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洞窟艺术

佛教洞窟艺术
佛教洞窟艺术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2015-2016学年高三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半期考实用文本补充阅读理解训练

编制时间: 11月 12 日编写人:吴燕英审核人:阳运康姓名:座号:班级: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①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

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④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

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

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⑥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

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

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⑦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

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

4段

B.在北魏极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众僧侣的坐禅入定实际是痛苦和勉强的,他们只能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第3段

C.南朝佛教信仰与思辨结合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

7段D.看北魏洞窟佛像,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在神像面前匍伏着的是蝼蚁般的生命。第5段

E.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均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第8段

12. A C(A.绝对化。原文是“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C.篡改原意。原文是“最佳选择”,不是“不二选择”。)

A.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第4段

B

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第2段

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第5段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第6段

13. B(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观陈述。)

14.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14.①梁武帝和下层人民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其苦难各不相同,(1分)对佛的恳求和憧憬是不一样的。(1分)②下层人民作为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1分)梁武帝作为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1分)意思答对即可。

失分原因——多数得分在2分。

1、漏掉答题点。只答①②或者只答③④。

2“统治者匍伏在佛

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

3、表述失误,制造病句。

15.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4分)

15.①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②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或:在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宁静、高超和飘逸;或:折射的却是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③洞窟的雕塑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④洞窟所代表的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失分原因——

最大问题,判断不出佛教石窟艺术包含“壁画”与“雕塑”。分不清细节描写与特点概括的语句。

1、漏掉答题点。较少学生能找全答题点,大多数以为4分只需要回答两点。

2、只是抄写原句,不能灵活转换。

3、只回答半个分点。例如“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或者“宁静、高超和飘逸”

4、误解文意。误答“仁爱、慈祥、关怀”。

佛教石窟艺术 阅读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10.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佛教名山寺院详细分布

1.四大名山 一、山西五台山 南山寺显通寺广仁寺镇海寺广宗寺普化寺金阁寺 龙泉寺殊像寺塔院寺圆照寺碧山寺 望海寺尊胜寺灵应寺法雷寺佛光寺演教寺普济寺黛螺寺灵境寺竹林寺妙德寺广化寺佑国寺善财寺三泉寺寿宁寺极乐寺碑楼寺秘密寺佛母寺 二、浙江普陀山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梵音洞盘陀庵 梅福禅院无垢庵紫竹林庵观音洞普陀精舍三、四川峨嵋山 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神水阁中峰寺广福寺清音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严顶

四、安徽九华山 化城寺祗园寺月身宝殿上禅堂下禅堂立庵 天台寺九华寺百岁宫甘露寺旃檀林慧居寺 净土庵接引庵九华莲社念佛禅院广济寺东崖寺无相寺华严寺禅华天寺翠峰寺广福寺福度寺 会龙寺广胜寺圣贤寺龟山寺平坦寺净信寺 广化寺回龙庵甘露庵西天竺庵大桥庵松树庵 长生庵一宿庵双峰庵复兴庵德永庵九莲庵 龙庵通慧庵十王殿莲花庵翠去庵拜经台 念佛堂大厦庵观音庵永兴茅蓬净修茅蓬定西茅蓬心安茅蓬蕴空茅蓬华严洞海会寺金刚寺莲宗精舍双溪讲寺香山茅蓬法华寺天池庵聚龙庵龙安院圆通庵韦驮庙 2.八小名山 一、北京香山

香山寺碧云寺宝相寺二、河南嵩山 会善寺永秦寺嵩山寺 嵩岳寺十方禅院 三、江苏狼山 广教寺三贤寺准提庵四、江西庐山 秀峰寺归宗寺海会寺 黄龙寺栖贤寺天池寺 万杉寺 五、天台山 华顶寺心明庵智者塔院高明寺中岩寺下方广寺万年寺上方广寺中方广寺寒明楼济公院天柱峰庵

