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论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误区。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课堂生成理念已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当今的小学英语课堂。

然而,不少教师对课堂生成理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

1.过分强调动态生成,忽视教学预设。

有不少老师认为课堂生成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

课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于是对学生的了解疏忽了,对教材的研究粗浅了。

事实上,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2.一味追求热闹形式,忽视生成实效。

部分教师在追求课堂生成时,强调课堂容量大、学生参与人数多、问题多、学生说的多等,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结果堂课上不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任由学生用简单的大众话的英语、或英汉夹杂、甚至汉语来讨论,学生的互动变得无目标,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后,教师泛泛地提问,学生泛泛地生成,教师泛泛地点评,一堂课显得苍白而紊乱,没有实效。

3.一味迁就漫无边际,走入放任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只要有活动就有生成,结果为活动而活动的课堂教学表面看上去很有趣,学生个个参与,人人发言,生成很多,但学生的表达却不是主动探究的结果,也没有新旧知识深层的联结与顺应过程,只是把过去的知识用简单的英语、甚至汉语重复一遍而已,它是一种放任自流的任意行为。

具体表现为:教师随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活动,只有到活动结束时,教师才和学生一起分享活动“成果”。

这样的活动往往无法深入开展,走入了放任自流的误区。

二、“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

课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行动主体进行周密的预设。

一个好的预设,总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测,能发挥协调作用,有助于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要让英语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做好教学的预设。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一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

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三点: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预设与生成关系预设和生成关系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

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

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

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5篇材料)

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5篇材料)

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5篇材料)第一篇: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预设,简单说来就是预测和设计,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成则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维度设置教学目标”。

因此,新课程下的生物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课堂中出现一些富有激情、思维碰撞的“生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现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要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关注“生成”的今天,强调“预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精心“预设”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预设”,做到“心中有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客观的教学目标,其中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才会知道自己在课堂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理性地对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的“预设”,做到“心中有学生”。

课堂不是完美导学案的展示,它面临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主体,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和难以预料的结果。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

”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教师在“预设”时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3、教师要对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预设”,做到“心中有适合的问题”。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第一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

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第一篇: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1、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为依据,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我们对自己的学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本节课的难点、怎样分解难点、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的回答、用什么方法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

我们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进行课堂预设;教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

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

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

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2、合理、完整的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但是真实的课堂、还是平等的、和谐的、丰富多彩的。

它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交织作用的过程。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互通有无、互相启发,交流思想。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关系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yī diǎn)是传统教学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

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预设外,还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预设(yù shè)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1、预设(yù shè)的必要性预设,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平常(píngcháng)所说的精心备课,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的资料。

我们通常预设的内容包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从这不然看出,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

2、生成的必然性所谓生成,就是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理解以及提出的质疑。

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所发生的一切。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

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习活动(huó dòng)是一种主动性的创造过程,因而学生的生成是必然存在的。

3、预设与生成(shēnɡ chén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预设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liǎngyì),缺一不可二、科学有效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yù shè)与生成1、精心(jīngxīn)备课,以预设为主以预设为基础、为前提,在教学实施中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应拿捏好预设与生成关系[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应拿捏好预设与生成关系[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应拿捏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摘要: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

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计划性和逻辑性,又要注重学生自主的对文本的生命体验过程。

为此,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堂预设课堂生成没有高质量的精心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预设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课堂充满活力,精彩纷呈。

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人本的尊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使课堂充满活力,精彩纷呈,这体现了教师对人的尊重。

现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几种方法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体验,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对立统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们之间相克相生,彼此都不容忽缺。

课堂教学既需要有序的、计划的预设,又需要突发的、灵动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刃剑,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有弊,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学实施的。

“生成”是指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以学论教”,还要体现“以动论教”、“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此,无论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或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当中,都应渗透动态的综合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参与,引发“动态资源”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我记得在新课程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七年级的教学课“可能性的大小”,是新课程实施后才编入教材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一般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

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氛。

而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

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开始我很满意地在黑板上做着记录。

到第5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子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还是免不了一愣。

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才能更有目的性,课堂组织才能更具系统性。

而实现生成才是教学的最终任务,也是预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效率。

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预设教学是为学生认知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进行教学预设的基础,脱离学生实际的预设是毫无意义的。

