲线画成一条横线.2,通过把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C+I)与总产出相比较,发现经济的均衡状态.3,乘数与消费联系紧密.当公司多投资时,就业于投资的项目的工人将挣的更多的收入.MPC决定他们将消费多少额外的收入.然后,开支接受者将根据MPC转而支出更多.4,乘数对于产出变化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离充分就业或潜在GDP水平有多近. 二,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1,乘数应用于影响和冲击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外部变化包括战争,气候和石油价格变化等.影响经济的内部变量包括政府开支,税收和投资.2,政府在提供集体或公共货物以及重新分配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宏观经济理论进一步确定了包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稳定经济的政府作用.财政政策如运用适当,对产出,就业和价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3,政府用税收为其开支筹措款项.当政府征收一笔固定数额作为税收时,采用一次性收税法,不管经济的产出水平.这时,DI不等于GDP,而是DI+T=GDP.4,假如经济中的总支出超过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扩张.而如果C+I+G小于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收缩.5,G的变化对GDP的效应与I的变化完全一样.它表示消费函数以外或超出消费函数的支出变化.因此,1/(1-MPC)=1/MPS.6,税收乘数等于支出乘数乘以MPC.当政府改变税收时,也将对经济产生倍数效应.然而,税收乘数总是小于支出乘数.第六章货币与商业银行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理解:货币体系发展的过程;了解M1与M2的差别;利率决定货币价格的作用;货币的3种职能;了解银行系统发展的过程;明确在银行系统中货币乘数背后的数学原理;了解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转换;了解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以及所引出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行走理论.一,货币和利率1,在我们的经济模式中,使用的货币主要形式是交易货币即M1.M1包括流通中的硬币和纸币,再加上即期和其他活期存款.M2作为广义的货币总和,包括M1,储蓄帐户和小额的定期存款.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一更广义的货币定义较之M1已成为一种更稳定的衡量货币供给量增长的指标.这一发展趋势部分是因为银行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新的支付工具所致.2,利率是货币的价格,经济中没有不变的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条件会导致利率升高:存款或贷款的到期时间越长;与这一特定贷款或金融投资相联系的风险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小;与贷款相联系的行政管理的成本越高.3,借款者和放款者同样需要关注通货膨胀对其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价值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将会下降.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4,货币作为商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交换媒介;记帐单位;价值储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资产或财富的成本,是对获得更高收益率或更高的其他金融资产利率机会的放弃.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主要为:交易需求,资产需求. 二,银行业务和货币供给1,银行以无息准备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资产.这部分准备金以现金形式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或存于中央银行.持有准备金是为了符合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银行之间日拆现金的需要.2,"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使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每一笔新存款中,必须有一部分以闲置的准备金形式持有,其余的部分才可以贷放.货币供给乘数=1/存款准备金比率.事实上,如果银行持有过量的准备金或者当所有的新货币不被存入银行时,货币创造过程就会减弱.第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描述美联储的运行结构;简述公开市场的运行方式;叙述货币政策变量,政策的中间目标与目标变量的区别;解释美联储和银行系统解除管制的后果;描述货币市场供求图中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名义利率变化之间的联系;叙述银行储备的变化和货币供而引发的名义GDP的变化,名义利率,投资和其他支出与它们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之间的联系.一,中央银行业务和联邦储备系统1,美国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系统的管理委员会制定.美联储根据该委员会做的决定,控制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美联储通过改变贴现率,增加或减少准备金的数量,从而启动影响总需求的机制.2,从本质上讲,货币政策是为了使借款更容易或更困难而设计的一种政策.借款的人之所以借款是为了消费,因此,如果借款的数量能够得到控制,那么消费的总量也同样可以得到控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增加.3,商业银行不只是为了证明它们对银行业务系统有信心才与美联储保持一致,而是由于法律的要求,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客户的存款留有准备金,美联储的存款是持有准备金的最便利的方式.如果美联储开始执行紧缩货币的公开市场业务时,商业银行恰好有多余的准备金.银行不会因为准备金不足而产生减少贷款和存款的压力,美联储必须继续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直到商业银行感到压力为止. 二,货币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1,随着公司和家庭借款数量的多少,货币供给可以改变.以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避免经济衰退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美联储试图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也可以随国际储备的变化而变化.货币政策影响价格,产出,增长和价格的过程称为货币传导机制.2,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实际经济情况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一条是货币需求曲线,另外一条是投资需求曲线.