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知识点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的学科,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预防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病原生物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致病机制也有所不同。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它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真菌是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常导致皮肤和黏膜感染;寄生虫是一种复杂的真核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虫媒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的飘尘、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如麻疹、流感等;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呼出、咳嗽等方式传播,如肺结核、流感等;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痢疾等;食物和水源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副伤寒等;虫媒传播是指通过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三、免疫系统与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方式。
先天免疫是指身体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如皮肤、粘膜、巨噬细胞等;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接触病原微生物后,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防御病原微生物,具有记忆功能。
抗原抗体反应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反应过程,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对于抗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免疫蛋白。
抗原抗体反应主要包括抗原捕获、抗原处理与呈递、淋巴细胞激活、抗体产生等过程。
抗原抗体反应的产物可以中和病原微生物、沉淀病原微生物、激活细胞杀伤等。
四、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组织学检测等。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病原体进化和系统分类1.真核生物病原体:包括各种寄生虫和真菌等。
2.细菌病原体:单细胞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和结核杆菌。
3.病毒病原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性微生物。
二、病原体传播方式1.直接传播:通过接触、体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2.间接传播:通过空气、水、食物和生物载体等传播。
3.矢量传播:通过昆虫等生物媒介传播。
三、病原体与宿主的互作关系1.致病力:病原体引起疾病能力的度量。
2.宿主适应性:病原体在宿主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3.宿主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机制。
4.病原体耐药性:对抗抗生素或药物的能力。
四、病原体诊断和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包括培养、染色和显微镜等手段。
2.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和基因测序技术。
3.免疫学方法:包括ELISA和免疫荧光等。
五、病原体控制和预防策略1.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感染。
2.疫苗接种: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预防感染。
3.卫生措施:如手卫生和环境消毒等。
4.生物灭蚊:针对蚊虫等传播媒介进行干预控制。
总结:病原生物学是一个涉及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
了解病原生物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起源、传播和控制。
通过进化和系统分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病原体的特征和分类;病原体传播方式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病原体与宿主的互作关系研究则可以深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病原体诊断和检测技术的进步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而病原体控制和预防策略的实施则是防止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关键措施。
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病原生物学,我们可以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规律、致病机理及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是基础医学中极其重要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传染病的病原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外,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和新的致病因子的发现,使人类在与病原体的斗争中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以下是几种致病微生物的介绍:1.朊病毒。
与常规病毒一样,朊病毒具有过滤性、感染性、致病性和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比已知最小的常规病毒(约30~50 nm)小得多。
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颗粒的结构,不显示免疫效应,不诱导干扰素产生,不受干扰。
2.真菌。
真菌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群。
世界上已记述的真菌约有10000多属12万多种(属、种均为单位,属多于种)。
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0,000种。
根据Linneaus的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识亚门。
3.细菌。
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结核病、淋病、炭疽、梅毒、鼠疫、沙眼等疾病。
然而,人类经常使用细菌,比如奶酪、酸奶和葡萄酒的生产,一些抗生素的生产,以及废水的处理,这些都与细菌有关。
扩展数据: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总称。
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是活跃的昆虫和昆虫。
病原菌属于寄生生物,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物、植物和人。
可以感染人类的微生物有400多种,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中。
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被150多种病原体感染,这些病原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致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
例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
能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能抑制一些高致病性细菌的繁殖,因此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的学科。
它对于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感染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一、概念介绍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的学科。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而病原生物学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为防控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四类。
1.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
细菌引起的疾病有破伤风、肺炎、霍乱等。
2.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真菌引起的疾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等。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三、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入侵、繁殖和损害三个步骤。
1. 入侵: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等。
入侵途径的不同也决定了感染的部位和方式。
2. 繁殖: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通过分裂、增殖等方式增加数量。
繁殖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感染的程度和严重性。
