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精武》

合集下载

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的简介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于心意六合拳。

心意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说是她衍生出的形意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形意拳为宋代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永济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

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意拳的主要特点形意拳具有以下特点: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

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

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又称形意门拳术,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拳术技法和深厚的武术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

形意拳不仅具有强大的实战能力,还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内外养生。

形意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形意拳起源于中国明朝末期,由明朝末年的拳师张三丰所创。

据传,张三丰学习《易经》和《道德经》,在修炼内功后创立了形意拳。

形意拳注重以意导气,以气驱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达到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攻防效果的目的。

形意拳有五行八卦的理论基础,讲究以意导器,以形得意,强调手法的精准和用力的狠辣。

形意拳强调快速、灵活的技法,注重以少胜多、速胜慢,攻守兼备,注重攻击要害部位。

形意拳的训练分为太极、形、意三个层次。

太极是指身体的动作和力量的控制,形是指动作和招式的外表,意则是内功的修炼和运用。

形意拳讲究身体的内外协调,手足的配合,内外力的协同作用。

在实战中,形意拳注重攻守兼备,擅长以化解对方的力量,并快速进行反击,以迅猛的攻击力量压制对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武术形式。

形意拳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形意拳凭借其独特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亮丽名片。

形意拳远播海外,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认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形意拳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形意拳的传统技法和理论体系,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形意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武术技法和理论体系上,还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上。

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代表形式,不仅在武术实战中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在身心养生、健身锻炼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形意拳谱》完整版

《形意拳谱》完整版

《形意拳谱》完整版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李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谱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

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

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

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

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

形意拳在辛集及其德育作用

形意拳在辛集及其德育作用

形意拳在辛集及其德育作用作者:穆敬博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3期摘要:形意拳是辛集市流传已久的武术门类,具有健身益智、德勇并重的特点,让青少年学拳的同时继承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陶冶身心、健身培德,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身体素质有显著作用,是德育教育形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形意拳辛集健身德育继承形意拳是我国三大内家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之一,据戚继光《纪效新书》载,明末山西姬隆丰据岳飞《武穆遗书》化枪创拳,命名为《六合心意拳》,清晚期由深县李老能改编为《形意拳》。

该拳式简理奥,技击性强,健身怡神,德勇并重,于清末民国时期从山西太谷传于京津,望重武林。

约民国期间在辛集市(原束鹿县)流传发展,因辛集市皮革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保镖行业的发展,故而本市习练形意有较广泛的民众基础。

近年来,因健身需求,该拳习练者由少渐多,其中青少年居多。

《形意十法摘要》开篇明义:“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

且曰吾门有由,恶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矣。

”[1]安不忘危,健身强国,故于此拳实应呼吁继承。

习形意有年,感此拳术健身、德育之功效,故愿简介斯拳在本市的发展及其德育作用。

形意拳源于六合心意拳,老能先生于1845年学拳于山西祁县戴家,先后三载,凭种菜灌圃谋生计,以学拳练功立事业,晨昏操演,备尝艰辛,全面继承了心意拳,出师后在太谷孟家护院授徒,依“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的拳理,创立形意拳。

在此期间,与八卦掌董海川、太极拳杨露禅在武坛上鼎足而三,以“神拳李”威名保镖于大江南北,年约六旬后归隐故里深县窦王庄村,设场授徒。

因该村比邻本市,故当时本市习形意者夥矣!声名特著者为理顺井村人薛颠,他曾师老能嫡孙李振邦,发展完善河北形意十二形,变河北形意套路单一为丰富,创立象形术,以猴、燕二形绝技名天下。

薛于民国期间担任天津国术馆馆长一职,著有《形意拳讲义》《象形拳术》等著作,听说薛颠之侄薛连信将此派拳术发展于台湾。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济南形意拳(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和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又与八卦掌、太极拳并属三大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所著《拳论质疑序》一书、清晚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中和清乾隆15年(1750年)出版的“六合拳序”中等,均记述形意拳史上四个重要人物。

(1)宋朝民族英雄岳飞(2)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字龙峰(3)戴隆邦(4)清朝中叶的李洛能(老能)。

据古拳谱、史料记载和民间先辈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故后被封为岳武穆王。

据载,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

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脱枪为拳,以传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

形意拳先辈及古拳谱多冠以“相传”形意拳源自岳飞或始创于岳飞,今人考证者,以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增重,以立世之精神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

但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把用于实战的真功夫变为军事格斗技术传教将士,以杀敌破阵,确实造就了一只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其军事格斗技术,就来源于武术的创新和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的影响,在形意拳相传中,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形意拳流传中的重要人物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

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

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

姬龙峰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传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简介

形意拳简介

形意拳简介形意、八卦、太极,原是我国北方最盛行的武术。

在这三者之中,最易于学习和致用的,当推形意拳。

形意拳的起源甚古,传说创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明末清初时,姬际可游终南山,获得《岳武穆拳经》,潜心研练,卓然成家。

以后辗转传援,至清代中叶,山西祈县戴龙邦精于此拳,直隶深县李洛能慕名往学,尽得其秘。

李还乡后广为传授,遂使形意拳这门武术发扬光大,盛行于河北。

李洛能的门人中,最著名的有郭云深、刘奇兰等人。

郭的再传弟子孙禄堂所著的《形意拳学》、《拳意述真》和刘的再传弟子姜容樵所著的《写真形意母拳》等书,都是今日研究形意拳理法的珍贵资料。

形意拳的命名,是象形取意的意思。

它的基本内容是五行,十二形。

所谓五行,即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躜拳似闪属水,炮拳似炮属火,横拳似弹属土。

十二形为龙、虎、猴、马、鼋、鸡、鹞、燕、蛇、骀、鹰、熊等形,取十二种动物搏击之势而创成,其中的虎形即岳飞所传的著名手法“双推手”。

五行、十二形动作简练,取直进路线为主,并且都是单式练习,即同一动作分左右式反复练习。

实践证明,这种单式练法乃是领悟拳理的最好方法,它如太极拳、潭腿等也都注重单式练习,以此作为练武的不二法门。

与五行、十二形相应的连贯套路是五行连环拳和杂式捶,双人操练的对子是五行生尅拳和安身炮拳。

关于形意拳的拳理,郭云深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练形意拳有三层道理,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易髓。

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指锻炼身体的程序是由外及内,由躯体到精神。

为此他又阐明了明劲、暗劲、化劲的三步练法。

第一步是明劲,练时以刚劲为主,一招一式,务求悉合规矩,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

明劲练成之后,第二步是暗劲,是由刚转柔的阶段,练时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而不可滞。

最后是化劲,练时起落进退均不着力,专以神意运用,形意拳练到这个程度,才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此时拳家应变之快,如响斯应,所谓“不招不架,只有一下”,当年郭云深本人就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名震全国。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作者:陈建华来源:《体育风尚》2019年第11期摘要:形意拳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始创。

他遍访武林高手切磋拳技,后隐居少林十年,潜心练功,并苦研少林秘籍,并参照其龙、虎、豹、蛇、鹤五拳之精义,从两只鸡的相斗中受到启发,悉心揣摩,创编了形意拳。

由于形意拳历史悠久又各有传承,关于形意拳的流传情况和班辈关系如何,百年来始终各执己见。

关键词:形意拳;传承;班辈关系关于姬际可的继承人是谁,众说纷纭,目前大家公认的是曹继武先生。

曹继武,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曾于康熙三十三年,中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任陕西靖远总镇都督,两年后,升任兴安镇总兵,后因宦途艰险,归籍故里。

于池州(今安徽贵池)授业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关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传人这个问题,在乾隆(五十五年),《姬氏族谱》抄本中注有:从学者甚众,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的评定,由此对于姬公传曹,曹公传马,戴二人的关系,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时间上推算马学礼学艺应在戴公之前,马、戴二人艺成后,分别前后回乡授拳,据拳谱记载,马学礼先生在河南传人马三元,张志诚,马兴三人。

