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钙镁补偿研究
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忻城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忻城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态多样性。
然而,由于地形复杂、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等自然条件限制,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一直面临较大的困难。
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加面临挑战。
忻城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典型喀斯特地区县,是岑溪市的下辖单位。
忻城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总面积2548.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6.6%,地势起伏大,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同时近年来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也有助于推动忻城县乃至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旨在探究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我们将会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分析忻城县农业发展现状:通过调查与资料梳理,分析忻城县农业发展现状,包括农业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市场供求情况等方面。
2.评价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从资源利用效益、水土保持状况、环境污染控制等角度,评价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3.分析影响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土地资源、气候环境等因素。
4.研究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从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等角度,研究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并结合其他类似地区的案例,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深入探究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案。
三、研究目标与成果预期本文旨在探究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忻城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问题;2.评价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归纳总结其主要优化方向;3.分析影响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4.研究忻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提出优化发展方案。
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析
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析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我国喀斯特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石漠化严重、滥用农药、有机化肥造成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
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强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建立生态环境灾害的保护体系等。
是保护和改善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问题;对策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类型之多、世界罕见。
虽然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是桂、黔和滇地区分布最广。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农民收入低,经济落后。
喀斯特地区虽然资源充足。
但受恶劣的自然条件、边远封闭的区位因素及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等影响,导致农业环境存在诸多问题。
加强农业环境的治理,对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喀斯特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石漠化严重。
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土地利用率低。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该地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泛。
面积达21300平方公里。
占该州面积26197平方公里的81.30%,其中,石漠化面积为7717平方公里,占全州土面积的29.45%。
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576平方公里,占全州土面积17.47%;中度石漠化面积2098.90平方公里。
占全州土面积的3.24%;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平方公里。
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94.48平方公里,占全州土面积的0.74%。
因此,黔南州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灾区”。
尽管当地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
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石漠化治理强度缺乏监督、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系统规划等。
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推进和管理,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源,缺少社会资本注入。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林复合模式初探
作者简介林长松(1969-),男,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植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101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概况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地理坐标为103°36′~109°30′E,24°37′~29°13′N。
全省山地面积占61.7%;丘陵(含高原丘陵)面积占30.8%;平地面积仅占7.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
全省万亩以上大坝共19个,其面积约占坝子总面积的4.5%;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坝子面积占37.9%;千亩以下的小坝子面积占57.4%。
这些坝子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光、热、水、土匹配较好,是耕作农业发展的精华之地。
广大的高原山地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地下水埋藏深,山高坡陡,耕作农业常受到低温、水土流失或缺水的限制,因而宜农耕地面积有限,而宜林、宜牧地却十分广阔。
全省非耕地面积约0.12亿hm2,为现有耕地的2.7倍。
其中园地占0.41%,林地占43.59%,牧地占11.72%,水域占1.08%,未利用的宜农荒地占7.20%。
这些非耕地为发展草食牲畜、水产和多种果、茶、桑、柞、药材以及经济林、用材林等提供了场所。
由于土地过垦,山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
贵州经济林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和栽培的树种多。
据统计,全省栽培、利用的经济林树种达100多种,主栽品种达30余种[2]。
贵州宜林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8%,其中林业用地面积已占43.59%,是我国南方杉木用材和楠竹林基地之一。
经济林产品中的油桐、生漆、油茶、核桃分别占全国的第2、3、8、8位[1]。
贵州具有发展烟草、油菜籽、茶叶、甘蔗、果树、野菜、药材、麻类等经济作物的自然条件。
烤烟、油菜籽、茶叶分别占全国的第4、7和10位,天麻、杜仲、黄连、黄草(石斛)、吴茱萸为贵州“五大名药”。
据统计,贵州野生果树资源丰富,共有42科80属280种和16个变种[3]。
基于Meta分析贵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营养元素特征
基于Meta分析贵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营养元素特征Meta分析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特定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本文基于Meta分析,对贵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营养元素特征进行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贵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营养元素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喀斯特地区的植物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营养元素含量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植物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受土壤类型、气候、植被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钙、镁、氮、磷、钾等元素在喀斯特地区的植物叶片中含量较高,其中以钙元素的含量最为显著。
