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洞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一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和佛教艺术是在东汉末年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唐朝时达到极盛。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宝库。
公元1世纪,印度宗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开始佛像的制作和崇拜。
佛教是一种行为的宗教,它教导人们修善清心、忍受痛苦,以求来世得到好报。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佛陀的宗教道德学说集中体现了他成道时所悟得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学说的核心是解释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根源和摆脱苦难的途径,这些正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佛教与道家、儒家思想有过儒释之争、释道之辩,但是相似的地方更多,经过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禅宗,逐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佛教艺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活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宣传佛教教义,在河畔山崖间大量修建供僧侣和信徒礼拜修行的石窟寺,与石窟寺相生相随的是石窟寺艺术。
中国石窟开凿于3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5~8世纪的隋唐时期,到16世纪蒙元时期基本结束。
我国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窟有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它是世界著名的集建筑、绘画、雕塑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宝库。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东西方陆上交通更加便利和频繁,敦煌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汉武帝时还在此设郡,行使管辖权,敦煌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合地,因此,敦煌莫高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它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两宋、西夏、元等时代,凿窟建寺活动相继延续了1000多年,5~8世纪最兴盛,12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石窟艺术
炳 灵 寺 佛 像
朴风 型 裸 肢 简 像 数 洞 尊 大 秦 建 石 炳 格粗,体练手,窟,佛,于窟灵 质犷造半,法塑无小一有西始寺
6,常与佛寺联系
佛 寺 及 佛 窟
当然道教亦建有若干石窟,但规模很小, 如:四川绵阳西山,剑阁鹤鸣山…
敦煌莫高窟
——东方卢浮宫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 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 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 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 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 艺术圣地。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公元494年)前后, 迄今已有1500多年 的历史。后来,历 经东西魏、北齐、 北周,到隋唐至宋 等朝代又连续大规 模营造达400余年之 久。
大足石刻
唐末、宋初时期 的宗教摩崖石刻, 最初造像开凿于晚 唐景福元年(公元 892年),历经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代至南宋 1162年完成,历时
地 理 分 布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 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石 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 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 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 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雕塑
壁画
建筑
成就1—雕塑
雕塑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1、圆雕: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 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 造像。(小型塑像、中型塑像、大像) 2、浮塑:用泥土塑出浮凸壁面上 的泥 塑,以装饰性为主。 3、影塑:圆塑上的饰件、如串珠、 宝 冠上花饰等。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通过对洞窟内部的壁画和塑像的雕刻再现佛教故事和经文。
这些洞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广受欢迎和崇拜。
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随着唐朝帝国的强大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大量石窟建造在此期间开始兴起,专门用于供奉佛陀和宣扬佛法。
最早的石窟可以追溯到北齐,当时的佛教信仰尚不成熟,因此在石窟中佛像普遍较小,而且多为粗陋之作。
直到唐朝,佛教被更广泛地传播,且多得到皇室和富商裕民的资助,寺庙和石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
典型的石窟由平面结构和内壁两部分组成。
壁画、塑像等是洞内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壁画、塑像因其色彩鲜明、线条准确、造型恢弘、神秘震撼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其中尤以摩崖石窟上的佛龛塑像最为奇特,因其工艺纯粹,完美漂亮而著名于世,堪称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般认为最早的中式石窟是由西域文物入口,到了隋唐时期,才被大规模地建设。
后来又根据不同的传统、地区、宗派和阶级的需要,在它们中间不断地进行改变和完善。
例如,江南石窟大多数由住户所建,规模较小且样式简单;而在北方,像龙泉寺这样宏伟的佛教建筑则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座高塔。
作为文化的载体,石窟艺术不仅仅是展现了佛教艺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例如,五代时南方吴越政权和江南的社会文化勃起,很有经济和开创性精神,所以南部的石窟比较丰富、细腻、生动;后来,宋代,政治经济强盛,加上佛教机构的不断发展,导致石窟的规模愈发宏大,塑像描绘的神跟也更加完美。
总的来说,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和传承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历史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尊重历史,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追寻莫高窟艺术背后的艺术内涵
追寻莫高窟艺术背后的艺术内涵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的敦煌市,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造型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也被称为“东方艺术明珠”。
莫高窟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和独特的壁画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佛像2415尊,是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高峰。
追寻莫高窟艺术背后的艺术内涵,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更是对艺术之美的探索与赞颂。
莫高窟壁画所蕴含的宗教内涵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内涵之一。
