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1.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1.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1.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1.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2.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3.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4.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5.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6.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7.用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所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为一般教学目标,二为具体教学目标。

8.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领域原则安排课堂空间,二是按功能原则安排课堂空间。

9.阿尔波特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10.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11.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

1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

14.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总结性评价。

1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2.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3.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4.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5.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3年11月1日起施行。

7.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度。

8.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八章六十三条。

9.依照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11.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12.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13.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共有七章七十二条。

15.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2.个性具有如下特征:先天性与后天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独立性与统一性、客观性与能动性。

3.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来进行划分的。

4.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学校教育系统。

5.义务教育的实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6.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7.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在教学中“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8.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10.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教学组织形式。

11.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

12.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因素是遗传。

13.我们在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15.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即《雄辩术原理》。

班杜拉

班杜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 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注意过程 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社会学习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因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件事,强化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因为它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概述 社會學習理論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得。它著眼於觀察學習与自我調節在引發人得行為中得作用,重視人得行為与環境得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就是探討個人得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得影響。按照班杜拉得觀點,以往得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得制約作用。她們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她們得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得人得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得說服力。由於人總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會條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得社會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得行為。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得基本觀點 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得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得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得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得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就是建立在獎勵与懲罰之結果得基礎上得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為了證明自己得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得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她得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人得行為,特別就是人得複雜行為主要就是後天習得得。行為得習得既受遺傳因素与生理因素得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得影響。生理因素得影響与後天經驗得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得過程:一種就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得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得結果所進行得學習”,即我們所說得直接經驗得學習;另一種就是通過觀察示範者得行為而習得行為得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得學習”,即我們所說得間接經驗得學習。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得就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在觀察學習得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得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得操作。觀察學習得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註意過程就是觀察學習得起始環節,在註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得特征、觀察者本人得認知特征以及觀察者与示範者之間得關係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得效果。在觀察學習得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她得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得形式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得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觀察學習得第三個階段就是把記憶中得符號与表象轉換成適當得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得示範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得認知組織与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得調整等一系列認知得与行為得操作。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就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得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

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概述 班杜拉(Bandur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是举世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巨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贡献,在于他丰富和发展了自我调节概念,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理论。 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设想,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自我调节的实验。 班杜拉和克波(Kapers)做了一个“自我奖励标准”的实验:榜样从事某一活动时采用较高或较低的自我奖励标准。采用较高的自我奖励标准者,只有在达到或超过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才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在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时,他们则不让自己随意拿取奖励,反而进行自我批评。采用较低的自我评价标准者,在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让儿童观察上述两种榜样的行为,并在观察之后单独做其中一种行为,同时记录他们给自己奖赏或惩罚的行为水平。结果发观,儿童倾向于采用被示范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那个标准判断他们自己的行为和给予自己强化。看到榜样采用高标准的儿童,只是在他们取得好成绩时才给自己奖赏,而看到榜样采用低标准的儿童,则在低水平的时候就给自己强化。这个实验说明,通过榜样的示范,可以建立起儿童相应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儿童的行为是受他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奖励标准调节的,这种自我调节,决定着他们自我奖赏的水平。 班杜拉还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儿童分为四组。让儿童做手工劳动,做的越多,则得分越多,第一组为自我强化组,这一组儿童自己选择行为的标准,在达到标准时,则给自己一种可换来奖品的奖励。第二组为外来强化组。这组的儿童在其它地方与自我奖赏的儿童是一致的,但他们的标准是由别人设立的。他们达到那一种水平所得的奖赏也是由别人给与的。另外两组儿童也做同一课题,不过,一组得到奖赏但没有标准,另一组则没有奖赏。各组儿童分别进行,直到他们不想继续干为止。实验结果表明,受到自我强化和他人强化的两组儿童所完成的课题量,是无标准奖赏和无奖励两组儿童的两倍。这揭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原理,强化对人的行为调节有重要影响,但强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有内部的。内部强化就是自我强化。即自我调节。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加强,维持或中止自己的行为。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过程

