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独立

陈 奇1,陈 瑜2

(1.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2.杭州师范大学 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陈白沙心学的形成,标志着明代心学由附会朱学而发展到离朱入陆、独标其帜的新阶段,为王守仁心学的创立及风靡天下作了有力铺垫。陈白沙强调自我主宰、独立思考、学贵“自得”,这对促进思想解放有一定作用。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在士风日下、官场腐败的时代,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陈白沙;心学;独标其帜;思想解放;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B24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09)02-0020-05

明朝初年,心学在和会朱陆的形式下流布,如大潮中的潜流,缓缓地涌动着、抗争着。从宋濂的和会朱陆到吴与弼的兼采朱陆,影响渐次增加。到了吴与弼的弟子陈白沙,心学便脱胎而出,以独立的面貌出现在学术思想界。其后,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风靡天下。陈白沙心学在明代心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陈白沙以为:“天地间一气而已,屈信相感,其变无穷。”[1]41是夕范生小酌认为充塞宇宙间的,不过是一种物质性的气而已,它屈伸感应,变化无穷,由此生成宇宙万物。“日月双轮转,乾坤一气旋。”[1]333云潭记不过,在天地万物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超于形气之上的、无形状无内外无始终的“道”,它至大无际,天地万物同它比较起来,不过“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它乃“天地之本”,“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得之为人”[1]55、56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精神本体。这个道或者说理,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此身一到,精神具随”[1]55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万理俱在人心中。在这里,他把心视作人身的一个物质器官,视作理的存放所。更多的时候,他把心视作理的同义词,视为一个精神实体。例如说“君子一心

足以开万世”[1]57无后论、“若个人心即是天”[2]664示儿。他认为,这个心是万物之本、宇宙之源,天地万物的运行都受着心的制约和规定。“枢纽在方寸,操舍决存亡。”[1]279和杨龟山此日不得再韵小小的方寸之心能否很好地把握,成为决定存亡的关键。“高明之至,无物不覆。反求诸身,霸柄在手。”[1]278示黄昊复明心体,就可以主宰万物。“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1]278肇庆府城隍庙记东汉严子陵与光武帝同卧,脚搭到光武帝腹上,引起“客星犯帝座”,天象异常。他以此传说为例,证明普通人的举动也能导致天地的感应变化:“天人一理通,感应良可畏……谁谓匹夫微,而能动天地。”[1]278天人之际他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之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化生万物。他说:“夫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一诚所为也。盖有此诚,斯有此物;则有此物,必有此诚。则诚在人何所?具于一心耳。心之所有者此诚,而为天地者此诚也。天地之大,此诚且可为,而君子存之,则何万世之不足开哉!”[1]57无后论天地万物为“诚”化生而成,宇宙万世为诚化生而开。而诚存于心,人只要复明此心,“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霸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虽尧舜事业,只如一点浮云过目,安事推乎?”[1]217与林郡博他进而把心所具有的这种立天地、化万物、成宇宙的作用无限膨胀、夸大到绝对的地步,得出了心就是宇宙全体的结论:“两端姤复虽天道,一体乾坤是此心。”[2]415次韵梅侍御赠别

第11卷第2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 No.2 2009年5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9

①收稿日期:2008-12-26

作者简介:陈 奇(1949-),男,贵州赫章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经学史、思想史研究。

“儿曹莫问前程事,若个人心即是天。”[2]664示儿用主观泯灭了客观,取消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天下原无事,劳劳我有心。”[2]515赠张叔亭侍御客观事物不仅仅是受心制约、由心产生的东西,而且根本不是存在于心以外的客观事物。

