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间的关系之心与肺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兽医学课件: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失肃降,不能制约肝木 痛、头晕、头痛等。
肝气升发过度:胸胁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 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 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 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
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 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
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 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
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 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生理
肺气对于心血——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
维持肺司呼吸正常运行,
为肺气的物质基础
心血对于肺气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附于
血而运行全身
•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 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
中兽医学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二章 脏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 的关系。
重点在于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有机 整体
五脏 六腑 气血津液 经络
中心 配合 物质基础 联系
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五脏一体观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 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 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 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 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 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的关系。
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血行受阻
心有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 畅 → 肺失宣降,心悸、唇青、舌紫、咳 嗽、气喘、胸闷等。
全面解读中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全面解读中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一、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与特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它的理论体系包括了诸多独特而深奥的概念。
其中,五脏六腑便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1. 五脏:心、肺、肝、脾、肾。
2.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人体内负责掌管着各自领域的器官,而六腑则指与消化和排泄相关的器官。
这些器官不仅有独立的功能,还存在着密切相互关联。
二、五藏对应力量与情感1. 心藏神灵:心主血脉,掌管精神活动和情感。
心为人体之主宰,主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思想意识。
心藏神灵,因此在中医看来与情感紧密相关。
当人的心情愉悦时,血液循环也会良好;而当情绪低落或过分激动时,则可能影响到心底火炽,进而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2. 肺主气机:肺经气机,调节呼吸和水液代谢。
肺为人体最易受到外界侵袭的器官之一。
它具有调节呼吸、控制水液代谢等功能。
肺主气机,在中医看来与人体的自身免疫、情绪和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感到忧愁或垂头丧气时,往往会影响到肺气的运行以及正常饮食和睡眠。
3. 肝主疏泄:肝藏血脉,负责调节情绪与新陈代谢。
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肝脏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身体废物的排泄功能。
此外,肝也对情绪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人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系统的健康。
4. 脾转化营养:脾胃运化食物。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视为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
它具有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的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人体免疫系统、血液循环以及情绪调节紧密相关。
当脾胃消化不良时,不仅会影响到营养吸收,还可能导致疲劳、情绪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5. 肾藏精气:肾主生殖、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
肾脏被视为人体储存精气之地,在中医学中对应着生殖系统、骨髓以及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
肾主负责身体的发育和代谢,同时也影响人体的性功能、思维能力和抗老化能力等方面。
三、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1. 六腑是五脏的配套器官。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
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3.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精神调节方面:心藏神,主宰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情志活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情志的舒畅。
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4.心与肾的关系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
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凉润则火炽。
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
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
•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
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5.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肝与胆,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从经脉络属方面解释的,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二者生理相关,心血循经下降濡养小肠,小肠化物,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心,化血濡养心脉。
2、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联系。
生理上,肺气下降,布散津液,可以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利于排出糟粕。
反之,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肃降。
病理方面,大肠传导不畅,影响到肺,出现喘咳胸满(胸部胀满不适)。
3、脾与胃二者在生理上以膜相连,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4、肝与胆,生理上胆依附于肝,因经脉络属,二者构成表里关系,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为用。
5、肾与膀胱,二者有经脉络属,故为表里关系,二者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脾气”充足的时候,血液的生化就有源泉,心血就会充
盈,“脾气”虚弱,运化不能正常,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脾 不统血,而引起出血; • 若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 肢体倦怠,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和心神的调
控。
3、心与肝
• 心主血,肝藏血。 •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 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 • 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筋骨酸痛、四 肢抽搐、拘挛。
• 3. 肝主疏泄总的含义是说肝能:( )
• A .调畅气机 B .运行气血 C .调节情志活动 D .协助消化
• 4. 脾有升清的功能,所谓“升清”是指:( ) • A .饮食物的上升与输布 B .营气的上升与输布 • C .宗气的上升与输布 D .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 布 • 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那一方面:( ) • A .宗气和心血相互依存 B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的方面 • C .心主神志和脾主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方面 D .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7、肾与肺
•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 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出现气喘的 病症。
