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望乡》 洛夫 公开课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边界望乡课件(20张)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边界望乡课件(20张)

02课堂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边界望乡》的节选部分,回答第 4 题。 ……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来 源 :学 .科 .网 ] 咯血……
边界望乡
Hale Waihona Puke 01课前自主学习作者简介
洛夫,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1948 年入湖南大 学外文系,翌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 英文秘书等职。1954 年 10 月,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创世 纪》诗刊,并历任总编辑。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因为 风的缘故》等十二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的边缘》等,另有散 文、译著多种。
礁石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那种面对强暴绝不屈服,敢于斗 争的精神,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请你结合中国近 代史,对诗意进行合理的延伸。
答案:灾难沉重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多少次外敌的入侵,尤 其是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现代史上的日本侵华, 等等。强盗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挥舞屠刀,妄图征服中国,但是,中 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屈服,而是奋起迎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03课后课时精练
(二)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精巧细致意味深长
请你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所 呈现的情景。

边界望乡 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 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2.过程与方法:赏读结合,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解读课文,通过分析理解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教学难点】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一样闪耀着久远而长新的光辉,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一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

从古到今有多少漂泊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抬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共同体味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说说初读本诗的感受。

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望见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诗人的心境当然是很沉痛的。

2.个别诵读3.感知诗歌内容《边界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情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黯然神伤。

三、分析意象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体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情感。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①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

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

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PPT文档47页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PPT文档47页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边界望乡 (4) 教案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边界望乡 (4)  教案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欣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语言下浓烈的乡愁。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诗歌背景理解作者深沉在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洛夫诗歌语言的魔力,体会洛夫运用修辞手法,独特的选词,意象等表达内心深刻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将学过现代诗,但要让学生真正能独立赏析诗歌语言: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精妙,词语的超常搭配,修辞的妙用,独特的意象选取,则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洛夫的这首《边界望乡》充分地展现其驾驭语言的超常能力,玩转语言的“魔法”,这对学生来说正是品味语言的佳篇。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本堂课的重点放在了品味诗歌语言上,让学生通过教师示例,再根据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赏析诗歌语言。

而这一课的情感学生是能够读出来的,只是要能更深入挖掘,高一点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望乡的地点和节气,知道这和一般思乡的诗歌还有所区别,这种思乡承载着历史原因,他是一种家国之思,有可望而不可即之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一看到《边界望乡》这个标题,我们就可以推知这是什么题材的诗歌?-----乡愁乡愁是李白床前满地的月光,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满目的烟波浩渺,是余光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余光中并称为台湾双子星座的洛夫的这首《边界望乡》。

二读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读: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自读抽生配乐范读一男一女两学生分章节朗读(配乐)2.在初步感知情感为乡愁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深入体会情感。

(1)你觉得标题加上“边界”两字有必要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是点明望乡地点,二则与课文原句“禁止越界”呼应,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咫尺天涯之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却无法触摸你。

(2)作者在边界望乡是否有一个时间节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语句“清明不远”,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也提到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了,为什么要提到清明?清明节作为一个寻根的节日,怎能不让人思乡念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补充:洛夫在1949年离开大陆,到1979年来到香港,已经有30年没有回过故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边界望乡》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边界望乡》优质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诗歌:意象、语言的陌生化2.了解洛夫的写作风格教学重点:通过意象理解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解读意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跟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注意视频中老人的面部表情以及语言停顿,这些细节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思念家乡、感动、悲伤、浓厚的思乡之情等。

视频里的老人祖籍江西,随军赴台,被迫离乡几十载。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诗人洛夫与百岁老人有何相似之处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诗歌后记以及课后的作者简介。

一生朗读师:由此可见,洛夫也是被迫离乡几十载。

这样背景下的思乡之情则显得格外深厚。

下面请同学们先自读两遍诗歌,再全班齐读一遍,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情感。

要求读得慢、读得轻、注意到诗歌的意思。

二、初步感知板书边界望乡美国劳·坡林建议:1、一首诗不能只读一遍。

2、诗要轻读,读诗越慢越好。

3、总要注意到诗的意思。

环节:读诗歌;谈感受。

师:大家已经读了两遍,应该已经熟悉了!请全班同学齐读,注意读出诗歌味来!1.齐声朗读:读准、尽量读慢;师:读完本诗,感觉如何?生:悲伤、压抑、哀伤、沉重等。

三、理解性阅读师:不错,同学们都有所体会。

诗歌是语言的游戏。

今天教给同学们解读诗歌的两把钥匙,第一把是咀嚼语言。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请找出让你感到疑惑、惊奇、震撼的文字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到疑惑、惊奇或者震撼。