作为佛教艺术的杰作,莫高窟壁画反映了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它以佛教为主题,反映了佛陀的生平、佛教的教义、佛教的神话等内容。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佛陀的形象、佛教故事、佛经中的各种神明形象等,这些元素都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莫高窟壁画中的诸多形象、符号和绘画手法也都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从中可以感受到佛教对艺术的影响和渗透。
莫高窟的艺术内涵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上。
莫高窟的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在壁画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展现了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准。
莫高窟的壁画在绘画技法上运用了各种传统绘画技法,如泥塑、彩绘、泥贴等多种技艺的结合,同时融合了印度、中亚、西域等地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神态各异的佛陀、菩萨和天王等形象,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绘画技艺。
莫高窟的壁画还以其丰富多彩、精美细腻的绘画风格而著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是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杰作。
莫高窟的艺术内涵还体现在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上。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载体。
莫高窟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化的繁荣,反映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文化见证。
莫高窟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的重要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鉴赏指南
敦煌莫高窟壁画鉴赏指南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不仅精湛绝伦,而且融合了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引导您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背景、内容和鉴赏方法,帮助您更好地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
一、敦煌莫高窟概述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一个由735个洞窟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洞窟挖掘于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一直延续到14世纪元代。
莫高窟中的壁画是其最重要的艺术遗产,数量达到了五千多余幅,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包括佛教经典、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1. 佛教主题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反映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内容。
其中最著名的是多尊佛像以及涅槃、转法轮等经典场景的描绘。
这些壁画以其细腻的表现力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吸引了众多观众。
2. 历史人物除了佛教题材外,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还描绘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这些历史题材的壁画展示了古代社会风貌、服饰特点和人物形象,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3. 神话传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还有许多描绘神话传说的作品,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等。
这些作品以其夸张生动的笔触和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三、敦煌莫高窟壁画鉴赏方法1. 全局观赏在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布局。
可以从洞窟的整体结构、壁画的不同区域划分等方面进行观察,以了解作品的整体构思和组合方式。
2. 细节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细节描绘极为精致,观赏者可以仔细观察壁画中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背景的构图等。
这些细节展示了艺术家的造诣和创作技巧,也是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色彩鉴赏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颜色使用丰富多样,观赏者可以注意不同颜色的运用和搭配。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意义,通过对色彩的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壁画作品所表达的信息。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大家好,欢迎来到敦煌莫高窟!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
遗产。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
然保留着壮丽的佛教艺术。
莫高窟内共有735个洞窟,其中有大约2,400多尊佛像和45,000平方米的壁画。
这些洞窟是由古代僧侣们凿刻而成,以供佛教信徒诵经礼佛。
每个洞窟都有不
同的主题,有的描绘佛陀的生平事迹,有的展示佛教教义,还有的展示了当时
社会生活的场景。
莫高窟的壁画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些壁画绘制精美,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
壁画中的佛像和神仙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除了壁画,莫高窟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展示。
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书、壁龛等,展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研
究古代艺术和宗教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位导游,我希望能带领大家领略莫高窟的壮丽和独特之处。
在这里,你
将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了解到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探索
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吧!。
敦煌莫高窟与佛教艺术的丰富性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与佛教艺术的丰富性与传承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从4世纪初到14世纪晚期,这里先后建成了735个洞窟,其中莫高窟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遗迹之一。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它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仅影响了中国,更为世人所瞩目。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多样,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艺术主要表现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大量呈现出佛陀生前和涅槃后的题材。
中期艺术则更为多元,除了佛经题材,还出现了民间故事、音乐、舞蹈等描绘社会生活的题材。
而晚期艺术的特点则呈现出浓郁的汉唐文化气息,除了佛教题材,也绘制了中国古代诗词、神话、历史等题材。
对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我们学习与欣赏这一佛教艺术宝库的重要一环。
莫高窟中许多艺术作品或雕刻、或绘画、或装饰、或文字、或壁画、或塑像等等,形式极具风格,又各具特色。
以壁画来说,它不但具有丰富的意象和神秘色彩、画面协调、线条典雅、构图严谨、色彩华丽、细节入微,而且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进程。
例如8号窟中的"洛阳大会"壁画,再现了东汉末年佛教发展和流传的历程,不仅描绘了佛陀教法多所胜过其他教法的情形,更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和弘扬佛教思想。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世界文化宝库。