六、湖南衡山 雁峰寺南台寺祝圣寺藏经殿方广寺丹霞寺石头寺上封寺高台寺紫盖寺马祖庵半云庵湘南寺罗汉洞明心殿讲经台大善寺 七、陕西终南山 弥陀寺 八、云南鸡足山 祝圣寺金顶寺传衣寺牟尼庵大觉寺九莲寺大钟寺华严寺寂光寺悉檀寺极乐庵弥勒殿大士阁钵盂庵云居斋堂

全国寺庙牌匾书法

全国寺庙牌匾书法 邢诚爱笔下的猫萌态十足,富有灵性,堪称一绝! ?林筱之,当代草圣林散之之子,他的书法水平如何? 华国锋书法,越老字越大气,线条朴拙不失刚劲 珍珠险蒙尘—那些原被低估了的稀世珍宝 九翰藏画馆2018-03-10 16:57:52 牌匾,始于秦汉,流传至今,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融汉语言、书法艺术、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宫殿、寺庙、商号等地。为牌匾题字的,一般都是显贵、名流或知名书法家,我国各大知名寺院,更是荟萃不少名家书法。 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山门建于明代,其匾额“白马寺”三字,出自我国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之手,用笔稳健舒展,庄严浸透着气韵,与中国第一古刹相映生辉。 云林禅寺

清康熙二十八年,灵隐寺请康熙题块牌匾,康熙在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雨”字,可是“灵”字在“雨”字头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这许多笔画怎么也写不下了,康熙干脆将错就错,写成了“云林禅寺”。 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大相国寺山门的匾额,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所题。 少林寺 关于少林寺寺匾书法的来源,至今并不能确定。康熙从未到过少林寺,少林寺寺匾上的字,传闻是从康熙写过的字中挑选出拼成的,也就是书法界所说的集字。 释迦宝殿 天津大悲禅院释迦宝殿的牌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所写,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 东岳庙 北京东岳庙,正一派北方最大的道场,现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横匾“东岳庙”三字为康熙御笔。

极乐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极乐寺,建于民国十二年。张謇,清末著名的实业家,不仅在教育、实业上卓有功绩,在佛教方面也有其独到的观点,因此极乐寺的首任主持倓虚法师,邀请实业家张謇题匾。 太极殿 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太极殿匾额为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所写,时年九十高龄。 金玉观世音 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三亚南山寺内的“金玉观世音”横匾,出自当代中书协主席沈鹏所写。 文化之祖 仓颉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国22年,有“草圣之称”的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为仓颉庙题匾“文化之祖”。 财神殿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墨予 禅宗六祖慧能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转眼已两千多年了。经过与中华本土文化无数次的碰撞,终于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兴盛。 佛理的精深,无法言喻。读一本佛经,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句箴言,心就像木鱼,一下一下地被敲着,由混沌变为洞彻。喜爱林清玄的文章,不仅是因为他清雅的文字,更是因为那字里行间的禅意。在我看来,探究佛理的人,思想定不会浅薄。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品一杯清茗,读一本佛经,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侈。每个人都上紧了发条,狂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步伐虽快,心却早已疲惫。仓央嘉措曾经说过:“在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是啊,汲汲于名利,奔走在尘世,任由那颗心渐渐停止跳动,那么多人泯灭良知,亲手铸就一个个炼狱,最终纵身一跃,自己尝了苦果。 求佛,无数善男信女踏进金光闪闪的大雄宝殿,诚心祈求,他们求的不是佛,有的求的是尘世的安稳,对于这,我想,佛大约是慈悲的。偏偏有那么多人求的是心安,倘若如此,他们大概是走错了地方,佛应该更希望他们能弥补自己的罪过。我信仰佛,但我很少踏入富丽堂皇的寺庙,那里的佛,或许只有一个金色的躯壳。心在哪儿,佛就在哪儿。 有人砸了佛像,毁了香炉,说:“念了半辈子佛,一个子儿没发。”此等粗鄙之语,只怕他是念了半辈子的财。有人说,佛家讲究万念皆空,若无欲望,生亦何欢呢!在我看来,空是得道者的境界,生于尘世,注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不能,佛亦是尘世中人所化,有的如文殊普贤,让人顶礼膜拜。而弥勒佛袒胸露乳,却无人说他不是佛,人人都说他那一抹笑意味深长,我却认为那是他的一抹人性,身处西方极乐,自然普度众生,但他更为人所亲近。只需将佛的思想注入凡人的躯壳,纵使不能六欲尽除,但以一双眼看人间悲喜,若是与人为善,便兼贪嗔痴恨,也是对众生的怜悯,在我看来,亦是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何必争名逐利,拥一份禅意,一路前行,如木槿花般,优雅盛开,从容老去,有何不可?