研究还发现,植物叶片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会有所变化,这为深入研究喀斯特地区植物的生长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2. 营养元素比值除了营养元素的含量外,研究还发现喀斯特地区的植物叶片中营养元素的比值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钙镁比值被认为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钙镁比值在1~3之间,而在喀斯特地区的某些植物叶片中,钙镁比值可以高达10以上,这说明喀斯特地区的植物叶片具有钙镁比值较高的特点。
二、影响因素分析1. 土壤属性土壤是植物获取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土壤中的钙、镁、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及pH 值对植物叶片的营养元素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钙、镁等碱土金属对植物叶片中的含量影响较大,土壤中的pH值偏碱性的地区植物叶片中的钙含量较高,而土壤中的钾含量对植物叶片中的钾含量有显著影响。
土壤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叶片中营养元素的特征。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也是影响植物叶片营养元素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素对植物生长及养分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植物叶片中的氮、磷含量通常较高,而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植物叶片中的钙、镁含量通常较高。
气候因素对植物叶片中营养元素特征的影响不可忽视。
3.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植物叶片营养元素特征也有较大影响。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本文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平果铝大型露天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为研究对象,总结前人生态治理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实地野外调查,对固定样地和示范区进行监测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多目标决策、生态景观学、恢复生态学、生物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反贫困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学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结合最新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从理论基础、恢复技术、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石漠化生态保护政策等方面,就石漠化区采矿环境影响和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开展调查与研究。
研究石漠化生态治理的技术,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将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反贫困结合起来,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境,建立辐射效应强的复垦示范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为目的。
论文首次将“景观生态空间结构分析法”运用于平果铝土矿开采矿区的恢复生态的预测,得到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时间及空间变化。
针对影响矿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脆弱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和时空变化,提出了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和对脆弱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生态脆弱性的主要成因是以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条件为基底的原生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胁迫性影响而导致的次生脆弱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分析平果铝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形成因素,研究发现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和生态脆弱性是由土地与资源不合理利用、土壤侵蚀、酸盐岩性、地表水流失、植被退化与丧失和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等要素引起。
引入生态景观学对土地石漠化的概念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丰富了石漠化的定义。
对那豆岩溶区土壤质量、土壤水进行评价,定量计算了岩溶矿区土壤养分变异对生态环境效应影响。
分析土壤水分的生态系统作用机理,运用水库效应模型以及原生植被破坏后土壤水污染物运移风险预测模型。
喀斯特地区改善生态与农民增收的典型范例——对兴仁、贞丰等地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喀斯特地区改善生态与农民增收的典型范例——对兴仁、贞
丰等地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无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技术》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咯斯特是一种承载力十分低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自然环境,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石漠化面积达12.84%。
并以每年18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些地区较大部分为国家划定的贫困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农民增收困难,带着迹些问题,最近我们对兴仁、贞丰两个贫困县和比较典型的乡村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两县在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治理石漠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走出了一条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如贞丰县兴北镇查尔岩村的花椒种植,珉谷镇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兴仁县雨樟镇的烤烟生产,兴仁县马场三九盘村的砂仁种植等就是其中的几个典型。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农民增收新途径——延安安塞县茶坊村农民增收情况调查 [J], 韩晓玥;张方方;
2.关于泾源县苗木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情况的报告——从泾源县苗木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分析抽样调查与部门数据之差别 [J], 赵美兰;
3.促进农民增收须有新思路——对辽宁、吉林、四川三省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J], 万宝瑞
4.农民增收问题及金融对策——对廊坊后进地区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J],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5.寻求农民增收新途径——对支持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J], 赵立新;正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地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
摘要 : 选择贵州喀斯 特山区广泛分布的灌木林 和灌草丛生态系统 , 探讨 了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的关 系。 结 果表明 :() 1三种优势灌木叶片和果实的氮和钾元素含量 高于茎干 和根 系,果实和茎干的磷含量比其他器官高 ,而钙镁主要 集中在茎 干和叶片。() 2在灌草丛 中,三种灌 木根 系和茎干的 N : P之 间差异显著且变异很大 ,而在灌木林 中 ,三种灌木根系 的N : P比值变异较大 , 它们之间没有差异。() 但 3根际有效态养分含量与叶片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叶片磷与根际有效态
土壤 有机 碳(ol ra i cro , o ) 量之 间没有 siog nc ab n s c 含 差 异 ,而 土壤 厚 度 ( i dph D) s l et,S 、土 壤 有 效 氮 o
(v i be n rg n N) 有 效 磷 (v i be p o— a a a l io e ,A 和 l t aaal hs l
生 态 环境 学报 2 1, 93: 2—3 0 0 l()6 660
ht:w jec. m t / ww esi o p/ c
.
