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甲午中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清朝和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及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影响与意义。

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该战争的导火索是针对朝鲜半岛的主权争夺,中国和日本都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政府、军队和社会的腐败与落后,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是日本在东亚地区崛起的标志之一。

日本作为一个前封建主义国家,在甲午战争中通过其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作战能力打败了清朝。

这场战争让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新霸主,并使其在列国围剿下迅速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的帝国。

3. 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亟需进行自我革新和现代化的进程,于是展开了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自强不息的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在1895年签署了《马关条约》。

该条约被视为中国百年屈辱的象征,剥夺了中国对台湾、澎湖群岛、辽东半岛等重要地区的主权,并要求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5. 乙未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度,推行了乙未洋务运动。

该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知识和文化为核心,以推动中国工业、军事、教育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果,但其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6. 甲午战争对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有中日实力上的差距、缺乏战略远见、放弃和丧失制海权等等,接下来分享具体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1)实力上的差距: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

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2)缺乏战略远见: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

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

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

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

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4)党派争斗: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及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

一、战争的起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包括了中国广东与日本的交恶、朝鲜问题、及中国政府内部腐朽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19世纪末的局势下,中国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矛盾尖锐,这成为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过程甲午战争中,日本先后取得了许多战争胜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战役是海战中的黄海海战和陆战中的旅顺攻坚战。

在这些战役中,日本海军和陆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战争的结果最终,甲午中日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终。

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款二万五千万两白银,开辟了旅顺港等多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四、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打破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没有外敌入侵的局面,使中国各方面面临了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同时,对于日本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加强了其在远东地区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其帝国主义扩张的基础。

总的来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教训,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在两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结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其影响深远。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更能够理解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两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日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源流入手,探讨甲午战争的根源和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历史源流(一)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公元4世纪,中国的中原文明开始向东传播到日本。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量引进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字和佛教。

这些元素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字的传播方面,中文成为了日本的官方语言。

日本的书法和绘画技艺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为日本社会的律令制度和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源。

这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在近代,日本逐渐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展了“西化”的改革,学习了欧洲的政治、经济等现代化制度,从而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国家。

此后,日本不断向外扩张,统一琉球、侵略朝鲜半岛、侵略中国台湾、侵略中国东北和台湾等地。

在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本采取了各种强制手段,包括强征折纳、迫害中国人、劫持人质等等。

这些行为让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资源及人民都被中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短暂tethered。

(三)甲午战争成为中日矛盾的导火索甲午战争的发生,是中日两国的矛盾逐渐升级的结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治经济系统越来越腐败,而日本则在不断地扩展领土和势力范围,两国之间的战争背景逐渐形成。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的领土和经济进行瓜分。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系统越来越崩溃。

这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让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和人口。

二、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一)清廷内部的政治腐败在清朝的晚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清朝的朝廷和官员们贪污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

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具体来说,当时的中国在“洋务运动”下出现过所谓的“同光中兴”,但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内忧外患不断的清王朝在列强扶持下苟延残喘,而当时的日本早已“换了新天”。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转移矛盾。

为此,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年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次屈辱

年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次屈辱

年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次屈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甲午战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屈辱的战争。

该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探讨甲午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进程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一、甲午战争的原因甲午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政治和领土争端等方面的矛盾。

在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社会经济发展滞缓,政治体制腐败。

而日本则处于明治维新时期,通过模仿西方国家的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的新兴国家。

经济方面,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化的困境。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的条约和强制性的贸易安排使中国丧失了一部分的主权和经济利益。

而日本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政治方面,中国清朝的腐败和封建制度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内部的不稳定。

而日本通过改革和军事现代化,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现代军队。

领土争端上,中国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争夺成为导火索。

两国都试图通过增加在朝鲜的影响力来扩展自己的利益。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的原因主要应归结为中国的内忧外患以及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政治和领土方面的矛盾。

二、甲午战争的进程甲午战争始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进攻。

日本以“保护本国商民”的名义,派遣军队入侵中国的东北地区。

中国清朝政府在东北响应日本进攻的同时,派遣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反击。

然而,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内部矛盾,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就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

许多地区迅速沦陷,东北的重要城市旅顺、大连也相继被日军攻陷。

甲午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中国北方的黄海海战。

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展开了激烈的海战,但由于清朝政府贪污腐败导致的军队物资不足和指挥混乱,中国舰队遭受了惨败。

这场战斗使得中国海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并且失去了对黄海的控制。

最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完败,不得不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