•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
• 只有肺和肝的合作正常才能将脾运化的水液正常代谢。
8、肝与脾
•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 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主运化。肝疏泄正常,脾升降 适度则血液生化有源。 • 病理状态: •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泄泻、腹痛 •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 入肠道,引起黄疸
• 3、脾与胃 •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第4章 脏腑 第2节 五脏关系
九、 肝与肾(1)
肝肾精血相互化生
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转化的 关系: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生;肝血的化生亦有 赖于肾精的作用。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生精,称之为 肝肾“精血同源”。
滋肾化精
(藏血)
肝
养肝化血
肾
(藏精)
九、 肝与肾(2)
肝肾阴阳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滋生,相互制 约,维持肝肾阴阳的充盛与平衡。
肾
(封藏)
十、脾与肾(1)
先后天之间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是先后天之间的关系。肾藏精,源 于先天,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脾运化水谷 精微,化生气血津液,充养人体,为后天之本。两者相 互资生,相互促进,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
肾
脾
为先天之本
为人体生命之本 为后天之本
十、脾与肾(2)
脾与肾的相互依存关系
肝之阴阳
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肾之阴阳
九、 肝与肾(3)
疏泄与封藏相互制约、相互为用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 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二者相互制约,相互 为用,既相反又相成,从而使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 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
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
(疏泄)
肝
以制约肝之疏泄
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主疏泄)
肝
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脾
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关系示意图
(主运化)
八、肝与脾(2)
在血液运行方面的协同关系
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 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 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
肝藏血 调节血流量
五脏六腑的关联和解释
五脏六腑的关联和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所指的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分类。
其中,五脏包括心、肺、肝、肾和脾,而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这些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紧密的关联,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心是五脏之首,被视为司掌整个人体的“君主”。
心主血脉,掌管着人体的心血循环系统。
肺宣布之气,与心血相辅相成,共同参与人体气血的运行。
肝主疏泄调节,是人体的“将军”,对情绪影响较大,同时也与脾一起调节血液的运行。
脾主运化吸纳,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与肺一起控制着水液运行和代谢。
肾藏精纳气,是人体的储藏库,掌管着生殖、生长发育、内分泌以及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
六腑与五脏合称“腑”,在人体消化、排泄和体内物质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胆是贮存胆汁的器官,与肝紧密合作,推动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助消化。
胃是接收食物的重要器官,负责储存食物、进行物质的初步消化。
大肠是垢秽排泄的主要通道,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关键部位,将食物分解成各种营养物质,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膀胱是体内尿液储存的器官,掌管排尿功能。
三焦(包括上、中、下三焦)是一个整体概念,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水液循环、气机运行等紧密相关。
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形成整体性的调节系统,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中医学强调五脏六腑的协调与平衡,认为疾病往往源于五脏六腑的失调,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通常会综合考虑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以达到调理整体的目的。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感化,互相限制,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况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订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订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缺乏,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二者平衡,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招致肝血缺乏,呈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呈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干系到人体气机的起落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怒气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生原理:所谓五行相生,即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生克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行的相生关系如下:1.心生肝: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心气旺盛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而肝气疏泄则为心血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
2.肝生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疏泄能够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而脾气的正常运化则为肝气提供充足的营养。
3.脾生肺:脾主运化,肺主呼吸。
脾气的正常运化能够为肺提供足够的水液,维持正常的肺功能。
4.肺生肾: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肺主呼吸和节制水液的代谢,正常的肺功能有利于肾脏的水液代谢。
5.肾生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脏的水液代谢状况与心血的供给有密切关系,正常的肾功能有利于心血的营养供给。
相克原理:五行相克描述了五脏之间一种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不同的脏器有着相互克制的作用。
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如下:1.心克肺: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血的旺盛会消耗肺的正常气机。
2.肺克肝:肺主气,肝主疏泄。
肺气的旺盛会疏泄过剩的肝气。
3.肝克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的旺盛可以影响脾气的正常运化。
4.脾克肾:脾主运化,肾主水液。
脾气的运化功能受到肾水液的制约。
5.肾克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气的旺盛可以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诊断疾病。
当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失衡或相克关系过强时,就可能出现各种疾病。
例如,心生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肺克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疏泄不畅、肝火旺盛等;肾克心关系紊乱可能导致心血供应不足、心悸等。
针对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中医学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例如通过针灸、草药配伍等方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恢复平衡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总之,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描述五脏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了解和分析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间的关系之心与肺
今天讲讲五脏之间的关系,在讲关系之前,一定要大家回复一下之前我们讲过的哈,强调三点,大家一定要牢牢放心底。
第一,脾胃为五脏气血生化之源,这个说起来大家都能理解,但很多人就是要用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
第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君主之官,养生治病首重心!第三,肾阳肾阴是一身阴阳之气的根本!