班杜拉

基本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

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Albert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学习原理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自然背景中的学习寻求解释。与实验室背景下的学习不同,个体通过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在社会坏境中得到大量习得复杂技能的机会。 一、基本假设 社会认知理论的假设论述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和学习结果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的性质 社会认知理论对观察学习的定义,是在确认了以前的各种模仿学习观点的缺陷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1)关于模仿学习的其他观点 学习者模仿一个榜样行为,该行为因受到模仿而巩固,过后,学习者就会重复这一行为。 各种理论已经提出多种机制来解释反社会行为,其中一种机制认为挫折刺激了一种“挫折内驱力”,因而产生了攻击行为。 (2)关于学习的假设 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习得的关键机制 是观察和决策过程。班杜拉认为行为(B),环境(E)和影响人的观念和 行为的内部事件(P)三者之间存在着三维连锁关系,也叫相互决定论。(二)学习的结果 个体习得了行为的内部编码后,可能表现出来也可能不表现出来。学习和 操作是两个单独的事件。学习的定义是习得能指导将来行为的符号特征, 这种符号特征的形式可能是言语的,也可能是视觉的。视觉编码包括对 事件具体特征的概括,不仅仅是心理的复制。事件的具体特征包括活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摘要: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关键词::理论提出背景解析概述教育意义评价 班杜拉理论提出的背景 自从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当时的强化理论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 首先,儿童为什么总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不是模仿了所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其次,儿童有时候模仿那些过去没有相互作用过的行为;最后,为什么儿童在最初观察的几天、几周之后,他们没有受到强化、也没有看到榜样的这种行为受到强化,却会模仿新的行为。 班杜拉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面对这些问题,班杜拉提出一套最为综合并且广为接受的模仿理论,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其包括:观察学习;交互作用;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理论。 一、观察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基本涵义是人们能够仅仅由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班杜拉对此下的定义是,“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观察影响,称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学习为观察学习”。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1.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1.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1.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2.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3.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4.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5.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6.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7.用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所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为一般教学目标,二为具体教学目标。 8.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领域原则安排课堂空间,二是按功能原则安排课堂空间。 9.阿尔波特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10.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11.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 1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

14.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总结性评价。 1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2.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3.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4.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5.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3年11月1日起施行。 7.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度。 8.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八章六十三条。 9.依照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11.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 一、基本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二、基本观点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

班杜拉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 引言:我们以前都学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班杜拉及其理论都有所了解,今天我重点讲一下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是建立在吸收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部分和优点并批判地指出它们各自不足的基础上,具有自己鲜明特色。 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个人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互动论: ?班杜拉不同意上述三种看法,他认为个人的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能视为独立于行为之外的原因。他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 一、行为由何决定 图中的「P B」代表人的主体因素与行为之间双向的相互影响和决定关系。 「E P」代表环境因素与主体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关系。 「B E」代表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 单项决定论的观点以为,个人和环境可以独自决定行为,公式如图。 双向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个人和环境相互依赖是密切不可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影响行为的。班杜拉称之为部分双向作用,它的公式如图。 而图中的三向作用就是班杜拉的交互作用,我们会在下面来学习他的理论。