3. 损害:病原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等方式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损害程度的不同决定了疾病的轻重程度。
四、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病原生物学的研究需要掌握一系列实验技术和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病原微生物来观察其形态、生长特性和生理代谢等。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 遗传学方法: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和RNA,可以了解其遗传特性和变异情况。
包括PCR、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等。
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
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两个重要学科领域。
病原生物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及其传播途径,而病理生理学则研究疾病对机体进行病理的影响和生理的变化。
本文将分别介绍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学科。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原体的分类、结构、生活史、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致病机制等方面。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可以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疫苗的研制、药物的开发和传染病的防控策略等。
同时,病原生物学的研究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二、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机体进行病理的影响和生理的变化的学科。
病理是指疾病引起的器官或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生理是指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结构和功能。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对器官和组织的损伤机制、病理变化的发展过程、机体对病理刺激的反应以及病理生理改变对机体功能的影响等方面。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和生理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可以指导疾病的康复过程,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学科。
病原生物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而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进行病理的影响和生理的变化。
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内容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加强交叉学科的合作,提高疾病的防控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原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
病原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以下哪个领域的科学?A.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B.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C. 病原体的结构和功能D. 病原体的分类和命名答案:C2. 病毒属于以下哪一类病原体?A. 细菌B. 真菌C. 寄生虫D. 病毒答案:D3. 以下哪种微生物不属于病原微生物?A. 大肠杆菌B. 乳酸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 酵母菌答案:D4.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以下哪种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反应?A. 发热B. 出汗C. 咳嗽D. 打喷嚏5. 以下哪种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A. 结核病B. 痢疾C. 流感D. 肺炎答案:C6.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哪种物质组成?A. 蛋白质B. 脂质C. 多糖D. 核酸答案:C7. 以下哪种微生物是厌氧菌?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肺炎链球菌D. 破伤风杆菌答案:D8.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或杀死哪种微生物?A. 病毒B. 细菌C. 真菌D. 寄生虫答案:B9. 以下哪种疾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B. 疟疾C. 结核病D. 肺炎答案:B10. 病原生物学研究中,以下哪种技术用于鉴定病原体?A. PCRB. 血常规C. 尿常规D. 心电图答案:A11. 以下哪种微生物是自养型?A. 绿脓杆菌B. 酵母菌C. 蓝细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C12. 病原生物学中,以下哪种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A. 肺炎B. 脚气C. 结核病D. 痢疾答案:B13. 以下哪种微生物是需氧菌?A. 大肠杆菌B. 破伤风杆菌C. 酵母菌答案:A14. 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以下哪种问题?A. 药物过敏B. 药物依赖C. 抗药性D. 药物中毒答案:C15. 以下哪种疾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A. 流感B. 疟疾C. 肺炎D. 结核病答案:B16. 病原生物学中,以下哪种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A. 流感B. 结核病C. 肺炎D. 脚气答案:C17. 以下哪种微生物是兼性厌氧菌?A. 大肠杆菌B. 破伤风杆菌C. 酵母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A18. 病原生物学研究中,以下哪种技术用于病原体的分离?A. PCRB. 培养C. 血常规D. 心电图答案:B19. 以下哪种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A. 结核病B. 痢疾C. 流感D. 肺炎答案:C20. 病原生物学中,以下哪种疾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A. 流感B. 疟疾C. 结核病D. 肺炎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病原体的分类B. 病原体的致病机制C.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D.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微生物属于病原微生物?A. 大肠杆菌B. 乳酸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 酵母菌答案:AC3.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以下哪些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反应?A. 发热B. 出汗C. 咳嗽D. 打喷嚏答案:A4. 以下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A. 结核病B. 痢疾C. 流感D. 肺炎答案:CD5. 细菌的细胞。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
二、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1890年,德国学者Emil von Behring和日本 学者北里研制了白喉抗毒素,并成功应用于白喉患者的治疗,开创了人工被 动免疫疗法之先河。1883年,俄国生物学家Metchnikoff发现了白细胞的吞 噬作用,并提出了细胞免疫学说;1897年,德国学者Paul Ehrlich提出了体 液学说,到20世纪初发现抗体可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遂将两种学说统一起 来。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概述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在工业方面,可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进行食品加工、酿酒、制醋、工业 制革、石油勘探、废物处理等。在医药工业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生产抗生 素、维生素、辅酶等药物。在农业方面,利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转基 因农作物、植物生长激素、生物杀虫剂等,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防病、 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
2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概述
(三)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19世纪60年代,在一些欧洲国家,占重要经济地位的酿酒 工业和蚕丝业发生酒味变酸和蚕病危害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发现并证实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于 1864年创立了巴氏消毒法。他的研究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 期。自此,微生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