张志诚传李政、李政传张聚、涨聚传买壮图,马兴传马梅虎,马三元传人不详,遂成为河南一派之源流。

戴龙邦先生在山西传子戴文量、戴文雄,表侄郭维汉,戴文雄传戴五昌、戴良栋,戴五昌传戴子道,戴良栋传戴魁,戴文雄传李能然,遂成为山西一派之源流。

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马、戴二人谨遵师命,马学礼传拳只传回族不传外族,戴龙邦则只传子侄,不传外姓。

因此,百年来河南、山西二地“心意六合拳”流传甚少的重要因素。

李洛能,讳习飞,字能然,人称老农,系河北深县人,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听说戴文雄大名,曾多次登门求教心意拳,均遭拒绝,相传李洛能定居太谷三年,以种菜为生,并每日为戴家送菜上门,分文不取,感动戴文雄的母亲,戴文雄也受到他真诚的感动,但传拳外姓,有违祖训,后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技艺,从此开始了形意拳广泛传播的历史。

樊宜兴答《精武》编者问

樊宜兴答《精武》编者问

作者: 吴宪民
作者机构: 本刊记者
出版物刊名: 精武
页码: 4-7页
主题词: 《精武》 宜兴 编者 形意拳 家学渊源 学术史 山西 发展史
摘要:樊家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山西形意拳的学术史,发展史。

樊家形意拳的成功绝对可以“自夸于山西形意之前”。

最明显的一个事实,樊家形意拳的成功者,都是打出来的——杨永蔚有冲天一击的大智慧大气魄,孤身一人到东北植基拓疆,不数年,定下乾坤,使樊家形意拳成为山西、河北之外的第三大势力——黑龙江形意拳;樊瑞峰教授津门,以重气节,文学武功,显名于时;樊宜兴、杨玉成家学渊源,桃李满天下;杨永蔚、樊瑞峰得意弟子王喜亮、王鸿、许成麟、侯孝贤、王文斌、李修正、李春苓、孙德兴等中流砥柱,皆能挽颓风而振薄俗。

形意拳的鼻祖——岳飞

形意拳的鼻祖——岳飞

形意拳的鼻祖——岳飞(上接1月27日三版)民国年间,形意拳界把秘传的《岳武穆王九要论》在一些形意拳家的著作中陆续附录公布于世。

如1919年李剑秋著《形意拳术》中附录“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

1929年凌善清著《形意五行拳图说》辑录“武穆形意拳要论”。

1934年,李存义述,董秀升编的《岳氏意拳五行拳精义》中也录有“岳武穆九要论”。

此三种版本,叫法虽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一致,出入并不很大。

且都明确尊为岳飞之作。

形意拳门一般简称《九要论》。

虽然有人对此《九要论》也提出非岳飞之作的质疑,但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我们仍尊重传统,视为岳飞所传。

此《九要论》,在形意拳传人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传抄演练,对提高形意拳技,确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

后来,有的人干脆就习惯地称之为《形意要诀》。

据形意前辈传言,岳飞原有完整拳谱,但已散失不全,现流落于世的仅此《九要论》而已。

此要论不仅有气论,动静、三节、四稍、内五脏之详说,而且,有身法、拳法、变化在心以及内外三合之论,岳飞上述拳理拳法和重视心意的思想作用,对后来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观《岳武穆王九要论》中一系列拳法理论,精辟见解,虽历经数十代,但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形意拳的传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地指导着研习形意拳的人们。

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以为,即使《九要论》不是岳飞之作,也是形意拳先师实践总结出来内部流传的拳谱,也是在岳飞思想的基础上,或者就是岳飞的传人,根据岳飞所传,编纂整理而成的。

既然能贯以岳飞之名,恐怕与岳飞也不无关系。

不论《九要论》是否岳飞之作,岳飞是形意门的鼻祖,乃是大多数《拳谱》与形意前辈代代相传留下来的。

其三,大多数《形意拳谱》著述,都尊岳飞为始祖。

较早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这样记述。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

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

形 意 拳 硬 八 手

形 意 拳 硬 八 手

形意拳硬八手傅占民整理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先生创形意拳已有百年历史,并衍生了河北、山西两大支派。

郭云深、刘奇兰乃河北派的佼佼者,他们的弟子与学生遍及祖国及世界各地,李存义乃刘奇兰之高徒,河北派形意拳第三代传人,曾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

李存义一生擅长搏击,学生弟子遍及大江南北。

形意神打《二十四手》正,奇《八字功》《软硬八手》皆为李存义师祖所创。

因形意拳门规所限,致使此功法传人寥寥无几。

祖父傅剑秋因深得李存义祖师厚爱,得此全部功法。

今把《硬八手》公布于世,也是告慰逝去的先人。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技术内涵。

弘扬国粹,传承中华之精华。

形意拳可略分四部;1;母拳;五行拳、五行连环拳。

2;子拳;十二形拳,十二个单式。

3;子母衔接拳;也就是由五行拳与十二形单式拳的组合拳,如八式拳、杂式锤等。

4;子母连环段式拳;是五行拳单式与十二形单式拳的小组合拳。

“硬八手”“八字功”实属“字母连环段式拳”之类。

何为“母拳”?千变之始,万化之基础,称之为“母”,形意拳是以五行为始,练习形意拳万变也离不开“五形”。

形意拳所有套路皆由此拳生!皆此称之“母拳”。

按先者为母,后者为子之法则,十二形就称之为“子拳”。

“子母衔接拳”也就是我们大家习练的各种由五行拳与十二形拳衔接在一起的各种套路拳,大多是五、六个以上的拳式组合而成。

“子母连环段式拳”她与以上的拳法在习练中有很大区别,拳架较少,使用价值很大,是由三到五个拳式组合而成,拳式反复习练,动作相同,可肢体动作方向是相反,也就是肢体一左一右地交叉完成,根据场地可以反复是练习,练习多少不拘。

《硬八手》她以缠、顶、靠、腋、广、立、顶、钻八个功法流传于世,其每一字功法都有其独特的动作组成,各有不同的练法和用法,每一字功法可分阴阳单独往返练习。

它们在运行的过程中随着拳势的变化和练拳者的心理情志的变化而变化、转换、互为作用。

硬八手不同于形意拳中的《八字功》她以形意拳的中的五形拳为主基调,其特点实用价值很强,拳法独特,刚柔相济,步法灵活,充分地体现出了形意拳中顾打结合的技战理念,长期习练此功法即可提高形意拳的技法并可加强自身的技击能力,下面是“硬八手硬八手口诀;缠肘之中添劈拳,土水相克把拳添。

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精武》

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精武》

形意拳得鼻祖——布秉全——《精武》形意拳得鼻祖布秉全——《精武》素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得太谷县,不仅文风淳厚,而且崇尚武术。

在民间武风盛行,拳种繁多得武术流派中。

尤以形意拳最负盛名。

它以其历史悠久、活动普及、论著丰富、名家辈出而影响甚大,闻名于国内外,被誉为“形意拳之乡”。

1996 年12 月4 日,国家体委授予太谷县“全国武术之乡”称号,成为当时山西省唯一得武术之乡。

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得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得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 人。

武进士20 人(其中武状元 1 人),文举194 人。

武举195 人。

可谓人杰地灵,文武称盛。

早在元代, “太谷武村人高福,就精武技、有战功,官至龙虎卫上将军”。

明代,有武状元安国。

清雍正年间。

少林拳就已传人太谷,习武之民风,油然兴起,对后来形成与盛传于全国得形意拳影响极大。

乾隆间,北郭村人张凌霞、上安村人牛天畀均为武进士,官至总兵、提督职。

富甲一方得太谷县,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习武传统得基础上,于咸丰年间,又诞生了一个新得拳种。

它就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得形意拳。

咸丰六年(1856 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传于太谷县得形意拳崛起。

不数年,形意拳名振武林。

作为一个拳艺流派,很快便形成了一个独立得大派拳种,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对于这样一个影响远广得优秀拳种,由来之说也纷纷纭纭。

