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

合集下载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导语】《论语》作为孔⼦及门⼈的⾔⾏集,内容⼗分⼴泛,多半涉及⼈类社会⽣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理素质及道德⾏为起到过重⼤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仁篇第四原⽂。

欢迎阅读! 【论语·⾥仁篇第四】 ⼦⽈:「⾥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唯仁者能好⼈,能恶⼈。

」 ⼦⽈:「苟志于仁矣,⽆恶也。

」 ⼦⽈:「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朝闻道,⼣死可矣。

」 ⼦⽈:「⼠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放于利⽽⾏,多怨。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患⽆位,患所以⽴;不患莫⼰知,求为可知也。

」 ⼦⽈:「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君⼦喻于义,⼩⼈喻于利。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 ⼦⽈:「古者⾔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欲讷于⾔⽽敏于⾏。

」 ⼦⽈:「德不孤,必有邻。

」 ⼦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 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 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尹氏 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苟安務得,所 以為小人。」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 多怨。」

4:12 Confucius said: "If you do everything with a concern for your own advantage, you will be resented by many people.”
4:6 Confucius said: "I have never seen one who really loves humaneness or really hates non-humaneness. If you really loved 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place anything above it. If you really hated the non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let it near you. Is there anyone who has devoted his strength to humaneness for a single day? I have not seen anyone who has lacked the strength to do so. Perhaps there has been such a case, but I have never seen it.“ 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於仁, 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 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疑辭。有之, 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 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 又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 者苟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 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覆而歎惜之也。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重点谈论“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理。

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关。

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为基础,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 【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

“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

“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力。

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仁德的人。

“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神针。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一个人,才能憎恶一个人。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

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

就好比咱们挑房子,要是周围邻居都特别友善、充满仁爱,那这个居住环境得多棒啊。

要是不选择这样充满仁爱的地方住,那可真有点傻。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交朋友、选择工作环境也是这个理儿。

要是身边都是些充满正能量、心地善良的朋友,工作环境也是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包容的,那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好。

要是整天跟那些斤斤计较、心怀恶意的人混在一起,自己也得被带偏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话说得可真犀利。

君子心里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满脑子都是利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了,而是说君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把义放在首位。

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事儿,是选择为了钱坑蒙拐骗呢,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真正有修养的人肯定会选后者。

可现在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利,就把道德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人在孔子眼里,那就是小人啦。

这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可不能只看眼前的那点利益,得有点长远眼光,更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就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把自己变得跟人家一样好。

看到那些不怎么样的人呢,可别光在那嘲笑人家,而是得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我就经常这样,看到别人文章写得好,就琢磨人家的写作方法,看到别人脾气不好乱发火,就赶紧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时候,有的话就得赶紧改改。

这就像给自己装了一个自我纠错和提升的小雷达,时刻提醒自己进步。

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里:邻里。

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这里用作动词,作居住讲。

仁:仁德之风纯厚的地方;一说,有仁德的人。

处:居住,相处。

焉(yān):怎么,哪里。

知:同“智”,明智。

【大意】孔子说:“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好。

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明智呢?”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jiǔ 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 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穷困,俭约。

乐:富裕,安乐。

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过俭约的生活,也不能长久地过富足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能安心于行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利用仁德。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好(hào):动词,喜欢,喜爱。

恶(wù):厌恶,讨厌。

【大意】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wù 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有志于。

恶(è):做坏事。

【大意】孔子说:“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好比说,住在一个充满仁爱氛围的地方才是好的呀。

要是你选居住的地儿都没有仁德的风气,那能算聪明吗?这让我联想到现在选房子,大家都看重周边的环境、邻居素质啥的。

要是周围都是些冷漠自私的人,估计住着也糟心。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早早地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了。

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话就把君子和小人分得门儿清。

君子啊,满脑子想的是大义,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道义的角度出发。

而小人呢,就只看到利益,眼睛里全是钱啊、好处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食人间烟火,不追求利益。

只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君子会把义放在前面。

就像有时候做生意,有那种赚快钱但是不道德的法子,君子就不会去做,而小人可能就扑上去了。

这也提醒我自己,在生活里可不能光盯着好处,还得有点道德准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努力变得和人家一样好。

要是看到那些不咋地的人,可别光在那儿嘲笑人家,得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就好比在公司里,看到同事业务能力超强,就去讨教学习;看到有人因为爱占小便宜而被大家讨厌,就得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小心思。

这一篇里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智慧的话,感觉每一句都能展开来讲好多故事。

读的时候就像在挖掘宝藏,越挖越觉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真的是把人生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

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千年,但一点都不过时,还能给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很多指导呢。

读完就想把这些话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几遍,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仁德、懂道义、会自省的人。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第四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第四原文翻译

【导语】跟有仁德的⼈住在⼀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在⼀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仁第四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仁第四【原⽂】 ⼦⽈:“⾥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唯仁者能好⼈,能恶⼈。