它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无数古代艺术家和学者的严谨治学和精湛技艺的传递,也离不开现代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借鉴与致敬。
如今,敦煌莫高窟已成为世界艺术之精髓,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依据。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库,继承和发扬古人的造诣和文化传统,让佛教艺术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4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中国石窟寺的类型和形制特征博物馆学专业1大型石窟群,多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构成完整的石窟寺院。
石窟群中各类形制不同的石窟,皆是古代僧人根据宗教活动与生活需要而凿建的。
2本章简录一、佛教石窟的类型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三、礼拜窟的形制与造像配置四、洞窟的附属设施3石窟石窟寺寺院洞窟形制:石窟的建筑空间形态。
不同类型的洞窟,有其不同的建筑空间式样和特点。
4一、佛教石窟的类型僧房窟禅窟影窟瘗窟仓储库礼拜窟5佛教石窟的类型之僧房窟僧房窟: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僧房梵文音译为毗可罗,因此僧房窟也称毗可罗窟。
6禅窟:供僧尼禅修的洞窟,性质与寺院中的禅房相同。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禅窟莫高窟第285窟窟室内景(局部)西魏7影窟:用于纪念僧尼和世俗信徒的洞窟,此类洞窟的性质与寺院中的影堂相似。
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堂。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洪(巩言)法师的影窟佛教石窟的类型之影窟8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9瘗窟:用来埋葬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洞窟。
麦积山第43窟西魏皇后乙弗氏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瘗yi窟10麦积山第43窟111213仓储窟:专门用于僧尼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用水等物。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仓储窟14在中国各地区的佛教石窟中,礼拜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礼拜窟重点15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礼拜窟的空间形式亦具有多种不同的式样。
中心塔柱式窟(塔庙窟、塔柱窟)佛殿窟(方形窟)佛坛窟大像窟涅槃窟16中心塔柱窟其祖型应是印度的支提窟。
印度的支提窟,窟中凿建一座佛塔是其主要特征。
这种支提窟传到中国各地之后,其形制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特点,随之中心柱窟的形制也出现了许多地域特色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礼拜窟17云冈石窟第一窟18莫高窟第154窟云冈石窟第2窟19佛殿窟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故研究者将其称为方形窟。
因其使用功能与寺院佛殿相似,也被称为佛殿窟。
这是中国石窟中最具典型性的窟型,遍布各地石窟,其流行使用的时间也最长。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价值敦煌石窟是中国最富盛名的石窟寺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腹地,由东、中、西三千多个洞窟组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遗产之一,因其绚丽多彩、壮观独特而备受世人的赞誉。
敦煌石窟作为一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其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1. 艺术特点1.1 线条的精细敦煌石窟的线条处理极为精细,每一道线条都能表现出良好的韵律美,行云流水,富有动感。
1.2 颜色的浓烈敦煌石窟的颜色极为浓烈,用色丰富,每种色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元素之间的配合恰到好处。
色彩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对美学的追求。
1.3 塑像的生动敦煌石窟中的塑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透过细致入微的雕刻,它们的表情、姿态、神态均能细致地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惊叹于雕工的精湛。
2. 历史价值2.1 宗教文化意义敦煌石窟是佛教践行者的精神信仰场所,它的一切艺术都是为佛教服务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演变过程中,在文艺方面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敦煌石窟完美地演绎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卓越表现。
2.2 艺术史意义敦煌石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绝,是中西艺术交汇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定的艺术手法开创了唐代中国佛教石窟的新时代,对后来的中国民族艺术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2.3 文化遗产意义敦煌石窟以其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遗产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它又是兼备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瑰宝,它为人们认识历史、探寻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信息。
敦煌石窟自发现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它以其别样的神秘气息和绝美的艺术风格震撼人心,是中国文化史中的瑰宝之一。
它蕴含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特点,使我们始终能从中寻找到启发,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瑰宝。
(967字)。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佛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教,它在中国和印度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与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也逐渐形成并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的一些特点和区别。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在风格和结构上与印度有一些显著的不同。
中国佛教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和对称美,通常采用木结构。
而印度佛教建筑则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以石结构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不同偏好。
中国的佛教建筑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如峨眉山金顶寺、少林寺等。
这些寺庙大多坐落在山间,依山而建。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建筑应融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因此,中国佛教建筑通常融入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寺景观。
而印度的佛教建筑则多建在平地上,建筑本身更加注重独立和艺术性。
中国的佛教寺庙一般分为几个主要的建筑群: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像,是寺庙的核心所在。
大雄宝殿通常层层递进,高雅庄严,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平衡和谐美。
印度的佛教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塔”,具有醒目的外观和复杂的装饰。
这些塔被称为“佛塔”,是印度佛教建筑中最典型的形式之一。
佛塔的外观呈锥形,层层递进,犹如巨大的宝塔,内部设有楼梯和通道,供人们进入参观。
佛塔装饰着各种雕塑、浮雕和壁画,表现了佛教故事和哲学思想。
除了佛塔,印度佛教建筑还有一种独特的类型叫做“洞窟寺庙”。