病原生物学(pathogenic biology)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 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与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 一门学科。病原微生物是指在自然界能够给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 害的微小生物。
病原生物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知识点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它们引起的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病原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
病原生物分类根据生物形态、生境、生活方式等特征,病原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能独立进行代谢和增殖,可引起细菌性感染;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引起病毒性感染;真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以真菌丝体和孢子形式存在,可引起真菌感染;寄生虫是一种寄生生物,依靠宿主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进行寄生,引起寄生虫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在人类和动物之间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
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水源传播、垃圾污染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悬浮传播至宿主,如结核菌;飞沫传播是指呼吸道或唾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传播至宿主,如流感病毒;接触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至宿主,如手足口病病毒;食物水源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食物或水传播至宿主,如霍乱弧菌;垃圾污染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垃圾或污染环境传播至宿主,如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侵入宿主、繁殖感染、毒素产生等过程。
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细胞或组织,破坏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炎症反应和病理变化;病原微生物在宿主内繁殖感染,扩大感染范围,使宿主受到更严重的损害;病原微生物产生毒素,直接损害宿主细胞或组织,引起毒素性疾病。
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预防传染病是病原生物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及时接种疫苗、合理用药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及时发现疫情、做好疫情监测、控制传染源等工作也至关重要。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
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对于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病原体的常见生物学特性,包括遗传物质、形态结构、生命周期、代谢特性以及致病机制等方面。
一、遗传物质所有病原体都具有遗传物质,例如核酸(DNA或RNA)。
根据遗传物质的种类和特点,病原体可以分为DNA病原体和RNA病原体两大类。
DNA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其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存储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细菌的DNA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中,病毒的DNA则可以是直接进入细胞核,也可以存在于病毒颗粒中。
真菌由于是真正的细胞有核生物,其DNA则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其遗传物质为单链或双链RNA。
有些RNA病原体具有反向转录酶,可以将其RNA复制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二、形态结构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多样,根据其分类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细胞形态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细菌的形态结构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有重要影响。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形态结构多样,可以是球形、棒状、锥形等,具体的形态特征与病毒的种类和家族有关。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具有菌丝和孢子等结构,多数真菌具有分支的菌丝结构,可以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真菌的形态结构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重要影响。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包括虫体、卵囊和传播器官等。
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寄生方式对其导致疾病的严重性和传播途径具有重要影响。
三、生命周期病原体的生命周期涵盖了其繁殖、传播和感染过程。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生命周期的细节也有所差异。
细菌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生长、分裂和形成耐寒结构等过程。
细菌在适宜的温度、营养和湿度条件下可以迅速繁殖,形成新的细菌群体。
病原生物学
1.病原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以及与微生物宿主(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和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蠕虫和医疗节肢动物)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传染病的“病原谱”也发生了变化。
重大变化。
另外,随着病原体的抗生素抗性的出现和新病原体因素的发现,人类在对抗病原体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2.根据国内外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特殊性,培养目标鼓励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受过该专业训练的研究生将在国民经济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1)热爱祖国,尊重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
(3)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扎实的医学微生物学或寄生虫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及国际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
(4)它们在抗感染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他们应该掌握本学科的传统技术,熟悉相关的新技术,并具有进行病原体生物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5)熟练使用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并进行某些国际学术交流。
(6)他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致力于科学和教育振兴民族的事业。
(7)硕士学位授予者应具备与高等学校高级助教同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力,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发展成为学术骨干的基本素质。
3.研究方向01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02肝癌的机理与诊断与治疗研究03细菌相关致病基因的功能与调控研究04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05医学的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蠕虫06机会病原虫的分子生物学和工程抗体07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08病毒膜蛋白的功能09过敏性哮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0粘膜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4.考试对象:①101个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1③306综合西医。
病原生物学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共生的寄生虫,如蠕 虫、原虫、节肢动物等。
两门学科在某些方面存在交叉,例如某些寄生虫病 和感染性疾病可能由相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需要 两门学科的共同研究。
02
医学微生物学
跨国界的传染病传播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跨国传播,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疫苗研发与分发