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就是难见一字。

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得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得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

近年来,笔者查阅了解放前出版得形意拳书及其民间手抄本约二十余本,结合形意拳前辈得口传及有关形意拳资料,又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形意拳研究者对历史源流得实考之作,以自己粗浅得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

在岳飞意拳维型拳法得基础上,经过漫长得发展演变,历代大师得综合提炼,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风格得三个自成体系得拳种流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传承。

形意拳起源于中国山东省,据传是明朝末年毛宗岗创始的,后来传承于桑宗文、李善长等名家之手。

形意拳的技法严谨、融合了太极拳的柔和、八卦掌的旋转和形意拳的铁鞭刚健。

形意拳在表演功夫方面更加突出,以《五行拳》和《十三势》为代表,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较强的实战性、威慑力和健体功效。

形意拳不仅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受到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经历了几百年的演绎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形意拳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意拳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医理论、易经变化学说等。

形意拳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统一,健身强身,提高人的自我修养,练习形意拳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

形意拳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形意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需要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包括技法、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内涵等。

目前,中国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都加强了对形意拳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展览和培训,不断推动形意拳的传承和弘扬。

形意拳的传承者也要深入了解形意拳的文化内涵,不断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形意拳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形意拳的发展和传承。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形意拳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提高形意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形意拳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形意拳,提高对形意拳的认识和关注度。

也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为形意拳的传承者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形意拳的传承和交流。

传承者要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坚守初心,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校对版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校对版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1、且将形意说从头形意拳,据今可见的谱书可到乾隆十五年,形意拳最早之谱书也。

此拳传为《武穆遗书》历代而无名。

明清之交有河南姬公际可访终南山得曰《武穆拳谱》,十年大成,村人以夫子视之。

我父亲说过,祖师家有一副对联“创业本艰难,要留好样与子孙。

守成非容易。

不可负愧于祖宗”。

祖师爷家住河南尊村(谐音),黄河曾在其处改道,知此甚详者当为形意门人也!形意拳门也拜达摩祖师,“达摩西来一字无。

全凭心意下功夫”。

在此拳传河北深州之前,此拳名“心意**拳”或称“心意”,达摩祖师也是凭“心意”下功夫。

呵呵!有借达摩以示“拳贵”之意也。

此拳历300余年于晚清及民国发扬光大,为华夏几大门派之一,非幸致也!尤其清末民初形意拳门高手如云,历次真刀实枪之赛事上名列前茅绝非幸致。

内家拳派皆有不可“妄传之密”,形意尤甚之。

本人也不例外,非不外传也,形意内家之cāo练,非人人可学,人皆可承受且能成功也。

无师傅在旁指点,终难有大成。

本人幼年幸遇明师后继承家学,从师多人,尚探形意奥秘于万一,何况无师傅之人,盲人摸象矣,练之万难!今将形意拳门结合本人家族之内练之法一一公开,慢慢道来。

因“武道可通天道”,中华文字虽博大,亦难及拳中感觉之万一。

形成文字难免有失偏颇,望读者谅解。

且武道一途实难全部叙述,此中练法,万里挑一,成功者寥寥,不能普及。

比如太极拳普及动作也,心法实难,望明家见谅,能公开的绝不保守,该“自密”者,万金不予,谅之!谅之!;2、更新速度说中华国术实乃“武中之道”也。

一人练,一人强。

一家练,一家强。

一国练,一国强。

如我同胞皆能cāo拳习武,那举国之jīng神面貌将大为改观。

多少人能强身健体?多少人能益寿延年?唯我国术真国sè!千古不绝jīng武魂!作为一个武者,我盼望所有同胞身体康健,幸福安康。

这本《形意拳门之真谛》是为我所有的华语同胞所推出,让我们去认知国术,感受国术千载的永恒魅力。

倡导国术救国 彰显大师风范——抗日战争时期布学宽先生二三事

倡导国术救国 彰显大师风范——抗日战争时期布学宽先生二三事

倡导国术救国彰显大师风范——抗日战争时期布学宽先生二
三事
布秉全
【期刊名称】《搏击》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近年来,在收集先父遗存、查阅有关资料、走访知情前辈时,发现先父布学宽先生(1876-1971,著名形意拳家,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颇有价值的史料。

虽然这段难忘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我认为,仍有回顾的必要与教育的意义。

抗战时期,先父作为太谷铭贤学校的一名普通的国术教员,虽未能直接上战场杀敌,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之举,但是,依然保持了爱国抗日的民族大节、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也有着高尚的表现值得称颂。

对于他的品节和事迹,我们后辈晚学理应挖掘与研究,继承与学习。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布秉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简约刚毅大师风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科尔斯先生侧记 [J], 蔡昌
2.自然和谐之美,彰显大师风范--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和他的青瓷人生 [J], 张宇
3.倡导国术救国彰显大师风范——抗日战争时期布学宽先生二三事 [J], 布秉全;
4.心底无私天地宽——蒋礼鸿先生二三事 [J], 俞忠鑫
5.韵之美彰显大师风范——记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大师周祖国先生 [J], 苏宝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意拳古拳谱

形意拳古拳谱

形意拳古拳谱国术 2008-09-21 22:49 阅读397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夫內勁者,寓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此固難以言傳者也,然其理亦可參焉。

蓋意乃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

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至理也。

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唯顫勁是也。

撞勁太直,而難起落。

功勁太死,而難變化。

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轉。

唯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

要之,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顫之頃,如虎之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

如是諸法合而為一,克人豈有不利乎。

一、五行:五行者,乃金、木、水、火、土配与五拳者,为劈、崩、钻、炮、横二、五行(五拳)相生:劈拳变钻拳,为金生水钻拳变崩拳,为水生木崩拳变炮拳,为木生火炮拳变横拳,为火生土横拳变劈拳,为土生金三、五行(五拳)相克:劈拳破崩拳,为金克木崩拳破横拳,为木克土横拳破钻拳,为土克水钻拳破炮拳,为水克火炮拳破劈拳,为火克金(注:形意拳对练,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自编自排)形意十二形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鲐、鹰、熊(注:鲐字有误,应该是台加鸟的鲐,由于电脑打不出来,故只好以鲐代之) 一、龙形:龙形飞升,伏龙落地二、虎形:虎抱头,猛虎扑食三、猴形:猴子挂印,猴子窃绳,猴子爬杆四、马形:勒疆,搬,顶五、鼍形:左右翻江六、鸡形:三穿掌,金鸡舍米,金鸡抖鳞(一)(二)金鸡上架,金鸡报晓七、鹞形:鹞子束身,鹞子入林,盖捶,鹞子拈天,鹞子返身八、燕形:燕子晗泥,燕子抄水(一)(二),燕子食米,九、蛇形:蛇形缠身,蛇形昂首,蛇形转身十、鲐形:鲐形俯身,鲐形上架十一、十二、鹰形,熊形,鹰熊斗智:熊顶,鹰抓李存义拳谱五行拳解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

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

宋氏形意拳述真)

宋氏形意拳述真)

宋氏形意拳述真发布: 2008-3-05 23:49 | 作者: 砺剑 | 来源: 武术万维网车星辰形意拳,曾名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由山西永济县尊村“神枪”姬龙峰所创,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拳,百余年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已形成多种独具风格的不同流派,备受海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与瞩目。

一、宋氏形意拳的源流宋氏形意拳,是传统形意拳流派中一个声名显赫的重要支派,由“神拳”李洛能之早期名徒宋世荣、宋世德昆仲所创立,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宋世荣(1849~1927年),字约斋,号镜泉;宋世德(1857~1921年),字辅仁,别号云鹤,系宋世荣之胞弟。

其祖上明初在金陵(南京)为官,永乐初年,随“燕王”朱棣之改都而北迁京师。

定居北京大兴(今北京市)城内火神庙附近。

弟兄俩出身于商人家庭,幼负壮志,天资颖悟,聪明好学,于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不广泛涉猎,精研苦读,并通晓《易经》、黄老及天地阴阳五行运化之道,熟知儒道释三教之理。