洞窟寺庙是在山石中开凿的,由许多个洞窟组成。
洞窟内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这种建筑形式展示了印度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与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在整体风格和艺术表现上都反映着佛教的思想和信仰。
佛教建筑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能够沉浸于宗教氛围中的场所,以此促进人们修行和冥想。
无论是中国的山寺还是印度的佛塔,它们都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
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对敦煌石窟的理解
对敦煌石窟的理解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一个由洞窟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洞窟内壁绘有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以及佛教经典和文化遗产的文字记载,向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历史瑰宝。
敦煌石窟的壁画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宫廷生活、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生动,展现出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入观察。
除了壁画,敦煌石窟中的雕塑也是其它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这些雕塑以其精细的雕刻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著称。
雕塑中的佛像和神像以各种不同的姿势和表情展现出佛教教义和信仰的内涵。
雕塑作品的细节精细入微,给人一种真实感和神圣感。
除了壁画和雕塑,敦煌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化遗产的文字记载。
这些文字记载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宝贵的历史价值而备受瞩目。
这些文字记载记录了佛教经典、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等丰富的内容,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敦煌石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
富的艺术内容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和研究者。
通过敦煌石窟,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和内心的震撼。
敦煌石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和珍视的宝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敦煌莫高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瑰宝的发现与保护
敦煌莫高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瑰宝的发现与保护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被誉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洞窟内保存着丰富多样的壁画、佛像和经卷等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历程以及对其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敦煌莫高窟的发现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始于公元366年,当时的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商旅经过。
根据历史记载,一位名叫仓颉的官员在探险途中偶然发现了莫高窟的存在。
莫高窟的发现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瑰宝1.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色彩鲜艳、造型逼真而著称。
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其中,以第17窟的“莫高窟殿堂”最为著名,由于其精美的壁画获得了“东方艺术明珠”的美誉。
2.佛像敦煌莫高窟的佛像数量众多,包括大型石窟佛像和小型泥塑佛像。
这些佛像造型各异,形态逼真,展现了古代佛教艺术的精髓。
其中,以第96窟的卧佛像最为著名,长达1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卧佛像之一。
3.经卷除了壁画和佛像,敦煌莫高窟还发现了大量的经卷。
这些经卷书写在宝贵的丝绸上,保存至今。
这些经卷记录了佛教的教义和历史,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敦煌莫高窟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重视和保护。
以下是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1.限制人流为了保护洞窟内的壁画和佛像,敦煌莫高窟实行了限制人流的政策。
游客需要提前预约,并限制一定数量的游客进入洞窟,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2.环境控制敦煌莫高窟采取了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包括控制温湿度、光照等因素,以保持洞窟内的适宜环境,防止文物受损。
3.维修与修复由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存在着自然风化和年代久远带来的损坏问题,相关机构进行了维修与修复工作,以保护和恢复文物的原貌。
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敦煌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郡后,经两汉、三国、两晋数百年开拓经营,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特别是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莫高窟的开凿兴盛,更是成为举世无双的佛教石窟艺术胜地。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面临宕泉河,遥对三危山,南北长168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壮观异常,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
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僧人云游到此,看见夕阳照耀下的三危山金光闪耀,状如千佛,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修行坐禅。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洞窟最多时达千余个。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上世纪初藏经洞被发现后,莫高窟迅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由此衍生出专门研究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从第一个洞窟开凿到元代的千余年间,经过世代相承,不断开窟镌造塑绘和修复,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石窟艺术群。
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代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有洞窟487个,是莫高窟的主体部分,为僧侣和信徒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洞窟内均有壁画或塑像。
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
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一系列古代佛教艺术洞窟,它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自公元4世纪开始,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莫高窟成为了佛教文化与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探讨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并为你展示其中蕴含的宝贵历史与文化意义。
首先,莫高窟的佛教艺术是丝绸之路传播佛教的重要媒介之一。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间文化交流的通道,佛教也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的。
