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先秦法家文本《商君书》《韩非子》的治安学解读 (3)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是一部重要的法家经典,通过阅读这部经典,我对法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治思想:这是《商君书》的核心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使得国家的法治建设得到强化。
重刑轻赏:认为要使国家安定,必须使民众畏刑、守法。
主张“重刑轻赏,上爱民而下用民”,认为“刑重而赏重,民不敢犯也”。
弱民愚民:认为要使国家强大,必须使民众保持贫困、愚蠢。
主张“民贫则易治,民弱则上尊,国贫而令行,则治强”。
强化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才能使国家强大。
主张“权制独断于君”,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
农战政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战争是国家的出路。
主张“农战结合”,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加强军事力量,才能使国家强大。
用人思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认为选拔人才应该以才能为标准,而不是以出身或关系为依据。
《商君书》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商鞅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和宗法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君书》注重实效和功利。
商鞅认为,只有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这种思想激励了人们积极进取、务实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君书》还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
商鞅认为,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只有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这种理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新颖和革命性的,它打破了传统的人治观念,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商君书》还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商鞅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先进和前瞻性的,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
论析商鞅、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论析商鞅、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法家商鞅、韩非两位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就体现其主要观点态度的代表《商君书》及《韩非子》等进行了着重分析,并对其理论价值,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进步的探讨。
文章主要运用定性研究的方式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探究。
关键字:法家政治思想商鞅、韩非子法家法律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其它古代文成果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同时,法家法律思想作为在我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的思想文化成果, 具有一定理论系统思想,又有其特殊的价值。
法家的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鸣中所创造的辉煌成果的一部分,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
梁启超、胡适、章太炎等先生都对法家思想,包括法家的法律思想投入了研究的心力,他们在研究作为百家之一的法家及其思想理论时,都程度不同地论及法家的思想理论。
一、法家政治思想的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铁器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开始普遍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铁器在春秋末年已经出现,但不普及,进入战国以后,无论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已经普遍使用铁工具。
《管子》里谈到: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銚,女工必须有会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具有斤、锯、锥、凿。
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其事。
生产工具方面的变革和广泛使用既增强了开荒的能力,使可耕地面积增多,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
春秋中晚期,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
随之而来的是,私田不断增多,土地逐渐可以交换、甚至卖买,井田制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也开始转变,以一家户为单位的个体耕作代替了犁耕为单位的集体协作,封建个体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渐破坏,出现了个体手工业者、商人。
他们的行业很多,有铁工、木工、纺织、刺绣、制陶等。
内部分工还很细,有专做鞋、帽、农具、炊具、车子以及专做葬具的。
战国时期,参与商品交换的种类繁多,商品交换的地域也相当广,如北方的走马、吠犬,南方的羽毛、象牙、皮革、丹青,东方的鱼、盐, ;西方的皮革、文旄等。
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
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引言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迥异的哲学思想被提出,并以不同的学派为代表。