根据该条约,中国割让台湾以及澎湖群岛给日本,并赔偿巨额赔款。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②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3>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 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甲午战火刚熄灭,列强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向清政府贷款,争做中国债主,清政府被迫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三次借款,通过借款中国丧失了许多国家主权。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后,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多数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厂矿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列强还通过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开采矿山等资本输出方式极力攫取在华利益。

2.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帝国列强同等的地位,跻身侵华强国的行列。

此后,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不仅包括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还包括更为凶残的东方新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3.列强在华关系发生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多采取相互勾结的方式侵略中国,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接出兵侵略中国,美俄筹划暗中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列强在华关系也由相互勾结侵略中国转变为争夺中国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4.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等领土、巨额赔款、新的通商口岸开放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社会性质。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姓名:吕伟佳学号:1310303218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所在年级:2013级任课教师:***课程助教:吕净蔓完成时间:2014年3月浅谈甲午中日战争【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

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

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

”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

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

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

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军事实力差距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

尤其是在守朝鲜平壤时,别说是守上几个月,就算是守上个一两天,就可以扭转整个局势。

当时,中国守军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粮食少,子弹少。

日军在攻平壤城,一天下来,日军伤亡比清军多。

日军开始在议论要不要在攻平壤,经过日军商量,在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军。

这时,守城的清军因心慌,而放弃平壤,向外突围,结果全军覆没。

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的手里。

总结一下,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是却没有改变清军的软弱。

二、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三、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

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一、引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日本帝国迅速崛起的标志,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繁衍旧时代的终结。

本论文旨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二、背景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封建社会的剧变。

内忧外患加剧,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相对落后。

而日本则借西方文明的影响,通过变革和现代化建设迅速崛起。

这样的背景差异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三、战争原因1. 领土争端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中国和日本都对朝鲜半岛产生了兴趣,而且朝鲜半岛也是两国的天然屏障。

中国封建朝廷试图维护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但日本希望通过占领该地区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2. 经济冲突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经济已陷入困境。

封建社会的体制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日本则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并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繁荣。

中国尝试通过与西方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解决经济问题,但这只增加了国家的不稳定性。

四、战争过程1. 朝鲜半岛战事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派遣军队进入朝鲜半岛。

中国军队试图阻止日军的进攻,但由于装备不足和战略失误,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遭受了重大挫败。

2. 东海海战东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海战之一。

日本海军迅速发展,装备精良的舰队几乎完全摧毁了中国北洋舰队。

这场战斗使得中国的海军实力遭到严重削弱,也标志着日本在海洋上的崛起。

3. 签订《马关条约》在中国多次战败后,中国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作为战争的结束。

这个条约确立了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并削弱了中国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还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

五、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 政治变革甲午中日战争使得中国政府和朝廷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权的腐败和脆弱,为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2. 社会改变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增加,社会结构开始崩溃。

中日甲午战争背后的历史真相与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背后的历史真相与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背后的历史真相与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也称“日清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经历。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本文将从历史真相和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真相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次战争,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和中国都试图控制朝鲜半岛。

当时,朝鲜处于清朝和日本之间的争夺中。

清朝试图通过派兵占领朝鲜,但是日本也有同样的想法。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严重失利,最终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伊藤博文领导的日本政府提出的《马关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必须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而且还被迫向日本支付高昂的赔款。

历史上,有些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兵败的结果,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有些人则认为,甲午战争并不是中国的兵败,而是国际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瓦解中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产物。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从一个历史角度看,甲午战争确实是中国的一次惨败。

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对手,装备也远远落后。

当时的中国政府朝着一些错误的方向走,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挖掘甲午战争的背景,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次单独的战争,而是中国和全球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交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国际环境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非常不稳定,许多国家都试图寻求扩张和更大的影响力。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也成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潜在目标。

它无法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与这些国家相竞争,因此被迫退缩。

中国政府也遭遇了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导致其政治和经济基础的崩溃。

总之,中日甲午战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二、原因1.南北矛盾19世纪后期,中国南北的差异逐渐显现。

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更为发达,而北方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较强。

但在政治方面,南北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

清朝的国内政治格局长期以来都是以满族为主体,而南方官员的地位相对较低。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个人看法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个人看法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个人看法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站争。

按照中国的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中国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甲午中日战争无疑给了清政府一大重创,首先便是清政府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据悉,清政府为了建立北洋水师,派遣了很多人到国外学习,邓世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同时,清政府又通过外交手段花重金购置了国外先进的军舰。