莫高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成为了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聚集地。
莫高窟内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莫高窟佛教艺术风格。
其次,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展现了丝绸之路各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枢纽,将来自东西方各地的商人、文化和艺术品聚集在一起。
莫高窟壁画中的画面多样,描绘了各种肤色、服饰和身份的人物,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同时,莫高窟艺术品中融入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艺术元素,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国际性和多元性。
此外,莫高窟佛教艺术也承载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丝绸之路是多个宗教的交汇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
莫高窟作为佛教寺庙,佛教的信仰、教义在这里得到了呈现和表达。
莫高窟的佛像雕塑、壁画、经文等艺术形式,承载了佛教的宗教信仰与教义,也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佛教文化传统。
最后,莫高窟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对后来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随后的唐代佛教艺术、宋代石窟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莫高窟的艺术也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对这些地方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在当地艺术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风格。
总结起来,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节点,莫高窟通过佛教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丝绸之路各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承载了佛教信仰与教义,同时对其他地区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敦煌莫高窟艺术品鉴
敦煌莫高窟艺术品鉴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宫殿之一。
莫高窟自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发展与繁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莫高窟内山崖洞窟中壁画、雕塑和石刻等艺术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一、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莫高窟壁画是莫高窟最为著名和精美的艺术品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西斯廷”。
壁画主要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传说,以及历史人物、宫殿景观、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壁画使用的颜料鲜艳耐久,色彩丰富多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壁画的细节处理和透视效果展示了绘画师们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造诣。
二、莫高窟的雕塑艺术莫高窟的雕塑以佛像最为著名,包括石雕佛像、土塑佛像以及壁画上的浮雕等。
莫高窟的佛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雕塑作品除了呈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
莫高窟的雕塑艺术是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莫高窟的石刻艺术在莫高窟中,有着大量的石刻作品,涉及的内容包括佛经、佛教传说、历史事件等。
莫高窟的石刻作品以其精细的雕琢和丰富的内容成为研究佛教和历史的重要文物。
石刻艺术通过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四、莫高窟的鉴赏价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品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细腻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艺术品的鉴赏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莫高窟艺术品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其次,莫高窟艺术品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具有宗教艺术的研究价值;最后,莫高窟艺术品的艺术风格独特,具有鉴赏、欣赏和收藏价值。
总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塑和石刻等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敦煌莫高窟艺术洞窟
敦煌莫高窟艺术洞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洞窟群,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
它是中国独特的石窟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及壁画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本文将以莫高窟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内容,介绍这一世界重要的艺术宝库。
一、莫高窟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
它是由千年来的佛教活动形成的。
在古代,莫高窟是一个位于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宗教中心,各个时期的王朝都对其进行了修葺和扩建。
莫高窟总计有735个洞窟,以及大量的壁画、佛像和经卷等艺术品。
二、莫高窟的特点1. 规模宏大莫高窟的洞窟通道错落有致,呈现出巨大的规模。
其中最大的洞窟为跨龙河洞,长达30多米,宽近10米。
洞窟内部的布局严谨,设计精巧。
2. 蔚为壮观的壁画莫高窟的壁画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因其保存完整、艺术价值高而备受瞩目。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
画面色彩鲜艳,技法精湛,给人以美轮美奂之感。
3. 独特的造像艺术莫高窟内不仅有丰富的壁画,还有大量的佛像和装饰品。
这些佛像造型独特,栩栩如生,雕工精细。
每个佛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含义,展示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莫高窟的艺术价值1. 文化交流的见证莫高窟位于丝绸之路上,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我们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能发现印度、希腊、波斯等其他文化的影响。
这种文化交融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2. 艺术价值的珍贵莫高窟壁画和佛像的艺术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这些作品不仅在绘画技法、构图和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这些作品也是当时艺术家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3. 传统艺术的传承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艺术传统流传至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们对于后世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知识点
敦煌莫高窟知识点
敦煌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一种宏伟的佛教艺术洞窟,建于公元366年至444年之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知识点:
1.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由乐尊和尚开凿,
后经前秦、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
不断修建和完善,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2.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450个洞窟中保存