E mal e i r ie c .o — i dt  ̄, s i m : o e t
贵 州 中部 喀斯 特 山地 三种 优 势 灌木 养分 分布
杜 有 新 ,李 恋卿 ,潘 根 兴 ,胡 忠 良 ,王 新 洲
磷 显 著正 相 关 关键 词 :贵 州 ;喀 斯 特 ;灌木 树 种 ;养 分 分 布 中图 分类 号 :Q 4 9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7 .9 6 ( 0 0) 30 2 .5 645 0 2 1 0 —6 60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平塘县19
( G u i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Mo u n t a i n R e s o u r c e s , G u i y a n g 5 5 0 0 0 1 , C h i n a )
2 0 1 3年 平 塘 县 1 9 个 乡镇 生 态 服 务 总价 值 为 5 3 8 3 7 8 . 2 2万元 , 从 单 项 生 态服 务 价 值 来 看 , 土壤 形成 生态服务 价 值 最 高, 为 1 0 0 7 5 5 . 5 4万 元 , 占 总 生 态服 务 价 值 1 8 . 7 1% ; 其 次是 气体 调 节 , 为8 1 7 3 8 . 4 5万 元 , 占总 生 态服 务 价 值 1 5 . 1 8 %; 食 物 生 产 生 态 服 务 价 值 最低 , 为7 9 3 9 . 2 3万 元 , 占总 生 态服 务 价 值 1 . 4 7% , 全 县 人 均 生 态服 务 价 值 为 1 6 6 7 2 . 8 1元 。2 ) 各 乡镇 森林 生 态 系统
s o i l f o r ma t i o n w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 1 , 0 0 7, 5 5 5, 4 0 0 y u a n , a b o u t 1 8 . 7 1% o f t o t a l e c o — s e r v i c e v a l u e ) , f o l i o w e d b y t h a t
5 0
பைடு நூலகம்
地理 、 环境 科学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我国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文献研究及展望
一、概述1. 背景介绍我国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分布非常广泛的地区,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在该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喀斯特地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评估的意义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不仅有助于科学认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评估还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推进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二、相关研究现状1. 学术研究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学者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2.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纷纷关注西南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涉及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景观等多个方面。
评估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其提供情况、价值评估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
2. 研究方法对于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成果与展望1. 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在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一批精彩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内容,并且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
我们也将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成果的政策应用和实践操作,推动研究成果更好地为西南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结论通过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相关文献研究及展望,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贵州喀斯特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o c p t n,ln e t ci n c u ai o a d d s u t ,w t rp l t n a d ar p l t n c u e y t e e po tt n o n r lr s u c s i r o ae o l i n i ol i a s d b x li i fmie a e o r e n u o uo h ao k rta e so ih u u g s o s a e b e u r a d t ov h o f c ew e n r l n n n c lg— a s r a f Gu z o .S g e t n v e n p t w r s le t ec nl t t e n mi e a ig a d e oo i i h o f o i b mi c l n i n n n k rta e s a vr me ti a s r a . e o
产值 占全省 G P的 4 . , D 8 8% 是全省经济的支柱 。分析 了贵 州喀斯特地 区矿 产资 源开采造成的 土地 占用和破 坏、 体环境 的 水 污染、 大气污染等环境 问题 , 出了解决矿产 开采与喀斯特地 区生态环境之 间矛盾的建议 。 提