二人不仅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且酷嗜武功,读书之余,常习家传少林拳及《易经》、《洗髓》二经。

因而幼功纯正,根基深厚,诸如空翻、旋子、燕子抄水、狸猫上树等轻身功夫,尤为精绝。

宋家原在京城经营钟表业,后闻山西太谷富甲天下,有“小北京”之称,遂由世荣、世德之父永禄公去太谷城开设“永善兴”钟表局。

1865年(同治四年),宋世荣随父经商于太谷。

时逢武界耆宿“神拳”李洛能应太谷巨商之聘担任保镖护院武师,技冠群雄,闻名遐迩。

宋世荣敬慕其名,经人引见,遂拜李洛能先生为师,精习形意拳。

稍后,其弟宋世德亦拜李洛能先生为师,与其兄同师学艺,相互切磋,技艺精进各有建树。

斗转星移,十易寒暑,二人经李师悉心教授,精功苦练,遂艺业大成,深得李洛能先生之欣赏,成为李师最得意的弟子。

宋世荣先生24岁时,又结识了供职于沈阳故宫工部库中的刘晓棠先生,蒙刘先生厚爱,将库中所藏之武学秘典《内功四经》(《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尽数相赠于宋世荣先生。

形意拳名家谱——形意拳创始人李老能逸事(二)

形意拳名家谱——形意拳创始人李老能逸事(二)

形意拳名家谱——形意拳创始人李老能逸事(二)
李瑞林
【期刊名称】《精武》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下面是形意拳第三代传人申万林于光绪二十二年抄录乾隆年间形意拳谱的部分内容:《意拳谱历之概序》自姬公际可老先生在终南山得艺传给曹继武至戴龙邦先生留的意拳谱书上至姬公得艺约计90上下年的概括拳史此拳是由明末清初之梗概间重新又创立此拳立名为意拳现时使称为形意拳(注:此《意拳谱历之概序》由郭云深大师传弟子申万林先生,
【总页数】1页(P53)
【作者】李瑞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14
【相关文献】
1.形意拳名家谱——形意拳创始人李老能逸事(一) [J], 李瑞林
2.形意拳名家谱——第二代传人郭云深逸事(一) [J], 李瑞林
3.形意拳名家谱——第二代传人郭云深逸事(二) [J], 李瑞林
4.形意拳名家谱——第二代传人郭云深逸事(三) [J], 李瑞林
5.形意拳名家谱——“单刀李”李存义 [J], 李瑞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意师承谱

形意师承谱

关于整理与编辑《形意师承谱》的说明《形意师承谱》是我在闲暇之余根据尚芝蓉师姑编撰的《尚氏形意师承谱》的基础上整理与编辑的。

老朽无才,按说也没有什么资格与身份整理与编辑《形意师承谱》,但是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按说,《形意师承谱》应该有“国家地方志编委会”编辑与整理,可是我想我们国家的“地方志编辑委员会”是否有时间与兴趣无偿的给我们形意界处理这个事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所以我就义务试偿着整理了一下,总之没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所发表的作品基本都是真名发表,内容基本都是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就连我的网名“凯原夜野”其实也是“开元爷爷”谐音。

(因为我的孙子叫梅开元)在整理《形意师承谱》过程中,得到了无数形意人士的鼓励与帮助,特别感谢山西形意同仁高宝东、王建筑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连九十多岁高龄的全国惟存的形意三代传人布秉全老人对我也进行了鼓励与指示,在此深表感谢!由于能力与资料有限《形意师承谱》虽经多次更新但至今资料的还是不够完善,望见到此说明后望形意同仁及知情人能够积极提供线索与资料,使我们的《形意师承谱》整理地更加完善。