从长远观点看,货币供给导致名义价值成比例的变化是可能的.但没有带来产出和就业的真正改变,叫做"货币中性". 第八章失业与总供给基础本章教学要求学习者理解与掌握的重要内容有:叙述总供给背后的两种基本要素;解释有关总供给曲线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的差别;解释总供给曲线短期和长期形状的差别;理解奥肯法则;了解失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解释失业率的计算过程;区分摩擦性,结构性及周期性失业;区分自愿性和非自愿性失业.一,总供给基础1,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其潜在的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工资,价格在经济中的行为方式共同决定.2,古典主义的看法:工资和价格对经济反应灵敏,具有完全弹性.因此,一国经济基本上完全由其潜在GDP水平决定.即总供给曲线就表现为一条在潜在GDP水平上的垂直线.3,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工资和价格对经济的反应是缓慢的,具有粘性.因此一国经济可能在远低于潜在产出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即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或一条非常平坦的曲线,至少在潜在GDP的左侧.二,失业1,奥肯法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奇迹,它告诉我们,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实际GDP与潜在GDP以相同的比率增长,那么失业率保持不变.2,失业者指那些现在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就业者指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原因将失业分为3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又试图通过区分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来了解失业及其背后的原因.3,不同类型的失业要求政府作出不同的政策反应.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不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麻烦;周期性失业可通过经济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低谷来解决.但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重新培训,才能让他们找到新的工作.第九章保持价格稳定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叙述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区分温和型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叙述通货膨胀怎样对财富的分配,资源配置及相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区分惯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总供给,总需求图为背景,解释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总结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种惯性通货膨胀的作用;定义最低可持续失业率并对降低它而所面临的挑战加以解释.一,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影响1,人们常常用某一期到下一期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来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是说所有的价格都在上涨,它是价格和成本的综合水平的上升.2,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但令人欣慰的是,急剧的通货膨胀不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会严重到破坏相关的价格体系,而且预期通货膨胀率十分稳定且可以预见.3,均衡的通货膨胀使所有商品或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成比例上升,非均衡的通货膨胀则只影响特定的商品或商品种类.人们可以通过事先的计划安排来消除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但由于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再分配效应,人们不得不采取巨大成本加以规避.因此,非均衡且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最具有破坏力.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引起的,而且经常与更高的实际GDP 和名义GDP联系在一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成本上升推动总供给上升,因此它与更低的实际GDP水平联系在一起.惯性通货膨胀率所反应的是通货膨胀的内在的比率,在这样一个比率水平上,人们可以对它产生预期.2,由于经济具有动态的本质,我们永远不能期望可以根除失业现象.要增加就业,必须保持高于企业意愿的工资率,这就对经济的通货膨胀产生向上的压力.LSUR是最低可持续失业率,这是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下,我们可以期望达到的最低失业率.3,菲利普斯曲线向我们展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短期看,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长期看,惯性通货膨胀会上升,从而整个菲利普斯曲线会向上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将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三,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两难困境1,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经济体可采取措施使自己与通货膨胀绝缘,这些措施包括:各种转移支付,调整名义利率等.2,为了降低惯性通货膨胀率,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后果.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实现完全稳定的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基础上维持充分就业.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政策。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一、引言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经济学教科书,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和模型,如IS-LM模型、AD-AS 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