心具万理的命题,心学家在用,程朱学者也在用。在程朱那里,心具万理主要指人心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因而能穷尽心外之天理,从而具备万理;其次指人在禀气而生的同时所秉承的天理,即生而具有的伦理意识。这种意识虽然也具有生而有之的含意,但归根到底是从心外秉受而来的。在心学家那里,心具万理指心先天即具备万理,勿须从心外秉承;心不仅具备-切伦理意识,也具备天地万物之理。陈白沙谓,天地万物乃“一诚所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一体乾坤是此心”,其结论清楚地表明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他不时使用得道二字:“至大者道而已,而君子得之”[1]55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似乎道是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精神本体。其实不然。主观唯心主义者也把心对于自身中理的把握称为得,这个得,不是把理视为心外之理,不是否认道心合一,不是得到心外之理,而是自得,即摒除物欲的障蔽,使心中固有之理复明、显露出来。陈白沙的得道,正是这种自得之意:“士从事于学,功深力到,花落实存,乃浩然自得。”[1]8李文溪文集序“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辞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乱人也,君子奚取焉?”[1]131-132复张东白内翰

陈白沙以心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具万理。在他那里,心既是宇宙本体,又是认识主体;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这样,求理就不是外求,而是内求,向心上求:“为学当求诸心……此心学法门也。”[1]68书自题大塘书屋诗后心之本体至虚至灵,涵盖万物,只要反求于心,使本心复明,即可主宰一切。他讲述自己的经历说,他曾经闭门苦读,累年不辍,始终未能找到求道的门径。于是抛弃繁琐博览的办法,简截直捷,径求于心。“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1]145复赵提学佥宪,心中固有的天理,开始复明。他由此得出结论:“人所以学者,欲闻道也。求之书籍而弗得,则求之吾心可也,恶果于外哉!此事定要觑破,若觑不破,虽日从事于学,亦为人耳。”[3]105白沙学案下

既然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理就在心上,为什么还要向心上求理呢?陈白沙解释说,这个具有万理的心,不是指各个具体人的心,而是指一般

的、普遍的、从各个具体人的心抽象出来的心,它“无我无人无古今”[1]27古蒙州学记,没有时间、空间,没有你我,没有始终,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地、永恒地存在,因而这个心是包罗无遗、完美无缺的。但是,到了各个具体人的心,情况就不同了。具体人的心,是由抽象的心“下化囿其迹”[1]300赠世卿、“寓于形而为主”[1]237与伍光宇,变现出来的。抽象的心在下化为具体人的心以后,具体人的心由于受到形体的禁锢和与此相联系的物欲的障蔽,从而不能完全呈露出心中所具之理。这恰如人居住在黑屋子中,由于屋子的遮蔽,竟连日头当午也不知道;相反,在空谷旷地,由于没有任何遮蔽,则万物毕见。“耳之蔽声,目之蔽色,蔽口鼻以臭味,蔽四肢以安佚。一掬之力不胜群蔽,则其去禽兽不远矣。”[1]7东晓序人心本来万理具备,但这颗心却被能感受到外界声、色、味刺激的耳、目、鼻、舌、身等肉体器官所囿,这躯壳以及因这躯壳而产生的物欲,简直如同一座黑暗无比的屋子,遮掩住心,使具体人的心显得虽具理而不明。既然心因物欲的障蔽而有理不明,所以才有向心求理的问题,也就是克去物欲,使心中之理重新显露,使“吾此心与此理”重新“凑泊吻合”[1]145复赵提学佥宪,使各个具体人的心升华为“无我无人无古无今”的抽象的心的问题。陈白沙的这种见解,与朱熹关于天理人欲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在实质上不同。在朱熹那里,为人欲所障蔽的理,乃是一个独立于人心之外的精神存在,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本质所做的抽象;在陈白沙那里,为人欲所障蔽的理,乃是一个存在于人心的纯主观的东西,它是对各个具体人的心的抽象,即对人的主观精神的抽象。

同-般心学家一样,陈白沙所说的心,或者说心中所具有的理,主要是指封建社会伦理,他的心本体,实质上是一个伦理本体。因此,他讲心上求理,讲祛除物欲的障蔽,实际上讲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陈白沙认为,人心本来具有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及社会公认的伦理意识,由于外界物质利益的诱惑以及人物欲的勃发,使人萌生了名利念头,从而掩蔽了人心固有的美德。要使人心复明,就必须抵制外物的诱惑,“克去有我之私”[1]162与张廷实主事。外物范围很广,美味佳肴、良田高宅、男女情欲、功名富贵都包含其中,既包括物也包括事甚至意识。为

1

2

第11卷第2期 陈 奇,陈 瑜: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