讲完了这三条我们就可以来讲接下来五脏之间的关系了。
第一对,就是心与肺的关系,就是皇帝与宰相之间的关系。
对历史熟悉一点的就知道,封建制度里有一对矛盾,始终尾随着封建制度,那就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说到底,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说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说的气与血的关系。
那就必须得先和你们讲一讲气与血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注意,我这里讲的是广义上的气与血,不是指的心血与肺气,等下我们再回到心与肺上来。
中医有一句经典的话来形容气与血的关系,那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指的是什么呢?帅,指的是统帅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说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气能生血,指的是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这个动力;气能行血,指的是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气能摄血,是指的气对血有统摄的
作用,血之所以能正常地在脉道里流行,第一是脉道对血有约束作用,第二就是气对血有约束作用,要不血就会乱流。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就是我们说的'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叫血能养气,第二,叫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与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的濡养,血能载气,是指气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借着血的运行而运行到全身,血能养气,血能载气,这就叫“血为气之母”。
讲到这里,我们又要继续往基础里讲,那就是讲一讲气与血各自的功能。
《难经》里讲“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的作用有以下这么几个。
第一丶推动与调控。
推动指的是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及发育。
2.激发和促进各个脏腑与经络的生理功能。
3.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4.激发和兴奋人的精神活动。
就是从人身的从里从外从经络脏腑精血津液及人的精神活动都要在气的推动与促进下进行才行,没有了气,这一切都进行不了。
气的推动作用主要指的是阳气,因为阳气主动嘛。
有激发和促进,那就肯定得有减缓及抑制才行,要不人整天处于兴奋中,也是不好的。
气的调控作用主要指的是阴气的减缓及抑制作用,就是刚刚讲的四点,比如,阳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那么阴气就具有抑制和减缓这些功能的作用,其它三个也一样哈,和上面讲的相反就可以了。
也
就是阳气具有推动和促进这些功能的作用,而阴气具有减缓和抑制这些功能的作用,阳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而阴气可以抑制,这样就可以保证人可以生长发育但又不至于一直生长发育下去!这就是阴阳调和。
这是气的第一个功效,就是说气对人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双向的作用,可以兴奋,也可以抑制。
第二,气有温煦与凉润的作用,还是分阴阳二气,这里不要讲也知道了,具有温煦作用的那就是阳气,具有凉润作用的那就是阴气。
气的温煦作用,就是说的阳气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内经》里讲血'得温则行,得寒而凝',这里的温煦主要指1.阳气可以温煦机体,使机体维持相对恒温的体温,这就是使人有体温,而阴气的凉润作用就不要讲了,就是使这体温不至于太高,而维持在舒适的温度。
2.阳气温煦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可以帮助它们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阴气的凉润作用就可以防止这个生理机能太过。
3.阳气温煦精血津液,使它们能正常的流动,阴气的凉润作用就是可以维持它们在正常的轨道里流动!要不只有阳气推动,它们就会乱跑的。
