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2《出师表》(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陛.下()臧否
..()恢弘.()
菲.薄()庶.()弩钝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2)古今异义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②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言行恶劣)
④由是感激
..(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
⑤开张
..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
⑥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⑦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3)一词多义
①遗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
②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
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
③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动词,奏效、实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的意思)
④以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目的,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
(4)词类活用
①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
②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③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④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⑤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庄稼)
⑥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⑦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作奸犯科:动词作名词,奸邪的事)
3.拓展延伸。
(1)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古诗中的《出师表》:
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②“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③“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3)《出师表》中的成语:
①危急存亡
【出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释义】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②妄自菲薄
【出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③作奸犯科
【出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释义】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④计日可待
【出处】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⑤三顾茅庐
【出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⑥临危授命
【出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释义】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参考答案
1.bì zāng pǐ hóng fěi shù nǔ dùn
重点
1.结合第一自然段分析,当时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2.第一自然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3.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各是什么?
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
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
4.体会课文语言特色,分析文中“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
、讲道理的论证手法中,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有哪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6.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7.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意思是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9.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10.作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11.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哪句?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12.如何看待文中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忠”应该理解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
还可以认为是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怀抱负、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观点二: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恩后的一种繁重的枷锁。
他只忠于刘氏父子,却不审时度势,忠于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
如果他真的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庸无能吗?
分析:关于诸葛亮是否“愚忠”的话题历来就有争议,同学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但我们在分析诸葛亮的“忠”的时候,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时代的局限性。
因而,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要在立足文本之外,再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从而做到力求全面、中肯。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中道崩cú()裨.补阙漏()
陟.罚臧否()行.阵和睦()
攘.除奸凶()不xiè()于内
益州疲bì()咨诹.善道()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文章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中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诚宜开张
..圣听
(2)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4)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5.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
,”一致。
(2)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4)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6.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
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
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
对此你怎么看?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
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能力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的臣子。
③略:攻占。
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
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2)悉.以咨之悉:
(3)晓.畅军事晓:
(4)战胜而不予.人功予:
(5)镇.国家,抚百姓镇: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四川攀枝花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
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
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
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
”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
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
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
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
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
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
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
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送给)
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应当)
C.但.乏粮食耳(但:只,仅仅)
D.建德亲帅.大众(帅:元帅)
2.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3.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D.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世充的军队。
5.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参考答案
1.殂 bì zhì hang rǎnɡ懈弊 zōu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如“裨”:弥补,补救。
读“bì”。
“行阵”:指代军队。
“行”读“háng”。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殂”“懈”“弊”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B
【解析】B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是为了劝勉后主赏罚严明。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有误,《再塑生命的人》是表现师生之间的真情的。
4.(1)扩大
(2)感到痛心、遗憾
(3)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4)感奋激发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的题目。
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痛恨”对应的是“痛心遗憾”,“感激”对应的是“感奋激发”。
还有就是词义的转移,如“开张”转移为“扩大”。
还有词义范围发生变化、词性发生变化、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学生要注意区分。
5.(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亲贤臣远小人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
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地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
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
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要注意“陟”“臧”等字词的书写。
6.(1)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收效。
(5)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委屈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6)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并不希求获得显达的诸侯之名。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开张”“臧否”“广”“卑鄙”“闻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7.(1)下联: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示例: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
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示例:岳飞。
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
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解析】(1)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思路分析与延伸:根据“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可知下联写的是诸葛亮。
我们可以使用拆合法来应对。
所谓拆合法也就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可拆分为“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分别对之。
根据词性相对、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的原则可对出“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
这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来解读。
首先明确观点:不是。
刘禅虽不是明主但也不是什么昏君,三国后期魏蜀吴的接班人都不是很合格,诸葛亮坚守刘禅,不仅是为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是为了维系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为了蜀国的百姓。
所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又忠诚、又智慧、又真性情的近乎完美的人臣典范。
(3)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
如: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
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
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
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
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
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
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1.(1)给予
(2)全部,都
(3)通晓,知晓
(4)给予
(5)镇守
【解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遗”:给予。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予”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给予”之意,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1)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2)项羽虽然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解析】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以下词语的翻译,能:有才能。
是以:因此。
所以:……的原因。
还有“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的翻译。
3.C
【解析】C项,对(甲)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应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向宠管理“营中”之事。
4.相同之处:①都重视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不同之处: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
【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
主要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的相同之处可从都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等方面作答。
而不同点可分别从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等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等人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与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
而项羽妒忌有功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他不授功,攻占了土地也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兵百万,战必胜,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
项羽虽然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D项句意为: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
“帅”,动词,率领。
故选D。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要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本句意思是: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
根据句意断句为: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故选A。
3.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D项,“世民善之”中“善”是“赞赏”的意思,所以句意为: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
故D项不正确。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B项,依据原文“伺间而动”可知,“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错误,故选B。
5.①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想先跑。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③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