其中,法家思想是独树一帜的,通过其独特的治理理念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对先秦法家思想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以探寻其共性和差异,进一步了解先秦法家的核心理念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管子》——以法治治理社会《管子》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强调通过法治实现社会秩序和治理。
管仲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裁,才能使人们遵守规则,追求公正和平等。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严格执行,并认为法律的刑罚应当符合罪行程度,以起到警示和震慑的效果。
在管仲看来,法律应当是公正的,不能因为个人的特权而偏袒,要做到公平而不偏袒任何一方。
二、《商君书》——以法家权术治国《商君书》以实际的手段和权术为治理社会的核心理念。
商鞅认为,通过厚葬父母和不同贵族的排场等方式,可以彰显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他主张重视军事力量,建立强大的军队,以防范外部侵略。
此外,商鞅还提出在治理中采用分封制度,以将权力分散给不同的官员,增加制约和监督的机制。
他认为,只有维护好统治者的权威,实施权术和制度的安排,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三、《韩非子》——以法治为基础的纯粹统治《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提出了“兼爱非作”的治国理念。
韩非主张以法治为基础,通过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治理。
他主张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从而通过法律的约束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他还主张让官员和各阶层的人共同参与国家事务,实行分权制衡,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保证政府的高效运转。
比较与总结三部法家经典思想作品都强调治国以法治为基础,但它们在推行法治之上有所侧重和不同。
商君书的内容和作者是谁法家代表作之商君书简介
商君书的内容和作者是谁法家代表作之商君书简介《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6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商君书》着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商君书》论述了“强国弱民”。
例如:《商君书》中有“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朴则强,淫则弱。
弱则轨,淫则越志。
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人民,使之成为“弱民”,而不是“淫民”。
商鞅认为国家的强势和人民的强势是对立的。
只有使人民顺从法律、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
但是,不要把“弱民”理解成“愚民”。
《商君书》中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
《商君书》中主张重刑轻赏,他认为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内容简介体裁《商君书》的文体多样。
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
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
《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
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文字有改动),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内容《更法》篇第一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去彊》篇第四论削除民不听从政令带来的弊端,并需要籍以刑罚,专心农战,少事商贾做为解决之方。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商君书·去彊》。
国家把以对善人的宽大来治理奸恶的人民,国家必然陷入动乱,衰落。
《商君书》读书笔记
《商君书》读书笔记《商君书》也称《商子》,共26篇,现存24篇。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1、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主要是商鞅支持变法,说服孝公变法的言论,孝公被说服,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其实言论并不复杂,主要是说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行。
2、垦令这篇主要是讲怎么样的措施才能让人们去开垦荒地。
比如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官吏忙起来了,就没时间去搞百姓,百姓不受到伤害就有时间去开垦荒地了;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赋税公平,百姓不会不满,就会从事农业不会随便改行,荒地就会被开垦了;还有很多,比如不能买粮食,不能享乐,抬高酒肉奢侈品的价格等等等等。
这些措施听起来是针对老百姓,让老百姓成为一个只会干活的机器。
但是看全,也涉及针对士大夫贵族的措施,比如不能雇佣,士大夫他们那些娇生惯养的儿女就无法不劳动吃闲饭,懒惰的人也不能偷懒,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这样他们就一定去务农。
还比如士大夫贵族的俸禄高并且收税多,吃闲饭的人也众多,这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事,就要凭他们吃闲饭的人数收税,从重役使他们等等等等。
这些道理不一定全部都对,但是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农业确实是国之根本,我们现在可能会说这些就是让老百姓成为一个牲口一样的干活种地,那当时不种地,农民怎么活?3、农战这一篇主要讲国家得以兴旺的根本却是农耕和作战。
讲巧言善辩的空谈怎么样危害国家。
要让民众都把心放在农业上。
4、去强这篇主要是讲重刑罚让国家更强大。
加重刑罚,慎用赏赐,专心从事耕战,登记民众的人数等让国家更强大。
5、说民这一篇主要还是讲刑罚和农战。
实行法治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原因。
6、算地人口数量超过国家拥有的土地,就一定要开辟疆土,即战争;土地面积超过人口,就要想办法招来人口开荒。
《商君书》读书笔记(精选12篇)
《商君书》读书笔记《商君书》读书笔记(精选12篇)《商君书》读书笔记篇1在网上看到一个学者讲《商君书》的,说《商君书》在很多朝代里面只有君王才能读,引起我的极大的兴趣……最近在网上下载一个老版本的,看了一下。
有很多地方确实不可理解。
比如他提出了,国强民弱,国弱民强的观点。