1、整体把握,突出目标。

预设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以此确定教学的方向,面向全体同学,准确定位,突出重点。

2、关注差异,分层预设。

预设时要根据个体的发展差异,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弹性设计,避免一刀切,即要保证面向多数,又要兼顾少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自己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发展。

3、注重细节,精心预设,预设不但要明确教什么,更要设计怎样去教、如何导入、课堂的组织、问题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等都要全盘考虑,注重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和过渡,使教学能有水到渠成,自然天成之感。

4、充分预设教学中会出现的困难,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中会出现的各种困难,才能更好地对症解决,使课堂中很多的“意外”得到顺利解决。

二、研究教材,创新使用对教材的创新使用主要体现在,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作为教师应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实际的意义都要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教材在教者手中才能活动来,长期教学预设才能更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指导竟义。

三、把握课堂教学,实现生成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主要环节,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生成。

1、选择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但要能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气氛。

更要与授课内容相结合,利于课堂的教和学。

因此,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或侧重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或采取自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等。

论文:数学论文29976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论文:数学论文29976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数学论文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中,“预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结构等设想教学课堂中将发生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过程、效果的预案,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调整。

“生成”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能顺应学生的思维,而又不违背科学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在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至此,笔者就自己的见解做出微薄简析。

一、重视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更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载体之一。

随着新课程的颁布,教育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教师教学的直接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教材的钥匙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

由于教师和学生站的高度不一样,看待问题的眼光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回答的问题答案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反应。

就是指学生在课堂的“生成”是对教师“预设”的成分解答。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具有情况,针对性的精心设疑,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精心的预设,然后较好地把握新课内容的生成,以利于掌控好课堂的节奏。

如讲解习题:修一条水渠,甲队单独修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需要30天完成。

如果两队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要降低,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五分之四,乙队工作效率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九。

现在计划16天修完这条水渠,且要求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两队要合作几天?解决这个题目时,就需要老师做好题设的预设环节,让学生了解他们合作修水渠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如果教师课前不做精心的预设,不提前讲解工作效率的概念,不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

讲题就会脱离实际,知识点比较飘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对课堂学生的认知活动作出准确判断。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二者是辨证对立统一的关系。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二者好比是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为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二者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一,要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作为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读出其本意和新意来,把握其精要和难点,走出教材,拓宽知识面,吸取有益信息,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才能为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要注意开发教材资源,发挥也教材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要精心预设,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可能性,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第二,要以生成为教学的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从而增强其针对性;另外,要注意到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也就是说要注意到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和“节外生枝”。

对于其可变性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预设进行调整、变更,从而应对其可变性。

第三,要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发展来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手段和措施。

因此,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合集五篇)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合集五篇)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合集五篇)第一篇: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常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形:教师课前花费很大气力,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写下一份详实、规范、有特色的教案,可教学效果呢,却不尽人意,他们满脸的茫然、困惑而又无奈。

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是他们过分地追求课的预设,而忽视了课的动态生成。

因为课堂教学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发挥潜力,弘扬个性,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语文课堂应少一些预设,多一些动态生成,逐步变预设为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动态生成是现代课程改革核心理论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

“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

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并不是说不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股绵延不绝、奔腾不息的涌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教学过程必须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强调教学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控,从而使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什么是预设和生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这种“预设”,具体来说就是指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教学进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动起来,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当这些情况出现时,自己能够从容不迫地接纳和拥抱,并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

课堂教学的“预设”如同战争发生之前的战略谋划和战术设计、市场交易行为发生之前的预测筹划和利益计算,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根”,只有扎稳了根,才能开出更鲜艳的花。

那么,什么是生成呢?所谓生成,即指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教学流程。

偶然性、差异性是其主要特点。

生成的契机和成果因师生而异,因文本而异,因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程度而异,也因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及厚度而异。

因而,它是一个生机勃勃、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智慧碰撞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学习智慧。

二、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和生成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预设——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有了预设,课堂教学就会有章有序,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就可以避免盲目和杂乱。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关于思维和行为的两个重要概念。

预设是一种既定的信念、期望或假设,可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行动。

生成是指个体按照一定规律或过程从现有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或行为。

预设和生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预设和生成的相互影响。

预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生成过程,而生成的结果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我们的预设。