随着整理也会随着在网站更新,但是为了为历史负责,一些支派或人物因历史渊源不清或传承有争议者,暂时不能写入《形意师承谱》。

最终整理好的《形意师承谱》将附在我撰写的《尚派形意拳》的后面。

我的邮箱:我的电话:《形意师承谱》整理者济南梅殿修形意师承谱(2014年5月更新版)《心意六合拳》姬龙峰(1602—1680)传曹继武(1662—1722) 姬寿(子)传戴龙邦(隆邦)马学礼马学礼(1739—1824) 传马三元马兴张志诚张志诚传李政张海洲李政传张聚白先师姚仁山张聚传买壮图买壮图传丁兆祥(1835—1933)丁兆祥传吕瑞芳(1906—1999)吕瑞芳传李汝波李汝波传徐永明马兴传马梅虎马梅虎传马梦乐刘万义马梦乐传金黑彦刘万义传唐万义水观兰戴龙邦(隆邦)(1713—1803) 传戴文量(长子)戴文雄(文熊)(次子)郭维翰戴文雄(文熊)(1778—1873) 传李洛能戴五昌(子)戴良栋(侄)戴五昌传戴志道(1908-1942)戴良栋(1824一1915) 传戴奎(子)戴宏勋(侄)戴宏勋传段仙渠本源孔繁新范生戴奎(1874-1951)传岳蕴忠王映海段锡福王步昌史雄霸郭应天马二牛高升祯柳洪元任大华陈锡福戴克礼岳蕴忠(1909-1992)传郭瑾刚段钖福传霍永雳王映海传王仲祉(子)王仲廉(子)王国良王全福吴振德郭瑾通梁文章刘恩斌陈晋福庞高鹏杜来远乔俊海杨宗俊梁晓峰程振家王毅郭维翰传吕海根贺九功吕海根传郭和郭和传范甲元范甲元传岳忠德乔瑞郭映长郭映盛杨立仁段双柱郭占华吕盛吕辉《形意拳》李洛能(1808—1890)传《形意拳》形意拳一代李太和(子)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宋世德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运亨李广亨孟勃如李占元张小平杨中壬田静杰穆小义形意一代郭云深(1820—1900)传形意二代李奎垣许占鳌钱砚堂郭元(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志率王永奎申万林高济云常晓武马成李静斋张品斋郭国祯形意二代李奎垣传形意三代孙禄堂李汉章(子)马耀南韩奇英形意三代孙禄堂(1860—1933)传形意四代裴德元张玉峰张玉山崔老玉李老丹孙振川孙振岱孙剑云(女)孙从周(子)孙务滋齐公博任彦芝陈守礼刘春霖陈微明吴心谷高道天陈宝泉朱国福朱国桢肖汉卿肖格清李玉琳李敦素刘正邦郑怀贤徐树铮李烈钧姜怀素鹿季子胡凤山曹晏海马承智李庆澜袁伟柳印虎陈健侯沈祖安徐铸人童文华金一明金仕明陈敬承金淑英靳云亭万良形意三代李汉章传形意四代李拓原形意四代李玉琳传形意五代李天骥(子)形意五代李天骥传形意六代牛胜先形意六代牛胜先传形意七代赖宏形意三代马耀南(1902-1939)传形意四代张祥麟袁玉祥王谷臣苏长明扬世昌杨杰李子彬张子长闫士英韩宝树何洪滨形意四代张祥麟传形意五代蔡永强单吉刚唐颂华形意四代韩宝树传形意五代魏文征张凤祥倪瑞林向先王世清张利民杨世平李国庆栾强李延洲安立心韩世山(子)形意五代韩世山传形意六代张尹子王世瑜陈挺王凯平张毅形意五代魏文征传形意六代何向达形意六代何向达传形意七代郑元同刘成窦泽民王玉杰布玉帛形意四代何洪滨传形意五代刘玉镇程华安史大连李培义郑守泉李东升李茂林李明庆李树基形意六代李培义传形意七代张伟张宝珍形意五代李东升传形意六代石勇周广传王庆江形意二代许占鳌传形意三代汤士林倪成玉形意二代李振山传形意三代麻胜张学郭子昆形意三代郭子昆传形意四代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形意二代刘纬祥传形意三代韩超群李国生范国珍马青藻马礼堂孙百奎刘雨楼孙耀清谢德全康西华崔书田王占恒郭方州刘书琴郭玉琢马晔峰田振声刘宝珍谢潭赢戎飞陈景玉孟兆兹马君骥刘凤岐越毓奇刘惠来形意三代韩超群传形意四代金武元李荣亚李正德王如梅形意三代李国生传形意四代沈毓秀李宜德彭作霖李玉玲形意三代范国珍传形意四代翟文凤赵继周秦继春周贯青赵庆立范英张文柱韦进才王庆云张瑞文康广志徐立青赵继周谢合修张国正田喜林边文俊王尚礼胡式文张金龙刘继志马世民高振玉李保平形意四代翟文凤传形意五代冯立谦韩亚明翟红雷文祥郭鑫何秀芝陈志欣刘秀英于小元韩亚明李义振杨福全李宝英张福德康奋形意五代冯立谦传形意六代邢红杰邢红亮李文杰郭忠元梁军利邢红亮曹光浩吴小鹏吴小程申云飞谢刚强孔涛夏培富刘洪启马卫民卢革非海峰马新形意三代马礼堂传形意四代尚济形意三代孙百奎传形意四代陈士芬刘保林王广增刘学瑞形意二代赵殿元传形意三代刘英玉形意三代刘英玉传形意四代刘錫珍形意四代刘錫珍传形意五代申佩琰张凯旋张鸿翰吕义太吕殿江彭长林薛振锋李树元李文泉郭丙恒赵洪顺严青山马云飞马云富吴文章武文焕张立信赵景芳王兴元王作臣王甫翔王清正形意五代王甫翔传形意六代麻成若张佳利田翠徐彪朱宝国张文举王大军形意六代张佳利传形意七代乔国贤马平林王子宝赵秀娟孟尽美姜峰刘丽丽高峰郭伟曲宏伟张伟夏文竹吕志宏张丽君何玉勇范荣山张再华栾万富吕殿伟杜荣和韩东升崔日男李天伟邓家辉刘泽范文涛周瑞生形意二代刘勇奇传形意三代王振帮形意三代王振帮(1887—1952) 传形意四代陈富形意四代陈富(1916—1982) 传形意五代赵士安陈天选(子)尹传顺(义子)车仁权姚德胜邹志刚朱文忠侯振俄姜万金于志旺李德印曲乃祥杨宝郭三陆子祥刘春利秋忠学何福仁吴洪谋李学仁谭继民王志德娄元会徐文谦形意五代赵士安(1933—2004) 传形意六代郑学文张剑锋张连富刘景石李培华刘建波鲍庆岩孟宪义李景云侯旭明刘艳芬石海军王胜亮庄乾域形意六代郑学文传形意七代杨尚霖郑洋孙立峰王龙高红卫杨辉黄智钰王景伟江涛王杨王金瑞郝平沙沙(俄罗斯)田增旭于尚民王少浦形意六代张剑峰传形意七代刘志刚程晓东李军刘勇卿绍伟柳军李正彬王梅松李长春廖晓刚边卓石磊沉楚航王俊忠朴哲洙候小伟形意五代吴洪谋传形意六代吴燕霞(长女)吴玉颖(次女)吴桐(子)刚守民彭令吴键刚任永民吉德纪瑞刘东林薛平魏方文康振军赵青龙王雪峰霍吉松冯新鸿蒋大建林晓峰形意五代娄元会传形意六代封关敏杨洲兴杨柏青崔伟杰程希久形意五代何福仁传形意六代王春伟孙文邹栋文赵力福形意五代陈天选传形意六代陈明(子)郑学文张剑锋形意二代申万林传形意三代陈济生张景高刘岐山崔德元申殿侠唐维禄高长泽付长荣形意二代李静斋传形意三代李应埙于殿奎侯星五麻树林王雪斋田文卿杨泽沂陈为善张炳坤赵振尧形意三代于殿奎传形意四代赵延升于煦辉形意四代赵延升传形意五代李洪喜冯万利于煦辉形意五代冯万利传形意六代高臣形意一代宋世荣(1849—1927)传形意二代宋虎臣(子)宋青山(次子)宋铁麟(侄)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赵守钰宋国秀宋宴彪王嗣昌形意二代宋虎臣(1881-1947)传形意三代车润田潘振英陈光斗崔继先席子勤张效先董秀升吕佩双石瑞亭魏小全邢子成张剑清李旭洲刘实君形意三代董秀升传形意四代李桂昌李锦文形意三代李旭洲传形意四代许凡曾卢宗仁周连聚张贵良孟洪福张长泰杨月波许繁曾芦中仁形意四代许凡曾传形意五代王万友形意三代刘实君传形意四代刘益群(子)潘兴文李兹轩王文满于钦都孙豹隐张凤宁黄江天杨基伟鲍增智张胜蛟赵夫敏形意二代宋铁麟(1885—1978) 传形意三代宋光华(子)吴立孝赵永昌胡仲衡田种兰徐文忠孙业民李宗山陈锡荣薛秉剑史一峰张国良温敏张子信苗秀荣王敦本杜春选胡会友李旭洲邢子成形意三代吴立孝传形意四代田进忠陈常印形意四代田进忠传形意五代张增记形意三代赵永昌传形意四代赵川辉王儒贵贾保寿武星明李进陈金龙形意三代宋光华传形意四代宋宝贵李国粱李永顺潘小杰陈汝庆曾汉杰形意三代田种兰传形意四代田宝林(子) 李六八冀立业范天保米克俭李云马植舜形意二代贾蕴高(1885—1940)传形意三代郝湛如田镇丰焦番东李永和王善之靳子陵形意三代郝湛如传形意四代张品之邵善康形意二代任尔琪(1877—1945)传形意三代任翠珍(女)王维何连蛮宋登王敏杜密雷殿华孟基泰孟克俭任红宗王四印形意一代宋世德传形意二代宋晏彪(长子)形意二代宋宴彪(1881—1930)传形意三代刑子诚形意一代车毅斋(1833—1914)传形意二代车兆俊(长子)车兆烈(次子)车兆杰(三子)李发春白光普王凤翙李复祯孟兴德孟天锡布学宽刘俭王之贵郭崐武杰王丕春贾祯王培本赵钰吕学隆樊永庆赵仁成形意二代车兆烈传形意三代段吉元形意二代李发春传形意三代韩荣华王好廉杨吉生形意二代孟兴德传形意三代孟福多形意二代赵仁成传形意三代杨生辉形意二代李复祯(1855—1930) 