这一水师刚建立之初,可谓浩浩荡荡,不可一世,并且远赴日本耀武扬威。

这强大的水师当时也是让日本心头一阵,并向清政府俯首称臣。

可仅仅过了20年,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水师就被日本击溃,一瞬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为何呢?这是清政府的腐败和狂妄自大以及疏于对水师的管理造成的。

甲午战端初开,恰逢老佛爷六十寿诞的喜庆,但对大清帝国而言,喜庆不可被破坏。

所以一边是甲午战争,一边是慈禧太后的生日:一边是战事激烈,一边是歌舞升平。

老佛爷的心思都不在这场攸关国家生死的较量上,又怎样去期待中国打胜仗呢?再看看对水师的管理上,清政府可谓是将这几乎耗尽国库和难得一遇的进取心换来的北洋水师当作了装饰品,摆在那里恐吓日本等国家不要来挑衅,几年,几十年的不去维护,很多重要的元件都早已锈迹斑斑,士兵好吃懒散,不思进取,整日浑浑噩噩,不加以训练。

也就是说,这好端端的北洋水师就被活活地酿成了一堆堆废铁,这样的残败景象,惨败也是不足为奇的。

看看日本那边,经历维新变法后经济实力剧增,看到中国北洋水师后,更是励精图强,向西方国家借鉴学习,北洋水师建立后的20年,其实西方的军舰实力又有巨大的提高。

当时西方来亚洲向我们指导时,清政府狂妄自大,觉得北洋水师已经无懈可击了,便对之不屑一顾;相反,日本却对之及其重视,倾尽钱财引进了全部技术。

甲午中日战争意义(范文5篇)

甲午中日战争意义(范文5篇)

甲午中日战争意义(范文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意义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甲午中日战争意义(1)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场战争之一,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此次战争的开端,直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宣告结束。

当时的清政府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资源,却不得不接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批忠良为国牺牲的失败局面。

外国称该次战争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日两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对于日本来说,这次战争的胜利也提高了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因为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无克制的膨胀对于了日本在以后的二战中走上法西斯道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对于日本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也是子南京条约以来最屈辱赔偿金额最高的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于处在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对于当时有着急剧膨胀野心的日本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利益,这笔赔偿被迅速的利用到了日本的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铁路的修建,矿物的开采,军队的扩充等等事业当中,这笔巨额赔偿金,成为日本迅速成为亚洲经济第一强国的重要保证,大面积的割地,让日本侵略的野心不断膨胀,日本再被美国打开大门后,迅速的将这一行为运用到朝鲜和中国身上,但是日本在被打开大门后选择的是改革变制,用新进的政治思想来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国再被英国打开大门后,统治者们更多的是想怎样守住祖宗法制,生怕从权利的核心位置跌落,这是导致两国开过门后不同的重要原因。

随着先进思想和制度的传入,日本对于本国资源的匮乏也深有体会,单纯的自给自足已经满足不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正在这时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其可利用的资源变多,可开采的能源变多,更使得国库充盈,对于后来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日本也在战争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归根结底,这次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对于日本能够走出亚洲,跻身世界强国有着巨大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在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输得最惨、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战,此战大大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堪称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欢迎阅读。

目录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6月8日抵朝。

日本以欺诈手段诱使清军入朝,后以此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

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傀儡政府。

25日,日本军方突袭清军。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时,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8月上旬,清军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的率军兵分四路抵达朝鲜平壤。

8月中旬,日本向朝鲜增兵,并伺机攻占中国奉天(沈阳)以及辽东半岛。

9月初,日军兵分四路向平壤推进。

9月15日,日军攻入平壤,叶志超等弃城而逃。

26日,清军全部退回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日军在夺取朝鲜半岛的同时,又将舰队开赴黄海西部,取得黄海制海权。

9月上旬,清廷派北洋舰队护航赴朝鲜运兵船。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返航时遭到日军战舰袭击,5艘舰被击沉,4艘被击伤。

清军以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驻守鸭绿江。

兵力呈一线部署,防线分中、东、西三段。

九连城为主要防御阵地。

但防御各部之间缺少协同,纵深内又没有强大的预备队。

日军第1集团军很快就攻破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继而在虎山附近的江面搭建浮桥抢渡成功并攻取了虎山。

其余各部清军得知虎山失陷,竟不战而逃。

9月26日,日军顺利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

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同时,日军第2集团军在军舰的掩护下,开始从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登陆持续十多天时间,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攻陷金州(今属大连)。