3.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

4.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第1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来源和指标2.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GDP、GNP、NI等指标的关系和区别3.第3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模型4.第4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概念和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5.第5章:失业失业的类型和衡量指标失业的成因和影响6.第6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7.第7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8.第8章: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政策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

2.作业和考试: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2024/2/2
27
国际间政策比较和启示
美国
美联储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则受到国会和总统的较大影响,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相对复 杂。
欧洲
欧洲央行负责欧元区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则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因此协调难度较大。
2024/2/2
28
国际间政策比较和启示
• 日本:日本央行和政府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上保持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经济挑 战。
35
06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及未来 展望
Chapter
2024/2/2
36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01
GDP增长率
衡量经济政策对经济 增长的拉动作用。
02
失业率
反映经济政策对就业 市场的影响。
03
通货膨胀率
评价经济政策对物价 稳定的控制效果。
04
国际收支平衡
考察经济政策对外部 经济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剧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
,对各国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国家间比较的意义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差异,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2024/2/2
03
比较指标与方法
常用的比较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
2024/2/2
利率渠道
01
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
信贷渠道
02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条件

资产价格渠道
03
通过影响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而影响财富效应和投资

2024年宏观经济学教案一

2024年宏观经济学教案一

宏观经济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主要任务。

2.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GNI)等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如凯恩斯交叉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并掌握其应用。

4.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侧政策等。

5.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并探讨其成因和解决办法。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2.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国民总收入(GNI)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其他相关指标,如人均GDP、国民净收入等3.宏观经济学基本模型(1)凯恩斯交叉模型(2)IS-LM模型(3)AD-AS模型4.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2)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3)供给侧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5.宏观经济现象分析(1)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解决办法(2)失业的成因、影响和解决办法(3)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素和可持续性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4.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宏观经济现象和政策效果。

四、教学安排1.引言(1课时)(1)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2)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2.国民收入核算体系(2课时)(1)讲解GDP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讲解GNI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介绍其他相关指标3.宏观经济学基本模型(3课时)(1)凯恩斯交叉模型(2)IS-LM模型(3)AD-AS模型4.宏观经济政策(4课时)(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供给侧政策5.宏观经济现象分析(4课时)(1)通货膨胀(2)失业(3)经济增长6.总结与复习(1课时)(1)回顾本教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和思考题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和参与度。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3. 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 讲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法;-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 第三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影响;- 讲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和政策调控。

4. 第四讲:货币与金融市场- 介绍货币的产生和功能;- 分析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均衡;- 研究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和调控。

5. 第五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探讨财政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冲突。

6. 第六讲: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探讨国际贸易的收益和成本;-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对每个内容模块进行系统教学,通过讲解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报告撰写,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宏观经济学教案2024

宏观经济学教案2024

宏观经济学教案2024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宏观经济学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国民收入核算、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等。

2、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经济形势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提高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

2、难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成因和治理。

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一些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经济学书籍和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其他核算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等。

实际 GDP 与名义 GDP 的区别和换算。

GDP 核算中的缺陷和改进方法。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的概念和条件。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乘数理论及其应用。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

LM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

ISLM 模型的均衡分析和政策应用。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doc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doc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doc•宏观经济学概述•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目•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录01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特点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特点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个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就业、国际经济等。

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如国民收入的决定、货币与财政政策、国际贸易与金融等。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联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则需要微观经济学的支持。

区别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

此外,两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也存在差异。

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生产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总和来计算GDP,包括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总结的方法包括计算居民消费、政府购买、企业投资和净出口的总和来核算GDP。

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计算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和净出口。

01假设价格水平不变,利率不变,只分析产品市场上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02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反映利率和国民收入间相互决定的关系。

IS-LM 模型03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 模型)国民收入决定因素及模型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就业增长,减少失业;同时,失业率的下降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

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与课堂互动
06
环节
案例一:某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介绍
分析该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前的状况,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 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转型过程分析
详细阐述该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过程,包括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优 化、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转型效果评估
对该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经济增长质量、产 业结构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
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经 济增长要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 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对重要性。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读
创新驱动的内涵与意义
01
阐述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解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景和目标。
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
02
分析政府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加大
科技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等。
创新驱动的实践案例
03
介绍国内外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为学
生提供实践参考。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应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 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 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国际经济关系与全球
05
化背景下宏观经济政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践分析
01
02
03
国际贸易理论
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 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 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 模式和利益分配。
贸易政策实践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评估5、教学资源6、教学进度安排1、教学目标11 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111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112 理解宏观经济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113 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2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21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包括支出法、收入法等核算方法。

21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如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等。

21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 模型的分析。

214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效果等。

215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216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模型等。

217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3、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

311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1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1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411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前半学期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12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5、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并推荐相关参考书籍。