开始让我很迷惑不解。
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一个国家的财富被政府拿的多的时候,民众就拿的少一点。
当民众财务上不自由的时候,谈什么理想,谈什么抱负都是瞎扯淡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让你一直穷下去,你就一直独善其身。
反观富人是非常自由的,可以用脚来投票。
这个国家不想待了,我去别的国家。
富人都是能力强的人,一旦他们走了,这就是《商君书》上所谓的“去强”,当有能力的人都走了,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管理,更容易统治。
《商君书》上强调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的不是人,而是奴隶。
看过《商君书》,你就会对中国种种的现象有很好的解释。
《商君书》读书笔记篇2又在网上看见所谓品人专家批判明朝皇帝的帖子了,美其名曰不带民族偏见,应当承认康熙雍正强于明朝皇帝,还道历代帝王就属明代最差。
事实果真如此吗?若明朝的皇帝个个昏暴懒庸,大明自朱重八起事以来何以维持近三百年之久?嘉靖数十年“不理朝政”又何以自如地驾驭群臣,稳坐皇位四十五年之久而仅次于万历?论到康熙雍正的勤政爱民,明太祖八天内批阅一千六百份奏章,事事亲历亲为,又哪里比不上康雍二帝?做皇帝有做皇帝的艺术,人尽其用才是棋高一招。
勤奋放在个人奋斗也许是美德,可用于帝王身上则是政体不健全导致帝王必须亲历亲为的败笔。
真正伟大的帝王,如刘邦,自身可以是流氓草包一个,但只要具备超凡的凝聚力,却能网罗天下英才尽数为之所用,这才是真帝王。
此位专家还颇为喜爱卖弄学识,商鞅也不幸被其所品,落得个残忍滥杀,针对百姓的恶名。
商君的确是主张用权术统驭百姓巩固政权(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称平。
有关《商君书》的解说
有关《商君书》的解说上午群里有人发了个关于《商君书》的视频,虽然我没有看过《商君书》,但是发现视频里解说的东西极其负面,不宜展示。
不巧,群里有朋友看过《商君书》这本书,而且理解还很透彻,看他的东西瞬间晶莹剔透茅塞顿开,发这里跟朋友共享。
这个视频肯定没有看过商君书或者古文知识不行,理解错了商君书。
商君书是和韩非慎到申不害的著作一起的,古代中国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读,而不是什么太子才能读。
书里面的民不是现在理解的人民,是豪民,什么是豪民?现在的说法是既得利益者和地方土豪略绅,咱们一介草民,也配让法家惦记?也太抬举自己了。
什么是弱民,就是不能让这些中间阶层隔断了君主和底层百姓的联系和沟通,君主的政令要下到基层而且被不折不扣的执行,而不是被淹没了。
愚民,商君的理解是不能让这些中间阶层垄断了知识和对教育的解读,这个权力应该是君主解读。
中间阶层只能被动接受国家的教育而不是去对抗。
古代人民是读不起书的,本身就是愚了,一个文盲你还打算怎么去愚?商君书对这个是愚中间阶层,让他们失去独立的理解和判断力,不能威胁中央,但是对底层百姓是教化,让他们知道国家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所以商君治秦十年,秦民大悦,秦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不是暴秦,可以去里耶看看,这个里耶出土秦简,都说明了秦国的法治,这个是中国帝国文明的开始。
现在很多似是而非的视频不懂装懂的胡扯商君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致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者,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就是从这里来的?现代西方这个精神最早是拿破仑的民典。
独立宣言都没有这个精神。
而商君是公元前360年的人,2300年前了,所以中华文明早熟和博大。
为啥我说亚力山大如果来到秦国,正好多一帮修长城的民工,因为这个是东方文明对西方政治的碾压。
不幸的是1640年明清易代,这些知识和古书是中国留日学生带回来的,中国文明断代200年了,所以我们落后了。
秦朝法律制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朝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秦朝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其影响。
二、秦朝法律制度概述秦朝法律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具有以下特点:1. 法律的普遍性:秦朝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无论官吏还是百姓,都必须遵守法律。
2. 法律的严酷性:秦朝法律制度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极为严厉,以威慑犯罪。
3. 法律的实用性:秦朝法律制度注重法律的实用性,强调法律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4. 法律的灵活性:秦朝法律制度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度量衡。
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对后世度量衡制度的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案例反映了秦朝法律制度的实用性。
2. 案例二: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这一政策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但同时也体现了秦朝法律制度的严酷性。
3. 案例三:赵高指鹿为马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指鹿为马,欺上瞒下。
这一案例反映了秦朝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即权力滥用。
4. 案例四: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的原因之一是秦朝法律制度的严酷性,导致民不聊生。
这一案例反映了秦朝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秦朝法律制度的影响1. 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秦朝法律制度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唐律、宋律等均受到秦朝法律制度的影响。
2. 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秦朝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 对经济制度的影响:秦朝法律制度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
五、结论秦朝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壹言《商君书》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知也。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
