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

——读洛夫乔伊的《存在巨链》

张继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洛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描述了“存在巨链”的产生、演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等原则。同时,《存在巨链》一书也体现了洛夫乔伊独特的写作方法——关注“单元-观念”,许多学者对这一独特的写作方法学者们提出了批评,其中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于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虽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批评,洛夫乔伊的这种写作方式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单元-观念;政治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D0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2)04-0025-10

收稿日期:2012-07-28

作者简介:张继亮(1983-),男,山东日照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

阿瑟·洛夫乔伊(Arthur O. Lovejoy)(1873—1962)①,美国哲学家,批判实在论的重要代表、美国观念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洛夫乔伊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曾在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大学任教。1913年他与约翰·杜威一起创办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1940年他创办《观念史杂志》。他的主要著作有《反对二元论》(1930)、《存在巨链》(1936)、《观念史论文集》(1948)、《关于人性的思考》(1960)等。

洛夫乔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认为观念史研究的是人类观念史中的那些基本要素,“那些基本的、持续不变的或重复出现的能动的单元”[1](P5),这些基本要素或者“能动的单元”是构成各种思想和命题的主要成分,洛夫乔伊将这些基本要素或者“能动的单元”称之为“单元-观念”(unit-ideas),因此,在他看来,观念史研究的是这些“单元-观念”的产生、演变。

那么,何为“单元-观念”?洛夫乔伊并没有给出定义,他只是划分了五种类型的“单元-观念”。第一种是一些人们头脑中潜在的一些思维习惯,“有一些含蓄的或不完全清楚的假定,或者在个体或一代人的思想中起作用的或多或少未意识到的思想习惯”,[1](P6)例如,那些“精神简单化者”——“那些在习惯上倾向于假设可以找到所处理的问题的简单的解决办法的人们”[1](P6)——持有的简单化的倾向。第二种是人们明确意识到的一些假定或者思维习惯,“这些某地特有的假定,这些理智的习惯,常常是属于如此一般,如此的一类东西,以至于它们有可能在任何事情上影响人的反思进程”[1](P9),例如,人们持有的唯名论假设:“某些人几乎本能地倾向于把所有一般概念的意义归结为那些属于这类概念的具体可见的特殊事物的枚举”[1](P9)。第三种是一种被洛夫乔伊称为“形而上学的激情”的东西,这种“形而上学的激情”是指“在一切对事物之本性的描述中,在对一个人所属的世界之一切特征的描述中,用这样一些富有诗意的语词,通过它们所造成的移情作用来唤起某种相同的情绪,或哲学家或其他读者所表现出来的情调”[1](P10),洛夫乔伊认为“审美的激情”和“奥秘的激情”便属于此类观念。第四种是一些洛夫乔伊称为“哲学语义学”的东西,这种哲学语义学是指“对一个时期或一种运动中的神圣语词或成语的一种研究,用某种观点去清除它们的模糊性,列举出它们各种各样的含意,考察在其中由模糊性所产生的混乱结合的方式,这些模糊性曾影响到各种学说的发展,或者加速某一流行的思想由一个向另一个,或许正好

是向其反面不知不觉的转化”[1](P14),例如,洛夫乔伊认为Nature这一词便是一个“神圣语词”,它在人类历史上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五种是这样一些观念,它们“存在于被早期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所明白阐释的某种单一特殊的命题或‘原则’之中,以及和那些作为,或曾被设想为它的推论的进一步的命题处在一起”[1](P14),例如《存在巨链》中的存在巨链便属于这类观念,《存在巨链》一书意在考察“存在巨链”的产生与演变以及与此相关的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等原则。

一、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

洛夫乔伊自己并没有明确定义存在巨链的含义,在笔者看来,洛夫乔伊所说的存在巨链是指从虚无一直到上帝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种,各个物种依据自身分有善的程度按照等级排列,而且任意连续的上下两个等级之间不存在空隙。存在巨链体现了三个原则: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其中充实理由原则意在说明世界存在的理由——这个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完满事物的世界存在的依据是自足的上帝,同时,这个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完满的世界也是上帝存在的一个明证。这一原则之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相互冲突的上帝:一个是自足的上帝,他是自足的、完满的,“这个上帝是自足的、不在时间之中的,超出普通人类思维和经验范围之外的,是不需要一个由较小的存在物构成的世界来补充或增加其自身永恒自我包含的完善性的”[1](P393);另一个是充满“创生力的”(generativeness)上帝,这个上帝是不完满的,他处在时间之中,而且他依靠各种被造物来展现他自身,他是“一个将在被造物的多样性中,因而在时间秩序以及自然进程的多种多样的景象中发现其显现的上帝”[1](P394)。充实性原则是指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物种。而连续性原则是指任意连续的上下两个等级之间不存在空隙。理解“存在巨链”的关键在于理解“两个上帝”之间的冲突,即如何处理完满的上帝与不完满的上帝之间的冲突:“倘若由暂时的和不完善的被造物所构成的今世的存在被认定为真正的善的话,那么来世的善的理念必定是一种伪善的理念,而一个自足的和永恒完满的绝对者又无法和与时间性生成和变换以及创造性发展的世界相关联且体现于这个世界之中的那个上帝相同一”[1](P407),要解决这一矛盾实际上需要将完满的上帝与“创生力”的上帝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肇始于古希腊。

在洛夫乔伊看来,2000多年以来,影响西方思想的“存在巨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蒂迈欧篇》中最早得以清晰地阐述,并且在新柏拉图主义者那里得到系统化,从此,西方思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上帝②(或者说一个上帝的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的观念:一个是来世观的上帝,这个上帝是“自足的”、“完善的”、“不在时间之中的”[1](P393)以及超出人的思维及想象之外的。另一个是具有“创生力”的上帝:他不是自足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时间中的上帝,因为他只能在“时间的秩序以及自然进程的多种多样的景象中”[1](P394)才能显现,简言之,他是一个此世观的上帝。这两个上帝的观念影响了西方思想史上各个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新柏拉图主义者、经院哲学家、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哲学家和诗人,然而,奇怪的是,虽然这两个上帝相互冲突,思想家却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它们。[1](P38)随着时间的推进,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困境,他们试图调和这两个上帝的矛盾,但结果是或者强调自足的上帝,如奥卡姆,或者强调善的上帝,如阿伯拉尔,但更多的是努力地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最终都大多强调善的上帝,如莱布尼茨。直到18世纪,存在巨链开始逐渐解体:乐观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只是强调善的上帝而不再关注自足的上帝,从而存在巨链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而最终趋于解体。

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肇始于柏拉图。在柏拉图思想中存在着两个神。③[1](P50)一方面,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绝对的、自足的以及至高无上的,而其它所有的理念和人都要以它为存在的依据,也就是说,“整个可感世界在时间中的存在以及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真正自足的所有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存在——都不需要卓越的附加物也能成为现实。善的丰富性一劳永逸地包含在自身之中,被造物不再为它增加什么东西”。[1](P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