生朗读。

请两名学生回答。

生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到惊奇或者疑惑?(1.非常好,乡愁能被望远镜扩大吗?)(2.乡愁能被肉眼看到吗?)生:望远镜是望不见乡愁的。

(1.不能。

)(2.不能)师:非常好。

也就是说“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不能通过肉眼看到的,也是不能用望远镜扩大的。

所以这个时候作者写望远镜中扩大的是什么?(乡愁是一种内心情感,只能感受而不能看到,但作者却将一种内心感受写成了视觉体验,所以这个地方运用了通感,化虚为实,制造了一种语言的惊奇,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在逐渐加深)生:景物。

教学设计8:边界望乡

教学设计8:边界望乡

边界望乡【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

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

洛夫一生写诗、译诗、教诗、编诗,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六部,诗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

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1982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创作奖,1986年获吴三连文艺奖。

二、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

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

诗人百感交集,怀着对故国的思念,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成此诗。

三、整体感知《边界望乡》写了诗人参观落马洲边界时,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

通过杜鹃、白鹭、鹧鸪等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成功地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因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四、文本探究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

2.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心跳”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诗人“近乡情更怯”中的“更怯”。

“迎面飞来”的“远山”“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形象冲击,由视觉直接冲击心灵,在我们被其跳跃的思维和脱俗的奇句震得目瞠口结时,我们也被撞成“严重的内伤”。

边界望乡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学习目标】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语言的奇妙组合【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洛夫(1928.5.11~),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衡南县相市乡燕子山人。

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

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

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

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

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

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

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

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边界望乡》,传神地表达了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探究与合作】一、自主探究1.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2.如何理解杜鹃、白鹭、鹧鸪这三个意象?二、小组合作赏析以下句子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2、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3、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4、本诗采用了哪三种艺术手法?三、拓展探究,品味语言1、本诗的语言特点2、对比分析余光中的《乡愁》当堂检测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课后反思】学完本诗,我学习到了什么抒情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如何借鉴使用?【布置作业】找出洛夫的一首诗认真诵读,并写出赏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边界望乡》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边界望乡》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边界望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3、体味作者浓烈的思乡情
2学情分析
1、高中生对故乡已有一定的诠释,于是对文本情感会有自己的看法。

2、理解情感上较为容易,在手法的理解上就会有一定的难度。

3重点难点
1、语言的奇妙组合
2、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边界望乡
【导语设计】
一、课文导入洛夫诗句展示: 如果你迷恋厚实的屋顶,就会失去浩瀚的繁星心中有诗,时间即是永恒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文本解读】
一、知人论世洛夫(1928.5.11~ ),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衡南县相市乡燕子山人。

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杰出最具震撼力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语言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因此被誉为“诗魔”,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

二、背景回放 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当时诗人去台已有整整三十年。

作为一名生于大陆,现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

课件3:半棵树 边界望乡

课件3:半棵树  边界望乡

背景回放 (1)诗人牛汉 1955 年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 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文化大 革命”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 制性的劳动。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相反,逆境生 活反而激发起了他更加强烈的生命意识。牛汉在 20 世纪 40 年代 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反抗的火力,而写于 1970 年到 1976 年的几十 首诗歌,大部分属于他所谓的“情境诗”。《半棵树》就是诗人 1972 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看到同是“下放”的 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02课堂合作探究
课文主旨 《半棵树》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半棵树作为 一个核心意象(或者说典型的形象),通过描绘被斫去了一半身躯却依 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 生命力,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 边界望乡》中洛夫以个人的感受传达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 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 学价值的情境。
(4)第五节中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 “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到一个高潮。
《边界望乡》 1.语言的陌生化 诗人特意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 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如:
①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祖国山河时,手心便开 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 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 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乱,不绝如缕,极大 地冲击了人的视觉感受。②结尾“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 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
[点拨] 第四节,诗人从时令着笔,由清明节将至引发感想。莽莽大地上 烟雨迷蒙,草木青青,那是所有华夏子孙都懂的语言——清明节又要到了, 又该回溯我们的生命之根、怀想我们的世代先人了,故乡又在发出召唤 了……但这冷漠的边界,隔断了游子的返乡路,一隔就是数十个春秋。故 国的泥土似伸手可及,在乡思的饥渴中,诗人想抓一把故国的泥土,但他 抓回的是一掌冷雾。