关 键 词 : 喀 斯 特 地 区 , 产 开采 , 矿 环境 中 图分类 号 ¥7 . 5 11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532 1)6— o5 0 (3 66 (0 10 06 — 7 1
h o i ca t e prv n ilGDP n e o st eb c b n ft e p o i ca c n my.An lssh sb e d n is e flnd a d b c me a k o e o rv n ile o o h h a y i a e n ma e o su so a
喀斯特地区耕地多功能价值测度与案例应用研究―基于贵州省两个县的实证
喀斯特地区耕地多功能价值测度与案例应用研究―基于贵州省两个县的实证论文导读::耕地多功能性的概念。
耕地多功能价值测算思路与方法。
贵州省征地补偿标准为耕地年收益(经济价值)的8倍。
论文关键词:耕地多功能性,价值测算,补偿引言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
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资源还是存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近年来耕地资源向非农用途转变的速度明显加快[2]。
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国外的粮食依赖,政府和学术界都已认识到必须保护耕地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
但是,传统经济学对耕地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狭义的经济价值上,忽视了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非市场价值,从而缺少对耕地资源应有的保护和投入。
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问题,实现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必须全面地认识耕地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其非市场化的多功能价值。
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垦殖率低项目管理论文,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2%、60年代的19.9%、70年代的28.4%上升到目前的43.5%,石漠化面积已达2.2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8%,目前石漠化每年仍以508.2km2的速率递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使耕作层变薄,甚至基岩裸露(石漠化)、完全丧失农用价值[8],耕地保护更显得重要和必要。
1.耕地的多功能性1.1耕地多功能性的概念耕地多功能性是从农业多功能性演化而来的,是指耕地除具有经济生产的基础功能外,还具有社会保障、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延伸功能。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认识不足,耕地资源过多向非农用途转变,从而导致耕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收益低下,耕地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保护。
1.2耕地多功能性的基本内容(1)经济生产功能怎么写论文。
喀斯特地区奶牛小区饲养能量、蛋白质与钙、磷供应平衡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喀斯特地区奶牛小区饲养能量、蛋白质与钙、磷供应平衡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喀斯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奶牛饲养地区之一,其地质特点影响了当地的土壤和草地资源条件。
随着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奶牛饲养的关键问题,即饲料的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供应平衡问题。
为了实现奶牛高生产和健康的发展,必须合理地配合饲料。
因此,本研究将评估牛饲养能量、蛋白质与钙、磷供应平衡模式,并探讨其在喀斯特地区奶牛饲养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喀斯特地区奶牛小区饲养的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供应平衡模式,并研究其在喀斯特地区奶牛饲养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小区饲养奶牛的能量、蛋白质、钙、磷需求模型;2.分析喀斯特地区主要草地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含量;3.研究喀斯特地区奶牛饲养中的饲料配方和营养成分及其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4.评估饲料能量、蛋白质、钙、磷的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情况;5.探讨喀斯特地区奶牛饲养中能量、蛋白质、钙、磷供应平衡模式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意义喀斯特地区奶牛饲养是重要的畜牧业,对当地农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能为当地奶牛养殖业提出可行和有效的饲养方案和方法,提高当地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效率,改善当地奶牛的饲养环境和动物福利,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本研究还将填补该领域的空白,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试验研究、数学统计等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奶牛的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对营养供给的影响,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奶牛饲养中的营养供应平衡模式。