7日,日军没遇到任何抵抗便占领大连湾。

17日,日军逼近旅顺口。

驻守旅顺口的清军经互不统属,官兵军心涣散。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说到历史,在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潜意识中认为历史仅仅只是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也许是不怎么花心思去琢磨,所以中日甲午战争在我印象里一直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词:中日、北洋舰队、海战、邓世昌还有《马关条约》。

但自从我认真地去查阅去回忆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真正的历史其实是永远不会简单的。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对手是日本,为什么这个小小岛国能摧毁不可一世的清朝呢?下面就我收集的资料陈述我的观点。

据我之所知,日本也曾是闭关锁国的国家,也曾被西方列强入侵。

但日本立即向西方列强学习,并通过彻彻底底的明治维新,让自己强大起来。

而中国被入侵后虽然进行了长达30年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所以日本在这一方面就远远超过了清政府。

日本在作战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大量购买生产军舰,枪枝炮弹,队疯狂地扩军,多次以中国作为假想目标进行了军事演习。

日本还向朝鲜和中国派遣间谍,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人文等方面情况,还对中国许多主要城市进行实地勘察,熟悉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还探查中国军队的部署,绘制出很详细的地图,对于日本间谍的工作,连理查德·迪肯(英)都在其著作《日谍秘史》惊叹,日本民族是世界上对情报收集最为热衷的民族,日本民族对于情报的概念,比别的民族和国家都要更广泛,更有想象力,他们为了本民族的利益获取情报的欲望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都更为强烈,并认为为国家收集情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是一种对国家的责任和无限忠诚的表现。

①而清政府几乎是没有战前准备的,甲午战争即将开始之时,慈禧还在加紧修建颐和园,甚至挪用海军军饷,下令停止购买军舰火炮弹药。

李鸿章曾上奏说“……中国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战前也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的的“调停”,“事势如此,我们不能不将日本开衅之事告知各国了日本如此无礼,西方素讲公法当做何辩法?”③【中国近代史丛刊——中日战争第8页】,在日本行动的时候才仓促宣战,光绪帝下令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④说明了当时光绪帝想走陆攻海守的路线,并没有完整的海上作战计划,这让海军很被动。

甲午中日战争:革命传统与新时代的新使命

甲午中日战争:革命传统与新时代的新使命

甲午中日战争:革命传统与新时代的新使命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其背后蕴含着中国社会的革命传统和新时代的新使命。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乃至世界历史的演变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的意义,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甲午中日战争始于1894年,结束于1895年。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在泰国与日本之间的争夺中败北。

而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

战前,中国的政治制度陈旧,官僚制度庞大,导致贪污腐败严重。

而经济方面,中国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包括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这些问题导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也为日本等外国列强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悲剧的教训。

它不仅失去了对废墟国的主权,而且对中国整个社会和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国际上,它表明了中国的虚弱和落后,也为日本等国奠定了在亚洲的霸权。

在国内,则加速了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也为中国的民族复兴铺平了道路。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着中国人开拓新时代。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变革,中国正开启着新的征程。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经验与教训。

首先,甲午中日战争告诉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并且不断努力。

在科技与文化飞速发展、制度和行政转型紧锣密鼓的今天,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只有保持警觉,认真思考,才能把握时代机遇的来临。

其次,甲午中日战争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保证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新时代时,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现代国家离不开经济运行的繁荣。

只有保证了经济的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福利和保障,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社会实力和地位。

最后,甲午中日战争告诉我们,保护好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至关重要。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它发生于1894年,并在1895年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特别是失去了台湾这个重要的岛屿,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次非常沉痛的打击。

而对于日本来说,这场战争则是他们逐步扩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甲午中日战争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和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非常落后于日本。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失误和疏忽。

当时,中国政府忙于应对农民起义和推进维新改革,却没有把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军事建设上。

这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认真对待军事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其次,甲午战争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贪污腐败、官僚主义、腐朽落后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日本的崛起,最终带来了甲午战争。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和治理,以期让中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再次,甲午战争也暴露出了中国外交上的弱点。

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和手段非常简单和单一,没有针对日本的有效应对措施,导致日本得以肆意妄为。

因此,我们需要在外交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和交流,掌握更多的谋略和技巧,以应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

最后,甲午战争也教育我们珍惜和平。

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相互理解、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和启示,提醒我们必须记住历史,珍视和平,加强军事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改革治理机制,加强外交手段和应对能力,以期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甲午中日战争的心得