二、班杜拉交互绝对论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就是在上述的思想背景影响下,才批判地吸收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动力学、人格特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与研究成果,提出其独具特色的交互决定论的。班杜拉批判地吸收了上述各种观点及其成果后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并以此作为其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 一是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 二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 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 这种潜在因素包含在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发生之后,要具体分析。在行为发生之前,是因为发生在个体周围包含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他们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归纳出这些规律,并预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借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 (二)自我调节是行为的中介 ?先天的调节机制,这是指有机体原来先天皮层结构和感觉-运动等生理特性。 ?个人的效能期望,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因素,是人堆自己能力的信心。 ?自我强化,这是一种后天获得的个人因素,是一种个人自定的行为标准,并按标准评价自我行为的调节因素。 ?认知功能的中介作用,班杜拉认为认知功能包括知觉、评价、预谋、加工以及组织信息等一系列因素和活动。 (三)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摘要】:自从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强化理论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 【关键词】:模仿行为社会认知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背景 首先,儿童为什么总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不是模仿了所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其次,儿童有时候模仿那些过去没有相互作用过的行为;最后,为什么儿童在最初观察的几天、几周之后,他们没有受到强化、也没有看到榜样的这种行为受到强化,却会模仿新的行为。班杜拉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面对这些问题,班杜拉提出一套最为综合并且广为接受的模仿理论,最初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现在被看作社会认知理论。 二、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交互决定观 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概述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註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註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征、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征以及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在觀察學習的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他的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階段是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和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和行為的操作。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班杜拉把這三種強化作用看成是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前教育科教案首页 班级:“3+2”大专班计划课时数:2个课时 课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1、认知:掌握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2、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到幼教领域 3、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教学难点:替代性强化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对比法 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 导入假如同学们都拥有一辆汽车。这时就要面临一个问题:在公路 上开车应如何控制汽车的速度(也就是应该开多快)? 情景一:用经典条件反射作用来解释。假如你开着车,这时车上的速度计显示为每小时70公里。几秒钟之后,你听到了警车的警报声。下 一次你一看到速度计显示为时速70公里是,你就产生了条件反应:紧张。 情景二:用操作条件反射作用(也就是强化作用)来解释。假如你平时开车来学校,时速为45公里。有一次起来迟了,你以55公里的时 速开车,结果到学校时比平时还来的早。为了节省时间,以后可能越开 越快。如果你的时速达到了每小时70公里,有什么样的后果?将受到惩 罚。 情景三:那到底应该开多快的车呢?如何控制自己的速度?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做到。假如双休日你开车去郊外旅 游,你保持平时的速度开车。但是开着开着你周围的车一个一个超过了 你,所以你也开始加速。加速一段时间后,你发现你已经超过了好几辆 车了,这时你有开始放慢速度。注意:你加速或减速这个行为并没有受 到强化或惩罚。那到底是什么使我们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你之所以加速或减速是因为你观察别人的结果。当你看到别人超过了你而没有被处罚,所以你也会加速。当超过别人后,你又会减速。 由此得出结论: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或叫行为的学习不一定由行为前的刺激或行为后的强化而引起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而习得的。 (例如)红灯过马路。有些人并不是有意违反交通规则,而是模仿别人的结果。 (设计意图:对比前面学过的两种学习理论,引入社会学习理论,使三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比较和应用) 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 基本部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和所有的行为主义者一样都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但他并不完全赞同人的行为是自身条件反射的作用。同时他也反对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来解释所有人的行为。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自身练习、反

关于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评述

关于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评述 摘要: 班杜拉(A.Bandura)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全面反映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其中强调了观察学习及其过程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方面。他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述评的目的在于总结并分析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 关键词: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自我调节 1、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范畴。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是观察学习,不同于华生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或者说是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即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可以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注意过程是对榜样的知觉过程,保持过程是示范信息储存的过程,运动复现过程是记忆向行为转变的过程,还有动机过程是观察到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代替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会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失败或者是受到惩罚的行为结果,则会消弱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标准,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他人,用自我肯定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确立的。儿童的自我评价的标准和能力是根据是否达到成人为其提供的标准期望而形成的。儿童在这样的自我调整的作用下形成观念、能力和人格,改变自己的行为。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研究了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化目标。 1、攻击性在班杜拉的观点中,如果是像击球或是其他健康积极地运动,父母长辈应该对儿童进行鼓励,而对待像是欺凌弱小等一些不被社会规则允许的攻击性行为,则应该进行处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儿童注意到什么时候攻击性应被强化,那些需要强化的攻击性就会被模仿。儿童们通过观察的过程学习如何把握攻击性的强度。 2、性别化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模仿两性行为,但成人往往是根据儿童的性别对某些行为加以赞扬,而对另一些行为加以制止。儿童也观察到不同性别的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及所接受的强化情况,慢慢地就发展起一套符合社会标准的性别化的行为。 3、自我强化他认为儿童的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也是社会学习的榜样影响的结果。 4、亲社会行为认为亲社会行为靠训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只有让儿童在观察中去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 述评分析: 这样的思想理论,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中都深有体会,我们的父母老师长辈都会

浅谈班杜拉自我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浅谈班杜拉自我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 和意义 兴化市合塔学校225700 冀冰 【摘要】:自我强化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内在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班杜拉认为强化并不像传统的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是一种促进条件。譬如小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情况下,他们仍会玩得很开心。 【关键词】:班杜拉自我强化含义及其作用教育 1.班杜拉生平介绍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2位教师。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 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 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 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他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学界树立了很高的声望。197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从事行为矫正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模仿学习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相结合的综合过程。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书,是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总结性的著作。从这部著作中,不仅可以看到他的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研究成果,而且也可以看出其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概述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