(完整版)龙门石窟艺术解析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 龙门石窟夜景图(17张) 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7]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 龙门石窟(16张) 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8]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

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9] 龙门的北魏石窟,有宾阳洞、莲花洞、古阳洞等八个较大的窟和另外四个小窟。 宾阳中洞洞口作尖拱形。洞口两侧石壁上雕出怒目蹙眉象征其孔武有力的力士,右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极有神气。 这一洞窟的布置是以本尊为中心,其他各种形象及装饰都是紧凑的互相联系,产生照应及陪衬作用,而在设计意匠中,又充分利用主从,加强与减弱的手法,以突出集中到本尊身上的宗教主题。这一洞窟的完整的布局,代表着北魏末期佛教庙堂的流行样式。这一完整布局的出现也说明佛教艺术的成熟。 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是了解当时绘画艺术水平的重要参考品,可以了解绘画艺术的构图和线条的表现力,以及装饰性的设计。帝后供养人的浮雕在前一节已经谈到。维摩文殊,作为南北朝流行的艺术题材,龙门石刻和云冈石刻一样,时常在一些佛龛的上部或有空隙处加以表现,而宾阳洞的浮雕幅面较大也最完整。维摩洁的形象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依据描绘的。须达那本生及萨埵那本生,在敦煌壁画中很多,在内地却不是十分流行的。宾阳洞的浮雕是用独幅的画面加以表现的,不是敦煌壁画的连续性的形式。 莲花洞宽六一五米,进深九·六米,高六·一米,是狭长而深的洞窟。中央为五·三米高的立佛,其旁有二菩萨胁侍,佛与菩萨之间,后壁上左右各有一罗汉浮雕。窟顶中央为一美丽的大莲花图案,花瓣微凹,极富于真实感,而又有装饰性,充分发挥了雕刻的特长。洞口拱门上,浮雕熊熊的火焰纹,非常生动,是北魏装饰纹样中发展了汉代的飘动的云气的处理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代表作。莲花洞内壁上有很多小佛龛,都是当时人陆续雕造的。纪年最早的为正光二年(公元五二二年),可想莲花洞最初修建可能是在神龟正光之间(公元五一八一五二五年)。 古阳洞四壁布满佛龛,充分代表了北魏末期贵族社会中崇尚佛教的风气。古阳洞的窟形类似莲花洞,而较深,较高。进深一三·五米,宽六·九米,高约一一·一米。本尊已被后世修改,成为道教的形象,所以古阳洞也称为“老君洞”。胁侍菩萨立像,有优美的姿态,从侧面看,上半身微向后仰,两足力量不平衡,已超出了呆板直立的阶段。古阳洞壁面满布大小不等的各种样式的佛龛。左右两壁各有大型龛排成较整齐的三排,每排四个(右壁最下一排因未完工,所以只有两个龛)。每一龛中,有一释迦佛坐像,或一弥勒交脚坐像,或多宝释迦二沸并坐像。佛龛的上部的横额,样式有数种不同的变化,而且和佛像背后的背光及项光一样,富于装饰性。在各大龛之间空隙处,有后来加雕的许多小龛。这些大小龛中的佛像,特别是各大龛的佛除,都是有时代的代表性,是标准的北魏晚年流行的瘦削形的秀