” ⼦⽈:“苟志於仁矣,⽆恶也。

” ⼦⽈:“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 ⼦⽈:“⼈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朝闻道,⼣死可矣。

” ⼦⽈:“⼠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放于利⽽⾏,多怨。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患⽆位,患所以⽴。

不患莫⼰知,求为可知也。

” ⼦⽈:“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 ⼦⽈:“君⼦喻于义,⼩⼈喻于利。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事⽗母,⼏谏,谏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则以惧。

” ⼦⽈:“古者⾔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以约失之者鲜矣。

” ⼦⽈:“君⼦欲讷于⾔⽽敏于⾏。

” ⼦⽈:“德不孤,必有邻。

” ⼦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翻译】 孔⼦说:“跟有仁德的⼈住在⼀起,才是好的。

论语4里仁篇课件

论语4里仁篇课件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 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②有之矣,我未之见 也。”
【注释】 ①尚:动词,超过。 ②盖:副词,大概。
孔子说:“我不曾见到爱好仁德的人,也不曾见到厌恶不 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 他实行仁德,只是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 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 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②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恶乎:wū,何处,“恶乎”即“于何 处” 。 ②违:离开。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如 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 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君 子不摆脱。君子一旦抛弃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他的好 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 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是 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启示:错误更能考量一个人的品行。]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 么遗憾了!”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者,未足与议也。”
•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 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 谈论什么了。”
——《里仁篇》

《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

《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

里仁篇第四【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1.【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1.【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1.【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2.【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2.【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3.【注释】(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3.【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3.【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下面一起看看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吧~里仁篇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论语·第四章--里仁

论语·第四章--里仁

论语:第四章—里仁【原文】 4·1 子曰:“里仁(1)为美(2),择不处(3)仁,焉得知(4)?”【注释】 (1)里仁:里,很多注家解释为“住处”或“居住”,于是解释为“居于仁道”(钱穆观点)或“居于仁者之里”(郑玄、净空法师等人观点)。

这两种解说实际和“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一样是不当的。

此处“里”当解释为“内心”的意思,“里仁”即为“内心仁厚”的意思(2)美:此处解释为“美人”,即品德高尚、品质美好的人,不可解释为“漂亮的人”,更不能解释为“美丽的女子”。

(3)处:所见注解大多为“居住”意,不妥。

此"处"当为“与人相处”的意思。

(4)知:读作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内心仁厚的人才是“美人”。

如果选择交往的不是有仁德的人,从哪里能得到智慧呢?”【评析】很多儒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所处的人际环境紧密相关。

这种观点虽然不错,但过于重视居住的环境,则容易导致责任的推卸。

人必须首先注重提升自身修养,自己内心仁厚有仁德,然后重视对所交往的朋友地选择,才会得到智慧,人既要注重与有仁德的人交往,借以受到仁德之人的影响;同时还要注重提升自身修养。

如此才能养成仁德的情操,才会成为智慧的化身。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把实行仁德作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否则就会颓废乃至害己害人),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否则就会过于骄纵乃至欺人凌人)。

有仁德有智慧的人不仅安于仁道,而且把实行仁德作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

”【评析】本节实际是接着上节继续说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困境,也不可以长处乐境,只有那些有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安仁利仁。

在《论语》中,只要“仁者”、“智者”同时出现的句子都是使用了互文的手法,翻译时不要把二者分开来翻译。

《论语》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错误 的,这种事情是很少的。”
[思考:少说、少做,过错就少了。难道就不作为? (沉默是金?)]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 。 【注释】 ①讷:nè,语言迟钝。②行:工作。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
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②小 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
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 孔子并不反对)]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 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 的毛病。)”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 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 ,不可以 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观规律。]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 ; 君子怀刑④ ,小人怀惠 。”
【注释】 ①君子:指在位者。 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
乡土。解为田土,亦通。 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 “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 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 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 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 什么样的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一则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强调道德修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第二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第三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本章强调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四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本章强调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造次:紧迫时刻。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六则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本章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七则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1、过:过错。

2、党:团队。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本章强调加强道德修养得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

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

第八则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耻:以……为耻2、恶衣恶食【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第十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本章谈论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第十一则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第十二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多:招致。

3、怨:别人的怨恨。

本章强调义与利的问题。

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第十三则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1、为:治理。

2、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3、如礼何:把礼怎么办?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第十四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本章学问、修养、才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的培养,然后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第十五则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一以贯之【解释】: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第十六则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本章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第十七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本章强调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第十八则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本章孝敬父母的问题。

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

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第十九则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但今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十则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二十一则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本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第二十二则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逮dài1. 到,及:力有未逮。

本章一是谈诚信,说到做到;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另一是谈言行合一,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

第二十三则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1、约:约束。

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本章强调礼对人的约束。

第二十四则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本章强调君子德行。

第二十五则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本章强调君子之德。

第二十六则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