有壁画和雕塑,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
这些壁画包括佛像、经
变画、佛教故事和各种装饰图案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内
涵和中华文明的精髓。
3.文化遗产价值: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
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水
平,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4.文化影响:敦煌莫高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其壁画和雕塑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后世的绘画、雕塑、建筑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保护和研究: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侵蚀,敦煌莫高窟面临着严
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
界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成立保护机构、加强管理、进行数字化
保护等。
同时,学术界也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哪个石窟
世界上现存最⼤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哪个⽯窟 佛教艺术泛指与佛教相关的建筑、雕塑、绘画、⽂学与⾳乐等艺术作品。
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征意义还未发展成复杂与多样化的体系时,佛教艺术已经开始发展。
世界上现存最⼤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哪个⽯窟?下⾯⼩编给⼤家介绍⼀下吧。
世界上现存最⼤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莫⾼窟 莫⾼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的鸣沙⼭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脉三危⼭。
1961年,莫⾼窟被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之⼀。
1987年,莫⾼窟被列为世界⽂化遗产。
莫⾼窟与⼭西⼤同云岗⽯窟、河南洛阳龙门⽯窟、⽢肃天⽔麦积⼭⽯窟并称为中国四⼤⽯窟。
2016年2⽉5⽇,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窟内⼀批涉及猴形象的⼤量精美壁画和塑像,其中既有距今已1400多年的猴⼦形象,也有⽐吴承恩著书《西游记》早200年的“唐僧取经”壁画。
历史沿⾰ 历史悠久的莫⾼窟莫⾼窟始建于⼗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窟佛龛碑》⼀书的记载,前秦建元⼆年(366年),僧⼈乐尊路经此⼭,忽见⾦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窟”,意为“沙漠的⾼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便改称为“莫⾼窟”。
另有⼀说为:佛家有⾔,修建佛洞功德⽆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修建佛窟更⾼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2015-2016学年高三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半期考实用文本补充阅读理解训练
编制时间: 11月 12 日编写人:吴燕英审核人:阳运康姓名:座号:班级: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①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
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
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④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
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
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⑥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
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
质的区别。
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
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
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
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⑦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
的一代精神风貌。
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
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
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
4段
B.在北魏极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众僧侣的坐禅入定实际是痛苦和勉强的,他们只能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第3段
C.南朝佛教信仰与思辨结合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
7段D.看北魏洞窟佛像,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在神像面前匍伏着的是蝼蚁般的生命。
第5段
E.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均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
第8段
12. A C(A.绝对化。
原文是“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C.篡改原意。
原文是“最佳选择”,不是“不二选择”。
)
A.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第4段
B
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第2段
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第5段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第6段
13. B(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观陈述。
)
14.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分)
14.①梁武帝和下层人民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其苦难各不相同,(1分)对佛的恳求和憧憬是不一样的。
(1分)②下层人民作为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1分)梁武帝作为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
(1分)意思答对即可。
失分原因——多数得分在2分。
1、漏掉答题点。
只答①②或者只答③④。
2“统治者匍伏在佛
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
3、表述失误,制造病句。
15.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
(4分)
15.①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
②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或:在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宁静、高超和飘逸;或:折射的却是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③洞窟的雕塑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④洞窟所代表的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
失分原因——
最大问题,判断不出佛教石窟艺术包含“壁画”与“雕塑”。
分不清细节描写与特点概括的语句。
1、漏掉答题点。
较少学生能找全答题点,大多数以为4分只需要回答两点。
2、只是抄写原句,不能灵活转换。
3、只回答半个分点。
例如“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或者“宁静、高超和飘逸”
4、误解文意。
误答“仁爱、慈祥、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