中国美术鉴赏

李可染--我最喜欢的画家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李可染大师的座右铭。 李可染画的“牛”也颇见功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画牛成为其山水画创作的补充,并逐渐形成风格。他自诉“吾崇其性、爱其形,故不倦写之。”对于线条的理解和追求,也是受了他的老师齐白石的影响,与其画虾的手法颇有些相似,特别喜欢他的《万山红边》这幅画。 山水画 一位国际友人参观故宫绘画馆,看到展子虔《游春图》,他问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当有人告诉他是隋朝的、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时,这位国际友显得非常惊讶,他摇着稀疏的头发赞叹说:"不可思议!中国绘画反映生活为什么这样早!"有人以为山水画不能反映生活,这是不对的。中国人很早在自已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想要表现环境中美的事物。古人从表现神,描绘宗教故事到画山水、花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从前看见石涛一张画,题诗一首: 丹井不知处,药灶尚升烟。 何年来石虎,卧听呜弦泉。 刚开始怎么也看不懂,后来有个同学去黄山了,回来拍了好多照片,原来黄山的风景如此壮观。一看实际的黄山的风景便知,在黄山上,石涛是把黄山很多不同景点集中在一处:丹井、药灶、石虎、呜弦泉这许多地方,经过组织加工,画在一个小册页上。"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可以说已经参透山水画创作之奥妙。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创造一个艺