511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课程、学术论文等学习资源。

512 教学软件,如经济模拟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模型。

6、教学进度安排61 第一周:课程导论,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611 第二周至第四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612 第五周至第七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613 第八周至第十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614 第十一周至第十三周: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和计量方法。

3. 熟悉宏观经济学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货膨胀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失业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4. 结汇和汇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影响1. 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2. 财政政策和税收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3. 国际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周期的起因和特征。

3.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义等方式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指标、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核心指标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内容的深入程度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变动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及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和制定相应政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宏观经济学概述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1.3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2. 国民经济账户2.1 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2 国民收入和支出的构成2.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3. 需求与供给分析3.1 需求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2 供给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3 市场均衡与价格形成4. 国民收入的决定4.1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4.2 净出口的决定因素4.3 多重波动原因的分析5. 货币与银行体系5.1 货币的功能与供给5.2 银行体系的作用与运行机制5.3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6.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6.1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与互动关系 6.2 汇率决定与汇率制度6.3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制度安排7. 经济增长与发展7.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测度7.2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经济政策7.3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表达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例案例、统计数据及相关学术文献等。

六、参考文献1. 高等院校经济学课程教材编写组. 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2. 何平. 宏观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3. 刘伟, 张旭辉, 吴刚. 经济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以上是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案安排和教学要求,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教案海大宏观经济学

授课教案海大宏观经济学

授课教案海大宏观经济学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海大宏观经济学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3. 授课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4. 学分:2学分5. 学时:32学时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 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动态。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定义、范围和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2. 国民收入的测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的测量3.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政府支出、税收、公债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和效果4.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概念、测量和因素经济发展的含义、目标和发展战略5. 国际经济学入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热点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学术报告:学生汇报宏观经济学相关研究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运用能力,占总评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宏观经济学》(推荐教材,如曼昆《经济学原理》或华夏出版社的《宏观经济学》等)。

2. 辅助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经典论文和书籍,以拓宽视野。

3.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网站、数据库和学术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 软件工具:教会学生使用宏观经济学分析软件,如STATA、EViews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宏观经济学导论2. 第二周至第四周:国民收入的测量3. 第五周至第七周:宏观经济政策4. 第八周至第十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 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国际经济学入门八、教学实践与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经济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了解宏观经济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 动,以解决资源利用、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实现经 济的稳定发展。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微观经济学 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
目录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 宏观经济政策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 调控经济的学科。
失业的定义、类型与原因
总需求不足
当总需求不足时,企业会减少生产, 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失 业增加。
劳动力市场失衡
当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时,就会出现失业。例如,技能不 匹配、地理位置不匹配等。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与原因
•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 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经 济现象。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
01
02
03
04
05
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GNI)财政收入和财政支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 动的最终成果。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平 均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 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2024年度电子教案宏观经济学

2024年度电子教案宏观经济学

2024/3/24
3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贡献与争议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贡 献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引入了 市场不完全竞争、价格黏性和非自愿失业等 概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 了总需求管理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争 议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解释经济现象和提供 政策建议时,受到来自其他学派的批评。争 议主要集中在理论假设、政策效果评估以及
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对立等方面。
2024/3/24
35
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2024/3/24
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研究
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研究关注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的交叉研究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物价上涨。
2024/3/24
17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与影响因素
• 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失衡或部 门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等原因导致的物价上 涨。
2024/3/24
18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与影响因素
需求因素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等。
供给因素
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资源供给等。
2024/3/24
8
经济增长的衡量与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的衡量
通常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经 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技术进 步、制度变迁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2024/3/24
9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样例5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样例5
31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01 02 03
经常账户
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商品和服务贸易反 映了一国进出口活动的规模和结构;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 资收益,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成果;经常转移主要涉 及政府间的无偿援助和捐赠等。
资本和金融账户
记录了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资本账户反映了一 国资本输出的增减变动;金融账户则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 资和其他投资等,反映了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 动情况。
资产价格渠道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股票、 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而 影响财富效应和消费。
22
财政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财政支出
通过公共支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府购买等方式调节总需求。
税收政策
通过调整税率、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23
财政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 转移支付:通过社会保障、补贴等方式影响居民可支配收 入。
8
经济增长率计算及分析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通常使用GDP或人均GDP的年均增长 率来衡量经济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长率 = (本期GDP - 上期 GDP)/ 上期GDP * 100%。
经济增长率的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可 以分析经济增长的趋势和速度变化。 同时,结合其他经济指标(如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等),可以对经济增长的 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储备资产
指一国持有的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以及应对外 部冲击的国际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 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
32
PART 07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探 讨
REPORTING 3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对策略