甲午中日战争的心得

甲午中日战争的心得
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战争。

这场
战争对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这场战争,我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对抗外敌的必要性
甲午中日战争展示了中国清朝政府在军事方面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中国军队在
战场上溃败。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了对外敌的威胁必须引起重视。

唯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推进国家改革的紧迫性
甲午中日战争揭示了中国的许多问题,如封建体制的腐败、军事技术的滞后、
官员贪污腐化等。

这使得国家改革变得尤为紧迫。

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整体实力。

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甲午中日战争让我们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孤立存在。

国际合作与交
流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增强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力,提升整体竞争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甲午中日战争带给中国的是沉痛教训,但也是宝贵的历史经验。

我们不能忘记
历史,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才能更好地避免重蹈覆辙,为国家发展指明方向。

总的来说,甲午中日战争深刻揭示了中国国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启示我们
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切实加强国防力量、推进国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并汲取历史教训,才能使国家在面临外部挑战时立于不败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姓名:吕伟佳学号:1310303218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所在年级:2013级任课教师:***课程助教:吕净蔓完成时间:2014年3月浅谈甲午中日战争【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

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

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

”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

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

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

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的“天朝大国”之梦,什么时候才被唤醒的呢?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梦碎惊醒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1894年,在中国来讲,就是农历的甲午年。

日本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叫做“甲午战争”,日本把它称为“日清战争”。

可是这一年,清政府的那些统治集团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并不是关心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官员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要庆贺太后的万寿大典。

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人们把她叫做“老佛爷”。

被称作“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她是掌握实权的。

那么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很讲究“六十一甲子”的,因此很重视这个六十大寿,希望这一年不要出什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很早就为自己这个大寿在做准备,那么清朝政府就要为她修个颐和园。

这个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当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六十大寿修的这个园子。

后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烧了。

光绪皇帝以及清朝就要为慈禧太后把颐和园再修起来。

这样准备她过万寿大典的时候,在这里庆贺。

1892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就下了一个圣旨“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所以朕要率领天下的臣民都来庆贺,为此就要派一些大臣来总管这些事,所以他就特派了比如礼亲王、大学士、六部的尚书这些人来管理这个万寿大典,而且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在1893年的春天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庆典处,就是专门来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包括修饰宫廷、园林,还有道路、景点,还有服装、宴会、唱戏等等。

这些事情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多少钱?清宫里有《皇太后六旬庆典》,根据这个档案的记录:就是光是从皇宫到颐和园这一段路,上面就要修60个景点,而且每个景点都要有牌楼、要有戏台、要有龙棚,光这一笔钱就要花240万两银子。

另外还有,比如说庆典的时候的宴会,这个宴会要买很多餐具,宴会的预算就是23万两银子。

另外要唱戏,慈禧太后最喜欢听京剧、听京戏,唱戏这个预算是50多万两银子,要买很多道具、服装这些东西。

所以总体恐怕要不下于一千万两银,就是这个太后做寿。

1894年的中国,在西方列强五十多年的掠夺中,国库中的钱已经少得可怜。

面对慈禧太后这一千万两银子的开支,捉襟见肘的清政府究竟如何弄到这笔数额巨大的钱款呢?清朝的国库里没有多少钱,所以一个就是,还是从国库里挖,从户部的金库里,也就是“部库提拔”,户部就是我们今天的财政部。

那么把那些本来要修铁路的钱、建海军的买船的钱、还有边防军费军饷,这些钱几百万两,先拿来祝寿用。

另外一个来源,“京外统筹”,就是让那些大小官员们来捐献、摊派,让他们向太后捐钱,这个加起来有好几百万,而且官员们要拿出自己两年半的薪水来作为祝寿的经费。

再有第三个,“万寿贡品”,就是光绪皇帝自己带头,王公贵族、大小官员们要向太后送寿礼。

所以在这一年,清政府的大小官员们,他们最关心、最操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该给老佛爷到底送什么礼物、怎么样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所以我们说,真是“一人庆寿,举国遭殃”。

那么,正在清廷上下都在那里忙于这个劳民伤财的所谓万寿庆典的时候,日本的明治政府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们偏偏不让老佛爷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个六十大寿。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来发动战争呢?我们知道,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它是学习欧美、实行了很多改革,所以逐步地就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与此同时,它又要对外扩张、要扩军备战,走上一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的道路,而且对外侵略的矛头,首先就是对准它的亚洲的邻国——中国、朝鲜,所以它要准备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是蓄谋已久的。