传形意三代陈际德武玉山乔锦堂乔锦章段振奎武承烈邱凤岐邱凤鸣米增祥程裕有白照亮张近贤张师圣李华亭张尚贤石全山刘永发车耀义李际虞李国辅姚肇基阎廷胜武德胜武立锐张海刘德宏朱富贵形意三代陈际德传形意四代张书田郭凤山范效先张学绅陈挺进武铁卿范维屏张学绅范忠模陈廷敬郝鸿南陈学让陈合莲陈喜来张曼晓王鸿冀殿武陈兴邦陈学荣陈映暄形意四代王鸿传形意五代张友林形意五代张友林传形意六代荀密形意四代张书田传形意五代刘定一形意五代刘定一传形意六代邹文波形意二代王凤翙传形意三代吴宝玉张万春张孝森原世珠白锁成李开元白克胜王立英车丕清侯志远戴臭元岳春景形意二代布学宽(1876一1971)传形意三代布秉贵(长子)布华轩(次子)布秉全(三子)许浩张永义孙德宜苏登瀛吕家麟车彩藻史焕美张谦武春修李世全卢昆杜连登薛兆宽来铭诗庞守珍王继业赵富贵吴培森胡耀亮韩晋白根来杨全喜杜润堂杨友全吕家忠张宗茂张永义刘家瑞吴厚泽阎芝兰武朝相孟增华韩万富郝守芝庞俊芝曹守扑杨积高春玉靳甲贤李世全蔡兰亭王瀛王锡铭张觉先杨万春史钟美车采藻杜大义田整全张廷梓白玉生郭步景张升云王青彦巩崇富周云楼武潇郝思圣武炳毅薛兆宏荣再庚尹振业安玉山刘三计张秉新张培郭培德温郭熙刘春芳庞林太胡殿基孟宪武杜连登形意三代布华轩传形意四代布援强(子)形意三代布秉全传形意四代赵玉祥盛松兰宋国鹏形意三代张永义传形意四代梁焕章形意四代梁焕章传形意五代程登华形意五代程登华传形意六代程进英形意二代吕学隆(1 8 6 8 —1 9 2 8 )传形意三代吕家麟(子)孟立纲武仕杰武立锐武德胜孙荣富杜玉山张云富曹克孝孔祥麟张怀刚张三猴形意三代吕家麟传形意四代李三元形意四代李三元传形意五代姬群才形意五代姬群才传形意六代莱拉珠形意三代孟立纲传形意四代孟增华(长子)孟增富(次子)孟雩李福元张桂五冯耀魁朱富有杜守志武选贤高子正孟连柱王景云郝振玉庞五儿形意四代孟增华传形意五代孟淑媛王建筑郝绍勤常建武张晋峰武建勋王建民吴晓春阎建明韩福志形意四代杜守志传形意五代曹师暄高德明段振华李学仁曹中文刘廷义邹五娃马景贵杨长海程东海庞根福形意四代孟雩传形意五代李新义曹健民孟庆玉王月荣形意四代王景云传形意五代范兰锁陈智赵东禄赵建国王鸿亮成志权吴德功王太晨张喜蛮王春形意四代孟增富传形意五代孟民先孟民峰形意四代李福元传形意五代王德俊牛安仁段继先张耀龙郝子平马政郭万生李建生张春福赵俊儿吴会平吕传叶吴敬香孙宝库杜和庆曹贵平程铁柱梁永贵时建安武福山屠云高李安生郭月生武建功形意五代武建功传形意六代刘铁柱温玉恩王爱生魏邵宁樊保成霍嘉明李向东霍春惠刘满星张玉泉毛水旺闫俊生乔玉和胡珊樊保金王进荣刘风俊孙序泉吴树生形意三代武仕杰传形意四代高吉祥高宏年郝庆富王尚义武铁安陈生凤郭文斌孙丙耀梁致信郭大肉梁卯和赵恒丰王宪章郝庆东孟庆真杜润生武振国庞玉保胡元猴程有则郝凤鸣杨辅森形意四代高吉祥传形意五代薛建林形意四代武选贤传形意五代王晋生王宪胜形意二代刘俭(1886—1955) 传形意三代胡万英吴殿科吴治泰高庆瑛段振化吴连富李德宏李春发刘云只史万选赵培章胡积厚程锡栋张润宽柳广忠柳广信姚宪仁杨立全董银来武存志程映光刘福长武丕全吴义明成永宁贾四儿吴连成白云雪杨立志贾元勋史清煜杨应中李德茂王义新胡宝玉吴仁会马映胜王志保胡赞元贾新年贾兆祥杨国梁吴佑贾廷槐何载功萧庆祥侯丙俭吴俊秀梁春寿田贵和段良玉王侯秃程侯马吴士信史德郝世昌白俊年胡万英武立清李广发贾有富张映春史纪英郝九洲形意三代胡万英传形意四代胡守仁(子)形意三代吴治泰(1905—1974) 传形意四代高宝东杜连杰杨国栋高宝铨安启邦程联友郭庆密籍锡龙刘志清杨克俭籍新贵籍济银籍增田白来有张汉良郝根宗吴明柱贾贵谊贾俊谊吴德和杨立杰常晋武胡守仁形意四代胡守仁传形意五代孟安生孟凡文形意四代高宝东传形意五代李保庚张世勤贾捷文郝宝明武立信武爱忠高勇杨安禄贾捷武李立新高荣璧史自强张应光杨旭亮高荣军高荣政张玉萍许文慧贾捷强李培英贾维文赵铁生高昌勇杨晋武杨杰冯福清冯曹成胡鹏飞杨建新杨晋文王保忠张燕军郝智強郝英白金印侯锦升郑猛张乐高高荣英辛培运孟根形意五代侯锦升传形意六代杨鸿源形意五代许文慧传形意六代高昌翠贾超贾雅静高昌宏田斯郭倩华杨春晖形意四代杜连杰传形意五代张来有王忠义杨丕胜詹少文成学明杨贵明杨贵志杜月安杜德宝常耀生陈国俊李春国陈云慧史玉明闫建东杨存富陈相礼陈相信刘利成李慧卿任建明任伟邢晓亮李永虎李鹏张浩浩形意四代杨立杰传形意五代杨巧萍(女)李文生游金宝形意四代常晋武传形意五代张锦祥李少壮张学智形意四代安启邦传形意五代郝志刚田生广杨富贵张艳玲武俊林李建国杨完生柳树军贾二铁张跃洪贾秋柱郭润林形意四代程联友传形意五代游济平任建丰程清海刘文波杜光谦游思宏畅旭升曹建军刘冰高风林任建林杨英海贾秀青郭荣军郭丰艳柴世民郭宏岩原军强薛金根原冬冬形意四代吴德和传形意五代吴建宏(子)贾履富吴巧生吴正路形意四代胡守仁传形意五代孟安生孟凡文形意三代白俊年传形意四代白道同(子)形意三代吴立清传形意四代史年只罗富有籍锡刚周啟俊形意三代李广发传形意四代李保寿(子)史自禄形意三代贾有富传形意四代高海明高荣生形意三代史纪英传形意四代郭如山形意三代郝九洲传形意四代郝宝全(子)李毛闰形意三代吴殿科传形意四代程素仁路云亭武晋杰吴秀峰刘鹏李世杰王衍华周永刚吴保安刘海军吴连儒李义忠孟宪维李正青贺虎元贠强赵万科朱荣耀闫维斌赵国林吴会明吴荣吴连杰吴连保侯森凤王保利形意四代吴会明传形意五代吴婷婷(女)孙荣形意五代吴荣传形意六代吴茂生郝超成吴桂峰李崇山形意四代吴连杰传形意五代吴会遐形意四代吴连保传形意五代吴会迪形意四代侯森凤传形意五代王忠智牛春芳郝庆福形意四代王保利传形意五代王正张永刚形意四代王衍华传形意五代冀学明李峰刘长军曹培春王鹏杨明战春杰孙即桐苏加金王永芳形意四代程素仁传形意五代杨玉东白志纯薛锟常超程永刘超李强庞雁强陈方武海明白文友覃理韩张海斌李嵘王剑程江王忠智王江生徐纪山赵吉勇杜宏志形意五代王江生传形意六代吴江华周伟形意五代徐纪山传形意六代范欣武雯霏形意五代赵吉勇传形意六代杨树凯杨兆华解军边鹏形意五代杜宏志传形意六代李红孙狗旦形意四代吴秀峰传形意五代马永根邹安刚卢永红杨江波吴会进王海利赵玉斌张鹏宇郭江勇智小东初玉财普茂宏孟永儿形意五代孟永儿传形意六代魏泽宇武忠鹏形意四代吴连儒传形意五代李保荣陈成成卫东车淳车王永刚贾世东范强吴会遵吴会渊胡本智籍钦光形意五代胡本智传形意六代白忠生形意五代籍钦光传形意六代要照华李岗形意四代刘鹏传形意五代李利生刘勇壮段小军段捷文杜韧王先凯刘康冯锦锋王军峰王惠林董小明张志坚形意四代李世杰传形意五代孙宝龙周胜利宁德宏邱锦宏李伟宋楠李玉国梁波涛古海旭段振宇孙硕孙果形意三代张映春传形意四代李东恩杜利忠郝成文马建国程全生董建生李海凤形意三代吴连富传形意四代杨凡生张西征杜根玉白道同张双喜杨步天程锡庭杜来成柳康安程树业段德贵吴年喜吴冬喜吴子成王玉城段先良武丙生吴凤鸣吴子剑杨丕海杨丕福杨凤生杨利生杨贵喜李年明陈哲陈相恭孟枢奇田侯猴田二铁智生富宋铁虎闫甲根杜玉生韩学义暴万林史振山龚保珠贾士元胡宗业孟永寿白大权李全成李铁宝贾桂保张壁明李兴林张侯三吴铁仙任文斌王来义刘鹏路云亭代振宇李昌福吴永景王国杰乔士文吴永明孟枢勤刘守仁贠春贵梁春生程培基张定良刘晋中郭凤年形意四代吴永景传形意五代王来杰程汝生乔建元杨明明程刚狗程树森形意四代王国杰传形意五代李明明程印吉王富生程刚富形意四代乔士文传形意五代程满铁武酉年刘四儿薛燕青形意四代吴永明传形意五代庞喜林郭小斌杨金虎形意四代孟枢勤传形意五代忠明二狗保平杨地成张友柱形意四代刘守仁传形意五代梁二东吴永寿吴喜顺吴士亮吴磊贾桂平形意四代贠春贵传形意五代侯宏利段利生形意四代梁春生传形意五代杨崇寿杨新则张英杰智生贵杨智赵霞太李培忠王友全形意四代程培基传形意五代宋进虎李永兵冯兵贾永权贾素萍杨燕萍形意四代张定良传形意五代薛庆林宋来凤郝良兵郝瑞宏形意四代郭凤年传形意五代曹成岭胡佳峰杜吉太朱建明吴国晋形意四代杨凡生传形意五代吴会忠田连生李吉民冯源王庆昌何德全张德柱刘胜利李三狗王惠年牛虎儿岳玉富陈计全孟铁林袁兴林吴东海韩庆玉裴旭东段智峰张英俊赵俊生张春生张宏生白映兵白映舰要军舰马学恩程刚王建忠籍蛮小王永亮石勇张凯韩瑞生孙晋林闫福林康明春段贯军郝朝亮党伟光忠忠梁建国梁健安贾建平李志荣李爱斌苏玉李治中秦建国史爱珠许军孟兵兵王春明杜吉安杜俊安程培忠窦志吴露要惠生杨崇寿杨立勇杨立寿王玉平王宝云孟二兵孙建民吕二小吕会宝杜贵海杜贵成鲁园明曹万科游俊德李爱龙徐学功苏啸林闫永辉李德忠叶胜林杨志海杨俊明杨铁成杨致富杨二清杨平安杨海生杨荣宝杨宏伟杨宏中杨军杨慧杨毓秀杨晨光杨晨亮杨勇杨杰(俄国):杨天龙杨云龙杨猛龙(美国):杨成龙杨海龙杨巨龙杨小龙杨人杰杨地灵杨侠义形意五代吴会忠传形意六代李晓彦崔彦青贠国栋张双刚张双强白健白维忠王子洋程杨芳乔超马波张骥飞贾学飞王云岗武相翔贾坤堃贾埜解旺春形意四代张西征传形意五代王勇义姬红星田军范来良王美久陆俊梅冉高峰王慧斌刘晋红张保国范运会形意三代李德宏传形意四代胡中秋形意四代胡中秋传形意五代王建耀形意三代高庆瑛(1892—1975) 传形意四代高宝东(子) 高宝山王世良李春喜陈祥虎形意四代李春喜传形意五代李镇洋形意二代樊永庆传形意三代樊瑞峰(子)杨永蔚裴贵成郭连蛮形意三代郭连蛮传形意四代常连保郭玉儿形意三代范瑞峰传形意四代樊宜兴(子)形意三代杨永蔚传形意四代杨守先王鸿许承麟赵贤才杨毓鸿杨毓凌靳连壁郝瑞麟刘振声张晋芝吕芳甫田德长王炳文杨译僧。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