2.实地调查:选择喀斯特地区典型的牧区,对当地主要草地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调查。
3.试验研究:在实验室或试验场进行动物试验,通过改变饲料成分或饲养量等方式,分析奶牛生产性能和营养供应平衡的关系,探究最适宜的饲养方案。
4.数学统计:通过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营养供应平衡模式的实现效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大方县为例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大方县
为例
赵敬霞;张琦
【期刊名称】《贵州科学》
【年(卷),期】2017(035)002
【摘要】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与社会经济相互影响.采用相关分析法,以大方县为例,利用大方县2011年、2015年水土流失侵蚀强度面积与该县各年36个乡镇种植业、林业、牧业产值进行相关性研究.从分析结果上看,喀斯特地区强度以上侵蚀面积与各产值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并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农业的措施.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赵敬霞;张琦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喀斯特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以毕节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为例[J], 王程;廖小锋;蒙朝阳;戴全厚
2.湘西喀斯特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对策——以湘西洽比小流域为例 [J],
庄大春
3.基于GIS和RS的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特征分析—以国家重点开发区龙里县为例 [J], 谢刚;肖玖军;谢元贵;金桃;董艳艳;廖小锋;陈远
4.小流域水土流失变化及成因分析——以大方县果木小流域为例 [J], 杨译;蔡雄飞;余祝媛;赵敬霞;禄辉
5.西南喀斯特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监测系统设计——以贵州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为例 [J], 宁茂岐;付宇文;方启彬;杜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研究
云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研究
王晶;李荣华;邹俊
【期刊名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5(016)005
【摘要】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云南喀斯特地区人地
关系的特殊性,导致云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问题,影响了云南喀斯特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存发展安全.本文通过对云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现状及存在问
题的分析,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理论基础上,试图构建云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以弥补生态补偿的不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5页(P123-127)
【作者】王晶;李荣华;邹俊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1
【相关文献】
1.黑河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
2.云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研究
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4.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
究
——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5.生态补偿式长效对接协作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水溶岩石溶蚀为特征,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水资源的重要蓄水区,也是灌溉农田和供水的重要来源。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喀斯特地貌下的河岸生态系统面临着受损和破坏的问题。
喀斯特地貌下的河岸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层次。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依存,构建了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
由于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和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态平衡被打破。
应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遏制水土流失。
喀斯特地貌下的地表水循环速度快,土壤容易流失,导致植被减少。
我们可以采取梯田、林草相间种植等措施,加强土壤保水和抗洪能力,减少土壤流失。
应改善水体质量,防止水体污染。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水体往往是地下水为主,养分含量较低,容易受到污染的影响。