我这里可以拿出一个证据来:1887年的时候,日本的参谋本部(就是我们把它叫做军部),参谋本部第二局的局长叫小川又次大佐。

日本的这个军衔,大佐就相当于我们的上校或者大校,这个人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当了日军第一军的参谋长少将,他就起草了一份《征讨清国案》。

当时日本把中国称为清国、清朝,这个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侵略战争一个具体的作战计划。

在这里,他建议日本派出八个师团,要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都要收入日本的版图,就是要侵占这些地方,那么这和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样。

另外,日本海军部,他们也做了很多作战计划,现在发现的,有六个作战计划、作战方案。

那么明治政府为了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它制定了五年的扩军备战的计划,尤其是要加强海军。

因为刚才开始提到,中国的北洋舰队在1886年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日本的长崎,那时候把日本吓了一跳:中国有这么大的军舰、有这么大的大炮,所以日本人朝野上下就说,我们勒紧裤带,也要把海军搞上去。

因此当时明治天皇他就命令:从皇家的金库里面,每年拿出30万日元去买军舰。

另外,日本政府的大小官员们,拿出十分之一的工资,捐给海军。

另外还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的公债,从老百姓那儿募集。

所以这样它通过八次海军的扩张案,使海军一点点扩大。

到最后,日本的海军达到了排水量六万多吨,这个实力已经赶上了中国,甚至还超过了中国。

所以我们可以比一下:清政府是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它就再也不买军舰了,再也不添军舰大炮了,甚至它还要把海军军费挪用走,去修颐和园。

这跟日本政府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它通过积极的备战,到1892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五年的扩军计划。

到了1894年6月,它就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统帅的“战时大本营”。

战时大本营是做什么用的?就是为了打仗,也就是说日本已经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只等待着点燃战火。

1894年6月,日本趁朝鲜内乱,大举出兵入侵朝鲜,其兵员人数已经远远多于清朝驻军,并且已经对在朝鲜的清朝军队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

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兵增援朝鲜。

那么,在如此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这场著名的战争,究竟如何打响?双方究竟又是谁,先开了第一枪?日本发动这场甲午战争所采取的手段是“突然袭击、不宣而战”,这是日本惯用的手段。

那么这个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奉了战时大本营的密令,日本的联合舰队,就在朝鲜的丰岛海面上,袭击了中国的海军,也就是北洋海军的两艘军舰——一艘叫“济远号”,另一艘叫“广乙号”。

与此同时,打沉了中国的一艘运兵船,叫“高升号”,这艘船上都是中国的陆军,准备运到朝鲜去的,足有一千多官兵。

大部分陆军的士兵都牺牲了,据统计,死难者约有871人。

这就是一场突然袭击,但是日本的这个军部,反倒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在它的战史上,写着中国海军先开炮、挑起了战争,这完全是谎言。

这里我们也有两个证据可以驳斥它的谎言:一个就是当时联合舰队里“浪速号”的舰长东乡平八郎,他在日本海军是很有名的——后来日俄战争的时候,他是联合舰队司令——他有一个日记,在这个日记上他就讲了,他说:“午前七点二十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达战斗命令。

”也就是说,看到中国的军舰,他就下达了战斗命令、就开炮了。

这是一个证据。

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我们中国的“济远号”的航海日志,这也是前几年发现的,在这个航海日志上也记载着,说:“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当然日方攻击,我们要还击,这个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海军的时候,同时它在陆路上还袭击了在朝鲜牙山驻守的清军。

当时在朝鲜驻扎了一部分的清朝的军队,它在陆上袭击清军。

于是就在1894年的8月1日,清政府只好被迫对日宣战。

而在同年的9月14日,日军又大举进攻朝鲜平壤的清军。

接着,日军又再一次进攻中国的海军,于是,在这一年,就发生了“黄海海战”。

对于甲午战争,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或者说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黄海海战。

因为过去有一个电影,叫《甲午风云》,可能很多人看过,这个电影可以说,是全景式地描写了黄海之战的经过。

“黄海海战”,这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一个大决战,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海战,从参战的军舰数量之多、参战时间之长,它的战斗之激烈,就可见一斑。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都是罕见的。

那么中国北洋的舰队和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黄海相遇,这个时间是什么呢?1894年9月17日,地点就在鸭绿江口大东沟这个海面上。

当时双方都有几十艘军舰,可以说是实力相当、不分伯仲。

当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它的优势是什么呢?它有两艘大的铁甲舰,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军舰的排水量是7335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