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
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
夫开而不塞则知长,长而不攻则有奸;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
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
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
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
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
故上之于民也,先刑而后赏。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注释〕将:欲,打算。
事本:指从事农战。
抟:通“专”,专一。
时:适时,及时,适合当时的情况。
化:变化。
《商君书》注释商榷三则
《商君书》注释商榷三则作者:米晓燕韩向军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 学者在注释《商君书》时,由于受到自身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及理解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文本在注释上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
通过对《商君书》中争议较大的“劳民”、“难、易”、“攻力”等三则字词的注释进行考证,认为“劳民”指“奸巧之人”;“难、易”分别指“实力”与“空谈”;“攻力”指“积蓄实力”。
[关键词] 《商君书》;注释;商榷[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2010103《商君书》是战国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商鞅变法使秦国兵强国富,并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而知,《商君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学价值,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
众所周知,研究应建立于正确的文本解读上,若对文本的理解有误,轻则使研究结果受损,重则会导致相关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故此,有必要对《商君书》进行注释。
目前,对《商君书》的注释按先后主要有高亨的《商君书注译》、蒋礼鸿的《商君书锥指》、石磊与董昕的《商君书译注》、张觉的《商君书校注》、张燕《商君书新疏》等5部著作。
诸位学者的注释虽然精到,然仍有些许可商榷之处。
本文重在分别对《商君书》中的“劳民”,“难、易”,“攻力”等三则字词的注释进行考证,以期辩驳异说。
一、“劳民”《商君书·农战》:“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
”[1]27“劳民”一词,学界多有争议。
如,张觉认为,“劳民,谓慰勉之,是慰劳民众的意思”[2]26,张燕亦持此说;董昕将“劳民”译为女“使民懒惰”[3]22。
欲知“劳民”之义,需先了解“劳”之义。
高亨在《商君书新笺》中认为,“劳疑借为佻,佻,奸巧也”[4]31,此说甚是。
考《古文字通假字典》:“劳读为佻,叠韵,来透旁纽。
”[5]164可知,“劳”与“佻”音近而相通。
《商君书》正文训诂分析
《商君书》正文训诂分析商君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反映了商朝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特色,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商君书由文王时期的后裔编纂而成,共有54章,含有许多教训性的话语,其训诂、哲理、实用性和可读性均颇高,被清帝室等历代所收录,且广泛流传至今。
本文将正文的训诂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商朝文化的精髓。
首先,要对臣民讲求诚信。
在商君书中,文王鼓励臣民诚实守信,以此来构建社会的正义秩序。
在第六章中,文王说道:“内阁百官,一定要诚实守信,勿说谎言,勿行孽恶,以奉行正义,以负责任。
”从文王的话中可以看出,商朝统治者希望建立一个诚实、守法、公正的政府,以维护社会的正义。
同时,商君书也敦促臣民以正直的道德行事,以免受到灾难。
第十七章说:“以正直清宁,尽心担当,必能避免灾难,以求和平。
”由此可见,商朝社会认为臣民必须努力表现出诚实和正直的精神,这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
第二,商君书强调智慧、耐心和敬畏的重要性。
文王在第三章中指出:“有智慧者能思考大事,有耐心者能保持静谧,有敬畏者能履行要求。
有智慧耐心敬畏的人,才能承担重任。
”这里,文王肯定了智慧、耐心和敬畏,认为这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一个公正秩序的基础。
商君书从此处展现了商朝社会以智慧、耐心和敬畏为社会规范的特点,由此可见商朝社会追求的是不仅要遵守法律,而且要完善自身品质,以此来保护社会的秩序。
其次,慎重处理官僚关系。
商君书强调官僚关系的重要性,文王在第五章中指出:“要慎重行事,以官员负责。
重其官员,以尽其职,亦重其臣民,以尽其劳。
责无旁贷,以尊重责任。
”这里,文王强调官员必须认真尽责,而臣民也要尽心尽力,这样才能够建立一种官臣正常的关系,也是一个公正的社会。
在此,商君书不仅向社会的官员发出了警告:要严格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认真尽职,而臣民也必须服从官员的安排,以此来形成一种和谐的官僚关系。
最后,崇尚孝道的重要性。
文王在商君书的第二十六章中指出:“凡百臣,以孝敬王室,尊重长辈,恭敬师长,关怀家人。
《商君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商君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商君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著作。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商君书是中国古代有关政治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带来商君书的原文及译文,以便对这部著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商君书原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物大而不掩,物故而不去。
高者居上,贤者居其右。
君子有三遗:臧遗、礼遗、言遗。
内外节俭、首尾一贯、裁食、制器、摄用忠信,然后慕大德。
士旅以变能也,治民以法度、养民以时、临民以义、劳民以政。
大国重事,大臣重国,小臣重君命。
敝国无君,则大臣为陵虞。
君者,善守法则辟;君者,善守法则不辟。
治国者以保为务,失保则失国。
安定者,上下散赐不以时,国家危亡,己社稷也。
