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预设,促进有意义生成(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对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象山县南庄小学朱志敏
内容提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一大热点,但同时有弱化预设的倾向。笔者认为,预设有必要,但需要改进,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理想的预设应包括显性预设和隐性预设两大类,本文主要论述了与之相应的预设策略。
关键词预设生成改进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一个观点已引起学科教师的普遍认可: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由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火花得以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得以不断产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美丽、精彩,因此,追求动态生成成了广大教师的努力方向。与此同时,作为“生成”的对立面,“预设”则成了普遍批判的对象,认为“预设”意味着教师主宰课堂,掌握课堂前进的“方向盘”,排斥了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严重抑制了师生双方的创造性。课堂教学应当减少预设,增加生成。
笔者认为,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无可厚非,但因此而盲目批判预设、淡化预设则不可取,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 预设的内容是什么?仅仅停留在教案设计、学生估计上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重塑对待预设的正确态度。
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生成分“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两类。“预设生成”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即所谓的动态生成。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
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
从上述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预设有必要。
首先,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其次,新课程理念并不排斥教学的预设。新课程强调过程,过程要充分展开,就必须精心预设活动步骤。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在预设与生成这一对关系中,不能把任何一项绝对化。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
再者,从教学现实来看,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学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2.预设要改进。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这就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要有弹性、有留白。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该预设什么,如何使预设生成成为课堂主流,非预设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等等。
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好的预设促进更好的生成。一位教师预设主动学习过程的艺术性,也是这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提炼预设内容,形成预设策略
从成功的教学生成案例中作质性的分析、归纳,笔者认为理想的预设可分为显性预设和隐性预设两类,显性预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起点、材料选择、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课堂提问等内容;隐性预设包括动态调整、教师态度、情绪氛围、学习状态、学习时空、课堂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其中一部分内容作简要论述。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
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为材料的选择与推进提供了一个停止的位置。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考虑到知识技能领域方面,同时也考虑到发展性领域方面。既使学生获得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怎么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己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再者,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里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预设要遵循弹性原则。
(二)教学内容的预设
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