我们可以加强对农业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的清洁。
应保护和恢复植被生态系统。
植被是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采取人工造林、保护原生林等措施,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
第四,应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提高对喀斯特地貌河岸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通过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其变化和受损情况,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修复喀斯特地貌下受损的河岸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只有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和恢复植被生态系统,并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才能实现喀斯特地貌下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
这将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地表由石灰岩和溶洞构成,具有独特的美丽和自然奇观。
喀斯特地貌的特殊地质条件也导致了其生态系统易受损的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研究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对于保护和恢复这一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保护和改良、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土壤保护和改良是修复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
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薄而易侵蚀,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可以采用梯田种植和建设沟渠来减缓水流速度和降低侵蚀力。
石笼、护岸墙等工程措施也可以用来保护河岸,防止岩屑和土壤流失。
植被恢复是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
植被具有固土保水、减少侵蚀和改善土壤质量等功能,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在喀斯特地貌下,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如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
植被恢复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和覆盖植物秸秆等,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固持力。
水资源管理也是修复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维持河岸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蓄水池和塘坝等水利工程,调节水流量和水位,保持河道的稳定和湿润。
还可以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加强河道污染治理,减少化学物质和农药等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土壤保护和改良、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河岸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威宁县为例
2 . 2 耕 地 利 用 现 状
2 . 2 . 1 耕 地数 量减 少。随着 威 宁县开 发 区与工业 园 区的建立 与 发 展 ,城镇建 设用 地需求量 的不断 增大 ,以及 自然灾 害 ,不合 理 的 滥垦 乱 用耕 地 导 致 的土 地退 化 ,生态 退 耕 ,使 耕地 逐 年 减 少 。2 0 1 2~ 2 0 1 5耕 地 数量 变 化 情 况 如 图 1 ,图 1 表 明 ,从 2 0 1 2— 2 0 1 5年 ,威宁县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 ,耕地表现出不可
一
7一
资源 ・ 环 境
持续 的发展趋势 。
亿h m 耕地保 护红线 、确 保实有 耕地 面积基本 稳定 、实行耕 地
数 量和质量保 护并 重等提 出了新 的更 高要求 。随着经 济发展 喀 斯特生态脆弱 区耕地保护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 威 宁县位 于贵州 西北部 ,北 、西 、南 3面与云南 省毗连 。
而 削弱土地 资源人 口承载力 ,如此恶性 循环 ,生态环 境进一 步
恶化 。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9 — 1 7 [ 基金项目 ]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黔教合 K Y字 [ 2 0 1 2 ]0 9 1 号 );国家商务部联合研 究项 目 ( 项 目编号 :2 0 1 5 S WB Z D 0 1 )。 [ 作者简介 ] 魏嫒 ( 1 9 7 6 - -),女 ,贵州毕节人 ,博士 ,教授,研 究方向 :土地 资源可持续利 用与生态经济 。
都 加剧 了威 宁县土 地资源破 坏和土重 ,导致 近年来威 宁县可用 于耕作 的土地逐 渐减少 ,质 量
逐渐 变差 。而威 宁县 区域 内人 口众 多 ,增长速度 快 ,对生 产 、
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的开题报告