故越不君,其为治也无久矣。
微越之小,然杀其贵人,禁其仓廪,毁其币籍,削其城郭,而敌国不乱者,小人之力也。
少移者,君子也;多移者,小人也。
士无常节,则国事不知行贤将;主无常谋,则臣下不知用智。
智无常则祸至;行无常则不立。
决一域,任一人焉,此君国之大端也。
商君书译文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去做。
物品大了就不需要掩藏,物品消失了就不需要离开。
高的人居于上位,贤的人居于右位。
君子需要保留的三种品质:至臣服从,遵守礼法,言语保留。
内外节俭,始终如一,控制食物,制定政策,用心忠诚才能追求伟大的德行。
士兵要以变动适应战争,治理百姓要有法度,养育百姓要有时机,接触百姓要有公正,劳动百姓要有政策。
大国重视国事,大臣重视国家,小臣重视君命。
国家没有君主,大臣作威作福。
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会辟邪恶;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不会辟邪恶。
治理国家的重点是保护国家,失去保护就会失去国家。
安定了,上下一起散发赏赐,国家就会危亡,自己的家国也会危亡。
所以,虽然芮国小,却杀死其贵族,禁止其粮食,毁坏其币制,削弱其城郭,但敌国并没有乱,都是小人起的作用。
政治家一直固执,这是君子;政治家一直变换,这是小人。
士兵没有恒定的信念,国家事务就无法有效执行;统治者没有稳定的策略,臣下就不知道如何用智慧。
智慧没有恒定就会招来祸患;行动没有恒定就无法立足。
天下第一禁书霸王之书《商君书》(深度好文)PPT课件
• 【“贫民富国”之术】
• 商鞅把所有土地藉为公家财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人民作为耕田者为皇 帝打工。积极者奖励,懒惰者惩罚。分配给你养的牛瘦了,体重不达标, 就得挨罚。《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 农战两项。在重农方面,还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如国家 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 敢作弊,公平公正而有信用,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朝廷让人民拿剩余 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天下百姓都为“耕战”一个目的, 生为“耕战”而生,死为“耕战”而死,要为国家奋斗终身。看似这样的 重农,但是重的是农业,而不是重农民,重的是国家,而不是重人民。所 以在根本上,除了生存必须之外,不能让百姓有富余的粮食和财产。俗话 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百姓没有了钱物,就跳不起来了。而且, 那点赖以生存的物资要由国家分给,不听国家的就得饿死。人民的衣食住 行,统一由官家管起来,吃大食堂,统购统销,发粮票布票,除了国家, 你没有任何渠道和办法搞到生存的必须品。
• “辱民”还有一招,就是让他们互相检举揭发,这一个运动你检 举我,下一个运动我检举你,大家都不是人。然后,人人都写检 讨书、悔过书、认罪书。在家里,父子妻女都要“斗私批修”自 我污蔑,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如果有人坚决不写检讨,不作所 谓的“自我批评”,但这种异类,在中国是不能生存的,结果 “折戟沉沙”,只有灭亡一条路。人,不可能天生的正确,根据 “辱民”的原理,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大家都有软肋,是吧, 那就要“改造思想”,“转变世界观”,留下书面证据存档,人 人都有污点被官家掌握,这不但达到“辱民”的目的,而且,也 达到了“弱民”的效果。
• 商鞅讲到,要想贫民,首先要抑制商业,商鞅时代经商,妻女要没收为奴,那是要犯“投机倒把”罪的。 《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 予以铲除。商鞅商鞅,商业遭殃。那为什么要取消商业呢?商鞅认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 “末”指的就是商业和手工业。当时人们认为商业并没有创造出实际的物质财富,只是在空谈。让更多 的人从事商业,还不如让更多的人集中精力从事农业,商鞅是反对空谈的,认为空谈不会出财富,还会 出祸乱。所以“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也就成了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做,因为没有商业,整 个社会就没有商品流通,人民刚好维持在不饿死的水平上,这就便于管理和驱使。而人们卖力生产出来 的粮食大都直接交给了国家,财富就快速集中到国家手上了,国就富了。同时也把人民都禁锢在自己的 土地上,并且不能富有,只能成为贫弱的农民。人民不能离开半步,无法获得知识更新(也不需要), 只能安安心心成为君主的生产工具。商业最大的危险,在于人们通过商业活动,增长了见识,扩宽了眼 界,有了多人多地的人际沟通,会形成一股对于统治不利的势力。所以历代皇帝,都不约而同的贬损商 业,抑制商业,甚至说“无商不奸”,其实是从事商业的人,他们精于计算,不是那么好蒙的了。另外, 商业商业,就是商量的行业,通过自愿、平等的契约,使人们有了平等自由的概念,而由于失约要承担 失信的代价,也使人们对信守诺言有很高的期待。平等、自由、诚信,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所以 看一下历史上的皇帝,有谁提过平等和自由?诚信倒是经常讲,但没有一个信守诺言的模范皇帝。人们 没有商业,不论怎么苦干,总也是富不起来的,这也就达到了“贫民”的目的。其次要不停地折腾。按 照商鞅的说法,就是要把富的搞穷,不能让他恒久的富,因为富了就不容易听话。穷的可以让他尝到甜 头,牵着他的鼻子走,等他富了,再把他搞穷,如此反复折腾,人民心中眼里只牵挂着穷富,不作他想, 国家就会稳定。(范蠡每当自己巨富后就主动散去一部分家财,恐怕他深谙专制下的生存之道吧)。最 后就是让人民都没有恒产。孟子说有恒产就有恒心,商鞅认为,不能让人民有恒心,要让人民整天惶惶 不可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没有安全感,只有归属官家,从属官家,才能稍有安定。
商君书、韩非子
校点说明《商君书》枝点于《韩非子》之后,其校点原则与彼相仿,在此不再赘述。
现仅述其异者,以助《商君书》之披阅焉。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法家类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然宋、元以还,仅存二十六篇。
至请代,宋刊本已无传,所传最古者为元刊本,今亦不存焉,幸为严万里(即严可均)所得,且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取范钦本、秦四麟本加以校正。
光绪初年,浙江书局刊《二十二子》,将严校元刊本刻入,于是此本遂大行于世,成为《商君书》各种版本中最通行之本子。