术品,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他们自己都没有感动,怎么可能感动别人呢?有些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但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精气神已经完全进入境界。有一次看京剧《长板坡》,刘备吃了败仗,在当阳道上露宿。当时刘备身边坐着两位夫人,都既没有台词也没有动作。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戏,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糜竺夫人抱着小孩,使人感到在战场上风尘仆仆,精神疲惫。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我看到的并不是甘夫人,而是化了妆的演员,这时可想或许是她在想赶紧卸妆后赶快回家买菜、做饭或是接孩子…… 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有一个最了不起的传统,是讲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人品不好,画必然不好。 一个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讨好、欺骗,必然嫉贤妒能,整天想着压人家,必然有状元思想,总想自己什么都第一。德、智、体、美,德要放在第一位。说实在的,没有一个沽名钓誉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荣誉的。名誉的评价在人民,在于历史。 屈原写《离骚》,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什么名利吗?居里夫人做科学实验失败了那么多次,最后发现了镭,人家奖给她勋章,她把勋章拿给小孩子玩,很看轻这些东西。 一个人完全没有一点邪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克服邪念。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个驼背老人,在树林里粘蝉,好像用手拿,一个也跑不掉。庄子问他本领哪里来?老人说,我练出来的。我用一根竿子顶一个球,后来加成两个球,再加成三个球,练来练去,从不间断,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粘蝉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蝉翼上,宇宙之大,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庄子听了感慨地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浅析金塔寺石窟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9424768.html, 浅析金塔寺石窟艺术 作者:吴开东 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4期 [摘要]甘肃张掖的金塔寺石窟艺术知者甚少。实际上金塔寺石窟的开凿,要早于“中国四大石窟”。也正是由于金塔寺石窟的开凿,才拉开了中国石窟规模化开凿的序幕。金塔寺石窟艺术保留了源自印度石窟艺术的形式特征,但又不失其当时、当地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生活原形,形成了时代特色鲜明的北凉石窟艺术:中心塔柱的窟型、秀骨清像的造像、高肉浮雕的壁饰。尤其是金塔寺彩塑高肉浮雕飞天,凌空悬塑,若从天降,表现手法更是独一无二,被誉为“东方飞天之精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金塔寺;石窟艺术;造像风格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80-02 金塔寺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县大堵麻乡李家沟村西面的红砂岩崖壁上。境内多为山地草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这里气候温寒、四季分明,洞窟内塑像保存较为完好。金塔寺东、西二窟开凿在距地60余米的红砂岩崖壁上,二窟并列,坐北朝南,有石阶依山而上,可直通窟内。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雕塑史专业博士史岩先生,曾沿丝绸之路考察敦煌石窟,途经祁连山区时对马蹄寺石窟群进行了考察,发表了《散布在祁连山区民乐县境内的石窟群》一文,文中指出:“金塔寺和千佛洞的北朝窟中所见高肉雕的大型飞天、千佛、菩萨和莲花化生童子等,是富有创造性的,它又是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给人们的感动力是大大地超出于影塑,艺术家非有更健全的想象力、更高度的表现技术、更丰富的造型经验和大胆的构图设 计能力,是不能做到的。”此二窟的塑像艺术风格异于甚至高于其他石窟,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研究。1986年,北京大学教授、考古系主任宿白先生在《考古学报》第4期发表的《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一文中,对金塔寺、天梯山、文殊山、北凉石塔等遗迹作了综合性分析和比较后认为:“早于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这三座塔庙窟的开凿,有可能出自北凉时期,或是北凉之后,这是沿袭了凉州佛教艺术系统而开凿的。” 金塔寺石窟的洞窟类型比较单一,二窟均为中心塔柱窟,也叫塔庙窟。主要用于礼拜、供养等宗教活动。其形制特点是:在洞窟的中央矗立一方形柱体,将洞窟的顶部与地面连为一体;柱体的前方空间比较大,是洞窟的主室部分;柱体的另外三侧壁与洞窟的诸侧壁之间形成可以通行、右绕礼拜的甬道;内地中心柱窟,中心柱比较规整,多数在柱体的下部有一基座,柱体四壁凿出一列或数列佛龛;柱体四周之甬道,比较高敞,与洞窟高度相等。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介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经过重重困难,大孚灵鹫寺建成,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1 ,五台山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领域的杰出成就的显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筑与人文景观显示出其作为中华大地一处重要的承载俗世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交汇意义的巨大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载体,显示了亚洲宗教景观和建筑文化超越时间和人文领域的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宗教圣地对于山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巨大成绩;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了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正在不断的和谐共融,彰显了在现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与景观建设方面的巨大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4 ,五台山显示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东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人文景观综合性集大成的一个杰出的例证。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2)“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收藏|作者: 不详|来源: 佛缘资讯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迄今已历两干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种子可说已传递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不仅充实了这些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更丰富了他们在美术创作方面的题材与形式。举例言之,印度阿姜塔的石窟艺术、中国教煌的辉煌壁画、云冈和龙门的佛教石雕、日本奈良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波罗奈梵的卧佛亘像、印尼爪哇婆罗浮图的大佛塔……等佛教艺术杰作,相信都已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这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西夏文物中,以佛教绘画为主,这些出土的作品经过时间的长廊,仍能维持完好,诚属难得。然而,尽管前人留下这么丰富的遗产,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去欣赏它?尤其,面对这批年代久远的佛教美术作品,我们应如何掌握其精蕴,而与个人的学佛相结合呢?一般来说,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是“主观的欣赏”:另一则是“客观的认识”。而佛教美术作品的观赏自然也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以下,先就“主观的欣赏”部份加以论述。 一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三大要件,这是人尽皆知的,藉着作者精心的创作,不仅呈现外在事物的具体造形,更传达了内在精神的抽象意涵。就以佛教的造像来说吧,其中:佛、菩萨、天龙八部……等性格各异,致其美术的造形也随之不同。如众周知,佛像多法相庄严,肃穆端凝。而为了表现菩萨的慈悲,菩萨像大多相貌和蔼,平易亲切。至于天王力士,则因为是佛教的护法,故艺术家多以嗔目裂齿,血脉贲张等外形,来刻画他们的威武勇猛。凡此种种:“以形写神”的例证,充份道出艺术中“真”的特质。接着,以“真”作基础,进而达致“善”的境界。《历代名画记》说到:“夫画者,成软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所以,艺术还必须透过对“善”的诠释,达到教化人群的目的。 名雕塑家杨英风认为,“佛教艺术”乃是结合了艺术心灵与形上意象两者,并且相互辉映的华严境界!因此,透过此一灵性的浸润,使人在方外玄想中,获得无与伦比的禅悦之乐,并开启对于生命的智慧。杨先生也认为,由于佛教艺术和中国造型美学有其相通之处,所以才能顺利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因而可知,举凡艺术创作均透过造形理则和形上思惟的相互交感,引发人们的共鸣:进而藉着艺术