这种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对预设的开放性,避免过于固执己见。

只有保持灵活的思维,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次,我们应该主动调整和修正我们的预设。

预设是基于我们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形成的,但它们并不总是准确和完整的。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新信息的接受和对既有预设的审视。

当我们遇到与预设不符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勇于调整我们的预设,并在生成过程中应用新的信息。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第三,我们应该学会平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过分依赖其中之一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预设,可能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创新的缺失。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生成,可能会导致行动的盲目和结果的不确定。

我们应该学会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持对预设的尊重和利用,又能够通过生成不断修正和改进预设。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评估和分析的能力。

在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学会质疑、辨别和验证不同的预设和生成的逻辑和依据。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

为了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们的相互影响,主动调整和修正预设,平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为了上好每节课,都要进行认真的备课,但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往往超出了我们预设,这时就是对教师应对能力的一个考验。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破坏了教师在知识上与管理上的权威,进而引发学生不信服的心理,对以后教学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课堂应对突发事件,灵活处理的能力。

下边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生成。

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生成的效率。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

不可否认,教材是“大纲”或“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具有普遍性,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时,课本列举了颠黔文化和吴越文化,但我们广东的学生并不是每个都对贵州和江浙很熟悉,所以对这两种地域的文化没那么大的兴趣,教师不妨让学生欣赏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我们教师预设的起点,是生成的重要依据。

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比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与理科班的学生情况就不同,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中就要根据文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第三有效开发资源。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精心预设,为生成留足空白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细致的分析一下这些精致的教学预设,会发现其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的逻辑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

精细了必然丝丝入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

预设更应预计。

虽说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有经验的教师会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并预设好当生长点出现时的应对措施,从而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悟解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可见,给生成留足空白的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产品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

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

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

二、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极端的恶作剧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论文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论文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摘要: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多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67-0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

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

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

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一篇: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

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的预设演绎精彩的生成
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精心预设是高水平生成的基础
1,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这是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2,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3,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案例】:在教学“(思考题)在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设计这道题时,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①通分扩大法。

通分至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

如将1/6和1/7通分,成7/42、6/42,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4、12/84,这中间还有一个分数13/84;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

(分母不变)②直接扩大法。

如将1/6和1/7同时扩大3倍,成3/18和3/21,中间还有3/19和3/20。

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

(分子不变)同时也可能部分学生会想到第三种方法:折中扩大法。

如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1/6.5,然后将1/6.5的分母小数扩大变成整数,成2/13。

正因为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充分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同时做好了各种不同解法(尤其是第3种解法)的引导准备。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对于第一、二种方法大部分小组能提及,但对于第三种方法,只有个别小组能提出来(原来学生对分母是小数的分数还是不太习惯的)。

我就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

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完成这一环节了,没想到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位学生提出了将1/6和1/7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分母6+7=13,分子1+1=2,得到一个新的分数2/13,其大小在1/6和1/7之间!(此法教师在预设时就没有想到)此言一出,全场愕然!有这么简单?“你是怎么想的?”“我看到第三种方法中的2/13中分母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母的和,分子2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子的和,所以就想到分子分母相加的办法了,也不知道对不对。

”“这种方法可行吗?这还有待于同学进行验证。

”经全班同学验证,屡试不爽。

掌声响起……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来,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

“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二,精彩生成是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的导向
1,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

【案例】: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述不清。

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不符合实际。

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这样的设计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2,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

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生成就无立锥之地。

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教《中国的石拱桥》大体分三步:①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修饰语,促使学生思考)②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

③练习。

另一著名特级教师陈军的《死海不死》的教学与宁鸿彬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用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学生提出5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②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

这些课在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这些火花就是生成。

3,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根本就没有搭成。

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得很认真,但因为时间有限,有的小组还没搭好,有的小组还没搭出最佳的长(正)方体,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好。

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已搭好的可观察自己的),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正方体呢?
【反思】:从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设想的流程进行。

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设时,却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得很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

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一位听课教师重新对这一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设计:大家搭得都很认真,可是为什么很多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怎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原来,不能搭好长(正)方体的小组,他们课前准备的小棒只有23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准备了24根小棒,但是小棒的长短不一样。

在新的设计中,对于“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正是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1,预设与生成是统一对立的,预设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教学、正确价值导向和学生健康发展。

2,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

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和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