今以光绪二年(1876年)浙江书局所校刻之西吴严万里校本(简称严本,实为浙江书局本)为底本,参校范钦本(即上海涵芬楼影印之天一阁本,实为“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9册中之《商子》)、崇文书局本(指光绪纪元夏月湖北崇文书局所刊《子书百家》中之《商子》)、《群书治要》(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影印之《宛委别藏》本)、《艺文类聚》(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平御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之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新序》、《七国考》(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征引俞樾《诸子平议》、孙诒让《札迻》。
陶鸿庆《读诸子札记》、于■《香草续校书》、王时省(王时润)《商君书■诠》、简书所编《商君书笺正》、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高亨《商君书在译》等诸家校注,予以点校分段。
张 觉一九九○年元月校点说明现今传世的《韩非子》读本多达二、三十种,若论翻印次数之多,流布之广,则无一可与长沙王先慎之《韩非子集解》伦比矣。
故今以《韩非子集解》光绪二十二年初刻本为底本,依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体例,进行校勘、标点。
《集解》之文字,与他本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三端,一为王氏有意校改所致,二为使用了异体字或古之通用字;三为刊印中校雠不慎而致误。
前者王氏皆有校说,现既以为底本,为尊重其学术观点,故一律不加改动。
商鞅的治安思想与实践述论
� � � 式 中载有 "丞某告某乡主 ", 可见乡主负责司法 . 乡之下有里 , 长官为里典 , 伍老 , 伍老是居 民的 什伍编制总官 . 秦简 秦律杂超 付律 中载有 "匿敖童及占癃不审 , 典, 老赎耐 ". 典 , 老即里典 , 伍
老, 负责辖下的社会治安 . 这就是郡县制 . 秦国自下而上各级地方治安负责人体现在 伍有伍老 , 里有里典 , 乡有乡主 , 县 有县令 , 郡有 郡守 . 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 从此以后 , 秦国范围内的治安 , 自上而下 , 畅通无阻地由中央统 一部署 , 统一管理 . 郡县制是全 国行政管理 网络的集中体 现 , 亦 是社会治安 治理网络 的主要 体 现. 第二 , 实施上计制度 . 为了下情上达 , 上令下传 , 及时 , 准确地把握各郡县 , 各乡各里的治 安 状况 , 秦国实行了一套 "上计 " 制度 , 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每 年向中央汇报一次本地粮 食丰歉情况 , 土地垦殖情 况 , 地 方财政情况 , 人口 增殖与治安 情况 , 而 且必须是量 化反映 , 要用具体 数字来说 明 . 从 商子 去强 描写的情况 看 , 各 级政府能准 确 , 及 时地掌握 " 境内仓 , 口之 数 , 壮 男壮女 之 数, 老弱之数 , 官, 士之数 , 以言说取食者之数 , 利民之数 , 马, 牛, 刍藁之数 ". 这对中央了解地 方 社会治安状况 , 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是非常有利的 . 四 � 体现 "以 刑去 刑" 和 "弱 民愚 民" 的 治安 思想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读后感篇一、《商君书》读后感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说的真是一点都不错。
大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烦恼,中国古代的先知哲人们都早已给出自己的论断注解,各类经典犹如一座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后世迷惘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不同于西方具形具象的特定学科理论,中国经典如老子、孔孟、鬼谷等只是针对某些广大的话题给出看似泛泛的理论,并结合自然现象予以辅助论述,实则千人千用,上可治国安邦,下能齐家修身,天文、地理、政治、人事的道理尽收其中。
先知们长于逻辑推断和论据间的辅佐和循环反复对比论证,并佐以自然原理(足见其质朴之心)帮助理解。
所以,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先知们的例子并非例证,至少例子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并非像西方论断中的那样紧密,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关系,例如鬼谷使用阴阳相生的宇宙概念来比拟谈话中的捭阖之道: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论点间的关系不可谓不松散,其论述的主旨也不可谓不模糊。
阴阳、德行、德力、圆方、捭阖这些相对的概念被分为两组,每组里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被赋予相互模拟流通的含义而重叠使用,最后一句点出适用的情境(说人),还不忘加上天地的概念,意在为读者培养一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烟雾缭绕的语境,发挥出自己无尽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对赅简的原文加以诠释。
所以每个读者心中的鬼谷都是不同的,而这也许就是中国经典的魅力吧。
此种魅力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复杂多样,这与中国文化的隐晦深奥是相辅相成的。
西方人讲究简洁直观,文化和语言也自然如此。
就当中国经典(甚至现代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也有一种画蛇添足的遗憾,平白添加了许多译者自己的理解诠释,在读者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就划定了方向。
西方经典往往限定一个特定的课题,并针对某一特定的受众或情境加以不厌其详的论述,段落以分论点开始,后面加以大段详细特定的例证。
法家经典著作:《商君书》、《韩非子》、《慎子》
法家经典著作:《商君书》、《韩非子》、《慎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子百家蜂拥而起,驰骋于各诸侯之家,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实现人生目标。
在上一篇文章中,简要概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原由,并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其列举了几个版本。
这一期便对法家的几本重要思想典籍进行简要介绍,即《商君书》、《韩非子》、《慎子》、《申子》。
1、《商君书》《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前338年)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版本:《商君书锥指》;《商子校本》。
2、《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版本:清代以来卢文弨、顾广圻、王念孙、俞樾、孙诒让都整理过此书,清末王先慎著《韩非子集解》总结清代成果;陈启天著《韩非子校释》;陈奇猷有《韩非子新校注》;梁启雄有《韩非浅解》(上下);2009年张觉出版《韩非子校疏》。