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的复杂的行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因此,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对于人的行为的起因问题,班杜拉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单向决定论,也反对人本主义的个人决定论,而主张交互作用论。然而,他认为,交互作用论所主张的交互作用模式是不同的,至少有三种(B—行为; P—个体; E—环境)。 1.单向的相互作用 B=f (P,E) 2.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B=f(P←→E) 3.三项的相互作用 第一种交互作用是“单向的相互作用论”,它将环境与个体看作是独立的实体,这两个实体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影响人的行为。该模式的特点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虽然是结合起来共同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

自我效能感源于美国行为主义心 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沦。它是指一个人 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是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的期待。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 问题的提出: 以往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认为,教师除了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外,还应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何时何 地运用某策略及其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了盲目训练法、感受训练法、感受自控法等(A.Brown,1983)旨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的方法。但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可能

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何策略,但如果他不愿使 用这些策略,就好比一个人家中有许多书而不去看一样。于是提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是他们感受策略的有效性,并要教给学生积极主动激励自己学习动机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自觉、自动灵活地进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其中也有提到“要树立学习策略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但学习与运用毕竟是两回事,而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 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不够完善。因此提出了进行元认知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明晰教学的四种教学技术: (1)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运用具体的学习 方法。 (2)规划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示范。 (3)规则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教学。 (4)控制与监视教学:告知如何使用学习方法,何时、如何检查学习策略的使用,还应增加明晰的教学反馈及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效用、保证策略使用的自动化。以上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 学生姓名 杜明喜 专 业 动物医学 层 次 批 次 112 学 号 学习中心 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2012年 5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摘要 所谓强化,是指个体表现出适当或正确行为后给予奖赏正强化,或表现不当或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使从而行为受到影响的处理过程。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关键词: 强化自我强化期待自我效能感

目录 1.班杜拉简介 (1) 2.强化的定义和构成 (1) 3.自我强化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 4.自我强化的过程 (2) 5.自我强化的作用 (3) 5.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3) 5.2.增加替代性经验 (3) 5.3.语言说服 (4) 5.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4) 6.自我强化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 (4) 参考文献 (6)

1.班杜拉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是现代心理学发展中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但班杜拉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吸收了认知心理学注重对感知、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方面,日益强调人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认知因素在人的机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贯穿于他全部学术生涯的主线就是他逐步地对人的认知因素及其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做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把强化理论和认知理论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使他的理论显示出认知与行为综合的趋向,因而有些学者把他的理论也称为认知行为主义。班杜拉不仅对影响行为的内(尤其是认知因素)、外因素进行了整合,同时他又借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积极性方面,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性,研究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人的意义等,实现了不同心理学流派积极方面的融合。正如巴伦所指出的那样“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一致在寻找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大理论’——这种理论要对人类行为这一复杂而令人流连忘返的问题提供一个综合、准确而行之有效的说明。虽然社会认知理论尚未为我们提供这样的说明,但在他那广博而精深的体系中,我看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这种大理论的曙光”。因此,可以说班杜拉对人的行为研究的融合性特征,开辟了心理学对行为研究的一个新天地。 2.强化的定义和构成 所谓强化(rein- forcement)是指个体表现出适当或正确行为后给予奖赏正强化,或表现不当或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使从而行为受到影响的处理过程。强化型激励理论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强化来激发动机从而导致预期的行为。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直接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2)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例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时,班上的其他人也将花一定时间互帮互助。此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唤起。例如当电视广告上某明星因穿某种衣服或使用某种洗发精而风度迷人时,如果你直觉到或体验到因明星受到注意而感觉到的愉快,对于你这是一种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

数学1104 第三组,六人组徐锋世 学习《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 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自我知觉(Bandura1986)。自我效能感不仅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预估, 而且,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时心理因素的功能发挥,从而构成决定 人类行为的一种内部原因。自我效能感是指向未来的,它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原因追溯,而是对未来行为的自信。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个体的一种特质,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指标,在一般情况下它会保持稳定,但也会经常发生变化。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班杜拉关于强化的看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强化在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作用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待,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早期学习理论家认为,某一行为之后的强化会提高该行为的出现概率。班杜拉认为,这是不确切的。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关于期待,班杜拉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在这里,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换句话说,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班杜拉不仅指出结果期待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强调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班杜拉指出,以往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以往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但是,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也是班杜拉为什么把期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