《边界望乡》精品课件

《边界望乡》精品课件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清 陈宪章
思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请写一篇有关思乡的 小文段。要求:字数不限,文体不限,至少 用一种修辞。(自由展示)
教师寄语:我深深地理解,耗费了多少时 间,战胜了多少困难,你才取得眼前的成 绩。请你相信,在你追求拼搏和苦干的过 程中,我将永远面带微笑地站在你的身旁。
评价分工
题号
1
2
3
评价小组
G1
G3
G5
评价要求:
1、以10分为满分,先打分,接着陈述打分理由。用红 色粉笔标示关键词并补充内容,点评不超过两分钟。
2、大方得体,声音洪亮,言简意赅,充满激情。
3、评价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是否全面规 范等。
4、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对于精彩补充和质疑 的同学,将双倍加分。
高二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课程名称:《边界望乡》洛夫 •
边界望乡
洛夫
教师寄语:想告诉你一句话:人生是一片耕耘 地,不同的生活犁尖,耕出不一样的人生深度。 真诚的希望,你能利用生活犁尖,开创一片无 悔田园。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 有机结合
2.能力目标 体会诗中重点意象含义,品味诗歌陌 生化的语言
自探要求:
1、大声朗读,用心思考,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解。 2、试结合课下注释和文本独立探究,将思考成果简单的
标注整理,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
展示分独学工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题号
1
2
3
展示小组
G2
G4
G6
展示要求
1、行动迅速,字迹工整,分条列点,规范作答。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边界望乡》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边界望乡》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

《边界望乡》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语言的奇妙组合,教学过程导入一、朗诵全诗,熟悉内容二、细读全诗,作旁批点评1.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2.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做记号,思考,分组讨论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讨论理解困难句子: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2.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教师补充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内涵3.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三、四、拓展阅读体会现代诗意象奇特、语言奇妙的特点1洛夫《午夜削梨》那确是一只触手冰凉的闪着黄铜肤色的梨一刀剖开它胸中竟然藏有一口好深好深的井刀子跌落我弯下身子去找啊满地都是我那黄铜色的皮肤2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3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君问归期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巴山的雨中而载我渡我的雨啊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落在洞庭湖上落在岳麓山上落在你未眠的窗前雪落着一种复杂而单纯的沉默沉默亦如你案头熠熠延客的烛光雪落无声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雪落无声4洛夫《杭州纸扇一把题赠痖弦》五作业任选洛夫一首诗歌,从意象、语言角度入手写一篇诗评。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一、引言《边界望乡》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人类对于归属感和家园的追寻。

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界望乡》,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类归属感和家园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故事梗概和背景介绍(20分钟)- 介绍《边界望乡》的作者、出版时间和背景。

- 讲解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了解。

2. 小说主题分析(3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对归属感和家园的理解和认识。

- 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归属感和家园的追寻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 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文学鉴赏(30分钟)- 分析小说的文学手法,如人物刻画、叙事方式等。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个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4. 批判性思维培养(30分钟)- 反思归属感和家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小说中人物的决定和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于归属感和家园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选择。

四、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边界望乡》主题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在文学鉴赏环节中,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是否独到。

4.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示。

五、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文学讲座或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见解。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个人对归属感和家园的思考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边界望乡》的过程中,了解到归属感和家园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美美与共:现代诗中的传统文化之美——洛夫《边界望乡》教学设计屏山中学罗朋朋一、教材教学内容分析洛夫的《边界望乡》是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首诗歌,本首诗属于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里的一首,突出了与文化之根的关联。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一对现代诗的学习、接触本册书的前边的十多首诗歌文本,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诗欣赏的基础,而一直以来的古诗熏陶,积淀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经过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应是能够较好地欣赏到本诗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中经典的文化意象。

3.在现实变迁的背景里体会文化乡愁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与感受语言的精美;文化意象的分析与体悟;感受文化乡愁的魅力。

2.教学难点:学生相关古诗词篇目的快速激活,现实变迁下的文化审美重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因为特殊的年代,艰难的抉择,在一个历史的关口,奔赴祖国的宝岛——台湾。

阔别多年,与家乡的联系,对家乡的熟悉,渐为稀少,而心头的那缕思念,却越绕越多,越萦越深,成为不离斯须的,心心念念的乡愁!2.作者简介:著名现代诗创作人3.写作背景1979年3月,诗人洛夫应邀访港,余光中开车陪他在参观落马洲,近乡情怯,洛夫写下了《边界望乡》一诗。

《边界望乡》里蕴含了何等炽烈的怀乡情呢?大家一起来欣赏。

4.诗句赏析(1)“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落马洲:邻近深圳河,成为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边界。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常成为游客驻足远望中国大陆的旅游点。

据传说,南宋末年宋帝曾驻跸于此,行人路过必下马以示敬意,故名“落马洲”。

课内迁移:“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请同学们复习一下,对于“蛤蟆陵”,你有着怎样的认识呢?(同学口头表述)蛤蟆陵也好,落马洲也好,它们都体现了古代推贤重才的文化意蕴,当然,蛤蟆陵还涉及到了语音讹传、文字流转的语言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夫《边界望乡》教案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2.能力目标体会诗中重点意象含义,品味诗歌陌生化的语言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思乡爱国的情感
重点:作者的感情如何体现在“望”字上
难点:结合作者背景介绍,了解陌生化的语言饱含的浓烈情感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视频满文军的《望乡》
文学中有所谓永恒的主题,乡愁,即是其中之一:它是李太白床前的明月,是王安石瓜州的泊船,是余光中手中的船票,是席慕蓉心中的远笛。