佛教石窟艺术的变迁论文

佛教石窟艺术的变迁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法律标志。伴随着产生了伟大的佛教艺术,其中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它是用来作为一种信仰、崇拜,而不单纯用来作为供人欣赏的对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经历了变化发展,佛教石窟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生活的变化和阶级统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各自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华名族从接收佛教、改造佛教、最终摆脱佛教这一过程。虽然各个朝代的佛像都具有硕大的身躯,具有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但是它的人事内容去不相同。以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来看,我们会发现北魏、隋唐、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差异。 中国最早的石窟因推到北魏的洞窟,从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成为洞窟壁画的主要题材,这些佛教传来未经过变化,主要是印度题材,壁画多为佛教故事,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奴好善乐施之类的,这些壁画都体现了人灵魂的善良与美丽,心灵的平静与崇高。这是一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带有激烈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从壁画的题材内容是与北魏时期的社会背景戚戚相关的,这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确是严重的歪曲的写照,北魏历史总的来说是一个战祸,饥荒、病疫、动乱的历史。阶级和民族残酷野蛮的压迫,阶级之间、名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皇室宗族之间杀戮不断。而壁画的主题正是要让人在悲惨的现实中脱离出来,努力忘记现实中的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卑屈顺从,逆来顺受,做到自我牺牲,以获得神的恩典。壁画的故事表现在如此动荡的形式中,正可以体会到他们当时吸引,煽动和麻醉人们去皈依天国的那种巨大的情感压力。 北魏洞窟佛像雕塑秀骨清秀、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的寄托在它身上,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脸上的微笑不是对人事的关怀和慈爱,而是对人世现实轻视和淡漠,表现了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跟长期分裂、战乱的南北朝映对的正是长期统一稳定的隋唐,与此相适应的艺术领域,无论是雕塑的面容、体态,还是壁画的题材风格,都开始了明显地变化,与北魏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隋代的雕塑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到唐代以健康丰满的形态为主。唐代雕塑体态健康丰满,与北魏那种超凡绝尘截然不同,唐雕塑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也显得更加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不在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了。 同时这一时期的佛像更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佛,它已经变得更加分工明确,各有不同职责,形象更加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也较低了。这与北魏相比,这是进一步的中国化。 这些变化,与儒家思想的渗透有关,至南北朝以来,儒佛道相互攻讦辩论,至唐逐渐协调共存,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了佛教,佛教逐渐符合儒家思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东北,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海景变幻,岛上有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南天门等风景点20余处。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普陀山即普陀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海中,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在佛教界有“银普陀”之誉。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自唐建立观音道场以来,经历代兴革,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海拔3099米,一山势逶迤,形如"螓首峨嵋,细而长,美而艳"故名。先全山主要庙宇及风景区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十余处,金顶是观日出、云海、佛光之地。峨眉山在佛教界被称为光明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峨眉山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包括大、二、三、四峨眉,海拔3000米左右,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上寺宇始建于东汉,起初流行道教,唐朝开始佛教日兴,至明清