2024版年度宏观经济学全套教案

2024版年度宏观经济学全套教案

由于信息不完全、工作 转换等原因引起的短期、 局部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 构等变化导致的长期失 业。
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引起 的失业,与经济衰退和 萧条密切相关。
其他原因
包括技术进步、全球化、 政策变化等因素也可能 导致失业。
2024/2/2
12
通货膨胀的概念及类型
通货膨胀
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14
0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024/2/2
15
货币政策的概念及工具
货币政策概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 济活动,实现价格稳定、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中央银行通过这 些工具的操作,可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学全套教案
2024/2/2
1
目录
2024/2/2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 失业与通货膨胀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国际经济与汇率制度 •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 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探讨
2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2024/2/2
3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 括国民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经济周 期的学科。
2024/2/2
29
宏观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前景
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制定
宏观经济模型的改进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政策制定,宏观经济模型需要不断 改进和完善,提高预测和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宏观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 政策等提供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模型、-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答问、笔记、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周惠中:《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w. w. , , 2002: , .2000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核算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关系;领会名义与实际的含义及关系。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七节,四学时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学时)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0.5学时)1、的含义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对于核算的意义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0.5学时)1、用支出法核算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学时)1、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2、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学时)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第六节、名义和实际(0.5学时)1、名义的概念2、实际的概念3、平减指数第七节、结束语(0.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

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恒等关系。

4、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适当介绍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适当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体系和体系,讲解过分强调的危害。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采用对比和案例教学的分析方法。

每次课课前用5分钟提问,对提问内容精心设计。

讲授结束时用3分钟总结,包括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1.基本内容:一、均衡的产出1.几个假定2.均衡产出的概念 (1)均衡产出 (2)图形3均衡的条件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社会消费函数三、其他消费函数1.相对收入假说2.生命周期理论3.永久收入假说四、国民收入的决定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3.乘数及其理论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基本内容:一、投资的决定1.实际利率与投资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4.预期收益、风险与投资6.托宾的“q”说二、曲线1曲线及其推导 2曲线的斜率3曲线的移动三、利率的决定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4.货币需求函数5.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四、曲线1曲线及其推导 2曲线的斜率3曲线的移动五、分析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投资函数与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货币的需求函数与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影响曲线和曲线斜率的各种因素,理解-模型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曲线、曲线和-模型分析是教学的重点,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的理解、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以及曲线的三个区域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要求学生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认真做好课后习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了解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种类、形成原因及效应;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八节,六学时第一节失业的描述(0.5学时)1、失业的数据2、失业的分类3、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0.5学时)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0.5学时)1、失业的影响2、奥肯定律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0.5学时)1、通货膨胀的数据2、通货膨胀的衡量3、通货膨胀的分类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1.5学时)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4、构性通货膨胀5、通货膨胀的持续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0.5学时)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学时)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第八节结束语(0.5学时)习题(0.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通胀理论分析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2.查阅资料: 各国自然失业率不同的原因;3.案例分析:为何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和失业如此之低?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书后习题(P636)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三次课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基本范畴的含义。

把握经济增长的测度模型和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周期的历史沿革和基本表现形态。

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扩展,经济周期的乘数-加数原理和实际周期理论。

学会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国改革和开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10节,八学时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0.5学时)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0.5学时)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3、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第三节、增长核算(1学时)1、增长核算方程2、增长的经验估计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2学时)1、基本假定和思路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3、稳态分析4、储蓄率的增加5、人口增长6、资本的黄金律水平7、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第五节、内生增长理论(0.5学时)1、基本模型2、两部门模型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0.5学时)1、鼓励技术进步2、鼓励资本形成3、增加劳动供给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0.5学时)1、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特征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0.5学时)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1学时)1、加速原理2、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3、乘数-加速数模型第十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2、基本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增长核算2、新古典增长理论3、乘数-加速数模型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