由于众所周知的时空阻隔和人间悲剧,“乡愁”更是台湾诗歌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洛夫的《边界望乡》,就是一阕动人情肠的乡愁变奏曲。

品味诗歌离不开诵读,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章节,用一句话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进行朗诵。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呢?(语速适中,抑扬顿挫,情感把握到位,读出了诗的韵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范读。

美读享受之后,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

补:
作者简介: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

从小读私塾三年。

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翌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

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英文秘书等职。

1973年毕业于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同年退役。

此后在台湾中广公司、亚盟总会和东吴大学任职。

1954年10月,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

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十多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的边缘》等五种,另有散文、译著多种。

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

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

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作者在后记中说: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二、设疑自探
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共提出了以下这些问题,。

这些共性问题有以下三个共性问题来形成我们的自探提纲。

1、如何理解“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
2、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当堂回答)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要求对以上问题进行独立探究,注意将相关信息及思维成果简单标注出来,做好组内讨论的准备。

每提出一个共性问题将得到10分,提出其他细节问题也将得到相应的分数奖励.
三、解疑合探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注意将讨论结果形成文字,为之后的展示和评价做准备。

除自探提纲内的问题外,大家如果认为还有其他有价值、值得探讨的问题的话,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到自由展示区(注意加分)。

讨论差不多(评价分工)后:请同学们诵读本诗的一、三节,再来深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魅力。

1、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

同样,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

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

通过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2、作者的情感变化
外在线索(行踪)——登山望乡怀乡想象现实
内在线索(情感)——近乡情怯空余悲切
诗人的感情开始平缓,如瀑布的源头一样宁静,而后经历了一次次的想象与现实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这些碰撞正突出了“望”而不是“想”,也正是这些碰撞才激起了无数激荡的浪花,最后,冷雾般的现实使诗人的心重重的摔在湖底,回归另一种平静——绝望!
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3、一是反衬。

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国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

二是联想。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蕴味无穷。

三是想象。

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
远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想象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思。

补:一、语言的陌生化
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乱,不绝如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感受。

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结尾“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

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深重悲苦的感情。

二、语言的对比法
本诗有多处对比。

如在“三月的春寒”天气,“我”却“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反衬出游子思乡情感之强烈;“我”热血沸腾,情绪激昂,“你”却问“我”“冷,还是/不冷?”一热一冷,凸显作者个人独特的感受;只见“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主观的愿望与现实的存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刻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通过对比与转换,诗歌生长出一种鲜明的张力,把一个离别家乡30年的游子的心绪、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质疑再探
经过朗诵、品味,我们对自探提纲内的问题已经解决完毕。

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请思考一下提出来。

难句理解(预设):1、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
“心跳”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诗人“近乡情更怯”中的“更怯”;“迎面飞来”的“远山”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形象冲击,由视觉直接冲击心灵,在我们被其跳跃的思维和脱俗的奇句震得目瞠口结时,我们也被撞成“严重的内伤”。

这应当是诗中最为经典的一句。

这比任何痛得呻吟的情感知觉的描述要有力得多!
2、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
“咯血的杜鹃”、“折了回来的白鹭”和“以血发音的鹧鸪”,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全诗情感波澜被推到高潮,渴望的热切和失望的疼痛,诗人的心像块烧红的铁,这时,“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还是不冷”从诗人本身的情感起伏到此忽地一转,将像头转到“你”,转到诗人所觊觎所渴望得到回应的“你”身上。

这里的“你”实际上是与洛夫同行的余光中先生,“竖起外衣的领子”,并非不解“我”的热切,余先生问洛夫:“冷还是/不冷?”看似是一种隔膜,透明却难以逾越!而事实上是情感反应方式彼此相异,同样是激昂,洛夫是”血脉贲张“,而余光中是悚然发
冷。

两者对比、冲突,更强化彼此。

但究深了发觉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一种非本身缘故的无奈,可以把它浅化为一种历史的无奈。

五、运用拓展
家园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请写一篇有关家园的小文段。

要求:字数不限,文体不限,至少用一种修辞。

接下来大家一起来欣赏另一首质朴无华却感人肺腑的思乡小诗,它的作者同样是台湾人——我们非常熟悉的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四韵》
怎一个精彩了得!你,是余光中的知音!
接下来由学科班长为这节课作总结。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们不妨这样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远隔重洋,而是我就在你面前,却无法和你在一起。

”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