针对新兴传染病,国际合作加速疫苗的研发和分发,提高全球疫苗 接种率。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加强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全球疾病 预防和控制能力。
THANK YOU
节肢动物学
节肢动物学概述
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昆虫和 蛛形纲动物。它们在人体 内寄生,引起各种疾病。
蝇蛆病
由蝇类幼虫引起,主要 症状为皮肤红肿、疼痛
和瘙痒。
虱病
由虱类引起,主要症状 为皮肤瘙痒、红肿和疼
痛。
恙螨病
由恙螨幼虫引起,主要 症状为皮肤红肿、疼痛
和瘙痒。
04
病原生物学的应用
诊断与治疗
诊断
病原生物学在诊断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对感染性疾病的识别、鉴定 和分类。通过对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抗原抗体检测等 手段,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细菌学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如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等, 以及细菌的结构特征,如细胞壁、细胞膜、核区和 质粒等。
细菌的生理与生化
介绍细菌的代谢途径、能量产生方式、对环境的适 应性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等。
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是关于疾病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而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防御机制,保护生命免遭外来损害的科学。
两者在疾病防治和人类健康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病原体很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等。
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病原体如何与宿主发生互动,导致病理损害又是一个大问题。
通常情况下,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后开始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物,然后激起机体免疫反应。
然而,免疫系统不能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病原生物学具体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1. 病毒学病毒是一种杂交的生物结构,可以说既是生物,也是非生物的。
病毒只有在宿主中才能生长繁殖,因此称之为病原体。
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种类、病毒的构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病毒基因表达、病毒行为、病毒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2. 细菌学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
细菌病原体外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菌进入宿主的机制、定殖和繁殖等细节都是细菌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3. 真菌学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
真菌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真菌感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等。
真菌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真菌的种类、真菌的构造、真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真菌基因表达、真菌行为、真菌的传播途径等方面。
4. 寄生虫学寄生虫学是研究疾病寄生虫的科学,可以包括形态各异的寄生虫,比如丝虫、阿米巴、绦虫、蛔虫,肉虫、血吸虫等。
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寄生虫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等方面。
5.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防御机制的学科。
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和疫苗免疫等领域。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0 6 原生动 物种:包括鞭毛 种、纤毛种、 孢子种等
病原体与宿主的关 系
病原体通过侵袭宿主细胞, 获取营养和繁殖
病原体通过分泌毒素,破 坏宿主细胞和组织
病原体通过免疫逃逸,逃 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 染新的宿主
毒力是指病原体对 宿主的致病能力
消毒和灭菌的注 意事项:选择合 适的消毒剂和灭 菌方法,避免对 人体和环境造成 伤害
01
02
03
04
添加 标题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添加 标题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添加 标题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进展
添加 标题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添加 标题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握手、 拥抱等
病原体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 被污染的物品、食物等
02
03
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如飞沫、粉 尘等
病原体通过水传播,如饮用被污染 的水等
04
05
病原体通过土壤传播,如接触被污 染的土壤等
病原体感染的预防 与控制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降低疾病流行风险 疫苗接种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疫苗接种可以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 源
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加强医疗保健服务,及时发现和治疗感 染性疾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消毒方法:物 理消毒、化学 消毒、生物消 毒等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有少数微生物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这些微生物称为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
第二章细菌学概论1、细菌的大小:细菌体积微小,通常以微米(um)为测量单位。
观察细菌需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到几百甚至几千倍。
2、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3、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功能(1)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1)维持细菌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主要功能:(2)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3)构成菌体抗原壁磷壁酸格兰阳性菌细胞壁:膜磷壁酸脂多糖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特异多糖脂多糖核心多糖脂类A(内毒素的毒性中心)外膜脂质双层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蛋白聚糖骨架肽聚糖四肽侧链(2)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细胞质,是质地柔韧致密而富有弹性的一层半透膜。
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物质交换。
生理作用:细胞呼吸作用,细胞膜上具有多种呼吸膜生物合成作用中介体(拟线粒体):细胞膜内褶皱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作用:1)增加膜面积2)增加膜上酶含量(3)细胞质:是细胞膜所包裹的溶胶状物质,其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和脂类以及少量糖和无机盐。
细胞质含有多种酶系统,是细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超微结构有质粒、核蛋白体、胞质颗粒等。
核蛋白体又称核糖体,是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每个菌体内可有数万个。
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股DNA分子,带有遗传信息,控制某些特定的遗传物质。
(特点:自我复制核外基因)胞质颗粒:较大颗粒,贮存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的颗粒样结构,有脂肪滴,糖原、异染颗粒等。
异染色体:RNA多偏磷酸盐,嗜碱着色深,诊断价值(4)核质: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又称为拟核或核区,无核仁和核膜,主要成分是DNA。