3、《慎子》战国时期慎子(约公元前390年~前315年)著哲学著作。
《慎子》,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
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
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
版本: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慎子》。
以上介绍的《商君书》、《韩非子》、《慎子》的许多版本都是竖体繁文版,若选择阅读其中的版本,应具有阅读繁文竖体的习惯,否则阅读时很不适应,会别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先秦法家文本《》《韩非子》的治安学春秋战国时期(前8-3世纪),是我国古代治安的草创期,治安领域充满着活力。
其突出表现一是各项治安管理业务如户籍登录管理、公共场所管理、危险违禁品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特种行业(旅店、医巫、兵器等)管理、消防管理、王室禁卫、间谍特务活动等都已纷纷展开,并初具规模,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实践经验;二是诸子百家尤其是政治革新家、法家理论家们对古代治安作了深入而系统的论理性思考与探索。
他们关于国家治安职能、治安法理的论述,关于国家治安模式、治安体制的构想,关于国家治安对策、治安手段的叙述,无不显示出高度的政治智慧,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框架。
特别是商鞅、韩非等人,提出了法术势并用、以法治国的政治主张,提出了创建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政权、组建覆盖全社会的治安网络的可行性方案,阐发了“法与时移,禁与能变”的治安方略,商鞅还直接领导了秦国的治安改革。
他们的治安思想,指导并制约了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治安,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都不可低估。
可以说,先秦法家的治安思想与实践,对于我国治安学的理论构建,具有独特的学理价值,应该得到警界学人的高度重视.(一)“治安”概念的提出及其学理界定治安,作为一个专用的政治术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是由先秦法家理论集大成者韩非率先提出来的。
他曾明确指出:“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修刑重罚以为禁邪”;“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而备军旅”;“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战斗以擒虏”:“此四者所以治安也!”(引自《韩非子•显学》篇,下引本书简称"韩")很明显,他在这里所说的“治安”,涵盖了国家机器的多种重要职能: 1.发展生产首先是农业生产,从而增殖民众财富,这是国家安定的基本保障。
2.推行法制特别是严刑重罚,禁止奸邪罪恶,这是国家治安的基本任务。
3.征收赋税充实国家府库,备战备荒,这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4.举国上下并力对敌,消解、防遏民间私仇私斗,维持良性社会生活秩序,这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看来,韩非子所论述的治安,是从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加以考察的,这是一种“大治安”的理念。
这就使他的思想不仅有宏阔的实践视野,又能获得深广的理论支撑。
在我国几千年文化史上,它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
如西汉文帝初年,讨论设立太子的问题,就有“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余岁”的说法。
( 参见《史记• 文帝本纪》)思想家贾谊上书汉文帝,“因陈治安之策”,纵论国家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当务之急,他论的便是大治安。
明代名臣海瑞上《治安疏》,清人陆寿铭作《治安文献序》,都直接承续了韩非的“大治安”理念。
其实,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人所说的“警察”概念,其本义既涵盖了城邦国家的一切世俗政治又包括了宗教管理,直到中世纪政教分离之后,才把宗教管理分离出去,这与中国古代对“治安”的理解大体等值。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治安(或曰古代警察),在注重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当然应该予以学理性的界定。
我们认为:治安,是国家政权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过程中,运用警治禁卫力量,对社会依法实施的权威管理。
它要维护社会安全有序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保证国家的良性政治秩序,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宁有序。
这样的界定有五层要义:一、它是国家意志,国家职能;二、它是通过警治禁卫力量来实施的;三、要依法进行;四、其目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
要实现国家的治安,首先,统治阶级、统治集团必需提出国家治安理论,制定国家治安方略、治安决策、治安法规;其次,历代政府必需采用相应的治安体制、治安模式,配置一定的治安机构、治安力量及治安设施;从而有效地开展各项治安管理业务,如户口管理、交通管理、危险违禁品管理、皇室等要害部门的安全禁卫、消防管理、监狱管理、边防管理、间谍特务活动,救灾拯恤工作。
我们研究先秦法家治安思想也就在这个框架内进行了。
我国先秦国家建设史、社会管理史的文献资料汗牛充栋,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还有极其丰富的地下与地上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可供考察、可供印证。
这为研究先秦治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治安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职能治安,从语义学的角度去看,是由治而安,为安而治。
治即治理、整治,安即安全、安宁。
合起来说,是“通过治理而实现安全”。
它既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涵盖其运作结果。
韩非说:“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避危穷。
”(《韩•五蠹》)就安趋利、避危去穷,这是人的本能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人,有五大基本需要,居于前三位的便是饮食、男女和安全。