有寺庙近百座,在佛教界有“铜峨眉”之誉。后来,寺庙多遭摧毁,建国后曾大规模修建过。现主要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雷音寺、洪椿寺、仙峰寺、洗象池、接引殿、卧云庵等。云海、日出、宝光为山顶三大奇观。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19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东北,海拔3058米。五台山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庙宇最著名的是南禅寺和佛光寺,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五台山,中国佛教第一圣地。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县境内。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百余公里,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最高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叶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在佛教界有“金五台”之誉。五台山因气候凉爽,又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篇一: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篇二: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城市学校网为您提供《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_现代文阅读题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9分,考试时间10分钟! *请点击右侧【开始考试】按钮进行考试,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试卷,试卷提交后能马上查到考试成绩及试卷答案!试卷标签:高中,高三,语文,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现代文阅读题 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书法名家辈出,他们在汲取古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引领近代书坛风骚,下面给大家分享近代20位书法名家的楷书,以飨读者! 1 于右任草书名世的魏碑大家

于右任楷书《曾孟鸣碑》 于右任书法早年致力于魏碑,中年后精研草书,沉雄其本,飘逸其形,逐渐形成气势磅礴、自由烂漫的独特书风。他的对联作品,更把这种书风演绎到了极致。 2 张大千但因画名太响,书名终为之所掩

张大千(1899一1983),名爰,字季爰,又字大千,号南场丈人,70步后署爰翁、爰皤。四川内江人。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一生多富传奇色彩。早岁即有艺名。享高寿。富可敌国。书法以魏碑为宗,也习唐宋,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郑文公碑〉等得趣最多。以行草书胜,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张大千早年从曾熙、李瑞清学艺,可谓法门高深,学有巨源。 3 李叔同入世的楷书,出世的佛法

李叔同楷书五言联 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很多。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4 陆维钊碑帖结合的楷书大家 陆维钊临《石门铭》

中国佛教与石窟艺术.doc

中国佛教与石窟艺术 【摘要】佛教在印度产生之后,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传播。总的来说,它是分为“南支”和“北支”向两个方面传播与发展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之发展起来的便是中国佛教美术了,其中,当然以中国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主,同时,中国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因此研究中国佛教,就必须对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进行鉴赏。 【关键词】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影响 虽然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但至晚在公元2世纪已传入中国却是无疑的,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佛教文化,同时,佛教艺术也伴随佛教的诞生而产生,其主要构成形式为寺院艺术和石窟艺术,寺院艺术在我国也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存在,无数次作为各种武侠小说、电影的题材,其中电影《少林寺》更是到了家喻户晓的地位,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对于佛教与寺院艺术我们的了解理所当然要比石窟艺术的了解要更多,因此,笔者今天觉得更有必要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 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就要大致了解一下我国佛教的发展,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经历了变化发展,佛教石窟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生活的变化和阶级统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各个时代都各自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华名族从接收佛教、改造佛教、最终摆脱佛教这一过程。虽然各个朝代的佛像都具有硕大的身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但如果以敦煌的佛教石窟艺术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北魏、隋唐、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面貌,风度各有差异。中国最早的石窟要追溯到北魏的洞窟,由于北魏历史总的来说是一个战祸,饥荒、病疫、动乱的历史阶级,各种势力之间的杀戮不断。因此壁画的主题也多为对美好天国的追求。与北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统一稳定的隋唐,因此理所当然的,在石窟艺术方面也会行程巨大的差异,隋唐雕塑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也以慈悲形象示人,自然也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了。北宋时期,随着社会转折的变化,商品经济也发展起来,随之文艺领域和人们对美的理解也发生变化,圣唐壁画中那些高大的佛像已逐渐消失,壁画在这个时期开始真正的走向了现实,敦煌壁画中《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于此同时发生的是对山水,楼台的描绘也多了起来。 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来总结,中国佛教石窟的一般特点大致是: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了解完我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大致时代发展,当然也必须对我国佛教的四大石窟进行了解和鉴赏。 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在大同西的武周山,依山凿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是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同时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气势磅礴,具有西域情调。中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晚期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瘦骨清像”的源起。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