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预设,促进有意义生成(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对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象山县南庄小学朱志敏
内容提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一大热点,但同时有弱化预设的倾向。

笔者认为,预设有必要,但需要改进,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理想的预设应包括显性预设和隐性预设两大类,本文主要论述了与之相应的预设策略。

关键词预设生成改进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一个观点已引起学科教师的普遍认可: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

由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火花得以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得以不断产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美丽、精彩,因此,追求动态生成成了广大教师的努力方向。

与此同时,作为“生成”的对立面,“预设”则成了普遍批判的对象,认为“预设”意味着教师主宰课堂,掌握课堂前进的“方向盘”,排斥了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严重抑制了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应当减少预设,增加生成。

笔者认为,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无可厚非,但因此而盲目批判预设、淡化预设则不可取,甚至是有害的。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 预设的内容是什么?仅仅停留在教案设计、学生估计上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重塑对待预设的正确态度。

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生成分“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两类。

“预设生成”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

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

“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即所谓的动态生成。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
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

从上述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预设有必要。

首先,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其次,新课程理念并不排斥教学的预设。

新课程强调过程,过程要充分展开,就必须精心预设活动步骤。

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在预设与生成这一对关系中,不能把任何一项绝对化。

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

再者,从教学现实来看,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教学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

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2.预设要改进。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

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

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这就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要有弹性、有留白。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该预设什么,如何使预设生成成为课堂主流,非预设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等等。

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好的预设促进更好的生成。

一位教师预设主动学习过程的艺术性,也是这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提炼预设内容,形成预设策略
从成功的教学生成案例中作质性的分析、归纳,笔者认为理想的预设可分为显性预设和隐性预设两类,显性预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起点、材料选择、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课堂提问等内容;隐性预设包括动态调整、教师态度、情绪氛围、学习状态、学习时空、课堂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其中一部分内容作简要论述。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
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为材料的选择与推进提供了一个停止的位置。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考虑到知识技能领域方面,同时也考虑到发展性领域方面。

既使学生获得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己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再者,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里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教学目标的预设要遵循弹性原则。

(二)教学内容的预设
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

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3)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什么?
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起点的预设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

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四)教学流程的预设
教学流程要从机械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

直线式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

要使教学的方案具有效率意义,必须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顺序。

顾名思义,“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

优秀教师在收集材料后,往往会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方案库。

他们的教学之所以成功,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充分估计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构建的教学路径不是直线型的,并为此准备了多种备用的方案。

(五)教师态度的预设
1.提升教学理念,确立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生成的基础。

师生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树立“全人”的理念。

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发展着想?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生命力的生成必定能实现。

2.重塑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课堂教学生成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把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所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六)动态调整的预设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
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如思考以下问题,并预设适当的应对策略:
1.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
2.出现未曾预料的回答、操作、解题等时怎么办?
3.某问题准备请一位学生回答,还是请几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怎么回应?答错了,可能是什么原因?怎样纠正?学生还没想好怎么处理?
4.同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容易时,该怎样调整?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难时。

又该怎样调整?
5.对于“特殊学生”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较准确的反馈信息?观察表情?个别提问?课堂作业?抑或上黑板板演?
……
(七)学习时空的预设
生成需要时间和空间,时空是生成的必要条件。

预设生成的空间大致包括起点到目标间的空间、环节与环节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

这三类空间中的前两类是在课前预设的,第三类空间则需要教师在学习互动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及时调整,有时将课前预设大的空间,根据学生实际分解为若干个小空间,有时因为学生起点优于设想的,就要将原先较小的问题空间调整为较大的。

问题空间可以通过条件设置来调整,也可以通过问题分解来调整。

停顿和节奏是预设时间的主要手段。

数学课上教师往往一看到学生没有反应,就急匆匆自己上阵,在没有预设生成的情况下就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又使数学学习成为灌输学习。

人类的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节奏,思维活动更是如此,有时顿悟、有时冥想。

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预设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预设生成同样不充分。

老师要通过停顿、等待,给学生以时间。

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材料丰满充分,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

除了以上七方面,成功的预设还应包括课堂评价、情绪氛围、课堂提问等主要方面,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展开。

总之,教师多一份艺术性的预设,学生就
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就会多一份发展;课堂多一份动态生成,老师就会多一份挑战。

教师多一份挑战,就会多一份发展,课堂就会多一份活力。

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俞正强,《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04期。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顾鑫盈,《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天津教育,2004年02期。

4.周英,陈洁,祖云雁,黎云,《活化“预设”促生成》,四川教育,2004年04期。

5.朱瑛,邓祖勇,《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05期。

6.金亦挺,《基于弹性预设下的课堂教学生成》,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2期。

7.李荣,《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005年4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