形意拳创⽴之初叫⼼意六合拳,即⼼与意合,意与⽓合,⽓与⼒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与⾜合。

现⾏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李洛能在⼼意拳的基础上改⾰创⽴⽽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度统⼀。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欢迎⼤家阅读浏览。

起源传说: 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起源⼀:传说是达摩⽼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少林寺⾯壁九年⽽化,⽽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超的武僧,后⼈因慕其名⽽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另因有⼀诗⼈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字⽆,全凭⼼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洞庭湖”。

因形意拳原名⼼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望⽂义断的误解。

起源⼆: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在⼀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法,以教将佐,名⽇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平初探》⼀⽂考证为“龙峰”)。

⽣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即今⼭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遇异⼈,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于秋蒲(今安徽省),⽆⼈不知其勇,先⽣学武⼗有⼆年,技勇⼤成,……”。

这⼀段拳谱的序⾔是写在清朝乾隆⼗五年岁次、庚午荷⽉,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中及师传⼝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

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西永济县尊村做了⼀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并且从岳飞⽣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起源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得鼻祖——布秉全——《精武》形意拳得鼻祖布秉全——《精武》素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得太谷县,不仅文风淳厚,而且崇尚武术。

在民间武风盛行,拳种繁多得武术流派中。

尤以形意拳最负盛名。

它以其历史悠久、活动普及、论著丰富、名家辈出而影响甚大,闻名于国内外,被誉为“形意拳之乡”。

1996年12月4日,国家体委授予太谷县“全国武术之乡”称号,成为当时山西省唯一得武术之乡。

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得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得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人。

武进士20人(其中武状元1人),文举194人。

武举195人。

可谓人杰地灵,文武称盛。

早在元代,“太谷武村人高福,就精武技、有战功,官至龙虎卫上将军”。

明代,有武状元安国。

清雍正年间。

少林拳就已传人太谷,习武之民风,油然兴起,对后来形成与盛传于全国得形意拳影响极大。

乾隆间,北郭村人张凌霞、上安村人牛天畀均为武进士,官至总兵、提督职。

富甲一方得太谷县,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习武传统得基础上,于咸丰年间,又诞生了一个新得拳种。

它就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得形意拳。

咸丰六年(1856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传于太谷县得形意拳崛起。

不数年,形意拳名振武林。

作为一个拳艺流派,很快便形成了一个独立得大派拳种,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对于这样一个影响远广得优秀拳种,由来之说也纷纷纭纭。

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就是难见一字。

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得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得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

近年来,笔者查阅了解放前出版得形意拳书及其民间手抄本约二十余本,结合形意拳前辈得口传及有关形意拳资料,又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形意拳研究者对历史源流得实考之作,以自己粗浅得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

在岳飞意拳维型拳法得基础上,经过漫长得发展演变,历代大师得综合提炼,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风格得三个自成体系得拳种流派。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形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三大拳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然而,考其拳源,此三大拳种均始于民族英雄岳飞。

形(心)意拳门尊岳飞为鼻祖,就是有其根深蒂固得历史原因与以其代代相传为依据得。

形意拳为岳飞创始之说,民国年间,即有学者因质疑《岳武穆九要论》非岳飞之作,进而提出“形意拳就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得观点。

及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又顺着这一“疑古”之风,进一步发挥,基本上对岳飞创拳之说持否定态度,并在形(心)意拳界占有了一定得市场。

之后。

不再提起岳飞。

但就是我认为否定之论据,显然有失偏颇。

形(心)意拳门历代尊岳飞为鼻祖,或者说岳飞所练得拳法及思想理论就是形(心)意拳得雏形就是有一定道理得。

其一,形(1心)意拳得雏形——岳氏双推手。

水有源,树有根。

谈形意拳得原始雏形,自然也应从拳谈起。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载:“武穆,少年时。

