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狂人日记》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二、作者简介
1、生平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
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2、心路历程
绍兴为父病看透世态想投异路
四处忙
南京求新知抉择学医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泻忧闷
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挥战笔
3、作品介绍
小说集:《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孔已己、故乡、药、阿Q正传、社戏)《彷徨》(祝福、伤逝)、《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坟》
4、鲁迅的思想
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造思考的切入点。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三、检查预习
1、关于“开山作”有哪些相关的知识点?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奠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
2、狂人日记中提到了哪些“吃人”的事例?
3、请简单概括一下小说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比较这篇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作与古典小说的不同之处
1、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流动组织小说
2、以第一人称叙述
3、日记形式
(古典小说重情节,多以第三人称全观角度叙事)
五、布置作业
请说说你在读小说时产生的疑问。(请一些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心路历程
绍兴为父病
南京求新知
仙台攻医学正是这种情感驱使,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东京搞文艺
北京抄古碑
北京应索稿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讨
1、“狂人”为什么名之为“狂人”?
所谓“狂人”是从所谓“正常人”的角度说的,“狂人”即“不正常”的人。文中的“我”有哪些不正常的表现——极度敏感,日夜胡思乱想,常发生错觉、幻想:怀疑周围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亲疏,甚至骨肉之亲的大哥都仇视他,想吃掉他,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皆包藏祸心。从医学角度看,这种处于反应性妄想之中,对周围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而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就是“迫害狂”的病症。
进一步启发:但这样“不正常”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称之为“疯子”,“狂人”与“疯子”有何不同吗?作者为何冠之以“狂人”而非“疯子”?——“我”不但怀疑周围的人,居然还试图改变它们(依据第十节有关描写),并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就不单是“疯”,而且是“狂”了。
2、“狂人”是怎么产生别人要吃他的想法的?
先是觉得大家都仇视自己,然后因街上一个女人打儿子时说的“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而受到触动、“启发”,接着由听说佃户吃了恶人的心肝而推论“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而且他还找出了别人要吃自己的理由——
①曾踹了古家的簿子(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②好人可以被翻作恶人;
③古来时常吃人:“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易牙蒸子”、徐锡林(麟)心肝被炒食,人血馒头,佃户吃恶人心肝。
3、怎么吃?
吃死肉——让被吃的人自己勒死;罩上“疯子”“恶人”的名目;和在饭菜里,暗暗给人吃。
4、要吃人的究竟是什么?
注意第三、五、八、十一节的有关内容,从中可看到隐藏于吃人者背后的旧礼教、旧制度、旧文化的狰狞嘴脸。
5、被吃的是什么?
无论吃下的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弱者还是强者,是陌路还是骨肉;也不管是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吃了人,被一并吞入肚里的还有“人性”——吃人者人性的泯灭。所以被吃的不单是别人,也包括吃人者自己,吃了人就不是“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