病原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绪论第一节病原生物学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形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原性及其传播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一、医学微生物学1、微生物可分为:(1)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1)荷兰人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3)英国人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有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与识别。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1、细菌个体微小,常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球菌,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功能:1、保护、支撑;2、物质交换;3、决定菌体的抗原性主要成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2、格兰阴性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
(2)细胞膜功能:1、选择性渗透和物质转运作用;2、生物合成作用;3、呼吸作用;4、形成中介体。
(3)细胞质为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有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等超微结构。
(4)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功能:1、是构成细菌致病力的重要因素;2、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3、增强细胞的侵袭力。
(2)鞭毛功能:1、是细菌的运动器官;2、粘附。
(3)菌毛功能:1、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性(定植);2、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4)芽胞功能:1、保持细胞的生命活性;2、有些芽胞可以间接引发疾病;3、芽胞是否被杀灭为医院的灭菌指标之一。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第一节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病原生物学概述
引言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的科学领域。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对于防控疾病、提高兽医和人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机制、防控措施以及对人畜健康的影响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以全面了解病原生物学的概况。
正文内容: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1.细菌病原微生物2.病毒病原微生物3.真菌病原微生物4.寄生虫病原微生物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2.食物水源传播3.虫媒传播4.接触传播5.垂直传播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1.毒力因子a.毒素b.唾液酶和溶组织酶c.抗凝血酶和凝集素2.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机制a.菌体外因素b.菌体内因素3.免疫逃逸机制a.蛋白多样性b.糖基化c.伪装机制四、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措施1.疫苗接种a.活疫苗b.灭活疫苗c.亚单位疫苗2.个人防护a.戴口罩b.勤洗手c.避免接触传染源3.环境卫生管理a.消毒措施b.隔离措施c.废弃物处理4.动物管控a.养殖环境改善b.定期兽医检查c.动物隔离治疗5.国际合作a.情报共享b.联防联控机制c.跨境疫苗运输五、病原微生物对人畜健康的影响1.经济影响a.疫情爆发b.动植物产品贸易受限c.养殖业受损2.公共卫生威胁a.流行病传播b.人畜共患病c.抗生素耐药性传播3.生命安全影响a.疾病致死率增加b.严重感染导致生命威胁c.长期病患后遗症总结: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对于防控疾病、保障人畜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涵盖了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广泛范围。
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气、食物、水源、虫媒和接触等途径。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环境卫生管理、动物管控以及国际合作等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病原微生物给经济、公共卫生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人畜健康的保护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pathogenic biology )是研究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也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等)病原生物( pathogenic organism )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给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微小生物。
存在于土壤、空气、水、织物表面、人类和动物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胃和腹腔中有微生物吗?)病原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两大部分。
几类病原微生物的介绍如下:
1、朊病毒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
2、真菌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种为单位)。
按照林奈(Linneaus)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3、细菌
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
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五章 (1)全文
① 保护病毒的核衣壳,维持病毒的形态结构。 ② 介导病毒体吸附、融合、穿入易感细胞内。 ③ 刺突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可
作为病毒分型的依据。 ④ 包膜具有宿主细胞膜脂质的特点,对脂溶剂敏感,可作为病毒鉴定与分类
的依据。 ⑤ 包膜脂蛋白是引起机体发热和中毒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① 螺旋对称型:壳粒沿盘旋状核酸走向形成螺旋对称排列,如黏病毒、弹状病毒等。 ②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核酸聚集在一起形成球形或近似球形,衣壳的壳粒排列成20个 等边三角形的面,围成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近似球形体. 。大多数球形病毒呈此对称型。 ③ 复合对称型:病毒体结构复杂,同一病毒壳粒的排列既有螺旋对称,又有二十面体立 体对称形式。如噬菌体的头部是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尾部是螺旋对称。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DNA病毒的合成
单链DNA病毒(ssDNA)以亲代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产生互补链, 与亲代DNA链形成±dsDNA作为复制中间型,之后解链,以新合成的互补链为模板, 复制出子代ssDNA,转录mRNA,翻译合成病毒蛋白质。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 1.脂溶剂 有包膜的病毒因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脂溶剂如乙醚、氯仿、丙酮等溶解,
可被灭活,但脂溶剂对无包膜病毒无作用。借此可鉴别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
2.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均敏感。如70%乙醇、次氯酸盐、过氧乙酸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病原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其他微生物和它们之间之间的致病机制的学科。
它研究了如何预防、治疗、控制和结束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有关病原生物学的研究为健康专业人士提供了其他重要的护理和护理服务。
病原物的研究包括病原物的分类、发病机制、常见疾病的传染性、运输、传播、疫苗的研制、药敏性测定、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制、病原诊断和抗体检测。
病原物分类在病原物学中,病原物主要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
病毒是最小的细菌,具有特殊的病毒结构,不稳定的性质,需要宿主细胞的表达蛋白来繁殖,并可以通过空气或水池传播。
细菌是一种独立的、非常活泼的微生物,它们通常有不同的形状,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存活,并有多种繁殖方式,可引起传染性疾病。
真菌主要是在需要潮湿环境的地方繁殖,比如湿地,它也可以引起多种致病性疾病。
最后还有原虫,它们是由线虫、吸虫和虱类组成的无脊椎动物,通常可以携带多种疾病。
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空气、水源、食物、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毒在空气中传播,通常发病期较短,传播距离较长,但受到室内的影响,传播的距离较短。
水源传播是指病原物藉由食用水池等被传播而结果感染疾病。
食物传播是指食物中携带的病原物被食用者感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接触传播是指当病原物接触病人的身体和接受病原物的人之间的接触可引起传染。