气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防御作用,也就是人们经常引用《内经》里的一句话讲的那个意思,这句话就叫'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很多人把这里的正气仅仅理解为阳气对的,人体内的,这是不正气就应该包括阳气和阴气两部分,而且要阳气和阴气调和才能叫正气!也就
是这阴阳二气一调和,就可以形成人体的屏障,可以使人抵挡外邪的侵袭。
气的第四个作用,那就是固摄作用,就是对体内的血啊,津液啊,精这样的液态物质有统帅的作用,防止它们无故地流失。
比如,统摄血液,就可以使血在脉道里正常运行而不血溢脉外;比如,回摄汗液,尿液,胃液,肠液等等这些液,使它们不会时时排泄而是有规律的排泄;再比如,气能固摄津液,防止津液无故排泄!打个大家都能熟悉的例子,比如自汗,就是白天啊,你坐那不动,它也出汗,动一下汗更多,汗湿透衣!这就叫自汗。
中医认为它的病机就是表虚不固。
这里的表虚就是指的气虚,气虚不能固摄汗液它就时刻往外流了,而动则更耗气,所以动则加剧,一动就汗出得更多。
气的第五个作用,那就是中介作用,传媒作用,也就是说各个脏腑之间其实是相对独立的,肝是肝,心是心等等,但是它们之前又肯定是有联系的,这联系怎么来的,这联系就是通过气来的,气充斥在整个人体内外,所以形成了各个脏腑之间联系的中介,这是气的作用。
讲到这个我们又要来回忆一下之前讲过的内容了,我们之前讲过的,现在我又要提醒几点,你们一定要记住的,记住了这些,就可以用来分析问题的。
第一,肾为生气之根!我们讲肾的时候讲过。
第二,脾胃为生气之源,我们讲脾的时候讲过。
第三,肺为气之主,我们讲肺的时候讲过,所以,气就是与
肺脾肾这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讲完的气,我们来讲血,血的功能相对来讲,没那么多。
第一,血有濡养作用,这个不要多讲,人体的组织就是要靠血去养的,大家都能理解。
第二,血能化神《内经》里讲'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基础就是血,血就是基础的物质,只有有血,才能有各个精神活动,所以血虚的人,没有心思东想西想的,做过手术失血过多的人,是没有心思乱想的,因为没有血,没有基础,这些意识活动是没有基础的。
所以,血能化神就是指的血能给各种精神活动提供基础!这是血的功能。
我们还是一样,要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讲的内容哈。
我们讲过了的,第一,心主血,第二,脾主统血,第三,肺朝百脉!脉里装的就是血,第四,肝主藏血,这四点我们之前都讨论过的,所以,血与心肝肺脾四脏关系最密切!再重复一遍,气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血与心肝脾关系密切,还可以加上肺!都是有着重点的。
这是我们讲的气与血的关系及气与血各自的功能!大家要牢记!
讲完了这些,我们可以回到心与肺的关系上来了。
心与肺同属于人体的上焦,都在胸腔之内。
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血的关系,实际上是血液的运行与呼吸之间的协同调节的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二者调和,就可以保证气血在身体内的正常运
行,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血液的运行,一是要有心气的推动,一是要有肺朝百脉,肺气的推动才行,而正常的血液运行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肺进行通畅的呼吸,比如大失血的病人,容易出现呼吸急迫!就是这样的,失血过多,就得加快呼吸,这就足以证明了心血与肺气之间的关系了。
这是心与肺在生理上的关系。
在病理上也是有相互联系的,如果肺气不足,那就无力推动心血的运行,最后会形成心脉瘀阻,我以现在比较常见的病来打比方。
现在中国第四大疾病就是肺心病,最开始就是肺气不足,有胸闷咳嗽的症状,慢慢地影响到下肢血液不能正常地回流到心脏,就会形成下肢血肿,最后形成瘀血,导致右心衰竭,最后人体水肿咳嗽胸痛而死!这就是肺气不足导致心血瘀阻而致!反过来也一样,心血的毛病也能影响到肺气。
比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就如果出现胸痛,胸闷,久了就容易出现咳喘,这就影响到肺了。
其实,再以五行来讲,心与肺的关系,就是火与金的关系,这是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什么叫相克什么叫相乘什么叫相侮大家自己去复习。
比如由心影响到肺的,这就叫相克或者相乘,而肺影响到心的,这就是相侮了。
今晚就讲这么多吧!只讲心与肺的关系,顺便讲了一下气与血。
等讲完这些关系的时候大家就不会再拿一个单独的症状来问了,到时候你们自己也应该要知道了才行,知道人体是
复杂的,各个脏腑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症状就是一个原因引起的,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中医就太死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