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域,在这里,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同时,近年来,随着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理念在喀斯特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推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的关系,探究如何通过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的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研究内容(1)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包括水土流失、石漠化等方面的问题,探究其成因及影响。
(2)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理念在喀斯特地区的应用及推广情况,分析其特点及优势。
(3)探究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的关系,研究其作用及影响。
(4)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提出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4.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综合方法进行探究。
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采集相关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料,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农村社区进行调查,实地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走访和实地考察喀斯特地区,在现场了解和收集相关情况,案例分析法则是对喀斯特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
5. 完成时间本研究预计需要2个月的时间完成。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1-2周: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第3-4周: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第5-6周: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的实施;第7-8周:数据分析和撰写论文。
6. 预期成果(1)形成一篇系统、准确、可靠的研究报告,探究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的关系;(2)总结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提出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钙镁补偿研究
高尚玉毕坤
(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
主后词:钙镁补偿农业生态喀斯特
[内容提要] 钙镁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主量元素,在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中钙镁的赋存、迁移、平衡能否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是一个研究很薄弱的问题。
本文应用钙镁迁移转化的垂直剖面变化,阐述其自岩石、土层、农作物的赋存状况及供需平衡关系,初步总结出碳酸盐岩富钙镁,土层贫钙镁,农作物需钙镁的生态特征,以所掌握的资料,提出该区缺钙镁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补偿对策,改善缺钙镁的生态环境。
由酸盐岩为物质基础形成的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是在特定的地质、地貌、土层、地球化学、植被、气候、水文等因子对农业生产效应综合反映而赋予的独特内函。
在喀斯特分布占全省面积70%左右的贵州,其特点是山多地少,土层薄,土地自然肥力低,植被覆盖率低,垂直气候变化大,水文条件复杂。
尤其是农作物根系生
长的岩石及土层,在成岩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矿物元素含量先天不足及可溶性矿物流失,使土层中矿物元素贫乏,最
突出地表现在钙镁含量更为短缺,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之需。
关于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缺钙镁的问题,一般难以理解,习惯认为富钙镁的碳酸盐岩区应是高钙镁区,以为钙镁在土层中含量也高,而忽略了成土过程中钙镁易流失的问题。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误区。
笔者从工作实践及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初步认为该环境碳酸盐岩富钙镁,土层贫钙镁,农作物需钙镁,并提出补偿钙镁的措施。
由于资料少,所得结论是否正确,还须深入研究,此文仅供参考。
1 富钙镁的碳酸盐岩,
贵州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2万km2以上,各地区均分析过CaO、MgO的含量,但分散在各种普查找矿、喀斯特研究报告中,难予汇总,唯“黔南岩溶研究”中{9},系统地测试分析了不同时代地层的碳酸盐岩剖面CaO、MgO的含量(表1),所得结果基本反映其化学成分。
CaO加权平均含量为25.27%~55.63%,MgO加权平均含量为0.1%~26.6%,CaO/MgO为1.38~307.66,说明各类碳酸盐岩钙镁含量较高,成为该两元素的贮存库。
表1 震旦系—第四系碳酸盐岩CaO、MgO、酸不溶物平均含量表
2、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的钙镁含量
喀斯特区第四系松散堆积,可分为由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原地堆积层,主要为黄、黄棕、红色粘土、亚粘土、砂质粘土,,是贵州土壤的最大底土层,地质上常称残积层。
第二类为近源和远源搬运堆积在碳酸盐岩分布区的不同颜色的亚砂土,亚粘土、砂砾层等,称异地堆积层,成因为坡积,冲积、洪积、湖积等类型。