病原物预防疾病及其传播源一旦出现,就可能对人群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预防病原物传播的危害。
首先,有必要改善我们的环境健康水平,包括清扫和消毒空气,改善水质,改善噪声和污染等,以降低病原物的传播。
其次,应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源的形成和传播,例如加强食品安全,防止游泳池中病原物的传播,加强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比如强化疫苗接种和口服抗生素,等等。
最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保持环境清洁,多运动,健康饮食,不滥用药物,以及预防某些疾病的措施,例如避免接触病毒或携带者,戴口罩等都可以有效预防病原物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绪论1001 熟悉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畴。
1002 描述各类病原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特征。
2003 认识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
2004 了解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史、学习目的和意义。
细菌学总论1011 掌握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及细菌的测量单位。
1012 描述细菌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掌握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和医学意义。
1013 掌握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的特性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14 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1021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细菌依据氧的需求的分类。
1022 列出细菌主要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明确热原质的概念、本质、去除方法及与医学的关系。
1023 熟悉细菌常见的分解代谢产物。
1024 描述细菌个体繁殖方式及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1025 描述培养基的概念,分类及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主要的生长现象,并了解细菌培养在医学上的应用。
2026 了解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及命名法。
1031 明确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
1032 明确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及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1033 明确细菌遗传物质的基础,描述质粒的概念、种类、特征。
1034 描述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中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特点,并明确耐药质粒及与耐药性的关系。
1035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的概念。
2036 掌握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毒血症、毒力、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概念。
1037 举例说明正常菌群的生理学功能及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038 陈述细菌的致病机制,列表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1039 熟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包括固有免疫的组成、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以及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1040 举例说明感染来源、传播途径以及感染的类型。
1041 熟悉医院感染的来源和控制。
1051 熟悉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及一般检验程序。
1052 了解血清学试验原理,列出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2053 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1054 列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剂,比较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区别。
1055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抑菌、无菌操作概念。
1056 熟悉热力灭菌法的原理、种类及应用,掌握烧灼、干烤、高压蒸汽灭菌法和巴氏消毒法等方法及使用范围。
1057 熟悉射线灭菌法特别是紫外线杀菌的原理,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熟悉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1058 熟悉主要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及应用。
2059 熟悉生物安全的概念,了解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级及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
细菌学各论1071 掌握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比较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1072 掌握链球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描述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1073 掌握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
1074 掌握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描述实验室诊断标本的采集要点和分离鉴定原则。
1075 掌握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1081 掌握革兰阴性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描述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1082 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结构、生化反应特点)1083 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
描述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明确大肠埃希菌在卫生学中的应用。
1084 掌握志贺菌属的种类、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描述志贺菌属实验室诊断标本的采集要点、分离与培养鉴定流程1085 区别沙门菌属主要的致病菌种类,掌握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描述肠热症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分离鉴定,解释肥达试验的原理、应用和结果判定。
1086 描述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掌握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以及致病性弧菌所致疾病。
1087 掌握副溶血型弧菌所致疾病。
1088 解释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
1089 掌握布鲁菌属的形态、染色、种类、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1090 掌握鼠疫耶尔森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1091 掌握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
1092 掌握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1093 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所致疾病。
1094 描述军团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
1095 掌握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染色、产生色素及所致疾病。
1096 掌握弯曲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1111 描述主要致病性放线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掌握硫磺样颗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1112 掌握主要致病性诺卡菌属,描述其致病性。
1113 掌握厌氧性细菌的种类和分类,描述厌氧芽孢梭菌和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明确无芽孢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和所致疾病种类。