喜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不出岳氏之双推”。

《岳氏连拳古谱》中也云:“岳飞研究易筋经获神力,而创拳术,初名双推掌,又名母子拳。

”上述拳书记载,对岳飞之双推掌,或日双推手法,均予以了肯定与认可。

据有关资料记载与前辈口传,宋朝时,爱国名将岳飞,倡双推手法,又以雄鹰竞志,取法为拳,教练将士名日意拳,相传为形意之源。

从长江流域一带流传得岳家拳瞧,其渊源之拳理拳法与形意拳也极为相似。

不仅有五行六合之理,也有“五禽六兽一条龙”(即十二形)之说。

如清末民初,我国北方武术大师李瑞东(1851—1917年)曾向岳家拳著名拳师岳青山学习岳氏真传“心意十二形”。

《中华武术》杂志1987年第4期载:“此拳乃岳家祖传,历来秘如至宝,十二形分为熊踞、狮跳、马奔、虎剪、猫形、鸡蹬、燕巧、鹰拿、鹤步、猴形、鹑撞、龙变。

俗语云:五禽六兽一条龙,手法极其精妙。

”此十二种动物形象,虽与现今形意拳中之十二形名称叫法不同,但象形取意之理法则同出一源。

2001年《台湾武林》杂志第8期,刊登了“客家岳飞拳”得专访文章,开篇谈到:“在台湾新竹、苗粟一带得客家族群中,流传着一种稀罕而又古朴得拳术,叫岳飞拳。

”这支以岳飞命名得拳系,就是否与岳飞有关,虽也无法查证,但从岳飞拳传人罗锦福师傅演练“岳飞拳拳母——双头管”得动作名称与招式上分析,其完全以手法变化为套路训练得主要内容。

其动作名称有,“推手式,猿猴勾手,暗劲推手,后下托手,十字突手,串手平揣、转身切手、右推手、左推手、前推手、勾手、十字串手、揣盘手等”。

岳飞拳这些手法得变化与形意拳讲究手法变化及其虎形得运用有着大同小异,异曲同工之妙。

先父布学宽先生(1876—1971年)一生从事武术教学六十多年,在她亲写得笔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本人学习形意拳体会。

原籍岳穆王发起,采取动物本性技能,独有虎形群众说就是双推手,李政老师傅传戴龙邦师说,虎形就是双把,到太谷,戴龙邦二子文雄与李洛能又传太谷车毅斋与宋世荣大师,都按动物技能而练之,改为虎形。

”这就明确地道出了从双推手到双把再到虎形得演进过程。

依此分析,不难瞧出,形意拳中有着岳氏双推手得基因。

可以说,形意拳得基本手法与岳氏双推手有着密不可分得亲缘关系。

太谷形意拳中得虎形(俗称虎扑子)就是极具代表性得形意拳精粹。

它明显地体现着老虎扑食之勇得一种兽性凶猛得技击意识与集中全力、劲意一点得整劲功夫。

没有这个心意,拳不会如此凶残;有了这个意识,招式虽然简单也有很强得攻击力。

这一代表形意拳技击风格得拳理拳法得典型动作招式,明显地带有原创拳法得特点。

笔者认为,岳氏双推手就是形意拳得基因。

形意拳就是把岳氏双推手这一基因,作为种子,经过姬龙峰、戴龙邦、李洛能等历代大师,培育出来得新成果。

其二、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得思想,奠定了形意拳拳法理论基础。

形(心)意拳谱所讲得“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在形意拳中得作用,正好与岳飞重视心意得作用相吻合。

据《宋史·岳飞传》载:“飞日,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一“心”字,体现出岳飞在运用兵法中得思想与作用,不能说与岳氏意拳中得心意没有关系。

岳飞重视心意得作用,不仅作为创拳得思想理论基础就是合情合理得,而且一直影响着心意六合拳、心意拳与形意拳得拳理拳法,被尊为内功心法得指导思想,并且由此确立了心与意得虚空与灵动在实践中得核心意义,甚至连提出“形意拳非岳飞之传也可疑也”得徐哲东先生也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均与岳飞有思想联系。

如徐先生言:“八卦以巧取胜如岳家之善用奇也;形意壁垒森严,如岳家之善用正也。

”民国年间,形意拳界把秘传得《岳武穆王九要论》在一些形意拳家得著作中陆续附录公布于世。

如1919年李剑秋著《形意拳术》中附录“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

1929年凌善清著《形意五行拳图说》辑录“武穆形意拳要论”。

1934年,李存义述、董秀升编得《岳氏意拳五行拳精义》中也录有“岳武穆九要论”。

此三种版本,叫法虽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一致,出入并不很大,且都明确尊为岳飞之作。

形意拳门一般简称《九要论》。

虽然有人对此《九要论》也提出非岳飞之作得质疑,但在没有确切得证据之前,我们仍尊重传统,视为岳飞所传。

此《九要论》,在形意拳传人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传抄演练,对提高形意拳技,确有学习与研究得价值。

后来,有得人干脆就习惯地称之为《形意要诀》。

据形意前辈传言,岳飞原有完整拳谱,但已散失不全,现流落于世得仅此《九要论》而已。

此要论不仅有气论、动静、三节、四梢、内五脏之详说,而且有身法、拳法、变化在心、内外三合之论,岳飞上述拳理拳法与重视心意得思想作用,对后来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观《岳武穆王九要论》中一系列拳法理论,精辟见解,虽历经数十代,但至今仍闪烁着璀璨得光芒,在形意拳得传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地指导着研习形意拳得人们。

这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得宝贵得文化遗产。

我以为,即使《九要论》不就是岳飞之作,也就是形意拳先师实践总结出来、内部流传得拳谱,也就是在岳飞思想得基础上,或者就就是岳飞得传人,根据岳飞所传,编纂整理而成得。

既然能贯以岳飞之名,恐怕与岳飞也不无关系。

不论《九要论》就是否就是岳飞之作,岳飞就是形意门得鼻祖,都就是大多数《拳谱》与形意前辈代代相传留下来得。

其三,大多数《形意拳谱》著迷,都尊岳飞为始祖。

较早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这样记述:“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

”此说仔细分析一下,也就是符合事实得。

从历史记载瞧,岳飞就是精通枪法得,《宋史·岳飞传》云:“岳飞曾左夹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

”《宋史·纪事本本未》云:“飞单骑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金人退走。

”岳飞既然精通枪法,化枪为拳得说法就是可能得。

清代晚期之后,至民国年间,形意拳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一些形意拳家纷纷著书立说。

民间不仅流传有《岳武穆王心意拳谱》、《武穆遗书》、《岳家拳谱》、《戴氏心意拳谱》等多种手抄本,而且,出版印刷了多种形意拳著述流传于世,如孙禄堂得《形意拳学》与《拳意述真》、(李存义原述)董秀升编辑得《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形精义》、刘殿琛得《形意拳抉微》、姜云樵著述得《写真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宝显廷著《形意拳谱》、高降衡著《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凌善清编辑靳云亭指导得《形意五行拳图说》、薛颠得《形意拳术讲义》、李剑秋著得《形意拳术》、靳云亭撰写得《形意拳五纲七言论》、许笑羽得《形意拳图解》、黄柏年著得《形意拳、械教范》等等,这些传世之作得普遍流传,不仅对普及传播形意拳起到了积极得作用,同时使“形意拳相传创始于岳飞”以及“岳武穆九要论”等历代相传得说法与拳论思想,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形意拳传人之中。

特别就是颇具影响得名拳师得一些典型说法,更就是在她们得后辈晚生及学生中代代传抄,津津乐道。

如曾在北京清华学校得国术教师刘殿琛日:“宋岳武穆王精通枪法,及为元帅时,乃脱枪为拳,用以教将士,遂自成一道,为后日形意拳术之始。

”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云樵先生也认为:“形意拳相传始于宋之岳武穆。

”在李存义原述得《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附录得“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中也有:“惟此六合意拳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

”这些具有代表性得著名武术大师著述形意拳历史源流时,虽然也有“相传”存疑之词,但都基本认可“岳飞始创”之说。

因此,尊岳飞为形意拳始祖,决非毫无根据地胡编乱写。

起码就是见过形意拳前辈收藏得《拳谱》抄本或听老师口传相授得。

这些存世量极大得民间文献,它不仅就是我们重要得研究材料,而且就是我们形意拳传承得历史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