前者因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物质成分较单一,成土后矿物元素含量低,影响自然肥力。
后者在堆积、搬运过程中带来了较多的矿物岩石,其中矿物元素含量相对增加,矿物营养元素较富,自然肥力较高。
两种堆积类型的共同特征,都具有可溶性钙镁等元素大量流失,硅铝大量富集,成为缺钙镁的生态环境。
贵州中部高原喀斯特区六枝、贵阳、凯里一线以南,采集了27个原地堆积土样,测试CaO的含量为0.06%~0.87%,MgO的含量0.67%~1.94%(表2)·。
贵州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对贵州省主要土类背景值研究结果,CaO的区域平均值为0.41%,MgO的区域平均值为0.89%。
不同土类和不同母岩形成的土壤,CaO和MgO的含量列入表3,可看出钙、镁含量
一般较低。
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石炭系灰岩成土富集系数,Ca为
0.3~l,Mg为0.05~0.25,比Sl、Al、Ti、Fe低若干倍。
茂兰自然保护区石灰岩的成土富集系数,Ca为0.024—0.03,Mg为0.125—1.28,排在Si、Al、Ti、Fe、K、P之后(表4)相差十分悬殊。
黔南烟草地质研究中一测试了十三个点的资料(表5),CaO为0.04%一3.20%,平均为0.68%,MgO为0.17%一4.59%,平均为1.16%。
后十个点在碳酸盐岩区,CaO平均为0.2%,MgO平均为0.89%。
贵州草海第四纪湖相沉积粘土CKl7孔厚78m,CaO为1.05%~19.97%,平均为8.01%,CKl5孔厚73m,CaO含量0.97%一11.61%,平均为2.45%。
Ca的含量较高,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中碳酸钙的富集与风化型的粘土有差异。
但CKl5孔表层全新世的泥炭及有机质粘土,CaO含量仅0.97%。
上述可以看出,表土层是一个钙镁贫乏层。
3、耕作土层中钙镁有效态含量
据已收集的矿物元素有效态在土层中的含量,以K、P、N、B、Mo、Zn、Mn、Cu、Fe、稀土为较多,而主量元素Ca
、Mg则很少,现将仅有的黔南烟草地质种值试验的资料列如表5,平均含量Ca为0.012%,Mg为0.009%。
4、钙镁在垂直剖面中的转换系数
在黔南烟草地质研究中,分别测试了岩石、土层中钙镁的有效态及烤烟垂直剖面的钙镁元素含量,然后用烤烟与土层有效态含量的比值,土层有效态与土层含量的比值,土层与岩石中含量的比值(表6)所得结果反映其转换关系,明显地看出岩石富钙镁,土层贫钙镁,烤烟需钙镁的特征。
表2 黄红色粘土化学分析结果表
表5 黔南不同岩类区耕作土钙镁含量及有效态含量
5 钙镁离子在土层中的饱和度
土壤中的盐基饱和度,代表盐基离子交换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比值百分数,土壤的肥力与盐基离子交换量成正比,与阳离子交换量成反比。
换句话说,盐基离子越高,矿物营养元素越多,有效性越高;阳离子交换量越大,其有效肥力也越高。
钙的饱和度一般为65%~85%表示充足,低于65%则钙量不足,产生缺钙症。
目前仅收集到梵净山区钙的饱和度平均值为10.5%,远远低于65%的下限。
镁的饱和度平均值为3.05%,也较低。
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肥力分为三级,大于20mmol/lOOg的土为强肥力,10~20mmol/lOOg的土为中等肥力,小于10mmol/100g 的土为弱肥力,据遵义地区土壤,水稻土、旱土,自然土大于20mmol/lOOg的土阳离子交换量为其面积的17.9%。
黔东南州水稻土及旱土大于20mmol/100g的土阳离子交换量为本州面积的15.9%·。
贵州全省耕土面积80%左右属土壤肥力中下水平。
土壤普查的成果只反映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对单项盐基离子的饱和度,因工作量大,难予进行。
6 农作物对钙镁的需求量
钙镁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主量元素,缺乏或过量对其产品质量皆有影响,不同的作物佳浓度含量各异,烤烟中钙的最佳浓度值为2%~3%,镁为o。
4%一1.5%,据黔南烤烟钙镁元素测定,钙在28个·元素总量中占18%一32%,镁在28个元素中占总量的0.3%一6.5%,经统计50%以上的烤烟缺钙镁,补偿钙镁可提高烤烟质量’。
农作物的钙镁需求量可用吸收系数表示,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植物的吸收系数如表7,黔南烤烟吸收系数如表8。
钙和镁的吸收系数大于其他元素,农作物吸收钙镁量较大,说明需要量也高,体现了钙镁元素在农作物中的主量地位。
表7 野钟保护区植物吸收系数(植物/土壤)(%)
7 补偿钙镁的措施
根据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缺钙镁的现实,采取补救措施提高农作物质量是本研究的目的,经筛选补偿措施拟用以下方法。
(1)利用蕴藏量丰富的碳酸盐岩进行科学配方,技术处理,生产可溶态钙镁为主的矿肥,作喷施或底肥。
此法生产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见效快,目前已初步研制成功,可作大田试验,若见成效则可逐步推广。
(2)提高耕作土的有机质含量,促进矿物中钙镁等元素的分解,提高肥力。
(3)施用能吸附金属阳离子的活性矿肥及稀土肥,亦能增加钙镁含量。
.
补偿钙镁是本研究提出的新问题,还须进一步作探索工作,寻求一个补偿钙镁的最佳
方案。
此问题应很好解决,否则因缺钙镁而引起农作物产生病态,误认为缺乏其它元素所致,进而错误地大量补偿其它元素,将导致资源和财力的浪费。
8 结论
钙镁是农作物的主量元素,其地位是公认的,但是,以往对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缺乏钙镁的问题研究甚少,属薄弱环节,本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1)从岩石、土层、农作物垂向剖面的钙镁转换系数、富集系数、,度收系数,饱和度的初步探讨,提出了岩石富钙镁、土层贫钙镁、农作物需钙镁的事实,认为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钙镁供给不足,须进行补偿,对碳酸盐岩区富钙镁的习惯认识提出质疑,具一定的科学意义。
(2)在上述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钙镁补偿的具体措施,对补偿钙镁具可操作性。
同时为开发新的矿物肥料提供了依据。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
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