1114 掌握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1115 掌握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1116 掌握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117 熟悉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1118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条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描述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1119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明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特点。
解释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定和应用。
明确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1120 掌握炭疽芽孢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1131 解释支原体的概念,掌握支原体的培养特性,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1132 掌握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
1133 掌握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
1134 解释螺旋体的概念。
1135 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1136 掌握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1137 掌握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
1138 解释立克次体的概念。
掌握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
1139 描述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纳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1140 解释衣原体的概念。
掌握衣原体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1141 掌握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
1142 掌握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
1143 熟悉鹦鹉热衣原体所致疾病。
病毒学1151 明确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1152掌握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
明确病毒衣壳的对称性。
1153掌握病毒的增殖的过程。
1154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155了解病毒的分类。
1156掌握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的概念。
1157明确病毒的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的概念。
1158描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及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159描述病毒感染后的宿主免疫应答,重点掌握干扰素的概念及其抗病毒机制和应用,明确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1160描述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及一般检测程序。
1161熟悉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1162掌握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1163了解病毒感染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164掌握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明确常用的病毒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主要的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171掌握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变异以及致病性、微生物检查方法、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1172熟悉麻疹病毒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1173熟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1174熟悉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以及致病性。
1175了解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1176了解新现呼吸道病毒的防控原则。
1181明确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1182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1183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1184掌握轮状病毒的形态和致病性。
1185了解诺如病毒的致病性和流行性。
1191 比较五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传播途径、是否引起慢性感染、特异性预防等特性。
1192掌握甲、乙、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
1193熟悉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1194熟悉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1201 了解黄病毒的种类。
1202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1203熟悉登革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204了解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1205熟悉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
1211 描述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疱疹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及引起的疾病。
1212明确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1221 掌握HIV的生物学特点、传播途径、感染过程、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1222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的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
1231 掌握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感染途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1232掌握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型及致病性。
1233熟悉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真菌学1241 掌握真菌的概念及其分类。
描述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明确真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
1242 描述皮肤癣菌的常见种类和致病类。
1243 描述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并掌握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1244 掌握卡氏肺孢菌的致病性。
寄生虫总论2251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2252掌握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2253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254掌握寄生虫生活史及其与致病、诊断、流行、防治的关系。
2255熟悉寄生虫的生物学分类。
2256熟悉寄生现象。
2257熟悉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应用原则。
2258熟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原则。
2259了解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蠕虫2271掌握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的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
2272掌握蛔虫、钩虫、蛲虫、鞭虫、丝虫、旋毛虫的生活史、致病性及其感染的诊断方法。
2273熟悉丝虫微丝蚴和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
2274熟悉粪类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的致病性与诊断方法。
2275熟悉常见线虫的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
2276了解常见线虫的分布特点。
2277了解粪类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特点。
1278掌握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性及其感染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