(参见《人的潜能》一书)而安全则是其他各项追求的保障和前提。
中国人自古就把“福寿康宁”视为终身生活目标,安宁同样是追求的重要目标。
但是,安全并不是人类天然具备、与生俱来的东西,它要通过人们的管理、护卫和治理来实现。
为着抵御以至消除来自大自然或人类自身的危害性因素,保证社会能安宁有序地生存和发展,甚至在原始社会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权威管理。
这便是先秦治安思想的逻辑起点。
商鞅说:上古之时,“民丛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
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
”(见《•开塞》)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 他又说:上古人民吃的是腥臊恶臭损害身体的东西,于是“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云云。
这就说明,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已经学会了有组织有领导地捍卫自己的安全和福利了。
韩非认为这个时期“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韩•五蠹》)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机器,群体安全通过“自治”来实现。
正是这种“自治”,开启了后世国家安全管理的先声。
“自治”的具体措施,在考古发掘中有十分真切的显示:比如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湖南澧阳城头山遗址……那里的寨栅、民居、城墙、壕堑、通道、城门……无不标示出远古社会安全管理、安全设施的实际存在,是当时“全民自治”的物化表现。
待到国家产生之后,这种群体“自治”式的安全管理也就转化为国家职能了。
韩非子说:“上古兢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他认为,当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以“力”相“争”,即到了作生死存亡的较量之时,“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同上)这时,国家机器的权威管理就是绝对必要的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使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机器来“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参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以力相争”的地步时,国家就必须缓和冲突、维持秩序,一旦失控,不堪设想。
我国古代的哲人们对此有明晰的认识。
先秦典籍《周礼》中就有记载:政府设司民一职,主管人口的登录汇总;司救一职,负责救治有过失之人,或受伤害之人;司暴一职,负责惩治杀伤斗殴、滋事扰民之徒;司市一职,负责市场政教禁令的执行,比如划分摊位、查验衡器、禁止哄抬物价、禁止强买强卖之类;司门一职,负责宫门府门都门城门的守卫禁卫;调人一职,负责调解民间争斗纠纷;至若司寤氏、司煊氏、野庐氏等职,则负责宵禁、火禁、疏理舟车交通等。
这类职务的设置,就明确地标志着先秦时期国家对社会安全管理职能的认定。
相比之下,在西方,英国到十三世纪以后,曼彻斯特市政府才率先开始将民间“守夜人”的活动纳入国家管理事务的范围。
他们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自觉比中国人晚了十几个世纪。
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自觉,促成了中国古代治安体制、治安模式的早期成型。
(三)统一行政机构布建治安网络我们国家幅员广袤,而又被高山巨川分隔着,沟通困难;加上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又族类繁多,难以融和;再处于春秋战国那种纷争战乱的历史时期,要想求得社会的安全稳定,民族的统一融和,谈何容易!而先秦政治改革家、法家思想家们则勇于面对挑战,作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性回答。
他们提出了创建中央集权制一统王朝的建国蓝图,提出了稳定社会基层、强化基层管理的治安方案,使普天之下都处在行政网络的有效管理之中。
这样,社会的沟通一致、融和统一便有了基础,其安全存在和发展也就有了保障。
早在春秋初年,管仲就提出:“士、农、工、商,国之石民也。
”(《管子•大匡》)国家以士农工商为基石,国家稳定,首先就在于他们的稳定。
因此,管仲首先致力于“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他把齐国都城临淄划分为三部分:辟出三个工乡,集中居住手工业工人,办手工工场,并且“世守其业”;三个商乡,集中居住商贾,也让他们“世守其业”,“不见异物而迁”;十五个士乡,又分为三个片,供“士”与“国人”居住,他们是城市居民的主体部分,被严格地编制在闾里之中,进行多层次的有序管理。
临淄以外的广大国土,则分为五大政区,让“野人”(农民、农奴)居住,不得私自迁徙,命令他们“各保治尔所,毋或淫怠而不听治者”。
(同上) 同时,管仲又“作内政而寄军令”,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编制统一起来,每户抽一丁为甲士,一乡共有甲士二千人,组成一旅,五旅成一军。
临淄有三军,上军、中军、下军,中军由齐桓公直接统帅。
在管仲这一“三其国而五其鄙”“寓兵于农”的规划下,齐国全境每一个人户都处于一个统一有效的行政网络之中,得到了权威而有序的管理。
这个体制,可视为后世郡县制的前身。
他还进一步在基层推行闾伍制:每25户为一闾,闾设闾墙、闾门,按时启闭,由闾有司主管。
凡出入不时,行不由径,衣服不正,所携非物,或圈属群徒,歌呼呜叹于道,哄抢强卖于市者,都要受到闾有司的严格惩处。
管仲认为,凡扰乱治安的攘夺、盗窃、攻击、残贼、奸非等情,都滋生于“州里不隔,闾门不设,出入无时,早暗不禁”的管理不力上。
因此,他每到一地,必询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男女不整齐,乱乡子弟者有乎?”等等,调查题目有七八十个之多。
(见《管子• 问篇》及《八观》等) 他还亲自布署筑城郭、修墙垣、绝通道、扼门关、深沟防、捕盗贼、除人害,强化基层治安设施与治安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能直达每一人户,至少可从齐国实行闾伍制的春秋初年( 公元前8世纪中叶 )算起。
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上设郡,县下设乡、里、什、伍。
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乡里什伍的头目由地方聘选。
这就是“郡县制”。
在乡里基层,每5户为一伍,10户为一什,实行“什伍制”,“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居民之间,推行“联保联防连坐制”:一户失窃、失火,四邻都有责任救助;一家违禁犯法,四邻与地方均负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